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缓和阶级矛盾对吗)
本文目录一览:
- 1、简述预备立宪时期的改革内容及意义。
- 2、以下选项中,( )不是清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 A 皇位永固 B 外患渐轻 C 内乱可弭 D 实行
- 3、清实施新政的目的,具体措施,结果怎样?为什么说预备立宪是局
简述预备立宪时期的改革内容及意义。
目的是为了延续清王朝的统治,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
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清末预备立宪的根本目的在于缓和阶级矛盾对吗)
D, 近代史纲要,15版。 p61,立宪有三大利处:“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应该说,清末的预备立宪,目的仅仅是为了稳定对清的不满,具体措施就是设立议会,还有内阁,不过成员都是慈禧的亲信,结果当然导致了失败,
【】:【要点】改革内容:(1)和地方机构的改革。将原有的军机处裁撤,转而设立内阁,下设各部,实际上是所谓的“皇族内阁”。新设立的其他重要机构还包括为直帝提供咨询的弼德院和相当于参谋部的军咨处。地方上的机构改革主要是设立了各省的咨议局,拟订了三权分立的原则和合法性。
(2)法制改革。设立修订法律馆,派专门的大臣主持修订法律,并修订颁行了商法、刑法等几部法律。《钦定宪法大纲》对君主立宪的原则作出了规定,但是主要以维护君权为主,而且在具体的实行过程中也没有得到贯彻。此外,还仿照西方的刑法,攽行了《大清新刑律》,引入了近代的刑法体系。
(3)地方自治政策。主要是仿照日本的政策而实行的,各省都依照幸租筹办了地方自治,大都建立了府厅州县的自治公所,这种自治活动,依靠地方士坤和大商人阶层的麦与,推动了各地工商业、文教事业的发展。
意义:首先,清末预备立宪的目的是取悦于列强、遏制革命形势和消除统治危机。而且从活动本质来看具有落后性,仍未超出“中体西用”的范畴。其次,从客观的实际影响来看,清实行的某些措施,又符合发展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对的近代化起到了推动作用。另外,从实际作用来看具有背离性:在直接影响方面,它引起了的反抗和满汉地主之间及资产阶级立宪派的离心,不但削弱了自身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预备立宪的落后性,同之前清进行的洋务运动和新政一样,不可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以下选项中,( )不是清实行预备立宪的目的。 A 皇位永固 B 外患渐轻 C 内乱可弭 D 实行
目的是为了延续清王朝的统治,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
D, 近代史纲要,15版。 p61,立宪有三大利处:“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清实施新政的目的,具体措施,结果怎样?为什么说预备立宪是局
目的是为了延续清王朝的统治,缓和国内的阶级矛盾!
D, 近代史纲要,15版。 p61,立宪有三大利处:“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
应该说,清末的预备立宪,目的仅仅是为了稳定对清的不满,具体措施就是设立议会,还有内阁,不过成员都是慈禧的亲信,结果当然导致了失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