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求诸己的上一句是什么

反求诸己的上一句是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的出处_反求诸己是谁说的反求诸己的出处_反求诸己是谁说的


反求诸己的出处_反求诸己是谁说的


反求诸己的出处_反求诸己是谁说的


反求诸己的上一句是行有不得,意思是行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整句话是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含义是:行动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就应该反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

孟子,战国时期哲学家、思想家、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与孔子、荀子是先秦儒家的三位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孟子宣扬仁政,早提出民贵君轻思想,被韩愈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为亚圣。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

原文:

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读解:

我们在《公孙丑上》里已听孟子说过:“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意思都是一样的。从个人品质说,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评。也就是孔子所说的“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

从治理说,是正己以正人。“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儒家,强调从自身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所以,多与个人品质紧紧连在一起。而自我批评则是其手段之一,其相关论述,在《论语》和《孟子》中可以说是不胜枚举。当然,古往今来,真正能够做到的人又的确是太少了,所以仍然有强调的必要。

仁者如射中的反求诸己出自哪里?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意思是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

出自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章句上》原文: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

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译文:孟子说:“造箭的人难道不如造销甲的人仁慈吗?造箭的人唯恐自己造的箭不能够伤害人,造销甲的人却唯恐箭伤害了人。医生和棺材匠之间也是这样。

所以,一个人选择谋生职业不可以不谨慎。孔子说:‘居住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才好。选择住处而不迷在有仁厚风气的地方,怎么能说是明智呢?’仁,是上天尊贵的爵位,人间安逸的住宅。没有人阻挡却不选择仁,是不明智。不仁不智,无礼无义的人,只配被别人驱使。

被别人驱使而引以为耻,就像做了造弓的人却又以造弓为耻,做了造箭的人却又以造箭为耻一样。如果真正引以为耻,那就不如好好行仁。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

扩展资料:

衍生成语为反求诸己。

反求诸己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fǎn qiú zhū jǐ,意思是遇到挫折时切莫责怪他人,而应先反过来从自己身上找出问题的症结,并努力加以改正。

出自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章句上》

1、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章句上》:“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译文: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

2、战国孟子《孟子·离娄章句上》:“ 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译文:凡是行为得不到预期的效果,都应该反来检查自己,自身行为端正了,天下的人自然就会归服。

行而不得反求诸己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哪里

1、它的含义是:事情做不成功,遇到了挫折和困难,或者人际关系处得不好,就要自我反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我们平时的做法却往往与圣人背道而驰。有了问题,不要怨天尤人,而要反躬自省。

2、“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这句话出自《孟子·离娄上》

3、原文:孟子曰:“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