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意象和意境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小结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原文及鉴赏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意象和意境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小结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意象和意境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小结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意象和意境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小结
王维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王维诗鉴赏
这首诗描绘辋川秋日傍晚的幽美风光,抒写了诗人的隐居之乐和对友人的真挚情谊,画出了一幅绝妙的“高士秋趣图”,是王维山水田园诗的名篇。辋川:
水名,在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的辋谷川口。诗人晚年隐居于此。裴迪:唐诗人,关中人,王维的好友,天宝后官蜀州刺史、尚书省郎。《旧唐书·王维传》载,他常与王维在辋川“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首联写山中秋景。已是秋深山寒,本当是一片萧瑟,却反而“显苍翠”,山泉也应枯涸无声,却仍潺湲作响。竟日可闻。诗人这样写,是为了表现辋川这一带山光水色特别幽美可爱,与其他的秋山秋水不同。
它们仿佛有性灵,有感情,为了使诗人心旷神怡,在寒秋里反而“转苍翠”、“日潺湲”。诗人对辋川山水的喜爱、迷恋之情,因此从这两句诗中自然流露出来了。“转”字写出了苍翠的山色愈来愈深,愈来愈浓,写出了色彩的流动感,并借着山色的运动变化,把静止的山写活了。“日”字,不仅表现山中溪泉每日每时都在流动喧响,而且令人感觉它是始终如一的。这样,山泉也有了人的感情。而且,这种抱恒守一又使人感到它是静的。这样,流动的水却同时有一种静态美。声色的结合,再加上动静的转换,一幅新奇美妙、情味盎然的山水风景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了。
山中秋景如此清幽秀丽,闲居的诗人不禁要走出来尽情欣赏。颔联写诗人的自我形象。“柴门”,表现他的隐居生活和田园风味;“倚杖”,足见他年事颇高和意态安闲。年迈的诗人站在柴门之外,倚着拐杖,迎着拂拂的秋风,听晚树鸣蝉,看青山流泉。这使我们自然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颈联“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描写原野和山村暮色。诗人的视线从苍翠山色、高树鸣蝉移向原野和村落。只见远处辋川的渡口那边,一轮红日正缓缓地降落水面;近处的村落人家,一缕炊烟正袅袅地升上天空。“余”和“上”两个动词用得自然朴素而生动传神,表现出落日将尽未尽和孤烟悠然直升的动态。一落一上,相互对照,情味悠长,也暗示诗人对落日、孤烟深情注目的神态。这两句,显然是从陶渊明的“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点化而来。陶诗是以拟人手法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缓缓飘动依依不舍的情味,王维这两句却以白描手法分写夕阳和炊烟一落一上的意趣;陶诗凭“”、“依依”两个叠字形容词传情,王诗以“余”、“上”两个动词绘态写意;陶诗画面意象疏淡,具有朦胧美,王诗画面意象集中,境界较为壮阔。都是借日常景物描写寄寓他们对纯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田园的喜爱。
后一联:“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描绘在这炊烟升起的`傍晚,诗人又碰到狂放的友人裴迪喝醉了,一路放声高歌来到他的面前。接舆,春秋楚国的隐士陆通,字接舆,躬耕而食,佯狂不止,曾当面狂歌嘲笑孔子,人称“楚狂”。五柳,晋代诗人陶渊明曾写《五柳先生传》一文以自况,这里诗人以五柳比自己。诗人把醉酒狂歌的友人裴迪比为“凤歌笑孔丘”(李白《庐山谣》诗句)的楚狂接舆,是对这位有志于隐居的年轻诗友的赞许。诗中通过’醉酒”和“狂歌”两个细节,生动地刻画了裴迪豪放不羁的“狂士”性格。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他由衷的好感,也使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之间脱略不拘的友情。
这首诗是诗、画、音乐完美的结合。葱翠的山色、渡头的落日、墟里的孤烟、同潺湲作响的山泉、在晚风中飘荡的蝉声,和谐地、有层次地组合成一幅有色彩、音响、动态的天然图画。同时,画中有人物,有诗人和裴迪这两位年龄和个性不同的隐士倚杖、临风、醉酒、狂歌种种动作与神态。山村风光,历历在目;田园隐士,栩栩传神。风光人物相映成趣,不仅构成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也使诗篇流溢出浓郁的生活情趣。全篇写一个“乐”字,即诗人的闲居之乐,但并没有一个表示欢乐的字眼,而诗人悠然自得的欢愉之情,却渗透全篇。
从格律看,律诗首联不要求对仗,这首诗的一二句却对得很工;颔联要求对仗,这首诗的三四句中的“柴门外”和“听暮蝉”却不成对。这种对仗法,前人把它叫做“偷春格”,意思是象梅花偷春色而先开。
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 与 王维的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的异同
颈联“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描写原野和
山村暮色。这两句,显然是从陶渊
明的“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其一)
点化而来。陶诗是以拟人手法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
缓缓飘动依依不舍的情味,王维这两句却以白描手法
分写夕阳和炊烟一落一上的意趣
;陶诗凭“”、
“依依”两个叠字形容词传情,王诗以“余”、“上”
两个动词绘态写意;陶诗画面意象疏淡,具有朦胧美,
王诗画面意象集中,境界较为壮阔。都是借日常景物
描写寄寓他们对纯朴宁静而又充满情趣的田园的喜爱。
有哪些不太有名但是很有意境的古诗词?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觉得这首古诗词虽然很有名,但是,这首古诗还是非常有意境的,用了非常的多的意象来描绘了一幅幅画面。
王维的《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馀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我觉得这首诗的意境非常美。
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北山松粉未飘花,白下风轻日脚斜,身是旧时王谢燕,一年一度到君家等等,这些诗虽然不是特别的出名,但是非常的有意境。
有一首诗叫做微微风簇浪,散作满天星。这是清代的一首小时,这首诗现在可能很多人都不了解,也并不是很出名,但是那种意境真的是非常的美。
我其实特别喜欢扬州慢,里面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我觉得写的都特别好。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这首诗纳兰性德写的。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这是一首特别的诗,描写的意境也是特别的美,从诗中能够感受的到。
我比较虞美人吧,有很多没有上过学的人大概都不知道这首诗,但是这首诗真的非常有意境,本人也非常喜欢这首诗,大家都去背一背。
若我白发苍苍,容颜迟暮,你会不会,依旧如此,牵我双手,倾世温柔。还有一句是我特别喜欢的:当年相知未回音,空叹年华似流水。
跪求~~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 诗歌分别从(方向)、(光线)、(听觉)、身形等角度着手,所写的景物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所写景物使人身临其境,惟妙惟肖。仔细品读,能真切感受作者当时的意境。
2 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表现作者远离世俗,纵情山水的自得其乐。而深入体会,又能感到作者郁郁不得志和心情苦闷以至狂傲不羁。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 诗中二、三连用了“(腐儒)”、“(夜月)”的意象,流露出作者孤独、若无知音的苦闷;又用了“(落日)”、“(老马)”的意象,表现出作者“烈士暮年,壮士不已”的乐观豁达。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唐。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1 诗歌分别从(方向)、(光线)、(听觉)、身形等角度着手,所写的景物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所写景物使人身临其境,惟妙惟肖。仔细品读,能真切感受作者当时的意境。
2 全诗在写景和写人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全诗表现作者远离世俗,纵情山水的自得其乐。而深入体会,又能感到作者郁郁不得志和心情苦闷以至狂傲不羁。
江汉
唐。杜甫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1 诗中二、三连用了“(腐儒)”、“(夜月)”的意象,流露出作者孤独、若无知音的苦闷;又用了“(落日)”、“(老马)”的意象,表现出作者“烈士暮年,壮士不已”的乐观豁达。
分数那么少。
古典诗歌中落日的意象
古典诗词中夕阳意象
一、怀人思乡的怅惘
李白《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这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刻画出落日徐徐下山的美景,把自己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巧妙地寓之于景中。表达了作者送别友人时的离情别绪。全诗情深意切,境界开朗,对仗工整,自然流畅。
李觏《乡思》
人言落日是天涯,
望极天涯不见家。
已恨碧山相阻隔,
碧山还被暮云遮。
这首诗由见落日而触发思乡之情,突出了诗人归乡无计的无奈和痛苦,表达了诗人对故乡深挚浓厚的思念。把落日可见,故乡难觅的怅然之情表达得婉曲有致。
二、闲适隐逸的恬淡
陶渊明《饮酒》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诗人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在黄昏的美好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洒脱,诗人自身也成了夕阳景色的一部分。以平静的归隐心态,表达了天人合一、复归自然的情感,在这里闲适心境与自然美景获得了和谐统一。
王维《渭川田家》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
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
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
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
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牛羊回归,老人倚杖,麦苗吐秀,桑叶稀疏,田夫荷锄……这些初夏景色本是寻常,但把它们置于夕阳西下的背景中,落日的余晖将天地都染得金黄,面对这样一幅恬然自乐的田家晚归图,归隐之情油然而生。
三、壮丽辉煌的苍凉
王昌龄的《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两句,将诗人登临纵目的胸襟和眼光描写得如此高远宽阔,落日衔山,云遮雾障,那本已减弱的太阳的光辉,此时显出“白日”的奇景。黄河宛若一条金色的飘带,飞舞于层峦叠嶂之间。诗人眼前所呈现的,是一幅溢光流彩、金碧交辉的壮丽图画。
杜甫的《后出塞五首》(其二)
朝进东门营,暮上河阳桥。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平沙列万幕,部伍各见招。
中天悬明月,令严夜寂寥。
悲笳数声动,壮士惨不骄。
借问大将谁,恐是霍嫖姚。
此诗以一个刚刚入伍的新兵的口吻,叙述了出征关塞的部伍生活情景。描绘了一幅夕阳与战旗相辉映,风声与马嘶相交织的暮野行军图。落日西照,将旗猎猎,战马长鸣,朔风萧萧,表现出一种苍凉庄严的行军场面,诗人在无边的苍凉中是否还暗含着对国运的隐忧呢?
四、人世沧桑的感伤
晏殊的《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此词虽悼惜残春,感伤年华的飞逝,又暗寓怀人之意。“夕阳西下几时回?”词人由夕阳西下的眼前景触发的,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夕阳代表的时间意识与词人个体的生命意识矛盾地纠结在一起,夕阳的陨落让人感到生命的短暂和无奈。
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词赞扬在京口建立霸业的孙权和率军北伐、气吞胡虏的刘裕,表示要像他们一样金戈铁马为国立功;借讽刺刘义隆表明自己坚决主张抗金但反对冒进误国的立场和态度,体现了词人深重的忧虑和一腔悲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词人借一抹夕阳的余辉,感叹历史的滚滚洪流中那些无法直面的沧桑巨变。
五、国运衰微的慨叹
朱敦儒《相见欢》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词的背景非常开阔,依山的夕阳映照着万里辽阔的大地,一泻千里的长江滚滚向东流去。一个“垂”字,生动地描述了夕阳西下的日暮之景,不由得让人联想起国势衰落、江河日下的南宋现状,文辞豪壮却饱含悲情。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此词写作者登郁孤台远望,抒发兴亡的感慨。“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江晚山深,此一暮色苍茫又具封闭式意味的境界,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鹧鸪声声,则是呼唤词人莫忘南归之怀抱,同时勾起其志业未就、中原久未光复之无限悲愤之情。
心境不同,看待同一事物时所流露的感情也不同。王维诗歌中多次出现“落日”的意象,但因涉及这一意象的诗歌,创作的时间、背景以及意象组合的不同,从而表现出诗人不同的心境特点。
王维是一位的山水田园诗人,其有不少作品涉及“落日”意象。仔细分析,可以看出其笔下写的虽是同一“落日”,但因官场浮沉,境遇顺逆,体现出来的心境却截然不同,反映了诗人复杂、丰富的感情。有的借“落日”抒发壮志豪情;有的借“落日”抒悲情;表现诗人强烈隐居理想;衬托作者满腔的离别之愁。
一、大漠孤烟,长河落日
——深沉的爱国思想与昂扬的壮志豪情
在王维不多的边塞诗中,“落日”经常与“大漠”这一自然景观一道,构成了奇特的意象,展现了沙漠阔大的雄壮之美,表达了作者内心的豪迈之情。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因此接触到了茫茫戈壁。少年时代的王维满腔的抱负与豪情在这一时期的边塞诗中得到了深刻的体现。《使至塞上》这首诗是诗人赴任途中写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勾画了一个独特的时刻——塞上壮观宁静的黄昏。落日,本来容易给人以感伤的印象,这里用一“圆”字,却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长河落日”,这一特写镜头,描写河水吞吐日月的宏阔气势,使整个画面显得雄奇瑰丽。一个“圆”字,一个“直”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的深切的感受,这两句诗,凸现了大漠粗犷、强毅的精神,凝聚了诗人的心态,从诗的字句看,语不惊奇,朴实无华,但却能状难言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达到了浑成的境界,显示了诗人的深厚功力。以英雄豪逸之气融贯于出色的'景物描写之中,形成雄浑壮阔的诗境。那无尽的长河、广阔地平线上的落日、大漠孤堡上的烽烟,透露出诗人走马西来天尽头的豪迈气概。难怪顾可久称其诗“雄浑高古”[1],正形象地概括了王维这类诗歌的特色。
一、怀人思乡的怅惘
夕阳寓相思,除了怀人之外,更有思乡之意。唐朝诗人崔灏登上黄鹤楼,只见暮色苍茫烟波浩淼,诗人极目远眺不见家乡,惆怅失落顿涌心头,便有了“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的感叹。宋代诗人李觏《乡思》中的“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极天涯不见家”,由见落日而触发思乡之情,把落日可见,故乡难觅的怅然之情表达得婉曲有致。
二、闲适隐逸的恬淡
古代文人往往由于黑暗,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无法实现便回归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家园。他们对夕阳下飞禽走兽归巢有种亲切感,因此常描写日暮时飞鸟归巢的景象来表现归隐生活的独得之乐。在这些作品中,“夕阳”往往成为作者情感的一种寄托,把充溢于诗人心中的宁静恬淡推向。
三、壮丽辉煌的苍凉
苍凉壮丽的边塞诗中也常有“夕阳”意象,大诗人王维就有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金黄的落日照耀着一望无际的大漠和滔滔的黄河,这是大自然中辉煌壮丽的奇观,色彩绚丽的雄浑美景,表达出盛唐人旺盛的生命力。
古典诗歌中落日意象的诗句汇总如下
1、阊闾城碧铺秋草,鸟鹊桥红带夕阳。——白居易《登阊门闲望》
2、愁客叶舟里,夕阳花水时。——岑参《还东山洛上作》
3、今日乱离俱是梦,夕阳唯见水东流。——韦庄《忆昔》
4、高城满夕阳,何事欲沾裳。——贾岛《送人适越》
5、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陆龟蒙《京口》
6、霁色陡添千尺翠,夕阳闲放一堆愁。——李山甫《南山》
7、耿湋河水平秋岸,关门向夕阳。——《送胡校书秩满归河中》
8、望秋草,野人耕夕阳。——储嗣宗《南陂远望》
9、墙外万株人绝迹,夕阳惟照欲栖乌。——李商隐《白云夫旧居》
10、南忆新安郡,千山带夕阳。——皇甫曾《寄刘员外长卿》
11、送飞鸟以极目,怨夕阳之西斜。——李白《代寄情楚词体》
12、夕阳连积水,边色满秋空。——高适《陪窦侍御泛灵云池》
13、花前洒泪临寒食,醉里回头问夕阳。不管相思人老尽,朝朝容易下西墙。——韩偓《夕阳》
14、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15、形影腾腾夕阳里,数峰危翠滴渔船。——齐己《塘上闲作》
16、夕阳在西峰,叠翠萦残雪。——皎然《山雪》
17、岸明残雪在,潮满夕阳多。——刘长卿《送韩司直》
18、知音不到吟还懒,锁印开帘又夕阳。——李中《吉水县酬夏侯秀才见寄》
19、探讨意未穷,回艇夕阳晚。——孟浩然《登鹿门山怀古》
20、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
21、摘桑春陌上,踏草夕阳间。——李端《春游乐》
22、清吟晓露叶,愁噪夕阳枝。——刘禹锡《酬令狐相公新蝉见寄》
23、江村片雨外,野寺夕阳边。——岑参《晚发五渡》
24、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
25、瀑布杉松常带雨,夕阳苍翠忽成岚。——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
几千年的古典诗词创作浩如烟海,自成一个庞大的文化系统,古典诗词作家代代开掘,不但留量巨富的作品,也摸索出一整套诗词创作的范式,包括用词炼句、手法运用、表达方式、声情节奏等等,其中积淀出的为数较多的诗词意象往往包涵了丰富的意义,比如月,比如鲈鱼,再比如我们今天要说到的黄昏。
古典意象作为诗词表达的特殊载体,不但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本身也自带丰富的信息,有些反复运用,便成了常用意象。黄昏就是诗人们常用的意象之一。我们在诗词中经常能看到“夕阳”、“斜照”、“落日”、“余晖”的字眼。
从古至今,诗人写到黄昏的诗词是如此之多,为什么?黄昏于诗人而言,到底有着怎样易感的情愫?
本文将从黄昏对于古人的意义方面,分五点加以简述生发。
一、黄昏中所包涵的民俗学。
《正字通·女部》有言:“婚,古作昏。”黄昏嫁娶,事实上成为约定俗成的古代民俗。《说文解字》中对此就有明文记载:“礼,娶妇以昏时,故曰昏”。这一习俗直接影响到现代。今人婚嫁,很多地方迎娶新娘入门时,时间还在晚上,闹婚俗的习惯也以晚上为活跃。
而跟婚姻紧密相关的约会之风,也以黄昏为主。农耕时代不像现在休闲,低下的生产力难供温饱,白天要长时间劳动,晚上需休息,也只有昼夜之交的黄昏能有舒缓时间。夜色朦胧,也为青年男女的约会提供着天然的屏障。此风此习,早在《诗经》中就有“昏以为期,明星煌煌”的明确记载。到了宋朝,“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朱淑真《生查子》)的约会已经充满了浪漫情调。时至今日,相约黄昏的夕阳之下或宾馆之内,依然是年青一代倾诉爱意的主要方式之一。
于黄昏而言,婚嫁与约会,融入了民族文化的基因。
二、黄昏之于归来与相思。
古代农耕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作息方式,与天地自然同步。对于已经从原始群居生活中出来的以血缘家庭为单位的古代人类,黄昏更成了家人团聚的象征。“山气日夕佳”,尚且“飞鸟相与还”(陶潜《饮酒·其五》),“斜光照墟落”(王维《渭川田家》),也是“鸡栖牛羊下”(黄庭坚《次韵晁元忠西归十首》),何况崇尚于血缘关系的人类?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唐/王绩/《野望》))是黄昏盼归美的景象。
无奈古代频发,妻离子散又是常见现象,黄昏就更加寄托了古人离别与团聚的首要情思。“夕阳西下几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