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舟夜书所见》原文译文赏析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舟夜书所见》

舟夜书所见古诗_舟夜书所见古诗原文舟夜书所见古诗_舟夜书所见古诗原文


舟夜书所见古诗_舟夜书所见古诗原文


查慎行,清朝诗人,字悔余,号初白,浙江海宁(现浙江海宁县)人。清康熙时举人,赐进士出身,官编修。善写诗词,他的诗多写旅途生活,见闻感受,自然景物等。善用白描手法,通俗易懂,风格清新。

作者:查慎行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注释】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译文】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

虽然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散”字写出了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查慎行 舟夜书所见

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舟夜书所见》

作者:查慎行

月黑见渔灯,

孤光一点萤。

微微风簇浪,

散作满河星。

注释:

1、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2、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样微弱。

3、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翻译:

夜黑了,

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

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赏析: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散字写出了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作者: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叶绍翁,南宋中期诗人,字嗣宗,号靖逸,处州龙泉人。祖籍建安(今福建建瓯),本姓李,后嗣于龙泉(今属浙江丽水)叶氏。生卒年不详。曾任朝廷小官。其学出自叶适,他长期隐居钱塘西湖之滨,与真德秀交往甚密,与葛天民互相酬唱。有《四朝闻见录》、《靖逸小集》。叶绍翁是江湖派诗人,所着诗集《靖逸小集》。他的诗以七言绝句,如《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历来为人们所传诵。

注释:

1、萧萧:风声。

2、动:打动。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译文:

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题目湘东驿遵陆至芦溪,说的是仲春时分,诗人自湘东驿的黄花渡下船后经陆路到达芦溪后所看到的景象。遵陆,指沿着陆路,走陆路。驿,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的人和过往官员中途换马或歇宿的地方;湘东驿,即是湘东(今湘东区,距萍乡城约40里)的黄花渡。芦溪,清朝时的一个镇子,位于萍乡东部。现为芦溪县;从题目上来看,诗人开门见山地就把此次要写的范围锁定在萍乡到芦溪这一段路上的见闻。诗人为什么要锁定写这一路上的见闻?是什么引发了他如此高的兴致?具体要表达什么?他又要向世人与后人传递着什么信息呢?这不由得使我对他这首诗后面的内容产生了更强烈的兴趣。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夜书所见的诗意

夜书所见的诗意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夜深篱落一灯明。

注释:

1、萧萧:风声。

2、动:打动。

3、客情:旅客思乡之情。

4、挑:捉。

5、促织:俗称蟋蟀,在其他地方又名蛐蛐。

译文:

使客游在外的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

料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

赏析:

萧萧的秋风吹动梧桐叶,送来阵阵寒意,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这首诗写羁旅乡思之情,但作者不写如何独栖孤馆、思念家乡,而着重于夜间小景。他深夜难眠,透过窗户,看到不远处篱笆间有盏灯火。于是他明白了原来是有孩子在捉蟋蟀。挑,读一声,指以细枝从缝穴中轻轻挖出蟋蟀。这幅图景令他倍感亲切,也许他由此想起了自己的家乡和童年吧。挑字用得极为准确。这首诗在两句用了一个修辞手法,之所以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是因为:夜深了,但篱笆下面还有一盏灯在发亮。

钱钟书《宋诗选注》说:这种景象就是姜夔《齐天乐》咏蟋蟀所谓:笑篱落呼烟,世间儿女。若补上陈廷焯评姜词所云:以无知儿女之乐,反衬出有心人之苦,最为入妙(《白雨斋词话》卷二),便可想见诗人此时内心深处的悲哀了。

查慎行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作者:查慎行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

赏析:

查慎行的这首七言律诗,语言清新、明快、简洁、质朴;寓意率真、自然流畅,无引经据典,读来倍感亲切;采取以景入诗,借景寓情的手法,对眼前所见景物信手拈来,无不称妙;本诗是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诗中有画,画里藏诗;中二联对仗工整,又自然流畅,毫无雕琢之感,更是令人拍案称奇!

首联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萍乡,当时称萍乡县(即现在的江西省萍乡市)。开头两句平白如话,衔接自然,因为从湘东到萍乡不是他要写的重点,所以就一笔带过,手法娴熟,真是叶落无痕,风过无声!此句大意是:我从黄花渡登岸后直接就踏上了去芦溪的路程,过了萍乡之后,路面渐渐低平。这里要说明的是,萍乡是在湘东与芦溪之间,地势略高于两地,萍乡的水的流向在我们当地叫两边倒,一边水往西经湘东流入湘江,另一边的水往东经芦溪流入赣江。正好是一东一西,故称两边倒。同一时代的萍乡知县胥绳武也有竹枝词为证:东去江西写官板,西下湘东装倒划。中五十里船不到,满路桐油兼苎麻,中五十里船不到,说的就是萍乡到芦溪这一段路没得船坐,只有步行。因此就有初白先生的行过萍乡路渐低和胥绳武的中五十里船不到就相互印证。

颌联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这是诗人所见到的最富有生机的景状之一。他边走边听边看:村子错落有致,时不时听到有鸡鸣狗叫声传入耳中,是那么的熟悉;河岸上绿草绒绒,看到的是出生不久的小鹅和小鸭在河两岸悠闲觅食,又是如此的恬静。这两句反映的是康熙年间历经战乱后②生活逐步稳定,经济日渐繁荣的实情。更是一幅典型的江南水乡田园风景画。

吠犬鸣鸡侧耳听,乳鹅新鸭细一看,通过不同的感官,感受到一派祥和平静、清鲜的生活气息。后一句从新生命的勃勃生机中暗示着一个历经战乱后生产发展、生活稳定的的来到,从乳鹅新鸭可以看出诗人对江南水乡的欣赏与赞美。作为足迹踏遍大江南北又博览群书的查慎行来说,对于的现况他是知道的,生活刚刚稳定他也是了解的。一个乳字和新字就足已表达了他对战乱后的重建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也才有了诗人面对这江南美好风光,借物寓情,赋诗吟唱的这份闲情逸致。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缫,煮茧抽丝,这里的丝缫比作春雨,说春雨下得象蚕丝那样银丝缕缕、绵绵不断。上联写的是动物,犬与鸡,鹅与鸭;此联写的是自然现象和植物。进一步展现江南水乡的特点。春雨密密细细而下,宛如缕缕银丝在你眼前飘动,给人以清凉和舒适的感受。一场春雨过后,水田里的水也蓄满了,禾苗长势喜人,禾苗的高度几乎与水面平齐,青绿的秧苗齐整整地就好象是谁用剪刀修剪过一样,清亮悦目。雨如丝缫,秧如刀剪,这两个比喻煞是贴切。原来是这里的优雅、迷人的景致引发了诗人的浓厚兴致,我不得不赞叹诗人对身边事物观察的细心程度,又心悦诚服的感叹诗人表达事物的到位。

综观全诗,查慎行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白描的手法,前两句写的是行程路线,诗人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开门见山,点明了行程方向,不做任何粉饰。接着把一幅令人向往的江南春耕图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体现了他诗之厚,在意不在辞;诗之雄,在气不在直;诗之灵,在空不在巧;诗之淡,在脱不在易(查为仁《莲坡诗话》)的艺术特色。

古代诗人经常游览山水、写景言志,写景诗在古代诗歌中占了较大的比例。一般来说,写景诗往往塑造形象,或者勾勒意境,或者用衬托、对比的手法,或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查慎行在这首诗里用的是白描手法,诗的中间两联对仗工整,语言清新、明快、简洁、质朴。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两联堪称妙对。同时还传递着诗人的情感,他希望看到的而恰恰又正好被他看到的画面,为了表达这种激动的情感,诗人就通过描写景物来抒发感情。

清朝初期诗人多学唐,查慎行崛起后,兼学唐宋,成为清初效法宋诗最有成就的作者。对诗坛影响极大。难怪赵翼在《瓯北诗话》里说:梅村(吴伟业)后,欲举一家列唐宋诸公之后者,实难其人。惟查初白才气开展,纯熟,要其功力之深,则香山、放翁后一人而已。

古诗绝句就是这样经典,凝练,内心顿生无限的情怀。希望看到更多的的绝句和古诗吗,请欣赏 舟夜书所见古诗大意 。

古诗舟夜书所见带拼音

虽然诗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一些使用较为普遍的古诗吧,古诗是中文的一种文体,有特殊的格式及韵律。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我整理的古诗舟夜书所见带拼音,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舟夜书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以下是“舟夜书所见古诗翻译”,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舟夜书所见》

查慎行

yuè hēi jiàn yú dēnɡ ,

ɡū ɡuānɡ yì diǎn yínɡ 。

孤 光 一 点 萤 。

微 微 风 簇 浪 ,

sàn zuò mǎn hé xīnɡ 。

散 作 满 河 星 。

【译文】: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在河面闪现。 好象萤火虫,静静的映照着水面。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 渔灯的光亮随着细浪散开,仿佛无数颗星星,在河面上不断闪烁。

赏析

虽然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散”字写出了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舟夜书所见古诗翻译

作者:查慎行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月 黑 见 渔 灯 ,注释

①书∶这里作动词用,是写、记的意思。

②萤∶萤火虫。这里比喻灯光像萤火虫一《夜书所见》样微弱。

③风簇浪∶风吹起了波浪。簇,聚集、簇拥。

夜晚在船上记下所看到的事情

夜黑了,见不到一点月光渔船上孤零零的灯光好像微弱的萤火虫的光芒,微风吹起了细细的波浪,由于水波动荡,映在水面上的'灯光好像化成了许多闪耀的星星

漆黑的夜晚,一盏渔灯闪现在河面上。那盏渔灯的光亮就像萤火虫似的,静静地映在河面上。(因为天地一片漆黑,所以渔灯的光亮虽然微弱,却使人看了觉得那么清楚,那么明亮。)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一阵微风吹来,河面漾起层层细浪。原来像萤火虫那样的一点光亮散开了,变成了无数颗星星,在河面闪动。(因为渔灯的光亮倒映在河里,所以河面在微风中起了细浪。灯光的倒影也随着微波荡漾。)

赏析

虽然歌只有二十字,但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没有月亮的夜是看不清什么的,然而因为有一点微风,远处的一盏小如萤火的渔灯,让诗人看到了满河的星星。诗歌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有大的哲理。同时也用诗的本身启发我们,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散”字是全诗的诗眼。“散”字写出了渔灯倒影“散作满河星”的神奇画面。把作者所见到的景象逼真地反映出来,我们读了也仿佛身临其境。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古诗

译舟夜书所见文

舟夜书所见古诗带拼音朗读

查慎行

yuéheijianyudeng,gugu在学习、工作、生活中,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古诗吗?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舟夜书所见古诗解释,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angyidianying

weiweifengcùlang,sanzuomanhexing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一首五言绝句。

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细致的观犹与湖南风土似,春深无处不耕犁,湖南,紧临湘东,在萍乡的西部。萍乡与湖南均属楚地,风俗极为接近。全诗前三联都是写景,唯尾联才得出结论,指出此处的风俗习惯、气候与湖南近似。即使是现在,湖南人都还在称呼江西人为老表。这两句写出了诗人所感:谷雨过后,处处桃红柳绿,犁铧翻土的农耕景象。牛在画中走,人在画里游,把江南水乡的农耕景象勾勒得栩栩如生,诗中没说一个牛字,也没点一个人字,但读来就是牛耕在田、人声鼎沸热闹场景,好一幅如诗如梦的江南春耕图!果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来感同身受,过目难忘。叫人不得不赞叹初白先生的高超手法。察,运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展示了一幅美丽的河上夜景,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兴奋之情。

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零零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撤落无数的星星。

作者

查慎行(1650~1727)清代诗人,当代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

古诗《查慎行·舟夜书所见》诗词注释与赏析

wēi wēi fēnɡ cù là夜书所见叶绍翁_夜书所见古诗nɡ ,

查慎行·舟夜书所见

微微风簇浪①,散作满河星。

【注释】

①簇浪:无数细浪。

赏析

查慎行(公元1650年—公元1727年),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奄,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海宁)人。清代诗人,当代作家金庸先祖。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康熙五十二年(公元1713年),乞休归里,隐居十余年。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后,为东南诗坛。著有《他山诗钞》。

这首诗是诗人记录其在船上看到的夜景。诗人说:夜深了,天上没有月亮,只看到渔船上昏暗的灯光映照在河面。仿佛微弱的萤火虫一样。微风吹过,水面泛起层层细浪。灯光的倒影仿佛一下变成了无数闪耀的星星,随波摇曳、荡漾,令人心动不已。这首诗仅仅二十字,但却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美轮美奂的水上夜景。因为“月黑”,微弱的渔灯方显得那么引人注目,微风吹过,立刻幻化出满河的星星。诗人用他那丰富的想象力写出了少中有多、小中见大的哲理。同时也启发人们,美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去欣赏,美在你的心中,美在你的眼中。

舟夜书所见古诗解析

【原文赏析】

舟夜书所见古诗解析:漆黑之夜不见月亮,只见那渔船上的灯光,孤独的灯光在茫茫的夜色中,像萤火虫一样发出一点微亮。微风阵阵,河水泛起层层波浪,渔灯微光在水面上散开,河面好像撤落无数的星星。

萧萧秋风吹动梧叶,送来阵阵寒意,

《舟夜书所见》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此诗前两句写黑夜舟中见渔灯,茫茫黑夜只有河中一盏渔灯,明暗鲜明且显得神秘、深沉;后两句写孤灯倒影的美景,微风吹起波浪,灯影随即散开像散落在满河的星星。全诗纯用白描,以大景衬小景,以暗景衬亮景,刻画细腻,生动形象。

此诗具体创作时间未详。夜泊河上,在舟中过夜时,诗人感其所见而写下了这首五言绝句。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奇异美妙的河上夜景。虽然此诗只有二十字,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细微的观察力。全诗中心是渔灯,背景是黑夜。诗人描写了河上渔灯倒影随浪散开的情状,语言精练,比喻生动形象。

这是一首纯用白描手法写成的小诗。诗中并没有什么特别新奇的景物,诗人所见的现象实在也是最普通不过的,但写出来仍不乏诗趣。句五个字,也许会令人想起杜甫《春夜喜雨》诗中“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一联来。因为“月黑”之夜,一无所见,“渔灯”便成“孤光一点”了。

远远看去,它就很像是一只“萤”火虫发出来的微光。忽然,微微风来,“簇”起水面的浪花,每一个涟漪都反射出这渔灯的光亮,所以再看时,又像这点“萤”光霎时间“散”开,化做“满河星”了。平常变成了奇妙。可见事物再普通、情景再细小,只要诗人善于捕捉便是好的。

查慎行(1650年6月5日-1727年10月14日),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晚年居于初白庵,故又称查初白。杭州府海宁花溪(今袁花镇)人,清代诗人、文学家。查慎行是诗坛“清初六家”之一,继朱彝尊之后被尊为东南诗坛。

对清初诗坛宗宋派有重要影响,为、集大成者。查慎行在诗歌创作、诗歌艺术研究和诗学理论研究均有建树,生平诗作不下万首,堪称多产诗人。其诗兼采唐宋而以宋为长,于宋诗师法苏轼,整体肯定黄庭坚、陆游。诗风清新隽永。艺术上以白描著称,对后来袁枚及性灵派影响甚巨。

古诗舟夜书所见及意思

6、篱落:篱笆。

【清】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后,为东南诗坛。著有《他山诗钞》。

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全诗用白描手法写出了诗人夜晚在船上看到的景色。前两句写渔灯的静态,后两句写渔灯的动态,既有水上灯光,又有水下的“星光”,不仅动静结合,而且虚实相生,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