囫囵吞枣的造句

囫囵吞枣是比喻读书学习不加分析地笼统接受。以下是我整理的关于囫囵吞枣的造句,欢迎阅读。

囫囵吞枣怎么造句子_囫囵吞枣造句子一年级囫囵吞枣怎么造句子_囫囵吞枣造句子一年级


囫囵吞枣怎么造句子_囫囵吞枣造句子一年级


囫囵吞枣怎么造句子_囫囵吞枣造句子一年级


1、 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2、 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3、 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4、 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5、 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

6、 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7、 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8、 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是走马观花。

9、 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虽看不知精神。民谚

10、 有些道理必须深入思索,绝不能囫囵吞枣。

11、 这么重要的'知识,学生还不懂,怎能囫囵吞枣地就略过呢?

12、 生活压力大,鲜枣来帮忙;囫囵吞枣引腹胀,细嚼慢咽帮减压,空腹睡前易烧心,加餐用来效果佳,鲜枣亦防胆结石,注意饮食用处广!

13、 你觉得你这样囫囵吞枣的做完这件事情会不会有收获呢。

14、 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15、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16、 像他这样循序渐进地学习,虽然成效可能较慢,总比囫囵吞枣、不求甚解要好。

17、 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18、 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19、 培训讲课有点粗糙,囫囵吞枣,还得回家好好研究。

20、 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21、 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22、 每次我看到新的东西,我先是囫囵吞枣,然后在细细琢磨。

23、 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师发的家长信囫囵吞枣的看了。

24、 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25、 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仔细琢磨,深刻领会,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只学皮毛。

26、 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27、 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28、 你能不能不要囫囵吞枣的把这篇文章阅读完。

29、 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30、 人生中艰难的是选择;工作中困难的是创新;生活中痛苦的是自扰;做人中苦恼的是委屈。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用囫囵吞枣造句大全

1.上课学习不能半知半解,囫囵吞枣是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的。

2.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师发的家长信囫囵吞枣的看了。

3.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4.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5.培训讲课有点粗糙,囫囵吞枣,还得回家好好研究。

6.你照我的方法去读,自然可以融会贯通,不会只是囫囵吞枣而已。

7.也不要求这些,因为他本来就讲不明白那些诗,只能让我囫囵吞枣。

8.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9.一饭一,来处不易,一本好书的产生,更不是容易的事,我们岂可草草读过,不说对不住作者,就对自己的本身说,也不应囫囵吞枣一般地来读书。

10.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11.囫囵吞枣地吃食物是个坏习惯。

12.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13.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14.读书要有收获,千万不能一目十行囫囵吞枣。

15.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16.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17.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18.不管学习什么知识都要仔细琢磨,深刻领会,千万不能囫囵吞枣只学皮毛。

19.学习要靠平时的积累,别到了临时才囫囵吞枣的抱佛脚,这是不可取的。

20.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21.在学习前人的东西时,取囫囵吞枣的方法,不能消化并理解其所以然。

22.他饿极了,囫囵吞枣地吃下妻子做的食物。

23.倘使囫囵吞枣,似乎没有多大用处。

24.那种只有一个笼统说法的囫囵吞枣式的教科书,只能使学生食而不化,难以理解。

25.每次我看到新的东西,我先是囫囵吞枣,然后在细细琢磨。

26.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27.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28.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29.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30.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31.小明回到家里,把老师发的家长信囫囵吞枣的看了。

32.你看四大名著的时候一目十行,随便浏览的话无异于囫囵吞枣,是没有效果的。

33.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朱自清

34.人生中艰难的是选择;工作中困难的是创新;生活中痛苦的是自扰;做人中苦恼的是委屈。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35.学习中的大忌是囫囵吞枣;读书中的小忌是走马观花。

36.读书就像品茶一样,囫囵吞枣是喝不到其中的味道,只有细细品味才能享受其中的乐趣。

37.一次专心学习胜过百次囫囵吞枣;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轻率行动;一次真诚相助胜过百次怜悯同情;一次见义勇为胜过百次豪言壮语!

38.我们要细心体会课文的意思,不能囫囵吞枣。

39.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40.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41.我们要细心体会课文的意思,不能囫囵吞枣。

42.他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43.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44.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45.读书要反复的读不能囫囵吞枣。

46.我们读书不要囫囵吞枣,要细细品味其中的好词好句。他向来做事都是张冠李戴,三心二意。

47.学问二字,学是学,问是问。要多问,不可再囫囵吞枣了。

48.囫囵吞枣地吃食物是个坏习惯。

49.同桌看一篇,才用十分钟就囫囵吞枣的看完了。

50.老师叫我们熟读明天的课文,而我囫囵吞枣的几分钟就看完了。

51.爸爸讲的故事我不是很明白,只能让我囫囵吞枣的了解了一些

囫囵吞枣的近义词

1、生搬硬套:生:生硬。指不顾实际情况,机械地运用别人的经验,照抄别人的办法。

2、生吞活剥:原指生硬搬用别人诗文的词句。现比喻生硬地接受或机械的搬用经验、理论等。

3、一知半解:知道得不全面,理解得也不透彻。

4、不求甚解:只求知道个大概,不求了解。常指学习或研究不认真、不深入。

【扩展阅读:造句指导】

一、要把文章写好,让语句通顺流利,首先要造好句,因为造句能力既是遣词用字能力的延伸和发展,又是写好片段作文的基础,所以造句的重要性是非常高的,千万不能忽视。文章是由段落组成的,而段落则是由句子组成的。造句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基础,而要想造好句,就需要对词汇有一定的积累,对词语的意思能够正确理解。

二、小学生因为词汇量有限的缘故,在造句上总会大伤脑筋,其实只要找对了方法,造句并不难。而造句的方法除了老师所的之外,更重要的就是结合生活实际进行推敲揣摩。

三、可以尝试把词语放在句中的不同位置造。比如勤奋,放在句首可以这样造:勤奋的人值得敬佩;放在句中可以这样造:小明是个勤奋的孩子;放在句末可以这样造:人们要获得成功就必须勤奋。

四、用形容词造句,可以对人物的动作、神态或事物的形状进行具体的描写。如用鸦雀无声造句:教室里鸦雀无声,没有人说笑嬉闹,没有人随意走动,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出了。这就把鸦雀无声写具体了。

五、【仿照法】先找出造句的词语在文中什么地方,这个词又造成了什么句子。即把词放到一定的语言环境里,理解它的意思,再进行仿照。例如《小稻秧脱险记》一文中,要求用激烈一词造句,可先找到含有激烈的句子:一天,水稻田里发生了激烈的争吵。根据这个句子,可仿造许多句子。

六、【引述法】这种造句方法,就是顺着别人引述的意思接着往下说。例如:《世界上个听诊器》一文要求用如果就造句,老师作了许多方面的引述,让同学们顺着意思说下去,如如果我是图书如果鱼儿离开了

囫囵吞枣的意思和近义词反义词造句

【中文】:囫囵吞枣

【读音】:h ln tūn zǎo

【正音】:枣;不能读成zhǎo。

【辨形】:囫;不能写成忽。

【囫囵吞枣的意思】:囫囵:整个儿。把整个枣子吞咽下去。比喻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不求理解消化。

【出处】:元杨景贤《西游记》第四本三出:我见你须臾下礼有蹊跷,我这里囫囵吞个枣不知酸淡。

【近义词】:生吞活剥、食而不化、不求甚解

【反义词】:含英咀华、条分缕析、融会贯通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贬义,形容读书不认真

【囫囵吞枣造句】

1、囫囵吞枣,食而不知其味;一目十行,虽看不知精神。民谚

2、艺术从来都是见微知著地考量,而不是囫囵吞枣地陈述。

3、生命只有一次,宁可阵痛而清醒地活着,切勿在囫囵吞枣之间吞食幻想。

4、如果你对快乐囫囵吞枣,却对痛苦反复咀嚼,那生命又有什么乐趣呢。

5、谈恋爱的感觉就像是吃一块椰丝蛋糕,细细品味只不过是自早麻烦,可囫囵吞枣却又失其本味。

6、学习文学而懒于记诵是不成的,特别是诗。一个高中文科的学生,与其囫囵吞枣或走马观花地读十部诗集,不如仔仔细细地背诵三百首诗。

7、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

8、只有分析地阅读,才能学得深透,不致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有综合地阅读,才能学得完整系统,不致断章取义,以偏概全。

9、希望你是一个热爱思考的人,热爱生活的人。不要给了你一碗好鸡汤,你却没有消化的能力,猪八戒吃人生果,囫囵吞枣还说没味道。

10、学习哲学的主要目的不是去寻找你所喜欢的观点并囫囵吞枣地接受,然后为它辩护,而是培养一种批判性的思维方式--学会反思。

11、囫囵吞枣简单,没有消化吸收过程,进出一个样。鹦鹉学舌也很简单,不必有任何创新。照猫画虎也不难,邯郸学步知道模仿就可以了。唯有创新艰难

12、不论任何事都毫不怀疑地囫囵吞枣,肯定会吃苦头。必须无时无刻心存怀疑,不要站在任何一方。重要的是,对任何意见都要同等地怀疑。

13、生活好比一本书,你要用一辈子去读,有的人读这本书读的囫囵吞枣,有的人读得如痴如醉。读到你会发现,前者好像一阵微风,轻轻地来到这着世界,后又轻轻地离开,没留下一丝痕迹。后者好比一朵花,虽然只是一刹花火,但在这个世界他起码留下了自己的芳香

14、学习一定不能囫囵吞枣,一定要细细的品味。

用南辕北辙造句大全

1、如今我的生活方式和原本的构想,可说是南辕北辙,全不相干。

2、没有知识和主见的人,只能南辕北辙,举棋不定。

3、目的确定后,方法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是缘木求鱼或者是南辕北辙,怎能达到目的。

4、他俩的个性南辕北辙,根本谈不拢。

5、既然我俩想法南辕北辙,看来只有拆伙了。

6、在这件事上,我们想法南辕北辙,恐怕无法合作。

7、他不按老师所说的方法进行锻炼,因而南辕北辙,根本达不到目的。

8、由于我们成长背景个性喜恶等各方面的异,造成我们的想法完全南辕北辙。

9、只有目标明确,才不会南辕北辙。

10、我们做事要考虑方法,不要南辕北辙。

11、做事如果无视客观环境,只凭主观想法,结果往往与事实的需求南辕北辙。

12、图书馆在左边,你往右走,这不是南辕北辙吗?

13、要振兴经济,就必须开放门户,互通有无,现在却在舞,闭关自锁,如此南辕北辙,民生怎能不凋敝,经济怎么不衰退呢?

14、想成功却又不努力,岂非南辕北辙?

15、你一面急着想要减肥,一面却荤甜不忌,南辕北辙,难怪越减越肥,一点没有成效。

16、你嘴里说要实行爱的教育,可是动不动就要体罚,说的跟做的南辕北辙,教育的效果当然不彰。

17、今夕何夕,大家竟可聚在一起;赶明儿,南辕北辙,又要各奔前程了!

18、说了大半天,两个人的见解仍然南辕北辙,无法协调。

19、如果学习目的不对头,你再刻苦用功,只能落个南辕北辙的结果。

20、做事情不但要有目标而且要讲方法,只讲目标不讲方法,南辕北辙怎么完成?

用囫囵吞枣造句

用囫囵吞枣造句如下:

1、对于课堂上老师讲的知识,我们要消化,不要囫囵吞枣地接收。

2、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3、学习知识不能囫囵吞枣,马虎了事,要将每一个知识点都掌握。

4、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5、没错,千百万囫囵吞枣般读过他的某一部的读者都会如饥似渴地径直返回书店去购买他写的书,这是可以理解的。

6、今天心烦意乱,静不下心看书后半部分不能细细看下去了,囫囵吞枣竟有收获。

7、学习知识不能囫囵吞枣,而要细嚼慢咽;运用知识更不能张冠李戴,而要细心!

8、由于太饿了,饭菜一上来,我便囫囵吞枣吃起来,结果给噎着了。

9、学习不能囫囵吞枣而是要精益求精。

10、学问二字,学是学,问是问。要多问,不可再囫囵吞枣了。

11、一直想着说、读、写、练,却总是囫囵吞枣的一带而过。

12、囫囵吞枣的也没太明白,过几天再看一遍。

13、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14、学习知识不能囫囵吞枣,而要细嚼慢咽;运用知识更不能张冠李戴,而要细心!

15、然而,人们来不及鉴别吸收和消化,只能采取浮光掠影或者囫囵吞枣的办法,良莠不分,拾起来便用。

用囫囵吞枣造句子

用囫囵吞枣造句子如下:

1) 我们要认真理解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切勿囫囵吞枣。

2) 他只是把这首诗囫囵吞枣地背下来了,至于什么意思一点儿也不清楚。

3) 理解肤浅是因为看书时囫囵吞枣,所以我们要认真读书,反复思考。

4) 学习上我们决不能囫囵吞枣。

5) 不懂得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能囫囵吞枣。

6) 水子回到家,将布克写给自己的信囫囵吞枣地看了。

7) 不懂的问题一定要清楚明白才行,不可囫囵吞枣。

8) 培训讲课有点粗糙,囫囵吞枣,还得回家好好研究。

9) 要养成读书的好习惯,提倡积极思考,反对不求甚解,囫囵吞枣。

10) 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要读到内涵,读到中心才能读好。

11) 行为主义的交替反应之说便用以补救这种囫囵吞枣之弊。

12) 我们囫囵吞枣地吃了几口就出门了。

13) 我读书经常只是囫囵吞枣的看一遍。

14) 我们要细心体会课文的意思,不能囫囵吞枣。

15) 他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16) 张老师告诉我们,学习上不要囫囵吞枣,生吞活剥别人的理论。

17) 读书,学习要善于思考,囫囵吞枣会收效甚微,是一种不良习惯。

18) 读书要反复的读不能囫囵吞枣。

成语造句:用囫囵吞枣造句(约30个)

囫囵吞枣注音: hú lún tūn zǎo

囫囵吞枣释义: 囫囵 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

囫囵吞枣出处: 《朱子语类·论语十六》 “道理也是一个有条理底物事,不是囫囵一物。”

囫囵吞枣造句: 1、没错,千百万囫囵吞枣般读过他的某一部的读者都会如饥似渴地径直返回书店去购买他写的书,这是可以理解的。

2、囫囵吞枣的吃完午饭,然后又整个下午昏昏沉沉?

3、我已经读过数不清的电子书,囫囵吞枣了各种博主的许多经验,知道了所有可能的结果。

4、读书不是竞赛,你是去悦读,因此不妨慢慢地来,就好像品味美味的佳肴或享受愉悦的 请细细的体味,切勿囫囵吞枣。

5、“不管什么事,你都可以囫囵吞枣,”他说,“或者你可以试着理解它。”

6、他是那种吃饭囫囵吞枣的主,在你刚刚吃了一半的时候,人家已离座看电视去了。

7、读书不能囫囵吞枣,而要从中吸取自己需要的东西。

8、在印度之旅的时候,有一点必须要明白 只要不冀望在仅仅几个星期内将整个印度囫囵吞枣地游历完毕,那么你的悠闲惬意与午后时光就能得以延续。

9、有些学生一接触信息就囫囵吞枣地马上吸收。

10、史密斯囫囵吞枣地把晚饭塞下肚,好像三天没吃过东西似的。

11、有些书只需浅尝辄止,另一些供囫囵吞枣,尚有数需要细嚼慢咽,消化吸收。

12、如果你的孩子在暑六周时间囫囵吞枣所有的材料来获得一个全年的学分,长期来讲,你将发现这将对您的孩子有害。

13、你不能一个晚上囫囵吞枣式地读完那本书。

14、想囫囵吞枣消化吸收新信息是困难的。

15、善于读书的人当看不懂时,会自觉地反复重读,直到读懂为止。而不善于读书的人则相反,即使遍看不懂也囫囵吞枣地读下去。

16、时代与潮流有它精华的一面,但也有其糟粕的一面,我们不能对其一概囫囵吞枣。

17、从小型但仔细塑造出来的样本入手可以省去很多麻烦,不能囫囵吞枣一味求大。

18、以下就是这一张图画 书是这样写著 大蟒蛇将捕获的猎物囫囵吞枣般嚥下去,没有经过咀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