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错论伐蜀原文及翻译

司马错论伐蜀原文及翻译如下:

《蜀相》原文及翻译 《蜀相》原文及翻译朗读《蜀相》原文及翻译 《蜀相》原文及翻译朗读


《蜀相》原文及翻译 《蜀相》原文及翻译朗读


一、原文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日:“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二、译文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今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

张仪说:“我们先和魏国、楚国亲近友好,结成同盟,然后出兵伊水、洛水、黄河三川之地。堵塞轘辕、缑氏两个重要隘口,挡住屯留险要的道路,魏国断绝南阳,楚国兵临南郑,秦国攻打新城、宜阳,直到兵临东西二周都城的近郊,声讨周国君主的罪行,侵削楚国、魏国的土地。

这样的话,周国君主自知无法挽救,定会献出传国之宝九鼎的。秦国凭借九鼎,依照地图户籍,挟持周天子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不敢抗拒的,这才是帝王的大业啊!如今蜀国只是西部偏僻的,西北少数民族的。

进攻蜀国,即使使疲惫,劳累,也谈不上得到什么利益。我曾听说,争夺威名要到朝廷去争,争夺利益要到市场去争。现在三川之地和周王室,就是天下的市场和朝廷,而大王不在这里争夺,反而去争夺夷狄,这与帝王之业相去太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说:想使富裕,必须开拓疆土;想使强大,必须使富足;想建立帝王之业,必须博施德政。只有这三者都具备了,王业才会随之而来。现在大王统治的,地方小,穷,所以我希望先办容易的事情。

蜀国是西部偏僻的,西北少数民族的,然而朝政却像夏桀、商纣一样混乱,以秦国的国力攻打它,就像驱使豺狼追逐羊群一般。取得蜀国的地盘,足以使秦国的疆土扩大;得到蜀国的钱财,足以使秦国的富足。只要休整,而不伤及民众,蜀国就已降服。

周朝是天下诸侯国国君的宗室;韩国是周朝结交的友好。如果周朝知道自己会失去九鼎,韩国知道自己会丧失三川之地,那么,他们一定会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以对付秦国,而且还会背靠齐国、赵国。并向楚国、魏国求救。

如果周朝把九鼎给楚国,韩国把三川之地首联中“天堑”指长江,“天堑东”交代吴中的地理位置。“十万人家”极写吴中的繁华,柳永《望海潮》有“参十万人家”语。给魏国,大王制止不了他们这样,这就是我所说的伐韩危险的缘故。相比之下,不如进攻蜀国才是万全之策啊!”

秦惠王说:“好!我听从您的建议。”秦国最终起兵伐蜀。用了十个月的时间攻取蜀地,于是蜀国被平定。将蜀国君主的称号更改为侯,又委任秦国大臣陈庄为蜀相。蜀国既已附属于秦国,秦国就更加强大了,因而就更轻视诸侯各国了。

《司马错论伐蜀》(《战国策》)全文及翻译

作者或出处:《战国策》 古文《司马错论伐蜀》原文: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展开争论。司马错主张进攻蜀国,张仪说:“不如进攻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各自的理由吧。”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于朝,争利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

《司马错论伐蜀》现代文全文翻译: 司马错与张仪在秦惠王前进行争论。司马错主张攻打蜀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国,张仪说:「不如攻韩。」惠王道:「愿听听您的理由。」张仪回答道:「我们与楚、魏两国结盟亲善,出兵三川之地,堵绝轘辕、缑氏两个隘口,当住屯留的要道;魏国断绝南阳,楚国兵临南郑;秦国去攻打韩国的新城、宜阳,这样又可兵临周国京郊,向周君问罪。而且韩灭了,自然也便于侵削楚、魏的国土。周自知无法挽救自己的灭亡,必然把九鼎、宝器献出。秦国据有九鼎,掌握地图、户籍,挟持天子,号令诸侯,天下就没有敢不听从的了,这是王霸的大业啊!而现在蜀不过是西边僻远之国,是西北戎狄族之长。疲劳自己的士卒,而不足以树立大名;得到蜀国的土地,算不了什么大利。我听说,争名要到朝廷去争,争利要到市场上去争,现在三川、周室,这正是天下的市朝,而您不去争夺,反而去和戎狄相争,这离王霸大业太远了啊!」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说:想使富强的人,必须开拓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土地,想使武力强大的人,务必要让富足;想称王天下的人,必使其德行光大,这三种条件具备,王业也就随之而来。当今秦国地小民贫,所以我希望先从容易的事办起。蜀国地处西方僻远之处,为西北戎狄之长,而且国君如同桀纣一样昏乱,现在以秦国的力量去攻打它,犹如以豺狼驱赶羊群。取得蜀地,足以使国土广大;取其财资,足以使富庶;虽然用兵,却未伤及诸侯各国,而能使蜀归附。所以伐蜀之举,实在是夺取一国,而天下人并不以为我们 ;得到西部财资之利,在诸侯不会认为我们贪婪。这样,我们一举两得,名利双收,而且取得禁暴虐、正昏乱的名声。现在如果去攻打韩国,胁持天子;胁持天子只会徒得恶名,而且未必有利。徒得不义之名而去干天下人所不愿干的事,这太危险了。请允许哦陈述这事的理由:周朝是天下诸侯的宗室,韩国是周的友好。如果我们去攻打它们,周朝自知九鼎不保,韩国自知三川会失,那么这两国必将同心协力,共同图秦,转而还会依赖齐、赵二国,并向楚、魏求救。如果周朝将九鼎给楚,韩国将三川予魏,而秦国却无法制止它们这样做,这正是我所说伐韩危险的理由,不如伐蜀为上策啊!」惠王听后说:「好!我听您的。」 秦终于起兵伐蜀,十月夺取了蜀地,于是蜀被平定,将蜀主的称号改为侯,并派陈庄为蜀相。秦既占须了蜀地,更加强大富庶,也更不把诸侯各国放在眼中了。

吴中书事原文翻译

所以,攻取一国,而天下人不认为我们,获得戎狄的全部资财,各国诸侯不认为我们贪婪。这样,我们就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而且还会取得禁除暴虐,制止昏乱的名声。

吴中书事原文翻译如下:

现在却想攻打韩国,劫持周天子,就劫持周天子而言,这是会招致人们唾弃的骂名,即使这样,也未必得到什么好处,而且还有不义的名声;而攻打天下人都不希望攻打的地方,这实在是太危险,我请求大王允许我说明其中的缘故吧。

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自生兰叶小,响廊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题目“吴中书事”,吴中,地名,现位于江苏苏州,“书事”,说明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或怀古咏史诗。作者为晚唐诗人,因此诗歌中可能含有国势衰颓之叹。

“管弦”为借代,“管弦”代指音乐;“台榭”为泛指,意为亭台楼阁;“满春风”满面春风之意,形容春天美好的景色,宋·陈与义《寓居刘仓廨》有“纱巾竹杖过荒坡,满面春风二月时”语。因此,第二句意为在这美好的春天,于这亭台楼阁之上,欣赏音乐歌舞。

首联为以景写古,写出当年吴国歌舞升平,一片繁华景象。

颔联用典,用范蠡助越灭吴,后携西施归隐的典故。范蠡历来被的知识分子所推崇,世人誉之:“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是功成名就又激流勇退的。因此,运用范蠡的典故,蕴含有诗人对他的羡慕之情,同时也有自身不能自主的无奈。

颈联赏析:颈联写景。怀古咏史诗多为“怀古事,写现景”,景色应为诗人眼前所见。本联着重于“自”“空”二字,“自”独自,“空”徒劳的,杜甫《蜀相》有“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语,“自”“空”二字写尽景色虽好,可无人赏识之意。

本联应同此意。香径自生,回廊空响后句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点出“愁”字,“谁与同”意为“与谁同”,这份悲愁有谁能够理解呢?虽无人理解,但看不出有“欲辞官归隐”之意。范仲淹《岳阳楼记》亦有“微斯人,吾谁与归”之语,但范文意为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我能和谁一道归去呢?蕴含归隐之意。,当年的繁华已成往事,让人陡生世事变迁、物是人非之感。

尾联中,“尊”为樽,酒器;“暇”,空闲;“但”,只,只能。前句意为多有空闲时间,只能喝喝酒,怀怀古,空闲苦闷、无人赏识、无可奈何之感油然而生。

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领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全诗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伤感;以及对国运渐衰、世事难测的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