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有:

端午节传统风俗 端午节传统风俗手抄报端午节传统风俗 端午节传统风俗手抄报


端午节传统风俗 端午节传统风俗手抄报


端午节传统风俗 端午节传统风俗手抄报


端午节传统风俗 端午节传统风俗手抄报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赋予了不同的寓意。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3、煮鸡蛋

除了粽子之外,鸡蛋也是端午节不得不吃的食物。在民间有这样一段传说:世间有一瘟神,每到端午节便会祸害人间,带来疾病,人们苦不堪言,便去女娲娘娘庙磕头祈福,希望她可以消灾降福。

4、端午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不过在郴州苏仙区坳上古村有着特别的吃乌米粽的习俗。

坳上乌米粽属当地独创具有食疗效果的美味佳肴,是由山上野外的乌饭树叶、择子柴叶、金刚刺嫩头、枫香树嫩叶等十余种能食用的树叶将其洗净捣碎。

过滤挤汁,再浸泡在糯米中,里面放有叉烧、咸蛋黄等馅,清蒸出来,香味四溢,不油腻。

5、插艾条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里的“艾”是指艾蒿,它的茎叶有挥发性精油,独特的香味可以驱蚊避虫。

端午节自古以来也是祛病防疫的节气,因为正值夏至,寒暑相交,家家都会在这一天打扫门庭,将艾条插在门上。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在屈原的传说尚未广泛流传前,端午的习俗仍因袭对恶日的,以保健、避疫为主要原则。

悬艾叶、菖蒲、蒜头:

艾、菖蒲和蒜被称为“端午三友”。南北朝时,端午又称为“沐兰节”,荆楚一带有采艾的习俗。采艾要在鸡未鸣以前就出发,挑选人形的艾草带回去挂在门上,有的还将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贴艾叶於其上。艾与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们和蒜一样都有杀菌作用。端午期间,时近夏至,正是寒气暑气交互转换之时,从饮食到穿衣、行动都得注意。宝山县有谚语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古时,人们缺乏科学观念,误以为疾病皆由邪作崇所至,于是,端午节这天,人们以菖蒲作宝剑,以艾作鞭子,以蒜头作锤子,又称为“三种武器”,认为可以退蛇、虫、病菌,斩除妖魔。

江南地区,有的习俗是在端午节饮菖蒲酒,则其用效能就更为直接。通常是在节前,便把菖蒲切碎,伴上雄黄,浸入酒中,节日便可饮用。

写符念咒:

除了用艾、菖蒲和蒜这“端午三友”驱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驱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的符咒。挂驱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如有的要求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较为通行的符咒有:“五月五日天中节,赤口白舌尽消灭”之类。上海人过去在端午节悬挂钟馗像于门口,正是这种辟邪风俗的继续与演变。另外,类似于此的祛禳魔的习俗,还有在儿童额上点雄黄酒。节日一早,妇女们便将儿童耳上夹艾蒿,头上戴菖蒲,然后用雄黄酒在额上写一个“王”字。据说,这样可使百畏惧,保命长生。

饮雄黄酒:

江南民间端午节有吃“五黄”的食俗。“五黄”指黄鳝、黄鱼、黄瓜、咸蛋黄及雄黄酒。神话传说《白蛇传》中,白娘子饮雄黄酒,现出蛇身的原形。故而,民间便认为蛇蝎蜈蚣等毒虫可由雄黄酒,端午佳节饮雄黄酒可以驱邪解毒,身体健康。

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命人不病瘟”。

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一场大雨或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赛龙舟:

关于龙舟的竞渡,文字的记载始于公元五百年前梁代吴均的的《续齐谐记》。较后,许多的记载中都可以找到有关赛龙舟的文字记载。现存各地的数千种方志中,共有227种方志有龙舟竞渡的记载。端午划龙舟,龙舟竞渡的说法,包括有“大众舟齐出发,赶往丞救屈原。”及“一呐喊鼓乐吓退蛟龙。”

这项活动在端午节前后举行,是一种声势浩大的自发的节日文化活动。龙船就是龙形和舟楫。古代帝王出巡江海湖河乘的船,其首尾作巨龙形状,叫龙船或龙舟。荆州市五月端午竞渡的龙般是在普通木船的首尾,临时扎上龙头、龙尾,也有特制的专用龙船。《荆楚岁时记》载:“五月五日竞渡,俗为屈原投汩罗,曰伤其,故命舟楫以拯之,舸舟取其轻利谓之下凫,一自以为水军。一自以为水马,州将及士人悉临水观之。”宋庄季裕的《鸡肋篇》记载了江陵赛龙船的盛况:“湖北以五月望日为大端阳,泛舟竞渡,逐村之人,各为一舟。”明代袁中道《午日沙市龙舟》云:“旭日垂杨柳,倾城出岸边。黄头郎似马,青黛女如仙。龙甲铺江丽,神装照水鲜。万人齐著眼,看取一舟先。”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活动?

端午传统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它早当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龙神的一种祭祀活动,其起源有可能始于原始末期。已流传两千多年。史载,赛龙舟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起的。由此可见,赛龙舟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体现出人们心中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小巧可爱。在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浓浓爱意。

3、悬艾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户户都要洒扫庭院,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4、悬钟馗像

钟馗捉,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一大一小,小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

5、点雄黄酒

雄黄也是一种材,据说能杀百毒。所以在端午节时,古人们会将雄黄泡在酒中,在小孩的耳朵、鼻子、脑门、手腕、脚腕等处抹上雄黄酒,据说,这种做法可以使蚊虫、蛇、蝎、蜈蚣、壁虎、蜘蛛等不上身。

6、吃粽子

粽子也是膳的一种。糯米具有益气健脾、开胃消食的作用。用来包裹粽子的粽叶更有讲究。北方大多用芦苇叶,南方多用竹叶和荷叶。

端午节的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扒龙船、放纸鸢、端午食粽、洗草水、拴五色丝线、打午时水、铸阳燧、浸龙舟水、佩豆娘、贴午时符、拜神祭祖、画额、薰苍术、躲端午、避五毒、采、制凉茶、挂艾草与菖蒲、饮雄黄酒等。

1、端午节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2、端午节习俗: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3、端午节习俗:写符念咒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因此端午节这天一定要在室内挂避邪驱的符咒。而且挂驱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例如说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等。

4、端午节习俗:端午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不过在郴州苏仙区坳上古村有着特别的吃乌米粽的习俗。坳上乌米粽属当地独创具有食疗效果的美味佳肴,是由山上野外的乌饭树叶、择子柴叶、金刚刺嫩头、枫香树嫩叶等十余种能食用的树叶将其洗净捣碎,过滤挤汁,再浸泡在糯米中,里面放有叉烧、咸蛋黄等馅,清蒸出来,香味四溢,不油腻,还具有健胃消食,祛风除湿,清凉解毒之功效。

5、端午节习俗:插艾条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里的“艾”是指艾蒿,它的茎叶有挥发性精油,独特的香味可以驱蚊避虫。端午节自古以来也是祛病防疫的节气,因为正值夏至,寒暑相交,家家都会在这一天打扫门庭,将艾条插在门上,杀菌消毒。

6、端午节习俗:拴五色线

古代一直以红、黄、白、青、黑五色为吉祥色。每年端午节清晨,大人起床后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传说五色线不能随便丢弃,只能在夏季场大雨或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疾病冲走。据说,戴五色线的孩子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常保安康。

端午节的

1、忌游泳

有些地方在这一天忌游泳,尤其忌到曾经溺过人的地方游泳,因为人们认为,在端午节那天“溺”凶,要找替身“还阳”。所以又有投粽子入河让其分享免其作粽的习俗。

2、忌恶日

由于五月为“恶月”,重五是个不吉利的日子,所以这天又有“躲午”的习俗,即周岁以内的婴儿要送到外婆家去躲藏以逃脱灾祸。

3、儿童戴的香包忌丢失

在北方一些地区,小孩子有端午佩戴香包的习俗。小孩子戴的香包是不能丢失的,传说如果小孩子丢失了佩戴的香包,一年之内会有大灾。端午节过了以后,小孩子要将所戴的香包扔到水里,这样才能免除火灾。

端午节吃什么水果好

1、枇杷

“夏月枇杷黄似桔,年年新果批”,每年端午节后才是枇杷大量上市的季节,枇杷是江南早熟水果之一,与杨梅、樱桃并称“初夏果品三姐妹”。枇杷果肉含有丰富的胡萝卜素、糖类、维生素b、维生素c、脂肪、蛋白质、苹果酸、柠檬酸,以及钙、钠、钾、铁、磷等对人体新陈代谢非常有益的物质,具有生津止渴、清肺止咳、和胃降逆等功效。

枇杷不仅利肺气,还能“润五”,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在冬天多发的疾病,夏天多采取扶正固本治疗,亦即“冬病夏治”,而枇杷佐核桃则是有效的食疗品,患者每天坚持食用(按2:1的比例),能够滋肺补肾,提高肺系功能,增强抗病能力。

2、荔枝

端午期,正是吃荔枝的好时机。荔枝味甘性温,入肝脾两经,益肝脾精血,可以说是适合“职场精英”食用的水果。荔枝所含丰富的糖分具有补充能量,增加营养的作用,研究证明,荔枝对大脑组织有补养作用,能明显改善失眠、健忘、神疲等症。

荔枝的作用主要在于扶助阳气,因此对于容易上火的人就不适合食用了,否则容易出现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等不适。如果实在嘴馋想尝鲜者,可以淡盐水浸泡后少量食之,当无大碍。不过,小儿肝火偏旺,当少吃为宜。荔枝中含有大量糖分,对血糖影响较大,糖尿病患者还是不吃为宜。

3、樱桃

樱桃中含铁量极其丰富,每百克果肉中铁的含量是同等重量的草莓的6倍、枣的10倍、山楂的13倍、苹果的20倍,居各种水果之首。中医认为,樱桃具有很大的用价值。它全身皆可入,是补血养血、美容护肤的佳品。

端午节有什么风俗 传统

端午节风俗:赛龙舟、佩香囊、吃粽子、插艾条、拴五色线。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2、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

3、吃粽子

端午食粽,是节日习俗之一。粽,即“粽籺”,俗称“粽子”,属“籺”的其中一种,由于各地饮食习惯的不同,粽子形成了南北风味;从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两大类。

4、插艾条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里的“艾”是指艾蒿,它的茎叶有挥发性精油,独特的香味可以驱蚊避虫。家家都会在这一天打扫门庭,将艾条插在门上,杀菌消毒。

5、拴五色线

古代一直以红、黄、白、青、黑五色为吉祥色。每年端午节清晨,大人起床后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端午节的八大传统风俗介绍

端午节,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习俗主要有赛龙舟、祭龙、采草、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食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限于篇幅有限,我就挑选8个端午节传统习俗详细分享一下吧。

1、吃粽子

说到端午节大家肯定都会想到吃粽子吧。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代表食物,一说是为了投入江中,以免鱼虾噬咬屈原遗体;二说是因为粽子的棱角像一把刀子,可以将疾病、灾害铲除。经过数千年传承发展,现在的粽子大多用箬叶包裹,加入糯米、黄米制成,不同地区的做法还有不同,比如分口味的甜粽、分材料的肉粽等。端午节吃粽子,不仅承载着家国情怀,更蕴含着家人朋友相聚团圆的浓浓真情,粽子被称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传统食品之一。

2、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端午节赛龙舟的来历是为了纪念屈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3、挂艾草

在农村有句谚语,叫「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所以每年的端午时节,家家户户过节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插艾叶和菖蒲,所以端午节也称“菖蒲节”、“艾节”。把庭院打扫干净,在门楣上插上艾叶、菖蒲,或悬挂在屋中,可以防蚊虫、祛病辟邪。也用艾草、菖蒲、大蒜、榴花、龙船花等,制成香包,佩戴在身上,能驱除瘴气。干枯后艾草可以泡水熏蒸,可以消毒止痒,它的好处实在是太多了。

4、吃咸鸭蛋

咸鸭蛋是的端午美食之一,各大超市里的端午节礼品盒里也都是粽子加咸鸭蛋的经典组合。咸蛋的生产极为普遍,全国各地均有生产,其中以江苏高邮咸蛋为,个头大且具有鲜、细、嫩、松、沙、油六大特点。俗话有云:“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因为端午节过后预示着炎热的夏天来临,各地流行的“五黄”、“十二红”等端午节食俗都是起到辟邪避暑的作用,而咸鸭蛋是各地都认证的美味。

5、配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香囊内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开窍的中草,有清香、驱虫、避瘟、防病的功能。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玲珑可爱。我小时候妈妈就会在端午节这一天给我佩戴一个香囊,那时候我可珍惜了,每天睡觉的时候都要把它压在枕头底下呢。

6、饮雄黄酒

雄黄酒是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端午节的饮品,从前在长江流域地区极为盛行。雄黄可以用做解毒剂、杀虫,于是古代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但由于雄黄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热后可分解为毒性很强的,因此不建议内服;一般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无纯饮的。未到喝酒年龄的小孩子,大人则给他们的额头、耳鼻、手足心等处涂抹上雄黄酒,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

7、避五毒

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这五种有毒动物合称五毒。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影响,各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也不尽相同,古代北方一些地方民俗认为每年夏历五月端午日午时,五毒开始孽生,于是便有了避五毒的习俗。一般在屋中贴五毒图,以红纸印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于五毒之上,即认为毒物被刺,再不能横行了。民间又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均含驱除之意。

8、戴长命缕

端午节的另一个重要习俗,就是戴长命缕,也称续命缕、续命丝、长寿线、延年缕等。长命缕一般用五种颜色的线搓成彩色线绳,或者做出各种形状的小饰品,在端午节的那一天,挂在小孩子的手腕、脚腕,或者脖子上,据说可以避灾除病,保佑安康,益寿延年。

以上就是我所知道的端午节的八大传统风俗了,你还了解哪些呢?

端午节有哪些习俗?

端午节又称天中节、正阳节、龙舟节等,节期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民间的传统节日。这一天,人们会进行赛龙舟、挂艾草与菖蒲、食粽、栓五色丝线、戴香包等活动。

赛龙舟

赛龙舟可以说是端午节当天中的重头戏中的重头戏。在龙船竞渡前,要先请龙,进行祭神。祭过神后再安龙头、龙尾,之后才能正式进行竞渡及赛龙舟比赛正式开始。祭神实际上是表达了对来年的美好祝福,希望第二年可以风调雨顺,庄稼丰收,家里平安无怪事,事事如意。我还记得当年县城里举行赛龙舟比赛当天,可谓是人山人海,挤都挤不进去,桥上也都站满了人,划船的时候的呐喊声和观看的观众发出的呐喊声,简直把耳朵都要震聋了。即使后来赛龙舟比赛结束了。之后的几天,人们仍在津津有味地讨论着赛龙舟当天的盛况。

挂艾草与菖蒲

民间有一句谚语说:“清明插柳, 端午挂艾”。端午节当天挂上艾草与菖蒲是这一天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意愿是祛邪祛病,怪退让。艾草和菖蒲产生的奇特香气,可驱散冲蚁,净化空气,同时,还具有杀虫灭菌,提神通窍的功能。所以在那个时候,古人就非常聪明的把艾草和菖蒲挂在家门口。

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是这一天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各种各样的粽子三角粽,长重,小粽,大粽还有,咸粽、甜粽、白粽、等等。用菰叶包裹住上好的糯米,糯米里面还包裹着板栗,红豆,黄豆以及大红豆,还有肉,放上去蒸一会出锅的时候简直飘香四溢。每年的端午节,我家里都会包粽子,各种各样的粽子,当天,简直就是把粽子当饭吃。左手一个粽子,右手一个粽子,真的很幸福。在吃粽子之前,我们会把锅出的粽子拿出几个丢到河里面。是为了祭祀屈原,也是我们那边的习俗之一。

栓五色丝线

丝线由青、红、白、黑、黄五色构成,那个时候我们称为吉祥五色线。把它系于臂上或者手腕上,那个我妈跟我说是用来驱邪的。带的时候不可以折断,不可以随意丢弃,也不能把自己带过的跟别人交换。然后在晚上洗澡的时候就可以把它取下来丢到河里。

戴香包

那个时候我们的香包是村里的一些老人给我们的并不是自己家里制作的。给老人几块钱,端午节当天老人就会拿来几个香包给我们带上。我记得那种香包有一种很奇怪的味道,但是闻起来还是蛮香的,现在看来,应该是拿来驱虫的,但是以前不知道,只知道大家都带,那我也要带。现在我家里面还有两个香包,不过估计也已经达不到驱蚊的功效了,只是留在那里做个纪念。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

端午节,又被称作端阳节、龙舟节、重午节、天中节等,是集拜神祭祖、祈福辟邪、欢庆娱乐和饮食为一体的民俗大节。可是你知道端午节的传统习俗有哪些吗,不知道的话就跟我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端午节的传统习俗

一、扒龙舟

扒龙舟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是古代龙图腾祭祀的节仪,乃遗俗也。是端午节的一项重要活动,至今在我国南方沿海一带仍十分流行,传出国外后,深受各国的喜爱并形成了比赛。

端午有龙舟也有凤舟,凤舟是源于远古的乌舟,有的地方还有龙凤船。扒龙舟是民间信仰中龙崇拜的一种形式,即要借龙之神威,祈福、辟邪。

二、挂艾草与菖蒲

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草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民间认为艾草还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间挂艾草于门上,相沿成习,遂成端午风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挂艾草习俗。南方视为天地纯阳正气吉日进行驱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视为恶月恶日进行避恶避毒。

三、洗草水

洗草水,端午习俗之一,端午这天是草木一年中性强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端午日洗草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煮草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的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放纸鸢

在南方一带城市,端午节放风筝也是一种习俗。端午时期,儿童放风筝称之为“放殃”。风筝,即纸鸢。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

五、打马球

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北方民族没有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但会在端午这天射柳和打马球,这很明显是来源于北方游牧民族的竞技遗俗。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

端午节来历

在我国历史上,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的说法已经有1500多年的历史了。相传,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