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郡在什么地方

在山东临淄。

在西安的淄博人叫什么地方(西安在淄博的那个方向)在西安的淄博人叫什么地方(西安在淄博的那个方向)


在西安的淄博人叫什么地方(西安在淄博的那个方向)


在西安的淄博人叫什么地方(西安在淄博的那个方向)


齐郡因齐国得名。战国时,齐国于境内置五都,不置郡县。临淄为齐国都城,“城临淄水,故名临淄”。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灭齐为郡,治临淄”。六国既灭,秦始皇“分天下以为三十六郡”。此三十六郡之名,史记未载。南朝人裴骃集解史记,所举三十六郡中有齐郡与琅邪郡。但秦代封泥有“临菑司马”之文,秦时司马为边郡属官,因此在齐国中心地区应置有临菑郡。据谭其骧考证,秦代已有济北郡、胶东郡之名。秦代封泥又有“即墨太守”、“城阳候印”,因此临菑、济北、即墨、城阳、胶东等郡可能均为秦代所置。惟齐郡与临菑等郡之关系已难以考定。

齐郡,又名齐国,古代郡、国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国,于其故地分置齐郡、琅邪郡。汉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领田氏齐国故地,后徙韩信为楚王,分齐国为七郡。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复置齐国,治所在临淄(县治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领七郡七十三县,其地相当于今山东省北部、中部、胶东半岛和东南沿海地区。至武帝时,齐国之地已分为十二郡国,又除齐国为齐郡,属青州刺史部。西汉后期,齐郡仅辖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淄博市区东部及青州、临朐、广饶一带,人口五十余万。王莽改齐郡为济南郡。汉光武帝复置齐国。魏晋南北朝诸代,或置齐郡,或置齐国。后汉为齐国,晋因之,南朝宋复为郡,北魏时齐郡属青州,另于济南郡之地置齐州。南齐置...南朝宋侨置冀州,后魏改为齐州。隋初废齐郡。隋炀帝改齐州为齐郡,治历城(在今济南市城区),临淄改属北海郡。唐初改郡为州,废齐郡,复置齐州。宋曰齐州济南郡,升为济南府,即今山东临淄。

大致在今天的山东临淄。

郡是秦朝郡县制度的一个建制,顾名思义,齐郡就是原来齐国所在地区的建制之一【包括齐郡和琅邪郡】,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变迁沿革。齐郡以其而闻名于世,如今也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齐郡,又名齐国,古代郡、国名。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国,于其故地分置齐郡、琅邪郡。汉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领田氏齐国故地,后徙韩信为楚王,分齐国为七郡。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复置齐国,治所在临淄(县治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领七郡七十三县,其地相当于今山东省北部、中部、胶东半岛和东南沿海地区。至武帝时,齐国之地已分为十二郡国,又除齐国为齐郡,属青州刺史部。西汉后期,齐郡仅辖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淄博市区东部及青州、临朐、广饶一带,人口五十余万。王莽改齐郡为济南郡。汉光武帝复置齐国。魏晋南北朝诸代,或置齐郡,或置齐国。后汉为齐国,晋因之,南朝宋复为郡,北魏时齐郡属青州,另于济南郡之地置齐州。南齐置...南朝宋侨置冀州,后魏改为齐州。隋初废齐郡。隋炀帝改齐州为齐郡,治历城(在今济南市城区),临淄改属北海郡。唐初改郡为州,废齐郡,复置齐州。宋曰齐州济南郡,升为济南府,即今山东临淄。

齐郡,又名齐国,古代郡、国名。秦始皇二十六齐郡年(前221年)灭齐国,于其故地分置齐郡、琅邪郡。汉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领田氏齐国故地,后徙韩信为楚王,分齐国为七郡。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复置齐国,治所在临淄(县治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领七郡七十三县,其地相当于今山东省北部、中部、胶东半岛和东南沿海地区。至武帝时,齐国之地已分为十二郡国,又除齐国为齐郡,属青州刺史部。西汉后期,齐郡仅辖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淄博市区东部及青州、临朐、广饶一带,人口五十余万。王莽改齐郡为济南郡。汉光武帝复置齐国。魏晋南北朝诸代,或置齐郡,或置齐国。后汉为齐国,晋因之,南朝宋复为郡,北魏时齐郡属青州,另于济南郡之地置齐州。南齐置...南朝宋侨置冀州,后魏改为齐州。隋初废齐郡。隋炀帝改齐州为齐郡,治历城(在今济南市城区),临淄改属北海郡。唐初改郡为州,废齐郡,复置齐州。宋曰齐州济南郡,升为济南府,即今山东临淄。

看百度百科!!!里面更全

又名齐国,古代郡、国名。秦始皇二十六

齐郡年(前221年)灭齐国,于其故地分置齐郡、琅邪郡。汉初刘邦封韩信为齐王,领田氏齐国故地,后徙韩信为楚王,分齐国为七郡。汉高帝六年(前201年)复置齐国,治所在临淄(县治在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齐都镇),领七郡七十三县,其地相当于今山东省北部、中部、胶东半岛和东南沿海地区。至武帝时,齐国之地已分为十二郡国,又除齐国为齐郡,属青州刺史部。西汉后期,齐郡仅辖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淄博市区东部及青州、临朐、广饶一带,人口五十余万。王莽改齐郡为济南郡。汉光武帝复置齐国。魏晋南北朝诸代,或置齐郡,或置齐国。后汉为齐国,晋因之,南朝宋复为郡,北魏时齐郡属青州,另于济南郡之地置齐州。南齐置...南朝宋侨置冀州,后魏改为齐州。隋初废齐郡。隋炀帝改齐州为齐郡,治历城(在今济南市城区),临淄改属北海郡。唐初改郡为州,废齐郡,复置齐州。宋曰齐州济南郡,升为济南府,即今山东临淄。

秦代(前221年--前207年)实行的是以郡统县的二级行政制度。全国由初分为36郡增加到后来的46郡。山东地域上主要有临淄郡(治临淄)、胶东郡(治即墨,今平度东南)、济北郡(治博阳,今泰安东南)、琅琊郡(治琅琊,今胶南市夏河城村)、和齐郡(治鲁县,今曲阜),另有部分地区分属东郡(治濮阳)、砀郡(治砀山)、东海郡(治郯县,今郯城北)、泗水郡(治相县)和巨鹿郡(治巨鹿)。共涉及到10郡50县。

秦末汉初,项羽分封诸将为王,将齐地划分为齐、胶东、济北三国。以田都为齐王,都于临淄;田安为济北王,都于博阳;田市为胶东王,都于即墨。

刘邦立汉(前206年--公元8年)后,实行郡国并行的制度。全国设置郡国62个,到了孝平二年(公元2年)全国共有郡国103个。汉初的山东地区,大部为齐悼惠王刘肥的封地。文帝采纳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一分为七,即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东、胶西。经“七国之乱”的调整。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106年),全国分为14个行政监察区,该机构除京畿范围的称做司隶校尉部,其余13个称为十三刺史部,每部设一名刺史。由于十三刺史部有十一部是以《禹贡》和《周礼》中的九州予以调整后命名,所以又通称十三州,山东地域的主要有青、兖、徐三刺史各部之地。冀、幽、豫三刺史部各有不少地区延伸到今山东省境内。

青州刺史部管辖6郡3国,下辖平原郡(领19县)、千乘郡(领15县)、济南郡(领14县)、北海郡(领26县)、东莱郡(领17县)、齐郡(领12县)、淄川国(领3县)、胶东国(领8县)、高密国(领5县),共统领119县。

今天的山东临淄

淄博在古代是什么国

淄博在古代是齐国。

淄博市的临淄区是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淄博的临淄是古代齐国的首都,为齐文化的发祥地、世界足球起源地,有“东方古罗马”之称。淄博是淄水和博山的合称,淄水和博山都是古地名,而的古称是临淄,是春秋时期齐国都城。

周武王元年(前1046年),武王灭商,建立周朝;武王二年,封太公姜尚于齐地,建立周代齐国,都治营丘,后齐献公因国都东临淄水(淄河)改称临淄。

周安王十六年(前386年),齐相田和迁齐康公于东海,安王封田和为齐侯,田氏代齐,仍都临淄。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灭齐国,统一天下,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临淄县,属齐郡,郡治临淄。

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再建诸侯王国;高祖封其子刘肥为齐王,衍嗣历哀王、文王、孝王、懿王、厉王等十余位齐王,先后皆治临淄。

隋开皇十六年(596年),撤高阳县,复立临淄县,并在其西北境立溡水县,二县均属青州。大业元年(605年),溡水县并入临淄县,属北海郡。

元至元三年(1266年),临淄县并入益都县。至元十五年(1278年),复置临淄县,属益都路。明、清时,临淄属山东承宣布政使司青州府。

民族构成:

淄博市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按照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统计,有、满族、蒙古族等48个少数民族成分,常住少数民族人口约2.5万人。

其中万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1个();千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2个(满族、蒙古族);百人以上的少数民族有9个(苗族、朝鲜族、彝族、尔族、土家族、佤族、壮族、傣族、拉祜族);其余的36个少数民族人数均在百人以下。

淄博市有1个民族镇,即临淄区金岭镇,是山东省4个民族乡镇之一,少数民族人口5000余人;有2个少数民族人口千人以上的重点镇(街道),即临淄区闻韶街道、沂源县西里镇;有7个民族村居(社区),其中6个村(社区)、1个蒙古族村。

分别是张店区马尚街道新村;临淄区金岭镇金岭一村、金岭四村、金岭南居委会,齐陵街道刘营村(全省的蒙古族村);沂源县西里镇柳枝峪村、辛庄村。

以上内容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