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趣味导入 小学语文趣味导入法的例子
小学语文教学方法介绍 小学语文常用的6个教学方法
1、激疑设思法
小学语文趣味导入 小学语文趣味导入法的例子
小学语文趣味导入 小学语文趣味导入法的例子
小学语文趣味导入 小学语文趣味导入法的例子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方多思,多思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例如,在教学《鱼游到了纸上》时,教师让学生齐读课题后问:“题目有没有让你好奇的地方?”学生急不可待地提出自己的疑问:“鱼游到了纸上,太不可思议了吧?”“鱼怎么会游到纸上呢?”“鱼为什么会游到纸上去?”“鱼游到纸上不会吗?”等等。无需教师再导,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学习课文。再如,在教学《蛇与庄稼》一课时,教师在板书课题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你们怕蛇吗?”大部分学生做出了肯定的回答后,教师又提出新的问题:“我们这么怕蛇,不愿意见到它,可却有人特意到外地买蛇养,哪有这样的人呢?课文中就有这样一些我们看起来‘不正常’的人。”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会怀着好奇的心情阅读课文,寻找。
2、释题入课法
题目是课文内容的浓缩。从解析题目导入,简洁而实用,既可直入正题,又可同时领起全文。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题目就揭示了文章的内容。就可以直接“解题”让学生明确诗歌的内容。一个与众不同、别致出彩的题目能够在短时间内引起学生的注意。教师如果能够抓住学生的兴趣,积极,便可有事半功倍之效。“解题眼”就是解释题目中关键性的字词并由此而推演、生发,学生学习课文。如在教《黄山奇石》一课时,教师先板书课题,然后提问:“读了题目,可以看出课文向我们介绍了黄山的什么?”学生回答:“黄山的石头。”“是一般的石头吗?”“是奇怪的石头,和一般石头不一样。”“说得好,通过读题目,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就是专门向我们介绍黄山各种各样奇妙有趣的岩石的,那么黄山到底有哪些奇石,奇在哪里呢?”这样抓住课题,通过学生审题,明确了学习重点,从而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情境渲染法
有的课文有着丰富的情感,教学时,宜用情境渲染法。教师富有感情的导入语言、辅以精彩的影片剪辑、音乐,可以创设情境氛围,唤起学生的情感认知,学生潜心研习文本,他们会更深刻地领悟到作品的内涵。在学习《雅鲁藏布大峡谷》时,让学生欣赏“珠穆朗玛峰”和“雅鲁藏布大峡谷”,然后问学生:“美吗?可以用哪些词语形容这种美?”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接着说:“今天我们就来欣赏堪称世界的壮丽景观――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景象有哪些。”运用各种辅助手段可以创设轻松、唯美的课堂氛围。引发学生带着探求知识的欲望学习,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趣味导入法
趣味导入是用诙谐幽默的语言构成的导入语。使用这种导入语既能活跃课堂气氛,又能迅速抓住学生的心,吸引学生学习新内容,并能在趣味中学生抓住学习重点,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关于趣味导入语,教师可用谐音或某些词的比喻义来设计,可用歇后语、对联来设计,可用小笑话、小品设计,等等。在上《找骆驼》一课时,教师先出示一则谜语:“四腿长长脖子弯,背上驮着两座山,一次吃饱水和草,几天不饿口不干,驮着重担走沙漠,不怕烈日和风寒。”然后提问:“这则谜语的谜底是什么?”学生积极猜谜语,气氛一下子就活跃了。趣味导入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文学趣味,缩短了学生与作品、作者之间的距离,能够快速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让他们通过思考发现知识,获取知识,从而产生一种获取胜利的愉悦,并将这种愉悦贯穿到整节课的学习。
5、诗歌导入法
诗歌是我国悠久文化传统中的一朵美丽的奇葩,其语言精练、优美、含蓄隽永。教师用恰当的诗歌导入新课,语言精练简洁地将学生带入一种如画般的优美境界,陶冶了学生的性情。在学习纳兰性德《长相思》时,教师可吟诵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乡愁》与《长相思》内容、意境相同,一个现代、一个古代,由现代很轻松地引申至古代。在轻轻的吟诵中,学生会自觉地进入意境。
6、温故知新法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注重语言的运用,让学生有扎实的语文基础。孔子云:“温故而知新。”因此,复习知识也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如讲《饮湖上初晴后雨》时,让学生先背《游园不值》,那是描写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看看夏天在苏轼眼中是怎样的一种景象呢,是酷暑难耐还是大雨滂沱,还是另一番景象?学生投入诗歌的分析中。
小学语文课堂怎样导入
导语:对于语文课堂而言,课堂导入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对于课文愿意积极、主动地去思考、去探索,这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使用一些饱含启发的导入语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跟随教师的脚步,深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小学语文课堂怎样导入
一 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开门见山导入法,就是直接介绍新课的作者或主要内容来导入新课。如在教学《李时珍》一课时,我先介绍课文的作者:李时珍,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医学家和物学家,课文讲了几件事,究竟什么事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李时珍》,就知道了。这样引入新课,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这种导入方式是教师最常用的一种,简洁明了,能使教学很快进入正题,但比较平淡,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 谈话导入,引起共鸣
谈话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简单的沟通方式,谈话导入能拉近师生的距离,让学生轻松地接受新课。教师在谈话时要注意话题的选取,一定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和结合时事、相关背景,拉家常式地进行谈话。例如:教学《回乡偶书》一课时,可以谈话导入:我们班谁的小朋友爸爸去外地工作呢?爸爸想你们吗?爸爸经常打电话吗?趁机引入新课:爸爸离开家几天就开始想家了。那么一个人离开家乡几十年后回到久别的家乡,心中一定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回乡偶书》,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一首诗。谈话导入自然、便捷,方法灵活多变,教师可根据讲课内容,结合当时的时事要闻或天气、地点、环境、气氛等因素,即兴发挥,临时组织导语,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三 实物导入,形象直观
运用实物导入,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学习课文前,出示与课堂内容有关的实物,导入自然,便于理解。如教学《一株紫丁香》一课,导言:同学们,见过紫丁香吗?它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老师展示紫丁香树叶,让学生观察说出:紫丁香树叶对生,卵圆形,花小,白色、紫色,有浓香。教师:丁香花春季盛开,芳香四溢,是庭园中有名的花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株紫丁香》。本节课以实物导入,能吸引学生的视线,可使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真实可信。再如:教学《绿叶的梦》时,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采集一些课文里描述过的“椭圆形的”“针形的.”“蛋形的”等树叶,有条件的地方也可以事先让学生去采集一些漂亮的叶子,在课堂上让学生观察它们的样子,真切体会课文中作者对绿叶的感情,从而对课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全被调动起来了,那节课非常成功。运用实物导入法,能让学生感觉很新奇,小学生一般好奇心强,所以实物的出现,最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关注课堂学习。
四 媒体导入,创设情境
多媒体计算机集文字、图形、音频于一体,具有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等特点,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一个色彩缤纷、图文并茂、动静相融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学《小小竹排画中游》时,这样导入课题: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好多礼物,让我们先一起来看一看、听一听吧。学生一边看录像,一边欣赏乐曲,兴致非常高。此时教师让学生谈谈感受,学生就能有感而发。多媒体课件的运用,将学生带入情境当中,增强了主题感受,调动了学生的情感参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多媒体恰恰能为课堂导入创设恰当的情境,能唤醒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其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不知不觉地受到感染,进入课文的特定情境。
五 游戏导入,寓乐于学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所以适当的课前游戏环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在短时间内提高全班学生参与学习的程度。游戏导入法,对低年级学生特别有效果,更能集中小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教学《蝙蝠和雷达》一课时,可这样设计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不好?生:好!师:用手巾蒙住两个同学的眼睛,分别让他们来“贴鼻子”。生:一个学生把鼻子贴到了嘴巴上,另一个则贴到了眉梢上。同学们笑得前俯后仰,课堂上乐成一团。师:现在请大家想一想,为什么他俩都贴错了?生:因为他们的眼睛被蒙住了,看不见。师:对!他俩的眼前是一团漆黑,什么也看不见,当然贴错了。那么,蝙蝠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自由地飞行呢?飞机在漆黑的夜里为什么能安全地飞行呢?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蝙蝠和雷达》,课文将会告诉我们。
六 绘画导入,自然融洽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比较枯燥乏味,笔者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根据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运用绘画导入新课。上课时,笔者先让同学们画一幅埃及金字塔的画,一会儿同学们就把金字塔画好了,然后从他们的画中挑选一幅贴在黑板上作为板书课题。接着笔者说:“你们的金字塔画得都很好,你们对它有哪些了解呢?现在还想知道有关埃及金字塔的什么问题呢?”这时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提出问题,然后笔者说:“这些问题,有些是我们可以在课文中找到的;有些同学们可以从科普读物中了解;还有些需要大家长大后探索和研究。接下来我们进入学习课文阶段,看看课文给我们介绍了哪些内容。”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带入到课文中。
课堂导入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更好地吸收新知识,所以好的课堂导入需要教师精心设计,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做一个智慧的者和组织者,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小学语文课前导入方法
导语:巧妙的导入可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入方式,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连,自然衔接。在教学过程中,导入的形成不是自发的,而是教师为把学生引入积极的思维状态而有目的地设置的。如何利用尽可能短的时间,利用最合适的课堂导入来真正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语文课前导入方法
一、情感丰富的语言导入
情感是语文教学中的灵魂,对于语文教学来说,没有情感的教学就等于没有明媚的春光,或如荒漠戈壁一样,孤寂,没有生气。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教学者动情,学习者方能动容。
我在教学《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时,开场白是这样的:“花儿是美丽的。素雅淡洁的春兰,千姿百态的秋菊,国色天香的牡丹,热烈如火的山茶……曾经使古往今来多少诗人为之倾倒。我们要学会用诗人的眼睛去欣赏花儿的美丽,陶冶自己美好的情。但同时我们也要学会用科学家的眼睛去认识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去发现大自然的奥秘……这篇课文将告诉我们,用科学家的眼睛去看美丽的花儿,将会发现一个多么丰富的世界,它也许比诗人所描绘的那个现象的世界更加使连忘返”。不难想象,学生听了这一生动的情感丰富的启发性语言后,就会急切地想知道:用科学家的眼睛去看美丽的花儿,花儿为什么这样红,为什么五彩缤纷。这样,就很自然地引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动地进入到较高的课堂学习境界。
二、悦耳动听的歌曲导入
说:“教学是枯燥的,但也可以成为美妙动听的音乐。”而我们今天生活中有无数美妙动听的音乐,我们为何不顺手拈来呢?作为音乐的表现形式之一,歌曲更是学生的。歌曲的旋律很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又很能活跃课堂气氛,预设情境。学生喜欢听歌,唱歌,尤其是流行的'、通俗的,如能将课堂优化和流行歌曲结合起来,何乐而不为呢?所以在教《长征》这首词时,就先播放革命歌曲《长征》,学生很快就能唱能背了,那么,在此基础上去欣赏这首词就会轻松些、愉快些。这种借助于与课文内容联系紧密的歌曲导入,方法灵活多变,利于调动学生情绪,并能克服紧张心理,活跃课堂气氛。
三、温故知新的复习导入
指教师依据温故知新的教学原则由已知向未知引渡,架设攀登新知识高峰的,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望的导入方式。例如《春》一课的导语:同学们在很小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教会了你们许多古诗,其中有不少是描绘春天的诗句,同学们来一个比赛,看谁能说出得最多――“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朱自清的散文《春》,去领略春光明媚、鸟语花香、万象更新的春天吧!这个导语的设计,通过复习旧知识,拓宽旧知识,使学生联想到将要学习的新知识。因此,在具体导课时教师要善于联系和利用旧知识,把新旧知识加以比较,找出异同,以此作为导课的切入点,设计导语,引出新知识。
四、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教学挂图、自制或简笔画,借助投影或其他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围绕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的导入法。这样的导入方法一般适用于写景类的文章,因为优美的风景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更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如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因为很多同学都没去过草原,对那里的环境不是很了解,于是我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草原风光图,在课堂一开始就展示给学生看,然后问问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草原有哪些特点?草原美不美?美在哪里?再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看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认识草原的积极性,又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了参照物,加深了学生对草原的美好印象。
五、妙趣横生的演示法导入
如何吸引学生学习的兴趣,是这一节课的关键所在。无论是学习兴趣还是学习动机都会对学习产生巨大的动力作用。因此,在每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设计巧妙的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学习动机,产生强烈的求知的欲望。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一课时,说:“今天老师带来了一只小动物的画像,你们谁认识它?”然后出示用水彩画画成的动画形象的小壁虎,尾巴做成活动的,可以摘掉。学生惊喜地回答:“小壁虎。”教师接着问:“谁知道它是什么样的动物?”学生交流说到它吃苍蝇、蚊子后,教师趁机说:“壁虎虽然不好看,可是它吃苍蝇、蚊子,是人类的朋友。你们看,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了?”学生惊奇地说:“哎呀,断了!”教师马上因势利导:“这只小壁虎的尾巴怎么断的,断了以后又怎么办呢?今天我们学的《小壁虎借尾巴》讲的就是这只小壁虎尾巴断了以后的事。”学生便迫不及待地读起课文来,并且很快的找到了。
六、导游解说法导入
小学语文课本中选的课文,大多是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从内容上看,风土人情,山川村舍,花草虫鱼,无所不及,结合教学内容和目的,充分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在课堂上进行艺术的渲染,选择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情境,学生以游人的角度,身临其境,促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
例如《威尼斯的小艇》导入,先出示课件及威尼斯概括文字资料:威尼斯是世界的旅游胜地,有401座姿态各异的桥梁在117条水道上,连接着118个小岛,因此有“水城”、“百岛城”、“桥城”之称。威尼斯水道是城市的马路,市内没有汽车和自行车 ,也没有交通指挥灯,艇是市内的交通工具。我以导游的身份了威尼斯概况。然后设置导语: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乘坐飞机,穿越时空隧道,跨过千山万水,去游览威尼斯,看看威尼斯的小艇。
小学语文课前导入方法
一、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兴趣是的老师。”事实也正是如此,学生一但对某一问题产生浓厚的兴趣,它就会像磁石般吸引着学生去探索。如学习《长城》一文,笔者设计了这样的导语:“同学们,你们游览过祖国的哪些名山大川?你们知道祖国江山如画,是多么的分外妖娆?那瑰丽秀美的颐和园,那景色别致的趵突泉……是多么令人神往。谁说说看,谁游过?象征的名胜古迹是什么?长城,它气魄雄伟壮观;长城,它象征着劳动的勤劳智慧。今天,我们学习《长城》,请作者为向导,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长城的雄伟壮丽的景色!”
二、讲故事导入,引生入胜
小学生都爱听故事。抓住小学生这个心理特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需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引起学生的注意,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例如,《太阳》一课可用“后羿射日”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寻自然奥秘的愿望。
三、设疑导入,制造悬念
教师在导语中有意提出疑问, 制造悬念, 从而激发学生的求解愿望, 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运用悬念开篇, 可以激发学生好奇、探究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教材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从而提高教学的效率。例如在讲授《狼牙山五壮士》一文时, 开篇设下这样的疑问:“课文为什么用狼牙山五壮士来命题呢? 这五位壮士都做了些什么? 结果又怎么样了呢?”提出这样的疑问, 学生就会很想知道这些问题的, 自然就会
有学习这篇课文的欲望, 这样就能促使学生思考, 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展开回忆,引入课文
用学生熟知的事物引入课文,易于学生产生联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学习《观潮》, 笔者设计的导语是:“同学们,你们去过大海吗?请回忆一下,你们在电影电视中看到的大海是什么样子?(学生踊跃回答)大海,浩瀚无际,蔚为壮观,令人心旷神怡。尤其是潮起潮落的景观更使人目不暇接, 后浪推前浪,一层迭一层。远看,像天鹅展翅飞奔而来;近看, 像万马咆哮奔腾,溅花飞沫。今天,我们学习《观潮》,看钱塘江大潮潮起潮落令人留恋的奇观。”
五、介绍作者及背景
必要的介绍作者及背景,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课文的中心思想。如学习《囚歌》一文,笔者先简单介绍了作者叶挺, 然后讲述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设计的导语如下: “1942 年正是猖狂的时刻。当时, 国x反动派想用厚禄收买这位北伐名将, 而叶挺将军始终坚持一个革命志士的崇高气节, 决不向敌人低头……在里, 他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就是这样的环境下, 叶挺将军奋笔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囚歌》。”
六、运用多媒体课件,情境导入
多媒体课件新颖,直观,富于形象,容易引起学生的乐趣。如学习《桂林山水》时,教师先用课件打出桂林山水全景图。让学生整体感知桂林山水的样子,然后提问:“这幅图是什么地方?给你的感觉怎么样?”至此便引入课文。又如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文时, 开课时教师首先出示一些圆明园昔日建筑宏伟、奇珍异宝无数的,让学生一同来感受一下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的魅力, 再来学习这篇课文, 学生就会更加理解文章作者希望我们为民族振兴而立志学习的良苦用心。
七、联系生活式
语文这门学科不是孤立存在的, 它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的文章, 就应该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来理解课文, 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去理解文章中自己有感触的地方, 更容易形成情感共鸣, 加深感悟。
例如《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时, 就应联系实际来导入新课。生活中居民区、花园里就有很多的爬山虎, 课前可以提前布置他们仔细观察爬山虎, 学到此课时就可以这样设计开场白:“同学们,爬山虎我们都见过, 谁能说说你见到的爬山虎是什么样的? 它一般生活在什么地方, 它是怎么生长的?”通过这样的问题, 学生就可以联系实际生活中所观察到的来介绍爬山虎, 这样的方式就把抽象的课本知识与他们的感性认识相融合, 联系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观察, 爬山虎就会活生生地浮现在学生的眼前, 学生自然就感兴趣, 学起来也会感觉很轻松。
结束语:
导入有法, 但无定法, 贵在得法。小学语文教学的导语设计还有许多形式和方法, 但无论用何种形式和方法导入新课都为了激发学生求知的兴趣, 达到课堂教学的化。我们要根据教材的重点、难点,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与教学内容, 灵活设计, 巧妙运用, 使导入这个教学的“锤”敲在学生的心灵上。导入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小学生犹如那含苞欲放的花朵, 教师要善于用自己的智慧去抚育它, 让它们在和煦的春风中绽放。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巧
导语:好的导语像磁石,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好的导语又是思想的电光石火,能给学生以启迪,提高整个智力活动的积极性。我们要创造科学有效的导人形式,就必须把握课文的特点,根据学生好奇心理,运用喜闻乐见的导人形式导人新课。
小学语文课堂导入技巧
一、课堂导入的要求
在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导入应该是最基本的也是较为重要的一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课如果导入得当,就会为整节课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作为一次成功的导入,基本上要符合以下几个要求:
1、趣味性
课堂导入要注意趣味性。兴趣是的老师。这种心理状况会促使学习者积极寻求认识和了解事物的途径和方法,并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感和旺盛的探究精神。如果课堂导入充满趣味性,学生便会把学习看作是一种精神享受,因而能更加自觉积极到学习。
2、针对性
课堂导入时要注意针对性。课堂导入首先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导入方式。但首要前提是必须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明确课堂教学的目的。但不可以为了“导入”而“导入新课”。导入的目的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点明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讲清楚课堂教学的目的,为授新课作铺垫。
3、新颖性
课堂导入的材料要新颖。现在的高中学生,很容易吸收新事物和新信息。他们对新事物都有好奇感,并急切地想弄清楚。因此,新颖的富有时代性的信息,能更加引起学生们的兴趣。材料越新颖,越是大家关心的事,越贴近学生的生活,学生参与的兴趣就越浓,效果也就会越好。
4、启发性
导入要注意启发性。“启发性”是指导语要有思考的余地,能引起思索。
导入如果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就能使学生实现知识的迁移。在导入时,教师可以通过一些浅显而简明的事例,使学生得到启发,学生去发现问题,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强烈愿望,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新内容。
启发性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而思维往往是从问题开始,又深入问题之中,它始终与问题紧密联系,学生有了问题就要去思考、去解决,这便为学生顺利地理解新的学习内容创造了前提条件。它能使课堂教学获得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导入能否引起学生的积极思维,能否使学生创造出思维上的矛盾冲突,能否使他们产生“新奇”感,是导入成败的关键所在。
5、简扼性
导入语言要注意简扼。导入就像大餐前的开味菜,虽然可以开胃,但毕竟不是主餐,不能喧宾夺主,课堂的主要目的还是新课教学,如果导入分担了课堂的重心,就会过尤尔而不及。所以教师在导入时都应针对所学内容、针对所教学生,尽可能地用少量、的`语言说明课题要学习的内容、意义和要求。因为各种课堂导入方式的目的只是想方设法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兴趣,同时创造愉快的学习氛围,使他们“愿意学”、“乐于学”,若导入时间延长过多,就会使导入显得冗长,从而影响整节课的进程。
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常用的技巧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指教师有意识地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其思维处于一种激活状态,产生一种季弄清不可的探究心理,而后自然导入新课的一种学习方式:一节谋的导入恰似一出戏的序幕,或似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设计和安抹有艺术性,富于变化,悬念叠起,往往能像磁石引铁一样把学生吸引住,很快调集他们的注意力,点燃智慧的火花,使人们进入活跃的思维状态,开启智慧的闸门,收到先声夺人事半功倍的奇效。
2、温故知新,新旧结合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正确处理基本素养和创新能力的关系。在教学中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因此在教学中不管采用哪一种导语的设计,都要为全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服务,与讲课的内容紧密相联,自然衔接。
3、诗词、格言导入
古典诗词是一座丰富的宝库,它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高超的艺术手法,熏陶了一代又一代人,诗词、格言语言精练,含意丰富,表现力强,富有深刻的哲理,由诗词格言开讲导入新课,对学生学习语文有启迪意义,还能丰富学生的知识,激发他们的情感。
4、情景感染激励法
情景感染激励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讲述一个故事或者预设一个情景感染学生,使学生对将要学习的知识产生极大兴趣,从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铺垫。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学生是不感兴趣的。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集中起来,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5、故事导入法
以童话、寓言、传说等导入新课,首先可以把他们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并且能起到开阔视野、拓宽知识面的作用。
以故事导入有点像古代说话的“入话”,它不仅起到了稳定军心的作用,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安定了下来,而且“入话”的主题往往和正话相合,或者构成互文,或者预先点出主题。这样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主题,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在用故事导入时一定要用那些能够和课文有共同点的故事,或者能够形成鲜明对照的故事,切忌引入那些毫不相干的单纯为了活跃气氛的故事。如果运用不当,则会引起不必要的,甚至是毫无意义的讨论和争论,反而会冲淡课堂教学的主题。有时候故事太离谱,会让主题失之千里,这对教师的课堂驾驭力是一个考验。
总之,语文课堂中的导入是一门教学艺术。选择最合适的导入方法,灵活设计,巧妙运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活跃课堂气氛,增强教学效果。因此,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注重导入环节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语文课的导入方法介绍
导语:“好的开端等于成功一半”。课前导入是一节课的开端,对于新课的讲授起到很好的铺垫作用。传统的教学导入过于直接而缺少新意和意境,类似“上节课我们学习……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没有情感的交流,没有特别的设计,久而久之,孩子对授课内容没有期待,只是把上课当作一个任务,这样的课堂怎能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有哪些好的导入方法。
小学语文课的导入方法介绍
一、趣味导入法
指运用生动有趣的教学语言、板书、直观教具等表现手段,以生动有趣的形式把学生引入到新情境中。运用趣味法必须做到所使用的表现手段与施教内容密切相关,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教师自身的个性特点,如果离开了这些条件,趣味性就起不到辅助导入新课的作用,相反会分散或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兴奋点,影响新内容的学习。趣味性表现手段有以下几种:
(1)语言生动有趣
上课时,以生动有趣的语言概述课文内容,或者根据教学内容的性质,讲述生动有趣的小故事或关系密切的幽默和笑话,以激发学习兴趣。例如教学《维生素C的故事》时,可先讲述一个缺乏维生素C的病人的传说,都能起到趣味性的作用,以便顺利地导入新课。
(2)板书生动有趣
设计生动有趣的板书,也是一种趣味性导入方法。例如根据课文主要内容,在黑板上描绘出有趣的图画,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例如在讲授《珍珠鸟》一课时,课前首先制作好两张珍珠鸟的大,然后悬挂在黑板上,在上课前,先让学生猜猜珍珠鸟究竟长什么样的,让学生来描绘一下自己心中鸟儿的颜色,随后再挂出第二张,等学习完这篇课文以后,再请学生用彩笔根据课文所说的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来填颜色,这样具有强烈对比的板书设计,就能很好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导入新的施教内容。
二、设置悬念法
古人云:“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根据学生爱追根求源的心理特点,一上课就给学生创造矛盾,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起注意。因此在课堂教学导入时,利用巧妙设问造成悬念,让学生处于一种“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状态,促使学生在高昂的求知欲望中探求 知识,引发学生学习知识的兴趣。 例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设置了这样的悬念:《草船借箭》是根据我国古典历史《三国演义》改写的。东汉末年,曹、刘备和孙权各据一方,称魏、蜀、吴三国。当时曹刚刚打败刘备,又攻打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抗曹,刘备派出杰出的家、军事家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助战,孙权手下的大将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能,想陷害他。诸葛亮是怎样对待的呢?的结果怎样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
三、渲染导入
“”就是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俗话说:若要学生动心,教师先要动情。学习新课时,教师要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将学生带入到教学情境中去。例如:教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一文,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生在东北的我们,对美丽的草原无比向往,这节课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由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现在,让我们来聆听这优美的旋律,欣赏大草原的无限风光,边听边看边想,这首歌能使你想到什么?
(预设:学生想到什么就说什么,如草原的美,到处是绿草鲜花;天空也是那么蓝;牛羊遍地。有的能想起来以前学的歌曲《草原升起不落的太阳》或是想到诗歌《草》、《敕勒歌》)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课下也了解了不少于草原有关系资料,这节课,就让歌声我们共同走进草原、亲近草原、品味草原。
(板书课题: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齐读课题
过渡:草原我们总是用辽阔、宽广、无边无际来形容,其不知,在它那博大的怀抱中,有着无数的'美景,风吹草浪,鲜花点头,蓝天、白云、绿地令人神往。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听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用心去感受,美丽的草原究竟美在哪里呢?这段感人至深的导语,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四、故事诱导法
“故事是儿童的一大需要”,学习的又乃是对所要学的教材的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可以滋生动力。在新课教学中就是要利用儿童喜闻乐见的事例,激发他们求知的情趣,他们在欢乐中进入学习。 例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在让同学们回忆自己的大年夜生活后讲述了这样的故事:有一个漂亮的小女孩,长长的金黄头发,大大的眼睛,有一副善良的心,从小没有了妈妈。天天靠卖火柴维持生活,今天是大年夜,天冷极了,还下着雪,这天没有人买她的火柴,天已经黑了,她还在街上走着,走着……,讲述了与主人公命运相关的故事,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的心情,从而促使学生急不可待地去读书,去了解。
当然,课堂导入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做老师的认真总结分析,并且灵活运用,任何的导入技法都可以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相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良好的导入方法肯定会让小学语文课堂成为孩子求知的天堂。
五、情景感染激励法
情景感染激励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生动的语言来讲述一个故事或者预设一个情景来感染学生,使学生对将要学到的知识产生极大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接下来的教学作更好的铺垫。
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提到听故事,可能没有一个小孩是不感兴趣的。在授课前,花极短的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学生的注意力定会一下子全部集中起来,同时也缩短了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比如教桂林山水》一课,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就用情景感染激励法来导入:“同学们,去年暑,老师有幸去广西桂林游玩了一趟,那满眼的画山绣水,真是大自然的千古杰作,使人心旷神怡。那里的山石、河流、小桥、树木几乎都流传着一段段动人的神奇故事。就如父子岩,据说古时候有姓龙的父子两人,他们的造船手艺非常高超,造的船不但粮食装得很多,行驶起来也跟箭一样快。不料,一个姓万的员外看中了他们的手艺,催着他们替他赶造一条大船,准备搜刮老的粮食,用来献给买官做。粮食被他搜刮空了,岂不要饿老吗?龙家父子不肯干。他们听说‘桂林山水甲天下’,就慕名来到桂林,藏到这儿的岩洞里,因为缺吃的,就饿了。父子岩就这样得了名。另外,桂林山水的绮丽景色中还有象鼻山、斗鸡山、磨米山、寡婆桥、望夫石……同学们有没有兴趣去欣赏呢?再昕听那神奇的故事呢?”通过情景感染激励法的运用,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秀丽、奇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课文中的桂林山水是怎么样的,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之后,课文时也就易如反掌了。
六、客观事物观察法
客观事物观察法是指在新课之前,运用客观存在的事物让学生进行仔细地观察,通过对观察到的事物的总结,使学生掌握某样事物的基本特点和特性。特别是在一些具有本质特性事物的方面上,可以用此方法。学生在观察、触摸事物的过程中,对随后的新知识就更容易掌握。所以客观事物观察法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而且能启发学生思考,进入理解、掌握新知识的领域。
我在教《小白鸽》之前,考虑到光靠课文中的讲述小白鸽的外貌,习性,学生在脑中只不过是抽象的一个概念,这对学生掌握课文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特地去菜市场买了一只雪白的鸽子。上课那天,我把小白鸽带到了教室,引起了学生的注意,他们好奇地围了上来,从他们的眼神中,我看出了他们的童心,学生们有的伸出小手抚摸着小白鸽的羽毛,有的仔细地观察起它的外貌,还有的小声地讨论起来,看着小白鸽的一举一动,看得津津有味。于是,我让学生每人拿出一张纸,做好自己的观察记录。
师:“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小白鸽?”生:“喜欢!”师:“你们所观察到的鸽子有些什么特点?”生:“红红的爪子、雪白的羽毛、黑黑的眼睛……”师:“很好,你们答得很好。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课文中的小白鸽是怎样通过课前的观察,使学生更能直观地了解鸽子的美丽外形,可爱的动作。这堂课上得很成功,学生们很快就掌握了鸽子的所有特点。课后,学生们还建议一起来饲养这只可爱的小自鸽。
七、新旧知识联系法
新旧知识联系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巩固已经学过的知识,对新的知识的产生作好铺垫。通过新与1日知识的联系,使旧的知识自然地过度到新知识中去,这样学生就更容易理解和掌握要学的知识,新课的效果也就更好了。
《论语》中说过“温故而知新”。我可以在充分利用学过知识的基础上,新旧联系,以旧引新,自然地导入新课如教学《基庐山瀑布》一课,因为此课是一篇诗歌,诗歌本身的语体就很难让学生理解,学生看到这样的文章可能会望而却步,不会产生很大的兴趣。运用新旧知识联系法来导入课文,使学生对诗歌的认识大大地改观,让他们由浅入深地知道诗歌是古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并不是他们想象的那样枯燥乏味,它是那么的生动,充分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师:“同学们,我们以前学过哪些写瀑布的文章?”生:“诗歌《瀑布》。”师:“通过以前的学习,我们知道瀑布是怎样的?”生:“很有气势,远看就像一块银白色的布……”
在新课之前,我设法让学生联系《瀑布.》,巧妙地进行知识的迁移与铺垫。在学生感受“瀑布挂前川”是,让他们想象真是“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在学生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时,让他们想象发出的巨大声响“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冲到潭下,溅起一团团水雾,随风扬起,“如烟,如雾,如尘”。这样,学生找到了新旧知识的联系,感受得深,理解得透。由于已经有了知识的积累,学生学习新课时就比较轻松、愉快,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八、抒情音乐法
抒情音乐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利用音乐的特殊效果,激起学生的情绪,使学生对既将学到的知识有一种特殊的亲切感,抒发学生的感情,激起他们的积极性,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黑格尔曾说:“通过音乐来打动的就是最深刻的主体内心生活:音乐是心情的艺术,它直接针对着心情。”因此,我在有些课的开头,总是设法把学生熟悉的、喜欢的歌曲与课文的主题或情节联系起来,让学生唱这些歌,然后导入新课。原本沉闷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改变了,轻松活跃的气氛瞬间充满了整个教室,学生们个个精神焕发,如同换了一个人似的,充分展示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