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哪首诗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中以“鸣”字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两只黄鹂鸣翠柳(两只黄鹂鸣翠柳古诗歌)两只黄鹂鸣翠柳(两只黄鹂鸣翠柳古诗歌)


两只黄鹂鸣翠柳(两只黄鹂鸣翠柳古诗歌)


诗歌以一幅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给人营造出一种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鸟儿成双成对,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这个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再者,首句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下句写白鹭飞翔上天,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所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著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内容品鉴:

诗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全诗对仗精工,着色鲜丽,动静结合,声形兼俱,四句诗宛然组成一幅咫尺万里的壮阔山水画卷。

“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开阔。

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是什么季节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两个黄鹂鸣翠柳描写的是春天,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意思是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

此句出自杜甫的《绝句》,其原文为: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坐在窗前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开来的万里船。

诗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词赏析

前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首句“鸣”字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构成了一幅具有喜庆气息的生机勃勃的画面。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静中寓动的生机,第二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白鹭在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是一种向上的奋发。

第三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冻过的窗棂,写出了诗人对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使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

第四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泊”字,写出了诗人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唐代·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国小古诗 , 写景 , 写雪 , 写鸟早教古诗100首 译文及注释 译文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著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著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创作背景 公元762年,唐朝鼎盛时期,成都尹严武入朝,当时由于“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第二年,叛乱得以平定,严武还镇成都。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赏析二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诗人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新,晴天丽日,所以能看见西岭雪山。上两句已点明,当时正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欲融未融,这就给读者一种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著一“含” 字,表现出积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这更能写出诗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而“西岭”,正是诗人看到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以西岭上的千秋积雪代替窗上的残雪,这就使所表达的意境更为广远。另外,诗人从少年时就怀有报国的志向,在历经数十年的重重阻扼之后终于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诗人以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系。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用一个“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来飘泊不定,没有着落,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种希冀,已经大大消减了。“泊”字,正好写出了诗人这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第三句中的“千秋”并列,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三国孙权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誉为明主,作者借东吴代指孙权,暗示了杜甫对当朝的希望。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为了写出那个“难”字。

全诗看起来一句一景,是四幅的图景,但诗人的内在情感使其内容一以贯之,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构成一个统一的意境。一开始表现出草堂的春色,诗人的情绪是陶然的,而随着视线的游移、景物的转换,江船的出现,便触动了他的乡情。表面上表现的是生机盎然的画面,而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著诗人对时光流逝,孤两只黄鹂在翠柳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翔,西岭雪山的景色,仿佛嵌在窗里,往来东吴的船就停泊在门旁。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

诗的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 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 成行。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 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

诗的下联也由对仗句构成。上句写凭窗远眺西山雪岭。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积聚了“千秋雪”。而雪山在天气不好时见不到,只有空气清澄的晴日,它才清晰 可见。用一“含”字,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近在目前。观赏到如此难得见到的美景,诗人心情的舒畅不言而喻。下句再写向门外一瞥,可以见到停泊 在江岸边的船只。江船本是常见的,但“万里船”三字却意味深长。因为它们来自“东吴”。当人们想到这些船只行将开行,沿岷江、穿三峡,直达长江下游时,就 会觉得很不平常。因为多年战乱,水陆交通为兵戈阻绝,船只是不能畅行万里的。而战乱平定,交通恢复,才看到来自东吴的船只,诗人也可“青春作伴好还乡” 了,怎不叫人喜上心头呢?“万里船”与“千秋雪”相对,一言空间之广,一言时间之久。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次何等开阔!

赏析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两个黄鹂在鸣,这就有声音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就有一个行为、一个行动。一横一纵,“两”和“一”相对;一横一纵,就展开了一个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这句诗中以“鸣”字为传神,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黄鹂描写的更加生动活泼。那么接下来杜甫又讲到“窗含西岭千秋雪”,我的窗子里包含了岷山千万年累积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积雪的一个岷山。“门泊东吴万里船”我的门口停著长万里的船只。这样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这个积雪的山头来进入你的视野,送这个船到下游去。那么这个“万里船”能够通行,也说明这个“安史之乱”已经进入了尾声了,已经接近要平定了,这个时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这条江上来来往往了。 那么这么一首诗,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饰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对仗的。从六朝开始就有绝句,到了唐代以后绝句就形成了非常圆熟的一种艺术,我们很多的诗都用绝句。绝句就是四句,四句往往或者四句都不对仗,或者四句前面两句写景对仗后面两句抒情不对仗,或者是前面两句不对仗后面两句对仗,那么现在他这首诗四句都对仗,可以说是一首非常工整的、写得非常认真的一首诗。杜甫有一个写诗的时候让人“语不惊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这首诗千锤百炼。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杜主要描写以下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西岭雪景、船。甫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昨夜更阑酒醒,春愁过却病。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青山如黛远村东,嫩绿长溪柳絮风。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 平沙芳草渡头村。绿遍去年痕。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春愁凝思结眉心,绿绮懒调红锦荐。 远路应悲春晼晚,残霄犹得梦依稀。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两个黄鹂鸣翠柳的含义是什么?

这首《绝句》是诗人住在成都浣花溪草堂时写的,描写了草堂周围明媚秀丽的春天景色。

两个黄鹂鸣翠柳这句表达了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和对自然的热一行白鹭上青天。爱,描写了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的情景。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翔。

西岭雪山的景色仿佛嵌在窗里,往来东吴的航船就停泊在门旁。

描写早春景象,四句四景,又融为一幅生机勃勃的图画,在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无聊的失落之意。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运用的什么修辞手法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对偶的修辞手法。

两”和“一”是数词;“个”“行”是单位词;“白鹭”“黄鹂”是名词,而其中“白”和“黄”又是颜色词;“鸣”和“上”是动词;“青天”和“翠柳”是名词,其中的“青”和“翠”又是颜色词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回到成都再次镇蜀。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杜甫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这两句诗中相同词性的词处在的对应的位置上,两两相对。

《绝句四首》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组诗作品。全文: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翻译: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枝间鸣叫,一行白鹭向湛蓝的高空里飞翔。西岭雪山的景色仿佛嵌在窗里,往来东吴的航船就停泊在门旁。

创作背景:

这组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唐肃宗宝应元年(762),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次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回到成都再次镇蜀。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组诗当作于唐代宗广德二年(764)春。唐肃宗宝应元年(762),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治今四川三台)。

1、原文

《绝句》唐·杜甫

两个黄鹂鸣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翠柳,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2、译文

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

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

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

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3、简析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人杜甫的组诗《绝句》中的第三首,是杜甫在听闻唐朝平定“安史之乱”后,心情愉快所作。前两句诗人对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后两句诗人因见吴船而想念故乡。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这首诗叫什么?作者是谁?

绝句

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

窗前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屋外杨柳呈现一派青翠欲滴的色彩,柳枝迎风飘舞。两只黄莺在柳枝间相互追逐,唱出了悦耳的歌声。诗人给逗乐了,于是写出了“两个黄鹂鸣翠柳”这一有声有色的诗句。再把视线投向天空,看到成行的白鹭在高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好像要与青天相接的样子。这很自然地会使诗人产生“一行白鹭上青天”的感受。这两句由近及远,视野辽阔。诗人的眼睛好像摄影机的镜头一般,又转向对面的西岭(即岷山)。这巍峨的西岭,尽是皑皑白雪,千年不化。它像一道雪砌的屏障,横亘西部。西岭虽大,但这个小小的窗口却能把西岭的雪景尽收眼底。诗人用“窗含”句来概括所看到的这幅积雪图【作者】杜甫 【朝代】唐,气势非凡。接着诗人的目光又由山落到门前的岷江上,看见沿河停泊着许多商船。这些商船是经常往来于蜀地和长江下游吴地的。草堂附近有个合江亭,由蜀到吴去的人都由此登船。据历史记载,三国时费伟出使东吴,孔明曾在此为费伟送行。他对费伟说:“万里之行始于足下。”后人把附近的一座桥称为“万里桥”。杜甫当然熟悉这些掌故,于是把眼前景物与历史事实熔铸入诗,就得出了“门泊东吴万里船”之句。

名字:绝句

作者:杜甫

诗句:两只黄鹂鸣翠柳,

窗含西岭千秋雪,

门泊东吴万里船。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这时杜甫的心情特别舒畅,面对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欣然命笔,写下了这一组即景小诗。明末王嗣奭《杜臆》说这组诗“盖作于卜居草堂之后,拟客居此以终老,而自叙情事如此”。。

《绝句》作者:杜甫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两只黄鹂鸣翠柳拼音t:

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和彷徨。以清新轻快的景色寄托诗人内心复杂的情绪,正是这首诗的主旨所在。

两(liǎng)个(gè)黄鹂(huánglí)鸣(míng)翠(cuì)柳(liǔ) ,一行(yìxíng)白鹭(báilù)上(shàng)青天(qīngtiān).窗(chuāng)含(hán)西(xī)岭(lǐng)千秋(qiānqiū)雪(xuě),门(mén)泊(bó)东吴(dōngwú)万(wàn)里(lǐ)船(chuán).

注释

唐代诗人杜甫的诗两只黄鹂两只黄丽鸣翠柳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作者:杜甫

西岭:西岭一行白鹭上青天。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

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

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

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两个黄鹂鸣翠柳 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对偶句吗

《绝句》。

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是对偶句。

原名叫《浣花溪畔四首之三》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出自唐朝诗人杜甫的古诗作品《绝句》二句,其全诗文如下:

诗句《绝句》是两个黄鹂鸣翠柳还是两只黄

出自:《绝句》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原文:

这首古诗的全名是《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咬文嚼字地来分析,“两个黄鹂”实在有些别扭,量词用得不恰当,应该改为“两只黄鹂”更准确些,但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同时也是一首律诗,因此在用字上必须严格依照格律,而平仄是律诗中重要的因素。

平,指平声字,主要包括现在声调为阴平、阳平的字;仄,指仄声字,主要包括现在声调为上声、去声的字和古代的入声字。按照读音来区分,平是平顺的意思,声音比较响亮动听,能拖长,也就是如一条平坦的路径,可以顺利地走下去。仄是倾黄鹂在新绿的柳条间叫着春天,成双作对好喜庆;白鹭排成行迎着春风飞上青天,队列整齐真优美。那西岭的雪峰啊,像一幅美丽的画嵌在窗框里;这门前的航船啊,竟是从万里之外的东吴而来。斜的意思,属仄声类的字,声音比较拗曲难听,较短促。

绝句有四种基本的平仄格式,这首诗的平仄即为其一: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首句的首字可以不论平仄(七绝首句仄起不入韵),但第二个字必须是符合格式。在宋末平水人刘渊依据唐人用韵情况编著的《平水韵》中,“只”字属于平声字,“个”字属于仄声字,所以只能取“个”而舍“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