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讲讲孔子仁的中心思想?

【注释】

孔子思想核心的问题,是孔子研究中的问题。理论界对此的说法已不下十种,几乎穷尽了孔子思想的全部范畴,如:“礼”说,“仁”说,“忠君”说,“三纲”说,“孝”说,“仁孝”说,“忠恕”说,“中庸”说,“仁恕”说等,其中以“礼”说和“仁”说的影响较大。

仁的核心内涵是什么?_仁的核心内容指什么仁的核心内涵是什么?_仁的核心内容指什么


仁的核心内涵是什么?_仁的核心内容指什么


2、第二个阶段就是利用自己的德行、能力去帮助或影响所能影响到的任何人,也就是行善;

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自己所不愿意做的事情,不要让别人去做,这是与人交往的基础。要站在别人的立场,不要损害到别人的利益;这样才能开始建立人际关系。

2推己及人;

以上两点是我们学习做人的绝佳心法。

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是先做人,后做事。做人其实也就是孔夫子提出的这两点。悲哀的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没能领悟这两点~~

古今中外,随便翻开哪本历史或者名人传记,你都可以发现这样的字眼,某某,宅心仁厚,胸怀仁爱之心云云,便能知晓为什么孔子至今还能风靡全球!

在论语上孔子多次提到仁,具体什么是仁,在论语一章中孔子说:仁者,人也!顾名思义最简单的仁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但是后世为了推崇孔子思想把孔子的仁和义结合那就是孟子思想啦,才有了后来的三纲五常等的思想,其实很多东西背离了孔子思想的初衷

简述孔子仁学思想内涵及孟子的仁政思想的内涵

孔子仁的思想主要内容包括成为“圣人”和“仁人”的道德

认为“仁”具有的道德价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生以成仁”

。他重视道德修养,强调自身的努力,即“为仁由己”,“仁远9、“悌”:敬爱兄长,亦泛指敬重长上 。儒家的范畴,指敬爱兄长,顺从兄长。目的在于维护封建的宗法关系。常与“孝”并列,称为“孝悌”。儒家非常重视“孝悌”,把它看作是实行“仁”的根本条件。《论语.学而》:“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孟子.滕文公下》:“于此有焉:入则孝,出则悌。”乎哉?我欲仁斯人至矣

”。要求人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他提出了一系列修养方法,如反

求诸己;一日三省等。孔子的仁还包含着爱惜劳动者的思想,如仲弓问仁,孔子曰:“

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子张问仁,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

此“五者”即“恭、宽、信、敏、惠”。孔子的“宽”、“惠”表现在统治方法上就是

要行“德政”。所谓德政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方面,即在经济上实行惠民政策,政孟子的思想继承了孔子的仁学。他的思想核心,说一个字便是“仁”,说两个字便是“仁政”,他以性善论为理论基础,反对与苛政,提倡“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治上

孔子主张对要“道之以德,齐之以理”,反对“道之以政,齐之以刑”,认为只有

这样才能培养的道德观念,促使自觉遵守规范。为了行德政,孔子还提出

。”他认为还必须考虑到民意,“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孟子所谓的仁是什么?在《孟子》一书中,“仁”出现了一百五十余次,主要的有代表性的语句包括以下几处:“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罚,薄税赋,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仁者。”(《孟子·梁惠王上》)“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孟子·梁惠王下》)“学不厌,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圣矣。“”仁则荣,不仁则辱。”“恻隐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孙丑上》)“爱人不亲,反其仁。”(《孟子·离娄上》)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此时周王朝由强盛转弱,仅是王室衰微,大权旁落,学在官府局面的被打破,随之而出现的学术下移、典籍文化走向民间等方方面面的变化,引发了民间学术的兴起。同时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频仍。小的诸侯国纷纷被吞并,强大的诸侯国在局部地区实现了统一。“道德”正处在崩溃的边缘,人们开始思考,大多数学者仍是希望周王朝重掌朝政,恢复自西周“众星捧月”的“诸侯分封制度”。

孔子也是其中一人,他的思想体系也与恢复旧制有一定关系。所以在他的思想中改革较少。多数为弘扬人的道德,仁、慈、亲、孝、廉等等。而“仁,政”思想体现的较为清淡,其思想也是建立在学术思想的基础上的,而其学术思想最主要的是“爱人”(《论语》中多处内容可以体现)。由于触犯了当时新兴阶级的利益,其结果可想而知——失败。孔子本人也曾表示自己的“道”至大、至伟,为当世之不容。

孟子,随孔子之后,生活在战乱更加频繁的战国时代。此时东周可以说已经灭亡了,割据势力并起,大小不可胜数,民不聊生,道德完全崩溃。各国各人均以“利”为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相对于春秋而言更为紧张。人们也从之前弘扬道德的理念转变为了保家卫国,救国救民等。孟子虽是儒家一人,但也有这样的报复!

所以作为战国时期的“儒学”代表,他的入仕思想比孔子的更为浓厚,思想体系也由原来的“爱人”的仁渐渐的向“亲民”的仁倾斜(“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其道德体系由原来的“修身”变为“取义”,他切实的发扬了孔子的“仁”学说。提出了“仁政”学说更为具体的说明了他的观点。

综上所述,孔子“仁学”重“仁爱”,重视自我道德的培养,博爱;孟子“仁学”重“仁政”,提倡自我道德的发掘,取义。

在我国传统道德规范中,仁的内涵是什么?

①克己:克自己想做的事情也要想到别人想做,自己做到的事情也要想到帮助别人也做到,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除此之外,在帮助别人的同时,你会发现自己也在不断进步,简单点说也就是:帮助别人,提高自己。制自己。

自古号称礼义之邦,礼在传统道德中占有重要地位。孔子在尚仁的同时又重礼,认为仁应以礼为表现形式。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与礼互为表里。孟子将仁义礼智并列,荀子则主张“隆礼”。在儒家的道德中,仁虽然始终居于首位,但儒家的仁爱是以“爱有等”为原则的,而规定、反映这种等的就是礼。儒家重礼,是为了维护、稳定等级秩序。这是因为,礼的根本精神和原则是“分”、“别”、“序”,礼的功能作用在于辨明等级区分、严格等级界限、规定等级权益与,使等级关系森然而有序。

代表儒家思想核心的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九个字分别可以用什么具体的意象来表达?

百年的运动中,不少根据主义思想理论指导消灭了阶级别,但是始终未能够在充沛的物质生产和供给上获得成功。随着的解体,这个运动也逐渐消亡。究其原因可见,物质生产和供给要达到人类的满足水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实现“土豆加牛肉”(解决温饱)就能解决的。而这个财富的积累过程却不得不遵循商品交易的法则,不可避免会产生新的阶级,阶级利益以至新阶级的意识形态和路线。为此先生不断对这种危险倾向作不懈的斗争,最终却酿成了宣告这种追求的失败。

2、“义”: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作为人生的目标和价值取向。《礼记·中庸》:“义者宜也。尊资为大。”中华传统文化把义与仁并用,作为传统道德的核心内容,提出了“仁义道德”、“仁至义尽”、“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思想。“义”是合宜、应当、应该之意,是作为人应该遵循的道义。利他,不以损害和出卖他人尤其是朋友来换取一己的生存和利益。“义”,还有情谊、恩谊之意,包括了人与人之间的互相牵挂、互相关照、互相提携。亲情和友情,发展到完美的程度,就有“义”的成分。有“义”,使友谊友情友善纯久。有“义”在,朋友不会出卖朋友,丈夫也不会抛弃妻子儿女。“义”,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表现。

4、“智”:知者、明智、智慧、机智。“智”通“知”。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内涵。“智”在知道遵道。学而致知,不知不觉,智而不。“仁、义、礼、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而要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就需要“智”贯穿其中,否则即使有“仁、义、礼、信”加持于身,也都不可能通达无碍。新时期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同人文智慧、科学智慧聚成一体,开启新的智慧。

5、“信”:诚信、信任。《说文》讲:“人言为信”。“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治世之道。诚信求和。诚信是约定俗成的交往规则。孔子把“信”列为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要“言而有信”,“信则人任焉。”“以诚待人”、“以信取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为人们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7、“忠”:忠诚、忠良、忠恕。“忠”,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主张的一种优良品德。一提“忠”,人们往往想到“愚忠”,其实这是误解。在孔子看来,不只是对“君”,对普通的人、所有的人,都有一个“忠”的问题。孔子时代,“君”并不稀奇,到处是大大小小的“君”。其实,孔子很反对愚忠,对路对心才能忠。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忠”讲的是君王忠于:“上思利民,忠也。”所谓忠,就是内心求善,外求尽职尽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精忠报国、舍生取义的优良传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历代仁人志士的共同心愿。忠于事业,忠于祖国,忠于,是中华民族崇尚的最神圣的价值追求。

8、“孝”:孝心、孝敬、孝道。中华民族崇尚祖辈传承理念。主要是对父母、长辈之“孝”,强调长幼有序。孔子首创私学,把“孝”放在教学首位,说“孝”是道德的根本。“孝乃德之本”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①,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百善孝为先”。人们往往把“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对立起来,认为“忠孝不能两全”,甚至贬低“孝敬父母”。这是误区。其实“孝敬父母”与“报效祖国”二者都光荣。二者可以统一,也应该统一。忠孝可以两全。个别人受条件限制不能统一,也是有的,但不能因此而泛化。我们要把二者尽量统一起来,既尽到“报效祖国”之“忠”,又尽到“孝敬父母”之“孝”。这是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传统美德。

孔子是如何论述“仁”的含义的?

“仁”的三个阶段:。

“兼爱”就是不分等级、不分亲疏的爱天下所有人。

“非攻”就是反对侵略,坚持正义。

“尚贤”的意思就是崇尚贤良的人才。

“尚同”的意思就是政令、思想、言语、行动等要与圣王的意志相同一。

“节用”的意思就是崇尚节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

“节葬”的意思就是反对厚葬久丧,主张薄葬短丧。

“非乐”的意思就是反对奢靡的音乐活动,提倡节约人财物力。

“天志”的意思就是天是有意志的主宰,天的意志是兴利除害。

“明”的意思就是3、“礼”: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仪、礼制。“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突出精神,是交往之道。礼与仁互为表里,仁心爱人是礼的内在精神,恭敬辞让是仁的外在表现。好礼、有礼,注重礼仪是这个“礼义之邦”的传统美德,是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中华传统文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文化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礼仪文化”。“明礼”,从广义说,就是讲文明。作为制度和秩序,谓“礼制”;作为待人接物的形式,谓“礼节”、“礼仪”;作为个体修养,谓“礼貌”;用于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谓“礼让”。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辨明神的存在,神能扬善惩恶。

“非命”的意思就是否认天命对人事的支配和影响,认为一个人富贵贫不是天生的,而是由于努力或不努力的结果。

《论语》里“仁”的思想内涵是什么?(简洁点啊)

仁者爱、丧、祭”,主张“因民所利而利之”。上宽民就是要反对“不教而杀”的苛政,人。

孔子思想体系中“仁”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是极为丰富的,有内在的如何达到“仁”的境界,有外在的如何实现“仁”的方式方法;小到个人理 想人格的培养,大到治理的理想行为,是一个具有深刻内涵,包括个体及群体生活在内的思想和行为各方面的理想人格修养体系.孔子关于“仁”的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其一定的合理性及适用性,这也是孔子思想的强大生命力之所在.孔子思想为后来的孟子和荀子所提倡的“内圣外王”之道提供了理论参考,其中的某些行为甚至完全被后人所吸取,成为儒家人学思想中永恒的“不灭之火”.

《仁》文化国学经典解读

今天,很多人对于儒学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价值取向并不十分明确。很多人在谈论儒学时,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忠孝礼义信,或者是简单的君子与小人,并不知道儒学最基础的精神内涵就是这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句话非常清晰地传达了作为儒学创始人孔子关于仁的基本定义,这个定义包含了一个人在中最基本的做人原则和价值观,即:先人后己的利他主义。一个人生活在中是不能自私自利的,而是一定要学会观照他人的利益。这个原则是任何一个道德建构的基石和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准则,具有极其重要的普世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仁”的精神内涵不仅不是过时的,反而更值得当代反思与借鉴。

仁『仁』是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仁,从人从二,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讲的就是如何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孔子解释仁为『爱人』。这里的『爱』,是友爱、亲近之意,是带有极强主观感 彩的感情投入。在上古时代,这个爱更多地表现在血缘关系的紧密程度上。这就给『仁』赋予了血缘的最初本义。因此,孔子将最初的范围限定在『事亲』,然后推而广之,施之于成员,上至于君王,下至于黎民。仁由主观情感的投入开始,延伸于却运行于『礼』的范畴之内。这就将内在的情感外化为行为的规范,表现出来的就是封建宗法制度。这正是儒学的精妙之处。通过『仁』,外在的等级制度被转化为内在的道德自觉。在天人合一的世界观影响下,这种源自主体的『仁』一方面沟通了秩序;另一方面,它也是打通天人的工具。仁乃人之本性,而人的本性又与天相沟通,体现着『天理』的必然。

总而言之,儒家的『仁学』是建立在最切近人伦,最难摆脱的亲情之上,为封建秩序寻找理论依据。因此,不仅最能为统治者接受,也非常能获得普通的认同。正是基于这一点,所以封建『仁学』能成为整个封建统治的核心思想,成为构筑式的『——』学说的奠基石。

1【解读】

中华民族自古是礼仪之邦,早在0多年前儒家思想即彰显了炎黄子孙的文明。孔孟先师创立的儒家学说为振兴中华绽放出灿烂的光华。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对后世以及整个东方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推崇周礼的典章、制度、礼仪、习俗以及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主张君臣父子,尊上、事君、行孝,从而维护和巩固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仁”。孔子宣扬“仁”的学说。他认为“仁”即“同情和爱人”。学生樊迟曾问老师孔子:“什么是仁?”答曰:“爱人。”爱别人,关爱别人,就是“仁”,即仁者爱人。他大声疾呼“爱人”、“安人”、“安”、“泛爱众”、“博施济众”,表现了天下为仁的朴素的人道主义精神。

【原文】

——出自《孟子·离娄下》

①以仁存心:内心所怀的想法是仁。

孟子说:“君子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在于,他内心所怀的想法不同。君子内心所怀的想法是仁,是礼。仁爱的人爱别人,有礼节的人尊敬别人。爱别人的人,别人也一直爱他;尊敬别人的人,别人就一直尊敬他。

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子,为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删《诗》《书》,定《礼》《乐》,最终确立了以“仁”为精神内核的儒学理念。在之后的历史实践中,“仁”作为文化特色的道德理念逐渐被整个所接纳,并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的“仁”的精神已经升华成了对整个人类的大爱。正是因为“仁”的理念的长期浸染,才造就了中华民族仁爱宽厚、兼容并包的民族性格和生生不息的历史命运。

【原文】

子曰:“夫仁者,己欲立①而立人,己欲达②而达人。能近取譬③,可谓仁之方也已。”

①立:有所作为。

②达:显达。

③能近取譬:能够以自身打比方,即推己及人的意思。

孔子说:“仁德的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飞黄腾达。凡事能就近以自己作比,而推己及人,可以说就是实行仁的方法了。”

3【解读】

孔子说的“克己复礼”只是在说一种具体的学习和修养方法;这里说的“礼”,就是指当时生活中实行的各种礼仪规范,而学习各种礼仪,正是孔子教学的重要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孔子在这里强调的,不是应当按礼仪规范去待人接物,而是不符合礼的事就不要去做。也就是说,学习礼,不仅仅是要依礼而行,更重要的是要随时警惕自己不要去做失礼的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做到这“四勿”,就必须“克己”,也就是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这其实也正是今天我们常说的“战胜自我”。

当然,孔子强调随时注意不失礼,并不是希望都变得循规蹈矩、谨小慎微。孔子认为礼的本质是仁爱。如果人们都能够依礼行事、非礼不行,那么就会在不知不觉之间提升自己的人格而成为一个“仁者”。也就是说,克己复礼是“为仁”。

【原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①复礼②,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出自《论语·颜渊》

②复礼:使自己的言行都符合礼的规范。

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克制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有一天做到了克制自己,符合于礼,天下就归附于仁者。实行仁,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

4【解读】

孔子认为:人和自然是一体的,山和水作为物质,存在于我们生命的时空,山和水的特点也反映在人的素质之中。水柔和而锋利,时而变化为云雨,时而变化为霜雪,在漫长的生命迁徙中,它无惧无悔,一路欢歌,顺应着形势,变幻着千姿百态。而聪明人和水一样,善于随机应变,常常能洞察事物的发展,“明事物之万化,亦与之万化”,而不固守一成不变的某种标准和规则,所以,水总是活跃、乐观的。而山呢,以大地为根基,巍然屹立,不为外在的事物所动摇;也像个母亲,张开手臂,包容万物。而仁爱之人正如山一般,宽容仁厚,不役于物,也不伤于物,不忧不惧,所以,仁者能够长寿。

【原文】

子曰:“知①高中《论语》选读:什么是“仁”?(一)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①知:通“智”。

孔子说:“智者喜欢水,仁者喜欢山。智者像水一样灵动,仁者像山一样安静。智者活跃,仁者沉静。智者快乐,仁者长寿。”

仁的思想是什么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30]由此可见,孔子之提倡德治,是相当明显。若将其中德治细分,则可分之为四点:

孔子仁学思想的主要内涵:

1.“仁” 之内涵许慎《说文解字》中的“仁”,谓:“亲也,从人二”,进而说“亲者,密至也” 。孔子学说具有强烈经验性质,历来取近譬远,据实说虚,其立足点虽是个人的修身功夫, 目标是养成“君子” 的。

2.“仁” 的信条,出发点在个人,每个人必须实行于他周了“举贤才”的主张。《论语》记载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围的家人,进而才是家人的亲戚、亲戚的亲戚。这便是由近及远的道德推衍,或称教化。而“仁” 的内涵便是基于家庭和家族的行为规范和这套规范的价值基础,也就是“孝悌”,至于向家族外的,也就是向的道德延伸,便是忠信、忠恕和礼乐。

拓展资料1.“仁”首先是一种足以使人诚服的人格魅力。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 有杀身以成仁”(《卫灵公》);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道远。

2.“仁”倡导一种道德个人主义。孔子言:“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雍也》)。这里孔子将“将心比心,推己及人”确立为基本的道德原则,这种道德原则介乎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之间,强调一种在移情式理解基础之上的人际互爱。

3.“仁”是孔子匡时济世之良方。孔子不仅仅是一个思想家,同时还是那种具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殉道精神,勇于靠自己的亲身奋斗去实现自己抱负的实践家。

《论语》中,「仁」的具体涵义是什么?

6、“恕”:恕道,体谅。一般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恕”的解释。“恕”,从字面来看,是“如心”,也就是“如自己的心”。每个人通过对自己的“心”的观察,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进而据此推断他人会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因为自己喜欢什么,而成全别人的喜欢,这就叫“忠”(为其一部分含义),也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因为自己不喜欢什么,而知道别人也不喜欢什么,因而不愿意将这些别人不喜欢的事情强加到别人身上,这就是“恕”。

综述:《论语》中“仁”的具体涵义是“仁”的情感性、自得性。

所以,泛阶级的和谐与仁爱都只能是一种精神的追求。依法治国才是符合历史实际的可行之道。

孔子的思想是一门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人与自我之间关系的学问,是一门关注人的自身发展的学问,孔子所提倡的是人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达到理想人格的问题。

“仁”古代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之间相互亲爱。孔子把“仁”作为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1、个阶段就是自我的修养,即努力提升自己道德水平,养成符合礼的行为规范(“博之以文、约之以礼”);

3、第三个阶段就是推而广之,最终达到“止于至善”目标。这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是先从自己身边的人影响或爱起,如对父母孝、对兄弟悌,对朋友信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