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仲舒是哪里的人 董仲舒是哪个年代的人
董仲舒是哪里人?
董仲舒(公元前179~公元前104年)西汉哲学家,古文经学,广川人。少年时专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潜心钻研孔子学说。曾任江都相和胶西王相。汉武帝时,召试天下贤良文学之士,他以“天人三策”相对,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他的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其中心是所谓“天人感应”说,认为“天”对地上统治者经常用符瑞、灾异分别表示希望和谴责,用以指导他们的行动,为君权神授制造理论。他将天道和人道相比附,论证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还提出“三纲”、“五常”的封建。他对“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的阶级矛盾有所揭露。在教育方面,主张以教化为“堤防”。后来托病辞官,专门从事修学著书,朝廷遇有大事商议,常常派人到他家里听取意见。
董仲舒是哪里的人 董仲舒是哪个年代的人
董仲舒是哪里的人 董仲舒是哪个年代的人
董仲舒是哪个朝代的人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汉族,广川郡(今衡水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汉代思想家、哲学家、家、教育家。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汉武帝下诏征求治国方略。儒生董仲舒在《举贤良对策》中系统地提出了"天人感应"、"大一统"学说和"罢黜百家,表彰六经"的主张。董仲舒认为,"道之大原出于天",自然、人事都受制于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秩序和思想都应该是统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维护了汉武帝的集权统治,为当时和经济的稳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刘非国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胶西王刘端国相,4年后辞职回家。此后,在家著书,朝廷每逢大事,就会让使者及廷尉到他家,问他的意见,仍然受到汉武帝的重视。
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
西汉朝
《董仲舒》人物,人物图像照,籍贯,生卒年代
【人物名字:董仲舒】
【拼音:DONG ZHONGSHU】
【字号:】
【所属朝代:汉代】
【生卒年代:前179—前104】
【籍贯:信都广川(今河北枣强)人】
【人物:西汉官吏、哲学家、今文经学。少治《春秋》,景帝时为博士,武帝时,以贤良对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帝采纳,曾任江都相、胶西王相,后托病辞官,专事修学著述。有《春秋繁露》、《举贤良对策》等。董仲舒像取自明代王圻辑,万历刻《三才图会》。董仲舒版画像取自明天然撰赞,弘治十一年重刻本《历代古人像赞》。董仲舒立像取自明吕维祺编,崇祯刻本《圣贤像赞》。刻于明壬申秋日,赵曙绘,吴攀桂赞,赵希献正书,高君殿镌。董仲舒苏州石刻像刻于1827(清道光七年),清孔继尧绘,石蕴玉正书赞,谭松坡镌,为《沧浪亭五百名贤像》之一。董仲舒半身像取自清代顾沅辑,道光九年刻本《吴郡名贤图传赞》,清孔继尧绘。董仲舒坐像取自1928修《浙江余姚云楼董氏宗谱》。】
董子是哪个朝代的人董子出生地
1、董子属于西汉时期的人。
2、董子,即西汉大儒董仲舒,广川(隋之前德州旧称)人。汉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各地“贤良文学之士”赴京城长安以备朝廷策问。
3、董仲舒以“天人三策”应对,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武帝采纳,此后儒学便成为两千多年封建统治者宠用的“正统”。从而也奠定了董仲舒的“大儒”地位。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