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作比较,请从描写的重点,描写的顺序两方面赏析两者的不同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第四自然段,从描写的重点,描写的顺序两方面赏析:

荷塘月色第四段赏析 荷塘月色第4段荷塘月色第四段赏析 荷塘月色第4段


荷塘月色第四段赏析 荷塘月色第4段


1.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缕缕的荷香,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和流水,层次井然,形象.审按观察的角度,祖母由近及远,由上而下的空间顺序来写的.

2.上面的分析,基本上抓住了第4段行文顺序特点,但细一研究,还可以看到作者的匠心:

(1)抓静态与动态的结合,把荷塘写”活”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回答,这就叫”读进去”.

估计学生很容易认为只是到了”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到荷塘的那边去了”才由”静”转入”动”.这种认识是肤浅的,是套用”动静结合”这一评语,缺少鉴赏力.

实际上,作者笔下的景物都有是”动”的,”静”不过是”动”的瞬间表现,物静而情动.花、叶、流水的人格化表现了景与情的交融,潜在的韵致也就流动起来了.作者把叶子比成”亭亭有裙”,说是静,却有动,也许叶子静静地铺展着,可喻体中的女郎是在旋着舞着的,否则,那裙裾怎能临风伞开呢?再如,朱自清先生用”羞涩”一词来形容待放的花朵,更是而人寻味,不仅暗合古人对荷花”绰约若处子”的赞誉,更是站读者浮想不已,既然”羞涩”于颜内心怕更怦怦吧!这”动”已溢于文字之外了.

(2)抓可见与可想的结合,写出散文的神韵.

所谓”可想”,是指由”可见”引起的合理联想,把不可见的景物写得很有风采.

学生分析第4段的一句.荷叶田,满遮荷面,塘水看不到;作者却断定那叶下的水”脉脉”有情,这是由于叶子的”风致”引起的合理想象.这是很精彩的一笔.为沪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还可以启发他们从”视觉——嗅觉——听觉”这一角度来欣赏作者怎样描写荷塘,进而还能解决一个问题:第4段是”人在景外”不是”人在景中”(实际上是”情景交融”的问题.)

荷塘月色 第四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第四段写月下荷塘,作者从多角度来描摹荷塘美景:先写满眼茂密的荷叶,次写多姿多态的荷花,顺笔写及如歌的缕缕荷香,写叶子和花的一丝颤动以及流水.

荷塘月色之芬芳浓郁除了语言的优美外,更在于它融情于景、即景抒情、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作者一路写景,也一路抒情,随着景物描写的展开,构成了宁静与不宁静交替出现的感情层次.流贯在无边荷香月色里的,正是作者感触颇深的脉脉情思,思想感情的变化随着景物描写的变化而变化.走在幽僻寂静的路上,看着淡淡的哀愁;面对月光下的荷塘,欣赏着荷塘上的月色,心系美景,暂得超脱,淡淡喜悦之情顿生.

《荷塘月色》第四段评析

作者运用了三种修辞手法:一是“通感”.用“渺茫的歌声”来形容荷花的清香,是将听觉和嗅觉打通;用“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来形容光和影,则是将听觉和视觉打通.二是“比拟”.“袅娜”“羞涩”两词可以让我们想象荷花仪态万千娇羞不已的媚态;又如“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一句,既有叶如人般亲密无间,又有挤挤挨挨的动态效果;三是叠音词、双声叠韵词的大量运用,产生了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仅在文章第四段就有“曲曲折折”、“田田”、“亭亭”、“层层”、“袅娜”、“粒粒”、“星星”、“缕缕”、“渺茫”、“密密”、“脉脉”等十一个叠音词

求荷塘月色第四段的赏析

先是写了叶子、出水高,像亭亭的的裙;接着写花,白色的,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再接着是荷香,微风过处才能闻到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还写到流水,流水脉脉,虽被遮住,不见其形,但留给我们的想像余地是极大的。

求荷塘月色的第四段赏析?、 荷塘月色 第四自然段 的赏析

第四段写月光下的荷塘.从田田荷叶写起,依次写出荷花,荷香和脉脉流水.符合人物观察景物的顺序. 扑入眼帘的是满塘荷叶.“亭亭”一词表现了荷叶的风姿秀丽,“裙”的比喻,恰到好处地写出了荷叶临风摇曳的姿态...

荷塘月色第4段详细解析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段没有写月,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朦胧的月光中,有着奇异的光彩。把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白花比喻成“明珠”“星星”,从色彩和光华上写荷花之美。写荷花的缕缕清香,微风传送,像远方飘来的歌声一样似有似无,时断时续,捉摸不定。这幽雅淡远的感受也只能在月夜独处时才会有,如在嘈杂的白天,绝不会有这样的感受。荷香本是嗅觉形象,作者却把它比喻成“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使其转化为听觉形象,这种把一种感觉的形象转化为另一种感觉的形象的写法,在修辞学上称为“通感”或“联觉”。运用这种修辞方法,可以启发读者更加广阔深远的想像和联想,让读者从各自的生活经历和文化素养出发,去领会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境界。又如:“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把荷叶和荷花放在月光的背景下,一个“泻”字,给人一种奶白色而又鲜明欲滴的实感;一个“浮”字,又表现出月光下荷叶、荷花那种缥缈轻柔的姿容。

《荷塘月色》四五段赏析是怎么样的?

第四段描绘荷塘的月色。

月色是单调的,难以着笔,而作者把它和形态不一、色彩有别的景物结合在一起进行描写,就使月色有了光上的变化。作者继续展示出月光下荷塘四周的景象。“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等重迭词语的运用,造成了树木错落有致的层次感。

第五段为文章结尾,从单纯的写景写开来,进一步表现了作者不满现实,幻想超脱而不能得的复杂心理。

整体赏析:

《荷塘月色》是文学家朱自清任教清华大学时所写的一篇散文,因收入中学语文教材而广为人知,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

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寄托了作者一种向往于未来的思想,也寄托了作者对荷塘月色的喜爱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