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影评|心灵捕手:你唾手可得的,往往是别人求之不得的

《心灵捕手》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天才少年却因为从小受到非人虐待而有心理问题,他外表看起来对所有事都毫不在乎,恣意妄为无拘无束,心灵深处却十分胆怯,害怕自己曾经的经历会被别人厌恶,无论在面对爱情还是面对桑恩的友善询问他的反应都是逃避,这源于他对自己的不信任,因为自己身上的不完美而有一点自卑。其实这种不完美并不是他的错,正如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完美的一面,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缺点感到失落,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地方造就了我们,让我们与众不同。

心灵捕手影评(心灵捕手影评600字)心灵捕手影评(心灵捕手影评600字)


心灵捕手影评(心灵捕手影评600字)


威尔有着过人的天赋,能够一目十行,而且都能记住,能用看过的东西为自己辩护,不用请律师,自己就可以脱罪。还能和高材生辩护,得到美女的青睐。 可是偏偏就是不用在正道上,这就说明童年一定遇到什么事情,让其变成现在这样。我们现在多少人希望能拥有他那样的记忆,往往都得不到。他这个天才,同样拥有这么好的数学天赋,不好好利用。现代的我们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突出。

人生且短且不易,要找一个soulmate。看了这部电影更确切知道有一个懂你的人有多么幸运又多么难得,你什么都不用说,他能看破你的伪装,了解你的逞强,并让你去找真正的自己。比起做一个天才做一个心智健康的人更为重要,我选后者。 威尔很幸福,有个为他付出的三个兄弟,有个懂他的女友,有个愿意担心走错路帮他找回自己打的心理医生,有常人没有的天赋,这样的人生定会让他大方光彩。威尔是比较典型的5型人格,观察者也称理智型。有时候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威尔有天赋,聪明自信。5型人格都爱看书,对知识无限渴望,学识渊博,有自己的创见观点,从不人云亦云。他们学习与其说是为了外界,不如说是为了自己兴趣使然。很多外向的人很难理解,这个世上就是有一种人,并不在乎外界认可,只向内寻求自我认同,活在自己思想的世界中就够了。这一类型中出的天才最多,比如爱因斯坦。威尔也是一样,即使他没上过学,只在图书馆学习,就可以精通很多,数学,化学,历史,各种分门别类的知识。他们的内心有深深的壁垒,不让任何人靠近,对世界的解读比较负面,也不轻易相信任何人,虽然他们是可靠的朋友。威尔凭着他的聪明自负可以把别人玩弄于掌股之间,他对别人有着很深的防御性,有时也有攻击性。虽然他的内心只是个恐惧的小孩。5型人格是真正的理智型,他们的思维发达,有着出色的思考能力,思辨,逻辑,抽象都擅长,可是他们的情感却并未开发,甚至惧怕感情,害怕自己陷入感情之中,也惧怕亲密关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拒绝自己真正的感情。并不是说5型人格不好,他们很令人欣赏,只是每一种性格都有他的局限性和需要克服的地方,才能自我成长。

电影《心灵捕手》讲述了问题天才少年威尔亨特(Will Hunting)的故事。威尔极度聪明,能解出麻省理工数学蓝波写在黑板上的难题,但即使有这样出色的天赋,威尔却选择和们每天四处闲逛,打架滋事。

蓝波看中威尔的天赋,找各种各样的心理医生为威尔辅导,但是威尔却不为所动。无奈之下,蓝波只能找到自己的大学同学心理学家尚恩帮忙。

尚恩与之前的那些心理医生都不同,他知道要想真正进行沟通,首先要能取得对方的信任。他并不焦躁,面对威尔的出言不逊淡定以对。但是当威尔提到尚恩的妻子的时候,平和的尚恩被激怒了。

尚恩和妻子的感情非常要好,但是尚恩的妻子得了癌症了,尚恩迟迟没有走出丧妻的悲痛,封闭着自己的情感世界。

威尔这个举动,让两个人之间开始产生了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而威尔的生活选择看似不合理,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成长原因。

威尔是个孤儿,成长于寄养家庭中。他的养父对他家暴的程度可以说达到了惨烈的程度。威尔为了保护养母和妹妹总是主动去承担养父的怒火,这些家暴在他身上留下了可怕的疤痕,而对他的心理造成的伤害却比身体还要持续,还要深。

长大了的威尔有着极强烈的保护意识,他一直以来都封闭着自己的内心,害怕去感受任何真挚美好的情感。他和中二朋友们一起去哈佛的酒吧里,当查克(本阿弗莱克饰)露了马脚被羞辱时,他立刻出头,用自己的学识和逻辑思维高傲地击溃了哈佛的男同学。 其实那一刻,威尔充当的是拯救童年自己的角色。在受伤前,先出击。

这是遭受过家暴的人常常会有的应激反应。威尔虽然长大了,但是却仍然背负着成长过程中的所有伤痛。

尚恩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蓝波着急让威尔去选择工作的时候,他和蓝波激烈地争吵起来。尚恩说,你知道为什么威尔会和他的朋友在一起?因为只要威尔说让他们上去揍你,他们就会照办。

这里不是在说威尔的朋友无脑,而是他的那些看起来傻傻的小混混朋友们,给了威尔的安全感和无条件的友情。这是威尔的避风港,他知道他只有在这里,才是安全的。

这样的苦痛经历带给威尔的,不仅仅是缺乏安全感和封闭自己的内心。在哈佛酒吧和女主相遇后,威尔陷入了爱情。但是他却无法摆脱自己的心理问题,童年时的创伤让他无法去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

女主豪爽而有趣,即便是哈佛学霸外加巨额遗产继承人,但她和威尔的朋友们在一起却大开重口味玩笑,一起嬉笑玩闹。

她欣赏威尔的聪明,但随着进一步的交往,她想见见威尔的家人,也想带威尔见见自己的家人。从这里开始,女主和威尔的关系急转直下。

女主知道威尔一定面对着难题,她想帮他。但是在这时童年创伤的危害性就全力显现出来了,威尔一旦面对家庭的问题时,就害怕,逃避,束手无策。 威尔怕受伤,而他应对的心理机制就是先臆想出受伤的情景,然后在这个情境发生之前,提前走人。

而女主是开启威尔和尚恩的一把钥匙。威尔在这个时候明白了尚恩说的那种真爱的感觉,但他知道他困惑迷茫找不到方向。

于是,威尔在每周一次的访谈中,开始和尚恩渐渐打开心房。他不再视尚恩为一个心理医生,而是一个如他一样,也经历过失去和创伤的长者。尚恩对他说,“不要以为,我了解你,也许我可以通过知识来看你,但那不是你,除非你愿意谈谈你自己,否则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谁。”

威尔开始不再逃避自己,他开始和尚恩交谈,并思考他到底要的是什么。

在他渐渐打开自己的过程中,查克(本阿弗莱克饰)的一番话让他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做的决定。

这个走路一步三晃平时吊儿郎当的查克说出这番话时,威尔也被震惊了。

他的朋友们其实都羡慕他所拥有的天赋,而且以他为傲。他从来没有去仔细思考过自己究竟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是他并不是没有渴望,如同尚恩所说,如果你真的追求当个清洁工,为什么你选择的是去美国的学校里当清洁工,又那么凑巧地解了蓝波在墙上留下的方程式呢?

其实威尔的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渴望,他渴望被认同,渴望拥有家庭,渴望找到自己。只是,在没卸下心里的重创时,他没有能力做到这些。

他渴望被爱,渴望被理解。渴望的同时又惧怕一切都会消逝,怕再次被遗弃。

当他一点点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也是他最终的释放和放下的时刻。尚恩紧紧地抱着他,一遍一遍地对他说:“ It is not your fault.”他终于从抗拒到大哭。

这一刻,威尔和尚恩都完成了彼此的心理救赎。

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无法决定自己的成长环境和能接受的教育水平。我们可能有某方面的天赋,或者丝毫没有。而成长总是带着许多苦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幸运地毫无创伤地顺利长大。

因此,当我们面临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生活,会陷入迷茫和纠结,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也许我们应如同尚恩问威尔那样,时常问问自己:“What do you want ?”,撇除别人的期待和的价值体系,认认真真地去探究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对于人生真正的想法。

毕竟,人往往最容易欺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电影《心灵捕手》的心理学影评

《心灵捕手》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天才少年却因为从小受到非人虐待而有心理问题,他外表看起来对所有事都毫不在乎,恣意妄为无拘无束,心灵深处却十分胆怯,害怕自己曾经的经历会被别人厌恶,无论在面对爱情还是面对桑恩的友善询问他的反应都是逃避,这源于他对自己的不信任,因为自己身上的不完美而有一点自卑。其实这种不完美并不是他的错,正如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完美的一面,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缺点感到失落,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地方造就了我们,让我们与众不同。

威尔有着过人的天赋,能够一目十行,而且都能记住,能用看过的东西为自己辩护,不用请律师,自己就可以脱罪。还能和高材生辩护,得到美女的青睐。 可是偏偏就是不用在正道上,这就说明童年一定遇到什么事情,让其变成现在这样。我们现在多少人希望能拥有他那样的记忆,往往都得不到。他这个天才,同样拥有这么好的数学天赋,不好好利用。现代的我们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突出。

人生且短且不易,要找一个soulmate。看了这部电影更确切知道有一个懂你的人有多么幸运又多么难得,你什么都不用说,他能看破你的伪装,了解你的逞强,并让你去找真正的自己。比起做一个天才做一个心智健康的人更为重要,我选后者。 威尔很幸福,有个为他付出的三个兄弟,有个懂他的女友,有个愿意担心走错路帮他找回自己打的心理医生,有常人没有的天赋,这样的人生定会让他大方光彩。威尔是比较典型的5型人格,观察者也称理智型。有时候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威尔有天赋,聪明自信。5型人格都爱看书,对知识无限渴望,学识渊博,有自己的创见观点,从不人云亦云。他们学习与其说是为了外界,不如说是为了自己兴趣使然。很多外向的人很难理解,这个世上就是有一种人,并不在乎外界认可,只向内寻求自我认同,活在自己思想的世界中就够了。这一类型中出的天才最多,比如爱因斯坦。威尔也是一样,即使他没上过学,只在图书馆学习,就可以精通很多,数学,化学,历史,各种分门别类的知识。他们的内心有深深的壁垒,不让任何人靠近,对世界的解读比较负面,也不轻易相信任何人,虽然他们是可靠的朋友。威尔凭着他的聪明自负可以把别人玩弄于掌股之间,他对别人有着很深的防御性,有时也有攻击性。虽然他的内心只是个恐惧的小孩。5型人格是真正的理智型,他们的思维发达,有着出色的思考能力,思辨,逻辑,抽象都擅长,可是他们的情感却并未开发,甚至惧怕感情,害怕自己陷入感情之中,也惧怕亲密关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拒绝自己真正的感情。并不是说5型人格不好,他们很令人欣赏,只是每一种性格都有他的局限性和需要克服的地方,才能自我成长。

电影《心灵捕手》讲述了问题天才少年威尔亨特(Will Hunting)的故事。威尔极度聪明,能解出麻省理工数学蓝波写在黑板上的难题,但即使有这样出色的天赋,威尔却选择和们每天四处闲逛,打架滋事。

蓝波看中威尔的天赋,找各种各样的心理医生为威尔辅导,但是威尔却不为所动。无奈之下,蓝波只能找到自己的大学同学心理学家尚恩帮忙。

尚恩与之前的那些心理医生都不同,他知道要想真正进行沟通,首先要能取得对方的信任。他并不焦躁,面对威尔的出言不逊淡定以对。但是当威尔提到尚恩的妻子的时候,平和的尚恩被激怒了。

尚恩和妻子的感情非常要好,但是尚恩的妻子得了癌症了,尚恩迟迟没有走出丧妻的悲痛,封闭着自己的情感世界。

威尔这个举动,让两个人之间开始产生了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而威尔的生活选择看似不合理,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成长原因。

威尔是个孤儿,成长于寄养家庭中。他的养父对他家暴的程度可以说达到了惨烈的程度。威尔为了保护养母和妹妹总是主动去承担养父的怒火,这些家暴在他身上留下了可怕的疤痕,而对他的心理造成的伤害却比身体还要持续,还要深。

长大了的威尔有着极强烈的保护意识,他一直以来都封闭着自己的内心,害怕去感受任何真挚美好的情感。他和中二朋友们一起去哈佛的酒吧里,当查克(本阿弗莱克饰)露了马脚被羞辱时,他立刻出头,用自己的学识和逻辑思维高傲地击溃了哈佛的男同学。 其实那一刻,威尔充当的是拯救童年自己的角色。在受伤前,先出击。

这是遭受过家暴的人常常会有的应激反应。威尔虽然长大了,但是却仍然背负着成长过程中的所有伤痛。

尚恩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蓝波着急让威尔去选择工作的时候,他和蓝波激烈地争吵起来。尚恩说,你知道为什么威尔会和他的朋友在一起?因为只要威尔说让他们上去揍你,他们就会照办。

这里不是在说威尔的朋友无脑,而是他的那些看起来傻傻的小混混朋友们,给了威尔的安全感和无条件的友情。这是威尔的避风港,他知道他只有在这里,才是安全的。

这样的苦痛经历带给威尔的,不仅仅是缺乏安全感和封闭自己的内心。在哈佛酒吧和女主相遇后,威尔陷入了爱情。但是他却无法摆脱自己的心理问题,童年时的创伤让他无法去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

女主豪爽而有趣,即便是哈佛学霸外加巨额遗产继承人,但她和威尔的朋友们在一起却大开重口味玩笑,一起嬉笑玩闹。

她欣赏威尔的聪明,但随着进一步的交往,她想见见威尔的家人,也想带威尔见见自己的家人。从这里开始,女主和威尔的关系急转直下。

女主知道威尔一定面对着难题,她想帮他。但是在这时童年创伤的危害性就全力显现出来了,威尔一旦面对家庭的问题时,就害怕,逃避,束手无策。 威尔怕受伤,而他应对的心理机制就是先臆想出受伤的情景,然后在这个情境发生之前,提前走人。

而女主是开启威尔和尚恩的一把钥匙。威尔在这个时候明白了尚恩说的那种真爱的感觉,但他知道他困惑迷茫找不到方向。

于是,威尔在每周一次的访谈中,开始和尚恩渐渐打开心房。他不再视尚恩为一个心理医生,而是一个如他一样,也经历过失去和创伤的长者。尚恩对他说,“不要以为,我了解你,也许我可以通过知识来看你,但那不是你,除非你愿意谈谈你自己,否则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谁。”

威尔开始不再逃避自己,他开始和尚恩交谈,并思考他到底要的是什么。

在他渐渐打开自己的过程中,查克(本阿弗莱克饰)的一番话让他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做的决定。

这个走路一步三晃平时吊儿郎当的查克说出这番话时,威尔也被震惊了。

他的朋友们其实都羡慕他所拥有的天赋,而且以他为傲。他从来没有去仔细思考过自己究竟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是他并不是没有渴望,如同尚恩所说,如果你真的追求当个清洁工,为什么你选择的是去美国的学校里当清洁工,又那么凑巧地解了蓝波在墙上留下的方程式呢?

其实威尔的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渴望,他渴望被认同,渴望拥有家庭,渴望找到自己。只是,在没卸下心里的重创时,他没有能力做到这些。

他渴望被爱,渴望被理解。渴望的同时又惧怕一切都会消逝,怕再次被遗弃。

当他一点点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也是他最终的释放和放下的时刻。尚恩紧紧地抱着他,一遍一遍地对他说:“ It is not your fault.”他终于从抗拒到大哭。

这一刻,威尔和尚恩都完成了彼此的心理救赎。

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无法决定自己的成长环境和能接受的教育水平。我们可能有某方面的天赋,或者丝毫没有。而成长总是带着许多苦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幸运地毫无创伤地顺利长大。

因此,当我们面临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生活,会陷入迷茫和纠结,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也许我们应如同尚恩问威尔那样,时常问问自己:“What do you want ?”,撇除别人的期待和的价值体系,认认真真地去探究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对于人生真正的想法。

毕竟,人往往最容易欺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电影《心灵捕手》中,我学到了什么?——个人成长建构师课。

《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是一部励志剧情电影。影片由格斯·范·桑特执导,罗宾·威廉姆斯,马特·达蒙等主演。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威尔(Will Hunting)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的故事。威尔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却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在蓝勃、心理学家桑恩和朋友查克的帮助下,威尔最终把心灵打开,消除了人际隔阂,并找回了自我和爱情。(摘自百度)

我就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1、只有学会爱自己,才会爱别人。

一个不会爱自己的人,永远都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WILL几次拒绝女友,就是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同时也是害怕失去爱。WILL的童年在三个得不到爱的寄养家庭里度过。家,本来应该是最安全最温暖最可依靠的地方,可对WILL来说,却是人间地狱。小小的WILL从小认为遭遇这些不幸,是自己的错。

所以面对真爱的时候,他退缩了,他觉得在他的生活中不配有幸福和被爱,他的不安全感,不由自主的启动质疑系统,他开始猜测女友和他交往的动机,主观的认为她是为了利用他而抬高自己。最终,在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下,心理防御系统启动,他认为爱会随时离他而去,而最造成离开的原因,都是他的错。所以与其给别人机会指责他,不如他来掌控局面,他选择了分手。

2、SEAN和蓝格就象两种爸爸,一个爸爸A说,你有天赋,你不能荒废,我爱你,我希望你能成为“我希望你成为的那个人”。

另一个爸爸B说:你有天赋,但我是尊重你,你是一个值得被尊重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说了算。

从爸爸A的角度看,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我知道这很艰难,但是每个人成功的路都很难,都是被逼出来的,你看我,我也是被逼成“成功的的”。

爸爸B说,我知道你很,但我更“懂”你。你愿意做什么,我都支持你。你需要支持,我就在这里。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安心踏实温暖的事吗?

3、从咨询技术上的收获

咨询关系步是:建立关系,建立关系有五种方法: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SEAN使用的是“尊重、真诚与共情”。

SEAN使用的是“求助者中心疗法”,促进WILL的心理成长。

求助者中心疗法有三种技术:1、设身处地的理解,2、坦诚交流,3、无条件积极关注。

SEAN就是采用了第1、2种的方式帮助WILL终于勇敢的直视童年遭遇的,敲开了冰冻WILL20年的“寒心”,让他真正的意识到,他童年遭受的那些不公平的待遇,不是他的错,不是他的错,不是他的错,他在童年里承担了太多别人的过错,而不敢敞开胸怀去爱。

利用求助者中心疗法,SEAN帮WILL重建了心理认知。

在建立关系中最难的是突破阻抗,WILL在和SEAN初次见面时,就带着的阻抗,WILL是被迫来参加心理咨询,这种情况阻抗会更。心理学中突破阻抗最有效的方式坦诚交流,SEAN使用的坦诚交流技术是无防御反应和自我的交流。

前面五位被气走的咨询师,都是带着学术的面具,说难听点就是在炫耀自己的学术和技术,没有真正的走进来访者的内心,是带着防御心理来的,自然就没有办法真诚的面对自己的不足,一旦被WILL揭穿和击破时,就会恼羞成怒。

这让我想到了武志红的“自我组织能力”,一个自我组织能力高的人,自恋性低,且面对压力和打击的时候,能够客观勇敢面对,而一个低自我组织能力者,面对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很脆弱而逃避。

一个心理咨询师,如果没有很强的“自我组织能力”恐怕很难真正的走进来访者的内心,真正的面对艰难的问题。

如何评价《心灵捕手》?

《心灵捕手》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天才少年却因为从小受到非人虐待而有心理问题,他外表看起来对所有事都毫不在乎,恣意妄为无拘无束,心灵深处却十分胆怯,害怕自己曾经的经历会被别人厌恶,无论在面对爱情还是面对桑恩的友善询问他的反应都是逃避,这源于他对自己的不信任,因为自己身上的不完美而有一点自卑。其实这种不完美并不是他的错,正如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完美的一面,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缺点感到失落,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地方造就了我们,让我们与众不同。

威尔有着过人的天赋,能够一目十行,而且都能记住,能用看过的东西为自己辩护,不用请律师,自己就可以脱罪。还能和高材生辩护,得到美女的青睐。 可是偏偏就是不用在正道上,这就说明童年一定遇到什么事情,让其变成现在这样。我们现在多少人希望能拥有他那样的记忆,往往都得不到。他这个天才,同样拥有这么好的数学天赋,不好好利用。现代的我们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突出。

人生且短且不易,要找一个soulmate。看了这部电影更确切知道有一个懂你的人有多么幸运又多么难得,你什么都不用说,他能看破你的伪装,了解你的逞强,并让你去找真正的自己。比起做一个天才做一个心智健康的人更为重要,我选后者。 威尔很幸福,有个为他付出的三个兄弟,有个懂他的女友,有个愿意担心走错路帮他找回自己打的心理医生,有常人没有的天赋,这样的人生定会让他大方光彩。威尔是比较典型的5型人格,观察者也称理智型。有时候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威尔有天赋,聪明自信。5型人格都爱看书,对知识无限渴望,学识渊博,有自己的创见观点,从不人云亦云。他们学习与其说是为了外界,不如说是为了自己兴趣使然。很多外向的人很难理解,这个世上就是有一种人,并不在乎外界认可,只向内寻求自我认同,活在自己思想的世界中就够了。这一类型中出的天才最多,比如爱因斯坦。威尔也是一样,即使他没上过学,只在图书馆学习,就可以精通很多,数学,化学,历史,各种分门别类的知识。他们的内心有深深的壁垒,不让任何人靠近,对世界的解读比较负面,也不轻易相信任何人,虽然他们是可靠的朋友。威尔凭着他的聪明自负可以把别人玩弄于掌股之间,他对别人有着很深的防御性,有时也有攻击性。虽然他的内心只是个恐惧的小孩。5型人格是真正的理智型,他们的思维发达,有着出色的思考能力,思辨,逻辑,抽象都擅长,可是他们的情感却并未开发,甚至惧怕感情,害怕自己陷入感情之中,也惧怕亲密关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拒绝自己真正的感情。并不是说5型人格不好,他们很令人欣赏,只是每一种性格都有他的局限性和需要克服的地方,才能自我成长。

电影《心灵捕手》讲述了问题天才少年威尔亨特(Will Hunting)的故事。威尔极度聪明,能解出麻省理工数学蓝波写在黑板上的难题,但即使有这样出色的天赋,威尔却选择和们每天四处闲逛,打架滋事。

蓝波看中威尔的天赋,找各种各样的心理医生为威尔辅导,但是威尔却不为所动。无奈之下,蓝波只能找到自己的大学同学心理学家尚恩帮忙。

尚恩与之前的那些心理医生都不同,他知道要想真正进行沟通,首先要能取得对方的信任。他并不焦躁,面对威尔的出言不逊淡定以对。但是当威尔提到尚恩的妻子的时候,平和的尚恩被激怒了。

尚恩和妻子的感情非常要好,但是尚恩的妻子得了癌症了,尚恩迟迟没有走出丧妻的悲痛,封闭着自己的情感世界。

威尔这个举动,让两个人之间开始产生了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而威尔的生活选择看似不合理,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成长原因。

威尔是个孤儿,成长于寄养家庭中。他的养父对他家暴的程度可以说达到了惨烈的程度。威尔为了保护养母和妹妹总是主动去承担养父的怒火,这些家暴在他身上留下了可怕的疤痕,而对他的心理造成的伤害却比身体还要持续,还要深。

长大了的威尔有着极强烈的保护意识,他一直以来都封闭着自己的内心,害怕去感受任何真挚美好的情感。他和中二朋友们一起去哈佛的酒吧里,当查克(本阿弗莱克饰)露了马脚被羞辱时,他立刻出头,用自己的学识和逻辑思维高傲地击溃了哈佛的男同学。 其实那一刻,威尔充当的是拯救童年自己的角色。在受伤前,先出击。

这是遭受过家暴的人常常会有的应激反应。威尔虽然长大了,但是却仍然背负着成长过程中的所有伤痛。

尚恩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蓝波着急让威尔去选择工作的时候,他和蓝波激烈地争吵起来。尚恩说,你知道为什么威尔会和他的朋友在一起?因为只要威尔说让他们上去揍你,他们就会照办。

这里不是在说威尔的朋友无脑,而是他的那些看起来傻傻的小混混朋友们,给了威尔的安全感和无条件的友情。这是威尔的避风港,他知道他只有在这里,才是安全的。

这样的苦痛经历带给威尔的,不仅仅是缺乏安全感和封闭自己的内心。在哈佛酒吧和女主相遇后,威尔陷入了爱情。但是他却无法摆脱自己的心理问题,童年时的创伤让他无法去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

女主豪爽而有趣,即便是哈佛学霸外加巨额遗产继承人,但她和威尔的朋友们在一起却大开重口味玩笑,一起嬉笑玩闹。

她欣赏威尔的聪明,但随着进一步的交往,她想见见威尔的家人,也想带威尔见见自己的家人。从这里开始,女主和威尔的关系急转直下。

女主知道威尔一定面对着难题,她想帮他。但是在这时童年创伤的危害性就全力显现出来了,威尔一旦面对家庭的问题时,就害怕,逃避,束手无策。 威尔怕受伤,而他应对的心理机制就是先臆想出受伤的情景,然后在这个情境发生之前,提前走人。

而女主是开启威尔和尚恩的一把钥匙。威尔在这个时候明白了尚恩说的那种真爱的感觉,但他知道他困惑迷茫找不到方向。

于是,威尔在每周一次的访谈中,开始和尚恩渐渐打开心房。他不再视尚恩为一个心理医生,而是一个如他一样,也经历过失去和创伤的长者。尚恩对他说,“不要以为,我了解你,也许我可以通过知识来看你,但那不是你,除非你愿意谈谈你自己,否则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谁。”

威尔开始不再逃避自己,他开始和尚恩交谈,并思考他到底要的是什么。

在他渐渐打开自己的过程中,查克(本阿弗莱克饰)的一番话让他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做的决定。

这个走路一步三晃平时吊儿郎当的查克说出这番话时,威尔也被震惊了。

他的朋友们其实都羡慕他所拥有的天赋,而且以他为傲。他从来没有去仔细思考过自己究竟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是他并不是没有渴望,如同尚恩所说,如果你真的追求当个清洁工,为什么你选择的是去美国的学校里当清洁工,又那么凑巧地解了蓝波在墙上留下的方程式呢?

其实威尔的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渴望,他渴望被认同,渴望拥有家庭,渴望找到自己。只是,在没卸下心里的重创时,他没有能力做到这些。

他渴望被爱,渴望被理解。渴望的同时又惧怕一切都会消逝,怕再次被遗弃。

当他一点点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也是他最终的释放和放下的时刻。尚恩紧紧地抱着他,一遍一遍地对他说:“ It is not your fault.”他终于从抗拒到大哭。

这一刻,威尔和尚恩都完成了彼此的心理救赎。

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无法决定自己的成长环境和能接受的教育水平。我们可能有某方面的天赋,或者丝毫没有。而成长总是带着许多苦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幸运地毫无创伤地顺利长大。

因此,当我们面临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生活,会陷入迷茫和纠结,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也许我们应如同尚恩问威尔那样,时常问问自己:“What do you want ?”,撇除别人的期待和的价值体系,认认真真地去探究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对于人生真正的想法。

毕竟,人往往最容易欺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电影《心灵捕手》中,我学到了什么?——个人成长建构师课。

《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是一部励志剧情电影。影片由格斯·范·桑特执导,罗宾·威廉姆斯,马特·达蒙等主演。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威尔(Will Hunting)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的故事。威尔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却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在蓝勃、心理学家桑恩和朋友查克的帮助下,威尔最终把心灵打开,消除了人际隔阂,并找回了自我和爱情。(摘自百度)

我就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1、只有学会爱自己,才会爱别人。

一个不会爱自己的人,永远都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WILL几次拒绝女友,就是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同时也是害怕失去爱。WILL的童年在三个得不到爱的寄养家庭里度过。家,本来应该是最安全最温暖最可依靠的地方,可对WILL来说,却是人间地狱。小小的WILL从小认为遭遇这些不幸,是自己的错。

所以面对真爱的时候,他退缩了,他觉得在他的生活中不配有幸福和被爱,他的不安全感,不由自主的启动质疑系统,他开始猜测女友和他交往的动机,主观的认为她是为了利用他而抬高自己。最终,在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下,心理防御系统启动,他认为爱会随时离他而去,而最造成离开的原因,都是他的错。所以与其给别人机会指责他,不如他来掌控局面,他选择了分手。

2、SEAN和蓝格就象两种爸爸,一个爸爸A说,你有天赋,你不能荒废,我爱你,我希望你能成为“我希望你成为的那个人”。

另一个爸爸B说:你有天赋,但我是尊重你,你是一个值得被尊重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说了算。

从爸爸A的角度看,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我知道这很艰难,但是每个人成功的路都很难,都是被逼出来的,你看我,我也是被逼成“成功的的”。

爸爸B说,我知道你很,但我更“懂”你。你愿意做什么,我都支持你。你需要支持,我就在这里。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安心踏实温暖的事吗?

3、从咨询技术上的收获

咨询关系步是:建立关系,建立关系有五种方法: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SEAN使用的是“尊重、真诚与共情”。

SEAN使用的是“求助者中心疗法”,促进WILL的心理成长。

求助者中心疗法有三种技术:1、设身处地的理解,2、坦诚交流,3、无条件积极关注。

SEAN就是采用了第1、2种的方式帮助WILL终于勇敢的直视童年遭遇的,敲开了冰冻WILL20年的“寒心”,让他真正的意识到,他童年遭受的那些不公平的待遇,不是他的错,不是他的错,不是他的错,他在童年里承担了太多别人的过错,而不敢敞开胸怀去爱。

利用求助者中心疗法,SEAN帮WILL重建了心理认知。

在建立关系中最难的是突破阻抗,WILL在和SEAN初次见面时,就带着的阻抗,WILL是被迫来参加心理咨询,这种情况阻抗会更。心理学中突破阻抗最有效的方式坦诚交流,SEAN使用的坦诚交流技术是无防御反应和自我的交流。

前面五位被气走的咨询师,都是带着学术的面具,说难听点就是在炫耀自己的学术和技术,没有真正的走进来访者的内心,是带着防御心理来的,自然就没有办法真诚的面对自己的不足,一旦被WILL揭穿和击破时,就会恼羞成怒。

这让我想到了武志红的“自我组织能力”,一个自我组织能力高的人,自恋性低,且面对压力和打击的时候,能够客观勇敢面对,而一个低自我组织能力者,面对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很脆弱而逃避。

一个心理咨询师,如果没有很强的“自我组织能力”恐怕很难真正的走进来访者的内心,真正的面对艰难的问题。

这是我第三次看这部电影了,说实话,有点腻。但是感动依然在,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直通人性、跨越时空,一直走进你的心里。

这显然是一部极好的心理咨询教学片,很多人不知该如何做咨询,于是带着焦虑去学习各种咨询技巧和干货。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首先你要诚实面对自己、要真实,其次才是与来访者之间的工作。

威尔是个桀骜不驯的天才,聪明、记忆力超群,口若悬河,却到处惹是生非。无意中被MIT的数学蓝勃发现。蓝勃去警察局保释威尔,并与威尔约法三章,一要每周参与解数学题,二是每周要心理咨询。

威尔并不情愿,于是在一开始上演了几场如何成功逼退咨询师的好戏。

次心理咨询,威尔以犀利直白咄咄逼人的话语指出咨询师的同性恋倾向,咨询师愤然离场。第二次心理咨询,威尔装配合催眠师实则戏弄他,咨询师同样羞愤难当。

其实威尔在这里会通过让咨询师感觉羞耻并成功激怒他们是有原因的,一个从小为了保护妈妈和妹妹而故意激怒养父揍自己的人,他的内心深处一定藏着无尽的苦痛和恐惧。这个生命也经常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耻感——我不被善待,我不值得被爱,我可耻。

而威尔又拥有超常的智商与惊人的洞察力,所以他总能找到一个人最在意、最隐晦、最难以启齿的地方,然后激怒他,最终击败他。这也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和养父之间的关系。

而咨询师之所以会“中招”,也是因为在他们自己那边会有一份“不敢真诚面对自己”,自然无法承受威尔的攻击,而且受身份的限制,愤怒也不敢直接表达,关系便断裂了。

换了五个心理咨询师,结果还是不行。蓝勃决定找他的老同学西恩来。西恩一出场就是在课堂上讲“信任”—— 如果来访者不信任你,就无法坦诚相待,治疗就没有任何意义。 还开玩笑说,如果不信任你,就不会跟你上床,要趁脆弱时下手。

刚出场的西恩给人一种和蔼、稳重却又幽默的感觉,后面才知道,这是一个真诚又富有智慧的可爱老头。

而西恩与威尔的次会面,也非常有趣。威尔通过对一幅画的分析而指责西恩的妻子出轨,西恩被激怒了。但他不像前面的咨询师因为被攻击就放弃跟威尔的咨询,相反,他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愤怒,点就揍了威尔。威尔瞬间惊呆了,这老头,了他的固有认知,还真不一样。

其实在一份关系中,如果彼此都将情绪藏起来不表达,那么这份关系一定走不远,也走不深。因为情绪的能量不会消失,你不舒服了不直接表达,那么一定会通过其他更别扭的方式表达。那种感觉就像热腾腾的一碗面你不直接吃,而是等到它放了好久都嗖了才吃,那种滋味,怎一个酸爽了得。

当西恩直接向威尔表达完自己的愤怒后,还愿意继续咨询。这就给了威尔在关系中的另一种可能,即便我们发生冲突,我也不会抛弃你。其实也是在威尔心中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

西恩与威尔的第二次会面,他带着威尔来到风景如画的湖边,那里春风惬意、湖水淼淼,这是一个很适合敞开心扉的地方。他告诉威尔自己半夜躺床上失眠,妻子的带给他的伤痛,又像智慧老人一样温和地告诉威尔很多生命的体悟绝不是书上看来的,而他不过是个被吓傻了的狂妄孩子。

向威尔真诚地表达: 除非你想谈自己,谈真正的你,我就着迷了,我愿意加入。

第三次的会面就更有趣了。西恩和威尔两两相对,一言不发。一直等到咨询结束,也没说一句话。

其实这次沉默是威尔的试探,他心中对他人的“不信”太强,所以他要看看那份尊重是否真的在。西恩成功了,他让威尔明白,原来在这个房间里他可以想讲就讲、不想讲就不讲。

这是一种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非常微妙的互动,咨询师如果能够承接住自己的这份焦虑,稳住,而不是急着要打破沉默,那么来访者的真正需求就会呈现出来。

第四次的会面,是威尔率先打破了沉默,开始讲了个笑话,后来才表达自己真正的担心——不敢走进亲密关系,害怕对方不完美。

此刻,信任关系才真正建立。

西恩告诉威尔他妻子的糗事,在欢笑中让威尔知道每个人都不完美,但就是那些不完美的小特质让人怀念,愿意去守护陪伴你的那个独特生命。我想,威尔的心收到了。

第五次的会面,很尴尬,因为威尔不愿真实面对自己,西恩质问威尔“你到底想要什么”,威尔一直回避。西恩直接表达自己的失望,并请威尔出去。

这次的冲突,很真实、有张力。其实咨询师不必总是扮演善良的角色,在一段关系已经建立信任之后,冲突反而是有益的。冲突让来访者看到咨询师也是活生生的人,是个充满关怀却也会愤怒的人。同时咨询师真实地表达也会促使来访者开始反思,反思“我到底想要什么”。

第六次,威尔迟到了很久,但最终来了。他已经想好面对了。当西恩提及威尔幼年的伤害时,威尔依旧以笑来掩饰。西恩不断地说: 这不是你的错,这不是你的错,这不是你的错… 威尔的防御崩溃,抱着西恩大哭起来,像个孩子一样,把所有害怕全部哭掉。

之所以西恩的咨询能够成功,最关键的是他和威尔的关系是平等而真实的。在威尔面前,他没有“装”,没有把自己当成权威,而是呈现出一份敞开的状态。会受伤、也会原谅,会愤怒、也会怜惜,愿意接纳自己,也愿意接纳别人。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带着对他人的爱与关怀,一点点地接近那个吓坏了的小孩。

抛开一切咨询技术, 只有生命才能遇见另一个生命,也唯有爱与真实,方能扣开心门。

�0�2(无意中翻着去年的一篇作业,姑且贴上来以表纪念) 作为荣获奥斯卡原创剧本奖的电影,《心灵捕手》确实是一部经得起推敲并且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还停留在肤浅的观影水平,看完之后没有在脑海里留下太多印象,甚至还对这部电影的至高地位有所怀疑;然而第二次在课上观看,并带着思考去回味的时候,才体会到,改编剧本果然是实至名归。 我认为,西恩之所以能拯救威尔,不是因为其专业水平多么高超,而是靠他所具有的职业外的品质。具体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四步走”。 关于西恩的人物塑造,个人认为是整部影片中最完美的。他的职业,他的背景,他的台词,每个细节都为他成功地治愈威尔埋下伏笔,使得影片的结局合情合理。而西恩的台词,可谓句句都是精华。 次见面时西恩和威尔的肢体冲突,或者说是西恩对威尔的威慑(西恩威尔时,表明威尔在武力上不是西恩的对手),是西恩治疗威尔走出的步。威尔的狂妄的戏谑、挖苦、讽刺、挑衅,使得前几个心理咨询师都无法接受,无法忍受,最终愤然离去。威尔的这种犀利的语言攻击,如果是完全,倒还只算是疯言疯语;但如果不幸被言中,那就是羞辱了。可以想象当你在路上碰上一个陌生人,他对你指手画脚,你可能只觉得讨厌;但是如果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揭露你的丑事,你可能就会觉得愤怒和蒙羞了。作为出身的西恩,在面对威尔的狂妄的戏谑、挖苦、讽刺、挑衅时,可能还能充耳不闻;但是当威尔嘲弄他的爱情时,他终于忍无可忍。但不同的是他没有放弃,而是采用了武力的手段向威尔反击:“你怎样对我,我就怎样对你”,从而终结了威尔狂妄的态度(此后威尔再也没敢挑衅西恩)。如不结束威尔的那些滔滔不绝的令人崩溃的话语,对其的心理治疗简直无从下手。而西恩用最快速,最直接的方法,迈出了治疗的步。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用这个方法是不是有点?有没有别的方法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就我个人理解,对于(语言也算一种),无非两种选择:反抗和不反抗。如果你选择不反抗,无论你的目的是追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是指望其良心发现、迷途知返,这些的前提就是要忍受。如果没有足够的忍耐度,最有效的解决的方法就是以暴制暴。当然,对于威尔的语言,西恩也不一定非得动武,他可以用比威尔更加犀利的用语言进行回击。不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要有比威尔还敏锐的洞察力,其次要有比威尔还狡黠的口才(包括语速和反应能力)。具备这两点那可不太容易(要知道威尔的天才可不止在数学方面),也许可以拿Lie to me里的测谎专家 Dr. Lightman 和他较量一番。不过Lightman不常见,但是孔武有力的还是比较多的(再说了,测谎专家也不一定有空座客心理咨询师啊)。 第二步:主动敞开心扉——湖畔对话 建立平等的医患关系,这是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我想看过医生的人都有体会,医患关系很疏远,有时医生抱怨患者,患者职责医生态度恶劣,医患之间的互不信任和互不理解导致了很多问题和。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就是医患间不平等的关系,而且我认为医生应该对此结果付有主要。虽然对于医生职业的乏味性等我们可以理解,但是这绝不是对病人缺乏耐性的理由。从职业道德上来说,治疗患者是医生应尽的和义务,所以医生应该有充分的耐心和心,并且要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和信任,无论是生理治疗还是心理治疗,医生对病人的关怀都是必不可少的。 西恩的开场白就暗示了一点:如果病人不信任你,治疗就无法继续。如何取得威尔的信任?先信任威尔。想要别人怎么对你,就怎么对别人,西恩深谙其道理。所以他首先对威尔敞开心扉,和他谈爱情,谈,谈自己的经历。这就是西恩建立和威尔的平等关系的方法——自身的参与,而这一点也是大多医患关系的薄弱环节。许多医生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话就像是牧师在听人忏悔,没有个人的干预(那是忏悔者和上帝、之间的对话,和牧师无关),然后随便开个方就打发了(这和牧师摸摸头还真有点像),也不关心病人的病好没好,反正你不好还得再来。但医生毕竟不是牧师,得病也不是一种罪行,受到这种礼遇是不公平的。 所以,要取得他人的信任,就要杜绝那种拒人于千里的态度。试想一段谈话,你一直在说你自己的事,但对方除了指出你应该做这做那,其它闭口不谈,你会有什么感觉?可能有反感,可能有失落,但绝不会是信任感。但如果谈话的双方都很乐于谈及自身的感受或观点,那情况就大不相同。因此心理医生的开场白,到底是用“跟我说说你的问题”还是用“让我们聊聊”就相当重要。 西恩谈完自己之后,随即将话题引向威尔。他知道威尔很多东西都没有尝试过,他了解的都是别人的故事,所以他不能真正懂得其中的滋味。他以为自己一眼就能看穿别人事实上也是一种自欺欺人。西恩对威尔说:“你认为因为我看过《雾都孤儿》我就能了解你的不幸了么?”是否定的。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若威尔不说,没人能够了解他经历过什么不幸,承受过什么痛苦。 第三步:耐心等待——“从脆弱处下手” 在给予了威尔希望和他交流的提示以后,西恩接下里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等待威尔主动打破僵局,在此之前绝不先说话。这是一个威尔自身调整的缓冲期。这时,威尔的恋情终于让对峙的局面出现了转机。正直青春期的威尔对爱情向往却迷茫,他渐渐尝试到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甜蜜的体验,但他的自卑让他不敢太过靠近这段感情。终于,威尔按捺不住自己躁动不安的心,开始和西恩讨论起了爱情这个令人神往的话题。这也让西恩找到了“下手”的机会。 威尔对于爱情仍然处于理想状态,不敢付诸于实践,威尔的理由是担心再发展下去会发现对方的不完美而打破其美好的形象,即“距离产生美”。威尔害怕敞开心扉投入到一段感情中,也正是他一直以来的自我的一种方式。影片在后半段交代了威尔童年的经历。身为孤儿的威尔被好几个家庭寄养过,但是他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父爱,反而饱受虐待。这对威尔的内心产生了非常大的阴影,导致他缺乏安全感,为了避免受伤害,他具有强烈的抵御心理和进攻性。实际上这段感情一直都是女方在采取主动,突如其来的爱情让威尔有点无所适从,他还没有为展开新恋情做好准备。对爱的渴望和心灵的创伤使得威尔对待爱情时,心理上是积极的,可行动上是消极的。面对女友的种种问题,他不敢坦诚相对,害怕对方得知自己的身世会对他另眼相待,害怕对方会可怜他会同情他,而不是真正地爱他,更害怕对方会弃他而去。 其实,这和失恋有点类似,很多人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爱情之后对爱情失去信心,害怕敞开心扉却再次受到伤害。这样在爱情路上一再的退缩,就更加不可能拥有成功的爱情,因为成功与否只有你尝试了以后才知道,不尝试肯定不会有成功。其实爱情里面没有谁对谁错,感情的失败并不能说明因为谁不好,它可能存在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观念上的异。最重要的是,在每段感情结束以后,不要逃避它,要回头仔细想想导致这段感情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在下一次恋爱的时候有所借鉴,避免出现相同的错误;而且在衡量新恋情是否值得发展也有一个理性的参考。其实失败的感情,也是一种很难得的经历,怯弱、消极的人从中获得的只有痛苦,在爱情路上停滞不前;而勇敢、积极的人就能从中获得很多经验,他们的回忆都是美好的东西,才能在爱情路上勇往直前。“每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但是勇敢者会将畏惧放置一边,继续勇往直前,结果或许会走向亡,但更多的则是通向胜利。”这是古希腊一位先哲的名言,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勇气。 回到影片的讨论,西恩看出威尔那番理论其实是对爱情怯弱而自欺欺人的说辞,他真正害怕的是当对方发现自己的不完美时会抛弃自己,使自己受到伤害。西恩和威尔分享自己的爱情故事,说他的妻子的一些怪癖,可是这些所谓的不完美却使两人的感情生活充满了乐趣,回忆起来到时候并不感到讨厌,反而感到很幸福,因为“她的那些怪癖只有我才知道”。他告诉威尔,没有人是完美的,但重要的是怎么让两个不完美的人完美的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爱一个人,不仅仅要爱她的优点,也要包容她的缺点。就像玛丽莲梦露所说:“如果你不能应付我最的一面,那么你也不值得拥有我的一面。”他鼓励威尔勇敢地去尝试爱情,去了解对方,去实践,不要让人生留有遗憾。 在西恩谈论他是否后悔邂逅妻子的那段对话,除了涉及到爱情,还涉及到了友情,这与后来威尔做出的选择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西恩当时为了追他的妻子放弃了与朋友一起去看球赛,而威尔为了女朋友,为了自己选择的人生也牺牲了(至少暂时牺牲了)友情。其中威尔曾问西恩你怎么和你的朋友说你不去看球赛了?西恩则答,不用解释,他们一看我就能理解。这其实是威尔和其朋友的映射。威尔的朋友查克在工地上对他说,他们都希望威尔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即使不和他们在一起。这是友情的境界,完全无私地为了对方着想,即使自己需要做出牺牲也是值得的。真正的朋友,是想着他怎样做才对你有好处,而不是想着你怎样做会对他有好处。就像西恩的朋友一样,威尔最终的离开的时候,他的朋友不需要解释,甚至不需要道别。本片结尾时,威尔的朋友兴奋地从汽车后座跑到了副驾座位,这是的座位,曾经是威尔的位置,也一直是威尔在他们心中的位置。威尔的朋友为了给他弄一辆车,甚至可以去当乞丐;为了能让威尔过上更好的生活,宁肯牺牲他们的友谊,这些所谓的“市井小混混”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一生若有一个这样的朋友足矣。 第四步:给予肯定——“这不是你的错” 在完成了爱情的指导以后,正好遇上威尔的择业机会,西恩和威尔开始讨论其它的人生问题。威尔对职业的选择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并不认为那些人人都羡慕的职业就是个好职业,他认为职业没有高低贵之分,这一点与西恩不谋而合。西恩也过着在兰博等人眼里看似很“一事无成”的“悲惨”生活,但是他自己却觉得自己的职业很值得骄傲,这是他所喜欢的生活,他不需要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的肯定,不需要追名逐利,需要的是自己内心坦诚的选择。 西恩对威尔的关怀并不是兰博对威尔的那种爱才,是真正的理解和关心,这让威尔次从陌生人那感受到被尊重。兰博对威尔的器重仅仅在于数学方面,对于威尔的生活他视之为“”,他关心的只是威尔能在数学上有多少成就,根本不关心威尔的真实感受。在威尔眼里这不是尊重,更像是利用。而西恩不同,也许是因为两人有着很多相同的经历,比如童年被虐待过,现在的生活被别人看不起等等,他对于威尔所有的想法和感受同能表示理解,并且对威尔给予肯定,这使威尔感受到被人重视,被人尊重。 he is a good kid ),确实是的,威尔内心还是很善良的,只是多年的伪装使他变得像个坏蛋(富有攻击性)。他喜欢读书,不随便搭讪女孩子,在西恩告诉他办公室里不能抽烟的时候乖乖地把烟盒收进口袋,很多细节都表明了威尔good kid的本性。 西恩也看到了这点,他始终以一种 itive regard 的态度对待威尔,别人都看到威尔不好的一面,而他却能看到威尔好的一面,正是这颗宽容,仁爱的心拯救了威尔。当西恩面对威尔劣迹斑斑的档案,道出那句“这不是你的错”时,瓦解了威尔内心的屏障,威尔像个小孩似地哭了起来,多年的委屈和辛酸都随着泪水释放了出来。 终于,威尔卸下了多年的包袱,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像西恩所说的那样“跟随着你的内心”,做出了自己坦诚的选择,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而西恩收拾好行囊,似乎也开始了他新的人生旅程。 威尔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经历了悲惨的童年、懵懂的少年时期,辜负着他的天才。但是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他得到了无私的友情,真挚的爱情以及西恩对他的知遇之恩,他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些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梦寐以求却又难以拥有的。也许我们现在还没有得到这些珍贵的情谊,至少我们知道怎么样去努力得到它们;也许我们在浮躁的里迷失了双眼,年少时的梦想在真实的生活面前只是一现,我们大多时候也只为活着而活着,但是我们是否应该鼓起勇气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文学、影视作品的好处之一,就是能让我们通过其他人的故事而找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影子,引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做出积极的改变。好的作品如良师益友,而《心灵捕手》正是如此。

好电影!建议没看过的人都可以去看看,不会浪费大家的时间!我看过不止一次了!

[img]

《心灵捕手》影评

《心灵捕手》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天才少年却因为从小受到非人虐待而有心理问题,他外表看起来对所有事都毫不在乎,恣意妄为无拘无束,心灵深处却十分胆怯,害怕自己曾经的经历会被别人厌恶,无论在面对爱情还是面对桑恩的友善询问他的反应都是逃避,这源于他对自己的不信任,因为自己身上的不完美而有一点自卑。其实这种不完美并不是他的错,正如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完美的一面,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缺点感到失落,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地方造就了我们,让我们与众不同。

威尔有着过人的天赋,能够一目十行,而且都能记住,能用看过的东西为自己辩护,不用请律师,自己就可以脱罪。还能和高材生辩护,得到美女的青睐。 可是偏偏就是不用在正道上,这就说明童年一定遇到什么事情,让其变成现在这样。我们现在多少人希望能拥有他那样的记忆,往往都得不到。他这个天才,同样拥有这么好的数学天赋,不好好利用。现代的我们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突出。

人生且短且不易,要找一个soulmate。看了这部电影更确切知道有一个懂你的人有多么幸运又多么难得,你什么都不用说,他能看破你的伪装,了解你的逞强,并让你去找真正的自己。比起做一个天才做一个心智健康的人更为重要,我选后者。 威尔很幸福,有个为他付出的三个兄弟,有个懂他的女友,有个愿意担心走错路帮他找回自己打的心理医生,有常人没有的天赋,这样的人生定会让他大方光彩。威尔是比较典型的5型人格,观察者也称理智型。有时候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威尔有天赋,聪明自信。5型人格都爱看书,对知识无限渴望,学识渊博,有自己的创见观点,从不人云亦云。他们学习与其说是为了外界,不如说是为了自己兴趣使然。很多外向的人很难理解,这个世上就是有一种人,并不在乎外界认可,只向内寻求自我认同,活在自己思想的世界中就够了。这一类型中出的天才最多,比如爱因斯坦。威尔也是一样,即使他没上过学,只在图书馆学习,就可以精通很多,数学,化学,历史,各种分门别类的知识。他们的内心有深深的壁垒,不让任何人靠近,对世界的解读比较负面,也不轻易相信任何人,虽然他们是可靠的朋友。威尔凭着他的聪明自负可以把别人玩弄于掌股之间,他对别人有着很深的防御性,有时也有攻击性。虽然他的内心只是个恐惧的小孩。5型人格是真正的理智型,他们的思维发达,有着出色的思考能力,思辨,逻辑,抽象都擅长,可是他们的情感却并未开发,甚至惧怕感情,害怕自己陷入感情之中,也惧怕亲密关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拒绝自己真正的感情。并不是说5型人格不好,他们很令人欣赏,只是每一种性格都有他的局限性和需要克服的地方,才能自我成长。

拿什么拯救你,威尔——《心灵捕手》影评

《心灵捕手》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天才少年却因为从小受到非人虐待而有心理问题,他外表看起来对所有事都毫不在乎,恣意妄为无拘无束,心灵深处却十分胆怯,害怕自己曾经的经历会被别人厌恶,无论在面对爱情还是面对桑恩的友善询问他的反应都是逃避,这源于他对自己的不信任,因为自己身上的不完美而有一点自卑。其实这种不完美并不是他的错,正如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完美的一面,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缺点感到失落,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地方造就了我们,让我们与众不同。

威尔有着过人的天赋,能够一目十行,而且都能记住,能用看过的东西为自己辩护,不用请律师,自己就可以脱罪。还能和高材生辩护,得到美女的青睐。 可是偏偏就是不用在正道上,这就说明童年一定遇到什么事情,让其变成现在这样。我们现在多少人希望能拥有他那样的记忆,往往都得不到。他这个天才,同样拥有这么好的数学天赋,不好好利用。现代的我们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突出。

人生且短且不易,要找一个soulmate。看了这部电影更确切知道有一个懂你的人有多么幸运又多么难得,你什么都不用说,他能看破你的伪装,了解你的逞强,并让你去找真正的自己。比起做一个天才做一个心智健康的人更为重要,我选后者。 威尔很幸福,有个为他付出的三个兄弟,有个懂他的女友,有个愿意担心走错路帮他找回自己打的心理医生,有常人没有的天赋,这样的人生定会让他大方光彩。威尔是比较典型的5型人格,观察者也称理智型。有时候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威尔有天赋,聪明自信。5型人格都爱看书,对知识无限渴望,学识渊博,有自己的创见观点,从不人云亦云。他们学习与其说是为了外界,不如说是为了自己兴趣使然。很多外向的人很难理解,这个世上就是有一种人,并不在乎外界认可,只向内寻求自我认同,活在自己思想的世界中就够了。这一类型中出的天才最多,比如爱因斯坦。威尔也是一样,即使他没上过学,只在图书馆学习,就可以精通很多,数学,化学,历史,各种分门别类的知识。他们的内心有深深的壁垒,不让任何人靠近,对世界的解读比较负面,也不轻易相信任何人,虽然他们是可靠的朋友。威尔凭着他的聪明自负可以把别人玩弄于掌股之间,他对别人有着很深的防御性,有时也有攻击性。虽然他的内心只是个恐惧的小孩。5型人格是真正的理智型,他们的思维发达,有着出色的思考能力,思辨,逻辑,抽象都擅长,可是他们的情感却并未开发,甚至惧怕感情,害怕自己陷入感情之中,也惧怕亲密关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拒绝自己真正的感情。并不是说5型人格不好,他们很令人欣赏,只是每一种性格都有他的局限性和需要克服的地方,才能自我成长。

电影《心灵捕手》讲述了问题天才少年威尔亨特(Will Hunting)的故事。威尔极度聪明,能解出麻省理工数学蓝波写在黑板上的难题,但即使有这样出色的天赋,威尔却选择和们每天四处闲逛,打架滋事。

蓝波看中威尔的天赋,找各种各样的心理医生为威尔辅导,但是威尔却不为所动。无奈之下,蓝波只能找到自己的大学同学心理学家尚恩帮忙。

尚恩与之前的那些心理医生都不同,他知道要想真正进行沟通,首先要能取得对方的信任。他并不焦躁,面对威尔的出言不逊淡定以对。但是当威尔提到尚恩的妻子的时候,平和的尚恩被激怒了。

尚恩和妻子的感情非常要好,但是尚恩的妻子得了癌症了,尚恩迟迟没有走出丧妻的悲痛,封闭着自己的情感世界。

威尔这个举动,让两个人之间开始产生了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而威尔的生活选择看似不合理,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成长原因。

威尔是个孤儿,成长于寄养家庭中。他的养父对他家暴的程度可以说达到了惨烈的程度。威尔为了保护养母和妹妹总是主动去承担养父的怒火,这些家暴在他身上留下了可怕的疤痕,而对他的心理造成的伤害却比身体还要持续,还要深。

长大了的威尔有着极强烈的保护意识,他一直以来都封闭着自己的内心,害怕去感受任何真挚美好的情感。他和中二朋友们一起去哈佛的酒吧里,当查克(本阿弗莱克饰)露了马脚被羞辱时,他立刻出头,用自己的学识和逻辑思维高傲地击溃了哈佛的男同学。 其实那一刻,威尔充当的是拯救童年自己的角色。在受伤前,先出击。

这是遭受过家暴的人常常会有的应激反应。威尔虽然长大了,但是却仍然背负着成长过程中的所有伤痛。

尚恩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蓝波着急让威尔去选择工作的时候,他和蓝波激烈地争吵起来。尚恩说,你知道为什么威尔会和他的朋友在一起?因为只要威尔说让他们上去揍你,他们就会照办。

这里不是在说威尔的朋友无脑,而是他的那些看起来傻傻的小混混朋友们,给了威尔的安全感和无条件的友情。这是威尔的避风港,他知道他只有在这里,才是安全的。

这样的苦痛经历带给威尔的,不仅仅是缺乏安全感和封闭自己的内心。在哈佛酒吧和女主相遇后,威尔陷入了爱情。但是他却无法摆脱自己的心理问题,童年时的创伤让他无法去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

女主豪爽而有趣,即便是哈佛学霸外加巨额遗产继承人,但她和威尔的朋友们在一起却大开重口味玩笑,一起嬉笑玩闹。

她欣赏威尔的聪明,但随着进一步的交往,她想见见威尔的家人,也想带威尔见见自己的家人。从这里开始,女主和威尔的关系急转直下。

女主知道威尔一定面对着难题,她想帮他。但是在这时童年创伤的危害性就全力显现出来了,威尔一旦面对家庭的问题时,就害怕,逃避,束手无策。 威尔怕受伤,而他应对的心理机制就是先臆想出受伤的情景,然后在这个情境发生之前,提前走人。

而女主是开启威尔和尚恩的一把钥匙。威尔在这个时候明白了尚恩说的那种真爱的感觉,但他知道他困惑迷茫找不到方向。

于是,威尔在每周一次的访谈中,开始和尚恩渐渐打开心房。他不再视尚恩为一个心理医生,而是一个如他一样,也经历过失去和创伤的长者。尚恩对他说,“不要以为,我了解你,也许我可以通过知识来看你,但那不是你,除非你愿意谈谈你自己,否则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谁。”

威尔开始不再逃避自己,他开始和尚恩交谈,并思考他到底要的是什么。

在他渐渐打开自己的过程中,查克(本阿弗莱克饰)的一番话让他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做的决定。

这个走路一步三晃平时吊儿郎当的查克说出这番话时,威尔也被震惊了。

他的朋友们其实都羡慕他所拥有的天赋,而且以他为傲。他从来没有去仔细思考过自己究竟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是他并不是没有渴望,如同尚恩所说,如果你真的追求当个清洁工,为什么你选择的是去美国的学校里当清洁工,又那么凑巧地解了蓝波在墙上留下的方程式呢?

其实威尔的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渴望,他渴望被认同,渴望拥有家庭,渴望找到自己。只是,在没卸下心里的重创时,他没有能力做到这些。

他渴望被爱,渴望被理解。渴望的同时又惧怕一切都会消逝,怕再次被遗弃。

当他一点点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也是他最终的释放和放下的时刻。尚恩紧紧地抱着他,一遍一遍地对他说:“ It is not your fault.”他终于从抗拒到大哭。

这一刻,威尔和尚恩都完成了彼此的心理救赎。

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无法决定自己的成长环境和能接受的教育水平。我们可能有某方面的天赋,或者丝毫没有。而成长总是带着许多苦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幸运地毫无创伤地顺利长大。

因此,当我们面临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生活,会陷入迷茫和纠结,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也许我们应如同尚恩问威尔那样,时常问问自己:“What do you want ?”,撇除别人的期待和的价值体系,认认真真地去探究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对于人生真正的想法。

毕竟,人往往最容易欺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电影《心灵捕手》中,我学到了什么?——个人成长建构师课。

《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是一部励志剧情电影。影片由格斯·范·桑特执导,罗宾·威廉姆斯,马特·达蒙等主演。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威尔(Will Hunting)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的故事。威尔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却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在蓝勃、心理学家桑恩和朋友查克的帮助下,威尔最终把心灵打开,消除了人际隔阂,并找回了自我和爱情。(摘自百度)

我就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1、只有学会爱自己,才会爱别人。

一个不会爱自己的人,永远都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WILL几次拒绝女友,就是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同时也是害怕失去爱。WILL的童年在三个得不到爱的寄养家庭里度过。家,本来应该是最安全最温暖最可依靠的地方,可对WILL来说,却是人间地狱。小小的WILL从小认为遭遇这些不幸,是自己的错。

所以面对真爱的时候,他退缩了,他觉得在他的生活中不配有幸福和被爱,他的不安全感,不由自主的启动质疑系统,他开始猜测女友和他交往的动机,主观的认为她是为了利用他而抬高自己。最终,在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下,心理防御系统启动,他认为爱会随时离他而去,而最造成离开的原因,都是他的错。所以与其给别人机会指责他,不如他来掌控局面,他选择了分手。

2、SEAN和蓝格就象两种爸爸,一个爸爸A说,你有天赋,你不能荒废,我爱你,我希望你能成为“我希望你成为的那个人”。

另一个爸爸B说:你有天赋,但我是尊重你,你是一个值得被尊重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说了算。

从爸爸A的角度看,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我知道这很艰难,但是每个人成功的路都很难,都是被逼出来的,你看我,我也是被逼成“成功的的”。

爸爸B说,我知道你很,但我更“懂”你。你愿意做什么,我都支持你。你需要支持,我就在这里。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安心踏实温暖的事吗?

3、从咨询技术上的收获

咨询关系步是:建立关系,建立关系有五种方法: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SEAN使用的是“尊重、真诚与共情”。

SEAN使用的是“求助者中心疗法”,促进WILL的心理成长。

求助者中心疗法有三种技术:1、设身处地的理解,2、坦诚交流,3、无条件积极关注。

SEAN就是采用了第1、2种的方式帮助WILL终于勇敢的直视童年遭遇的,敲开了冰冻WILL20年的“寒心”,让他真正的意识到,他童年遭受的那些不公平的待遇,不是他的错,不是他的错,不是他的错,他在童年里承担了太多别人的过错,而不敢敞开胸怀去爱。

利用求助者中心疗法,SEAN帮WILL重建了心理认知。

在建立关系中最难的是突破阻抗,WILL在和SEAN初次见面时,就带着的阻抗,WILL是被迫来参加心理咨询,这种情况阻抗会更。心理学中突破阻抗最有效的方式坦诚交流,SEAN使用的坦诚交流技术是无防御反应和自我的交流。

前面五位被气走的咨询师,都是带着学术的面具,说难听点就是在炫耀自己的学术和技术,没有真正的走进来访者的内心,是带着防御心理来的,自然就没有办法真诚的面对自己的不足,一旦被WILL揭穿和击破时,就会恼羞成怒。

这让我想到了武志红的“自我组织能力”,一个自我组织能力高的人,自恋性低,且面对压力和打击的时候,能够客观勇敢面对,而一个低自我组织能力者,面对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很脆弱而逃避。

一个心理咨询师,如果没有很强的“自我组织能力”恐怕很难真正的走进来访者的内心,真正的面对艰难的问题。

这是我第三次看这部电影了,说实话,有点腻。但是感动依然在,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直通人性、跨越时空,一直走进你的心里。

这显然是一部极好的心理咨询教学片,很多人不知该如何做咨询,于是带着焦虑去学习各种咨询技巧和干货。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首先你要诚实面对自己、要真实,其次才是与来访者之间的工作。

威尔是个桀骜不驯的天才,聪明、记忆力超群,口若悬河,却到处惹是生非。无意中被MIT的数学蓝勃发现。蓝勃去警察局保释威尔,并与威尔约法三章,一要每周参与解数学题,二是每周要心理咨询。

威尔并不情愿,于是在一开始上演了几场如何成功逼退咨询师的好戏。

次心理咨询,威尔以犀利直白咄咄逼人的话语指出咨询师的同性恋倾向,咨询师愤然离场。第二次心理咨询,威尔装配合催眠师实则戏弄他,咨询师同样羞愤难当。

其实威尔在这里会通过让咨询师感觉羞耻并成功激怒他们是有原因的,一个从小为了保护妈妈和妹妹而故意激怒养父揍自己的人,他的内心深处一定藏着无尽的苦痛和恐惧。这个生命也经常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耻感——我不被善待,我不值得被爱,我可耻。

而威尔又拥有超常的智商与惊人的洞察力,所以他总能找到一个人最在意、最隐晦、最难以启齿的地方,然后激怒他,最终击败他。这也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和养父之间的关系。

而咨询师之所以会“中招”,也是因为在他们自己那边会有一份“不敢真诚面对自己”,自然无法承受威尔的攻击,而且受身份的限制,愤怒也不敢直接表达,关系便断裂了。

换了五个心理咨询师,结果还是不行。蓝勃决定找他的老同学西恩来。西恩一出场就是在课堂上讲“信任”—— 如果来访者不信任你,就无法坦诚相待,治疗就没有任何意义。 还开玩笑说,如果不信任你,就不会跟你上床,要趁脆弱时下手。

刚出场的西恩给人一种和蔼、稳重却又幽默的感觉,后面才知道,这是一个真诚又富有智慧的可爱老头。

而西恩与威尔的次会面,也非常有趣。威尔通过对一幅画的分析而指责西恩的妻子出轨,西恩被激怒了。但他不像前面的咨询师因为被攻击就放弃跟威尔的咨询,相反,他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愤怒,点就揍了威尔。威尔瞬间惊呆了,这老头,了他的固有认知,还真不一样。

其实在一份关系中,如果彼此都将情绪藏起来不表达,那么这份关系一定走不远,也走不深。因为情绪的能量不会消失,你不舒服了不直接表达,那么一定会通过其他更别扭的方式表达。那种感觉就像热腾腾的一碗面你不直接吃,而是等到它放了好久都嗖了才吃,那种滋味,怎一个酸爽了得。

当西恩直接向威尔表达完自己的愤怒后,还愿意继续咨询。这就给了威尔在关系中的另一种可能,即便我们发生冲突,我也不会抛弃你。其实也是在威尔心中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

西恩与威尔的第二次会面,他带着威尔来到风景如画的湖边,那里春风惬意、湖水淼淼,这是一个很适合敞开心扉的地方。他告诉威尔自己半夜躺床上失眠,妻子的带给他的伤痛,又像智慧老人一样温和地告诉威尔很多生命的体悟绝不是书上看来的,而他不过是个被吓傻了的狂妄孩子。

向威尔真诚地表达: 除非你想谈自己,谈真正的你,我就着迷了,我愿意加入。

第三次的会面就更有趣了。西恩和威尔两两相对,一言不发。一直等到咨询结束,也没说一句话。

其实这次沉默是威尔的试探,他心中对他人的“不信”太强,所以他要看看那份尊重是否真的在。西恩成功了,他让威尔明白,原来在这个房间里他可以想讲就讲、不想讲就不讲。

这是一种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非常微妙的互动,咨询师如果能够承接住自己的这份焦虑,稳住,而不是急着要打破沉默,那么来访者的真正需求就会呈现出来。

第四次的会面,是威尔率先打破了沉默,开始讲了个笑话,后来才表达自己真正的担心——不敢走进亲密关系,害怕对方不完美。

此刻,信任关系才真正建立。

西恩告诉威尔他妻子的糗事,在欢笑中让威尔知道每个人都不完美,但就是那些不完美的小特质让人怀念,愿意去守护陪伴你的那个独特生命。我想,威尔的心收到了。

第五次的会面,很尴尬,因为威尔不愿真实面对自己,西恩质问威尔“你到底想要什么”,威尔一直回避。西恩直接表达自己的失望,并请威尔出去。

这次的冲突,很真实、有张力。其实咨询师不必总是扮演善良的角色,在一段关系已经建立信任之后,冲突反而是有益的。冲突让来访者看到咨询师也是活生生的人,是个充满关怀却也会愤怒的人。同时咨询师真实地表达也会促使来访者开始反思,反思“我到底想要什么”。

第六次,威尔迟到了很久,但最终来了。他已经想好面对了。当西恩提及威尔幼年的伤害时,威尔依旧以笑来掩饰。西恩不断地说: 这不是你的错,这不是你的错,这不是你的错… 威尔的防御崩溃,抱着西恩大哭起来,像个孩子一样,把所有害怕全部哭掉。

之所以西恩的咨询能够成功,最关键的是他和威尔的关系是平等而真实的。在威尔面前,他没有“装”,没有把自己当成权威,而是呈现出一份敞开的状态。会受伤、也会原谅,会愤怒、也会怜惜,愿意接纳自己,也愿意接纳别人。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带着对他人的爱与关怀,一点点地接近那个吓坏了的小孩。

抛开一切咨询技术, 只有生命才能遇见另一个生命,也唯有爱与真实,方能扣开心门。

�0�2(无意中翻着去年的一篇作业,姑且贴上来以表纪念) 作为荣获奥斯卡原创剧本奖的电影,《心灵捕手》确实是一部经得起推敲并且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次看这部影片的时候,还停留在肤浅的观影水平,看完之后没有在脑海里留下太多印象,甚至还对这部电影的至高地位有所怀疑;然而第二次在课上观看,并带着思考去回味的时候,才体会到,改编剧本果然是实至名归。 我认为,西恩之所以能拯救威尔,不是因为其专业水平多么高超,而是靠他所具有的职业外的品质。具体分析可以分为以下“四步走”。 关于西恩的人物塑造,个人认为是整部影片中最完美的。他的职业,他的背景,他的台词,每个细节都为他成功地治愈威尔埋下伏笔,使得影片的结局合情合理。而西恩的台词,可谓句句都是精华。 次见面时西恩和威尔的肢体冲突,或者说是西恩对威尔的威慑(西恩威尔时,表明威尔在武力上不是西恩的对手),是西恩治疗威尔走出的步。威尔的狂妄的戏谑、挖苦、讽刺、挑衅,使得前几个心理咨询师都无法接受,无法忍受,最终愤然离去。威尔的这种犀利的语言攻击,如果是完全,倒还只算是疯言疯语;但如果不幸被言中,那就是羞辱了。可以想象当你在路上碰上一个陌生人,他对你指手画脚,你可能只觉得讨厌;但是如果他在大庭广众之下揭露你的丑事,你可能就会觉得愤怒和蒙羞了。作为出身的西恩,在面对威尔的狂妄的戏谑、挖苦、讽刺、挑衅时,可能还能充耳不闻;但是当威尔嘲弄他的爱情时,他终于忍无可忍。但不同的是他没有放弃,而是采用了武力的手段向威尔反击:“你怎样对我,我就怎样对你”,从而终结了威尔狂妄的态度(此后威尔再也没敢挑衅西恩)。如不结束威尔的那些滔滔不绝的令人崩溃的话语,对其的心理治疗简直无从下手。而西恩用最快速,最直接的方法,迈出了治疗的步。 也许有些人会觉得,用这个方法是不是有点?有没有别的方法能够起到相同的作用?就我个人理解,对于(语言也算一种),无非两种选择:反抗和不反抗。如果你选择不反抗,无论你的目的是追求“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还是指望其良心发现、迷途知返,这些的前提就是要忍受。如果没有足够的忍耐度,最有效的解决的方法就是以暴制暴。当然,对于威尔的语言,西恩也不一定非得动武,他可以用比威尔更加犀利的用语言进行回击。不过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得要有比威尔还敏锐的洞察力,其次要有比威尔还狡黠的口才(包括语速和反应能力)。具备这两点那可不太容易(要知道威尔的天才可不止在数学方面),也许可以拿Lie to me里的测谎专家 Dr. Lightman 和他较量一番。不过Lightman不常见,但是孔武有力的还是比较多的(再说了,测谎专家也不一定有空座客心理咨询师啊)。 第二步:主动敞开心扉——湖畔对话 建立平等的医患关系,这是治疗取得成功的关键。我想看过医生的人都有体会,医患关系很疏远,有时医生抱怨患者,患者职责医生态度恶劣,医患之间的互不信任和互不理解导致了很多问题和。造成这一结果的重要原因就是医患间不平等的关系,而且我认为医生应该对此结果付有主要。虽然对于医生职业的乏味性等我们可以理解,但是这绝不是对病人缺乏耐性的理由。从职业道德上来说,治疗患者是医生应尽的和义务,所以医生应该有充分的耐心和心,并且要帮助患者建立信心和信任,无论是生理治疗还是心理治疗,医生对病人的关怀都是必不可少的。 西恩的开场白就暗示了一点:如果病人不信任你,治疗就无法继续。如何取得威尔的信任?先信任威尔。想要别人怎么对你,就怎么对别人,西恩深谙其道理。所以他首先对威尔敞开心扉,和他谈爱情,谈,谈自己的经历。这就是西恩建立和威尔的平等关系的方法——自身的参与,而这一点也是大多医患关系的薄弱环节。许多医生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对话就像是牧师在听人忏悔,没有个人的干预(那是忏悔者和上帝、之间的对话,和牧师无关),然后随便开个方就打发了(这和牧师摸摸头还真有点像),也不关心病人的病好没好,反正你不好还得再来。但医生毕竟不是牧师,得病也不是一种罪行,受到这种礼遇是不公平的。 所以,要取得他人的信任,就要杜绝那种拒人于千里的态度。试想一段谈话,你一直在说你自己的事,但对方除了指出你应该做这做那,其它闭口不谈,你会有什么感觉?可能有反感,可能有失落,但绝不会是信任感。但如果谈话的双方都很乐于谈及自身的感受或观点,那情况就大不相同。因此心理医生的开场白,到底是用“跟我说说你的问题”还是用“让我们聊聊”就相当重要。 西恩谈完自己之后,随即将话题引向威尔。他知道威尔很多东西都没有尝试过,他了解的都是别人的故事,所以他不能真正懂得其中的滋味。他以为自己一眼就能看穿别人事实上也是一种自欺欺人。西恩对威尔说:“你认为因为我看过《雾都孤儿》我就能了解你的不幸了么?”是否定的。正如列夫·托尔斯泰所说:“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若威尔不说,没人能够了解他经历过什么不幸,承受过什么痛苦。 第三步:耐心等待——“从脆弱处下手” 在给予了威尔希望和他交流的提示以后,西恩接下里做的就是耐心等待,等待威尔主动打破僵局,在此之前绝不先说话。这是一个威尔自身调整的缓冲期。这时,威尔的恋情终于让对峙的局面出现了转机。正直青春期的威尔对爱情向往却迷茫,他渐渐尝试到爱情给自己带来的甜蜜的体验,但他的自卑让他不敢太过靠近这段感情。终于,威尔按捺不住自己躁动不安的心,开始和西恩讨论起了爱情这个令人神往的话题。这也让西恩找到了“下手”的机会。 威尔对于爱情仍然处于理想状态,不敢付诸于实践,威尔的理由是担心再发展下去会发现对方的不完美而打破其美好的形象,即“距离产生美”。威尔害怕敞开心扉投入到一段感情中,也正是他一直以来的自我的一种方式。影片在后半段交代了威尔童年的经历。身为孤儿的威尔被好几个家庭寄养过,但是他不仅没有得到应有的父爱,反而饱受虐待。这对威尔的内心产生了非常大的阴影,导致他缺乏安全感,为了避免受伤害,他具有强烈的抵御心理和进攻性。实际上这段感情一直都是女方在采取主动,突如其来的爱情让威尔有点无所适从,他还没有为展开新恋情做好准备。对爱的渴望和心灵的创伤使得威尔对待爱情时,心理上是积极的,可行动上是消极的。面对女友的种种问题,他不敢坦诚相对,害怕对方得知自己的身世会对他另眼相待,害怕对方会可怜他会同情他,而不是真正地爱他,更害怕对方会弃他而去。 其实,这和失恋有点类似,很多人在经历了一次失败的爱情之后对爱情失去信心,害怕敞开心扉却再次受到伤害。这样在爱情路上一再的退缩,就更加不可能拥有成功的爱情,因为成功与否只有你尝试了以后才知道,不尝试肯定不会有成功。其实爱情里面没有谁对谁错,感情的失败并不能说明因为谁不好,它可能存在很多方面的原因,比如观念上的异。最重要的是,在每段感情结束以后,不要逃避它,要回头仔细想想导致这段感情失败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在下一次恋爱的时候有所借鉴,避免出现相同的错误;而且在衡量新恋情是否值得发展也有一个理性的参考。其实失败的感情,也是一种很难得的经历,怯弱、消极的人从中获得的只有痛苦,在爱情路上停滞不前;而勇敢、积极的人就能从中获得很多经验,他们的回忆都是美好的东西,才能在爱情路上勇往直前。“每个人都有害怕的时候,但是勇敢者会将畏惧放置一边,继续勇往直前,结果或许会走向亡,但更多的则是通向胜利。”这是古希腊一位先哲的名言,我们确实需要这样的勇气。 回到影片的讨论,西恩看出威尔那番理论其实是对爱情怯弱而自欺欺人的说辞,他真正害怕的是当对方发现自己的不完美时会抛弃自己,使自己受到伤害。西恩和威尔分享自己的爱情故事,说他的妻子的一些怪癖,可是这些所谓的不完美却使两人的感情生活充满了乐趣,回忆起来到时候并不感到讨厌,反而感到很幸福,因为“她的那些怪癖只有我才知道”。他告诉威尔,没有人是完美的,但重要的是怎么让两个不完美的人完美的结合起来。也就是说,爱一个人,不仅仅要爱她的优点,也要包容她的缺点。就像玛丽莲梦露所说:“如果你不能应付我最的一面,那么你也不值得拥有我的一面。”他鼓励威尔勇敢地去尝试爱情,去了解对方,去实践,不要让人生留有遗憾。 在西恩谈论他是否后悔邂逅妻子的那段对话,除了涉及到爱情,还涉及到了友情,这与后来威尔做出的选择有着很密切的联系。西恩当时为了追他的妻子放弃了与朋友一起去看球赛,而威尔为了女朋友,为了自己选择的人生也牺牲了(至少暂时牺牲了)友情。其中威尔曾问西恩你怎么和你的朋友说你不去看球赛了?西恩则答,不用解释,他们一看我就能理解。这其实是威尔和其朋友的映射。威尔的朋友查克在工地上对他说,他们都希望威尔能过上更好的生活,即使不和他们在一起。这是友情的境界,完全无私地为了对方着想,即使自己需要做出牺牲也是值得的。真正的朋友,是想着他怎样做才对你有好处,而不是想着你怎样做会对他有好处。就像西恩的朋友一样,威尔最终的离开的时候,他的朋友不需要解释,甚至不需要道别。本片结尾时,威尔的朋友兴奋地从汽车后座跑到了副驾座位,这是的座位,曾经是威尔的位置,也一直是威尔在他们心中的位置。威尔的朋友为了给他弄一辆车,甚至可以去当乞丐;为了能让威尔过上更好的生活,宁肯牺牲他们的友谊,这些所谓的“市井小混混”向我们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友情。一生若有一个这样的朋友足矣。 第四步:给予肯定——“这不是你的错” 在完成了爱情的指导以后,正好遇上威尔的择业机会,西恩和威尔开始讨论其它的人生问题。威尔对职业的选择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他并不认为那些人人都羡慕的职业就是个好职业,他认为职业没有高低贵之分,这一点与西恩不谋而合。西恩也过着在兰博等人眼里看似很“一事无成”的“悲惨”生活,但是他自己却觉得自己的职业很值得骄傲,这是他所喜欢的生活,他不需要那些所谓的“成功人士”的肯定,不需要追名逐利,需要的是自己内心坦诚的选择。 西恩对威尔的关怀并不是兰博对威尔的那种爱才,是真正的理解和关心,这让威尔次从陌生人那感受到被尊重。兰博对威尔的器重仅仅在于数学方面,对于威尔的生活他视之为“”,他关心的只是威尔能在数学上有多少成就,根本不关心威尔的真实感受。在威尔眼里这不是尊重,更像是利用。而西恩不同,也许是因为两人有着很多相同的经历,比如童年被虐待过,现在的生活被别人看不起等等,他对于威尔所有的想法和感受同能表示理解,并且对威尔给予肯定,这使威尔感受到被人重视,被人尊重。 he is a good kid ),确实是的,威尔内心还是很善良的,只是多年的伪装使他变得像个坏蛋(富有攻击性)。他喜欢读书,不随便搭讪女孩子,在西恩告诉他办公室里不能抽烟的时候乖乖地把烟盒收进口袋,很多细节都表明了威尔good kid的本性。 西恩也看到了这点,他始终以一种 itive regard 的态度对待威尔,别人都看到威尔不好的一面,而他却能看到威尔好的一面,正是这颗宽容,仁爱的心拯救了威尔。当西恩面对威尔劣迹斑斑的档案,道出那句“这不是你的错”时,瓦解了威尔内心的屏障,威尔像个小孩似地哭了起来,多年的委屈和辛酸都随着泪水释放了出来。 终于,威尔卸下了多年的包袱,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像西恩所说的那样“跟随着你的内心”,做出了自己坦诚的选择,开始了一段新的人生。而西恩收拾好行囊,似乎也开始了他新的人生旅程。 威尔是不幸的,但又是幸运的。他经历了悲惨的童年、懵懂的少年时期,辜负着他的天才。但是上帝关上了一扇门,为他打开了另一扇窗,他得到了无私的友情,真挚的爱情以及西恩对他的知遇之恩,他选择了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些是很多人一辈子都梦寐以求却又难以拥有的。也许我们现在还没有得到这些珍贵的情谊,至少我们知道怎么样去努力得到它们;也许我们在浮躁的里迷失了双眼,年少时的梦想在真实的生活面前只是一现,我们大多时候也只为活着而活着,但是我们是否应该鼓起勇气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文学、影视作品的好处之一,就是能让我们通过其他人的故事而找到自己生活中的一些影子,引发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从而对自己的人生做出积极的改变。好的作品如良师益友,而《心灵捕手》正是如此。

《心灵捕手》影评 | 唯有爱与真实,方能扣开心门

《心灵捕手》这部影片告诉我们要学会接受不完美的自己。天才少年却因为从小受到非人虐待而有心理问题,他外表看起来对所有事都毫不在乎,恣意妄为无拘无束,心灵深处却十分胆怯,害怕自己曾经的经历会被别人厌恶,无论在面对爱情还是面对桑恩的友善询问他的反应都是逃避,这源于他对自己的不信任,因为自己身上的不完美而有一点自卑。其实这种不完美并不是他的错,正如我们每个人都会有不完美的一面,我们不应该因为自己的缺点感到失落,恰恰相反,正是这些不完美的地方造就了我们,让我们与众不同。

威尔有着过人的天赋,能够一目十行,而且都能记住,能用看过的东西为自己辩护,不用请律师,自己就可以脱罪。还能和高材生辩护,得到美女的青睐。 可是偏偏就是不用在正道上,这就说明童年一定遇到什么事情,让其变成现在这样。我们现在多少人希望能拥有他那样的记忆,往往都得不到。他这个天才,同样拥有这么好的数学天赋,不好好利用。现代的我们是多么希望自己能够突出。

人生且短且不易,要找一个soulmate。看了这部电影更确切知道有一个懂你的人有多么幸运又多么难得,你什么都不用说,他能看破你的伪装,了解你的逞强,并让你去找真正的自己。比起做一个天才做一个心智健康的人更为重要,我选后者。 威尔很幸福,有个为他付出的三个兄弟,有个懂他的女友,有个愿意担心走错路帮他找回自己打的心理医生,有常人没有的天赋,这样的人生定会让他大方光彩。威尔是比较典型的5型人格,观察者也称理智型。有时候天才与疯子只有一线之隔。威尔有天赋,聪明自信。5型人格都爱看书,对知识无限渴望,学识渊博,有自己的创见观点,从不人云亦云。他们学习与其说是为了外界,不如说是为了自己兴趣使然。很多外向的人很难理解,这个世上就是有一种人,并不在乎外界认可,只向内寻求自我认同,活在自己思想的世界中就够了。这一类型中出的天才最多,比如爱因斯坦。威尔也是一样,即使他没上过学,只在图书馆学习,就可以精通很多,数学,化学,历史,各种分门别类的知识。他们的内心有深深的壁垒,不让任何人靠近,对世界的解读比较负面,也不轻易相信任何人,虽然他们是可靠的朋友。威尔凭着他的聪明自负可以把别人玩弄于掌股之间,他对别人有着很深的防御性,有时也有攻击性。虽然他的内心只是个恐惧的小孩。5型人格是真正的理智型,他们的思维发达,有着出色的思考能力,思辨,逻辑,抽象都擅长,可是他们的情感却并未开发,甚至惧怕感情,害怕自己陷入感情之中,也惧怕亲密关系,找各种各样的借口拒绝自己真正的感情。并不是说5型人格不好,他们很令人欣赏,只是每一种性格都有他的局限性和需要克服的地方,才能自我成长。

电影《心灵捕手》讲述了问题天才少年威尔亨特(Will Hunting)的故事。威尔极度聪明,能解出麻省理工数学蓝波写在黑板上的难题,但即使有这样出色的天赋,威尔却选择和们每天四处闲逛,打架滋事。

蓝波看中威尔的天赋,找各种各样的心理医生为威尔辅导,但是威尔却不为所动。无奈之下,蓝波只能找到自己的大学同学心理学家尚恩帮忙。

尚恩与之前的那些心理医生都不同,他知道要想真正进行沟通,首先要能取得对方的信任。他并不焦躁,面对威尔的出言不逊淡定以对。但是当威尔提到尚恩的妻子的时候,平和的尚恩被激怒了。

尚恩和妻子的感情非常要好,但是尚恩的妻子得了癌症了,尚恩迟迟没有走出丧妻的悲痛,封闭着自己的情感世界。

威尔这个举动,让两个人之间开始产生了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而威尔的生活选择看似不合理,其实背后有着深刻的成长原因。

威尔是个孤儿,成长于寄养家庭中。他的养父对他家暴的程度可以说达到了惨烈的程度。威尔为了保护养母和妹妹总是主动去承担养父的怒火,这些家暴在他身上留下了可怕的疤痕,而对他的心理造成的伤害却比身体还要持续,还要深。

长大了的威尔有着极强烈的保护意识,他一直以来都封闭着自己的内心,害怕去感受任何真挚美好的情感。他和中二朋友们一起去哈佛的酒吧里,当查克(本阿弗莱克饰)露了马脚被羞辱时,他立刻出头,用自己的学识和逻辑思维高傲地击溃了哈佛的男同学。 其实那一刻,威尔充当的是拯救童年自己的角色。在受伤前,先出击。

这是遭受过家暴的人常常会有的应激反应。威尔虽然长大了,但是却仍然背负着成长过程中的所有伤痛。

尚恩看到了这一点,因此在蓝波着急让威尔去选择工作的时候,他和蓝波激烈地争吵起来。尚恩说,你知道为什么威尔会和他的朋友在一起?因为只要威尔说让他们上去揍你,他们就会照办。

这里不是在说威尔的朋友无脑,而是他的那些看起来傻傻的小混混朋友们,给了威尔的安全感和无条件的友情。这是威尔的避风港,他知道他只有在这里,才是安全的。

这样的苦痛经历带给威尔的,不仅仅是缺乏安全感和封闭自己的内心。在哈佛酒吧和女主相遇后,威尔陷入了爱情。但是他却无法摆脱自己的心理问题,童年时的创伤让他无法去建立正常的亲密关系。

女主豪爽而有趣,即便是哈佛学霸外加巨额遗产继承人,但她和威尔的朋友们在一起却大开重口味玩笑,一起嬉笑玩闹。

她欣赏威尔的聪明,但随着进一步的交往,她想见见威尔的家人,也想带威尔见见自己的家人。从这里开始,女主和威尔的关系急转直下。

女主知道威尔一定面对着难题,她想帮他。但是在这时童年创伤的危害性就全力显现出来了,威尔一旦面对家庭的问题时,就害怕,逃避,束手无策。 威尔怕受伤,而他应对的心理机制就是先臆想出受伤的情景,然后在这个情境发生之前,提前走人。

而女主是开启威尔和尚恩的一把钥匙。威尔在这个时候明白了尚恩说的那种真爱的感觉,但他知道他困惑迷茫找不到方向。

于是,威尔在每周一次的访谈中,开始和尚恩渐渐打开心房。他不再视尚恩为一个心理医生,而是一个如他一样,也经历过失去和创伤的长者。尚恩对他说,“不要以为,我了解你,也许我可以通过知识来看你,但那不是你,除非你愿意谈谈你自己,否则我不知道你到底是谁。”

威尔开始不再逃避自己,他开始和尚恩交谈,并思考他到底要的是什么。

在他渐渐打开自己的过程中,查克(本阿弗莱克饰)的一番话让他重新审视自己需要做的决定。

这个走路一步三晃平时吊儿郎当的查克说出这番话时,威尔也被震惊了。

他的朋友们其实都羡慕他所拥有的天赋,而且以他为傲。他从来没有去仔细思考过自己究竟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但是他并不是没有渴望,如同尚恩所说,如果你真的追求当个清洁工,为什么你选择的是去美国的学校里当清洁工,又那么凑巧地解了蓝波在墙上留下的方程式呢?

其实威尔的内心深处有着强烈的渴望,他渴望被认同,渴望拥有家庭,渴望找到自己。只是,在没卸下心里的重创时,他没有能力做到这些。

他渴望被爱,渴望被理解。渴望的同时又惧怕一切都会消逝,怕再次被遗弃。

当他一点点开始改变自己的生活的时候,也是他最终的释放和放下的时刻。尚恩紧紧地抱着他,一遍一遍地对他说:“ It is not your fault.”他终于从抗拒到大哭。

这一刻,威尔和尚恩都完成了彼此的心理救赎。

我们无法决定自己的出身,无法决定自己的成长环境和能接受的教育水平。我们可能有某方面的天赋,或者丝毫没有。而成长总是带着许多苦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幸运地毫无创伤地顺利长大。

因此,当我们面临过去的自己和未来的生活,会陷入迷茫和纠结,找不到人生的方向。

也许我们应如同尚恩问威尔那样,时常问问自己:“What do you want ?”,撇除别人的期待和的价值体系,认认真真地去探究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对于人生真正的想法。

毕竟,人往往最容易欺的,不是别人,正是自己。

电影《心灵捕手》中,我学到了什么?——个人成长建构师课。

《心灵捕手》(Good Will Hunting)是一部励志剧情电影。影片由格斯·范·桑特执导,罗宾·威廉姆斯,马特·达蒙等主演。影片讲述了一个名叫威尔(Will Hunting)的麻省理工学院的清洁工的故事。威尔在数学方面有着过人天赋,却是个叛逆的问题少年,在蓝勃、心理学家桑恩和朋友查克的帮助下,威尔最终把心灵打开,消除了人际隔阂,并找回了自我和爱情。(摘自百度)

我就从心理学的角度,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1、只有学会爱自己,才会爱别人。

一个不会爱自己的人,永远都不知道怎么去爱别人,WILL几次拒绝女友,就是觉得自己不配得到爱,同时也是害怕失去爱。WILL的童年在三个得不到爱的寄养家庭里度过。家,本来应该是最安全最温暖最可依靠的地方,可对WILL来说,却是人间地狱。小小的WILL从小认为遭遇这些不幸,是自己的错。

所以面对真爱的时候,他退缩了,他觉得在他的生活中不配有幸福和被爱,他的不安全感,不由自主的启动质疑系统,他开始猜测女友和他交往的动机,主观的认为她是为了利用他而抬高自己。最终,在这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下,心理防御系统启动,他认为爱会随时离他而去,而最造成离开的原因,都是他的错。所以与其给别人机会指责他,不如他来掌控局面,他选择了分手。

2、SEAN和蓝格就象两种爸爸,一个爸爸A说,你有天赋,你不能荒废,我爱你,我希望你能成为“我希望你成为的那个人”。

另一个爸爸B说:你有天赋,但我是尊重你,你是一个值得被尊重的人,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自己说了算。

从爸爸A的角度看,我这都是为了你好,我知道这很艰难,但是每个人成功的路都很难,都是被逼出来的,你看我,我也是被逼成“成功的的”。

爸爸B说,我知道你很,但我更“懂”你。你愿意做什么,我都支持你。你需要支持,我就在这里。还有什么能比这更让人安心踏实温暖的事吗?

3、从咨询技术上的收获

咨询关系步是:建立关系,建立关系有五种方法:尊重、热情、真诚、共情、积极关注,SEAN使用的是“尊重、真诚与共情”。

SEAN使用的是“求助者中心疗法”,促进WILL的心理成长。

求助者中心疗法有三种技术:1、设身处地的理解,2、坦诚交流,3、无条件积极关注。

SEAN就是采用了第1、2种的方式帮助WILL终于勇敢的直视童年遭遇的,敲开了冰冻WILL20年的“寒心”,让他真正的意识到,他童年遭受的那些不公平的待遇,不是他的错,不是他的错,不是他的错,他在童年里承担了太多别人的过错,而不敢敞开胸怀去爱。

利用求助者中心疗法,SEAN帮WILL重建了心理认知。

在建立关系中最难的是突破阻抗,WILL在和SEAN初次见面时,就带着的阻抗,WILL是被迫来参加心理咨询,这种情况阻抗会更。心理学中突破阻抗最有效的方式坦诚交流,SEAN使用的坦诚交流技术是无防御反应和自我的交流。

前面五位被气走的咨询师,都是带着学术的面具,说难听点就是在炫耀自己的学术和技术,没有真正的走进来访者的内心,是带着防御心理来的,自然就没有办法真诚的面对自己的不足,一旦被WILL揭穿和击破时,就会恼羞成怒。

这让我想到了武志红的“自我组织能力”,一个自我组织能力高的人,自恋性低,且面对压力和打击的时候,能够客观勇敢面对,而一个低自我组织能力者,面对问题的时候,常常会很脆弱而逃避。

一个心理咨询师,如果没有很强的“自我组织能力”恐怕很难真正的走进来访者的内心,真正的面对艰难的问题。

这是我第三次看这部电影了,说实话,有点腻。但是感动依然在,也许这就是经典的魅力。它直通人性、跨越时空,一直走进你的心里。

这显然是一部极好的心理咨询教学片,很多人不知该如何做咨询,于是带着焦虑去学习各种咨询技巧和干货。我认为更重要的是,首先你要诚实面对自己、要真实,其次才是与来访者之间的工作。

威尔是个桀骜不驯的天才,聪明、记忆力超群,口若悬河,却到处惹是生非。无意中被MIT的数学蓝勃发现。蓝勃去警察局保释威尔,并与威尔约法三章,一要每周参与解数学题,二是每周要心理咨询。

威尔并不情愿,于是在一开始上演了几场如何成功逼退咨询师的好戏。

次心理咨询,威尔以犀利直白咄咄逼人的话语指出咨询师的同性恋倾向,咨询师愤然离场。第二次心理咨询,威尔装配合催眠师实则戏弄他,咨询师同样羞愤难当。

其实威尔在这里会通过让咨询师感觉羞耻并成功激怒他们是有原因的,一个从小为了保护妈妈和妹妹而故意激怒养父揍自己的人,他的内心深处一定藏着无尽的苦痛和恐惧。这个生命也经常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耻感——我不被善待,我不值得被爱,我可耻。

而威尔又拥有超常的智商与惊人的洞察力,所以他总能找到一个人最在意、最隐晦、最难以启齿的地方,然后激怒他,最终击败他。这也是在不断地重复自己和养父之间的关系。

而咨询师之所以会“中招”,也是因为在他们自己那边会有一份“不敢真诚面对自己”,自然无法承受威尔的攻击,而且受身份的限制,愤怒也不敢直接表达,关系便断裂了。

换了五个心理咨询师,结果还是不行。蓝勃决定找他的老同学西恩来。西恩一出场就是在课堂上讲“信任”—— 如果来访者不信任你,就无法坦诚相待,治疗就没有任何意义。 还开玩笑说,如果不信任你,就不会跟你上床,要趁脆弱时下手。

刚出场的西恩给人一种和蔼、稳重却又幽默的感觉,后面才知道,这是一个真诚又富有智慧的可爱老头。

而西恩与威尔的次会面,也非常有趣。威尔通过对一幅画的分析而指责西恩的妻子出轨,西恩被激怒了。但他不像前面的咨询师因为被攻击就放弃跟威尔的咨询,相反,他直接表达了自己的愤怒,点就揍了威尔。威尔瞬间惊呆了,这老头,了他的固有认知,还真不一样。

其实在一份关系中,如果彼此都将情绪藏起来不表达,那么这份关系一定走不远,也走不深。因为情绪的能量不会消失,你不舒服了不直接表达,那么一定会通过其他更别扭的方式表达。那种感觉就像热腾腾的一碗面你不直接吃,而是等到它放了好久都嗖了才吃,那种滋味,怎一个酸爽了得。

当西恩直接向威尔表达完自己的愤怒后,还愿意继续咨询。这就给了威尔在关系中的另一种可能,即便我们发生冲突,我也不会抛弃你。其实也是在威尔心中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

西恩与威尔的第二次会面,他带着威尔来到风景如画的湖边,那里春风惬意、湖水淼淼,这是一个很适合敞开心扉的地方。他告诉威尔自己半夜躺床上失眠,妻子的带给他的伤痛,又像智慧老人一样温和地告诉威尔很多生命的体悟绝不是书上看来的,而他不过是个被吓傻了的狂妄孩子。

向威尔真诚地表达: 除非你想谈自己,谈真正的你,我就着迷了,我愿意加入。

第三次的会面就更有趣了。西恩和威尔两两相对,一言不发。一直等到咨询结束,也没说一句话。

其实这次沉默是威尔的试探,他心中对他人的“不信”太强,所以他要看看那份尊重是否真的在。西恩成功了,他让威尔明白,原来在这个房间里他可以想讲就讲、不想讲就不讲。

这是一种来访者和咨询师之间非常微妙的互动,咨询师如果能够承接住自己的这份焦虑,稳住,而不是急着要打破沉默,那么来访者的真正需求就会呈现出来。

第四次的会面,是威尔率先打破了沉默,开始讲了个笑话,后来才表达自己真正的担心——不敢走进亲密关系,害怕对方不完美。

此刻,信任关系才真正建立。

西恩告诉威尔他妻子的糗事,在欢笑中让威尔知道每个人都不完美,但就是那些不完美的小特质让人怀念,愿意去守护陪伴你的那个独特生命。我想,威尔的心收到了。

第五次的会面,很尴尬,因为威尔不愿真实面对自己,西恩质问威尔“你到底想要什么”,威尔一直回避。西恩直接表达自己的失望,并请威尔出去。

这次的冲突,很真实、有张力。其实咨询师不必总是扮演善良的角色,在一段关系已经建立信任之后,冲突反而是有益的。冲突让来访者看到咨询师也是活生生的人,是个充满关怀却也会愤怒的人。同时咨询师真实地表达也会促使来访者开始反思,反思“我到底想要什么”。

第六次,威尔迟到了很久,但最终来了。他已经想好面对了。当西恩提及威尔幼年的伤害时,威尔依旧以笑来掩饰。西恩不断地说: 这不是你的错,这不是你的错,这不是你的错… 威尔的防御崩溃,抱着西恩大哭起来,像个孩子一样,把所有害怕全部哭掉。

之所以西恩的咨询能够成功,最关键的是他和威尔的关系是平等而真实的。在威尔面前,他没有“装”,没有把自己当成权威,而是呈现出一份敞开的状态。会受伤、也会原谅,会愤怒、也会怜惜,愿意接纳自己,也愿意接纳别人。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个体,带着对他人的爱与关怀,一点点地接近那个吓坏了的小孩。

抛开一切咨询技术, 只有生命才能遇见另一个生命,也唯有爱与真实,方能扣开心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