礁是什么意思

2、堡礁

礁是1.江河或海洋中接近水面的岩石。 2.由珊瑚虫的遗骸堆积形成的岩石状物。

水产养殖礁体是什么 水产养殖礁体是什么意思水产养殖礁体是什么 水产养殖礁体是什么意思


水产养殖礁体是什么 水产养殖礁体是什么意思


水产养殖礁体是什么 水产养殖礁体是什么意思


守礁,顾名思义就是守卫礁石,引申意义就是守卫领土完整。

礁石可为生物礁体组成,也可为火山岩体或大陆岩体延的定义还没找到伸于水下所组成,分布于海中或靠近海岸,具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礁”,现代汉语规范一级字(常用字),普通话读音为jiāo,最早见于金文中,“礁”的基本含义为江海中隐现于水面上下的岩石,如暗礁;引申含义为由珊瑚虫的遗骸堆积成的岩石状物,如珊瑚礁。

在日常使用中,“礁”也常做名词,表示矿石名,从表面就能看出含银成分较高,如礁砂。

礁是指在河、海里的由岩石或钙质珊瑚堆积成的接近水面的岩状物,可露出也可不露出水面:~石、暗~、珊瑚~、触~。我国沿海渔民又称之为“线”、“沙”、“铲”等等。又称环礁湖、珊瑚湖。环礁内的水域或堡礁与大陆间的水域。现在已经有重要的军事意义。

珊瑚礁的生态意义

与生物礁概念类似的还有生物丘、生物层、生物滩和生物礁滩等。

珊瑚从古生代初期开始繁衍,一直延续至今。珊瑚属种多,演化快,常成为划分地层的依据。造礁珊瑚对环境要求严格礁,指在河、海里的由岩石或钙质珊瑚堆积成的接近水面的岩状物,可露出也可不露出水面。,只生长于热带、亚热带浅海中,而且随着纬度升高,其属种减少,生长率变慢,因而又可作为判断古气候、古地理的重要标志。某些属种的造礁珊瑚,每年会象树木年轮那样留下生长线,因而可将其当作“生物钟”。寒武纪期间年生长线为424~412条,奥陶纪为412~402条,泥盆纪为410~385条,石炭纪为390条左右,三叠纪381条左右,现代为365条左右,这是地球自转速度变慢的有力证据。

地质时期珊瑚的生长北界不同,在晚侏罗世北界自英国经德国南部、阿尔卑斯山以北、直到帕米尔一带。以后,北界逐渐南移,到第四纪才与现代大体一致。这可能是气候变迁和大陆漂移的结果。

珊瑚礁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礁灰岩是多孔隙岩类,渗透性好,有机质丰度高,是油气良好的生储层。目前已发现和开采的礁型大油田有十多个,可采储量50多亿吨。礁型气田也是高产的。大型油气田多产于古代的堡礁中。珊瑚礁及其泻湖沉积层中,还有煤炭、铝土矿、锰矿、磷矿。礁体粗碎屑中发现铜、铅、锌等多金属层控矿床。礁作为储水层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珊瑚灰岩可作为烧制石灰、水泥的良好原料。有潮汐通道与外海沟通的环礁泻湖,可辟为船舶的天然避风港。珊瑚礁灰岩覆盖的平顶海山,可作为水下实验的优良基地。千姿百态的珊瑚可作为装饰工艺品。五彩缤纷的礁栖热带鱼类可供人们观赏。有些珊瑚早已被用作材。礁区具有丰富的渔业、水产资源。不少礁区已开辟为旅游场所。

在珊瑚礁里,许许多多生物生活在礁环境里共同组成一个特殊的生态系统,称珊瑚礁生态系。它同陆地上的热带雨林生态系相似,所以又称珊瑚礁为海洋的热带雨林或热带海洋的绿洲。珊瑚礁生态系经历了漫长的演化历史,经过反复淘汰和适应,各门类众多的生物基本上能相互制约、协调,达到近乎和平共处于一个有限的空间,造成自然的生态平衡状态。在珊瑚礁生态系里,珊瑚礁具有适宜各门类生物生长的极好自然条件。最重要的是海水清洁,温度适宜。有丰富的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藻类和海草等,为珊瑚、海葵、草食性动物、底栖生物以至鱼类及其他掠食者提供充足的饵料。这些饵料和珊瑚组织内的共生虫黄藻,都是很有效的初级生产者,在珊瑚礁生物的食物链中起重要作用。这种饵料生物的增多,也为其他经济动物提供有利条件,使之生物资源更为丰富。不同形态的造礁珊瑚分泌的钙质骨骼,创造了多层次的空间,为各种喜礁生物提供作为栖息、附着或庇护的场所。底栖生物中,有的穴居礁中,有的固着在礁的表面不动,或缓缓移动于礁表面;一些鱼类有的与珊瑚、海葵或海绵共生,有的则穿梭于珊瑚枝杈之间,有的则在礁的上层水域;更有的微小生物共生于珊瑚虫体的活组织之中。总之,众多的生物汇集在珊瑚礁里,充分利用珊瑚礁的各个层次的空间,使珊瑚礁成为热带海洋生物的大都会。珊瑚礁里的生物极其复杂、丰富,构成一个多样性极高的顶极生物群落。

珊瑚礁为许多动植物提供了生活环境,其中包括蠕虫、软体动物、海绵、棘皮动物和甲壳动物。此外珊瑚礁还是大洋带的鱼类的幼鱼生长地。

对海底的生态平衡有重要影响

什么是礁石?

礁石是江河海洋中距水面很近的岩石,从地理学上严格定义来说,礁石是指高出海蚀平台的海蚀残留体。

礁石是指江河海洋中距水面很近的岩石,其顶部在水面附近,有碍船舶航行。

礁间沉积(inter-reef deit)为礁体之间与礁同期的沉积物,它可以是碳酸盐岩或者是陆源岩石。因礁体的堆积速度快,厚度大,故与礁间沉积为指状交接的界限。

有些礁石在海水涨潮时完全淹没在海水中,航行在水面上的船只如果不小心的话会很容易触礁的。而有些礁石无论海水涨潮或落潮时都完全淹没在海水中,这就是暗礁,暗礁对于船舶航行安全的威胁更大,因为常年不露出水面难以辨认,一不留神很容易就触礁了。

1. 礁石的定义:

2. 礁石的构成

3. 礁石的类别

礁石中最的生物礁体就是珊瑚礁。根据生长的位置和外形的不同,珊瑚礁被粗略的分为三大类:暗礁、堡礁、环礁

3.1暗礁

3.2堡礁

生长在离岸较远的海上,它像城堡一样,围绕在陆地周围,所以称它为堡礁。

堡礁与陆地之间隔着一个宽度几公里至数十公里的水域,这个水域基本上被珊瑚礁围着,所以称它为泻湖。泻湖原指水较浅的海湾,被泥沙淤积口门,封闭成湖泊,但涨潮时能与海洋相通。泻湖又称环礁湖、珊瑚湖,环礁内的水域或堡礁与大陆间的水域。平面形态多呈环状或马蹄状,有缺口与海洋相通,湖内风平浪静,是优良的避风港。泻湖的水深一般为几十米,可达上百米,堡礁自身的宽度从几百米到数公里不等。但它完全连续的,有的地方有缺口,使泻湖与外海相通,泻湖里面有时会有暗礁,航行于泻湖里的船只,要特别小心,否则会触礁沉没。世界上的堡礁在珊瑚海的西北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澳大利亚东海岸外的大堡礁,它从澳大利亚东北海岸一直向南延伸,断断续续长达2010公里,离澳大利亚大陆的距离为16—240公里。大堡礁水下景色非常美丽,被组织评为世界水域七大奇观之一。澳大利亚已把它列为海洋公园和海上自然保护区,每年吸引了世界许多游客去观光。

3.3环礁

在分布形态上与堡礁相似,但它不是围着陆地或在接近陆地的海洋里生长,一般是大洋中形成一个珊瑚岛礁群的体系。发育完整的环礁,包括四周的礁环、中间的潜水泻湖和泻湖里的几个珊瑚岛组成。像环形那样分布的礁群,周边的直径从几公里到几十公里不等。如果从高空的飞机上向下看去,就像那抛向碧海上的一束花环,又像撒向海面上的一串白玉珍珠项链,绚丽多彩。涨潮时礁石淹没在水下,透过清澈的海水,人们能见到隐伏在水下的珊瑚礁轮廓。由于礁石生长处水浅,海浪传布到这里会产生破碎的浪花。从高空看去,形成银白色的圆环。

礁石可为生物礁体组成,也可为火山岩体或大陆岩体延伸于水下所组成,因其分布于海中或靠近海岸,对沿海渔业及航行都不利。礁石上面也经常长满了海砺和贝壳,若礁石的规模很大,则称岛屿。

生物礁体组成的礁石是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其它造礁生物如石灰质藻类,对生成礁的钙物质长期堆积而成的礁体。

礁石是指河流海水中距水面很近的岩石,不一定露出海面

礁石是指河流海水中距水面很近的岩石,不一定露出海面 有专家称岛必须有土壤植被覆盖,而没有的海面上的岩石也叫礁石。

礁石是指河流海水中距水面很近的岩石,不一定露出海面

海洋牧场详细资料大全

【礁石】:一方面是指高出海蚀平台的海蚀残留体;同时指子诗人艾青著作的现代诗《礁石》。礁石是江河海洋中距水面很近的岩石。

“海洋牧场”是指在一定海域内,采用规模化渔业设施和系统化管理体制,利用自然的海洋生态环境,将人工放流的经济海洋生物聚集起来,像在陆地放牧牛羊一样,对鱼、虾、贝、藻等海洋资源进行有计画和有目的的海上放养。

珊瑚礁与地壳运动有关。正常情况下,珊瑚礁形成于低潮线以下50米以浅的海域,高出海面者无疑是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反映;反之,50米以深或覆盖在平顶海山上的巨厚珊瑚礁灰岩,则标志该处地壳下沉。根据珊瑚礁灰岩的产状、厚度和分布等特点,还可以了解地壳运动的性质和特点。地槽区因地壳活动频繁,升降幅度也大,常常会形成巨厚而结构复杂的珊瑚礁灰岩;地台区地壳较稳定,升降幅度不大,通常形成厚度不大、结构较简单的珊瑚礁体;地台活化区由于地壳活动性大,个别地段甚至为较深的地堑和海湾,因而可形成较厚的珊瑚礁沉积。

基本介绍 中文名 :海洋牧场 外文名 :Marine Ranching 海洋牧场的涵义,海洋牧场建设环节与过程,分类,海洋牧场的目的,国内外海洋牧场建设, 海洋牧场的涵义 关于海洋牧场的概念,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目前学界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 一般意义上,海洋牧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海域里,为了有计画地培育和管理渔业资源而设定的人工渔场。首先营造一个适合海洋生物生长与繁殖的生境,并进行水生生物放流(养) ,再由所吸引来的生物与人工放养的生物一起形工渔场,依靠一整套系统化的渔业设施和管理体制,将各种海洋生物聚集在一起,如赶着成群的牛羊在广阔的草原上放牧那样,建立可以人工控制的海洋牧场,其主要目的是确保作为渔业生产基础的水产资源的稳定和持续增长。 海洋牧场建设环节与过程 根据上已有的经验与相关研究,海洋牧场建设内容可以归纳为5个主要环节与过程: 一、生境建设,具体包括对环境的调控与改造工程以及对生境的修复与改善工程。主要是通过投放人工鱼礁、改造滩涂等措施为鱼群提供良好的生长、繁殖和索饵的环境。 二、目标生物的培育和驯化,采取人工育苗和天然育苗相结合,扩大种苗培育数量,通过生物工程提高种苗的质量,建立种苗驯养场,从采卵、孵化直至育成幼体,实现规模繁殖、化选择、习性驯化和计画放养。 三、监测能力建设,包括对生态环境质量的监测和对生物资源监测。 四、管理能力建设,包括海洋牧场管理体系建设和管理政策研究等。 五、配套技术建设, 包括工程技术、鱼类选种培育技术、环境改善修复技术和渔业资源管理技术。 分类 依据海洋牧场的功能,可将海洋牧场划分为五种主要类型: ①渔业增养殖型海洋牧场。目前最常见的海洋牧场类型,一般建在近海沿岸。渔业增养殖型海洋牧场产出多以海参、鲍鱼、海胆、梭子蟹等海珍品为主。 ②生态修复型海洋牧场。这一类海洋牧场以鱼类产出为主。生态修复型海洋牧场属于目前海洋牧场受鼓励的发展方向。我国北方地区往往以近海中小型生态修复海洋牧场为主,南方地区以外海大中型生态修复海洋牧场较多。 ③休闲观光型海洋牧场。随着休闲渔业的兴起而出现,多嵌在其他类型海洋牧场之中,是海洋牧场管理开发的一项新兴产业。 ④种质保护型海洋牧场。多由科研机构或大型渔业公司投资,以近海沿岸海珍品、鱼类的资源养护为主要功能。 ⑤综合型海洋牧场。我国在建的牧场多以综合性海洋牧场为主,一般兼顾一项或多项功能,最常见的是在渔业增养殖型海洋牧场开发休闲垂钓功能,在生态修复型海洋牧场中开发休闲观光功能和鱼类增养殖功能等。 海洋牧场的目的 随着捕捞强度逐渐增加,海洋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我国海洋渔业资源的衰退现象日益,海水养殖业作为对海洋捕捞的补充,近年来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海水养殖带来的环境、病害及质量安全问题日益凸显,渔业发展中的资源与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海洋水产养殖业乃至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致力于海洋牧场的研究、开发和套用已成为主要海洋的战略选择,也是世界已开发渔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之一,值得我国密切关注、研究。我国资深院士曾呈奎先生在上世纪70年代就提出了“海洋农牧化”的构想。 开展海洋牧场建设,其一是为了提高某些经济品种的产量或整个海域的鱼类产量,以确保水产资源稳定和持续的增长。其二是在利用海洋资源的同时重点保护海洋生态系统,实现可持续生态渔业。 国内外海洋牧场建设 日本海洋牧场发展概况 基本情况 海洋牧场的构想最早即由日本在1971年提出,1973年,日本又在冲绳海洋博览会上提出:为了人类的生存,在人类的管理下,谋求海洋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协调发展。1978年~1987年日本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进“栽培渔业”计画,并建成了世界上个海洋牧场——日本黑潮牧场。日本水产厅还制订了“栽培渔业”长远发展规划,其核心是利用现代生物工程和电子学等先进技术,在近海建立“海洋牧场”,通过人工增殖放流(养)和吸引自然鱼群,使得鱼群在海洋中也能像草原里的羊群那样,随时处于可管理状态。 19年,日本 栽培渔业的预算达到48.6亿日元,放流的渔业品种达94种,放流规模百万尾以上的种类超过30种。仅每年投到人工鱼礁的资金就达589亿日元(折合42亿元), 和县 、市町村各负责50%。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日本沿岸20%的海床已建工鱼礁区,2003年北海道地区秋季哈鱼的捕捞量猛增到5500吨。 管理和实施情况 1963年,日本专门成立了栽培渔业协会,负责管理和发展栽培渔业。2003年,日本对水产机构进行改革,基于提高研究和开发的效率,确保研发体制连贯的考虑,将栽培渔业协会并入日本水产综合水产研究中心,由日本水产综合水产研究中心全面接管此项工作。该中心设有栽培管理课和遍布全国沿海多达16个栽培渔业中心,专司栽培渔业项目管理和栽培渔业技术的研究、评价和实施工作。此后,该中心对单位内部的栽培渔业进行了体制和机制整合与改革,进一步理顺了和地方 、自治团体的关系,加强了与都道府县等各级 的联合,并对项目实施情况和工作计画进行了重新评估,从而提高了工作效率,促进了栽培渔业的普及,落实。 韩国海洋牧场发展概况 基本情况 1994年~1996年进行了海洋牧场建设的可行性研究,并于1998年开始实施“ 海洋牧场计画”,该计画试图通过海洋水产资源补充,形成( 制造) 牧场,通过牧场的利用和管理,实现海洋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增长和利用极大化。该项目计画分别在韩国的东海(日本海)、韩国南部海域(对马海峡) 和黄海建立几个大型海洋牧场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特有优势品种的培育, 在形成系统的技术体系后,逐步推广到韩国的各沿岸海域。1998年,韩国首先开始建设核心区面积约20km的海洋牧场。经过努力经营,2007年6月竣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统营牧场取得初步成功后正推进建设其他4个海洋牧场,并将在统营牧场所取得的经验和成果套用到了其它海洋牧场。 管理、建设和运行模式 建设之初由韩国海洋研究院具体负责主持实施,但由于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关人员无故推托任务、浪费科研经费,受到韩国,2007年,海洋水产部决定将该项目移交给韩国国立水产科学院管理。韩国国立水产科学院在项目执行中发挥管理监督、签订契约、总体关系协调、具体课题研究、品行表现评价等和中坚作用,该院成立了海洋牧场管理与发展中心,具体负责该项目的实施工作。 建设过程及核心技术。 以已建成的统营海洋牧场为例,建设过程分三个阶段:一是成立基金会和管理委员会,明确管理机构、研究机构、实施机构等。二是增殖放流资源,建设海洋牧场。三是后期管理和建设结果的分析评估。其中科研和技术开发工作主要围绕区域地理和生态特征展开,重点研究了:生态学特性与建设模式设定、生境的改善、鱼类增殖、海洋农牧化使用和管理四个方面,其核心技术体系包括四个方面:海岸工程及人工鱼礁技术,鱼类选种、繁殖及培育技术,环境改善和生境修复技术,海洋牧场的管理经营技术。其他如放流技术、放流效果评价、人工鱼礁投放效果评价、牧场运行和监测技术、设施管理、牧场的经济效益评价、牧场建成后的管理、维护和使用模式研究等也很重要。 效果评价 以已建成的统营海洋牧场为例,一是该海区渔业资源量大幅增长,已达900多吨,比项目初期增长了约8倍。尤其在建设海洋牧场之前资源量已经减少到近乎绝迹的平纳,目前资源量已达到100多吨,大大超过了预期目标。二是当地渔民收入不断增加,已从1998年的2160万韩元(约合18万元)提高到2006年的2731万韩元(约合23万元),增长率达26% 。值得一提的是,水生生态系统保护研究是海洋牧场研究中容易忽视的一环,项目实施工程中,可能会因为盲目追求某一鱼类品种种群数量的增长而破坏区域水生生态,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据笔者了解,韩国统营牧场在建设过程中,就因为过度放流和增殖某种鱼类而破坏了区域水域生态,修复尚待时日,教训值得吸取。 美国: 1968年提出建设海洋牧场计画,1972年付诸实施,1974年在加利福尼亚海域利用自然苗床,培育巨藻,取得效益。 的海洋牧场建设 我国海洋牧场建设的构想最早由曾呈奎院士于1970年代提出,即在我国近岸海域实施“海洋农牧化”。1979年,广西水产厅在北部湾投放了我国个混凝土制的人工鱼礁,拉开了海洋牧场建设的序幕。从1981年至1988年,我国其他沿海8个省市分别投放了大量的人工鱼礁,体积总计20多万立方米,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进入21世纪以来,沿海各省市充分利用海洋资源,积极进行人工鱼礁和藻场建设,大力发展海洋牧场。 近几年,、、每年都安排资金在全国沿海地区开展海洋牧场区建设。辽宁省是我国最早建设海洋牧场的沿海省份,大连的獐子岛已成为现阶段我国的海洋牧场,为其他地区海洋牧场的建设起到了带动作用。山东省自2005年起开始实施《山东省渔业资源修复规划》,在全省沿海大范围开展海洋牧场和人工鱼礁建设,取得了良好成效。连云港海州湾、厦门五缘湾、珠海万山群岛、海南三亚等地也已启动建设不同规模的海洋牧场。浙江舟山市的白沙、马鞍列岛两个海洋牧场项目已进入建设实施阶段。 从总体上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在辽宁、山东、浙江、广东等沿海省份,海洋牧场已经实现规模化产出。但是,我国海洋牧场建设总体上仍处在人工鱼礁建设和增殖放流的初级阶段。

珊瑚礁是怎么形成的

礁石一般是天然产出的具稳定外型的矿物或玻璃体,按照一定的方式结合而成,也有一些是由珊瑚虫的遗骸堆积成的岩石状物。

珊瑚虫是海洋中的一种腔肠动物在生长过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钙和二氧化碳,然后分泌出石灰石,变为自己生存的外壳。每一个单体的珊瑚虫只有米粒那样大小,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陈代谢,同时不断分泌出石灰石,粘合在一起。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所谓的珊瑚礁。

生物礁介绍:

扩展资料:

珊瑚礁的基本种类:

1、岸礁

沿大陆或岛屿岸边生长发育,亦称裙礁或边缘礁。现代最长的岸礁沿红海沿岸发育,绵延约2700多公里,分布水深约36米。恒春半岛和海南岛沿岸也有岸礁发育。

又称堤礁,是离岸有一定距离的堤状礁体,它与陆地隔以_湖。现代规模的堡礁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堡礁,全长约2000公里,分布水深约30米。堡礁位于大陆架的边缘,它在大洋与大陆架的浅水之间形成了一个屏障。堡礁可以是因为大陆下沉由裙礁演化而成。最的堡礁是澳大利亚的大堡礁。

3、环礁

礁体呈环带状围绕_湖,有的与外海有水道相通。环礁直径在几百米至几十公里,形态多样。已知的环礁有330个之多,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的信风带和印度洋热带海域。环礁多坐落在大洋火山锥上,孤立于汪洋大海之中,展布受洋山作用的控制,某些也可在大陆架上见到。

即斑礁,是堡礁和环礁_湖中的礁体,大小不等,形态多样。

5、平顶礁

如海底有平坦的、珊瑚礁生长的条件,那么就能够形成平顶礁。平顶礁有时有些地方可以伸出水面,在那里形成沙滩和小岛,而在这些沙滩和小岛附近又可以形成裙礁。在平顶礁的中部可能形成礁湖。环礁的内部也可能有平顶礁形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珊瑚礁

珊瑚礁为何是环形的

礁石可为生物礁体组成,也可为火山岩体或大陆岩体延伸于水下所组成,因其分布于海中或靠近海岸,对沿海渔业及航行都不利。礁石上面也经常长满了海砺和贝壳,若礁石的规模很大,则称岛屿。生物礁体组成的礁石是由造礁珊瑚的石灰质遗骸和其它造礁生物如石灰质藻类,对生成礁的钙物质长期堆积而成的礁体。

达尔文根据礁体与岸线的关系,划分出岸礁、堡礁和环礁,根据形态还有台礁和点礁等类型。

① 岸礁。沿大陆或岛屿岸边生长发育,亦称裙礁或边缘礁。 现代最长的岸礁沿红海沿岸发育, 绵延约2700多公里,分布水深约36米。恒春半岛和海南岛沿岸也有岸礁发育。

② 堡礁。又称堤礁,是离岸有一定距离的堤状礁体,它与陆地隔以泻湖。现代规模的堡礁是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堡礁,全长约2000公里,分布水深约30米。

③ 环礁。礁体呈环带状围绕泻湖,有的与外海有水道相通。环礁直径在几百米至几十公里,形态多样。已知的环礁有330个之多,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的信风带和印度洋热带海域。环礁多坐落在大洋火山锥上,孤立于汪洋大海之中,展布受洋山作用的控制,某些也可在大陆架上见到。环礁礁坪上常有灰砂(砾)岛或礁岩岛,统称为珊瑚岛。马绍尔群岛上的夸贾林环礁和马尔代夫群岛的苏瓦迪瓦环礁,面积都在1800平方公里以上,是世界上的两个环礁。南海发育的环礁颇具特色,有泻湖全被封闭的玉琢礁;有泻湖与外海有 3个通道的华光礁;还有多通道开放式的永乐环礁,半月形全开放式的宣德环礁。永乐环礁和宣德环礁均发育有灰砂岛和礁岩岛,其中的灰砂岛是永兴岛,面积1.85平方公里。

④ 台礁。呈台地状高出附近海底,但无泻湖和边缘隆起的大型珊瑚礁。也称桌礁。礁坪上也可发育灰砂岛,如西沙群岛的中建岛。

⑤ 点礁。即斑礁,是堡礁和环礁泻湖中的礁体,大小不等,形态多样。

根据形态还有圆丘礁、塔礁、马蹄礁、层状礁等。马克斯韦尔将昆士兰大堡礁的礁体分成月牙礁、耙状礁和封闭网状礁等19个类型。

礁体4、点礁往往成群展布。根据礁群特征又可分为:线型礁群、宽带状礁群、弧形或马蹄形礁群和环形礁群等。

根据礁与海平面的关系,又可分为上升礁和溺礁。上升礁又称隆起礁。它出露于海面以上,礁上没有活珊瑚生长,是地壳上升或海面下降的产物。溺礁的形成是因为地壳下沉或海面上升迅速,造礁珊瑚的生长追随不上,致使礁体沉溺于造礁珊瑚生长的极限深度以下。这里活的珊瑚无法生存,珊瑚礁遭受溶蚀。因而,溺礁常常被作为地壳下沉或海面上升的可靠标志。上升礁如和海南岛南岸所见,溺礁以中沙群岛大环礁为代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以珊瑚礁不都是环形的,LZ的说法有错误

(三)生物礁

生长在大陆沿岸和海岛周围的边缘地带,它隐伏于水下,分布宽度从十米到百米,分布范围与形态,与沿岸水下地形特征和水深情况密切相关。岸礁石珊瑚生长发展的初期,一般规模较小,但它分布的范围较广。我国海南岛四周就有零星的珊瑚岸礁分布。低潮时部分或全部出露的石礁岩组成的宽旷平地叫焦坪,礁坪的特点是有浅凹地、浅沟、锅穴和礁斑,这些都是由珊瑚碎屑和珊瑚砂及生物贝壳所组成。

生物礁(reef)是一种特殊的碳酸盐沉积地质体。生物礁主要产于碳酸盐台地内部和台地边缘等沉积环境。现代海洋中生物礁和古代地层中的生物礁分布极为普遍,尤其是在全球造礁期形成的生物礁,如泥盆纪生物礁、二叠纪生物礁和三叠纪生物礁等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国内外地质学家、沉积学家和石油地质工作者通过多年研究已经发现,生物礁为许多金属层控矿床和油气资源的富集地之一,因此,研究生物礁无论是对于沉积学理论发展还是对于国民经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生物礁生长部位应位于波浪作用带,并且具有一定的抗风浪能力;

1.生物礁的概念

按照生态和地层特征,生物礁可划分为生态礁和地层礁。生态礁是指由造礁生物组成的、坚固的、具有抗浪能力的碳酸盐构造,具有明显的突起地貌。生态礁必须要有能够构成坚硬骨架的造礁生物在海底原地固着生长、筑成具有抗浪性能的突起构造。但是,在古代地层中,往往很难看到像现代珊瑚礁那样的具有明显的造礁骨架,而只能看到残留下来的造礁生物原地生长的痕迹。因此布莱特等(1973)提出了地层礁、生物岩隆(buildup)和生物泥丘(mound)等概念。地层礁不强调生物造架的作用,而只要有生物的参与,能够提供骨屑成分,生物礁厚度比同期沉积物大,外部形态呈凸起或丘状。

由此可以认为生态礁的概念是基于对现代海洋生物礁沉积研究所得出的一种狭义的生物礁;而地层礁则是基于对古代地层中的生物礁沉积研究所得出的一种广义的生物礁。一个完整的生物礁应包括:

生物礁必须具有造礁生物形成的生物骨架,原地生长痕迹明显,而非异地生物堆积而成;

生物礁具有水下隆起地貌,沉积厚度比相邻地区要大;

生物礁不一定要发育完整的造礁生物骨架,但必须有造礁生物的原地生长痕迹;

生物礁一定是生物成因。其他非生物成因的碳酸盐隆起与生物礁有本质区别。

生物丘类似于生物礁,只是某些造礁生物的骨架坚固程度,造成生物丘的抗风浪能力,造礁生物各个个体之间发育充填较多的低能环境的碳酸盐灰泥,反映生物丘环境形成的水动力能量属中等偏低,如蓝绿藻生物丘、海绵生物丘、珊瑚生物丘等。

生物层与生物礁和生物丘概念有本质区别。生物层是指造礁生物之外的其他生物堆积在一起,虽然生物形态保持完整,也有原地生长痕迹,甚至是具有隆起地貌形态,如腕足生物层、有孔虫生物层、苔藓虫生物层等,但由于生物层缺乏造礁生物及其骨架,因此,不属于生物礁。

生物滩是指生物碎屑的杂乱堆积体。生物滩中的生物可以是造礁生物,也可以是非造礁生物。生物碎屑可以是原地生物被波浪水动力粉碎,也可以是异地搬运而来。生物滩中的生物碎屑含量一般大于50%,生物碎屑之间的填隙物可以是泥晶灰泥,也可以是亮晶方解石胶结,这主要取决于沉积时的水动力能量。生物滩的特征是生物呈碎屑状产出,生物无原地生长痕迹。

生物礁滩属于生物礁与生物滩的过渡类型,经常发育于生物礁的顶部或礁坪地带。生物礁滩的成因主要为风暴浪将原有的生物礁或正在生长的生物礁打碎,经水动力搬运后重新堆积而成。与生物滩不同,生物礁滩中的生物主要为造礁生物,也见附礁生物,如有孔虫、苔藓虫、介壳生物等。

2.生物礁的类型

1)按形态可划分为点礁、丘状礁、宝塔礁、马蹄形礁、环礁、小环礁和层状礁

点礁也称斑点礁或补丁礁。礁体呈圆形或不规则状,是在潟湖或滨外海底较小隆起上形成的孤立的小礁体。现代海中点礁主要发育在陆棚上,位于浪基面以上而止于海平面。

丘状礁呈孤立的近于圆形的、浪基面以下的较深水碳酸盐堆积体。他和宝塔礁都是指陆棚边缘或盆地内的单个岩壁。

宝塔礁为向上变小的锥状礁体。因成礁期海底持续下降而形成,多出现在深水带。

马蹄形礁多分布于开阔海盆中,向风一侧礁体发育,背风一侧不发育,礁体凸面迎风。

小环礁位于障壁岛(礁)的向陆一侧,是一种环状的生物堆积,中心的潟湖很浅。

层状礁的分布面积很大,位于碳酸盐台地上,相当于前述之生物层礁。

2)按生成的位置划分为岸礁和堤礁

岸礁紧靠海岸生长,平顶,向海一侧的斜坡陡,有由礁体破碎物组成的崩塌堆积。多生于陡峭的海岸上,呈曲线状,在岸礁的向陆一侧有时有一平底水道。此水道很宽时则称之为为堤礁。

堤礁也称堡礁或障壁礁。生长于缓平的滨海带,其分布平行于岸线而距他有一距离,中间隔以潟湖。有时有几排堤礁出现。现代的堤礁在澳大利亚东北岸,长2000km,古代已知的堤礁是美国新墨西哥州东南部与得克萨斯州西部的二叠纪的“船长礁”,厚400m以上,长达640km以上。

3.生物礁的岩性特征

前人的石灰岩分类中均单独划分出生物礁岩石,例如原地礁岩、生物岩等。恩布里和克洛文(1972)把礁石灰岩的岩性细分为三类:

1)骨架岩

骨架岩(framestone)即生物骨架灰岩,原地块状化石构成坚固骨架,基质(灰泥)、胶结物及孔隙充填了骨架间的空间,亦即直立的坚硬的生物形体组成。

2)障积岩

障积岩(bafflestone)即障积灰岩或生物捕集灰岩。沉积物含丰富的茎状(枝状)化石遗体,成为基质堆积的一种障壁。亦即由于有这种对波浪的障壁,才使细的灰泥得以沉积下来。因此,在这种岩石中,基质的数量是重要的。

黏结岩(bindstone)即生物黏结灰岩,他是通过生物的黏结作用而形成的。当生物分泌有机质时,通过生物化学作用而使海水中碳酸钙沉淀在生物体的周围,因之可以看到在生物遗骸的周围充填的是含有机质的纤状方解石,或泥晶包壳(泥晶套);有时只见到生物遗体周围充填了均匀的泥晶方解石(灰泥),有或无有机质浸染。这类岩石的特点是没有连生硬体的生物支架。

上述三种造礁岩石的结构反映了造礁生物的三种抗浪的作用方式或成礁方式,即:骨架式、障积式及黏结式。任何古代礁和现代礁的生成方式可能不外此三种。例如加拿大上泥盆统生物礁自下而上分为三个带,反映了礁在不同发育阶段的不同成礁(抗浪)方式(图5-24)。四川龙门山前上三叠统生物礁属于黏结-障积式,其中,海绵起了障积作用,蓝绿藻捕捉灰泥,起了黏结作用。现代礁常可看到完整的骨架。古代礁一般看不到完整的骨架,或只见局部的骨架相连,这可能是由于成岩后生变化所破坏,或者某些古代礁可能根本就没有骨架。他可能是通过黏结式、障积式、黏结-障积式的成礁(抗浪)作用而建筑起来的。

图5-24 加拿大上泥盆统生物礁岩相分布特征

(据刘宝珺,1985)

4.生物礁相的划分

生物礁相可划分为礁核、礁翼、礁前(后),以及基底、礁间沉积和盖层六类。

礁核(reef core)为礁的核心能抵抗波浪作用的部分,原地生成的岩石块体,位于造礁生物造成的生长支架以内。在礁核内除了造架生物以外,还有附属生物。生物保留于原地生长的状态,此外还捕集了大量的灰泥物质。通常礁核只占礁体的10%~30%。

礁翼(reef flank)为礁核的周围与礁核呈指状交接并局部覆于礁核之上的礁体一部分。它可占礁体的70%~90%,岩性主要是礁核崩塌下来的碎屑和灰泥。

礁前和礁后(reef front and backreef)为线状礁向海一侧的礁翼即礁前,向陆一侧的礁翼即礁后。礁前带坡度陡峻,而形成崩塌堆积物如角砾岩,以及部分砂级细碎屑岩。礁后带坡度缓,水动力弱,沉积物主要是来自礁核的碎屑,以及分选好的内碎屑、鲕粒和球粒。丘状礁体的礁翼沉积均具礁前性质,而无礁后性质的沉积物。

基底(basement)因礁的生长基底大都是海底的凸起地形,比较稳固的地方,如碳酸盐台地上的滨、丘、海山顶,上升的盐丘顶、沙洲、砂坝等。

盖层(caprock)属礁顶之上的地层,代表礁发育终止后的沉积环境,如礁盖层为深水盆地沉积,则说明礁形成后,地壳是下沉的。如礁盖层为蒸发岩,则指明地壳上升。

1)原生标志

造礁生物原地生长加积特征明显,大多数的礁都能发现造礁生物,而且大都起了造架作用,亦即在礁核部位能发现造礁生物原地生长的痕迹。必须是造礁生物在原地生长加积,而不是海流、波浪等物理营力搬运堆积形成的。所在造礁生物的共同生态特征是具有原地生长和抗浪性,他们应是群体底栖固着生长的(否则只能成为介壳滩)。生物礁中造礁生物的数量一般认为在30%~50%即可能造礁,但他们分布不均匀,局部甚至只达20%。

生物礁的三种岩石特征明显,礁核是原地堆积的生物成因的碳酸盐岩和其他的化学沉淀的沉积岩,极少为碎屑岩。在露头上他与礁翼岩石有明显的分界线。礁核常见骨架岩、障积岩和黏结岩三种。

礁翼(有的是礁前)是礁核的塌积物,与非礁的塌积物的区别是碎屑来自礁核,与礁核岩性相同。礁后沉积物包括中低能潮坪的内碎屑、包粒、球粒、灰泥,以及来自礁核的生物碎屑、砾屑和砂屑等。

结构构造如生物连生骨架构造,与重力相反的纹理(如蓝绿藻所造成的叠层状纹理);生物原地生长的构造标志:示底构造、块状(无层理)构造、原生海绵状孔洞、塌积物的原始倾斜层理及角砾状结构,以及广泛发育的贝壳结构等。

礁一般具有古地貌隆起,岩体垂直幅度比围岩的大,与围岩的界限可以是楔形指状交接、渐变或端面接触。

生物礁自下而上三层结构相序明显,由于礁的发育阶段一定,故其层序也一定,自下而上为生长基底、生物礁和礁盖层。生长基底可能是滩、泥丘、砂坝等隆起地形;礁盖层可能是深海泥灰岩、页岩,海退的蒸发岩、大陆砂泥岩或侵蚀间断、无盖层等。

2)次生标志

次生标志主要为广泛发育皮壳状或结壳状结构,其次为生物礁体岩性多孔,可促使溶液流动,因之礁容易遭受溶解作用、重结晶作用、白云岩化、石膏化及硅化等成岩后生变化,并产生大量次生孔隙。

海洋养殖有些什么工程?

3)黏结岩

随着海水增养殖业的发展,与之配套的海水增养殖工程也有很大发展。水产土木工程主要有海洋渔场环境改造、苗种和养殖的围栏工程、过鱼工程等;渔业工程装备主要有工业化养鱼系统、网箱和浮式养殖组合体、新能源利用设备、人工利用上升流装备等。到20世纪90年代,人工鱼礁技术在渔场环境改造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的大型组合式鱼礁、美国的钻井平台和大型船体鱼礁的投放,以及生产管理自动化,把鱼礁技术工程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工业化养鱼已经实现了高密度的生产方式,有流水式、半封闭式、循环过滤式。目前,德国、美国、挪威等国为了提高养殖密度,缩短周期,都在研制人工孵化装置、自动投饵设备和水质系统。网箱和浮式养鱼组合工程技术是目前的主要海水养殖形式。另外,可升降式网箱、抗扰性网箱等技术先进的养鱼设备相继问世。同时,人们还在这些网箱上安装了提高鱼成活率和生长速度的电解装置,从自动投饵到保护、等完全实现了雷达和水下电视机。此外,大型浮动养殖组合体在一些已经投入使用。如果把风能、波能、潮汐能和人工上升流技术都直接应用到海水增养殖业中,为水产提供新能源,水产增养殖业将会有更新的发展。

环礁的礁体围绕海底比较大的隆起的边缘生长,连接成环状,中心部分凹下成潟湖。它出现在滨外广海中。

想养些水产,盘大鲍的养殖技术是什么?怎么管理?

有专家称岛必须有土壤植被覆盖,而没有的海面上的岩石也叫礁石。

鲍鱼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鲍鱼育苗的选择、日常的饵料喂养以及疾病的预防管理三大点。在进行鲍鱼育苗的选择时,应尽量选择体积较大并且外壳无损的鲍鱼,并且拥有完整的身体,这样才能保障鲍鱼的成活率。饲料喂养方面,需要提前做好饵料处理。鲍鱼的饵料主要以海带、裙带菜及石莼为主,且鲍鱼的食量随季节而变化,一般水温较高的季节吃得多。 若管理不当,鲍鱼也会生病,常见的鲍鱼基本有孤菌病等。其症状表现为鲍鱼行动缓慢,摄食量减少,且伴有白色球状脓泡,并有脓液溢出,时则会导致鲍鱼肌肉溃烂坏。

育苗,注意成5.生物礁沉积相的判别标志活率,注意饵料的选择,注意细菌,这样才可以更好的进行管理,更好的进行养殖。

盘大鲍分布很广,在我国辽宁、山东、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区的沿海均有分布,尤以黄海、渤海的产量最为丰富。养殖场所在海区,应有自然鲍鱼分布,海藻繁生、饵料丰富、水流通畅、高盐度、岩礁底质、冬天无冰封、敌害生物少、无污染水注入,水深在落潮后仍保持在8~9m以上。 选择的亲鲍应在8~9cm以上,体质健壮。雌雄比例为2∶1。然后进行亲鲍促熟培育(即从采苗前3个月开始,每立方米水体的放养量应不超过2.5kg,每笼10个,吊养于池中,投饵量每天按体重的30%投喂,以褐藻,昼夜连续充气,24小时流水饲养,每日水的交换量为培育水体的4~5倍。

造礁珊瑚对于珊瑚礁的形成有何作用

造礁珊瑚具有堆积形成礁体2、珊瑚礁是成千上万的由碳酸钙组成的珊瑚虫的骨骼在数百年至数千年的生长过程中形成的。珊瑚礁是石珊瑚目的动物形成的一种结构,这个结构可以大到影响其周围环境的物理和生态条件。在深海和浅海中均有珊瑚礁存在。的作用,这可以促进珊瑚礁的形成。

造礁珊瑚,又名造礁石珊瑚,俗名咕咾石、珊瑚,可以形成珊瑚礁,外形多样,质地粗糙,颜色多样本体多为白色和红色。一般生长于浅海床的透光区(或透光带)。造礁珊瑚的种类在热带和亚热带浅海,由造礁珊瑚骨架和生物碎屑组成的具抗浪性能的海底隆起。造礁珊瑚具有分泌碳酸钙形成外骨骼的功能,它们世代交替增长,最终生长到低潮线。地质时期的礁,在中三叠世以前的各时代,造礁生物种类很多;中三叠世以后,才基本上以六射珊瑚为主,故统称为生物礁。有七十多属,虽然仅占所有珊瑚总数的小部分,但却有着最广大的地理分布。

造礁珊瑚的作用就是和其他生物的碳酸钙骨骼堆叠在一起,形成巨大礁体,进而成为珊瑚礁。所以,造礁珊瑚的生长主要与水温、光照、水深、盐度、风和风浪、CO2浓度、其他生物影响等有关系。

珊瑚礁形成的因素:

1、这些石灰石经过以后的压实、石化,形成岛屿和礁石,也就是所谓的珊瑚礁。由于珊瑚虫具有附着性,许多珊瑚礁的底部常常会附着大量的珊瑚虫。珊瑚是非生物,属刺胞动物门,当中也包括水母、水螅、软珊瑚、海葵等动物。

3、判断古气候、古地理的重要标志。珊瑚礁与地壳运动有关。正常情况下,珊瑚礁形成于低潮线以下50米浅的海域,高出海面者是地壳上升或海平面下降的反映;反之,则标志该处地壳下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