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皆祸害小组_父母皆祸害小组是怎么回事
学丰子恺护心阅读
心里总想着:因未提供阅读题目,网上也没有相关题目,故附上原文参考:
父母皆祸害小组_父母皆祸害小组是怎么回事
父母皆祸害小组_父母皆祸害小组是怎么回事
从小我就喜欢瞎折腾。家里凡小手能够到的白墙上,尽是我的涂鸦。窗户呢,够不到,也要站在桌椅上,给每一个窗格都贴上剪纸。
不久,我在书里发现了一个慈眉善目、留着山羊胡子的老,他比我还喜欢“瞎折腾”。他就是丰子恺先生。
丰先生家,有一只神奇的挂钟。据说丰先生嫌它太古板了,把它拆了,用颜料把钟面涂成了天蓝色,再画上一丛绿柳,又剪了两只黑色的小燕子,糊在长短针的针头上。这一来,挂钟不仅仍能报时,在没有动画片的年代,还成了一幅动态的双燕逐柳图。 多有趣的老!
我一直渴望拥有一只丰先生家的钟。打那以后,我总是琢磨着家里什么东西可以让我也动手“改造改造”。比如,用勺子挖红萝卜,挖成无数弯弯的薄片,沿着碗壁,堆成花瓣状。又央求妈妈切几颗橘皮粒,做花蕊。我独创的“萝卜牡丹”上桌了。
这当然不过瘾,要知道丰子恺先生可是连自己的房间都当作艺术品布置呢。他以座位为中心,书架、脸盆、火炉都是配饰,力图整齐和谐,一个月内挪动数次,乐此不疲。
读到研究生了,我还是那么喜欢“瞎折腾”。买了许多动物N次贴,在书上贴满标签,否则坐在古籍部里校对版本是多么枯燥呀。背包旅行路上,只买的空白明信片,画上手绘路线图,日进一程,连成旅行日记。
小时候想要一个丰子恺一样的老做玩伴,长大后,我更羡慕丰先生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变得妙趣横生的能力。一个妇人抱着小孩看花,两个友人系了马在酒楼喝酒,都是再平常不过的生活场景,没有大悲喜,也不上色,在他笔下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情味。
这种能力,即使在苦难中也没有变过。抗战期间,丰子恺一家逃难到了重庆。他的几个朋友去看望他,却见到院子里一群孩子正忙着搓泥巴,丰子恺负责把孩子们搓好的泥巴切成小方块。见有客人,丰子恺洗了手笑着说:“我们在做牌,这里物资缺乏,孩子们喜欢玩,我们就自己动手做。”
他曾问孩子最喜欢什么事,孩子说“逃难”。再问什么是“逃难”,孩子说:“就是爸爸、妈妈、宝姊姊、软软……娘姨,大家坐汽车,去看大轮船。”原来,丰子恺正是从孩子们那里得到了启示,发现了一个与世界截然不同的天然世界。
当孩子们渐渐长大懂事,丰子恺这位“顽童爸爸”一面为孩子们的感到高兴,一面又为孩子忧虑,担心他们告别童年,进入世界后,不再有小时候的率真、勇敢。
看到身边90后、零零后的孩子们,刚上就被父母逼着学英语、学特长,我庆幸自己能在丰子恺的笔下找到童年嬉闹的影子:拿蒲扇当脚踏车,和草木虫鱼玩到天黑。
而今,一个叫“父母皆祸害”的网络小组,专门吐槽与父母的斗智斗勇。要是丰先生知道了,该有多伤心呀!也许,不是不懂事的孩子多了,而是像丰先生这样站在孩子的立场想问题的父母少了。
俞平伯评价丰子恺的漫画“如一片片落英,都含蓄着人间的情味”。正因活在“有情世界”中,丰先生才那么喜欢“折腾”,在平凡中发现美,在平淡里体味真,在苦难里感受趣。就像他在《山水间的生活》中所写:“我往往觉得山水间的生活却错过了让孩子学习感恩的机会,,因为需要不便而菜根更香、豆腐更肥”、“因为寂寥而邻人更亲”。
而我开始懂得平淡里的真味,却是因为父亲的病。高三那年,父亲病倒了,母亲日夜守候在医院,我则沉默地孤军奋战着。肾炎忌口,特别是忌盐。起初,寡淡无味的饭菜让我难以下咽,家中常年弥散着中的味道。
日子渐渐好转起来,我反倒爱上白米饭里稻谷的真香了。这是我很少言及的苦。因为,在这苦里,有幸福,有欢笑,有爱。家虽小,可三个人彼此相爱,生活并没有缺少了什么。就和丰子恺先生的泥巴一样嘛。
再去看丰子恺,感受到的便不再只有童真童趣,那画里分明有一种悲悯沧桑的情怀。便明白,丰子恺先生的平淡并非寡味,也非闲散。
他恰恰是懂得浓烈的,他曾撰文讨论为什么红色配绿色,反而会显得饱满、圆润。他恰恰是关心时事的,反映疾苦和抗日的作品俯拾即是。他恰恰是最会洞察人情世故的,针砭时弊,不动声色却入木三分。
这精神,来自孩童,也来自。他曾说:“近来我的心为四事所占据了:天上的神明与星辰,人间的艺术与儿童。”被窃走至今未归的《护生画集》更是丰子恺生前最喜欢的画集,童心未泯,万物有灵。
如今,迷茫但事实上,这种情况几乎不可能,很少有父母会这样做。无奈时,翻开丰子恺画集,会感到自己仍活在“有情世界”里。顺境之中,丰先生又像一阵凉夜清风,不至冲昏头脑。丰先生教我们,这世界有爱,有恶,有喜,有悲,最重要的是如何在喧嚣中“护心”。
如何处理父母的关系,缓和的父母的关系以及对来自潜意识的恐惧的克服因为一些言语的伤害老是会恐惧某人?
我们一般春节回家都是这样,就是刚回去的前两天很愉快,然后第三天以后开始吵架,到干脆收拾行李我就走了,再也不回来了,等到下一次回来还是这样。首先我想告诉你,其实你并不孤单,曾经在豆瓣上有一个很火的小组,叫做“父母皆祸害”,里面聚集了一群在父母子女关系中收到挫折,苦苦思索出路的人,现在这个小组因为某种原因已经不存在了。
心理学里有句很流行的话,“父母皆祸害”。后来有个叫王占郡学者,把这个小组里的故事编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父母皆祸害》,里面讲述了大量遭遇童年阴影的故事,以及长大后陷入迷茫和困顿之中的绝望。
看完后,给了我很大的震撼和感触,当然这并不是一本宣扬父母罪恶的书籍,而是一本从多角度探讨为什么会这样的书,希望能给更多的父母以启示。
说这些的目的,只是希望能告诉你,你所承受的,其实是大部分人正在承受,或者比更痛苦,而这一些,都不是我们自身的错,所以不需要恨自己,更不需要恨父母,因为那也不是他们的错。
他们也有着自己的童年阴影,也是家庭的受害者。
家庭代际创伤领域的先驱马克 沃林恩写过这么一本书《这不是你的错》,书中说一个家族坏的教育理念,曾经受过的创伤等等,都是会遗传的?
比如你的父母给你造成的痛苦,也可能是他们童年是所受到的痛苦,而他们的痛苦是他们的父辈给他们造成的…………
就这样一代一代的延续下去,知道某一代突然觉醒,并且改变这一切,那么恶性循环才会终止,所以无论是为了我们自己更好的生活,还是为了子孙后代不再遭遇同样的伤害,我们都必须要改变。
其实我曾经和一样,有过很多噩梦般的童年经历,但通过自己多年努力的调节和修复,现在不多已经从哪些伤害中走了出来。
其实这类问题,就是我们所说的,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无论多么科学的教育方法,都避免不了原生家庭所带来的伤害,
那我们应该如何向原生家庭和解呢?
很多人说,我们要原谅父母,就像前面我们所说的,那也不是他们的错。
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资格,或者说没有资本来原谅父母。
因为讲原谅就意味着,我们并没有得到爱,本来我们就是因为内心没有爱,所以才活这么苦痛和绝望。
既然我们内心都没有爱,哪里来的爱去原谅他们呢?
而且原谅,只有爱父母努力求得原谅的时候,才有意义。
同样,这也是因为父母在努力求得原谅的时候,我们是感受到爱的满意请采纳,
那一刻我们才能释放内心的痛楚和愤怒,让应该负责的人负责,
真正的解脱才能降临。
很多时候,我们从父母那里得到并不全是痛苦,也有很多父母的爱。
可以多回忆一下美好的事情,让自己觉得内心是有爱的,才会有动力去做下面的事情。
一,我们需要学会摆脱和父母的纠缠。
从观念、感受、行为这三个层面上要学会摆脱。
否则的话,无论是对抗还是顺从,都没有摆脱父母的影响。
紧密纠缠的亲子关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孩子为了安抚父母,而不断地屈服,无论孩子自身有何种需求和期待,他们永远把父母的需求和期待放在位。
另一种的表现截然相反,当孩子大吼大叫、威胁父母,或者(与)父母完全形同陌路的时候,其实他们和父母的关系仍然密不可分。
这种类型虽然看起来不同,但实质上,父母仍然紧紧控制着孩子的感受和行为。
只要你对父母的情感很强烈,无论顺从或者抵触,你就仍然赋予了他们在情感上,折磨你的权力,使得他们可以继续控制你。
去年比较热播的电视剧《刚刚好》中的苏明玉就是这样,努力地想要远离这个家,觉得家里的事跟她没关系。
但只要她爸爸一出点问题,她就生气,这就叫作纠缠。
就父母能够非常快速地撩动你的情绪,那就证明你依然在跟你的父母不断地纠缠。
所以我们要学会在情绪激动的时候避免接触父母,因为在情绪激动的时候,你的想法和判断会出现大量的偏。
如何面对不尊重子女的父母?
你好古往今来,在这个上最常被提到问题之一就是儿女是否尊重父母的事情,从我们刚出生开始,尊重长辈尊重父母就是我们应有的义务之一。
然而随着的不断进步,儿女们尊重父母的意识可能已经存于心中,然而关于父母是否尊重自己的子女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之中,被人们所关注。有些父母的行为已经构成了不尊重自己子女的行为。
如有些父母不经过孩子允许擅自翻看孩子的日记,为了让孩子达到某个目标而对孩子撒谎等等很多,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面对不尊重子女的父母,我认为既然不被父母尊重,那也就无需尊重父母了。他们不尊重你,作为儿女,一定要清楚地让他们知道你的态度,给他们反馈,让他们认识到这样做是不对的。反馈不一定是不尊重他们,可以是冷处理,比如,不理睬他们,不跟他们联络。有些儿女,父母无论怎样对待自己,包括不尊重自己,无奈于孝顺的大帽子,忍气吞声,什么也不敢说,父母就变本加厉。你不给他们反馈,他们就觉得不尊重你是对的,是理所当然的。所以说不尊重父母并不是采取一些报复行为,而是通过自己自身的一些反馈,去让父母知道了解自己做错了,这样才能去改正,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在不断的生活中不断进步并改善自己,才能营造更好的家庭氛围~
总体来说,从小到大,父母对我们的影响都是潜移默化的,如果我们能感受到父母对于我们的不尊重,很大程度上来说只是父母对我们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适应于我们年龄的增长所带来的变化,所以我认为沟通还是处理父母于子女之间关系的重要方式之一,毕竟大家都是一家人,任何矛盾都只是暂时的,只要认真沟通,一定能家庭和睦如初。
在现代很多父母都喜欢晒自己家孩子,希望自己家孩子能够按照自己给定的路来走,我个人内心是非常不喜欢这样的父母,扼杀了小孩子的天性。
我觉得很多父母习惯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孩子的人生,对于孩子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父母们并不重视。因为他们总是觉得自己走过的桥比孩子走过的路还多,总是说我吃过的盐比你走过的路还多。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兴趣爱好,都有自己的人生,做父母的应该是给建议还不是要让孩子必须按他们规划好的人生来走路。
如果父母做不到尊重孩子的天赋、个性、喜好和专长,那么孩子必然会陷入深深的挫败和失望中,将来很难有所作为。
就比如说我小时候其实是非常想去学钢琴的,但是家里人就说我不适合,说一堆不让我学的理由。后来长大后每次看视频或者路过琴房听到别琴,我都深深的很羡慕,心里也特别后悔,但是心里也有阴影就算喜欢也再也没有说去学钢琴的想法。
父母学会尊重孩子,才能促使孩子创新思维,提升能力,拥有自信,从而促进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长。要求孩子必须听话,不能犟嘴,不能反抗。养了孩子的躯体,却没有关注他的内心。在这样的情形下,孩子压抑着内心的不满。孩子对父母的“怕”多于尊重。而父母对孩子的“控制”多于尊重。尊重是互相的,不要让自己的小孩子怕自己,我觉得有时候真的我们教育要学一下国外的教育。
直接和父母沟通,和他们说清楚,希望他们能尊重自己,iPhone4S刚出来时,表弟非要买,要是沟通不了,干脆不要理他们。
其实在父母的心里,压根儿没有感觉到他们在不尊重自己的子女,在他们心里,子女就像是自己的私有财产那样,怎么管都可以,所以面对这样的父母,只能选择逃离。
早点,然后搬出去自己一个人住。这样可以尽量的减少相处的时间,与父母之间的隔阂与矛盾就会少一点。
好好跟他们谈,如果他们还是趾高气扬的态度,那就不用理会了,以后的生活能不跟他们分享有个让所有父母心惊肉跳的名字:「父母皆祸害。」就不分享,自己尊重自己就好了。
这种父母一方面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的受教育程度不高,不懂得要尊重对方,就算是对方是自己的子女,也要尊重对方的人格以及尊严,另一方面可能是这种父母过于过于权威了。
我很讨厌不尊重子女的父母,是我我就也不会尊重她们,他们逼我的,不过这是在非常情况下,一般情况下我会选择不去理会他们。
青春期适合家长看的书籍
其实很简单:2.《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目前出了两本,这本我不算很喜欢。但是,小宸同学的问题是“内心不够强大”,或者说自我评价体系偏外部标准而不是内部标准,所以她喜欢看,觉得很有作性。其实是否给青春期孩子们看这类书,因人而异。3.《 改变孩子先改变自己 》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孩子爸爸。他儿子在上高中一年级时,网瘾加聚众打架,两次被学校劝退,经过这个爸爸的努力(卖掉工厂陪读),成功扭转形势,高考上了重本。这个孩子爸爸从此到处演讲做孩子教育问题咨询,直接变了个行业。同样,有很多高作性的内容,比如如何与初中高中孩子对话,孩子爸爸是怎么说服学校和坚持的。
让旁人看了都深觉寒心。4.《顺应心理,孩子更合作》,作者是一位心理咨询师,好像有个6年级女儿,这是我对于父母不尊重子女的一些看法,希望能给对此有疑惑的你有所帮助~不过书里只有少量用他自己女儿做例子的描述。这本书的案例丰富,作要点很简单,就三条。背后的理论是家长先用认知疗法改变自己的观点,然后改变与孩子的交流方法,先搞好亲子关系,再要是早期的博文,近期的博文主要是家长看完书之后的反馈
5.《为何家会伤人》心理学家武志红的畅销书,其中有一篇文章在豆瓣那个“父母皆祸害”小组长期置顶?我看的是当当电子书,四个部分中间两部分都和青春期孩子教育有关,里面的案例比起《顺应心理》那本太多了,心理学理论也要深一些,不过,时不时看看这本书,深刻理解后,会提醒家长有些错误不能犯,已经犯了怎么挽回。
父母的悲哀:付出自己的全部,却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你的13-14岁孩子》这其实是一套书《你的n岁孩子》中的一本,耶鲁大学一个研究团队跟踪几百个孩子10来年做的研究结果,虽说这个研究有点老,环境有异,不过还是很有参考意义纸质书,这本书没有电子书。如果孩子还小,也可以去看看对应年龄以及相近年龄的书父母爱孩子是本能,
但是,心理学家武志红写过一本书,叫做《为何家会伤人》;网络上那个的“父母皆祸害”讨论小组成员超过了十万人;在婚姻关系里,埋怨父母抱怨公婆的小夫妻更是数不胜数,难道这些人都是没良心的是非颠倒的白眼狼?很多父母都是以儿女为中心活着,
付出的太多,孩子却觉得理所当然。
有些孩子甚至嫌弃自己的父母,
「爸妈配不上这么好的自己。」
就开始嫌弃父母了…
最近,网络上的一个贴文红了,
网友吐槽自己10岁的小侄子。
这个小侄子不仅成绩,
奥数、围棋、轮滑各种业余爱好也出类拔萃,
重点来了,小侄子觉得自己太,
反而越来越嫌弃父母来了,
孩子说自己的父母太穷,
只开得起十几万的丰田,
他的同学都拿着iPhone7,
自己却只有儿童手表。
他的成绩总考,才艺出类拔萃,
然而,就是如此的孩子,
竟因觉得自己而嫌弃父母,
真实上演了一幕「狗嫌家贫,儿嫌母丑」的闹剧。
「我努力的原因,
这是这位考孩子的价值追求。
这位考试总、才艺出众的小男孩,
被父母捧在手里,放在心尖儿上,
时常还会晒在朋友圈里,
父母付出了自己能给的的,
却被自己的孩子所嫌弃。
付出全部的心血,
却被孩子咬牙切齿视为绊脚石
无偶,看到网络上有一个小组。
小组中是一群深觉自己受到父母伤害,
而选择站在父母对立面仇视父母的人。
有些人觉得自己因父母太穷,
令自己无法进入上层。
言语中对父母的怨恨,
有些人甚至咬牙切齿,
许多式父母都在不知不觉中,
付出自己全部的心血,
却培养出一个个「受之无愧」的孩子。
孩子们觉得父母付出是应该的,
如果哪一天父母付出的不够多,
孩子还会心生怨恨。
受之无愧感强烈的人,
最终会变成一只白眼狼。
果实出了问题,多半是根也有问题,
对一个家庭来说,父母是根孩子是果。
孩子不懂感恩往往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
式父母往往以孩子为中心,
为孩子付出了太多,
习惯包办孩子的大小琐事,
却忘了孩子有学习爱与给予的权利。
你的爱太过浓密,
付出越多的父母,
越容易助长孩子的受之无愧感,
往往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我的姑姑家经济条件一般,
两口子平时很节俭,
但是对他们的儿子却很大方,
只要儿子想要的东西就是砸锅卖铁也给他买。
姑姑常挂在嘴边的是
姑父为了给表弟买手机在工地上开吊车,
武汉近40度的夏天,自己不舍得买一瓶水。
然后,手机买完还要买电脑,要去旅游,
甚至有一次下雨,姑父去接表弟,
表弟气得淋雨都不愿跟姑父走一起。
他对着姑父吼:
「不准跟我走一起,你也不看看你自己的样子。」
表弟学习成绩,父母也以他为骄傲,
可是他却从不要他的父母出小组里有些网友抱怨父母对自己的穷养,现在他的朋友面前,
他甚至怨恨他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穷?
父母付出所有,
却滋生孩子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孩子已经习惯了父母的付出,
很多父母告诉孩子:
「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的都是我们来做。」
时间长了,孩子觉得父母的付出是应该的,
却感受不到世界的不容易。
自己的心头肉,
却榨乾、嫌弃自己…
几年前有这样一则电视:
上海浦东机场发生一幕惨剧,
赴日留学5年的25岁青年汪某
对前来接机的母亲连刺9刀,
致其当场昏迷,生命垂危。
原来是5年来汪某赴日留学的经费全由母亲一人承担,
花费超过150万。
省吃俭用,
将的房产变卖,寄住在娘家,
四处举债,
仍无法继续支付他高昂学费。
母亲付出了自己的全部,
当不能满足儿子的要求时,
却换来儿子的仇恨。
父母爱孩子是本能,
很多父母都以儿女为中心活着…
付出的太多,孩子却觉得理所当然。
自己亲手养大的孩子,
自己当成「心头肉」的孩子,
长大后却成为榨乾自己、嫌弃自己、
甚至仇视自己的白眼狼,
这让劳了一生父母真是感到彻骨的冰凉。
为什么付出越多的父母,
往往养不出感恩的孩子?
好多父母往往只知道关心孩子吃饱穿暖,
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却忘了教孩子感恩。
不知道感恩的孩子,父母为他付出的再多,
一旦他眼里的常态被打破,就会心生怨恨。
天下的父母们:
爱孩子,一定要教孩子学会感恩。
懂得感恩的孩子能从自我的世界里脱离出来,
他们能够感受到他人的不易,
更容易生出同理心,人际关系更好。
懂得感恩的孩子,更加快乐和幸福
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项调查显示,
懂得感恩的人罹患抑郁和焦虑的机率更低。
不懂感恩的孩子,
总会感觉失望和不满
让孩子学会感恩,
让他心存感激地面对这个世界,
学会爱他人,这不是父母的自私,
而是对孩子未来生活的远见。
接受不完美的父母,让内心的小孩成长
孩子觉得自己太,忘记是什么时候买了心理博士周志建的这本《拥抱不完美》,放了好久,出的飞机上才算是一口气看完了。其中关于处理好与父母的关系、与家庭的关系、与自我的关系,都感觉有所收获。
那就只能耐心的和他们去交流,因为有可能他们受教育的程度不是太高,所以听不进什么大道理。只会按照哪一些陈年老旧的生活经验去办事情。作者周志建是辅仁大学心理所博士,专门研究叙事治疗。他开设了“叙事私塾”,建立“叙事督导团体”,是叙事治疗实践者。这本书的重点就是以作者的亲身经历讲述叙事治疗给人们心灵带来的释放和转变。叙事治疗就是讲故事,讲出自己的故事,在不断的讲述中表达自己,看见自我,重塑内心。
以前我对原生家庭给人造成的影响关注不多。我成长在父母给予关爱充分,自由度较高,期待值不算很高的家庭,身边同学朋友的家庭也都还算是和谐温暖型。对于网上曾经流传过的“父母皆祸害”小组倒也有所耳闻,但并没有在意。
几个月前在写作群里,大家讨论到婚姻家庭的影响,竟然有不少网友说起了自己和父母关系如何不好,在成长中父母是如何让子女受伤,如何只懂得索取,如何偏心或者只知打击,说到动情处,简直是声泪俱下。
看着满屏的控诉,我有种不知所措无法接受的感觉。从没想过有这么多人饱受父母带来的苦,充满怨气和伤心。多年来,想到父母,我的内心都是温暖的,也始终是依赖和信任父母的。其实工作关系,我也接触过很多问题少年,往往都是家庭父母在教育上出现问题,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存在问题。但如此直观的看到这么多直接坦率的描述,还是让我很震惊,这一幕真看得人世界观都要崩塌了。
不知道是不是刻意回避,当我看到《拥抱不完美》这本书主要是讲父母造成的伤害,该如何放下,如何接纳,就失去了马上阅读的兴致。只是机缘巧合,出前从书架上抄起了这本不厚的小书。
但当我在万米高空一字一句读完作者讲述的自己的故事,身边人的故事,深深地被打动。反思自己,其实在成长过程中,也有着父母不好的一面的影响,只是一直以来,不愿意承认,用“天下无不是的父母”来打消那些偶尔浮上来的念头,用自己不够努力来解释不完美,无法超越自己的局限,甚至,不相信可以改变。
每个人的内心,都需要家庭的支持,需要父母的爱赋予能量,但可惜很多父母不会爱,不懂得如何去爱,甚至,为人父母的,内心并没有爱,所以他们不能给予你他们没有的东西。每个小孩的心里,也都有个完美的母亲,希望得到母亲的爱和认同。然而当现实和希望不一样,孩子的伤痛便深深藏在心底,总觉得是自己不够好,不能得到母亲的爱,由此产生一系列问题,有些人终生都走不出心理阴影,被负面情绪所左右。
世界上并没有完美的父母,认识到这一点,真正从内心接受不完美的父母和不完美的爱,并不容易。这本书提供了一条路径,用讲故事的方式说出自己内心小孩的伤痛,在不断深入的讲述中,重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接受家庭的不完美,放下那些心心念念的伤痛,给自己机会去成长。
“说出来”是如此重要。在不断反复的讲述中,很多人自我治愈了。在讲出故事的时候,用什么样的语言来描述你的经历你内心的感受,既是一种释放,也是一种重塑。
人生不会完美,但一定要完整。认清自己内心的反应,懂得放下负累,说出来,写下来,都是一种很好的方式。有些人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去亲身体会叙事治疗,或者不能接受讲给别人听,把发生的一切写出来,每一次都是在与自己对话,找到藏在深处的那些想法和感受,在写的过程中,梳理和释放,竟然能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内心,越来越能够放下来自亲人的伤害。文字,同样具有治疗的作用。倾诉,无论是说还是写,都有着强大的力量,能够帮助我们真正接纳不完美的自己,不完美的父母,找回内心的自信和平静。
该怎么接受,怎么认清自己的内心,不妨静下心来,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在如今这个时代,很多人都在说,要爱自己。但是,应当怎么爱?任性地满足欲望还是一味把自己身上的所有特质都解释为的,“我就是这样子,你不喜欢就算了”。
但其实,太多的人,没有真的面对过自己。
书中好几次引用了奇幻《地海巫师》里的一个故事。巫师格得学习巫术时非常聪明,时常炫耀。巫术里最难的一种,是把黑暗黑影的力量召唤出来,再收回去。但有一次他没能收回这黑暗的力量,从此黑暗的影子跟随着他,伤害他,幻化成他的样子到处去做伤天害理的事。陷入痛苦的格得只好四处逃亡,一边寻找解决的方法。后来他想起巫师界的传说,要制服黑暗力量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找到黑影的真名,喊出他的名字。但是格得始终找不到黑影的名字,直到被黑影逼到悬崖无路可逃,决定放弃。当他转身面对黑影时,突然感到巨大的悲伤,他对着黑影大声呼喊自己的名字,“格得”,“格得”,黑影竟然瞬间消失了。
原来那些一直折磨你的痛苦,一直摧残你的黑暗的力量,正是来自你自己,当你勇敢转身面对,黑影就会被制服。
为什么你会喜欢或者更愿意依赖他人,为什么你会这么在乎别人的认同,不惜委屈自己迎合他人的要求?家庭塑造了你,但每个人都只能对自己负责,那些伤痛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你更懂得生命,更敏锐地感受生命,从而获得只属于你的宝贵财富。
就是这样,一切都在内心。当你勇敢地面对,承认自己的阴暗面,完全承认、接纳自己,接受一个不完美的自己,才可以真正坦然地生活,不为别人的眼光和看法而活。
你必须承认并接受这个道理:无论你多么努力,都不会获得所有人的赞美,无论你多么真诚,都可能遭遇他人的恶意,无论你多么温和,都不能避免他人的刻薄。
所以,从内心接受自己,承认就是会遇到不完美的人生,相信那些折磨不是你的错。观察和发现内心的需求,帮助自己更好的理解他人,用真诚的尊重和谦卑对待身边的人。这种来自内心的力量会让人强大,强大到可以坚持做自己,强大到可以温柔对待那些刻薄的人,强大到不让那些带刺的关系伤害到自己。
每个人都渴望得到爱,得到父母的认同。但为人父母并不是天生的本事,会有不同的处理亲情关系的模式,有些真的很伤害孩子幼小的心灵。
对这样的事情,我们可能并不陌生:冷漠的父亲,忙碌的母亲,造就缺乏爱和关注、没有安全感的小孩。于是孩子要么一直小心翼翼地讨父母的欢心,要么用调皮捣蛋甚至逃学打架作恶的极端方式宣告自己的存在,讨要父母的关注。
还可能有这样的情况,孩子无论怎么努力都无法让父母满意,家庭对他们没有支持,只有重重打击,只有不断阻挠。
甚至还有这样的情景,当孩子受到欺负,遭遇性侵害,最需要的本来是父母的信任和支持,却有父母的反应是责怪,是怕丢面子,是牺牲孩子来保全家长的脸面。
对,就是有这么多的问题。而我们的文化,一直强调父母都是对的,都是为你好,无论怎样都要孝顺,否则就被置于不道德之地,不用说别人指指点点,自己内心也会陷入自责和矛盾。
但是,父母的成长也自有他们的问题,他们成为今天的样子当然也是有缘由的。如果他们内心没有爱,不懂怎么去爱,当然无法给孩子那份爱。
承认吧,接受吧,你就是有个不完美的爸爸(妈妈),会伤害你,甚至会背叛你,而你无法选择这种关系。这不是你的错。
排斥痛苦,只会找到更多痛苦。
真正接受不完美的父母,包括接受自己不能宽恕不完美的父母,都是摆脱内心伤痛的重要过程,或者不如说,是必经的过程。不能放下情绪,就不能看见理性,不能真正超越痛苦。
唯有接受,才是真正的爱。唯有接受,才可以不委屈自己去面对不想面对的事实,坦然接受你与父母相处的模式,而不是一边痛恨他们的责怪,一边勉强自己按照他们的想法生活,或者苦苦地挣扎在不停抗争不停解释的境地里。
是的,接受并不等同于原谅,只是认清过去不愿承认的事实,接受父母的不认同,不再强求根本得不到的东西。
那么是不要孝顺吗?不是的,只有接受了父母的不完美,才会有更深的理解,站在更高的角度,理解到父母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做到这一点,就能够了解到父母无法改变,要改变的是自己的心态,是不要强求父母的回应,是知道父母也是会有错,可以被批评的。这样的心态下,孝顺是真心实意的,也是能够被感应到的。
家庭没有办法选择,父母没有办法选择。但我们的人生道路可是为了早日脱离无能的原生家庭。」以选择,用什么样的心情面对人生可以选择。
转身面对自我,会看到阴影里那个需要关怀的小孩。
为什么你在自己的小家里会暴躁不安,对爱人孩子横加指责,过后又后悔不已?为什么你惧怕和别人建立亲密关系,用冷漠无情伪装自己,总是在逃避?为什么你很容易沉浸在愤怒、自责等等负能量里,或者不知道什么事就会引爆情绪?
审视自己内心的小孩,是如何渴望爱和信任,却受到伤害,是如何在不良家庭关系里时刻不安,是如何拼命想逃离家庭逃离摆不脱的命运?当你看到,体会,接受,剩下的,就是让内心的小孩,从需要被父母爱被呵护的渴望和求而不得的痛苦里,长大,可以承担起,懂得去拥抱自己,去爱自己的亲人小孩。
也许你很幸运,你的父母给与了你足够的关注和爱,也有充足的支持,安全感很强。但回望自身,没有完美的父母,同样也没有完美的爱,完美的自我。
那些过度的期望,那些让你偏离内心渴望的要求,那些不自觉影响你的对世界的判断,或多或少还是会带给你困扰。在潜意识里,我们总觉得父母是对的,是不能批判的,沐浴在爱里,我们更不容易在内心接受自己对父母的否定。但其实,承认和接受不完美的父母,能够把做自己和做父母期望的自己区别开来,找到合适的方式与父母相处,与自己相处。
让内心的小孩成长,绝不是抛开家庭,抛开父母,不管不顾,任性而为。成熟的人,是懂得达成内心的平衡宁静,接受别人并不会改变这个事实,在相处中并不期望改变他人,不为此自怨自艾,而是首先承认和接受现实,继而改变自己,了解和关注自己内心的渴望,改变自己的态度,为自己的行为负责,那个躲在心深处的小孩放下负累,走出来。
只有不期望他人的改变,静待花开,才能迎来真正的改变。一朵花在成长,什么时候开,是不是能够盛开,其实并不在我们控制的范围内。我们需要的,只是做好自己该做的事,等待,陪伴。
接受和成长会带来什么?可能无法改变父母对你的行为百般指责,但你可以在回家时更平静地说出你的辞去工作的决定,可以在父母电话逼婚的时候保持冷静的坚持和温和的说服,而不是在他们的逼问里发脾气,大吵一架。情绪化不是有效的沟通,在说之前并没有期望他们接受,反而会传递你的决心和,改变会渐渐发生。
即使父母始终不接受不改变也没关系,因为你在过自己想过的人生,没有父母的认同不会降低你的满足感,不会阻止你向着更美好的地方前进。
终究我们要为自己活,那些遭遇的伤痛,都会让你更好地理解他人,更深地感受生命。
更大的意义或许在于,了解到自己曾经受到的伤害,放下完美父母的想法,学会去爱自己的家人,自己的孩子,不要让曾经的伤害重演。
对于那些希望走出原生家庭带来的痛苦的人,这本书可能会带来启发。书里有许多动人的故事,动人的改变。看着他们借由说故事,走出情绪,看见并接受曾经的伤痛,有面对的勇气和改变自己的力量,你会知道,在这个世界上,你并不孤独,还可以通过说出自己的故事得到治愈,把经历过的事化为追求更美好生活的力量,活出真实的自我。
不聋不哑,不做家翁
在他眼里都是常态,01
却不懂得感恩,心安理得地享受父母的付出。此话听起来难免令全天下的父母为之心寒,自己含辛茹苦省吃俭用将孩子养大,视儿女为世间珍宝掌上明珠,怎么就莫名其妙成了面目可憎人神共愤的祸害呢?
父母着实冤!口出此言的人,也着实没有良心!
有几句横行天下屡试不爽的纯属和稀泥的话,分别是:大过年的、都是孩子、天下无不是的父母。
在过年时节,彼此怨念再深也应一笑泯恩仇;因为是孩子,所以做何事都可以被原谅;身为父母,即便做错了事情也定是为了儿女好。
就这样,矛盾与伤口被一层又一层的稀泥所掩盖,日复一日的在暗处滋生出畸形与怨毒,并在未来的某一天里爆发出毁灭的力量。
为人父母不易,既要全心全意,又需拿捏分寸,在孩子成长时要战战兢兢,面对儿女的婚姻时,更要如履薄冰。
02
儿女婚姻美满,大概是全天下父母的心愿了。可若是失去了分寸与理智,父母便是婚姻的首要元凶。
我身边有两个真实的故事。
个是关于堂姐的,她年轻时漂亮活泼,与前夫感情很好,她公公却唯恐自己儿子太过老实,看不住老婆,因此只要堂姐出门,他便偷偷跟踪在后。
这大概是世界上最奇葩最无聊最咸吃萝卜淡心的公爹了,不仅跟踪她,还总是在儿子面前说她的风凉话。前姐夫很孝顺,明知老婆是贤惠的女人,却也不想与父母怄气,只得私下里不停的讨好老婆。
可再美满的婚姻也经不起如此的折磨诽谤,婚后两年,他们还是无奈的离婚了,离婚时堂姐怀孕两个月,也做了手术,一段感情就如此残酷的结束了。
另一个是关于同事的。她从小被富养长大,嫁给家境普通的老公之后,花钱依旧大手大脚。宝宝出生后,婆婆来照顾她,见她如此风格便有些心中不悦,几次在背后撺掇儿子要教育老婆节俭。
她老公平时很宠她,宁愿自己省吃俭用也要满足老婆的要求。可是妈妈说多了,他也便上了心,偶尔会抱怨几句。同事将心中委屈对父母倾诉,她妈妈听后勃然大怒,跑到她家与那母子俩互不相让吵的人仰马翻。结局当然是彼此急了眼一发不可收拾,她抱着孩子回了娘家,他也发誓再不要见她。
每一对亲密恩爱的小夫妻都曾经是甜蜜的交颈鸳鸯,可失了分寸乱了情绪的父母左一把右一把的轮番上阵来拔毛,不仅把成双的鸳鸯拔成了千疮百孔的秃鸡,每一根毛孔都淌着触目惊心的鲜血,连双方父母也都成了互相埋怨的乌眼鸡,由本该亲热的亲家变成了一世仇敌。
想必世间再情比金坚的鸟儿,也是禁不住如此的生拔硬薅的。
03
父母心疼孩子本无可厚非,可凡事过犹不及,尤其是面对已婚的子女,更要格外留心自己是否有分寸。古人也说“不聋不哑,不做家翁”,可见真正聪明的为子女计深远的父母是要学会装糊涂的。
因为在你眼里天崩地裂绝不能忍的儿女婚姻内琐事,在他们小夫妻之间可能一句体贴的言语、一个亲密的拥抱、一个甜腻的撒娇,就在一瞬间化为乌有烟消云散了。
父母常常枉做好人,这是连他们自己都常常意想不到的事情。
邻居家的姐姐远嫁,有一次小夫妻之间拌嘴,姐姐一气之下狂奔百里回家哭诉,信誓旦旦一定要离婚离开那个,邻家阿姨听后当时便气的大骂女婿,决心为女儿撑腰。
但是不想两天之后令她女儿生气痛哭的罪魁祸首登门时,小两口一见面,姐姐竟然顷刻间破涕为笑,与他恩爱如初你侬我侬,躲到小屋里去说悄悄话了。
阿姨本来准备了雷霆之怒和千百句的言辞,竟然发现眨眼之间全都用不上了。后来她经常感慨的说,幸亏当时没有将恶毒的言辞骂出口,若是骂了,没准无形之间便枉做了好人。不仅女婿会不满,恐怕连女儿也会不高兴。
所谓至亲至疏夫妻,相爱的人定然最懂得彼此的性情,偶尔小吵小闹也是生活的调剂,父母要相信儿女有足够的智慧来面对婚姻琐事。若实在难以解决,父母再挺身而出也不迟。
而若非原则性问题,父母则躲得越远越好,实在无需较真。因为你较的是这个世界上最无聊最多余的真。
04
父母之爱,最体面的一种便是放手。而年轻男女亦该明白,自结婚以后,在这世上最重要的身份便是一个人的丈夫或者妻子。
费孝通在《乡土》里讲到,结构是以家庭为中心,如石头扔进水面,荡出的一层层波纹是你所有的关系。而在一个家庭里,夫妻关系就是那颗最坚实的石头,父母或是孩子,都只是离夫妻最近的波纹而已。
每一场婚姻在最初都是因爱而结合,大多数小夫妻「再苦不能苦孩子」。亦都是亲昵恩爱形影不离。而在每一个美满的家庭里,一定会有睿智聪明的父母。他们懂分寸,知进退,分得清何时挺身而出何时装聋作哑。
因为婚姻里的父母与子女之间,永远隔着一条河,那是条爱河,河里的人如鱼饮水,冷暖自知,抱怨可能只是撒娇,惆怅也可能只是甜蜜的负担。
世间的小夫妻本已不易,要面临着生活的巨大压力、感情的逐渐变温、欲望的别致丛生,父母们更应守住分寸保持冷静,做一个装聋作哑的家翁便好,千万别去做那把收割婚姻的镰刀。
要知道,父母越有分寸,儿女的婚姻才越容易幸福。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