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端午节的七绝诗?

端午节到了,艾草长得茂盛,家家户户摘艾草插在门上避邪,我在杭州也好几年了,今天听到街上卖粽子的人高喊的声音,让我想起家里人围坐在一起包粽子的情景。【心路】

端午节是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节日,端午节的传说也有很多。也是一个我们当今的传统节日。那么,也有很多诗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人写过很多关于端午节的诗词。今天小编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学习关于端午节的七绝诗吧!

有关端午节的七律诗词 有关端午节的七绝有关端午节的七律诗词 有关端午节的七绝


有关端午节的七律诗词 有关端午节的七绝


有关端午节的七律诗词 有关端午节的七绝


有关端午节的七律诗词 有关端午节的七绝


关于端午节有哪些诗歌

端午节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诗歌

1、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2、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3、竞渡歌(节录)

(唐)张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杨花绕江啼晓鹰;

使君未出郡斋外,江上早闻齐和声;

使君出时皆有准,马前已被红旗引;

两岸罗衣扑鼻香,银钗照日如霜刃;

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

棹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影斡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

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标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雳惊,竿头彩挂虹霓晕;

前船抢水已得标,后船失势空挥挠。

4、竞渡曲

(唐)刘禹锡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将浮彩舟。

灵均何年歌已矣,哀谣振楫从此起。

扬桴击节雷阗阗,乱流齐进声轰然。

蛟龙得雨耆鬣动,螮蝀饮河形影联。

刺史临流褰翠帏,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鸣余勇争鼓舞,未至衔枚颜色沮。

百胜本自有前期,一飞由来无定所。

风俗如狂重此时,纵观云委江之湄。

彩旗夹岸照蛟室,罗袜凌波呈水嬉,

曲终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车注。

5、乙卯重五诗

(宋)陆游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6、节令门·端阳

(清)李静山

门外高悬黄纸帖,却疑账主怕灵符。

7、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贝琼

风雨端阳生晦冥,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无酒渊明亦独醒。

《七律 端午 》这首古诗的意思 老舍写的

七律 《相思》

是啊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父子芦塘割草蓬。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端午 唐 文秀

节端午自谁言

万古传闻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

能洗直臣冤

诗:概距今1300

诗概意思:

端午节概候始设立民间传说纪念诗屈原于我站楚江追思眼前片烟泼浩淼空空荡荡我轻蔑笑宽阔江能包容颗能敢于说真洗刷冤屈呢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七律端午》老舍,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当年此会鱼三尺;不是今朝豆味香。

七律《端午》 [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除此之外,老舍还写了:

茫茫何处话桑麻?破碎山河破碎家。

一代文章千古事,余年心愿半庭花。

西风碧海珊瑚冷,北岳霜天羚角斜。

无限乡思秋日晚,夕阳白发待归鸦。

端午节的七言绝句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一遥忆儿时端午节,

一、端头汨罗波浪喧,午时万户祭屈原,节日飘香缘粽叶,安得天下求索难,康健壮士赛龙船。

塘郊粽叶正肥缺。

换来几碗粘黄米,

再挂菖蒿避邪。

二菖蒲柴门烈日蒸,

堂屋母女拧帘绳。

辽滨不见龙舟渡,

三切玉包金粽子莹,

青梅红枣几亲情。

家珍彩蛋暖儿女,

浊酒一樽共月明。

一遥忆儿时端午节,

塘郊粽叶正肥缺。

换来几碗粘黄米,

再挂菖蒿避邪。

二菖蒲柴门烈日蒸,

堂屋母女拧帘绳。

辽滨不见龙舟渡,

三切玉包金粽子莹,

青梅红枣几亲情。

家珍彩蛋暖儿女,

浊酒一樽共月明。

端午七言绝句

五月初五艾草深,杭州数载度星辰。

街头卖粽声声喊,阵阵激起忆亲人。

艾叶菖蒲裹粽香,金丝五色系情长。

浑河借得一江水,飞渡龙舟到故乡。

丁亥年端午与抚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端午节祝福七言诗?

8、已酉端午

二、端庄人品屈大夫,午时粽子雄厚酒,节日放叙传统,快意人生上下求,乐趣总在风雨后。

三、祝屈大夫节义记,大好河山神州寄,家乡内外祭,端粽倒河尔身吉,午时食毕安全斯,节过前后又遥思,快意逍遥自在希,乐颜醉人盛况事。

端午佳节祝福到,七言诗如下:

端午佳节日渐高,亲友团聚共欢笑。

粽子香飘水面平,尘埃不染洁来净。

艾叶悬门气芬芳,幸福生活齐分享。

五毒灵符辟邪毒扩展资料,平安健康岁岁好。

龙舟竞渡欢声起,豪情壮志共奋进。

菖蒲酿酒驱邪疫,家家户户皆安康。

端午文化传千年,民族精神光芒耀。

祝愿大家端午安,吉祥如意福满堂。

<<七律.端午 >>(唐)殷尧藩这首诗是什么意思?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端午日七言绝句-端午杂忆三首

(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译文

年轻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 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在端阳这天懒得学人家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惯,只祈望一盏蒲酒 共话天下太平。

鬓发是一天比一天增加了银白,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可叹在岁月面前,圣贤也罢蠢人也罢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端午日》是唐代诗人殷尧藩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七言律诗,作者写端午节的热闹场面,流露出了作者人生一老,年华易逝的感叹。

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

意思是年少时,每逢佳节总爱生出许多情感,现在老了,谁还有心思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不想跟从效仿悬挂艾草和驱邪符的习俗,只希望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鬓边的白发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年年应节而开;在岁月面前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是瞬息过客,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原文

端午日

唐代: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扩展资料:

《端午日》是唐代诗人殷尧藩的一首关于端午节的七言律诗,端午日的意思就是端午节,作者写端午节的热闹场面,流露出了作者人生一老,年华易逝的感叹。

殷尧藩(780—855),浙江嘉兴人。唐朝诗人。唐元和九年(814)进士,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曾随李翱作过潭州幕府的幕僚,后官至侍御史,有政绩。他和沈亚之、姚合、雍陶、许浑、马戴是诗友,跟白居易、李绅、刘禹锡等也有往来。曾拜访韦应物,两人投契莫逆。

他足迹很广,遍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性好山水,曾说:“一日不见山水,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须以酒浇之。”著有诗集一卷,《新唐书艺文志》传于世。

鉴赏

这是作者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选取特定的一个时间——端午节来说事,可见那时的端午节是非常热闹,很有节日气氛:挂艾草、悬蒲剑、饮蒲酒,划龙舟......但作者年事已高,不能参与,感到很泄气。诗的品质不是很好,也难寻一两句醒目的佳句。

参考资料来源:

《七律.端午》(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译文:

人在年轻时,旦逢佳节,总会生出各种情感,当一个人老去的时候,谁还会平白无故去感慨万千。

不会再去跟着习俗在端午日将艾蒿悬挂于门户,只祈望能饮一杯蒲酒,共话天下太平。

双鬓的白发随着日子一天天增加,石榴花如红锦般射目,却还是年年应节而开。

古往今来,无论是圣贤还是愚人都一样短暂,谁知道有几人湮没无闻,有几人名垂青史呢?

作品鉴赏:

这首七律诗为殷尧藩的代表作,当为晚年作品,诗人遍历山水,对功名利禄已经看淡,面对端午佳节,物是人非,不由得发出感慨,感叹人生易老,年华易逝。

殷尧藩(780年—855年),秀州(浙江嘉兴)人。唐元和九年(814年)进士,历任永乐县令、福州从事等,后官至侍御史,有政绩。

殷尧藩早年失意,后来为官又做隐士,性好山水,曾说:“一日不见山水,与俗人谈,便觉胸次尘土堆积,急呼浊醪浇之,聊解秽耳。”。足迹很广,遍历晋、陕、闽、浙、苏、赣、两湖等地。

参考资料来源:

《七律.端午》(唐)殷尧藩

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

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

物是人非,孩提时代盼望端午的心情早已不再。但那淡淡的粽叶和艾蒿的清香,依然使人浮想联翩。忽然想起唐人殷尧藩关于端午的那首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诗人的意境,不经岁月沧桑的洗礼,恐怕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物是人非,孩提时代盼望端午的心情早已不再。但那淡淡的粽叶和艾蒿的清香,依然使人浮想联翩。忽然想起唐人殷尧藩关于端午的那首诗:“少年佳节倍多情,老去谁知感慨生;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千载贤愚同瞬息,几人湮没几垂名”,诗人的意境,不经岁月沧桑的洗礼,恐怕是很难体会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