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图学园教育,主要围绕什么学?

柏拉图学园教育,主要围绕形而上学和神学议题,几乎没有学。

理想国第六卷(理想国第六卷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理想国第六卷(理想国第六卷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理想国第六卷(理想国第六卷读书笔记摘抄及感悟)


自普罗提诺,以来,柏拉图学院的教育主要侧重于形而上学和神学,几乎没有学内容。美德的序列中有美德,但只是起点,更高的美德才是终点。因此,对《理想国》和《法义》的讨论主要涉及普罗克洛观点中的低阶问题。

所以《理想国》的解说是一部没有受到简布里柯影响的现存作品,也就是对玄学和神学的论述较少。本书也分七卷,其中第六卷逐句解读《理想国》 卷十的厄尔神话,其余为与《理想国》相关的一些论文和讲义。

《理想国》中的主要题目是单独研究的,而不是逐句评论。其中对很多问题的关注也是后世《理想国》研究的重点。不同的是,他在解读柏拉图思想体系的内容时,用了整体整体论的方法来解释,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古代整体论及其哲学意义,直到今天。

下面,根据普罗克洛系统的哲学创作和散文,我们来看看他的主要哲学思想以及他与其他柏拉图的思想联系。在谈到柏拉图形而上学的核心思想太一,时,普罗克洛强调,太一不仅仅是一个脱离我们的具体世界的简单的形而上学抽象,而是一个具有实践力量的东西,它可以将其超越性应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没有它,世界就没有统一,就无法凝聚。用他自己的《神学要义》中的话来说:

所有的多样性都以某种方式参与统一。设不同的事物不参与统一。成为一个既不是整体也不是一部分;它的每一部分都是一个多元的东西,直到无限;这些无限的元素中的每一个都可以成为无限多种的东西;因为如果多样的事物不参与任何统一,那么它们就不参与自身整体或个体部分的方式,所以它们在各个方面和整体上都是无限的。

这是通过反证法,说明具体多样的事物必然需要统一,而这种统一的来源不是它本身,而是太一为什么事物一定要统一?如果没有统一的保证,我们什么都不能知道,因为它们会无限分解。就像我们看到一只老虎和一只老鼠,它们被无限分解成部分后,都是电子、原子等基本粒子的运动。那么,作为百兽,过街,的老虎和逃跑的老鼠没有区别,这和我们的常识是相悖的。

这种统一是需要的,我们实际上获得了它,因此可以推断,太一在统一和被承认方面一直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而不是一种徒劳的预设。有了太一,我们不仅能看到树木,也看不到森林,我们不仅能看到异,也看不到团结。相反,一切都变得混乱,无法得知。因此,普罗克洛得到了一个信条,太一无处不在,没有什么是它无法控制的。这一思想也来源于新柏拉图主义的形而上学预设:一旦我们预设太一是一切事物的根源,那么一切都根植于此。同理,与太一,相同但具有道德意义的至善',也与个体事物相关。普罗克洛说:每一件好事都倾向于团结参与者;一个统一的人是好事;至善和太一一样

因为如果说保存一切存在是属于至善的(也因为万物都向往至善),如果同样地,保存和拥有个体的存在是一种统一(因为一切只通过统一而存在),那么至善就使参与者成为一体而不管其表现如何,而参与者也凭借这种融合而拥有它们的存在。其次,如果把一切都保持在一起属于统一,那么它会通过表象使一切都完整。

那么,这样的融合状态对什么都好。然而,如果一体化本身是好的,所有好的东西都趋向于统一,那么不受限制的至善和不受限制的太一将合并成一个单一的原则,这使事物合而为一,并通过这样做使它们变得好。

因此,那些以某种方式远离善的事物被剥夺了它们所参与的统一性;同样,在统一中失去了份额的事物,也会受到分化的影响,其优劣也会被剥夺。善是整合,整合的善;至善是其中之一,太一是初的爱好。

这是同一个原理。太一没有意义,但至善是太一意义的代言人。团结与善良相联系后,显示了太一与至善的关系,解释了每一个具体事物的善与善与至善,的关系,呼应了太一与具体事物的团结的关系。它还说,太一和至善积极参与具体事物的建设。具体事物有其正当的来源和保障。由此,“多”与“一”的关系得到加强,形而上学原理对世界多样性的解释力和对道德生活的指导能力也得到加强。

神学早在亚里士多德时,就与形而上学联系在一起,对万物性原理的研究被称为神学。在普罗克洛神学中,有一种反映,后世称之为消极神学倾向。如上所述,一方面,他强调太一和至善对具体事物的热情,但另一方面,他也强调太一至上和超越。

普罗克洛认为任何更高的理性都是普遍存在的,而不是同时存在于任何地方。它无所不在是因为万物都有它,但不是因为它从不与它的无所不在相混淆,它总是把自己保持在超验的纯粹中。也就是说,太一虽然不仅是超然的,在本质上也是不可理解的,任何理解都是一种局限,使他内敛而不完美。他在《柏拉图神学》说:但是,既然我们尽量用“至善”和“一”来形容他,我们也就给他起了“理”、“”或“父”的名字。我们必须原谅围绕这个不可言说的原则而产生的灵魂。她渴望见到他,渴望用理性的眼光谈论他,这是可以理解的。

但同时,“一”的性和超越性是巨大的,必须认为它超越了这样一种暗示。从这些东西中,我们可以得到柏拉图的神圣观念和与事物本身相对应的层次。我们可以说,这个命题的部分充分展现了大全王的单一性和超验性,简而言之,他并不等于万物。

因此,如果我们想到达太一和至善,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理性认知。根据普罗克洛,的说法,将我们与善联系起来,停止我们的活动和运动,并在初的、不可言说的善的统一中建立所有神性的,是对上帝的信仰,它以不可言说的方式将所有的神、所有的灵魂和所有快乐的灵魂与“至善'”联系在一起。

对至善的研究既不能是认知性的,也不能是不完整的,但是我们应该让我们自己上升到神圣的光,闭上我们的眼睛,从而逐渐在未知和神秘的存在中建立我们自己。这种信仰比认知活动更古老,不仅在我们身上,而且与神本身也是如此,所有的神都按照这个统一起来,所有的力量和过程都聚集在一个核心里。所以,这种的理解其实是一种信仰。

总之,普罗克洛的神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神学要义》和《柏拉图神学》中。《神学要义》其实是他的玄学入门,包括211个相关的题目,大致可以分为两部分。部分是前112个题目,论证了太一,没有任何统一的“许多”,是现实的终原因,并建立了基本的形而上学概念结构,如原因和观点。第二部分论述了三种真正的原因:神(即“统一”或“统一”)、理性和灵魂。普罗克洛神学就是基于此。

《理想国》读书笔记之七:柏拉图的善

在第六卷中间部分论述护卫者教育时,苏格拉底留下一个重要的问题。他提到,年轻护卫者的教育,应当为某种“的学习”做准备,但却没有说明的学习是什么。在第六卷临结束时,他终于有机会解开这个谜题,同时也引出了的“理念论”。

与此前阐述“正义”和“知识”时所用的方法一样,苏格拉底从辨明概念开始。首先,他说,的知识问题即“善的理念”,但是,“善”却往往被人误解。有人说,善是知识,也有人说善是快乐,可是,当你进一步问他们“善是知识”和“善是快乐”具体指什么,人们往往含糊其辞。

在苏格拉底眼中,善是如此重要,每个的灵魂都把它作为全部目标;但另一方面,它却又如此难以把握,以至于人们似乎能够直觉到它的存在,却总无法建立起对它的稳固信念。不懂得善,自然也无法识别其他东西中善的成分。对于城邦中秀的人物,这种无知是无法容忍的。

那么善到底是什么呢?苏格拉底用了一组类比来说明。

他说,正如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物体,是因为太阳光作用于我们的眼睛;我们能够认识真正的实体(理念),是因为有善的理念存在。“善的理念给予知识的对象以真理,给予知识的主体以认识的能力”,因此,可以说,“善的理念”是“理念”背后的“理念“,是“一”背后的“一”。

如果我们把一组类比延伸一下,并与第五章探讨过的“知识”与“意见”的问题结合起来,会惊喜地发现,恰好能够得到一个完整的认识论框架,后来两千多年西方哲学史,几乎都没有逃出过这个框架。卡尔·波普说过:柏拉图著作的影响(无论好坏)是无法估量的,人们可以说,西方的思想是柏拉图的,或者是反柏拉图的;但是任何时候都不能说是非柏拉图的。这句话放在这里恰当不过。

但这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罗素在《西方哲学史》对柏拉图的影响也有一个评价,他说:也许我们可以把“哲学”定义成用柏拉图的方法达到的全部探讨的总和,但是,如果这一定义妥当的话,那乃是由于柏拉图对于后世的哲学家有影响的缘故。

换言之,柏拉图所使用的这种辩证的方法,虽然标志着哲学一个重要的进步,但同时也为哲学打造了一副镣铐。两千年来,许多西方哲学家都将精力耗费在诸如“美比真更善”这样的辩论上,但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前提:只有我们争论的是逻辑的问题而非事实的问题时,辩证的方法才是发现真理的途径。问题边界的模糊使得讨论变得漫无边际,尽管依靠概念编织出一套精美的解释图谱,但也仅仅是概念而已。

另一方面,在柏拉图所描述的哲学中,神秘主义的介入,也使问题变得更加扑朔迷离。大量神秘的必然性断言代替审慎的设、验证和怀疑,价值判断凌驾于事实判断之上,某种程度上来说,也限制了哲学向科学的转变。实际上,细读柏拉图的文本也不难看出,柏拉图的哲学根本来说是为他的学服务,与其说他的讨论在寻找终的“真实”,不如说他在一心一意使得他的论述符合他的逻辑。罗素认为,柏拉图的这一倾向是对真理的背叛,并没有冤枉他。

柏拉图的《理想国》共分十卷,每卷讲了什么故事,表达了什么思想?

章 财产 公道 节制及以上三者 之敌对 问答中之人物

第二章 个人教育

第三章 教育中之艺术

第四章 财产善德

第五章 婚姻哲学

第六章 哲理

第七章 教育之实在与影响

第八章 四种

第九章 正当之与不正当之二者之乐趣

第十章 生活之酬报

理想国|卷六、卷七:哲学王

第六卷主要谈论理想的城邦的统治者——哲学家,要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统治者,必须使他们掌握真正的知识——善的理念。

苏格拉底的核心观点是,哲学家在世界上占少数,他们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所以,这种人应当成为城邦的统治者。然而将要成为真正哲学家的极少数人必须走一条曲折漫长的路,完成作为他们特有使命的学习。这学习就是去学习比正义和智慧还要高的知识——善的理念。善的理念相当于太阳。真理起源于善,就像光线起源于太阳一样。知识(正义和美等)相当于事物,它们起源于善,就像万物受太阳哺育生长一样。人的灵魂则相当于眼睛,借助太阳发出的光线而获得各种知识。

第七卷苏格拉底提出一个“洞穴理论”,用这个例子说明哲学王的生活道路。

看洞壁上的阴影,看火光下的实物,看夜空和夜空中的星光月光,然后看到太阳本身,就等于认识善的理念了。然而,哲学家不应该留恋高处的幸福生活(认识善的理念),他得参加管理的工作,不辞辛苦,再回到洞穴中和囚徒们同吃同住。

要成为一个的管理人才,他们年轻时必须是战士,受过良好的体育和音乐教育,进一步还要学习算术,这个学科能够将灵魂引向真理。其次是几何学,再其次是天文学,接着还有和天文学成对的科学—关于和谐的声音的科学。所有这一切,都只是辩证法的预备课程,唯有辩证法才是的科学,它理智去达到事物的本质。“当一个人企图靠辩证法通过推理而不管感官的知觉,以求达到每一事物的本质,并且一直坚持到靠思想本身理解到善者的本质时,他就达到了可理知事物的顶峰了。”

理想国第六卷把理念等同于什么

善。根据查询《理想国》第六卷信息,把太阳比作善在可见世界里的儿子,得见万物靠太阳,万物生长也靠它,善是理被认识的条件,也是理性产生的条件(希腊人觉得眼睛和太阳同构),善的理念高于“是者”,超越所有。

反映柏拉图教育思想的著作

反映柏拉图教育思想的著作是《理想国》。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的管理。

柏拉图的《理想国》一书是他的代表作,涉及到了学、教育学、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2015年11月,《理想国》在英国“学术图书周”中,被评为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以故事为题材,叙述苏格拉底到贝尔斯祷神,归途被派拉麦克邀往家中,宾主滔滔谈论起来。两人的辩论从各个角度暴露奴隶主阶级的哲学思想、思想、艺术思想及教育思想。故事中的苏格拉底是虚拟的、托的,实际上就是柏拉图的代言人。

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和人讨论正义,分析个人正义与城邦正义之间的互通性,系统地阐述了正义的概念。柏拉图设计并展望着心目中理想国度的蓝图,提出在“理想国”中才能真正实现正义。

《理想国》共十卷。、二卷讨论公道正义问题。因为在柏拉图的思想中,的建立是为求实现公道正义,所以这两章概括了全书的主旨。

从第二卷后半到第三卷,讨论卫国者的教育,也是执政者的初级阶段教育。第四卷讨论教育的效能与,还谈及节制、勇敢、睿智、正义等的意义。第五卷讨论学前教育和妇女教育。第六卷和第七卷讨论哲学家的培养,也就是执政者的高级阶段教育。第十卷谈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