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和注释

欧阳公②四岁而孤③,家贫无资④。太夫人⑤以荻⑥画地,教以⑦书⑧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zhǎng),而家无书读,就⑨闾里⑩士人家(11)借而读之,或(12)因(13)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14)。自幼所作诗赋文字(15),下笔已如。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简单)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简单)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及注释(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简单)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这里作动词用,意思为孤儿。

(4)资:财物,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6)荻(dí):芦苇杆。

(7)以:用,用来

(8)书:写。

(9)就:靠近

(10)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古时候二十五户人家称作一闾。

(11)士人家:读书人家

(12)或:有时。

(13)因:趁机。

(14)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是,指代读书。务:致力于,从事。

(15)文字:文章

翻译:欧阳修四岁时失去父亲,家里没有钱财。他的祖母用芦苇秆在沙地上作书画,用来教他写字。〔让他〕多诵读古人的篇章,使他学会写诗的方法。到他年龄大些,然而家里没有书可以阅读,〔他〕靠近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或者进行抄写摘录。抄写还没有完毕,然而已经能背诵这本书。以至于白天黑晚忘记吃饭睡觉,只有读书是公务。他从小写的诗歌文章,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原文

欧阳公②四岁而孤③,家贫无资④。太夫人⑤以荻⑥画地,教以⑦书⑧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zhǎng),而家无书读,就⑨闾里⑩士人家(11)借而读之,或(12)因(13)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14)。自幼所作诗赋文字(15),下笔已如。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这里作动词用,意思为孤儿。

(4)资:财物,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6)荻(dí):芦苇杆。

(7)以:用,用来

(8)书:写。

(9)就:靠近

(10)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古时候二十五户人家称作一闾。

(11)士人家:读书人家

(12)或:有时。

(13)因:趁机。

(14)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是,指代读书。务:致力于,从事。

(15)文字:文章

翻译:欧阳修四岁时失去父亲,家里没有钱财。他的祖母用芦苇秆在沙地上作书画,用来教他写字。〔让他〕多诵读古人的篇章,使他学会写诗的方法。到他年龄大些,然而家里没有书可以阅读,〔他〕靠近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或者进行抄写摘录。抄写还没有完毕,然而已经能背诵这本书。以至于白天黑晚忘记吃饭睡觉,只有读书是公务。他从小写的诗歌文章,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1. 《欧阳修苦读》古文翻译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译文二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用心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2. 文言文:欧阳修苦读

欧阳修苦读 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注释: 1 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 荻(dí):芦苇杆。3 闾(lǘ)里:街坊。

5 士人家:读书人家 6 文字:文章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里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祖母用芦苇秆在地上画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等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就想街坊里做官的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

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的任务只是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落笔就已经像大人了。

特殊句式: 1 教以书字——用这个办法来教他写字。以,用……办法。

书,写。 2 或因而抄录——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

或,有时。因,借……机会。

启示: 个人在年幼时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坏事。因为家境的窘迫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从现实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许多学习的动力,使将来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础。

3.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4. 古文"欧阳修苦读"

原发布者: 亚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

【篇一:欧阳修苦读文言文】

欧阳修苦读,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之一。讲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散文家、词人欧阳修在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的环境下,从小至大,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的勤学故事。欧阳修的勤学经历,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唯有勤学方能成才的朴素道理。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先公:指欧阳修

4.孤:失去父亲

5.荻:指芦苇一类的植物

6.以:用

7.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

8.使:让

9.为:做

10.及:等到

11.稍:稍微

12.闾里:乡里、邻里

13.士人:读书人

14.或:有的时候

15.因:趁机;借机会。

16.书:写

17.诗赋文字:诗歌文章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5. 欧阳修苦读翻译

欧阳修苦读 :原文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 )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1]欧阳修苦读 :译文欧阳修先生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用心做读书这件事.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注释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2.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3.先公:指欧阳修4.孤:失去父亲5.荻:指芦苇一类的植物6.以:用 7.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8.使:让9.为:做10.及:等到11.稍:稍微12.闾里:乡里、邻里13.士人:读书人14.或:有的时候15.因:靠16.书:写。

欧阳修苦读翻译

欧阳公②四岁而孤③,家贫无资④。太夫人⑤以荻⑥画地,教以⑦书⑧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zhǎng),而家无书读,就⑨闾里⑩士人家(11)借而读之,或(12)因(13)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14)。自幼所作诗赋文字(15),下笔已如。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这里作动词用,意思为孤儿。

(4)资:财物,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6)荻(dí):芦苇杆。

(7)以:用,用来

(8)书:写。

(9)就:靠近

(10)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古时候二十五户人家称作一闾。

(11)士人家:读书人家

(12)或:有时。

(13)因:趁机。

(14)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是,指代读书。务:致力于,从事。

(15)文字:文章

翻译:欧阳修四岁时失去父亲,家里没有钱财。他的祖母用芦苇秆在沙地上作书画,用来教他写字。〔让他〕多诵读古人的篇章,使他学会写诗的方法。到他年龄大些,然而家里没有书可以阅读,〔他〕靠近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或者进行抄写摘录。抄写还没有完毕,然而已经能背诵这本书。以至于白天黑晚忘记吃饭睡觉,只有读书是公务。他从小写的诗歌文章,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1. 《欧阳修苦读》古文翻译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译文二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用心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2. 文言文:欧阳修苦读

欧阳修苦读 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注释: 1 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 荻(dí):芦苇杆。3 闾(lǘ)里:街坊。

5 士人家:读书人家 6 文字:文章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里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祖母用芦苇秆在地上画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等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就想街坊里做官的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

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的任务只是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落笔就已经像大人了。

特殊句式: 1 教以书字——用这个办法来教他写字。以,用……办法。

书,写。 2 或因而抄录——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

或,有时。因,借……机会。

启示: 个人在年幼时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坏事。因为家境的窘迫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从现实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许多学习的动力,使将来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础。

3.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4. 古文"欧阳修苦读"

原发布者: 亚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

【篇一:欧阳修苦读文言文】

欧阳修苦读,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之一。讲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散文家、词人欧阳修在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的环境下,从小至大,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的勤学故事。欧阳修的勤学经历,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唯有勤学方能成才的朴素道理。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先公:指欧阳修

4.孤:失去父亲

5.荻:指芦苇一类的植物

6.以:用

7.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

8.使:让

9.为:做

10.及:等到

11.稍:稍微

12.闾里:乡里、邻里

13.士人:读书人

14.或:有的时候

15.因:趁机;借机会。

16.书:写

17.诗赋文字:诗歌文章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5. 欧阳修苦读翻译

欧阳修苦读 :原文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 )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1]欧阳修苦读 :译文欧阳修先生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用心做读书这件事.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注释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2.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3.先公:指欧阳修4.孤:失去父亲5.荻:指芦苇一类的植物6.以:用 7.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8.使:让9.为:做10.及:等到11.稍:稍微12.闾里:乡里、邻里13.士人:读书人14.或:有的时候15.因:靠16.书:写。

原文

欧阳公②四岁而孤③,家贫无资④。太夫人⑤以荻⑥画地,教以⑦书⑧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⑨闾里⑩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译文

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用这个方法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的方法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没有抄完,就已经能够背诵了。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学习。他从小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这里作动词用,意思为孤儿。

4资:财物,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祖母.

6 荻(dí):芦苇杆。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用,用来

8书:写。

9就:靠近

10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古时候二十五户人家称作一闾。

11士人家:读书人家

12或:有时。

13因: 趁机。

14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是,指代读书。

15务:致力于,从事。

16文字:文章

17为:成为......

18及:到

19长:长大

本文“以”字的用法及意义

1太夫人[以]荻画地 :介词,用。

2或以钱乞[之]:介词,用。

3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4[以]观沧海:连词,相当于"来"。

学习精神

欧阳修家里贫穷,但他依然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

特殊句式:

1 教以书字——用这个办法来教他写字。 以:用,用来。 书:写。

2 或因而抄录——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或:有时。因:趁机;借……机会。

画荻教子文言文

欧阳公②四岁而孤③,家贫无资④。太夫人⑤以荻⑥画地,教以⑦书⑧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zhǎng),而家无书读,就⑨闾里⑩士人家(11)借而读之,或(12)因(13)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14)。自幼所作诗赋文字(15),下笔已如。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这里作动词用,意思为孤儿。

(4)资:财物,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6)荻(dí):芦苇杆。

(7)以:用,用来

(8)书:写。

(9)就:靠近

(10)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古时候二十五户人家称作一闾。

(11)士人家:读书人家

(12)或:有时。

(13)因:趁机。

(14)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是,指代读书。务:致力于,从事。

(15)文字:文章

翻译:欧阳修四岁时失去父亲,家里没有钱财。他的祖母用芦苇秆在沙地上作书画,用来教他写字。〔让他〕多诵读古人的篇章,使他学会写诗的方法。到他年龄大些,然而家里没有书可以阅读,〔他〕靠近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或者进行抄写摘录。抄写还没有完毕,然而已经能背诵这本书。以至于白天黑晚忘记吃饭睡觉,只有读书是公务。他从小写的诗歌文章,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1. 《欧阳修苦读》古文翻译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译文二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用心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2. 文言文:欧阳修苦读

欧阳修苦读 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注释: 1 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 荻(dí):芦苇杆。3 闾(lǘ)里:街坊。

5 士人家:读书人家 6 文字:文章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里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祖母用芦苇秆在地上画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等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就想街坊里做官的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

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的任务只是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落笔就已经像大人了。

特殊句式: 1 教以书字——用这个办法来教他写字。以,用……办法。

书,写。 2 或因而抄录——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

或,有时。因,借……机会。

启示: 个人在年幼时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坏事。因为家境的窘迫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从现实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许多学习的动力,使将来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础。

3.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4. 古文"欧阳修苦读"

原发布者: 亚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

【篇一:欧阳修苦读文言文】

欧阳修苦读,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之一。讲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散文家、词人欧阳修在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的环境下,从小至大,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的勤学故事。欧阳修的勤学经历,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唯有勤学方能成才的朴素道理。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先公:指欧阳修

4.孤:失去父亲

5.荻:指芦苇一类的植物

6.以:用

7.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

8.使:让

9.为:做

10.及:等到

11.稍:稍微

12.闾里:乡里、邻里

13.士人:读书人

14.或:有的时候

15.因:趁机;借机会。

16.书:写

17.诗赋文字:诗歌文章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5. 欧阳修苦读翻译

欧阳修苦读 :原文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 )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1]欧阳修苦读 :译文欧阳修先生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用心做读书这件事.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注释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2.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3.先公:指欧阳修4.孤:失去父亲5.荻:指芦苇一类的植物6.以:用 7.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8.使:让9.为:做10.及:等到11.稍:稍微12.闾里:乡里、邻里13.士人:读书人14.或:有的时候15.因:靠16.书:写。

原文

欧阳公②四岁而孤③,家贫无资④。太夫人⑤以荻⑥画地,教以⑦书⑧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⑨闾里⑩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译文

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用这个方法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的方法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没有抄完,就已经能够背诵了。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学习。他从小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这里作动词用,意思为孤儿。

4资:财物,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祖母.

6 荻(dí):芦苇杆。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用,用来

8书:写。

9就:靠近

10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古时候二十五户人家称作一闾。

11士人家:读书人家

12或:有时。

13因: 趁机。

14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是,指代读书。

15务:致力于,从事。

16文字:文章

17为:成为......

18及:到

19长:长大

本文“以”字的用法及意义

1太夫人[以]荻画地 :介词,用。

2或以钱乞[之]:介词,用。

3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4[以]观沧海:连词,相当于"来"。

学习精神

欧阳修家里贫穷,但他依然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

特殊句式:

1 教以书字——用这个办法来教他写字。 以:用,用来。 书:写。

2 或因而抄录——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或:有时。因:趁机;借……机会。

1. 画荻教子的文言文 画荻教子是关于欧阳修的母亲教育欧阳修苦读的故事。

古文及翻译如下: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2. 画荻教子的文言文

画荻教子是关于欧阳修的母亲教育欧阳修苦读的故事。

古文及翻译如下: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3. 课外文言文一画荻教子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

4资:财务,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6 荻(dí):芦苇杆。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用……办法

8书:写。

9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

【翻译】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妈妈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4. 画荻教子的原文

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

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 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刚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今江西永丰)来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以便孤儿寡妇能得到在随州的欧阳修叔父的些许照顾。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妇女。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

欧阳修很小的时候,郑氏不断给他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

欧阳修稍大些,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他对读书的兴趣。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 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 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

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

欧阳修10岁的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 一天,他从李家旧纸筐里,发现一本六卷本《韩昌黎文集》,经主人允许,带回家里。

打开一看,大开眼界,便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阅读。宋朝初年,上多流行华丽浮躁、内容空洞的文风。

而韩愈的文风与之完全不一样。欧阳修被韩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动。

他高兴地说,世上竟有这么好的文章。 尽管欧阳修年纪尚小,对韩愈文学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却为他以后革除华而不实的文风打下了基础。

而正是在这种思想启迪下,一个学习韩愈、革除当时文坛上坏风气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油然升起。 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名。

当欧阳修20岁的时候,已是当时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 母亲为欧阳修的出众才学而高兴,但她希望儿子不仅文学成就出众,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和司法的小官。他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为所爱戴。

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不断地将他父亲为官的事绩讲给他听。 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

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 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

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

所以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 她告诫儿子说: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

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母亲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脑海里。 其时欧阳修官职并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

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二字。

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 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

他们捕风捉影,强加给欧阳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欧阳修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县)。 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

欧阳修到滁州后,在处理政事之余,常常在山水间寄托幽情。当地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

欧阳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上喝酒。他自称"醉翁",给亭子起个名字叫醉翁亭。

他的作品《醉翁亭记》,就是这个时候写成的。"醉翁之意不在醉,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他在文中以精练的语言,描述了自己与宾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快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

正如李白所言:天才我材必有用。身怀八斗之才的欧阳修当了十多年地方官后,终于被宋仁宗想起。

宋仁宗为欧阳修的才气所打动,把他调回了京城,担任翰林学士。 欧阳修上任伊始,便积极提倡改革文风。

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恰好由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便要求阅卷者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考生,如发现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

欧阳修的录榜标准,开了一代文风,招纳了大批人才,自然也得罪了那些华而不实的考生。颁榜的那天,有不少考生见自己落选了,对欧阳修十分不满,吵吵嚷嚷地辱骂他。

有些人甚至把骑马出门的欧阳修拦。

5. 画荻教子的翻译

画荻教子【发音】 huà dí jiào zǐ【释义】荻:多年生草本植物。

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7373637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茎可以编席箔。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教子有方。注释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 4资:财务,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6 荻(dí):芦苇杆。

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用……办法 8书:写。

9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 10士人家:读书人家 11或:有时。

12因: 借:……机会。 13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

14务:致力,从事。 15文字:文章 16资:财务,钱财。

2出处编辑《宋史·欧阳修传》:“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典故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

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

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1] 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他的妈妈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他的好学、懂事值得我们学习。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母亲的教导有方也是一个促使他成长的原因等。

欧阳修发愤苦读文言文特殊句式

欧阳公②四岁而孤③,家贫无资④。太夫人⑤以荻⑥画地,教以⑦书⑧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zhǎng),而家无书读,就⑨闾里⑩士人家(11)借而读之,或(12)因(13)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14)。自幼所作诗赋文字(15),下笔已如。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这里作动词用,意思为孤儿。

(4)资:财物,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6)荻(dí):芦苇杆。

(7)以:用,用来

(8)书:写。

(9)就:靠近

(10)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古时候二十五户人家称作一闾。

(11)士人家:读书人家

(12)或:有时。

(13)因:趁机。

(14)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是,指代读书。务:致力于,从事。

(15)文字:文章

翻译:欧阳修四岁时失去父亲,家里没有钱财。他的祖母用芦苇秆在沙地上作书画,用来教他写字。〔让他〕多诵读古人的篇章,使他学会写诗的方法。到他年龄大些,然而家里没有书可以阅读,〔他〕靠近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或者进行抄写摘录。抄写还没有完毕,然而已经能背诵这本书。以至于白天黑晚忘记吃饭睡觉,只有读书是公务。他从小写的诗歌文章,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1. 《欧阳修苦读》古文翻译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译文二

欧阳修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欧阳修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用心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2. 文言文:欧阳修苦读

欧阳修苦读 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注释: 1 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 荻(dí):芦苇杆。3 闾(lǘ)里:街坊。

5 士人家:读书人家 6 文字:文章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里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祖母用芦苇秆在地上画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等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就想街坊里做官的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

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的任务只是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落笔就已经像大人了。

特殊句式: 1 教以书字——用这个办法来教他写字。以,用……办法。

书,写。 2 或因而抄录——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

或,有时。因,借……机会。

启示: 个人在年幼时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坏事。因为家境的窘迫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从现实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许多学习的动力,使将来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础。

3.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4. 古文"欧阳修苦读"

原发布者: 亚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

【篇一:欧阳修苦读文言文】

欧阳修苦读,古代勤学励志的典故之一。讲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北宋散文家、词人欧阳修在四岁而孤,家贫无资的环境下,从小至大,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的勤学故事。欧阳修的勤学经历,告诉我们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唯有勤学方能成才的朴素道理。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先公:指欧阳修

4.孤:失去父亲

5.荻:指芦苇一类的植物

6.以:用

7.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

8.使:让

9.为:做

10.及:等到

11.稍:稍微

12.闾里:乡里、邻里

13.士人:读书人

14.或:有的时候

15.因:趁机;借机会。

16.书:写

17.诗赋文字:诗歌文章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5. 欧阳修苦读翻译

欧阳修苦读 :原文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 )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1]欧阳修苦读 :译文欧阳修先生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用心做读书这件事.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注释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2.欧阳公:指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3.先公:指欧阳修4.孤:失去父亲5.荻:指芦苇一类的植物6.以:用 7.诵:(多诵古人篇章)朗诵8.使:让9.为:做10.及:等到11.稍:稍微12.闾里:乡里、邻里13.士人:读书人14.或:有的时候15.因:靠16.书:写。

原文

欧阳公②四岁而孤③,家贫无资④。太夫人⑤以荻⑥画地,教以⑦书⑧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⑨闾里⑩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必,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译文

欧阳修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他的母亲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用这个方法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的方法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没有抄完,就已经能够背诵了。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只是致力于学习。他从小所写的诗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这里作动词用,意思为孤儿。

4资:财物,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祖母.

6 荻(dí):芦苇杆。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用,用来

8书:写。

9就:靠近

10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古时候二十五户人家称作一闾。

11士人家:读书人家

12或:有时。

13因: 趁机。

14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是,指代读书。

15务:致力于,从事。

16文字:文章

17为:成为......

18及:到

19长:长大

本文“以”字的用法及意义

1太夫人[以]荻画地 :介词,用。

2或以钱乞[之]:介词,用。

3以丛草[为]林:介词,把。

4[以]观沧海:连词,相当于"来"。

学习精神

欧阳修家里贫穷,但他依然刻苦学习的精神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

特殊句式:

1 教以书字——用这个办法来教他写字。 以:用,用来。 书:写。

2 或因而抄录——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或:有时。因:趁机;借……机会。

1. 画荻教子的文言文 画荻教子是关于欧阳修的母亲教育欧阳修苦读的故事。

古文及翻译如下: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2. 画荻教子的文言文

画荻教子是关于欧阳修的母亲教育欧阳修苦读的故事。

古文及翻译如下:欧阳修苦读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

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

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

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3. 课外文言文一画荻教子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注释】

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

4资:财务,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6 荻(dí):芦苇杆。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用……办法

8书:写。

9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

【翻译】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他的妈妈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4. 画荻教子的原文

欧阳修出身于封建仕宦家庭,他的父亲欧阳观是一个小吏。

在欧阳修出生后的第四年,父亲就离开了人世,于是家中生活的重担全部落在欧阳修的母亲郑氏身上。 为了生计,母亲不得不带着刚4岁的欧阳修从庐陵(今江西永丰)来到随州(今湖北随县),以便孤儿寡妇能得到在随州的欧阳修叔父的些许照顾。

欧阳修的母亲郑氏出生于一个贫苦的家庭,只读过几天书,但却是一位有毅力、有见识、又肯吃苦的妇女。她勇敢地挑起了持家和教养子女的重担。

欧阳修很小的时候,郑氏不断给他讲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次讲完故事都把故事做一个总结,让欧阳修明白做人的很多道理。她教导孩子最多的就是,做人不可随声附和,不要随波逐流。

欧阳修稍大些,郑氏想方设法教他认字写字,先是教他读唐代诗人周朴、郑谷及当时的九僧诗。尽管欧阳修对这些诗一知半解,却增强了他对读书的兴趣。

眼看欧阳修就到上学的年龄了,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家里穷,买不起纸笔。 有一次她看到屋前的池塘边长着荻草,突发奇想,用这些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不是也很好吗? 于是她用荻草秆当笔,铺沙当纸,开始教欧阳修练字。

欧阳修跟着母亲的教导,在地上一笔一划地练习写字,反反复复地练,错了再写,直到写对写工整为止,一丝不苟。这就是后人传为佳话的"画荻教子"。

幼小的欧阳修在母亲的教育下,很快爱上了诗书。每天写读,积累越来越多,很小时就已能过目成诵。

欧阳修10岁的时候,经常到附近藏书多的人家去借书读,有时候还把借来的书抄录下来。 一天,他从李家旧纸筐里,发现一本六卷本《韩昌黎文集》,经主人允许,带回家里。

打开一看,大开眼界,便废寝忘食、日以继夜地阅读。宋朝初年,上多流行华丽浮躁、内容空洞的文风。

而韩愈的文风与之完全不一样。欧阳修被韩愈清新自然的文章所打动。

他高兴地说,世上竟有这么好的文章。 尽管欧阳修年纪尚小,对韩愈文学思想未必能全部吃透,但却为他以后革除华而不实的文风打下了基础。

而正是在这种思想启迪下,一个学习韩愈、革除当时文坛上坏风气的念头,在他的脑海里油然升起。 欧阳修长大以后,到东京参加进士考试,连考三场,都得到名。

当欧阳修20岁的时候,已是当时文学界大名鼎鼎的人物了。 母亲为欧阳修的出众才学而高兴,但她希望儿子不仅文学成就出众,为人做事也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欧阳修的父亲生前曾在道州、泰州做过管理行政事务和司法的小官。他关心民间疾苦,正直廉洁,为所爱戴。

欧阳修长大做了官以后,母亲还经常不断地将他父亲为官的事绩讲给他听。 她对儿子说:你父亲做司法官的时候,常在夜间处理案件,对于涉及到平民的案宗,他都十分慎重,翻来覆去地看。

凡是能够从轻的,都从轻判处;而对于那些实在不能从轻的,往往深表同情,叹息不止。她还说:你父亲做官,廉洁奉公,不谋私利,而且经常 以财物接济别人,喜欢交结宾朋。

他的官俸虽然不多,却常常不让有剩余。他常常说不要把金钱变成累赘。

所以他后,没有留下一间房,没有留下一垄地。 她告诫儿子说:对于父母的奉养不一定要十分丰盛,重要的是要有一个孝心。

自己的财物虽然不能布施到穷人身上,但一定是心存仁义。我没有能力教导你,只要你能记住你父亲的教诲,我就放心了。

母亲的这些语重心长的教诲,深深地印在欧阳修脑海里。 其时欧阳修官职并不高,但是十分关心朝政,正直敢谏。

当范仲淹得罪吕夷简,被贬谪到南方去的时候,许多大臣都同情范仲淹,只有谏官高若讷认为范仲淹应该被贬。欧阳修十分气愤,写信责备高若讷不知道人间有羞耻二字。

为了这件事,他被降职到外地,过了四年,才回到京城。 欧阳修为了支持范仲淹新政,又出来说话,使朝廷一些权贵大为恼火。

他们捕风捉影,强加给欧阳修一些罪名,朝廷又把欧阳修贬谪到滁州(今安徽滁县)。 滁州四面环山,风景优美。

欧阳修到滁州后,在处理政事之余,常常在山水间寄托幽情。当地有个和尚在滁州琅琊山上造了一座亭子供游人休息。

欧阳修登山游览的时候,常在这座亭上喝酒。他自称"醉翁",给亭子起个名字叫醉翁亭。

他的作品《醉翁亭记》,就是这个时候写成的。"醉翁之意不在醉,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他在文中以精练的语言,描述了自己与宾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快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情怀。

正如李白所言:天才我材必有用。身怀八斗之才的欧阳修当了十多年地方官后,终于被宋仁宗想起。

宋仁宗为欧阳修的才气所打动,把他调回了京城,担任翰林学士。 欧阳修上任伊始,便积极提倡改革文风。

有一年,京城举行进士考试,恰好由他担任主考官。他认为这正是他选拔人才、改革文风的好机会,便要求阅卷者以一种全新的眼光来审视考生,如发现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文章,一概不录取。

欧阳修的录榜标准,开了一代文风,招纳了大批人才,自然也得罪了那些华而不实的考生。颁榜的那天,有不少考生见自己落选了,对欧阳修十分不满,吵吵嚷嚷地辱骂他。

有些人甚至把骑马出门的欧阳修拦。

5. 画荻教子的翻译

画荻教子【发音】 huà dí jiào zǐ【释义】荻:多年生草本植物。

e68a84e8a2ad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7373637形状像芦苇,地下茎蔓延,叶子长形,紫色花穗,生长在水边。茎可以编席箔。

【语法】作谓语,定语;指教子有方。注释1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欧阳公:指欧阳修。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3孤:幼年丧父。 4资:财务,钱财。

5太夫人:指欧阳修的母亲。 6 荻(dí):芦苇杆。

多年生草本植物,与芦苇相似。 7以:用……办法 8书:写。

9闾(lǘ)里:街坊,乡里,民间。 10士人家:读书人家 11或:有时。

12因: 借:……机会。 13惟读书是务:只致力于读书。

14务:致力,从事。 15文字:文章 16资:财务,钱财。

2出处编辑《宋史·欧阳修传》:“家贫,致以荻画地学书。”典故北宋时期,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

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岁那年,父亲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

他的母亲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她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1] 原文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译文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他的妈妈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他的好学、懂事值得我们学习。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母亲的教导有方也是一个促使他成长的原因等。

1. 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2. 文言文翻译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勤学苦练、专心致志。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家长的善于教育,严格要求。

3.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翻译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父亲就了,家境贫寒,没有钱供他读书。

太夫人用芦苇秆在沙地上写画,教给他写字。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

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便就近到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接着进行抄写。就这样夜以继日、废寝忘食,只是致力读书。

从小写的诗、赋文字,下笔就有的水平,那样高了。

4. 欧阳修苦读文言文隐藏成语

欧阳修苦读《欧阳公事迹》 原文: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

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

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

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 注释: 1 选自《欧阳公事迹》,题目为编者所加。

2 荻(dí):芦苇杆。3 闾(lǘ)里:街坊。

5 士人家:读书人家 6 文字:文章 译文: 欧阳修先生四岁时就失去了父亲,家里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祖母用芦苇秆在地上画画,教给他写字。

还教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等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就想街坊里做官的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

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的任务只是读书。他从小时候起所写的诗歌文章,落笔就已经像大人了。

特殊句式: 1 教以书字——用这个办法来教他写字。以,用……办法。

书,写。 2 或因而抄录——有时借此机会抄录下来。

或,有时。因,借……机会。

启示: 个人在年幼时家境不好,表面看上去是悲惨的,但对于有志气的孩子来说却不见得是一个坏事。因为家境的窘迫会使孩子较早地品尝世态炎凉和生活艰辛,促使孩子早懂事,早立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嘛!从现实看,一些富足人家的子弟因为眼前吃不愁、穿不愁,倒是少了许多学习的动力,使将来有所成就缺少了思想和性格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