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字底下加一个巴字怎么读?

● 邑

一个口一个巴念什么字(一个山一个口一个巴念什么字)一个口一个巴念什么字(一个山一个口一个巴念什么字)


一个口一个巴念什么字(一个山一个口一个巴念什么字)


【yì】

1. 城市,都城:城~。都~。

2. 旧指县:~人(同乡的人)。~庠(明清时称县学)。~宰。

3. 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

4. 古同“悒”,愁闷不安。

读yi第四声哦,多与邦郡、地名有关

邑读:“yi,四声邑"

一个口一个巴读什么字

吧,读音:[bā][ba]

部首:口五笔:KCN

释义:

[ bā ]象声词:~的一声,笔尖断了。

[ ba ]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赞同,推测、命令、请求等语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邑,读音:[yì]

部首:邑五笔:KCB

释义:

1.城市,都城:城~。都~。

2.旧指县:~人(同乡的人)。~庠(明清时称县学)。~宰。

3.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

4.古同“悒”,愁闷不安。

上面一个口下面一个巴念什么

邑拼 音

部 首 邑 笔 画 7

五 行 土

繁 体 邑 五 笔 KCB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1.泛指城市:通都大~。

2.县。

相关组词

梧邑

[wú yì]

梧邑,春秋郑地,后入晋。在今河南荥阳市区西4公里杨垌村一带。

采邑

[cài yì]

1.古代君主或诸侯分给臣下或部将的领地。

邑都

[yì dōu]

都城,都市。

骊邑

[lí yì]

古地名。在今陕西省临潼县。

邑宰

[yì zǎi]

县邑之长。即县令。

于邑

[yú yì]

亦作'于悒'。

大邑

[dà yì]

1.殷 周 时尊称上国之词。也用以自称。

汤沐邑

[tāng mù yì]

是指诸侯朝见天子,天子赐以王畿以内的、供住宿和斋戒沐浴的封邑。

廪丘邑

[lǐn qiū yì]

山东郓城县郓城镇西北的地域。

国邑

[guó yì]

国都。

邑厅

[yì tīng]

地方的办公场所。

禄邑

[lù yì]

犹食邑。古代君主分封给臣下的城邑。受封者在封地有收取赋税的权力。

岐邑

[qí yì]

古邑名。在今陕西省岐山县境。周古公亶父所建。

口下面一个巴这个字念什么?

邑yi四声

yi 四声

就是四声YI

yi 四声

邑 yi 四声

yi

我的城市:鹿邑.

一个口字旁一个巴读什么

吧,读音:[bā][ba]

释义:[bā]:象声词。 [ba]:助词,用在句末,表示赞同,推测、命令、请求等语气;用在句中表示停顿。

邑,读音:[yì]

释义:1.城市,都城。 2.旧指县。 3.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 4.古同“悒”,愁闷不安。

上面一个口,下面一个巴是什么字?怎么念?

上面一个口,下面一个巴是汉字邑,读音是yì。

【中文名】:邑

【拼 音】:yì

【外文名】:cities ;state

【笔 画】:7

【五 笔】:KCB

【部 首】:邑

【总笔画】:7画

【笔顺编号】:2515215

【词 性】:名词

【笔顺读写】:竖横折横 横折 竖横竖弯钩

【结 构】:上下结构

【解 释】:

1.城市,都城:城邑。都邑。

李朝威《柳毅传》:”则洞庭之城邑,不足为邑也。“

2.旧指县:邑人(同乡的人)。邑庠(明清时称县学)。邑宰。

蒲松龄《聊斋志异·促织》:“邑有成名者,童子业,久不售。”

3.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邑。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夫今樊将军,秦王购之千金,邑万家。“

4.古同“悒”,愁闷不安。

吴质《答东阿王书》:”凡此数者,乃质之所以愤积于肊,怀眷而悁邑者也。“

上边一个口底下一个巴是:邑

邑,会意字,甲骨文字形。上为口,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

邑:[ yì ]

基本解释

1、城市,都城 :城邑。都邑。

2、旧指县 :邑人(同乡的人)。

3、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 :采邑。

4、古同“悒”,愁闷不安。

相关词语:畿邑、 旁邑 、愤邑 、林邑 、京邑、 邑宰 、邑入、 皇邑、 弊邑等。

扩展资料:

辨析都和邑

1、商代甲骨文有"大邑商",那是指作为国都卫星城而言的是先商封地商河古城。

2、"都"字从者,从邑。"者"本指"非农户口家庭"、"城市居民家庭",特指"皇家"、"王室"。

3、故"都"是特指居住有帝王家庭的城邑。"邑"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城邦。

4、古代称侯国为邑: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敝邑。古国邑通称。

上面一个口下面一个巴是邑,邑了念邑,yi,从囗(wei)人。表城邑。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城市,都城,旧指县,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古同“悒”,指愁闷不安。

基本释义:

1.城市,都城:城~。都~。

2.旧指县:~人(同乡的人)。~庠(明清时称县学)。~宰。

3.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

4.古同“悒”,愁闷不安。

邑 yi

部首: 邑 部首笔画: 07 总笔画: 07

邑yì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本义:国)

(2)

古代称侯国为邑 [state]

邑,国也。――《说文》。段玉裁注:“《左传》凡称人曰大国,凡自称曰敞邑。古国邑通称。”朱骏声通训定声:“《书》‘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

君惠徼福于敝邑之社稷。――《左传·僖公四年》

(3)

又如:敝邑(对本国的谦称)

(4)

国都,京城 [capital]

邑外谓之郊。――《尔雅》。郭璞注:邑,国都也

商邑翼翼。――《诗·商颂·殷武》

(5)

(翼翼:整齐的样子)

是以论其迁邑易京,则同规乎殷盘。――汉·张衡《东京赋》

(6)

又如:商邑(商都)。又指旧都

天子治居之城曰都,旧都曰邑也。――唐·慧琳《一切经音义》

(7)

又如:邑庙(城隍庙);邑野(都邑郊野)

(8)

指古代无先君宗庙的都城 [city]

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无曰邑。――《左传》。孔颖达疏:小邑有宗庙,则虽小曰都,无乃为邑,为尊宗庙,故小邑与大都同名

(9)

又如:邑郛(城郭);邑门(城门;都邑之门)

(10)

泛指一般城镇。大曰都,小曰邑 [city]

小则获邑,大则获城――宋·苏洵《六国论》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宋·王安石《伤仲永》

邑小不足容。――清·张廷玉《明史》

摄篆旁邑。――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邑有成名。――《聊斋志异·促织》

俾入邑庠。

(11)

又如:邑人(乡邑中的人);邑子(同乡,同邑人);邑屋(村舍);邑落(村落);邑(乡);邑闾(里巷的门);邑邻(邻里)

(12)

旧时县的别称 [county]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唐·柳宗元《封建论》

故今之邑民,独畏旱而旱辄连年。――宋·王安石《上杜学士言开河书》

(13)

又如:邑乘(县志;地方志);邑僚(县府中的同僚);邑尉(县尉);邑宰(县邑之长。即县令)

(14)

通称诸侯的封地、大夫的采地 [fief;feud]

邑万家。――《战国策·燕策》

然广不得爵邑。――《史记·李将军列传》

(15)

又如:邑入(贵族在封地上所收的租税);邑(邑,采邑;祭肉。借指封地的收入);邑钱(封邑的租税收入);邑赏(封地和赏赐);邑(采邑的赋);邑族(封地和宗族);邑国(古代大夫、诸侯的封地);邑租(封邑的租赋)

(16)

居民聚居的地方 [village;town]

邑犬群吠。――唐·柳宗元《柳河东集》

邑人

yìrén

[townspeople] 同邑的人

率妻子邑人。――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邑人奇之。――宋·王安石《伤仲永》湛

谒于邑人。

邑人以为荣。――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邑yì ㄧˋ

(1)

城市,都城:城~。都~。

(2)

旧指县:~人(同乡的人)。~庠(明清时称县学)。~宰。

(3)

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采~。

(4)

古同“悒”,愁闷不安。

郑码:JYIA,U:90,GBK:D2D8

笔画数:7,部首:邑,笔顺编号:2515215

邑,yi,从囗(wei)人。表城邑。会意。甲骨文字形。上为囗(wéi),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邑”是汉字的一个部首,变体为右耳旁。从“邑”的字多和地名、邦郡有关。城市,都城,旧指县,古代诸侯分给大夫的封地,古同“悒”,指愁闷不安。

发“亿”的音,四川大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