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翻译
文言文不劳而获
比就是类比(赋比兴中比的意思是类比,不同于网络上流传的比喻,其中类比与比喻的详细别请另行查询,这里不作赘述)是其中最基本的手法,用得最为普遍。1. 不劳而获的古诗文 【原诗】伐檀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翻译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翻译
坎坎伐檀兮,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寘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3]兮?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兮,寘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2. 不劳而获的意思是什么
不劳而获 ( bù láo ér huò )
解 释 自己不劳动却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
用 法 紧缩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比喻不劳动而得到成果
示 例 我的目标是不满于杨,而因此而是为的举动,却也许被第三者收渔人之利,~。(鲁迅《两地书》三十)
近义词 坐享其成、不劳而食
反义词 自食其力
歇后语 鲤鱼跳船上
灯 谜 剥削
3. 不劳而获记叙文
在我值日的那天,我不想值日,又想得到表扬,于是就像雇李东帮我值日。我对李东说:“李东,如果你帮我值日,我给你10元钱,怎么样?”李东是个贪财迷,于是连想都没想就答应了,我对李东说:“还不能告诉老师和同学。”李东说:“放心,说话算数。”
到了第二天,我来到学校,看见同学们正在议论纷纷,他们看见我来了,都纷纷鼓掌。我忙问什么事,同学们说:“陈晓峰,你真厉害,教室被你打扫的一尘不染!”我说:“小事。”上课后,老师看见了,就表扬了我,还给我了“卫生流动小红花”。李东看见了,愤愤不平,小声嘀咕着:“明明是我值的日,凭什么让陈晓峰拿到‘卫生流动小红花’呢?”
我拿到“卫生流动小红花”后,脸红了,一个声音对我说:“陈晓峰,你应该向老师认错,你是一个诚实的孩子。”另一个声音反驳说:“只要李东不说,反正没有人知道 ,再说‘卫生流动小红花’谁都想得到,不是吗,陈晓峰?”再看一眼“卫生流动小红花”好象已经没有那么红了,好象也在说:“你不配戴我,你是不劳而获!”,我终于鼓起勇气,向老师认了错,老师并没有批评我,而是对我说:“纸是包不住火的,陈晓峰,你就应该做一个诚实的孩子!”
听了老师的话,我高兴极了,比得到“卫生流动小红花”还高兴
《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 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诗经》是我国 文化 代表之一,那么《诗经》的思想内容你了解多少?下面由我给大家整理了《诗经》的思想内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
《诗经》有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具有众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它形象地展现出一幅幅周朝生活的生动画面。人们常把《诗经》比作“周朝的一面镜子”。这是因为《诗经》反映了当时的各个方面,描述了复杂的生活,表现了大众的思想感情。它具有很强的现实主义精神。
《诗经》所体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和的心声,首先在十五国风中大量地反映出来。这是因为《国风》中的绝大部分诗作都属于民间歌谣,在这些歌谣中,劳动唱出了他们的苦难和欢乐,愤怒和不平,唱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而具体、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周朝的 历史 面貌。其次,即使是《雅》、《颂》部分,也有不少诗作同样反映了当时的生活和矛盾。虽然《雅》、《颂》中多有,拜神祭祀的诗歌,但除此之外仍有真实反映矛盾、心声的诗作。其中:有的切中时弊,讽刺朝政昏庸,揭露统治者的丑恶;有的对在动乱中遭受的疾苦表达了一定的同情。因此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周王朝的现实。
总之,《诗经》具有丰富的思想内容,体现着极强的现实性和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爱情诗在《国风》中占有相当的份量。从内容看,有的写青年男女邂逅定情,有的写幽期密约,有的写相互思慕,有的写恋爱婚姻的忧喜得失,离合变化。这些大多出自民间的歌谣具有共同的特点,就是:表达坦率直爽,感情真挚热烈,纯朴 健康 。
譬如《诗经》的首篇《关雎》就是一首动人的情歌: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窹寐求之。求之不得,窹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参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这首诗是写一个男子思慕一位在河边采摘荇菜的美丽姑娘,并设法去追求她:用琴瑟作乐来表达爱慕之意,用钟鼓奏乐来使她快乐。
表现了青年男子纯真的爱情和相思之苦,也表现了它对美满婚姻的顽强追求。《关雎》是《诗经》中美的民间情歌。
再如《卫风·氓》以叙事为主,陈述了女主人公初恋时的天真痴情,结婚后的忍辱负重,被遗弃后的独自悲伤。字里行间浸透了主人公的哀怨之情,道出了旧礼教束缚下的劳动妇女的共同心声。这首诗不仅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妇女遭受压迫的现实,而且也对后世的《 琵琶 行》、《长恨歌》、《孔雀东南飞》等名篇起到了极大的影响和借鉴作用。
(二) 反抗并揭露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
譬如大家所熟悉的《伐檀》、《硕鼠》,就直接喊出了反压迫,反剥削的愤怒呼声,同时还表达了对理想“乐土”的渴望。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伐檀》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
在这些诗篇里,将贵族老爷比做大老鼠。质问他们“不稼不穑”、“不狩不猎”,为啥吃穿不缺?终年为他们劳动,自己却没衣没食,不知怎样度过寒冬。还指责那些贪欲、暴虐的官僚,迫使从西往东,居无定所,受苦受难。诗中无不表现出强烈的反抗精神,对统治阶级残酷的压迫,发出了不平的呼声。
(三) 反映繁重的徭役和怨战情绪
《诗经》中有不少民歌,真实描写统治者穷兵黩武给带来的深重灾难,刻画了战士思念家乡,妇女思念征夫的痛苦心情,表达了对不义的诅咒和怨恨。如《君子于役》、《东山》、《小明》等就属于这类诗歌。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
“我徂东山,慆慆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濛。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行枚。《东山》
“我征徂西,至于艽野。二月初吉,载离寒暑。心之忧矣,其毒大苦。念彼恭人,涕零如雨。岂不怀归,畏此罪罟。”《小明》 这些诗歌,具体、生动地反映了繁重的徭役、行役,强加于,使他们离乡背井,日夜奔忙,不能回家耕种,无法养活家人。虽想擅自回家,又怕加罪,遭受更大的迫害。诗中的诅咒与怨恨显而易见。
(四) 反映的劳动生活
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从不同的侧面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劳动生活。有的反映了当时农业、牧业生产的情况;有的还描写了劳动筑土墙,建房屋,布置新屋的劳动场面。《七月》、《甫田》、《无羊》、《駉》等诗作就再现了当时的农牧业生产的情景。
“九月筑场埔,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昼尔于茅。霄尔索綯,其始播百谷。”《七月》
“谁谓尔无羊,三百维群。谁谓尔无牛,九十其润。尔羊来思,
“駉駉牡马,在坰之野。薄言駉者,有驈有皇。有骊有黄,以车彭彭。思无疆,思马斯臧。”《駉》
以上诗句形象地反映出当时的农牧业已有相当的发展。 总之,《诗经》的内容极为丰富,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也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生活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三、《诗经》的艺术成就
《诗经》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的鼻祖还在于它在艺术技巧方面具有很高成就。首先值得一提的是“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一)“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在文学史上,《诗经》是大量运用“赋、比、兴”艺术表现手法的开端,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为它下了一个清楚的定义:“赋者,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即铺叙其事。“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即比喻的手法。“兴者,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即借物起兴。
1、“赋”的运用
“赋”是铺叙其事,即用叙述、描写的手法表现人物经历、经过和事物的发展变化。例如《七月》全诗共八章,细致地铺叙了一年十二个月的农家生活:春耕、秋收、养蚕、打猎、缝衣、酿酒、凿冰等生活内容。而且描述细腻入微,堪称《诗经》中运用“赋”的作品。再如《氓》中,也多处运用了“赋”的手法。生动细致地描述了主人公勤劳善良而被遗弃的不幸遭遇。
2、“比”的运用
“比”即比喻手法,用甲事物比作乙事物,其作用在于使表达生动形象。例如《硕人》采用比喻手法将人物写得非常生动形象:“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里重叠运用比喻 句子 ,描写女子的美貌,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和高超的文字修养。难怪后代诗文描写美女往往袭用这类诗句。甚至有人称之为《长恨歌》、《洛神赋》等诗文的范本。
《诗经》中还有通篇运用“比喻”手法的。如《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汝,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诗中把剥削阶级贪婪丑恶的形象比作大老鼠,显得比喻贴切、生动、,很具感染力。
3、“兴”的运用
“兴”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叹之词,也就是借物起兴。作为“兴”的句子多用于诗的发端,有触景生情,象征事物,烘托气氛,唤起感情等多种作用。“兴”还常常兼有“比”的作用,合称“比兴”。如《关雎》从水边一对对形影相随,笃于伉俪之情的雎鸠鸟的叫声,引出下文君子追求淑女的缠绵情思的描述,其开头的两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就是起兴。
再如《氓》的第三、四章开头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也都是为下面的直抒胸臆起兴的。
“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对后代文学的影响极为深远。从楚辞、汉乐府,到唐诗、宋词直至今天的现代自由诗,都继承和发扬了《诗经》的“赋、比、兴”手法。古代的诗人发扬《诗经》的“比、兴”传统,创造出无数动人的艺术形象,以至形成诗歌的独特风格。
(二)精练、娴熟的语言表达
《诗经》虽属上古的作品,但它在驾驭语言的艺术技巧方面已经达到了相当娴熟的程度,足以为后世垂范。在《诗经》的许多篇章中,常常仅用三言两语,甚至一词一语,就能将丰富的感情,复杂的,美妙的意境,表现得极为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而且多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句式,往往只在各章节中有规律地更换个别词语,这种回旋重叠,一唱三叹的形式,易于歌唱,便于流传,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三)用韵灵活,富于变化
据统计,《诗经》305篇,只有七篇没有押韵。从用韵的格式看,既有句尾押韵其角濈濈”《无羊》,也有句中押韵。如《关雎》章(“鸠、洲、逑”句尾押韵),第三章(“得、服、哉、侧”句尾押韵);又如《伐檀》(“檀、干、貆”句中押韵)。
既有隔句押韵,也有句句押韵,或者奇偶句交替押韵。隔句押韵的,如《关雎》第二、四、五章,都是二、四句(偶句)押韵。句句押韵的,如《硕鼠》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总之,《诗经》作为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不仅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而且具有极高的艺术成就,不愧为文学的。
《诗经》的产生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三百零五篇。《诗经》的创作,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它堪称文学史的光辉起点。千百年来,人们传咏它,研究它,历久不衰,代代相传。古往今来,关于《诗经》的文章著作,不可胜数,早已形成一种专门的学问,这便是“诗经学”。
《诗经》本来只称为“诗”、“诗三百”或“三百篇”。汉武帝时独尊儒术提倡读经,从此《诗经》便被奉为垂教万世的宝典,并改称为《诗经》。所谓“经”,即经典之义,也就是能称为的著作。至于现在仍使用《诗经》这个名称,那是依照传统的习惯,便于同其它广义的诗区别开来。
《诗经》经秦代焚书后,至西汉复传,西汉传《诗》的有四家。即齐人辕固、鲁人申培、燕人韩婴,还有鲁人毛亨。齐人辕固所传的叫“齐诗”,鲁人申培所传的叫“鲁诗”,燕人韩婴所传的叫“韩诗”,三者合称“三家诗”。鲁人毛亨和他的赵人毛苌所传的《诗经》称为“毛诗”。把“三家诗”同“毛诗”相比较,多有不同,前者对《诗经》的说解诠释往往断章取义,繁琐晦涩,而且充满阴阳 五行 杂说,具有浓厚的迷信色彩;而后者“毛诗”,则较注重字义训诂,诠释简明,迷信成分也少得多。至东汉,的经学郑玄又给毛亨的《诗故训传》(毛亨解释《诗经》的著作,也称“毛传”)作了“笺”(对“毛传”加以补充和发挥,简称“郑笺”),使“毛诗”的诠释更趋精密。从此以后,“毛诗”广泛流传,而“三家诗”则逐渐衰废。
《诗经》分风、雅、颂三大类。其中“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 等十五个地区的诗歌,合称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包括小雅和大雅,共105篇。“颂”包括周颂、鲁颂、商颂,共40篇.。以上三大类的划分,在于音乐曲调的不同:“风”是地方乐调;“雅”为正乐之歌,即周王朝王都的歌曲;“颂”则是庙堂祭祀所用的曲调缓慢的乐章。由此可见,“诗三百”最早都是配乐、歌咏的。后来,曲调失传,只剩下唱词,这便是后人所见到的《诗经》。
收入《诗经》的作品,从时间看,包括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即公元前十一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这五百多年间的诗作;从地域上说,大部分产生于黄河流域为主的中原地带,包括今天的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地区,最南到湖北北部的长江流域。如国风中的周南、召南就产生于江汉流域。
总之,各地的民间歌谣、文人创作、庙堂乐章就这样通过多种渠道,源源不断地汇集到周王朝的乐师那里。他们再经过一番编辑、整理、配乐的工作,然后让乐歌班子演唱给天子听。
诗经中运用赋比兴手法的句子 谁能举几个例子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是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在篇幅较长的诗作中,铺陈与排比往往是结合在一起用的。铺排系将一连串内容紧密关联的景观物象、事态现象、人物形象和性格行为,按照一定的顺序组成一组结构基本相同、语气基本一致的句群。1、赋。
收入《诗经》的作品,由于大多是民间口头流传而后采集编定的,所以具体写作年代和作者姓名都无从考证,但《诗经》的确反应了群众集体的艺术智慧。那些无名诗人虽然湮没无闻,但他们对文学作出的卓越贡献的确是不可磨灭的。这些历时几百年,地跨数千里而产生出来的诗篇,在当时各地语言不统一,交通又不便利的情况下,是怎样采集、写定并汇编成书的呢?从文献记载上看,采集途径主要有两条:一是“采诗”。这是当时采诗以观民风的制度。《汉书·识货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乐,以闻天子。”意思是早春的季节,群居的奴隶将散入田间劳动,采集诗歌的使者摇响木铃,行游在路上以采集诗歌,将采诗献给专管音乐的太师,并将诗歌配上音乐,以此给天子欣赏,以观民风。采诗的另一条途径是“献诗”。其情况有两种:一是诸侯国的官员写诗献给周天子,如《国语》就有“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的记载,这里说的就是诸侯国的官员向周王朝献诗的情况;献诗的另一种情况是,民间乐工自下而上地向天子献诗。《左传·宣公十五年》就有这样的记载:“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三百篇中大多数都用了赋的手法。《魏风·伐檀》一唱三叹地描写奴隶们在河边砍伐树木的劳动场景,表达他们对王公贵族不劳而获的剥削生活的强烈不满和讽刺。
每一节都由两个反诘句和一个感叹句组成,用具有对比色彩的反诘句质问统治者不劳动丰盛的食物何来,用感叹句反语讽刺统治者是不干活吃白饭的。
2、比。
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比在《国风》中俯拾皆是,而且形式多样,有的诗篇用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有的用明喻、有的用隐喻。比的广泛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表达的情感也更加含蓄蕴藉。
老鼠因偷吃太多粮食和农作物嫩苗而长得肥硕无比,招人厌恶。《魏风·硕鼠》用硕鼠的形象来整体隐喻靠贪得无厌地剥削劳动者而养尊处优、长得油光水滑脑满肠肥的统治者,生动形象而又委婉巧妙地表达了被剥削者的愤恨情绪。
3、兴。
兴也就是借助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描写,如鸟兽草木,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等,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
是兴要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
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诗经》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
赋比兴的手法 后人曾经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种,这三者也确实是《诗经》最基本的艺术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直接叙写的例子多不胜举,《豳风·七月》就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其他如《氓》中弃妇的不幸遭遇、《君子于役》中黄昏时分农家小院的情景、《击鼓》中对家乡妻子的深挚思念以及《溱洧》中男女相约游春的欢乐等,也都是用赋的手法直接叙写出来的。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诗经》民歌中借以起兴的物象大都是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如烂漫的桃花(《桃夭》)、和鸣的雎鸠(《关雎》)、猗猗的绿竹(《淇奥》)、皎洁的月亮(《月出》)等。这些物象本身就使人感觉优美的诗意。而兴的妙处更在于借以起兴的物象和下文之间有着一种若有若无的关联,它或衬托,或暗喻,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粗犷尚武的《秦风》中有一首荡气回肠的恋曲《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一唱三叹,诉说着对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的向往,而那用来起兴的苍苍蒹葭、清清白露,和主人公忧伤怅惘的心情互相映衬,使全诗都笼着一层淡淡的哀伤。王国维曾经赞誉它“最得风人深致”,而这正得力于“兴”的妙用。
“比”在民歌中也俯拾皆是,比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如《硕人》连用了六个比喻来夸写女子的美貌: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些比喻把女子的美丽描画地鲜活灵动,使人几乎有耳闻目睹之感,而这些比喻也因此被后世不断沿用,成为描写女子美丽的习语。其他如用癞比喻荒好色的卫庄公(《新台》)、用美丽的蕣华比喻女子的容颜(《有女同车》)等,也同样贴切逼真。
《国风》民歌中还经常用比喻把抽象的心情甚至品德具象化,像下面这样的句子: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邶风·柏舟》
未见君子,惄如朝饥。《周南·汝坟》)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卫风·淇奥》)
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魏风·汾沮洳》)
这些新颖活泼的比喻,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回环复沓的章法 《诗经》民歌一般由若干章组成,每章之间常常只更换一两个字,例如《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首诗三章之间只变换了六个字,其他的语言全都一样。这就是回环复沓的结构形式。这种形式是民歌中的。民歌大多是即兴抒情之作,它全部的目的只在抒情。而《诗经》民歌的语言是洗练的,往往寥寥几句就能表明主题
不稼不穑的意思
不稼不穑,汉语成语,拼音是bù jià bù sè,意思是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出自 《诗经·魏风·伐檀》。
稼:播种;穑:收获谷物。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近义词:四体不勤 五谷不分 游手好闲 不劳而获
反义词:自食其力 克勤克俭
《伐檀》一诗出自《诗经》,为《国风·魏风》的一首,是魏国的民歌,共3章,有27句,较多反映了中下层民众对上层统治者的不满,是一首嘲骂剥削者不劳而食的诗。
全诗强烈地反映出当时劳动对统治者的怨恨,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责问,是《诗经》中反剥削反压迫最有代表性的诗篇之一。
以下为原文:
坎坎伐檀兮,再如《七月》、《大东》、《桑柔》等诗篇,也同样真实地反映了奴隶遭受贵族的压迫剥削,他们虽终年劳苦,却不免饥寒交迫。寘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出 处 《孔子家语·入官》:“所求于迩,故不劳而得也。”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描写君子的诗词…………全首
共房头(左角右咠)(左角右咠),更深兄弟思。张 衡《怨 篇》 猗猗秋兰,植彼中阿。 有馥其芳,有黄其葩。 虽曰幽深,厥美弥嘉。 之子云远,我劳如何。
繁 钦《咏蕙诗》 蕙草生山北,托身失所依。 植根阴崖侧,夙夜惧危颓。 寒泉浸我根,凄风常徘徊。 三光照八极,独不蒙馀晖。 葩叶永凋瘁,凝露不暇晞。 百卉皆含荣,已独失时姿。 比我英芳发,鶗鴂鸣已哀。
傅 玄《秋兰篇》 秋兰映玉池,池水清且芳。 芙蓉随风发,中有双鸳鸯。 双鱼自踊跃,两鸟时回翔。 君其历九秋,与妾同衣裳。 徐丰之 俯挥素波,仰掇芳兰。 尚想嘉宾,希风永叹。 袁峤之 人亦有言,意得则欢。 嘉宾既臻,想与游盘。 微章选咏,馥为若兰。 苟齐一致,遐想揭竿。
谢灵运《赠从弟弘元时为中军功曹住京诗》(其 二) 昔闻兰金,载美典经。 曾是朋从,契合性情。 我违志概,显藏无成。 畴鉴予心,托之吾生。
伐檀 诗经 详细内容 到百度里查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1]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2]獾兮?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
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坎坎兮,置之河之漘[4]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5]兮?
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
彼君子兮,不素飧兮!
可怜的君子
何为君子?
博主曰:“君子”,无疑是指品德高尚者。
一楼曰:君子最早指的是国君的儿子,即大宗。
咖啡才疏,关于君子的阐释所知甚少,而且多来自于子曰,但却发现,君子一出场,必然和小人绑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在野,小人在位”、“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因为有小人做比对,所以君子就有很多风范:爱财要“谋之有道”;好色要“色而不”;对人应谦恭儒雅;行事要之美,不能夺人所《诗经》的思想内容爱;还要日三省……好幸苦,好无奈呀!
尽管做君子很难,但人们都争做君子,起码在表象上是这样!
事实上君子果真如此吗?孔子本人多次界定君子的风范,也是国人一致认同的君子,请看他的故事:
《墨子·非儒》:“孔某穷于陈蔡之间,藜羹不糁,十日。子路为享豚,孔某不问肉之所由来而食。号人衣,以沽酒,孔某不问酒之所由来而饮。哀公迎孔子,席不端弗坐,割不正弗食。子路进请曰:‘何其与陈蔡反也?’孔某曰:‘来,吾语汝。曩与汝为苟生,今与汝为苟义。’夫饥约,则不辞妄取以活身;赢饱,则伪行以自饰。”
《论语·子路》:“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其实,孔子心目中的君子是何等的潇洒而随遇而安。可惜历传千古,哲人和世俗皆得意忘象,把君子规范成可怜虫。包括无能报仇的人,也佯装君子,用等待十年来掩饰自己的阿Q精神!
五绝,人君
胡秉言
树高不忘根,
说做有良心。
处世应诚恳,
辉煌莫忘恩。
黄庭坚《赣上食莲有感》古诗赏析
出自《诗经·魏风·伐檀》:“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
实中有幺荷,拳如小儿手。
莲心正自苦,食苦何能甘。
甘餐恐腊毒,素食则怀慙。
莲生淤泥中,不与泥同调。
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
吾家双井塘,十里秋风香。
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
-----黄庭坚
元丰三年(1080),庭坚在吉州太和县(在今江西,本作“泰和”)做知县。四年,有事到虔州(今江西赣县),即诗题所说的赣上,因吃莲子而作此诗。
(左角右咠)(左角右咠),本指牛羊角集聚在一起,这里形容莲子挤在一个莲房,尖头一一露在外边。(注:原文字打不出来。)
开头说:“莲实大如指,分甘念母慈。”看到莲子像手指大,就想到在家里时,母亲分莲子给他们吃,怀念母亲的慈爱。吃莲子时,是先拿到莲房,即莲蓬,一个莲蓬里有好多莲子,共占一房,头露出在房外。“共房头(左角右咠)(左角右咠),更深兄弟思。”看到一房里的许多莲子,就想到一房里的众多兄弟,也像莲房里的莲子那样相处。《诗·小雅·无羊》:“尔羊来思,其角濈濈。”羊来,角相聚集,不斗,有和睦意。正像一房莲子相处,因此加深对兄弟的怀念。“实中有么荷,拳如小儿手。”莲子中间有莲心,莲心头上有些拳曲,像小儿的手。“么荷”指莲心。“令我念众雏,近门索梨枣。”从小儿手就想到家里众小儿,作者回家时,众小儿在门口迎接,要梨枣吃。这是从看到莲房、莲子、莲心,引起对母亲、兄弟和众雏的怀念。
接下来从自身的体会上说。“莲心政自苦,食苦何能甘。甘飡恐腊毒,素食则怀惭。”承上就莲心说,莲心正是苦的,“政”通“正”。吃苦的东西怎么能感到甜呢?“甘飡恐腊毒”,“飡同餐”,吃甜的怕有极毒。《国语·周语下》:“高位实疾颠,厚味实腊毒。”官位高的,实在很快会倒下来,味道厚的,实在有极毒。这里就自己的经历说,吃甜的怕有毒,比方做大官拿重禄,贪图享受,害了自己。“素食则怀惭”,做官不办事吃白食,便感到惭愧。《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餐兮。”素餐即白吃,白吃是可耻的。庭坚在做知县,既不是,不拿重禄,又不白吃饭。在这里也表示了他的志节。
诗人然后又从另一角度发生感想。“莲生于泥中,不与泥同调。”莲生在淤泥之中,出淤泥令我忆众雏,迎门索梨枣。却不受污染,指品德高洁的人能保持守,像《史记·屈原传》赞美屈原那样,“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食莲谁不甘,知味良独少。”讲到吃莲子的多,知味的却很少。这首诗主要是讲他的食莲而能知味,由于知味的少,这首诗写出了很少人知道的东西。
跟开头的“念母慈”呼应,想到“吾家双井塘”,双井在分宁县(今江西修水),那里有池塘。“十里秋风香”,池塘里荷花盛开,在初秋时香闻十里。这里又跟开头的“兄弟思”相应,“安得同袍子,归制芙蓉裳。”同袍,《诗·秦风·无衣》:“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袍,长衣。同袍本指友爱,这里当指兄弟。屈原《离骚》:“进不入以离尤(遇祸)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归”,指惧祸而退归。制芙蓉(荷花)裳,比喻保持高洁的情。这里借用屈原的话,可见上文的“不与泥同调”也含有赞美屈原一尘不染的意思在内。
这首诗构思很新,写出了前人未写过的食莲知味。他从食莲子的分甘“念母慈”,从莲房的共房多莲子想到“兄弟思”,从莲子心的“拳如小儿手”而“念众雏”,这是因食莲而起的对家人的怀念。再从莲心苦引出食甘,比喻禄重的有害,素餐的怀惭,是入仕经历的有感之言。再从莲生淤泥而不染而生新的感受。这样的食莲知味,就是从“分甘”“食苦”中引出各种感想来。想到归隐,效屈原的修吾初服,含蓄地表示进不免遇祸,还不如退归,具有深切的感慨。
求宋玉《九辨》中“窃慕诗人之遗风兮,愿托志乎素餐。”翻译。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托志乎素餐
哎呀 明明懂 解释不出来
素餐 应该是喻贫寒是生活吧
古代那些诗人不是以坚持贫寒为清高的表现吗1、赋:
孔雀东南飞中运用赋比兴的句子
以上用韵格式中,最普遍的是隔句句尾押韵,以至成为后代诗歌用韵的基本形式1. 关于赋比兴的诗句子
关于赋比兴的诗句子 1.请找出诗经中运用赋比兴的诗句各三句
、《诗经》中的赋《周南·芣苢》:采采芣苢,薄言采之。
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
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
采采芣苢,薄言襭之。朱熹《诗集传》:赋也《诗经》:。
方玉润《诗经原始》:殊知此诗之妙,正在其无所指实而愈佳也。夫佳诗不必尽皆征实,自鸣天籁,一片好音,尤足令人低回无限。
若实而按之,兴会索然矣。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绣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则此诗可不必细绎而自得其妙焉。
……今世南方妇女登山采茶,结伴讴歌,犹有此遗风云。二、《诗经》中的比兴《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
领如蝤蛴,齿如瓠犀。《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荷。
有美一人,伤如之何!寤寐无为,涕泗滂沱。郑玄《毛诗笺》:蒲以喻所说(悦)男之性,荷以喻所说(悦)女之容体也。
三,赋比兴表现手法的作用 赋是最基本的,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的特点就是敷陈、直言,即直接叙述事物,铺陈情节,抒发感情。
比分为比喻和比拟。比体诗的特点是以彼物写此物,诗中所描写的事物并不是诗人真正要歌咏的对象,而是借用打比方的方法,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
例如,《硕鼠》一诗中,就是运用了比的表现手法,通过描写令人憎恶的老鼠,将奴隶主贪婪残忍的本性表现的淋漓尽致。为什么不直接表达而要用比呢?运用比拟表达喜爱的事物,可以使它栩栩如生,给人亲切之感;用它表现丑恶的事物,可以使它原形毕露,给人厌恶之感。
兴,即起兴,在一首诗的开头,或一章诗的开头。先让我们来看一首诗。
《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通过对《诗经》的研究,有些诗中的兴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例如,《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
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有些诗中的兴没有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与下文也没有什么联系。例如,《黄鸟》的“交交黄鸟,止于棘,止于楚,止于桑。
与下文的子车家的三个儿子为秦穆公殉葬没有联系,兴就起到了提示、渲染一种气氛,帮我们完成从日常生活到诗歌欣赏的过度作用。 人们常常把比、兴两种表现手法截然分开,在研究中我们认为,比兴两种表现手法不是截然分开的,有些诗中是有一定联系的,例如,《氓》中,就是用自然现象来女主人公感情生活的变化,由起兴的诗句来引出表达感情生活的诗句,由叶子的鲜嫩而至的枯黄,来比喻感情生活的幸福而至的痛苦,这里的兴就具有了比的作用。
兴在诗歌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失去它,诗歌也就失去了美学价值,失去了感染力。
2.赋比兴 诗句
什么?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
是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
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
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3.赋比兴诗句
什么?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是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4.例举诗经中赋比兴手法的句子各三个
赋比兴的手法 后人曾经把《诗经》的艺术表现手法概括为赋、比、兴三种,这三者也确实是《诗经》最基本的艺术手法。关于赋比兴的含义,历来众说纷纭,宋代朱熹的解释是比较有代表性的,他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赋是《诗经》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之一,这种直接叙写的例子多不胜举,《豳风·七月》就集中运用了赋的手法,按照季节物候变化的顺序,铺叙了农家一年四季的生活。其他如《氓》中弃妇的不幸遭遇、《君子于役》中黄昏时分农家小院的情景、《击鼓》中对家乡妻子的深挚思念以及《溱洧》中男女相约游春的欢乐等,也都是用赋的手法直接叙写出来的。
“兴”一般用于诗歌的开头,《诗经》民歌中借以起兴的物象大都是自然的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如烂漫的桃花(《桃夭》)、和鸣的雎鸠(《关雎》)、猗猗的绿竹(《淇奥》)、皎洁的月亮(《月出》)等。这些物象本身就使人感觉优美的诗意。而兴的妙处更在于借以起兴的物象和下文之间有着一种若有若无的关联,它或衬托,或暗喻,给读者提供了广阔的想象空间。在粗犷尚武的《秦风》中有一首荡气回肠的恋曲《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这首诗一唱三叹,诉说着对可望而不可及的“伊人”的向往,而那用来起兴的苍苍蒹葭、清清白露,和主人公忧伤怅惘的心情互相映衬,使全诗都笼着一层淡淡的哀伤。王国维曾经赞誉它“最得风人深致”,而这正得力于“兴”的妙用。
“比”在民歌中也俯拾皆是,比的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如《硕人》连用了六个比喻来夸写女子的美貌: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这些比喻把女子的美丽描画地鲜活灵动,使人几乎有耳闻目睹之感,而这些比喻也因此被后世不断沿用,成为描写女子美丽的习语。其他如用癞比喻荒好色的卫庄公(《新台》)、用美丽的蕣华比喻女子的容颜(《有女同车》)等,也同样贴切逼真。
《国风》民歌中还经常用比喻把抽象的心情甚至品德具象化,像下面这样的句子:
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心之忧矣,如匪浣衣。(《邶风·柏舟》
未见君子,惄如朝饥。《周南·汝坟》)
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卫风·淇奥》)
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魏风·汾沮洳》)
这些新颖活泼的比喻,大大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
回环复沓的章法 《诗经》民歌一般由若干章组成,每章之间常常只更换一两个字,例如《采葛》:
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首诗三章之间只变换了六个字,其他的语言全都一样。这就是回环复沓的结构形式。这种形式是民歌中的。民歌大多是即兴抒情之作,它全部的目的只在抒情。而《诗经》民歌的语言是洗练的,往往寥寥几句就能表明主题
5.诗经中运用赋比兴手法的句子 谁能举几个例子
1、赋 赋:平铺直叙,铺陈、排比,相当于如今的排比修辞方法,是《诗经》最基本、最常用的表现手法,三百篇中大多数都用了赋的手法。
《魏风·伐檀》一唱三叹地描写奴隶们在河边砍伐树木的劳动场景,表达他们对王公贵族不劳而获的剥削生活的强烈不满和讽刺。每一节都由两个反诘句和一个感叹句组成,用具有对比色彩的反诘句质问统治者不劳动丰盛的食物何来,用感叹句反语讽刺统治者是不干活吃白饭的。
原文:《伐檀》先秦:佚名 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彼君子兮,不素餐兮!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亿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特兮?彼君子兮,不素食兮!坎坎兮,置之河之漘兮。河水清且沦猗。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囷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鹑兮?彼君子兮,不素飧兮!译文:砍伐檀树声坎坎啊,棵棵放倒堆河边啊,河水清清微波转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往家搬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猪獾悬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闲饭啊!砍下檀树做车辐啊,放在河边堆一处啊。
河水清清直流注哟。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取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兽悬柱啊?那些老爷君子啊,不会白吃饱腹啊!砍下檀树做车轮啊,棵棵放倒河边屯啊。
河水清清起波纹啊。不播种来不收割,为何三百捆禾要独吞啊?不冬狩来不夜猎,为何见你庭院挂鹌鹑啊?那些老爷君子啊,可不白吃腥荤啊!2、比 比就是打比方,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比在《国风》中俯拾皆是,而且形式多样,有的诗篇用整体形象作比,但多数篇章是具体的比喻;有的用明喻、有的用隐喻。比的广泛运用使得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传神,表达的情感也更加含蓄蕴藉。
老鼠因偷吃太多粮食和农作物嫩苗而长得肥硕无比,招人厌恶。《魏风·硕鼠》用硕鼠的形象来整体隐喻靠贪得无厌地剥削劳动者而养尊处优、长得油光水滑脑满肠肥的统治者,生动形象而又委婉巧妙地表达了被剥削者的愤恨情绪。
原文:《国风·魏风·硕鼠》先秦:佚名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
乐郊乐郊,谁之永号?译文: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黍!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照顾。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土有幸福。
那乐土啊那乐土,才是我的好去处!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麦!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优待。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国有仁爱。
那乐国啊那乐国,才是我的好所在!大田鼠呀大田鼠,不许吃我种的苗!多年辛勤伺候你,你却对我不慰劳!发誓定要摆脱你,去那乐郊有欢笑。那乐郊啊那乐郊,谁还悲叹长呼号!3、兴 兴也就是借助自然界各种事物的描写,如鸟兽草木,风云雨雪,日月星辰等,然后借以联想,引出诗人内心思想感情的一种表现手法。
如“《风雨》中运用兴的表现手法的句子是“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萧萧,鸡鸣胶胶;风雨如悔,鸡鸣不已。”为什么不直接说出要写的内容,而要先言他物呢?是兴要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风雨》写的是在傍晚时节,外面下班着小雨,刮着风,女主人公正在思念着自己的夫君。
此时,听见了外面的鸡鸣声。烘托出女主人公的相思、愁怅之情。
兴在这里就起到了渲染了一种凄凉的气氛,加深抒情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原文:《风雨》先秦:佚名 风雨凄凄,鸡鸣喈喈,既见君子。
云胡不夷?风雨潇潇,鸡鸣胶胶。既见君子,云胡不瘳?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既见君子,云胡不喜?译文:风雨交加冷凄凄,鸡儿寻伴鸣叽叽。终于看见君子归,烦乱心绪怎不息?风狂雨骤声潇潇,鸡儿寻伴声胶胶。
终于看见君子归,相思之病怎不消?风雨连连天昏濛,鸡儿报晓鸣不停。终于看见君子归,心里怎能不高兴?扩展资料:《诗经》,是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
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生活的一面镜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诗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赋比兴。
6.用赋比兴来写首诗
《国风·豳风·七月》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箨。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豜于公。
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穹窒熏鼠,塞向墐户。嗟我妇子,曰为改岁,入此室处。
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九月叔苴,采荼薪樗,食我农夫。
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穋,禾麻菽麦。嗟我农夫,我稼既同,上入执宫功。昼尔于茅,宵尔索綯。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
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
2、比:
《国风·魏风·硕鼠》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土乐土,爰得我所。
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三岁贯女,莫我肯劳。逝将去女,适彼乐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
3、兴: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扩展资料:
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铺写,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赋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赋中比兴,或者起兴后再用赋。
在赋体中,尤其是富丽华美的汉赋中,赋法被广泛地采用。汉乐府和汉代某些五言诗也与汉赋互相影响,更将铺陈与排比相结合,相得益彰。如《七月》叙述农夫在一年十二个月中的生活,就是用赋。
2、比:
以彼物比此物,诗人有本事(可以理解为故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作类比 一般说,用来作比的事物总比被比的本体事物更加生动具体、鲜明浅近而为人们所知,便于人们联想和想象。
形象生动,鲜明突出事物(事情)的特征。《诗经》中比的运用很广泛,比较好理解。其中整首都以拟物手法表达感情的比体诗,如《魏风·硕鼠》《小雅·鹤鸣》,独具特色:而一首诗中部分运用比的手法,更是丰富。
《卫风·硕人》,描绘庄姜之美,用了一连串的比“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3、兴:
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从特征上讲,有直接起兴、兴中含比两种情况;从使用上讲,有篇头起兴和兴起兴结两种形式。
激发读者的联想,增强了意蕴,产生了形象鲜明、诗意盎然的艺术效果。如《孔雀东南飞》中的“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国风·周南·桃夭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国风·魏风·硕鼠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国风·豳风·七月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赋比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