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再别康桥写给谁的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写给谁的
《再别康桥》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你得拿来澈底的‘音乐化’(那就是诗化),才能取得诗的认识,……”(《诗刊放》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性灵,整首诗歌表达了徐志摩的离愁别绪,诗歌中贯穿着他追求自由、追求自主的思想感情。在他的境遇中,他追求自由的人生态度和现代化的文化理念,富有现代性的生活感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二、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这优美的节奏象涟漪般荡漾受使他的诗歌产生了新的意蕴。
徐志摩再别康桥写给谁的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写给谁的
徐志摩再别康桥写给谁的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是写给谁的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讲述的是什么呢?
正如我轻轻的来;正如我轻轻的来;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讲述的就是以离别康桥时的感情起伏为线索,然后抒发了徐志摩先生对于康桥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
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语言轻盈柔和,形式精巧圆熟,诗人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表现出来。
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
总之,再别康桥是徐志摩在英国留学时期的创作之一,也是现代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的创作背景丰富多彩,与徐志摩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以及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它的问世也标志着现代诗歌的开端,对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再别康桥》是现代诗人徐志摩脍炙人口的诗篇,是新月派诗歌的代表作品。全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下面为大家带来了徐志摩《再别康桥》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感情,表达了分别的无奈,也表达了对往昔生活的怀念。再别康桥
我轻轻的招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甘心做一条水草!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不带走一片云彩。
赏析
《再别康桥》最初发表于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诗集《猛虎集》。是诗人重游康桥之后,在归国途中写下的一首绝版之作。
诗人一开头用三个轻轻的,写作别母校的离别情绪,给人一种宁静的氛围,同时也把自己对康桥的缠绵之情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在诗人的心中康桥已经被理想化、诗化了,诗人对那里的一草一木,无不包含着深情厚意。西天的云彩,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榆荫下的清泉,星光斑斓的夜色,沉默的夏虫,无一不被理想化、诗化、人格化。康河边那婀娜多姿的翠柳被夕阳染成灿烂的金色,宛如戴着红盖头的美丽动人的新娘,夕阳又把她的艳影投入微波荡漾的康河。诗人完全沉醉在这如诗如画的黄昏美景中,他神思恍惚,心儿似乎又成了康河的水波,那新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诗人对康桥是那么痴迷,以至于当他看到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时,顿生羡慕之情。他竟甘心做一条水草,渴望如那水草一般永远生活在康河柔波的爱抚中,榆荫下那一潭清泉也被夕阳点染的绚丽迷人,仿佛是那七色的彩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诗人在康河留连忘返,夜色降临还不忍离去,他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深处漫溯,在星辉斑斓的康桥夜色中泛舟寻梦,这里最宜放歌的时候,但诗人已无心放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一切都在不言中,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这样自然而然的引出了一节那种“悄悄的”心情。诗人带着几分眷恋,几分惆怅,在沉默中悄然离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是传统诗歌的理想境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审美观念此时完全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再别康桥》就是一幅美丽的无形画,诗的每一节都可以称得上是一幅迷人的图画,如诗的第二节,康河边被夕阳染成婀娜多姿的垂柳加上波光粼粼的色彩艳影,就构成了一幅康河晚景图。
另外,全诗的`结构韵律的独特创新,也让我们窥见了诗人的绝妙艺术风格。全诗共七节,每节四行,每行两到三个节拍,节奏非常鲜明;每节二四行押韵,而且每节都自然换韵,读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整齐中富于变化,使全诗充满了错落有致的美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水,开启了诗人的心灵,唤醒了久蛰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作者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大学。18年赴美留学学习经济,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大学。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1949年更名为)。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大学,兼女子师范大学。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再别康桥》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再别康桥》是由徐志摩在1936年旅居英国期间所写的,它是一首抒发别离之情的诗歌。作者: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现代诗人、散文家。原名章垿,字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新月派代表诗人。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大学。18年赴美留学学习经济,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大学。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1949年更名为)。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那榆荫下的一潭,邀,再度任大学,兼女子师范大学。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等。 写作背景:
徐志摩为什么写再别康桥?
纯信仰’。他的一生的历史,只是他追求这个单纯信仰的实现的历史。”(《追悼徐志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宁市, 现代诗人、散文家。
《再别康桥》创作背景徐志摩原名章垿,字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槱森,留学英国时改名志摩。曾经用过的笔名:南湖、诗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鹤、仙鹤、删我、心手、黄狗、谔谔等。徐志摩是新月派代表诗人,新月诗社成员。
15年毕业于杭州一中,先后就读于上海沪江大学、天津北洋大学和大学。 18年赴美国克拉克大学学习银行学。十个月即告毕业,获学士学位,得一等荣誉奖。同年,转入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院,进经济系。
1921年赴英国留学,入剑桥大学当特别生,研究经济学。在剑桥两年深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奠定其浪漫主义诗风。
1923年成立新月社。1924年任大学。1926年任光华大学、大夏大学和(1949年更名为)。1930年辞去了上海和南京的职务,应胡适之邀,再度任大学,兼女子师范大学。
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罹难。代表作品有《再别康桥》《翡冷翠的一夜》。
《再别康桥》
我轻轻的招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⑵;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⑶,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⑷;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不带走一片云彩。
关于《再别康桥》的写作时间和缘起也有几种说法。一种说法是,1920年徐志摩远渡重洋,从美国到英国研究文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据他后来回忆,这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伦敦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在康桥上漫步,流连忘返,写下了这首诗。 另一种说法是,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月6日,地点是海。7月底的一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一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一个人悄悄来到康桥找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一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一幕幕过去的生活图景,又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比较尽快,又赶着要去会见另一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面对汹涌的大海了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身感受。 康桥即“剑桥”(Cambridge),英国的学术、文化中心,风景胜地。1920年秋,(有资料说1921年春)徐志摩经美国到伦敦,在伦敦剑桥大学,他以一个特别生的资格,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一年多真正悠闲自在的日子。1922年上半年由剑桥大学皇家学院特别生转为正式研究生。过了半年的正式学生生活后,8月中旬(有资料说10月)回国。两年的康桥生活太使他魂牵梦萦了,1923年3月在《时事新报》上发表了首记忆康桥的诗——《康桥,再会吧》;1925年7月再次访问伦敦,1926年1月写下了现代散文名篇——《我所知道的康桥》;1928年8月第三次来到英国,11月6日快要归国的途中,即南海上,灵感闪现,又倾注一腔深情写了传世经典之作——《再别康桥》。收于第三本诗集《猛虎集》。
再别康桥的作者是谁
借用“梦/寻梦”,“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放歌,/但我不能放《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作品,全诗如下:
揉碎在浮藻间,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作别西天的云彩。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20世纪上半叶诗人:徐志摩
再别康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再别康桥》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对康桥的依依不舍、留恋之情。全诗以离别康桥时在康河的柔波里,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
《再满载一船星辉,别寻梦?撑一支长篙,康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诗以离别康桥时感情起伏为线索,抒发了对康桥依依惜别的深情。诗人以"轻轻的""走""来""招手""作别云彩"起笔,接着用虚实相间的手法,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此诗写于1928年11月6日,初载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
徐志摩的诗《再别康桥》表达了什么感情?
徐志摩在英国期间曾多次游览康桥,赞美了康桥美丽的风景和浓郁的文化底蕴。然而,他的留学生涯并不顺利,不仅遭受着家庭的压力和经济的困难,还因为身份问题而受到和排斥。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创作了《再别康桥》,表达了自己对康桥美好回忆的怀念和对未来的不舍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作者: 徐志摩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
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我挥一挥衣袖,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再别康桥》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康桥,即英国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诗人曾游学于此。
康桥时期是徐志摩一生的转折点。诗人在《猛虎集·序文》中曾经自陈道:在24岁以前,
唤醒了久蜇在他心中的诗人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
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
文化》)
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11月6日,在归途的南海上,他吟成了这首传世之作。
这首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月10日《新月》月刊第1卷第10号上,后收入《猛虎集》。可
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而《再别康桥》无疑是其中最有名的
一篇。
第1节写久违的学子作别母校时的万千离愁。连用三个“轻轻的”,使我们仿佛感受
到诗人踮着足尖,象一股清风一样来了,又悄无声息地荡去;而那至深的歌”,“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四个叠句,将全诗推向,正如康河情丝,竟在招
手之间,幻成了“西天的云彩。”第2节至第6节,描写诗人在康河里泛舟寻梦。披着夕
照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树荫徐志摩写的,你可以去百度,因为这首诗比较长,一般没人记,要记也就那么几句(轻轻的你走了,正如你轻轻的来,不带走一片云彩)下的水潭,一一映入眼底。两个暗喻用得颇为精到:第
一个将“河畔的金柳”大胆地想象为“夕阳中的新娘”,使无生命的景语,化作有生命
的活物,温润可人;第二个是将清澈的潭水疑作“天上虹”,被浮藻揉碎之后,竟变了
“彩虹似的梦”。正是在意乱情迷之间,诗人如庄周梦蝶,物我两志,直觉得“波光里
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并甘心在康河的柔波里,做一条招摇的水草。这种主客观
合一的佳构既是妙手偶得,也是千锤百炼之功;第5、6节,诗人翻出了一层新的意境。
默而无言,又胜过多少情语啊!一节以三个“悄悄的”与首阙回环对应。潇洒地来,
又潇洒地走。挥一挥衣袖,抖落的是什么?已毋须赘言。既然在康桥涅盘过一次,又何
必带走一片云彩呢?全诗一气呵 作者:成,荡气回肠,是对徐志摩“诗化人生”的的描述。
胡适尝言:“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
个是自由,一个是美。他梦想这三个理想的条件能够会合在一个人生里,这是他的‘单
摩》)果真如此,那么诗人在康河边的徘徊,不正是这种追寻的一个缩影吗?
徐志摩是主张艺术的诗的。他深崇闻一多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而
尤重音乐美。他甚至说:“……明白了诗的生命是在它的内在的音节(Internal
rhythm)的道理,我们才能领会到诗的真的趣味;不论思想怎样高尚,情绪怎样热烈,
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子寻梦的跫音,又契合着诗人感情的潮起潮落,有一种独特的审美
。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行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白面,郊寒
徐志摩的《再别康桥》讲述的是作者离开康桥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他对理想的幻灭
和再来的恋情的无限哀痛。康桥,即英国的剑桥大学所在地。 再别康桥
我轻轻的招手,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不带走一片云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