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意思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的意思是: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出自《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

苏轼的林断山明竹隐墙(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画面简笔画)苏轼的林断山明竹隐墙(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画面简笔画)


苏轼的林断山明竹隐墙(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画面简笔画)


全词为: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译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译: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

该句出自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原文: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译文:

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飞过,塘中红色的荷花散发幽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慢步徘徊,转瞬已是夕阳。昨夜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微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注释:

1、鹧鸪天:词牌名。

2、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3、翻空:飞翔在空中。

4、红蕖(qú):荷花。

5、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6、杖藜 :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

8、殷勤:劳驾,有劳。

8、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诗歌鉴赏: 鹧鸪天 苏轼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 ① 小池塘。翻空②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 ③ 细

1、B

2、(1)写景的角度:从视觉、听觉、嗅觉的角度来写景;远近结合(由远而近);仰看俯察,动静结合,描写了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只答其中的两点即可给满分。)

(2)写出了景物既开阔深邃,又清幽淡雅的特点,充满了乡村的野趣。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一所墙院周围。池塘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天空中白鸟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空中与地上两组景象共同组成了一幅美丽清新的图卷。(意对即可)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苏轼鹧鸪天全词翻译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原文及翻译

1、《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2、译文

远处树林尽头,有座高山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围绕在屋舍旁。院落旁有一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空中不时有白色的小鸟上下翻飞,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在乡村的野外,古城墙的近旁,我手拄藜杖徐徐漫步,转瞬已是太阳西落。昨天夜里三更时分,天公殷殷勤勤地降下一场好雨,今天又能使漂泊不定的人享受一日的爽心清凉。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译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的意思: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耸立的高山。近处竹林围绕的屋舍边,有长满衰草的小池塘,蝉鸣缭乱。

这两句描绘了一幅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烦乱衰落的景象。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这两句由远到近,由视觉到听觉,极有层次地描绘出词人所处的环境,流露出词人谪居黄州时落寞烦乱的心绪。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简析:

元丰三年(1080),苏轼谪居黄州,打击和仕途挫折使他的心情不免时感悲凉。此词为东坡贬谪黄州时所作,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写照。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

上片写景,写的是夏末秋初雨后村舍周围的景色——远处郁郁葱葱的树林尽头,有高山耸入云端,清晰可见。近处,丛生的翠竹,像绿色的屏障,围护在一所墙院周围。

靠近院落,有一个池塘,池边长满枯萎的衰草。蝉声四起,叫声乱成一团。在宏廓的天空,不时地能看到白鸟在飞上飞下,自由翱翔。满池荷花,映照绿水,散发出柔和的芳香。

下片抒情,抒发作者雨后得新凉的喜悦——太阳在即将落山的时候,我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有谁还能想到几经贬谪的我呢?大概世人早已把我忘却了,唯有天公还想到我,为我降下“三更雨”,使得我又度过了凉爽的一天。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这首词在写景上有怎样的特点

苏轼的《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这首词写景上的特点:

一是词人善于从多个角度写景,有远景,如山、林;有近景,如竹、墙;有仰望,如“翻空白鸟”;有俯瞰,如“照水红蕖”;有听觉,如“乱蝉”;还有嗅觉,如“细细香”。这样多角度的写景使景物显得很有层次,做到了诗中有画;

二是景中含情,如“乱蝉”“衰草”不仅仅是客观的景物,更是包含了词人苦闷的心境。

苏轼的诗词《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赏析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

宋·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赏析】

词的上片描写夏景。开头两句,视线由远而近,描绘自己居处的环境:远处有隐隐的高山,近处有丛生的翠竹及长满衰草的池塘。蝉声聒噪,令人烦躁不安。这两句短短十四字却包含林、山、竹、墙、蝉、草、池塘七种景色,容量庞大,呈现出一副杂乱无章、衰败萎靡的景象。紧接着两句写得比较优美,有广袤的天空,还有飞掠而过的白鸟,亦有绿水池塘,有满池幽香的荷花。意境清新淡雅。

下片前三句是词人自我形象的写照:夕阳西下时,词人拄着藜杖在村边小道上徐徐漫步。“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两句,是全词的画龙点睛之笔,饱含着作者的无限感慨。词人说,昨天天公殷勤下了一场好雨,使得我又度过了一天凉爽的日子。“殷勤”二字,包含着极为复杂的情感。作者此时被贬黄州,处境十分艰难,才能无从施展,心情苦闷,精神不振。本以为整个跟自己过不去,不曾想还有天公想到自己,为他降下“三更雨”,作者心中有些许的惊喜与感激。但这殷勤的雨给作者带来清凉的同时,也反衬出作者凄凉的处境,反衬出人世冷暖。“又得浮生一日凉”之“又”字,下笔很重,它表现出词人得过且过,消磨岁月的消极情绪。这与“浮生”所表达的情感是一致的。苏轼受老庄思想影响较深,在他失意落寞的时候,这种思想占主导地位,可以说,他的人生越不幸,就表现得越超然、旷达。

扩展阅读:苏轼的评价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而且苏轼的创造性活动不局限于文学,他在书法、绘画等领域内的成就都很突出,对、烹饪、水利等技艺也有所贡献。苏轼典型地体现着宋代的文化精神。从文学史的范围来说,苏轼的意义主要有两点:首先,苏轼的人生态度成为后代文人景仰的范式:进退自如,宠辱不惊。由于苏轼把封建中士人的两种处世态度用同一种价值尺度予以整合,所以他能处变不惊,无往而不可。当然,这种范式更适用于士人遭受坎坷之时,它可以通向既坚持守又全生养性的人生境界,这正是宋以后的历代士人所希望做到的。其次,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然。

苏轼在当时文坛上享有巨大的声誉,他继承了欧阳修的精神,十分重视发现和培养文学人才。当时就有许多青年作家众星拱月似的围绕在他周围,其中成就较大的有黄庭坚、张耒、晁错之、秦观四人,合称“苏门四学士”。再加上陈师道和李廌,又合称“苏门六君子”。此外,李格非、李之仪、唐庚、张舜民、孔平仲、贺铸等人,也都直接或间接地受到苏轼影响。由于苏轼的成就包括各种文学样式,他本人的创作又没有固定不变的规范可循,所以苏门的作家在创作上各具面目。黄庭坚、陈师道长于诗,秦观长于词,李廌以古文名世,张、晁则诗文并擅。同时,他们的艺术风貌也各具个性,例如黄诗生新,陈诗朴拙,风格都不类苏轼,后来黄、陈还另外开宗立派。

苏轼的作品在当时就驰名遐迩,在辽国、高丽等地都广受欢迎。北宋末年,朝廷一度禁止苏轼作品的流传,但是禁愈严而传愈广。到了南宋禁解弛,苏轼的集子又以多种版本广为流传,以后历代翻刻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