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朔州:“应县木塔”有哪些?
“应县木塔”的有哪些?
应县木塔
山西朔州:“应县木塔”有哪些?
山西朔州:“应县木塔”有哪些?
山西朔州:“应县木塔”有哪些?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应县
应县地处山西省北部、大同盆地南端,东望恒山之险,南扼雁门之要,北连大同煤海,西依朔州电都,宛若镶嵌在黄土高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全县国土面积1708平方公里,辖3镇9乡、298个行政村、33万人。曾获得“绿色名县”和“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的称号。2017年10月,被住建部命名为园林县城。
一、历史沿革
1、战国为赵地,秦属雁门郡。西汉置剧阳县、埒县,同属雁门郡。新莽改剧阳为善阳,东汉复旧。后废埒县,晋又废剧阳县。
2、唐末置金城县,五代梁分云州置应州,唐天成元年(926年)于应州置彰国军节度。辽属西京道。金属西京路。
3、元属大同路。明洪武初废金城县入应州,属大同府。清因之。
4、12年改州为县,称应县。14年属雁门道,1927年直属省。
5、1949年属察哈尔省,1952年直属山西省。1958年与山阴县合并。1960年分治,属晋北专区。1961年属雁北专区。1993年属朔州市。
二、地名来历
1、两山相应得名。应县:古称应州,据《应州续志》载:以境内龙首,雁门二山南北相应,城当其间故名。
2、“应”即为“雁”,是“应龙氏”所居之国。
《路史·国名记·戊》释:“雁,今作应。”“应”的繁体字为“譍”,“譍”字字形为上雁下言,表示“应”就是大雁之间的对话,就是雁叫。关于“应”就是雁叫,所以,雁门,可谓“应门”。而“应”即为“雁”,是上古时代黄帝部落联盟“应龙氏”曾经所居之国。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朔州应县木塔(全景)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像。五层塑毗卢舍那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我国现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山西朔州应县木塔(全景)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三层坛座八角形,上塑四方佛。四层塑佛和阿难、迦叶、、像。五层塑毗卢舍那佛和人大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山西应县木塔,美丽的应县木塔
珊瑚礁被誉为自然界的海岸卫士
应县木塔在哪里?怎么去?
说到这个应县木塔,那可是真的是古时候的一个非常神奇的建筑了,这个建筑是纯木建造的,没有任何的铆钉,就是使用的传统的斜撑以及各种夹暗层,经历了九百多年,依旧屹立不倒。那么这个应县木塔在哪里呢?怎么去?下面就和小编一起去看看吧!
1、景点地址
应县木塔,全名“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城西北的佛宫寺内。
2、交通指南
①太原:二广高速公路--G208--洗朔线--新建西街--迎宾北路--西街--终点
②大同:G208--大石线--西街--终点
③朔州:朔神路--S206--洗朔线--新建西街--迎宾北路--西街--终点
停车场:【景区停车场】参考价格:¥15/次;地址:景区门口;库位:30
3、开放时间
3月1日-10月20日08:30-18:00;10月21日-次年2月28日08:00-17:00
4、应县木塔的历史
我们都知道应县木塔的正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为何又称“应县木塔”呢?是因为此塔是一座木式结构建造的,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座木式结构塔,又因地处山西应县,故又俗称“应县木塔”,应县木塔之称即由此而来。应县木塔建筑形式为八角形,底层直径为30米,高67.31米,木塔内有多座塑像,头层有及佛像、菩萨塑像及飞天壁画。
应县木塔传说是由的木匠鼻祖鲁班所建造的,鲁班的妹妹与哥哥比赛手艺,妹妹说在一夜能做十二双绣花鞋,哥哥鲁班说能在一夜之间盖起一座十二层的木塔,结果鲁班真的盖成了十二层的木塔。修完的木塔一直往地下陷,鲁班便举手一拍,将塔分成两截,上半部被他一掌拍到了今天的内蒙古一带,留下的五层慢慢地钻出地面,就成了如今的应县木塔。
山西应县木塔的历史、周围环境、特色、故事
历史:
它建于公元1056年,并且在2016年的时候获得了世界吉尼斯记录——世界现存的木塔。应县木塔应县木塔全名为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县城内西北角的佛宫寺院内,是佛宫寺的主体建筑。
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它是我国现存最古老大的纯木结构楼阁式建筑,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世界木结构建筑的。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佛牙舍利。
周围环境: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
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
山西应县木塔的特色:
木塔自建成后,历代名人挂匾题联,寓意深刻,笔力遒劲,为木塔增色不少。其中: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四年(公元1406年),率军北伐,驻宿应州,登城玩赏时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正德三年(公元1508年)督大军在阳和(山西阳高县)、应州一带击败入塞的鞑靼小王子。
登木塔宴请有功将官时,题"天下奇观"。塔内现存明、清及匾、联 54 块。对联也有上乘之作,如"拔地擎天四面云山拱一柱,乘风步月万家烟火接云霄";"点检透云霞西望雁门丹岫小,玲珑侵碧汉南瞻龙首翠峰低"。
此外,与木塔齐名的是塔内发现了一批极为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我国印刷史上的空白。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实属国内罕见,为研究我国辽代、经济和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山西应县木塔的故事:
建筑学梁思成和他的妻子林徽因的故事。“沧州狮子应州塔,正定菩萨赵州桥”,就因为这一句谚语,梁思成就跑遍了整个北平的图书馆。但是没有找到一张。
他也不认识这儿的朋友,所以他做了个决定,写了一封地址不明确信投石问路。他把这封信寄到了“应县等的照相馆”,他想要有人帮他拍下木塔,并把照片寄给他。梁思成收到了照片以后十分的激动,便一个人跑来了应县去研究这个木塔了,从此应县木塔就走上了被保护的道路。
扩展资料:
山西应县木塔的传说:
折叠水火不侵
应县民间流传中,玉皇大帝为了保护鲁班的劳动成果,使木塔与岁月并存,便派火神爷和龙王爷分别送来了避火珠和避水珠。自此,木塔便可自行防火、防水。
洪水到了塔前便会绕过木塔向四面八方流去。有了避火珠,木塔从没遭过雷击,即使在年代,炮弹打在塔身上燃起大火也会在瞬间熄灭。
折叠灵芝草
木塔第六层的莲花顶周围长着一圈灵芝草,而且一年四季葱郁旺盛。传说慧能应梦把灵芝草采回宝宫禅寺,栽在木塔第六层顶的莲花座上。从此,这灵芝草年年旺盛,四季常青。
应州大地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为了纪念慧能的这一功德,由名画家给他绘了一张图。 这图叫"采图",原来藏在第四层佛像腹内。现在保存在应县文物管理所。
参考资料来源:
应县木塔?
应县木塔一般指释迦塔,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
建于辽清宁二年(宋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南宋庆元一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现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级景区。
与意大利比萨斜塔、巴黎埃菲尔铁塔并称“世界三大奇塔”。2016年,释迦塔获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的木塔。
释迦塔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全塔耗材红松木料3000立方米,2600多吨,纯木结构、无钉无铆。塔内供奉着两颗佛牙舍利。
释迦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
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
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
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
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高11米。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等。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
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
释迦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释迦塔1961年被列入首批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是现存的木结构楼阁式佛塔。全塔整体架构所用全为木材,没用一根铁钉,全塔共应用54种斗拱,被称为“古建筑斗拱博物馆”。
对释迦塔的评价是,现存世界木结构建设史上最典型的实例,建筑发展上最有价值的坐标,抗震避雷等科学领域研究的知识宝库,考证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一部“史典”。
扩展资料:释迦塔于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成,由辽兴宗的萧皇后倡建,田和尚奉敕募建,至金明昌四年,增修益完。以作家庙,彰显家威,并有礼佛观光和登高料敌之用。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明成祖率军出师宣化,给予南侵的鞑靼、瓦剌部以有力回击。回京途中,驻跸应州。挥笔书写了“峻极神工”四字。此匾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五月重装。
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鞑靼小王子犯阳和(山西阳高),掠应州。明总兵王勋迎战,被困于应州。明武宗率师援应。十月,两军在应州血战六天,小王子败退。这次决战,给鞑靼一定的打击,从此,边境安宁了几年。第二年七月,为了庆祝应州之捷,明武宗二次来应州,登塔宴赏功臣,书写了“天下奇观”四字赞美木塔。
1961年释迦塔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74年,在整修塔内塑像时发现了一批辽代刻经、写经和木板套色绢质佛像画等珍贵文物。
1993年,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地矿部华北石油局第九普查大队等十几个科研部门,对木塔塔院及周围地质状况进行详尽勘察。
2012年11月,释迦塔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塔内文物:
1、佛牙舍利
塔内供奉着两颗佛牙舍利,盛装在两座七宝供奉的银廓里,经考证确认为是灵牙遗骨。 佛灭度后,共留下七颗佛牙舍利。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发现的两颗佛牙舍利,是南本《大般涅槃经》中记载的捷疾罗刹所隐身盗取的一双佛牙。
2、莲花台下八力士
木塔底层大门对面有一尊高大的像,坐在一个巨大的莲花台上。这个莲花台被八个力士扛着,个个力举千钧,形象生动逼真。
这八个力士本是驻守八个方向的天神,乘古佛外出讲经说法之机,汇聚一处,私下凡尘。他们八个下了凡间,排山倒海。本来天下三山五岳、五湖四海排列得整整齐齐,像棋子一样,所以有“星罗棋布”一说。
3、匾额经卷
明成祖朱棣亲题“峻极神功”;明武宗朱厚照题“天下奇观”。塔内有明、清及匾、联 54 块。 塔内还有一批珍贵的辽代文物,尤其是辽刻彩印,填补了印刷史上的空白。
文物中以经卷为数较多,有手抄本,有辽代木版印刷本,有的经卷长达30多米。 为纪念慧能画家绘制“采图”,原来藏在第四层佛像腹内。现保存与应县文物管理所。
参考资料:
现存木质古塔,是什么塔
全称释迦塔,佛宫寺释迦塔,辽代高层木结构佛塔。在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隅佛宫寺内。因塔内供释迦佛,故名。又因塔身全是木制构件叠架而成,所以俗称应县木塔。佛宫寺建于辽代, 历代重修,现存牌坊、钟鼓楼、大雄宝殿、配殿等均经 明清改制,惟辽清宁二年(1056年)建造的释迦塔巍然独存, 后金明昌二至六年(11年~1195年)曾予加固性补修,但原状未变,是世界现存最古老大的全木结构高层塔式建筑。1933年营造学社梁思成对木塔进行考察研究,1935 年实地测绘。1962年文物出版社又曾予以补测考察,古建研究专家陈明达编著了《应县木塔》。1961年中华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应县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俗称应县木塔。建于辽清宁二年(公元1056年),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年)增修完毕。是现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有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故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各层均用内、外两圈木柱支撑,每层外有24根柱子,内有八根,木柱之间使用了许多斜撑、梁、枋和短柱,组成不同方向的复梁式木架。有人计算,整个木塔共用红松木料3000立方,约2600多吨重,整体比例适当,建筑宏伟,艺术精巧,外形稳重庄严。该塔身底层南北各开一门,二层以上周设平座栏杆,每层装有木质楼梯,游人逐级攀登,可达顶端。二至五层每层有四门,均设木隔扇,光线充足,出门凭栏远眺,恒岳如屏,桑干似带,尽收眼底。心旷神怡。塔内各层均塑佛像。一层为,高11米,面目端庄,神态怡然,顶部 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画有六幅佛像,门洞两侧壁上也绘有金刚、天王、等,壁画色泽鲜艳,人物栩栩如生。二层坛座方形,上塑一佛二菩萨和二胁侍。菩萨。各佛像雕塑精细,各具情态,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塔顶作八角攒尖式,上立铁刹,制作精美,与塔协调,更使木塔宏伟壮观。塔每层檐下装有风铃,微风吹动,叮咚作响,十分悦耳。
应县木塔建于哪个朝代
后唐。应县木塔也被称为释迦塔全称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应县城西北佛宫寺内。建于辽清宁二年,金明昌六年增修完毕。是现存最古的一座木构塔式建筑,也是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塔,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AAAA级景区。
木塔位于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与大殿之间,属于前塔后殿的布局。塔建造在四米高的台基上,塔高67.31米,底层直径30.27米,呈平面八角形。层立面重檐,以上各层均为单檐,共五层六檐,各层间夹设暗层,实为九层。因底层为重檐并有回廊,古塔的外观为六层屋檐。
应县木塔的设计,大胆继承了汉、唐以来富有民族特点的重楼形式,充分利用传统建筑技巧,广泛采用斗拱结构,全塔共用斗拱54种,每个斗拱都有一定的组合形式,有的将梁、坊、柱结成一个整体,每层都形成了一个八边形中空结构层。
应县木塔是现今的、最古老的重楼式纯木结构塔,应县木塔设计科学严密,构造完美,巧夺天工,是一座既有民族风格、民族特点,又符合宗教要求的建筑,在古代建筑艺术中可以说达到了水平,即使现在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