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入了什么时期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

十四五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十四五规划之生态文明建设十四五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十四五规划之生态文明建设


十四五中关于生态文明建设 十四五规划之生态文明建设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解析

报告的内容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福祉,关乎民族未来,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15年9月21日,、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重要内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为我国生态文明领域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

方案分为十个部分,共56条,明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方针。

立足我国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以建设美丽为目标,以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生态环境领域突出问题为导向,保障生态安全,改善环境质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形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十四五规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体现了什么思政元素

十四五规划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体现了坚持新发展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能源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十四五生态保护监管规划的背景和意义

14五 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污染防治攻坚战取得阶段性胜利,继续推进美丽建设,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关键期,也是突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瓶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迈上新台阶战略机遇期。

十四五规划的目的

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十四五规划主要内容:全面建成,开启全面建设现代化新征程。“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构建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行高水平对外开放,开拓合作共赢新局面。改善生活品质,提高建设水平。

十四五规划的目标:

1、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2、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

3、文明程度得到新提高。

4、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

5、民生福祉达到新水平。

6、治理效能得到新提升。

法律依据:

《中华国民经济和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

第三条

战略导向“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双循环互促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