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外迷了路有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

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当太阳达正南位置(上中天)时,针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

1 太阳从东方出,西方落,这是最基本的辨识方向的方法。还可用木棒成影法来测量,在太阳足 以成影的时候,在平地上竖一根直棍(1米以上),在木棍影子的顶端放一块石头(或作其他标记),木棍的影子会随着太阳的移动而移动。30--60分钟后,再次在木棍的影子顶端放另一块石头漏是指计时用的漏壶,刻是指划分一天的时间单位,它通过漏壶的浮箭来计量一昼夜的时刻。。然后在两个石头之间划一条直线,在这条线的中间划一条与之垂直相交的直线。然后左脚踩在标记点上,右脚踩在第二标记点上。这时站立者的正面即是正北方,背面为正南方,右手是东方,左手为西面。

去影子指示的地方 去影子指示的地方攻略去影子指示的地方 去影子指示的地方攻略


去影子指示的地方 去影子指示的地方攻略


随着时间的推移,晷针上的影子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2 若在阴天迷了路,可以靠树木或石头上的苔藓的生长状态来获知方位。在北半球以树木而言,树叶生长茂盛的一方即是南方。若切开树木,年轮幅度较窄的一方、湿长着苔藓的一方即是北方。满面的树树皮光滑,北面的树皮一般比较粗糙

3 利用星宿:在北半球通常以北极星为目标。

太阳中午的时候在南边,地上的树影正指着北方。北极星永远高挂在北方。要是碰上阴雨天,大树的枝叶稠的一面是南方,枝叶稀的一面是北方。洞渠里的积雪会给你指点方向,看看哪边的雪化的快,哪边化的慢。

山上寺庙大门向南

赤道日晷为什么要摆放在空旷的地方?

..5) 东或西向垂直式:D=HTAN((6-T)15)

赤道式日晷是古代测影定时的计时器。是北宋进士,天文学家曾南仲设计的最早的赤道式曰晷和晷漏。又是南宋人曾敏行,在他的学术随笔集《独酲杂志》中记载了,曾南仲在当时设计制造了赤道式日晷和晷漏的事迹。

晷面两面都有刻度,分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辰,每个时辰又等分为“时初”、“时正”,这正是一日24小时。 绝大部分的日晷显示的都是视太阳时,有些在设计上作了变更,可以显示标准时。

在近代上海交通大学由吴振华,续写编撰了《日晷设计的原理》的论著,并在的徐汇闵行两个校区立之日晷,皆出其手,彰显了中华智慧,又使得校园景观争辉不少。其中《日晷设计原理》的论著中,详细记载阐述了北宋曾南仲的赤道式日晷,从起源、原理、设计、选材、制造、按装等,以及使用都作了详细的论述,并且有使用的碑文说明。

本文主要是探究赤道式日晷机理的新发现,至于侧影定时的计时器部分阐述,在互联网上的词条中,都有对赤道日晷的论述,在小学生五年级的科学课本中也有阐述,以及在故宫的赤道日晷前都设有碑文的说明,因此,作者就不再啰嗦。以下用四幅赤道日晷的示意图,来探究赤道日晷机理的新发现。

(一)发现赤道日晷原理当赤道式日晷的示意图映入我们的眼帘。的特点:(1)发现日晷的【晷面】与地球上的赤道面取向于平行,(2)发现日晷的【晷针】与地轴取向于平行,(3)发现日晷的【晷座面】,应与当地的地平面取向于平行。

(三)发现赤道日晷的机理:(1)发现赤道日晷在所在地能够同时测量出,春秋二分点的太阳和北极星的高度角,而太阳的高度角与北极星的高度角之和为90°度,恰合是赤道日晷的日晷面和日晷针的互为垂直的90°角度。再以故宫的赤道式日晷为例,所测得故宫在的春秋二分点太阳的高度角是50°度,北极星的高度角是40°度,二者之和也为90°度,恰好是赤道日晷的晷面和晷针所保持的垂直的90°角度。(2)发现赤道日晷原理遵循的是,太阳北极星投影与地球地平面,三者形成的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自然规律,从三角形示意图中不难看出,赤道日晷的晷针指向北极星和南极星方向,晷面与赤道面所平行,日晷的晷座面就是【地平面】,而且三者构成了一个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这就是太阳、北极星、地球在南北方向上的取向规律,遵循的是子午线的规律。(3)发现赤道式日晷还要遵循【地平面】的规律,才能保证赤道日晷测量出所在地的北极星高度角和太阳的高度角相一致;如果在一条子午线上安装上诸多个赤道式日晷,依据晷面与晷座面(地平面)的变化角度,就能直接计算出子午线上的各点之间的实际距离,并得到地球上一个子午线圈的周长。

在探究赤道式日晷机理的新发现,在中华古代的科学家最早使用“圭表”来测影定时间和测定方位角的。后来又发明了日晷,首先是用来确定日出日落的东西方向,也就是来确定地球上的东西方向上的纬度线,而赤道式日晷就有这样的机理。依据是《汉书.律历法.制汉历》一节记载:“太史令司马迁建议共议‘乃定东西,主晷仪,下刻漏”。《考工记.匠人》载:“识日出之景与日入之景,昼参诸日之景,夜考之极星,以正朝夕”。可以说:西方科学家迄今为止没有中华【以正朝夕】的基础科学理论,而西方科学家也是容不下中华【以正朝夕】的基础科学理论,所以,造成了地理学科和天文学科不能统一的科学理论,造成了地球上的经纬网和日出日落的东西方位角不符,造成了高中和大学教课书迄今为止,不能证明日出日落的方位角,太阳升落点呈现出正东正西的方位角。这是世界人类科学发展历史上的悲哀!,这是西方人的科学霸道理论所造成的,本来中华赤道式日晷仪,能把【以正朝夕】的基础科学理论诠释的如火纯清地步,西方科学家应该虚心学习,收录在现代基础科学理论的典籍。因为,曾南仲设计的赤道日晷的晷面与赤道的东西方向取向于平行,就能够证明赤道日晷所在地,是正东正西方向,其日晷的晷面就是取向与正东正西方向,并且晷面上的内圈,标注有十二个方位角的刻度盘(即中华的罗盘的东南西北的十二个方位角,),对应了十二个时刻的二十四小时刻度盘。当日出日落时日晷针直接指示出,太阳升落的方位角和白天的准确时间。我们仔细观测就会发现,日出日落点的投影在日晷针的影子顶端连线,能呈现出的是一条正东正西的直线,而不是一条斜线,而且是每天呈现出的是全新的正东正西方向线,并且与前一天和下一天的正东正西方向线,始终能保持平行而不会倾斜,证明太阳的投影在地球表面上的回归线内是在画纬度圈,并且是每天画一个纬度圈,而不互相相连,并与地球上的纬度圈相吻合,而不是连续的螺纹线式的纬度圈,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科学智慧,这就是中华的【以正朝夕】的基础科学理论;而西方科学家所诠释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和理论,是把太阳的投影在地球表面上,诠释成一个连续的螺旋线的纬度圈,且在地球仪上设置了有升交点和降交点,这就必然阐述成:日出日落是运行的是一条错误的斜线!,而太阳的升落点是不在同一条纬度上的错误观点。所以,西方科学家迄今为止,没有能证实日出日落的方位角的基础科学理论,也没有超越了中华【以正朝夕】的基础科学理论

《庆余年2》就要来了,虽是架空,但剧有哪些地方是能找到真实历史影子呢?

剧中的鉴查院与明朝时期的锦衣卫很相像,虽然二者相比还是有区别,但是总体上大同小异。庆国中的鉴查院看起来分工要更为明确,但是本质上是和锦衣卫没有什么区别。

《庆余年》中有个鉴查院,这和明朝的锦衣卫很像,他们都是直接隶属于皇家,听皇上的命令办事。

我觉得庆余年,如果硬是要说是对应什么朝代,南北朝时期或者五代十国都说的过去,前者最为恰当,毕竟那时候齐国特别不靠谱。

我觉得,基本上只有人名和故事的原型了,影视也是一种艺术,所以日晷,是指日影,是使用太配合计时工具: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设备。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阳阴影的指标、承受指标投影的投影面 (即晷面) 和晷面上的刻度线组成。很多历史都被艺术化以后就觉得很,所以追剧就别针对历史了。

历史上对监察制度的比较完善的一个朝代就是明朝了。明朝改御史台为都察院,明朝还从“表”到日晷,有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表”如果配上地面适当的刻度划分,就可以成为一个地平式日晷。然而地平式日晷的刻度需要用到投影几何知识——这恰恰是古代所欠缺的。而赤道式日晷尽管安装比较复杂,但在刻度上则相对简单。故古代流行赤道式日晷,是很自然的。有一个不得不提的独特监察机构,这就是厂卫系统。

利用手表判别方向的原理是什么?

树的年轮。果子青的是北,红是南。石头的青苔

原理:地球24小时自转360度,一小时转15度,而手表的时针总比太阳转得快一倍,依此原理,可用手表和太阳概略测定方位。早晨6时太阳在东方,影子指向西方,这时,将手表上的时针指向太阳,表盘上的“12”字便指向西方,如果表盘转动90度,即将6时折半,使表盘上的“3”字对向太阳,“12”字便指向北方;中午12时,太阳位于南方,将12折半,使表盘上的“6”字对向太阳,则“12”字仍指北方。

我只是粗略帮你了解了一下,你可以动手试试看,希望对你有帮助!

依此方法测定方向,要考虑地方时。应将时间换算成地方时间。以东经120度线为准,经度每向东15度,将时间加一小时,每向西15度,则将时间减一小时,即为地方时。如的地理坐标是东经87度40分,则(120°-87°)÷15°=2小时9分钟,将时间减去2小时9分钟,就是的当地时间。

以上两种方法,夏天在我国的嘉义、广东汕头东北的南澳岛、广西的梧州市、云南的个旧市的北回归线(北纬23度27分)以南地区不能使用。

顺便提一下,我们知道地球在自转中,地球和太阳相对位置移动15°这个原理,可以用手表和太阳概略测定方向。反之,我们用指北针和太阳也可以测定概略的时间(二)发现赤道日晷的两个重要角度:(1)又发现赤道日晷的晷面与晷座面形成有一个交角度,其中这个角度对赤道式日晷是很重要的角度,这个角度就是赤道日晷的,所在地的春秋二分点正午时间点的太阳高度角,譬如故宫的赤道日晷的晷面与晷座面交角度为50度,也就是用故宫所在地纬度40°角度,去减赤道面点的春秋分点正午太阳的高度角90度,所得的50度,就是故宫的赤道日晷的晷面与晷座交角的50度的【天机】;(2)还发现日晷的晷针与晷座面又形成了交角度,这个角度对于赤道日晷同样很重要,这个交角度就是赤道日晷所在地的纬度,也就是所在地的【北极星】的高度角。比如再以故宫为例,那就是故宫所在地的纬度的40°度,也就是故宫的北极星的高度角,还是故宫的赤道日晷的晷针与晷座面(地平面)形成交角的40°度的【天机】。。方法是,用指北针指北定向,太阳的方位的读数被15除即可。我国以时间为准,在东经120°线上,其他地区则应根据经度异,加以修正,即得正确太阳时。

通常情况,早上6点太阳位于东方,中午12点太阳位于南方,下午18点太阳位于西方。在野外,只要有手表,白天又有太阳,可将手表拿下来放在手掌上,把手表的时间折半后的刻度对准太阳,表盘12指的就是北方。例如:当时的时间是14点,你需要寻找方向,时间折半为7点。此是应该以表盘上的刻度7指向太阳,刻度盘上的12指的就是北方。为了一些,可以用一根细直的针或者树枝,竖立在时数折半的点上,慢慢转动钟表,使针影通过表盘中心。这时,表盘中心与12刻度的延长方向就是北方。

鉴定的话建议你去正规的售后中心让专业的给你免费鉴定,不建议你去一些小的维修点以免给你自己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日晷是如何显示时间,月份,季节的?

参考资料:

日晷的晷面上有许多刻度线,观看晷针的影子落在晷面刻度的具置,就能读出季节、月份和时间。

日晷可以设计在任何物体的表面上,让固定的指针产生阴影来测量时间,因此日晷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和卯酉式日晷等等。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 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 表”;石制的圆盘叫做“ 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

日晷的工作原理:在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地改变着。是影子的长短在改变,早晨的影子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

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变,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从原理上来说,根据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计时,但根据影子的方向来计时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计时。随着时间的推移,晷针上的影子慢慢地由西向东移动。移动着的晷针影子好像是现代钟表的指针,晷面则是钟表的表面,以此来显示时刻。

扩展资料:使用日晷,无论是何种形式都有一根指时针(Gnomon),这根指时针与地平面的夹角必须与当地的地理纬度相同,并且正确的指向北极星,也就是都有一根与地球自转轴平行的指针。观察这根指针在指定区域内的投影,就能确定时间。

日晷是根据在日晷中间的的那个杆子在日晷上的投影来判断时间的

日晷工作的原理简单的有点可怕——就是地球的(不多)匀速的自转,或者说,如果以地心说来看,就是太阳围绕地球(不多)匀速的运动。

太阳每天在星空背景下移动一度左右,地球固定点相对于星空背景移动360度。所以忽略太阳相对于星空背景的移动,只取地球和太阳,认为一天之内,太阳位置不动,地球以地轴为轴转一圈。

或者是地球不动,太阳以地轴为轴转一圈。所以固定点相对太阳位置变化的角度除以360度,乘以24小时,就是时间间隔。

所以理论上任何能够测定固定点和太阳-纬度圈中心连线的角度变化的仪器都可以测量时间。

扩展资日晷名称是由“日”和“晷”两字组成。“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为“太阳的影子”。因此,所谓日晷,就是白天通过测日影定时间的仪器。日晷计时的原理是这样。在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地改变着,是影子的长短在改变,早晨的影子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料:

日晷名称是由“日”和“晷”两字组成。“日”指“太阳”,“晷”表示“影子”,“日晷”的意思为“太阳的影子”。因此,所谓日晷,就是白天通过测日影定时间的仪器。日晷计时的原理是这样。在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地改变着,是影子的长短在改变,早晨的影子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变,因为我们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从原理上来说,根据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计时,但根据影子的方向来计时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计时。由于日晷必须依赖日照,不能用于阴天和黑夜。因此,单用日晷来计时是不够的,还需要其他种类的计时器,如水钟,来与之相配。

只能显示时间,不能显示月份和季节。

是通过测太阳的影子计时的,在一天中,被太阳照射到的物体投下的影子在不断地改变着:是影子的长短在改变。早晨的影子最长,随着时间的推移,影子逐渐变短,一过中午它又重新变长;

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变。在北回归线以北的地方,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

从原理上来说,根据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计时,但根据影子的方向来计时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计时。

早晨,影子投向盘面西端的卯时附近;当太阳达正南位置(上中天)时,针影位于正北(下)方,指示着当地的午时正时刻。午后,太阳西移,日影东斜,依次指向未、申、酉各个时辰。

由于日晷必须依赖日照,不能用于阴天和黑夜。所以,我国古代工匠又发明了漏刻。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时间也更为久远。

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专门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利用太阳和手表判别方向:在白天,如果你戴着手表,则可以用手表和太阳来判别方向。将手表放平,使时针对着太阳光(光射来的方向或人影的相反方向),然后把时针和表上的12时之间的夹角平分,这条平分线所指方向即为南方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另外再用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

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现代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盖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叫做"箭壶"。

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地往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漏刻的计时方法可分为两类:泄水型和受水型。漏刻是一种的计时系统,只借助水的运动。后来古人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较快,水少时流水就慢,显然会影响计量时间的精度。

于是在漏壶上再加一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即源源不断地补充给下面的漏壶,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人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的时刻。

日晷的晷面上有许多刻度线,观看晷针的影子落在晷面刻度的具置,就能读出季节、月份和时间。

从表到日晷,有一个逐渐过渡的过程。“表”如果配上地面适当的刻度划分,就可以成为一个地平式日晷。然而地平式日晷的刻度需要用到投影几何知识——这恰恰是古代所欠缺的。而赤道式日晷尽管安装比较复杂,但在刻度上则相对简单。故古代流行赤道式日晷,是很自然的。

原理

第二是影子的方向在改变,因为我们在北半球,早晨的影子在西方,中午的影子在北方,傍晚的影子在东方。从原理上来说,根据影子的长度或方向都可以计时,但根据影子的方向来计时更方便一些。故通常都是以影子的方位计时。由于日晷必须依赖日照,不能用于阴天和黑夜。因此,单用日晷来计时是不够的,还需要其它种类的计时器,如水钟,来与之相配。

日晷的晷面上有许多刻度线,观看晷针的影子落在晷面刻度的具置,就能读出季节、月份和时间。

日晷,是指日影,是使用太阳的位置来测量时间的一种设备,主要由一根投射太阳阴影的指标、承受指标投影的投影面 (即晷面) 和晷面上的刻度线组成。日晷可以设计在任何物体的表面上,让固定的指针产生阴影来测量时间,因此日晷有许多种不同的形式,基本上可以分为地平式日晷、赤道式日晷、子午式日晷和卯酉式日晷等等。

日晷通常由铜制的指针和石制的圆盘组成。铜制的指针叫做“ 晷针”,垂直地穿过圆盘中心,起着圭表中立竿的作用,因此晷针又叫“ 表”;石制的圆盘叫做“ 晷面”,安放在石台上,呈南高北低,使晷面平行于天赤道面,这样,晷针的上端正好指向北天极,下端正好指向南天极。铜制的指针叫“晷针”。

材料与工具:

瓦楞纸箱、圆盘、直尺、剪刀、笔。

制作方法:

1、将一个瓦楞纸箱铺展开,沿着圆盘画出轮廓,将其剪下。

2、用直尺找到圆形的中点,划成四等份。将直尺放在3点和6点的位置,将这四分之一分成三等份,然后标记好4点和5点的位置。以此类推,把12点的位置都标好,这就是晷面。

3、另取纸板剪一个直角三角形,它的一个直角边长是从表盘中点到各个数字的距离,另一直角边长是最长边的一半,这就是晷针了。将晷针粘贴在表盘上,指针的末端指向Ⅶ。

4、接着,我们来做支柱。在纸箱上画出支柱的形状,将其剪下。注意两边要画得对称。这样的支柱需做两个。

5、将一个支柱从顶端到中间剪一个切口,而另外一个从底端到中间剪一个切口。切口的厚度和纸板的厚度一致。将两个支柱插在一起,一个稳定的支架就做好了。

6、将晷盘粘在支柱上,然后将日晷放在阳光明媚的花园中。日晷上的影子会告诉你现在的时间。

小提示:这个日晷可能不是很准。这里提供的只是一个比较简易的日晷制作。如果要让日晷走得更精准,在制作过程中就需要用到许多计算公式,要了解地球经、纬度的关系。

各形日晷时间线的刻划与日晷的地理位置,指时针的高度等,都有关系。设地理纬度为φ,指时针的高度为H,要刻划的时间与正午的值为T;时间线与指时针的夹角为A,距离为D,del:太阳的赤纬,V:时间点在短轴方向上的值

D:时间点在长轴方向上的值,则各形日晷的计算式如下:

..1) 水平式日晷:TAN(A)=TAN(T)SIN(φ)

..2) 赤道式日晷:等分圆盘,每小时相当与十五度,正午线垂直朝下。

..3) 极地晷:D=HTAN(15T)

..4) 南向垂直日晷:TAN(A)=TAN(T)COS(φ)

..6) 侧向垂直式:TAN(A)=SIN(O)TAN(R+15T)

......指时针与墙面垂线的夹角TAN(W)=SIN(θ)COT(φ)

......指时针高出于墙面的夹角SIN(O)=COS(θ)COS(φ)

......指时针与正午线的时间线COT(R)=COT(θ)SIN(φ)

......6点与12点时间线的夹角COT(S)=SIN(θ)TAN(φ)

......θ:日晷墙面的斜角

..7) 投影日晷:D= SIN(T15),V= sin(φ)COT(φ)

......椭圆长轴与短轴的比:sin(φ)

......竖竿(人立足)的位置:Z=TAN(del)COS(φ)

日晷上的影子会告诉你现在的时间。 小提示:这个日晷可能不是很准。这里提供这种日晷的优点是可以确实的标记出一年中所有季节的 时日。 [编辑] 地球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