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长江大桥是东西还是南北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的江面上,是长江上的座大桥,新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座复线、公路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桥”,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全长1670余米,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武汉长江大桥通南北_武汉长江大桥走向武汉长江大桥通南北_武汉长江大桥走向


武汉长江大桥通南北_武汉长江大桥走向


武汉长江大桥通南北_武汉长江大桥走向


确切的说武汉长江大桥应该是西北-东南向(大致呈东-西向),既沟通南北,又连贯东西。详细见附图。

一桥是指什么大桥

一桥是指。“一桥”这个词出自《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意思是大桥飞跨沟通南北,长江天堑将会畅行无阻。1953年到1957年“一五”期间所作的一首词。

“一桥”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堑”指的是是交通的沟。出自《水调歌头·游泳》中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桥飞架南北,大堑变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汉长江大桥的雄伟气势及其在我国南北交通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水调歌头·游泳》原文

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璧,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

一架飞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桥指什么

一架飞桥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桥指武汉长江大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意思是: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以后,长江天险成为通畅的大路。出自《水调歌头·游泳》,是作者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

全词为: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该词描绘了1956年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作者对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作者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功能设计:

大桥为公路两用桥,上层为公路,双向四车道,两侧有人行道;下层为复线。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西北岸引桥303米,东南岸引桥211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双线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上层为公路桥,宽22.5米。

其中:车行道18米,设4车道;车行道两边的人行道各2.25米。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为终年巨轮航行无阻起了很大的作用。

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___(判断对错)

1957年10月,全长1700米的长江座公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顺利建成通车,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实现了“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的美好愿望.

故为:

√.

的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哪座桥?

的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万里长江上的座大桥,也是新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伊始即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1956年6月在《水调歌头·游泳》中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南北交通这一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

扩展资料:

《水调歌头·游泳》是在1956年巡视南方,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1957年1月。 该词描绘了1956年积极建设的现象,表达了对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水调歌头·游泳》

作者: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⑽。

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参考资料来源:

武汉长江大桥。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是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中的名句,这是畅游长江时写下的激扬诗句。而词中的“一桥”指的正是武汉长江大桥,“堑”的意思是则是阻碍交通的沟渠。“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就是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以后,长江天险从此变成了通畅的大路。

是1956年初夏从长沙到武汉,他在长江里游泳,后来就写了《水调歌头·游泳》里面写的“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后面写的“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大家都知道“龟蛇静”就是长江大桥。

扩展资料:

建设意义

武汉长江大桥是新成立后在“天堑”长江上修建的座大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座大桥,是座复线、公路两用桥,建成之后,成为连接南北的大动脉,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凝聚着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

大桥在技术设计中,经过专家的倡议,中苏技术人员的共同研究,在大桥工程进行中,各部、全国各地厂矿均积极支援,建桥工作是由茅以升先生主持完成。

于1956年6月首次在武汉畅游长江后(当时武汉长江大桥正在建设)所作的诗词《水调歌头·游泳》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句,正是描写武汉长江大桥对沟通南北交通的重要作用。大桥自建成以来,一直都是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武汉长江大桥全长1670.4米,正桥是公路两用的双层钢木结构梁桥,上层为公路桥,下层为双线桥,桥身共有八墩九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八个桥墩除第七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桥梁工作者所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凝聚着桥梁工作者的机智和精湛的工艺。

2、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

大桥建成之后,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的促进了武汉的发展。从全国的宏观角度来看,大桥的建成意义更是在于将京广连接起来,使得长江南北的运输通畅起来。

大桥像一道飞架的彩虹,在长江天堑上铺成了一条坦途。平汉和粤汉由此实现了连接(两线也因此而改称为京广线),南北交通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大大促进了 武汉市枢纽建设进程,使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市成为全国重要的枢纽。

大桥通车后,经济效益十分巨大,仅通车的头5年,通过的运输量就达8000多万吨,缩短火车运输时间约2400万车小时,节约的货运费超过了整个工程造价。大桥通车前,一列货车车厢经轮渡过江,需往返多次,最快也需5个多小时。

公路桥部分,30多年中过桥车流量逐年增长,1988年昼夜行车在3万辆次以上。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桥的通过量也不断增加,直接间接的经济效益更难以计数,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参考资料: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

1955年9月,新成立初期,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武汉三镇连成一体,南北大动脉京广打通。彼时,全城沸腾,举国欢庆。

作为我国首座公铁两用跨长江钢梁桥,武汉长江大桥虽经历7次较大洪水、77次轮船撞击,但仍健康如初,被誉为“桥坚强”。

扩展资料: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万里长江上的座大桥,也是新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伊始即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武汉长江大桥是援华156项工程之一,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全长约1670米,上层为公路桥(107国道),下层为双线桥(京广),桥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8个桥墩除第7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

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的经济发展。同时,大桥将被长江分隔的京汉和粤汉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京广,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6年6月在《水调歌头·游泳》中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南北交通这一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作为个五年主要成就,大桥图案入选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成为新建设的重要标志。

武汉长江大桥是的旅游景点之一。2013年5月3日,武汉长江大桥成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9月,入选“首批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201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迎来通车60。

2018年1月,入选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参考资料:

的词“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指的是武汉长江大桥。

1952年2月的一天下午,雪后初晴,大雪把武汉三镇装点得多姿多彩。沿盘山小道,登高远望,隔江相望的武汉三镇和被长江隔断的京汉、粤汉尽收眼底。

有关同志向汇报了工作情况和桥址方案,经过实地考察,同意修建武汉长江大桥,也同意的桥址方案。

1956年的一天清晨,在视察武汉长江大桥工程后,连续三次畅游长江。当第二次游到大桥水域时,一边踩水,一边观看正在紧张施工中的大桥。

临近桥墩时,挥臂侧游,从大桥二、三号桥墩间穿过。第三次畅游长江后,写下了气势磅礴的《水调歌头·游泳》。

〖原词〗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馀。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1957年10月15日万里长江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能够建成如此雄伟的大桥,靠的是以为首的的坚强,靠的是大协作精神。

50多年过去了,我们看看这座桥,它不仅仅是一座桥梁,它实际上代表着一种文化,这是的大桥文化。

扩展资料: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万里长江上的座大桥,也是新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座公铁两用桥,被称为“万里长江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伊始即成为武汉市的标志性建筑。

武汉长江大桥是援华156项工程之一,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全长约1670米,上层为公路桥(107国道),下层为双线桥(京广),桥身共有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8个桥墩除第7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

武汉长江大桥将武汉三镇连为一体,极大地促进了武汉的经济发展。同时,大桥将被长江分隔的京汉和粤汉连为一体,从而形成了完整的京广,对促进南北经济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1956年6月在《水调歌头·游泳》中题写的“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正是对武汉长江大桥沟通南北交通这一重要作用的真实写照。作为个五年主要成就,大桥图案入选1962年4月发行的第三套,成为新建设的重要标志。

参考资料:

一桥飞架南北:指当时正在修建的武汉长江大桥。一九五八年版《诗词十九首》和一九六三年版《诗词》,作者曾将此句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经作者同意恢复原句。

水调歌头·游泳

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今日得宽余,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风樯动,龟蛇静,起宏图。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注:

一九五六年六月一日,从武昌游过长江到达汉口。六月三日,第二次游过长江,从汉阳穿过长江大桥桥洞到武昌。四日,第三次游过长江,也是从汉阳到武昌。

武汉长江大桥

一九五八年版《诗词十九首》和一九六三年版《诗词》,作者曾将此句改为“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后经作者同意恢复原句。

南京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 ,是在个五年时建的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蛇山和汉阳龟山之间,是新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座公铁两用桥,也是古往今来,长江上的座大桥。该桥于1955年9月动工,1957年10月15日正式通车。大桥为公路两用桥,上层为公路(107国道),双向四车道,两侧有人行道;下层为复线(京广)。全桥总长1670米,其中正桥1156米,西北岸引桥303米,东南岸引桥211米。从基底至公路桥面高80米,下层为双线桥,宽14.5米,两列火车可同时对开。桥身为三联连续桥梁,每联3孔,共8墩9孔。每孔跨度为128米,桥下可通万吨巨轮,8个桥墩除第7墩外,其它都采用“大型管柱钻孔法”,这是由首创的新型施工方法。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是在什么时候

武汉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时间是1957年10月15日。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之后,南北贯通,“天堑变通途”,结束了过去用轮渡来衔接京汉、粤汉运输的历史,有力促进了华中地区和全国范围内的物资和文化的交流。武汉长江大桥成为座跨越长江的大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湖北省武汉市境内连接汉阳区与武昌区的过江通道,位于长江水道之上,是中华成立后修建的座公铁两用的长江大桥,也是武汉市重要的历史标志性建筑之一,素有“万里长江桥”美誉。

武汉长江大桥西起楚琴立交,上跨长江水道,东至中山路;线路全长1670.4米,主桥全长1155.5米;上层桥面为双向四车道城市主干道,设计速度100千米/小时,下层为双线铁轨,设计速度160千米/小时;总投资额为1.38亿。

武汉长江大桥主要由水上主桥、桥墩、上层桥面板、下层双线轨道、四座桥头堡以及各立交匝道组成,主桥路段呈西北至东南方向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