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发展了什么好玩有趣的风俗?

守岁时忌讳数多,讲话办事必须十分慎重。守岁要守到新老年工作交接的时刻,也就是俗话说的“大年夜五更”。这时候也要祭祀地、敬祖先、吃滑扎(水饺)、放爆竹,到此,就算是拜别了旧岁,迈入了新春。辞了旧岁,接着给长辈拜年。先从自己家里、奶奶、爸爸、妈妈拜起,叫“家拜”。再出门给本家中的长者拜年(一般属未出五服者),叫“近拜”。长辈要拿出钱来分给未成年的孩子们,叫“压压腰”,城市习惯叫“压岁钱”。大年初一给家族中长辈拜年,称“元拜”。有时,还由本族长者率领到外姓家拜年或互相集体拜年,以加深感情,叫“团拜”。

山东淄博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山东淄博有什么特色)山东淄博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山东淄博有什么特色)


山东淄博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山东淄博有什么特色)


山东淄博有什么特别的风俗(山东淄博有什么特色)


山东淄博地区过年风俗(详细)?

淄博过年独特的风味小吃:过年家家户户做酥锅,吃酥锅.

大年三十晚上包饺子等到大年初一早上热熟饺子吃饺子,这叫做年年有余(鱼).

正月十五用水萝卜雕刻的花灯,萝卜里面放上蜡烛.赏灯

似乎山东淄博比较独特的风俗也只有这些罢.

博山新年习俗

山东淄博是齐文化的发源地,又处在孔孟之乡的大文化圈子里,保留了相当顽强和独特的北方地域性民俗。偶从本地报刊上发现一组介绍淄博年俗的文章,绍介的地道、切实,其中有些年俗本地现今也不多见了,因而更有了民俗史的价值。今稍作增删,摘录如下。守岁贴春联的习俗几乎全国都有,但淄博人还喜欢贴“落门钱”,现在城市已不多见,在乡村还很普遍,从桓台、高青到博山、沂源,红红绿绿,飘飘摇摇的“落门钱”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这种用彩纸凿刻出许多钱形状的图案,过去在集上,一个萝卜可以换一叠,又叫“萝卜钱”。按习俗,一见贴了“落门钱”,就是已经落了门,要帐、讨债的就不再上门了。除夕一过中午,街市上就少见行人了,在外面的人都要赶回家。有的要在下午去上坟,更多的是在堂屋里悬挂家堂轴画,摆上供品(各色好吃的),俗称“请家前”,也就是请祖宗回家过年,享受供品。祭拜之后,到胡同口烧纸“送走”“家前”,再在大门口放上一根拦门棍,以挡住怪再次进来,也挡住请来的财神不要出去,全家人团聚在一起,隆重的年夜饭在祥和的气氛中开始了。正所谓“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通宵不睡的称为守岁,博山在除夕夜还有人会在院子中间点火,让火头通宵燃烧,人围着烤火,口中念叨“烤烤前怀烤烤背,一年四季不长病。” 流行两种传统年菜:

一.炸货:

小果子:面粉里打上3-4个鸡蛋,大力揉,然后杆成饺子皮厚度,切成长方形,两片一叠,用刀在中间切三刀,然后打个旋,微热油里3分钟即成花一朵。

2.豆腐:切成小块用少许糖,味精腌制半天,然后微热油3分钟;

3.藕合:洗净的鲜藕切成不太薄的片,然后将每一片中间用刀片开(片开后的两片要连接着,类似路边摊的火烧夹肉),然后把韭菜肉夹进去,尽量多的塞。然后用面裹住,微热油里5分钟;

4.黄花菜:洗净去芯放盐和香料腌制半天,裹面过油3分钟;

5.炸腌肉:将猪肉洗净切条,用葱,姜,五香粉,花椒水,料酒腌制半天,然后裹少量面,微热油里5分钟。这里有个小窍门,将炸好的肉捞起来晾10秒钟,然后再次放入油里半分钟,可以让炸的肉更酥软。

二.酥锅。

酥锅是山东淄博市博山区的特色食品。民俗传说当年有一户人家冬天办白事,因为太忙顾不得做饭,在晚上饭点时小媳妇将剩菜一起倒进锅里,包括肉,鱼,白菜,豆腐等等,加热后因为太忙了忘记取出(山东农村的厨房都在院子里,有一口很大的锅,一般没有门和窗户,只有一个顶棚),结果第二天早晨起来一看菜都结成冻了,尝了尝味道鲜美,鱼和海带白菜因为炖了两三遍,异常酥软(类似罐头酥鱼的感觉)。从此这道菜就成为民间习俗保留下来。

还有一种传说是清朝初年颜神镇一位叫苏小妹的妇女创始,故菜名为“苏锅”。又因此菜肴用醋较多,以肉鱼骨刺酥烂为主要特征,遂改名为“酥锅菜“。

做法:将洗好的肉(包括鸡,牛,猪,鱼),海带,白菜,藕,豆腐等等放进锅里,调料有醋、糖、黄酒、酱油、葱、姜、盐等。酥锅材料摆放也相当讲究,一般用白菜铺锅底,肉类、海带、藕等放在中间,盖锅前上面再覆盖豆腐及白菜。制做时先用急火烧开,后用文火烧至骨刺酥烂为止,这个过程大概需要10个小时左右的时间或者更长,如果用高压锅时间减半。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 欢欢喜喜男婚女嫁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聘 媒

旧时男婚女嫁皆由家长包办,通媒结亲,即所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一些穷苦人家因生活所迫,有的将女儿卖给人家当童养媳,亦有的实行换亲,即互易其女为儿媳。婚龄一般男大女小,男的到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即有父母央人求亲,更有甚者“指腹为婚”,订“娃娃亲”。也有女方托媒说婆家的,叫“倒提媒”。媒人受托后,往返男女两家串通撮合,双方家庭为慎重起见,暗中打听情况,并请先生“合八字”,如无相克和不中意处,即可订亲。也有通过串门子、走亲戚等方式相亲的。淄川的情况稍有不同,待媒人把亲事说定后,须再请一媒成为双数后,才送柬订婚。

建国后,男女结婚多为自由恋爱,亦有靠人从中牵线的,叫“介绍人”或“红娘”,双方经过了解后商定婚事。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订 亲

旧时又称“送柬”或“换帖”,是双方初步落实婚姻意图的一种书面形式。男家请人用红纸将求亲之意写成小帖,封面再写上吉祥的祝词,以及“敬求金诺”、“恭侯金诺”之类表示求亲的字样,由媒人连同男家准备的衣料、首饰、化妆品、聘金等“彩礼”,用一对大红包袱包裹,送往女家。女家收到柬帖后即回帖,加“谨遵台命”、“仰遵玉言”等表示同意结亲的字样,并附回礼,由媒人带回男家。多以鞋帽、文房四宝等作回礼,淄川则回以香、艾(意为相爱)、盐(意为有缘)、麦(意有福),每样用红纸包成两包。临淄则以糕若干(按新娘年龄,每岁1对)、茶碗1对、10双高粱莛、9双筷子作回礼,取意“十停九稳”。然后男家备席答谢媒人。

订亲这一习俗至今仍然沿用,一般男女双方同意后,再由双方家长出面走动,以示承认,并向女方赠送聘礼,即算订婚。近年来,在部分人中要彩礼之风大盛。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择 吉

即男方选定举行婚礼的日期。一般男家须托媒人到女家“要媳妇”,女方将嫁女的生辰八字用大红纸写好(博山叫“年命帖”)交媒人带回男家,男方据此请卜人选定“行嫁月”、“吉日良辰”和喜神所在的方向,叫“查日子”。同时还要算出迎亲、送亲之人在属相上的忌讳,用大红纸一式两份写好,叫“年命帖”,由媒人送往女家,叫“送日子”,而且还要向女方送聘礼。博山多习惯送钱一宗,叫“盒子钞”,女家用其中一部分置办嫁妆,留一部分给嫁女压柜子,叫“子孙钱”。桓台县则惯以鸡、鱼、肉、菜、面、枣、栗子等,随“年命帖”用食盒抬送女家,上贴“禧”字,俗称送“上头盒”。“送日子”之后男女双方即准备婚嫁物品,男家所缝制的被子多在四角放少许棉籽,取“辈辈有子”之意;女家亦请儿女双全的妇女帮助“棉被子”,多在四角放些红枣、花生、制钱、栗子等物,取意“早生贵子”。

如今,在一些比较封建保守的家庭里,尤其是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儿孙结婚仍沿用“查日子”、“送日子”这一习俗,许多也沿袭至今。部分青年人多选在“五一”、“十一”、元旦等节日结婚。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送严房

亦有叫送圆房、送缘方的。一般是在结婚前一日,女家派人把嫁妆送至男家,叫送严房,桓台俗称“下妆奁”。临淄多是在吉日前后一个双日送嫁妆。博山居民多是由男方派人到女家搬取嫁妆,叫“搬严房”。淄川居民在此之前还有“催妆”的习惯,即在结婚前两三日内男方送食盆一架给女家,内装酒、肉、栗、枣等物,皆为双数,此后女家才派人“送严房”。从前的嫁妆,一般人家多是两铺两盖、桌椅、箱柜、座钟、脸盆等,贫穷者从简,只送茶具等桌上用品。无论贫富,“长命灯”一对是必不可少的,就是现在有了电灯,也作为摆设照送不误。嫁女妆奁内多贮枣、栗,谓之“早立子”(亦说取“夙兴”、“慎栗”之义)。送取严房所用的工具皆饰以浓厚的吉庆色彩,所用的绳子要染一段红色,用的车辆、扁担、盒、柜等要贴上写有“喜”字的红纸帖,底面用红纸铺垫,桌、椅、床、柜等陪嫁木器上要挂以角形红布等。这一日亲朋邻里多持礼品往贺,称“贺喜”(旧时称“添饭”),向待嫁的女子家里送喜礼叫“ 填箱”。礼品过去多以馒头等食品相送,现多送、喜幛等。喜礼要一笔不漏地记入帐簿,俗称“喜簿”,以备将来还礼。无论何种形式的喜礼,都要讲吉利,不送谐音不雅的物品,如钟(终)、梨(离)、缎子(断子)等。一般也不送单数。男家要备宴酬谢宾客(多在宴前先下请帖,后再派专人敬请),博山叫作“待行人”。这天一般都要请亲朋邻居共同帮忙,主持办喜事的头目叫“大总”,由他按照主家的意图来安排各项事宜,“大总”一般由懂这套礼仪的长者担任。

搬送嫁妆、贺喜、宴请宾客这些习俗相沿至今。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娶 亲

旧时娶亲一般有“大娶”、“小娶”之分,但其含义各地又稍有不同。“大娶”,男家备官轿、花轿两乘,吹鼓手、彩旗前引迎娶。新郎换上新装,多是身穿长袍马褂,头戴瓜皮帽或大礼帽,胸佩大红花,乘官轿在先。另一乘花轿为新娘备用,去时由幼童或新郎之弟或妹乘坐,名曰“压轿”,轿门上要贴写有“吉星高照”的红符。“大娶”一般白天进行,只有少数阔少结婚采用。“小娶”,男家只发花轿一乘和灯笼火把到女家迎亲,多为平民结婚采用。淄川的“小娶”多在夜间进行,博山则均在夜间进行。关于夜间娶亲,有这样一个传说:旧时,博山有一个恶霸翟三胡,是一个色魔,不论谁家娶亲,他都享受初夜权,为逃脱这一厄运,便在夜间偷偷将新娘娶回家。相沿成俗,直至今日。不论大娶、小娶,男方到女家迎亲必须带皮袄、红毡,否则女家不发人。至女家,行“求婚礼”,新娘头蒙红纱,由父辈或兄长抱入轿内,亦有用椅抬入轿内,意思是脚不沾娘家的土。并有兄弟或近亲的两人相送,名曰“送客”。临淄还有“押轿”的习惯,有小辈二人提水壶扶轿杆跟在两旁。旧时,博山一带新娘上轿有被“抢 ”上轿的传说。结婚那天,新郎带车或轿,跟着一帮人到女家去“抢亲”,新兄弟背着她跑,伴娘在后面卫护,新郎则带人追赶,经过一阵象征性地争夺后,才把新娘请上轿子。上轿前,新娘手中多要拿些东西,桓台多是手抱书和如意钩(用红纸包装),博山的新娘多要带些手帕,以备应付闹房的人。起轿后,一路不能落轿,路遇坟墓、庙宇、奇石、怪树等,均以红毡遮蔽。桓台县居民还有沿途送“过街面”的习俗,进村燃火把迎之。轿至男家门前,花轿面对喜神所在的方位落定,有的地方这时故意将大门关闭,让花轿在门前停一会儿,谓之“顿性子”,目的是使新性格绵软,进门后服婆家的管教。待男家大门顶压一对红砖、两双筷子,门框贴“青龙”、“赤虎”,红毡铺地后,时辰已到,鞭炮齐鸣,新娘由两“架女”相扶下轿,新郎在前,路过门坎时门坎放一红纸裱糊的马鞍子,新娘由嫁女搀扶迈过,叫“过门”,意在“前进平安”。在新娘向院内走时,一路有人向其身撒五谷杂粮、彩色纸屑,目的在于驱邪。院内摆放香案,夫妻拜天地,抛“长命火烧”。此后,新郎要用一条红绸牵着新娘走向洞房,到洞房门口,新郎给新娘挑去“蒙头红”。桓台居民还惯以把蒙头红抛到房上去,然后才入洞房。新娘进入洞房后,朝喜神所在的方位坐下,谓之“坐时辰”,同时吃随身饭——从娘家带来的面条——在开水锅里一烫即捞出,不能煮熟,此时有人会问“生不生?”,新娘只能说“生”字,取生养孩子之意。傍晚,新郎新娘喝合卺酒,俗称“交心酒”、“合婚酒”,亲朋开始闹房。

与此同时,新郎家须设宴招待女方的送客,并约定新娘归家的日期,后返回(淄川境内送客返回时还要将新娘之套脚红袜带回)。有的地方是次日女家携礼来探望,议回门期,名曰“圆饭”。周村的居民女方来“圆饭”的人所带的礼物必须有一对鲜鱼,男家回礼亦必须有一条鲜鱼,叫“两头子有鱼”。

新婚第二天,新郎新娘上坟祭祖,博山、桓台多在第三天祭祖,谓之“上喜坟”。三日这天,博山的新娘还要送婆婆一条新裤,有“待要富,三日给婆婆做条裤”的谚语。

建国后,迎亲习俗逐步有了一些改革。不再用轿迎娶。50年代境内农村多用马车,城区多用自行车,“送客”亦随车陪行,新娘亦不再蒙红头巾。还有以彩旗鼓乐为先导,秧歌队迎娶的。“”时期,曾一度实行“革命”结婚,农村多以锄、镰、锨、镢为嫁妆;城区则以赠“红宝书”为时髦,且多半步行至婆家。近年来用面包车、小轿车迎娶的渐多。但一些、讲究,如夜间娶亲、持红毡迎亲、“顿性子”、闹洞房、上喜坟等习俗仍沿袭至今。

夫妇“拜天地”之俗在农村一些地区仍保留。现在绝大多数地区结婚典礼多是向主婚人致敬、向父母致敬、互相敬礼,主婚人、来宾、新人讲话即大礼告成。进入80年代,又提倡举行集体婚礼,新郎新娘们欢聚一堂,由单位当主婚人表示祝贺,分发喜糖、喜烟,此外还有“旅行结婚”等形式。

山东淄博结婚风俗:住日子

一般是新婚第3天,新娘返回娘家,多由女家接送,男家须备席招待。当天返回的叫“回门”,亦有在娘家住6日或8日的,叫“住日子”。返回婆家时,女家备礼多在一早返回,意在吉利。至此,大礼告成。这种“回门”、“住日子”的习俗依旧流传。

以上就是山东淄博传统婚嫁习俗,现在某写习俗已经简化,不过传统的婚嫁习俗还是很有意思的吧。

淄博市的文化习俗、衣食住行的特点,衣食住行的特点与地形、气候的关系是啥?

淄博地处北方地区,北方和南方的文化习俗是不同的,但淄博和其他北方城市的文化习俗都不多,陶瓷文化是淄博的特点,这和它是全国有名的工业城市不无关系.淄博是古代蹴鞠的发源地,也可以理解为现代足球的发源地.淄博是古代齐国的故都,其文化底蕴和影响力不容忽视.衣食住行方面,由于淄博地处北方,属温带季风气候,故冬天寒冷干燥,春天多风沙,夏天高温多雨,秋天凉爽短促,人们依此气候特点随便变换衣着.淄博的特色小吃有很多,比如周村烧饼,博山酥锅,豆腐箱,油粉,卤汁羊肉,菜煎饼,肉火烧,周村朝天锅,桓台金丝鸭蛋等.由于气候湿润多雨,传统的民居均以尖顶平房为主,类似四合院.淄博经济发达,所以交通也很方便.淄博北部属于鲁北平原,中部是过渡带,南部均属鲁中山区,所以淄博南部山区人们的住房是用大石块垒起来的,大石块均采自山上,故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沂源县绝大部分是山地,再加上气候湿润和土壤的适宜,苹果成为了沂源的特产,个大味甜汁多.

淄博是齐文化的发源地,在书画、陶瓷、丝绸、人文等方面历史悠久,民风古朴;饮食以博山菜为主要特色,是鲁菜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风味以酱、卤、炒的特色闻名;淄博南依泰山山麓,北濒九曲黄河,地处华北平原东部,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景色秀丽。

山东淄博风俗习惯的文章(500字)

以下仅供参考 舞蹈 桓台县境内舞蹈多为民间扮玩中的表演形式。较典型的有扭秧歌、傻子扑蝶等。扭秧歌可多人,也可单人,边歌边舞,形式活泼欢快,具有较强节奏感。傻子扑蝶多为男女两人扮舞。女俊扮,反复做引、逗、耍、闪等动作;男丑扮,做追、捉、戏、扑动作,形式诙谐风趣。 1956年,傻子扑蝶参加惠民地区舞蹈会演获奖。同年,县文化馆举办舞蹈传授班,向群众传授《小车舞》、《跑驴》、《十大姐》等舞蹈。 1959年,县文化馆自编的小舞蹈《绣花舞》、《送肥忙》等参加淄博专区文艺会演。1974年,自编舞蹈《编地毯》参加惠民地区文艺会演,获演出奖。1976到1978年,县文化馆在18个单位举办舞蹈训练班,参加训练1200余人次。1986年,由杨云凤等编排的歌伴舞《在希望的田野上》,参加山东省歌伴舞会演,获演出三等奖。 杂耍 明清至时期,元霄节扮玩杂耍成为民间习俗。其主要形式有高跷、芯子、旱船、竹马、舞狮、龙灯、花轿、花鼓、花杆等。有特色的是高跷、芯子、花杆。高跷可以单演,也可成队表演,扮相内容非常丰富。传统故事扮相有群英会、唐僧取经、白蛇传、八仙过海、水浒人物、三国人物等。新成立以来,以时事人物为扮相者渐多。有宣传婚姻法的《夫妻抬水》,宣传土地改革的《》等。 芯子分为扛、抬两类。扛芯子有一成年人将芯子底座卡住双肩,捆绑在腰间。选一童子捆扎在顶上,上下捆扎连接,协作表演。抬芯子是用一根长圆木,中间做上踏脚,两头做上防止翻滚的抓手(放下时作腿用)。玩耍时把1-2人捆扎在踏脚上,由两人抬着圆木两头,手握抓手。芯子表演时,可在锣鼓声中串花、走故事,形式活泼灵巧。 花杆是用一根1.5米长的细竹杆,两头各打两个10厘米的方孔。方孔中间系上铜钱,两端装饰绒线花。杆身用五色彩条缠绕。花杆队服色统一,俊扮,随着锣鼓点编队串花,变换队形。花杆耍出各种花样,铜钱有节奏地哗哗作响,令人赏心悦目。 自1982年始,在县门辅导和组织下,桓台民间杂耍活动更加规范化。每年元宵节索镇都有各乡镇来的民间杂耍队。1985-1987年,每年有十几支队伍,近千人的民间扮玩活动。1985年,东镇村杂耍队作为桓台代表队参加淄博市的民间艺术活动比赛,获得高跷表演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