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顺之年是多少岁

耳顺之年是60岁。六十岁也被称为花甲、平头甲子、杖乡之年。耳顺是六十岁的代称,是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是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 扩展资料 出处

耳顺之年是多少岁 60岁_耳顺之年指60岁还是70岁耳顺之年是多少岁 60岁_耳顺之年指60岁还是70岁


耳顺之年是多少岁 60岁_耳顺之年指60岁还是70岁


耳顺之年是多少岁 60岁_耳顺之年指60岁还是70岁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六十而耳顺’。”

这是《论语·为政》中孔子对于自己在60岁时所达到人生状态的自我评价。原文是“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虽然不是人人都能做孔圣人,但后人往往把孔子的这些自我评语作为人生不同阶段所应达到的生活理想状态。

相关语录

郑玄注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是说听人所言,能懂得隐涵于言辞之内微妙的'意旨,言辞之外尚未说出的深意。郑玄注义可说是早的解释了,具有相当的权威性。

南北朝皇侃《论语义疏》引李充云:“耳顺者,听先王之法言,则知先王之德行,从帝之则,莫逆于心。心与耳相从,故曰耳顺也。”其说同郑玄义。

刘宝楠《论语正义》曰:“闻人之言,而知其微意,则知言之学,可知人也。”概括三家言,解释的意义相同。俗话所说,听人听声,锣鼓听音,能知晓话语之间的深刻涵义,不少聪明人都可以做得到,未必需要到六十了才修养达致这样的境界。

耳顺之年是多少岁?

耳顺之年 [成语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指60岁的代称。

[典故出处]东汉·班固《汉书·萧望之传》:至乎耳顺之年,履折冲之位,号至将军。

译文:到了六十岁的时候,身居重臣之位,官职达到将军。

[近义词]花甲之年

[常用程度]常用

[感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宾语;指60岁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扩展资料:

近义词:花甲之年 [成语解释]花甲:旧时用天干和地支相互配合作为纪年,六十年为一花甲,亦称一个甲子。花:形容干支名号错综参。指六十岁。

[典故出处]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第六十六卷:“手捋六十花甲子,循环落落如弄珠。”

译文:用手捋六十岁的胡子,不断循环好像在玩珍珠。

[常用程度]常用

[感彩]褒义词

[语法用法]作主语、宾语;含褒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

[产生年代]古代

耳顺之年是多少岁数

“耳顺之年”是指老人60岁。其又称为“花甲之年”。“耳顺之年”一词出自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十五岁就立志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遇到事情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就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支配的事情而乐知天命,六十岁时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孔子

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古代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是当时上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思想对和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耳顺之年是指什么年龄

1、“耳顺”之年是指60岁。

2、《论语·为政》中说:“六十而耳顺。”何晏集解引郑玄曰:“耳闻其言,而知其微旨。”后即以“耳顺”或“花甲”为六十岁的代称。《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所以称50岁为知命之年。

3、耳顺是六十岁的代称。是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是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六十岁也可称“花甲”、“杖乡”(还乡之年);六十岁以上已可称“耆年”。

耳顺之年是什么年龄

耳顺之年是年龄60岁。

先秦·孔子《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耳顺之年,汉语成语,拼音是ěrshùnzhīnián,出自《论语·为政》的内容,意思是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够正确对待。是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是听得进逆耳之言,詈骂之声也无所谓,无所违碍于心。六十岁也可称“花甲”。

2000多年前的孔子说过这样一句话:“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意思是30岁的人阅历多了,能力强了,可以独当一面工作了。而40岁的人经过生活的严峻考验,头脑冷静了,遇事就不会迷惑了。

到了50岁,由于知识的积累,实践的增多,对自然和规律都加深了理解。而60岁的人,听到任何言论,都可从中明辨是非,分别真。以后,人们就把30岁称为而立之年,40岁称为不惑之年,50岁称为知命之年,而60岁就是耳顺之年了。

在古代,还有许多别致的年龄称谓。如对儿童就有总角、觽年、垂髻、龆龀等不同的称呼。古时候幼儿把头发扎成一左一右向上分开的小髻,很像牛角的样子,以总角称之,真是太形象了。儿童在成年前不戴帽子,头发向下垂,因此又称垂髻。觽是小孩常佩带的一种骨质小锥,龆、龀都是换牙的意思,用这些儿童的特征来作为童年的代称,也是很确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