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用字母表示数》教案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一) 教学目标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除法教案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除法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_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数学除法教案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用字母 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 含义。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能够用语言表达运算定律和字母公式, 能够将数字代入字母公式中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抽 象概括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向学生渗透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的简单美。

教学重点:能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公式,并能根据字母公式求值。

教学难点:理解一个数的平方的含义。

教学工具

ppt课件

=5.04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由练习学生回忆:我们已经学过哪些运算定律?并让学生分别用语言叙述一下对应的运算定律的具体内容。

2.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整理:学过的运算定律有: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3.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表格。

4.师思考:在叙述时有什么感受?

(比较麻烦,有时表达不清楚。)

结合学过的知识想一想怎样能变简单些?

学生会想到用字母表示数。

5.揭题: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继续研究用字母表示数的相关知识。

二、互动新授

(一)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你能像上节课那样,用字母把这些运算定律表示出来吗?(出示运算定律表格)

为了教学统一,可以规定学生用字母a、b、c来表示数字。

先自主思考,再尝试表示。将写在教材第54页的表上。集体订正。

出示根据学生的回答完成的表格:

加法交换律 a+b=b+a

加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教学目的:a×c+b×c

2.学生自主学习乘号的简写。

先让学生自己看教材学习,再进行交流汇报。

明确: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如a×b=b×a,可以写成a.b=b.a或ab=ba。

3.观察比较:用文字叙述和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有什么不同?

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启发学生小结: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一目了然,简明易记,也便于应用。

质疑:这里的a、b、c可以表示哪些数?

通过交流,学生明白:这三个字母可以分别表示我们学过的任何数。

(二)教学用字母表示计算公式。

1.出示正方形的形状,问:这是什么?(正方形)

让学生先说一说正方形的面积及周长的计算公式:面积=长×边长;周长=长×4。

: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也可以用字母表示,一般情况下,用S表示面积,用c表示周长,a表示边长。试着写一写用字母表示正方形的周长和面积计算公式。

让学生自己尝试写出用字母表示的公式,然后再翻书看课本是怎样表示的。

S= a?

C=4a

2.提问:你有什么疑问?(学生可能对平方的表示不理解)

明确:S=a.a可以写成,a?表示2个a相乘,读作“a的平方”,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公式一般写成S= a?。

出示:3?,b?,5?,指名让学生读一读,并说出各表示什么意思。

(3?读作3的平方,表示2个3相乘,等于9;b?读作b平方,表示2个b乘;5?读作5的平方,表示2个5相乘,等于25。)

出示: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你能计算出这个正方形的面积和周长吗?

学生先说出用字母表示的计算公式,再计算:正方形面积的公式是S=a?,当a=6时,S=6=?6×6=36(平方厘米)。

正方形周长的公式是C=4a,当a=6时,C=4×6=24(厘米)。

三、巩固拓展

1.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4题。

先让学生分析信息,说一说“今天卖出多少个足球”怎么表示?(48+m)

再让学生计算第(2)、(3)小题,集体订正。

2.完成教材第56页“练习十二”第6题。

此题有两个容易迷惑学生的地方:a? 6?及6×2、a×2。教师一定要学生正确区分“平方”与“2倍”:a?表示2个a相乘,即a×a;2a表示2个a相加,即a+a。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有哪些收获?

归纳:

1.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简明易记、便于应用。

2.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 ”,也可以省略不写。

3.a?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n相乘。

作业:教材第56~57页练习十二第5第10题。

板书设计:

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和计算公式

a×b=b×a,可以写成a.b=b.a或ab=ba。

《用字母表示数》教案(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理解并学会用字母表示数。

[2]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或计算公式。

[3]学会求简单的含有字母式子的值。

[4]会用字母去解决问题

2过程与方法 :

[1]让学生经历把实际问题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进行表达的抽象过程,体会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和便利,发展符号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1]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实际问题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感受 表达方式的严谨性、概括 性以及简洁性。

1 教学重点

[1]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

2 教学难点

[1]能用含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体会字母的优越性

[2]会用字母去解决问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情境引入

活动一

我们校园里的好人好事真不少,看学校通知栏上有一则招领启事,(投影出示)

失物招领

今有501班同学在学校场上拾到一个粉红色钱包,里有n元钱,

请失主速到学生处认领

2015年10月12日

1.同学们猜一猜:钱包里有多少钱?能不能直接把多少钱写出来?

2.失物招领中的钱用什么表示的?

3.让学生讨论n可以表示哪些具体的数。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用字母表示数。

(板书课题:用字母表示数)

2 探究新知

1.认识用字母或含有字母的式子来表示数。

(1)指名提问:你叫什么名字?今年几岁了?

板书学生名字及年龄。( xxx 11岁)(具体情况而定)

戴老师比xxx大20岁,你知道戴老师今年多少岁了吗?怎样计算? 想一想,当xxx 15岁时,戴老师的年龄该怎样计算?

想一想,当xxx 以下岁数时,戴老师的年龄该怎样计算?发表,填表:

(2)突出对比,体会字母表示数的优越性

师:那么写了这么多,你能用一个式子简明地表示出任何一年老师的年龄吗?

学生自主尝试,必要时提醒:如xxx的年龄用字母a来表示(板书a),

那么老师的年龄应该怎么表示?

讨论思考,汇报总结

板书:(a+20),

你觉得这样表示好不好,说说你的理由。

(3)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具体含义

在这里a表示什么?a+20又表示什么?为什么可以用a+20来表示戴老师的年龄呢? 通过提问:a可以是几呀?(任何一个自然数)a可以等于200吗?为什么?

讨论出字母的取值问题,学生知道生活中数学的实际意义。

(4)学会代入计算式子的值

当a=12时,你会计算老师的年龄吗?

说一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5)练习:

当a=13时,老师的年龄是多少?

a+20=( )+20=( )

3 深入研究

1、用字母表示乘法式子

(1)屏幕演示,摆出一个三角形。

(2)提出问题:摆1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3根)那摆2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摆10个呢?请算一算。摆a个呢?

2×3=6(根)

10×3=30(根)

(3)归纳演示:

如果三角形的个数用a来表示,那么小棒的根数双要怎么表示呢?

为什么可以这么表示? (课件演示:a×3 )

(4)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①数与字母相乘时,乘号可以写为“点”或者省略不写;

②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字一般写在字母前面。

课件演示:a×3 = 3 a

(5)再次深入体会字母表示数的具体含义

这里的a又可以表示哪些数?这里的a可以是200吗?

为什么前面表示年龄时,a+20的a不能为200,而这里的3 a中的a又可以是200了呢?

2、字母表示运算定律

(1)师:到现在为止,你学过哪些运算定律?

生: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乘法分配律

师:那你能把加法交换律用字母表示吗?

生回答师板书:a+b=b+a

师:这样表示有什么好处?

生:简明、易懂、易记,也便于应用

(2)你能把其它的运算定律写一写吗?

完成书本第54页上的表格。

课件演示结果。

书写提示: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省略,其它运算符号不能省略。

(3)实践:小小审判官。(判断下列各式的写法是否正确)

a×0.8写作a0.8 ( ) (数与字母相乘时,数字一般写在字母前面。)

5×6写作56 ( ) (数与数相乘时,乘号不能省略不写。)

a+2写作2a ( ) (数与数相加时,加号不能省略不写。)

a×b写作ab ( ) (字母与字母相乘时,乘号也可以省略不写。)

3、字母表示公式

(1)师:这是什么图形啊?你知道它的周长和面积怎么算吗?

生:正方形面积=边长 X 边长 正方形周长= 边长 X 4

师:如果正形的边长用a 表示,你还能用字母表示出它的面积和周长吗?

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提示:面积可以用 S表示, 周长可以用C表示

学生汇报结果: S = a X a C=4a

总结: S = a X a 我们还可以写成 S = a2

读作:a的平方 表示 2个a相乘

学生齐读

(2)练习:

1、

a = 3 cm

S = a 2 =( ) X ( )=( )CM2

你知道CM2是什么意思吗?

C =4a=( ) X ( )= ( )CM

2、你能用字母写出长方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吗?

S=( )

C=( )

4、字母解决实际问题

(1)课件出示例4

一大杯果汁总共有1200克,倒了3小杯,如果每小杯的重量是X克,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大杯中还剩多少克的果汁吗?

学生讨论思考

交流汇报总结

课件出示:三小杯重量是多少?3X 那剩下的呢? 1200-3X

(2)课件出示例5

摆一个三角形要用3根小棒,摆一个正方形要用4根小棒,那么摆X个三角形和X个正方形共要用几根小棒呢?

学生讨论,思考

课件出示:摆三角形用了几根?(3X) 摆正方形又用了几根呢?(4X)

你能把3X+4X写得再简单一点吗?

学生思考,交流讨论

课件出示:3X+4X=(3+4)X=7X

追问:为什么可以这么写?你用到了什么运算定律?

(3)巩固练习

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1、30减去A的

2、A的5倍与B的3倍的和

3、40加上C的7倍的和

4、T的9倍减去T的5倍的

课后小结

师:今天你都学到了哪些知识?

把你今天学到的知识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板书

用字母表示数

xxx a岁 戴老师a+20岁

a个三角形 ax3根小棒

任何一个数 a n

字母可以表示 数量关系 a+20

公式 S=ab C=4a

运算定律 a+b=b+a

字母还解决问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连乘、乘加、乘减》教学设计

【 #教案# 导语】《连乘、乘加、乘减》是混合运算中的一部分,学习这个内容,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经验,关键是现在学习了小数的乘法,能否把整数混合运算的知识迁移到这里来,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篇一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和把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并能按运算顺序正确计算结果。

2.理解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3.提高学生的类推能力,培养学生知识间存在着内在联系的思想。

课前谈话: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法,通过学习我们发现小数乘法与整数乘法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新知识,看哪位同学学得快,掌握得好。

一、复习旧知

1.出示投影,先回答问题,再计算。

(1)12×5×60

(2)30×7+85

(3)×4-200

教师提问:每个式题各含什么运算?是什么式题?每题的运算顺序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在练习本上计算结果。

订正:(1)3600 (2)295 (3)800

教师说明:小数的这些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三个式题复习整数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运算顺序,并向学生说明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一样,为下面学生将整数运算顺序迁移到小数作准备。

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

1.初步尝试。

出示例6:光明小学的同学们在校园里种了300棵蓖麻,平均每棵收蓖麻籽0.18千克,每千克可榨油0.45千克,一共可榨油多少千克?

全班学生默读题目后,指名让学生说出怎样列算式,教师板书。然后让学生尝试把这道题做完,教师指名板书计算过程

0.45×0.18×300

=0.081×300

=24.3(千克)

答:一共可榨油24.3千克。

订正后,教师提问

(1)算式中有几步计算?每个数目都是小数吗?是什么式题?

(2)这个含有小数的连乘式你是按什么运算顺序进行计算的?(按从左到右的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进行类推。

计算下列各题。

(1)72×0.81+10.4 (2)7.06×2.4-5.7

学生先在练习本上解答,在订正时说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订正:(1)68.72(含有乘法与加法两种运算,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2)11.244(含有乘法与减法两种运算,先算乘法,再计算减法。)

3.教师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这些运算的运算顺序与整数相同。板书:连乘、乘加、乘减

教学意图:本环节利用迁移,让学生将整数的运算顺序类推到小数,尝试完成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培养学生的类推能力。

三、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1.复习。

教师提问:我们在学习整数乘法时曾学习过几个运算定律,谁还记得是什么?用字母怎样表示?

教师贴出:a×b=b×a

(a×b)×c=a×(b×c)

(a+b)×c=a×c+b×c

提问学生:乘法交换律中两个数的范围是什么?结合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分配律中三个数的范围是什么?(这些数的范围都是整数。)

2.观察讨论。

教师用投影出示两组算式,学生口答结果,然后教师用○将左右两组算式相连。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让学生观察这三组算式,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

(2)等号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特点?与我们学过的什么知识一样?

(3)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通过讨论将得出如下结论

①三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中间可以用等号连接。

②组是把两个相乘的数交换位置,结果不变,与学过的乘法交换律一样。第二组先把前两个数相乘,再与第三个数相乘,与先把后两个数相乘,再与个数相乘,结果相等,与乘法结合律一样。第三组是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与这两个数分别与这个数相乘后求和,结果不变,与乘法分配律一样。

③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

教师提问:我们分别比较这三组算式左右两侧的式子,哪一个式子在计算中更为简便?(组写成竖式,右边的比较简便,第二组不明显,第三组左式比右式简便。)

3.教师小结:通过观察讨论,我们发现整数的乘法运算定律可以推广到小数乘法,并且利用这些运算定律可以使一些小数乘法计算更简便。

板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

教学意图:本环节教师指导学生观察每组两个算式的特点以及它们的相等关系,并且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也适用,同样可以使一些计算更加简便,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

四、巩固练习

1.填空,并说一说应用了哪个运算定律。(填在书上)

4.2×1.69=□×□

2.5×(0.77×0.4)=(□×□)×□

6.1×3.6+3.9×3.6=(□+□)×□

2.计算下面各题。

(1)19.4×6.1×2.3

(2)3.25×4.76-7.8

(3)18.1×0.92+3.93

(4)5.67×0.21-0.62

(5)7.2×0.18×28.5

(6)0.043×0.24+0.875

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存在问题。

3.判断对错。

(1)50.4×1.95-1.9(2)3.76×0.25+25.8

=50.4×0.05=0.9776+25.8

= 25.2=26.7776

全体学生用手势判断,并说出错误原因。

4.应用题。

玉山农场新建一座温室,室内耕地面积是285平方米,全部栽种西红柿,一茬平均每平方米产6千克。每千克按1.30元计算,一共可收入多少元?

学生完成练习后,教师及时订正

2.(1)272.182 (2)7.67 (3)20.582 (4)0.5707 (5)36.936 (6)0.88532

3.(1)运算顺序错误。改正:(2)计算错误。改正

50.4×1.95-1.93.76×0.25+25.8

=98.28-1.9=0.94+25.8

=96.38=26.74

4.1.30×6×285=2223(元)

教学意图:本环节通过多种练习使学生分别对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乘法,与小数连乘、乘加、乘减这两部分知识进行巩固。其中第二题的六道计算题,各题目计算结果小数部分位数较多,除了注意学生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外,还要注意学生的计算正确率。

篇二

教学内容: 连乘、乘加、乘减 (P.11页的例7和“做一做”,练习二第1~4题。)

教学要求: 使学生掌握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教学重点: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式题。

教学用具:投影片若干张。

一、激发:

1、口算。

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4-200

⑴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 得出:

① 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 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 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3、揭题谈话: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式题的计算方法,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用这些已学的知识为学校图书馆的建设出一份力。

二、尝试:

1、出示例6:学校图书室的面积是85平方米,用边长室0.9米的正方形瓷砖铺地,100块够吗?

2、全班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分析数量间的关系并列出算式。

板书:0.9×0.9×100=81(平方米) (100块不够)

4、那110块够吗?(可以怎样算?)

(1)0.9×0.9×110 (2) 0.81×10+110

=0.81×110 =8.1+81

=89.a?读作:a的平方,表示2个a相乘。1(平方米) =89.1(平方米)

4、(2)是一道几步计算的式题?它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5、你认为在做连乘试题时应注意什么?

7、尝试后练习:P.11页的“做一做”。

⑴ 生先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 计算出结果。

⑶ 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 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三、运用:

1、P.14页7题

⑴ 出示: 50.4×1.95-1.8 3.76×0.25+25.8

=50.4×0.1 =0.094+25.8

=5.04 =25.894

⑵ 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① 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② 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 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 集体订正。

2、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3、P.14页9题

四、体验:

今天都学了什么?

五、作业:

P.学生知道字母在不同的情境中表示的含义是不同的13页5题

P.14页6、8题

篇三

教学内容: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 第11页例7及后做一做、练习二5-10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使学生知道小数的运算顺序和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2)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应用题。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通过旧知迁移新知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解答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有关应用题。

一、复习.

1、口算:5×2×7 25×4×8 9×10×6

2、说出运算顺序:12×(5+60) 30+7×85×4÷200

小结:刚才我们复习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而小数的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二、新授

1.教学教材第11页例题7.

(1)出示例题7:

(2)分析: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3)生尝试练习。

抽生板演:0.9×0.9×100

=0.81×100

=81(平方米)

(4)分析订正: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质疑或师提问:)

①这个算式是先算的什么,再算的什么?(先算0.9×0.9,再乘100.)

②0.9×0.9是什么意思?(求的是一块砖的面积)

③为什么要用0.9×0.9呢?不可以就用0.9×100吗?(因为占地的是瓷砖的面积,而不是瓷砖的边长。)

④再乘100呢?求的是什么?(100块砖能够铺地的面积。)

⑤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5)如果有110块够吗?

①学生完成,汇报思路:

种:0.9×0.9×110 第二种:0.9×0.9×10+81

=0.81×110=0.81×10+81

=89.1(平方米) =89.1(平方米)

②学生说出第二种算法先算的什么,再算什么,并说出每一步的意思。

(6)小结: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今后我们在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运算顺序再计算。

三、练习

1、完成第11页“做一做”。

生完成在练习本上,抽生板演,并说出运算顺序。

2、课堂作业:第13页练习二5-10题。

3、拓展练习:计算(2.4+3.6)×0.5你能想到哪些方法?

教学后记:

成功之处:利用课件出示例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通过学生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使学生体会到小数的混合运算也是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解答过程,逐步培养了学生具有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意识。

不足之处:教学中只重视了计算顺序,而忽视了计算的准确性,在后面的学习中还要加强计算方面的训练。

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方程教案 解方程五年级上册

二、合作探索,迁移创造

数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蓝图,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关键。为了让大家有更多的了解,接下来,我就和大家分享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方程教案,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75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方程教案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2、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3、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抽象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方程的意义。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教材分析:

为了使学生体会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的数学模型,产生学习方程的欲望,教材设置了多方面的问题情境。

教学设计 :

一、创设情境,了解方程的含义

1、出示88页的天平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天平的左边有一个丸和5克砝码,右边有10课砝码,天平的指针在中间,说明天平平衡。

师:天平平衡说明了什么?

天平两边的质量相等。

师:如果用x表示丸的质量,你能根据天平平衡写出一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学生汇报

师:x+5表示什么意思?10表示什么意思?=表示什么意思?

2、出示92页的月饼图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师:你能不能写一个等式吗?

同桌讨论

一生汇报

生:每块月饼的质量×4=400克。

师:如果用x表示每块月饼的质量,你能写一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

学生汇报:4x=400

3、出示88页水壶图的左半幅

师: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根据这幅图,你能不能说出一个等式呢?(同桌互相说)

一生汇报。

师:如果每个热水瓶能装x毫升的水,你能用字母表示这个等式吗?每人在纸上写一写。

生汇报

2x+200=2000;

2x=2000-200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列的几个算式,它们有什么共同点?与同学交流。

师:像上面这些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谁能说一说方程有什么特点?

二、拓展应用:会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等量关系。

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方程,那么怎么列方程那?

1、第93页第1题

看图列方程

你是怎么想的?

2、第89页第2题

根据题意列方程

第二题对于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需要教师学生做。

3、第89页第3题

可以先学生找出日历中尽可能多的规律,并尝试用字母表示出来,在讨论书上的问题。

三、总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内容,你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问? 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天平了解了方程的含义,学会了用方程表示简单情境中的数量关系,在列方程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看了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方程教案的人还看:

1.五年级上册数学简易方程教学设计

2.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除法教学设计

3.五年级上册数学可能性教案

4.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整数教案

5.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多边形的面积教案设计

6.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一个数除以小数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案

五、作业布置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案(一)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初步体会整数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中仍然适用。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的能力,培养合理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2、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培养学生感悟、运用知识的能力。

3、通过复习旧知识、自学教材中三个关系式,观察与分析,将旧知识推移到新知识里,培养学生迁移类推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学生积极参与探索、思考的过程。

2、培养学生思考、认真审题灵活运用运算定律简算的习惯和能力。

【教学重点】:

1、理解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2、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学生通过观察能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哪位同学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生: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字母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吗?

师:我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猜测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师:猜一猜,每一组算式它们有怎样的关系?

2、验证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每一组算式都相等。

师: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组算式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举例验证

师:通过上面的一组例子,能否就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生:不能。

师:对,单纯的一组例子并没有说服力,我们需要多举几个例子进行验证。同学们你们能仿照组的例子,也写出三种这样的算式,并验证是否相等。

(学生动手写,让学生进行汇报,尽量让多个学生进行汇报,这样例子多了,结论更有说服力。)

学生汇报。(教师有目的的板书几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师: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的发现吗?(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4、应用

出示例7

师: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题,看看它们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4.78×4 0.65×202

(1)让学生思考,然后尝试写在练习本上。

(2)指明学生板演。

(3)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运用了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

师:第①题,为什么先让0.25和4相乘?

生:因为0.25和4相乘,正好得1,计算起来比较的简便。(使学生体会理解算前先观察题中有没有特殊的数,如果两个数的积是1、10、100、1000等等,运用运算定律先算,这样使计算简便。)

师:你认为第②小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使学生体会到先把特殊的数进行分解,然后才能进行简算。)

生:把202分成200+2,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师:在小数乘法中,要使计算简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认真审题,要观察数的特点。)

(4)交流评价。

三、方法应用

师:刚才,我们运用了乘法的运算定律,使小数乘法简便了许多,下面请同学们再来看看下面这道题,怎样算合理简便,你能想出几种算法

4.8×1.25

(1)让学生做。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 汇报(体现算法多样化)

(4)评价总结。

四、巩固练习:完成做一做题目。

五、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在本节课中你的收获是什么?

六、布置作业:练习三第4.5题。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教案(二)

教学目标

1、 通过猜测—验证—应用等环节学生探索并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对于小数同样适用。

2、能够正确的、合理的、灵活的运用乘法运算定律进行有关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3、让学生相互交流、合作、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探索、发现、理解整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教学难点

运用运算定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工具

教学重难点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一些运算定律,哪位同学说一说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有哪些?

生: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和乘法分配律。

师:同学们,你们能用数字、字母或者符号来表示出这三个定律吗?

师:我们知道乘法运算定律在整数乘法中,可以使一些计算更简便了,那么在小数乘法中,这些运算定律是否也能运用?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知

1、猜测

0.7×1.2○1.2×0.7

(0.8×0.5)×0.4○0.8×(0.5×0.4)

(2.4+3.6)×0.5○2.4×0.5+3.6×0.5

师:猜一猜,每一组算式它们有怎样的关系?(由于是猜测,学生出现的可能会不一样。)

2、验证(同桌合作)

通过计算学生发现每一组算式都相等。

师:仔细观察每一组算式,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组算式运用了乘法交换律,第二组算式运用了乘法结合律,第三组算式运用了乘法分配律。

3、举例验证

师:通过上面的一组例子,能否就说明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生:不能。

师:对,单纯的一组例子并没有说服力,我们需要多举几个例子进行验证。同学们你们能仿照组的例子,也写出三种这样的算式,并验证是否相等。

(学生动手写,让学生进行汇报,尽量让多个学生进行汇报,这样例子多了,结论更有说服力。)

学生汇报。(教师有目的的板书几组算式,让学生观察发现,乘法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师:小组同学相互交流, 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们的发现吗?(学生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在小数乘法中同样适用。)

4、应用

出示例7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的验证整数运算定律在小数中同样适用是正确的,但究竟怎样才能使计算简便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下面两题,看看它们能不能用简便方法计算。

0.25×4.78×4 0.65×201

(1)让学生思考,然后尝试写在练习本上。

(2)指明学生板演。

(3)让学生说一说每一题运用了乘法的什么运算定律?

①0.25×4.78×4 ② 0.65×201

=0.25×4×4.78 乘法交换律=0.65×(200+1)

=1×4.78 =0.65×200+0.65×1 乘法分配律

=4.78 =130.65

师:第①题,为什么先让0.25和4相乘?

生:因为0.25和4相乘,正好得1,计算起来比较的简便。(使学生体会理解算前先观察题中有没有特殊的数,如果两个数的积是1、10、100、1000等等,运用运算定律先算,这样使计算简便。)

师:你人为第②小题,解题的关键是什么?(使学生体会到先把特殊的数进行分解,然后才能进行简算。)

生:把201分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

师:在小数乘法中,要使计算简便,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启发学生思考,认真审题,要观察数的特点。)

(4)交流评价。

三、方法应用

师:刚才,我们运用了乘法的运算定律,使小数乘法简便了许多,下面请同学们再来看看下面两道题,怎样算合理简便。

16×1.25 (3+5)×0.8

(1)让学生做。

(2)小组内进行交流。

(3) 汇报(体现算法多样化)

(4)评价总结。

四、梳理知识,总结升华

谈话:这节课你都获得了哪些知识? 在本节课中你的收获是什么?

五、课堂检测

(一)、 我会填。

2.5×(0.77×0.4)= × ×

6.1×3.6+3.9×3.6=( + )×

2.02×8.5= ×8.5+ ×8.5

(二)、我会选

0.31×2.5 - 0.24先算( )

A.加法

B.减法

C.乘法

3.6×4.5+3.6×5.5可以运用( )进行简算

A.乘法交换律

B.乘法结合律

C.乘法分配律

(三)、我会改,下面的计算对吗?把不对的改正过来。

50.4×1.9-1.8

=50.4×0.1

3.76×0.25+25.8

=0.094+25.8

=25.894

(四)、用简便方法算下面各题

2.5×24 0.25×32×0.125

3.7×99 (4+0.4+0.04)×25

(五)、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校举行文艺汇演,要分别订做一些合唱服和舞蹈服,如果平均每套用布1.8米,一共需要用布多少米? 舞蹈服38套元套 合唱服62套

六、布置作业

第13页练习三,第4题。

第14页练习三,第9题。

板书

整数乘法运算定律推广到小数

乘法交换律: a×b=b×a

乘法结合律: (a×b)×c=a×(b×c)

乘法分配律: (a+b)×c=a×c+b×c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小数》教案

(2)同时是2和3的倍数。

《小数乘小数》教案(一) 教学目标

回想一下刚才我们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1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1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 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3 考点分析:

利用整数的乘法原理解决小数乘小数的算法,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理解小数乘法的能力,高效快捷的计算小数的乘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小数,我们根据原则能不能计算一下下面的题目。

1、复习旧知:

师:根据15 × 12 = 180 ,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5 × 1.2=?

1.5 × 12 =?

生:

15 × 1=18

1.5 × 10=18

师:

那么大家知道: 1.5x1.2=?

2、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下图中是一个课桌,我们能看图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课桌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课桌的面积吗?

生:

①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课桌的长和宽。

②提问:怎样求课桌的面积呢?

2探究新知

一、问题解决(1)

1、多媒体展示计算流程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个问题?

学生:观看课件解题过程

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合适的进行讲解,让同学们看清小数乘小数的解题过程。

2、问题解析:

二、问题解决(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举手发言

通过上一个例题的讲解,学生们能够更加踊跃的举手回答问题,在竞争学习中,学生会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二、实际问题(例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看看小数的乘法究竟如何计算?

计算:1.3x1.2

生:

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思考,看谁能最快找出解题思路。

2、问题解析:

步:同学们先来计算: 13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为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2位。

三、实际问题(例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0.14x1.2

生: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计算,看哪个小组计算得又对又快。

2、问题解析:

步:同学们先来计算: 14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四、实际问题(例3)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1.1x0.12

生:每位同学都看是进行计算,看那位同学计算的又快又准。

2、问题解析:

步:同学们先来计算: 11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巩固提高

1、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面的这几道题,能不能找出那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课件出示题目)

师:要找出正确的题目,主要是找对小数点的位置。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思考的能力。

解:

56.7×38=2154.6 正确

0.37×0.94=3.478错误,应该是0.3478

41.2×9.2=3790.4错误,应该是379.04

0.78×6.1=47.58 错误,应该是4.758

2、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小明每小时能走12.5千米,从教室去图书馆用了1.5小时,教师距离图书馆多少千米?

①各小组先列出算式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12.5x1.5

②现在各小组开始竖式计算,看哪个组计算得快。

步:同学们先来计算: 125x1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位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师: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完成。

题目:0.75x0.25

步:同学们先来计算: 75x2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4位小数,所以积有4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4位。

4方法总结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5作业布置

1、计算下列小数乘法:

① 0.87x2.25

② 0.45x3.2

③ 1.4x2.55

④ 3.6x1.8

⑤ 11.2x3.5

2、如果长方形的长为30px,宽为45px,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可以列出算式为:1.2x1.8

答:长方形面积为54px?.

课后小结

今天这堂课大家运用知识间的联系,探索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许多小数乘法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小数与小数乘法的计算,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和原理。

板书

第2节 小数乘小数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小数乘小数》教案(二)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使学生掌握在确定积的小数位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2、比较正确地计算小数乘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和概括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

小数乘法中积的小数位数和小数点的定位,乘得的积小数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教学工具

白板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尝试

1、出示图:同学们最近我们校园宣传栏要刷油漆了,你能帮忙算算需要多少油漆吗?怎么列式?

2、尝试计算

观察算式和前面所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

这就是我们要学的“小数乘小数”,两个因数都是小数,怎样计算呢?和同桌讨论一下,然后自己尝试练习,指名板演。

3、1.2×0.8,刚才是怎样进行计算的?

学生得出(先把被乘数1.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又扩大10倍,这时的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再缩小100倍。)

4、观察一下,因数与积的小数位数有什么关系?(因数的位数和等于积的小数位数。)想一想:6.05×0.82的积中有几位小数?6.052×0.82呢?

5、小结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例4

请做下面一组练习

(1)练习。

(2)学生观察思考。

①你是怎样算的?(先整数乘法法则算出积,再给积点上小数点。)

②怎样点小数点?(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最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③计算0.56×0.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那当乘得的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怎样点小数点?(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通过以上的学习,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小数乘法的计算法则是怎样的?

(3)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抽象概括出P5页上的计算法则,并让学生打开课本齐读教材上的法则。(勾画做记号)

课后小结

回忆这节课学习了什么知识?

课后习题

根据1056×27=28512,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05.6×2.7= 10.56×0.27= 0.1056×27= 1.056×0.27=

板书

小数乘小数

例3:0.8 ×1.2=0.96 例4:6.7×0.3=2.02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案,谁有比较好的,个

2、填一填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教案,谁有比较好的,个 写教案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十项:

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篇4

一.课题(说明本课名称)

二.教学目的(或称教学要求,或称教学目标,说明本课所要完成的教学任务)

三.课型(说明属新授课,还是复习课)

四.课时(说明属第几课时)

五.教学重点(说明本课所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六.教学难点(说明本课的学习时易产生困难和障碍的知识点)

七.教学过程(或称课堂结构,说明教学进行的内容、方法步骤)

九.板书设计(说明上课时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十.教具(或称教具准备,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

在教案书写过程中,教学过程是关键,它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一)汇入新课

1.设计新颖活泼,精当概括。

3.提问那些学生,需用多少时间等。

(二)讲授新课

1.针对不同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三)巩固练习

1.练习设计精巧,有层次、有坡度、有密度。

(四)归纳小结

(五)作业安排

布置那些内容,要考虑知识拓展性、能力性。

:edu.zjcsgz./show.asp?id=4594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参

第 一页

10 100 5.1

1 1 100

第2题

32.4 72 12.56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上册数学广角

三年级上册:搭配,比赛场次

三年级下册:简单的和等量代换。简单的就是先分成两部分,然后从其中找出共同的。

等量代换(用天平),比如,一个西瓜等于4个砝码,四个苹果等于1个砝码,那个一

个西瓜等于几个苹果。

四年级上册:合理安排时间

四年级下册:植树问题

五年级上册:编码,了解、邮政编码等的含义,能进行简单的编码。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数学书第124页第11小题

从上面看 和正面看

摆的小正方体的个数

2个2个

2个2个1个 可能 9个

1个1个

2个2个 1个 7个

1个2个

2个1个1个

2个1个

1个2个1个

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案

四年级上册数学期中测试题

卷面总分100分,100分钟完卷。监考老师不念题。(得分 )

一、填空。(15分)

1、 82个十是( ),90000里有( )个万。

2、 480956是( )位数,位是( )位。

3、 8个十万,7个千,6个1组成( ),读作( )。

4、 与78099相邻的两个数是( )和( )。

5、 按顺序排列下数:76890 24508 136780

6、 比的六位数多1的数是( )。最小的七位数是( )。

7、 被除数=( )×( ) 减数=( )-( )

8、 一个因数=( )÷( )。被减数=( )+( )。

9、 把两个0和3个3组成只读一个0的数是( )。

二、 判断。正确的在( )打“√”,错误的打“×”(5分)

1、109876≈10万。 ( )。

2、把一个梨分给5个人吃,每人吃五分之一。 ( )

3、280000可以写成28万。 ( )

4、在26( )381≈27万时,( )可以是1、2、3。( )

5、读5000500时,只读一个0。 ( )

三、用分数表示或涂色。(4分)

( ) ( 34 )

四、计算(40分)

1、口算。 (10分)

3800+800= 790+= 260-70= 1500+600=

190+580= 638-199= 25 ×16= 125 ×20=

2800÷700= 1500÷30= 490÷70 = 130×50=

80×(76-69)= 6400÷ 80×7= 125 ×16=

2、简便运算。(12分)

1874-298= 762+99= 789-101= 28×25=

125×32= 810÷45= 72×8×5= 480÷6÷8=

3、求x。(12分)

765+x =1286 87×x =1740

2100÷x =30 x-798=298

4、脱式计算。(6分)

2800÷ 100+789 (947-599)+76×64

五、列式计算。(6分)

1、7890比24个75多多少?

2、一个数除60得180,求这个数。(列x解)

3、126减去一个数,所得的乘18,积是1152,求这个数。

六、应用题。(22分)

1、养殖场有789只鸡,比鸭少69只,鸭有几只?

(先写等量关系式,再用两种方法列X解。)(7分)

2、学校用2400元钱买了8箱毛巾,每箱25条,每条多少元?(5分)

3、四年级有78个男生,是女生的3倍,一共有几人?(5分)

4、小明家有白兔48只,黑兔比白兔多24只,把黑兔平均装在8个笼子里,每个笼子里装几只?(5分)

七、思考题。(8分)

1、按规律写数。(2分)

1、6、5、10、9 、14、13( )、( )。

2、5、10、17、26 ( )、( )、( )。

2、填空。(2分)

120+( )×8=280 800÷-79=1

3、一个算式中,被减数、减数、相加得88,被减数是多少?(2分)

4、△+□=200 □÷ =60 △=( ) □=( )(2分)

怎样学好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认真听课,多做习题,练习,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就能够学好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你去看下易百特教师网,那里资源丰富

我也是老师,不用谢

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教案

看下“易百特教师网”吧

挺不错的。。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

一、教材分析 : 本册教材内容包括:小数乘法、小数除法、简易方程、观察物体、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一) 数与代数2、下面各式中,哪些运算符号可以省略?能省略的就省略写出来。方面

本册教材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乘法和除法是在学生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继续培养学生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简易方程中有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空间与图形方面,安排了观察物体和多边形的面积两个单元。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并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图形之间的关系,及图形之间的转化,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及公式之间的关系,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三)在统计与概率方面,本册教材让学生学习有关可能性和中位数的知识。通过作与实验,让学生体验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学会求一些发生的可能性;在平均数的基础上教学中位数。(四)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 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五)本册教材还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索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二、教学重点

小数乘法、除法,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统计与可能性等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三、教学难点理解小数乘、除法的算理,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理解用字母表示数的公式,理解方程的意义及等式的基本性质,根据题意分析数量间的相等关系,理解多边行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四、教学目标1、使学生在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的基础上。比较熟练地进行小数乘法和小数除法的笔算和简算。2、使学生学会用字母表示数,表示常见的数量关系,初步理解方程的含义,会解简易方程。3、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会计算它们的面积。4、能辨认从不同方位看到的物体的形状和相对公式。5、理解中位数的意义,会求数据的中位数。6、体验发生的等可能性以及游戏规则的公平,会求一些发生的可能性;能对简单发生的可能性作出预测,进一步体会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争做环保小卫士,向周边的居民宣传有关禁毒知识,做禁毒宣传的小能手。7、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8、初步了解数字编码的思想方法,培养发现生活中数学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9、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10、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五、教学措施1、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2、增强学生的动手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3、加强个别辅导,提高学困生的学习成绩。4、多创设学习情景,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学,解疑问难,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5、注意加强数学与实际生活联系,让学生在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感受、体验理解数学。6、合作探究,拓展引申。6、给特殊群体更多的关心与爱心,因材施教,分层次作业,适当降低要求。六、课时安排1、 小数乘法 ———————————————(8课时)

2、 小数除法————————————————(11课时)

3、 观察物体————————————————(3课时)4、 简易方程 (16课时)(1)用字母表示数 (3课时)(2)解简易方程 (12课时)整理和复习 (1课时)量一量找规律 (2课时)

5、多边形的面积——————————————(9课时)

量一量 ——————————————————(1课时)

6、 统计与可能性——————————————(4课时)

铺一铺—————————————————— (1课时)

7、/100分子分母有公因数1、5、25,而3/4只有公因数1,然后我又在“只有”这个词上加以强调,使学生深刻的理解了最简分数的概念。数学广角————————————————(3课时)

8、 总复习—————————————————(4课时)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任教的五年级(2)班大部分的学生学习态度比过去有很大的进步,有着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时基本上能积极思考,举手发言,合作意识较强,少数学生能主动、创造性的进行学习。但总体上从期末测试情况看,学生的成绩存在明显的两极分化,学困生的面还是比较大,针对这些情况,本学期在重点抓好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加强学困生的辅导和优等生的指导工作,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方面有不同的收获。本学期课题研究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飞翔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

2、能运用乘法运算定律使小数计算简便。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一) 教学目标

那一共用了几根啊? (3X+4X)

知识与技能:

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能正确的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过程与方法:

通过作,观察、比较,让学生经历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初步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导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和合作意识,让学生体会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并能正确运用。

教学难点:

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平行四边形纸片,剪刀,学具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 复习旧知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几何图形有哪些?并说说你会计算的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课件出示)

2 情境引入

(一)、故事激趣

同学们喜欢看喜羊羊的动画片吗?据说羊村的牧草越来越少,所以,决定把草地分给小羊们自己管理和食用。懒羊羊分到的是一块长方形地,喜羊羊分到的是一块平行四边形地,他们认为自己的草地更少,争了起来。同学们,你们能不能动动脑筋,帮他们解决一下这个问题?看看哪块草地的面积更大?(课件出示两块草地)

(二)、学生思考、猜测

学生在猜测中明白:必须准确的知道两个图形的面积才能进行比较。可是学生只会计算长方形的面积,那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及时点出课题并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3 探究新知

(一)利用方格,初步探究

1、以前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那么,我们能不能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我们一起来试一试。

课件出示:比较两个图形的大小,然后引进格子图。

师:请你们来数一数比较一下它们的面积是多少?(1小格是平方厘米,不满一小格的都按半格计算)

2、同桌交流方法

3、生汇报想法

4、通过数方格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也相等

5、小结(指图)通过数方格我们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也相等。这是一种巧合呢?还是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之间有某种特殊的联系呢?

如果,我用数方格的方法得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现在我想得到一个很大的平行四边形花坛的面积,你认为数方格的方法怎么样?有没有合适的方格纸?那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方法,适用于计算所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

(二)动手作,深入探究

1、师提醒大家思考:怎样才能得到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呢?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图形呢?

2、学生拿出准备好的学具: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剪刀,三角板等学具,动手作,寻找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提示:刚刚有同学说可以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后再计算它的面积,那我们要怎么剪才能使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呢?这其实就是计算平行四边行面积的第二个方法就是割补法。

(板书:割补法)

3、四人一小组,先通过自己的思考向组员介绍你研究方案;组员商议如何通过画一画、剪一剪等方法来进行作研究;由组长进行作,组员协助。有困难的小组可以请老师帮忙;比一比哪组同学能快速解决问题。

4、展示学生作品:不同的方法将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

提问:观察拼出的长方形和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你发现了什么?

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长方形的长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高和长方形的宽相等,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和长方形的面积也相等。

学生用字母来表示:S表示面积,a表示底,h表 示 高 。那 么 面 积 公 式就是S = ah

(边说边板书)

4 学以致用

(一).课件出示出示例1:平行四边形花坛的底是6m,高是4m,它的面积是多少?我们根据什么公式来列式计算,学生试做,并说说解题方法,指名板书。

(板书:S=ah=6×4=24㎡)

(二).课件出示练习题,学生完成。

1.

2.有一块地近似平行四边形,底43米,高20.1米,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3.填表

4.判断:

(1) 平行四边形的底是7米,高是4米,面积是2 8米。 ( )

(2) a=5分米,h=2米,S=100平方分米。 ( )

5.下面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对吗?

6×3=18(平方米) ( )

6.下面对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对吗?

8×7=56(平方分米) ( )

7.思考题:你有几种方法求下面图形的面积?

课后小结

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

板书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长方形的面积 = 长× 宽

↓ ↓ ↓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 × 高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案(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能应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2、培养学生的观察作能力,领会割补的实验方法;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事物间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理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师:(在实物投影仪中出示教具,如下图)这是一个长方形框架,它的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它所围成的长方形面积是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板书:长方形的面积=长×宽)

师:如果捏住这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向外这样拉,(教师演示,如下图)同学们看看,现在变成了什么图形?(平行四边形)

师:这样一拉,形状变了,面积变了吗?

师:(对认为面积不变的同学质疑)你认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计算的?

(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相邻两条边的乘积)

师:究竟这个猜想是否正确,下面我们一齐来验证一下就知道了。

请同学们用数方格的方法来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教师把拉成的平行四边形框架放在方格纸上,用实物投影仪显示,如下图)数的时候要注意,每个小方格的面积是25px2,不满一格的当半格计算。(通过学生数一数,得出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800px2,使学生明确拉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变少了,相邻两条边的乘积不能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师:看起来,用相邻的两条边相乘不能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平行四边的面积计算吧。(板书课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评析:利用长方形框架巧设情境,复习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为下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作铺垫,然后把长方形拉成平行四边形,向学生提问:面积变了吗?引起学生的好奇与争议,以此为契机,再用数方格的方法来验证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相邻两条边的乘积是错误的,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的求知欲望。]

1、图形转换

师:(教师展示一个平行四边形卡片)这是一个平行四边形,我们不知道它的面积如何计算,能不能把它转换成我们已学过的图形呢?(能)可以转换成什么图形?(长方形)

师:四人小组合作,用课前准备好的平行四边形卡片和剪刀,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长方形。(学生动手作)

2、探讨联系

师:同学们真能干,很快就把平行四边形转换成了长方形,请大家认真观察,转换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分别与转换后的长方形的面积、长和宽有怎样的联系?(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边动手作边观察,从中得出转换前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和高分别与转换后的长方形的面积、长和宽相等。)

师:(结合黑板上的图形说明)这个长方形的面积与这原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长方形的长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底相等,长方形的宽与原来平行四边形的高相等。

3、推导公式

师:我们知道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可以怎样计算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师:如果用S表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a表示底,h表示高,怎样用字母来表示这个公式?(学生说出用字母表示公式)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S=ah)

4、验证公式

师:究竟这个公式是否正确?下面我们来验证一下,(把导入时拉成的平行四边形框架放在方格纸上,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请同学们利用刚才推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来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框架的面积。(先让学生明确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再列式计算。)

师:计算出来的结果和我们数方格得出的结果一样吗?(一样)

师:这证明我们所推导出来的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是正确的。

5、提问质疑

师:刚才同学们的表现都不错,下面请大家阅读课本80—81页,还有什么疑问,请提出来。(学生阅读课本和质疑)

[评析: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学生动手作和合作交流,使学生主动地去探索和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让学生验证公式,这一过程前后呼应,浑然一体,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得淋漓尽致,不仅点燃了学生创新的火花,而且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三、层层递进,拓展深化

1、算一算

师:(课件出示如下图)算一算停车场里两个不同的平行四边形停车位的面积各是多少。(学生动手算一算,再让学生汇报。)

2、选一选

师:(课件出示,如下图)要计算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下面几个选择,你选哪个?为什么?(学生理解底和高必须是相对应的。)

3、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面积是24 cm2的平行四边形,看谁画得又对又快。(先向学生说明这个方格纸中的每个小方格的边长都是25px,要求学生想清楚该怎样画,再动手画一画。)

4、想一想

师:(课件出示如下图)学校里有一块草地,想在草地的一边修一条小路通向另一边,下面的有三种设计方案,你认为哪种设计方案的面积最小?为什么?(先小组讨论,再让学生自由地发言,学生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来思考问题。)

师: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理解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

[评析:练习设计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紧扣课题,不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进一步深化,而且使学生在练习中思维得以发展,创新素质得到锤炼。]

四、总结全课,提高认识

反思一下刚才我们的学习过程,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习题

做一做书上的练习题,做后认真检查。

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

教学过程:

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5篇

五年级数学老师应该融入学生中去,与学生打成一片,去掉严肃的表情,和学生们成为朋友。在数学教学工作中,你知道如何写五年级数学教案?不妨和我们分享一下。你是否在找正准备撰写“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下面我收集了相关的素材,供大家写文参考!

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篇1

学习目标:

1. 使学生初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

2. 会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关系和一个量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用字母表示数,有哪些好处?但要注意什么?

2×3 a×7 14+b a÷7 a×a 5-x 0.6×0.6

3、阅读教材主题图,理解图意。

4、(1)爸爸比小红大( )岁。 当小红1岁时,爸爸( )岁,当小

红2岁时,爸爸( )岁…….

这些式子,每个只能表示某一年爸爸的年龄。

(2)你能用一个式子表示出任何一年爸爸的年龄吗?

法1:小红的年龄+30岁=爸爸的年龄 , 法2:a+30 。

(3)你喜欢( )种表示方法,为什么,理由是( )。 想一想:a可以是哪些数?a能是200吗?为什么?

(4)当a=11时,爸爸的年龄是( ),算式写在书上47页。

6、完成教材第48页做一做。

二、合作探究、归纳展示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 )、( ),也可以表示( )。

2、请结合自己的身高、体重情况,算算自己的标准体重,并讨论:比标准体重轻说明什么?如果比标准体重重,又说明什么?

三、课堂达标

1、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下面的数量关系。

a与b的( ) x与8.5的积( ) 比b多c的数( ) y的4倍( ) b除c( ) x减去a的2倍( )

(1)小红体重36千克,比小莉重a千克,小红体重( )千克。

(2)李佳有10元钱,买钢笔用去x元,还剩( )元。

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篇2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5页例4。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归纳、概括出最简分数的概念及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正确地对分数进行约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提问:你能很快找出下面各组数的公因数吗?

9和1815和217和94和2420和2811和13

2.提问:你是怎样找出两个数的公因数的?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有几种情况?

教师学生回顾小结:求两个数的公因数时,有两种特殊情况:一种是两个数成倍数关系,较小的数就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另一种是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它们的公因数就是1。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4:把2430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较小且分数大小不变的分数。

(1)学生先尝试,学生想出多种方法进行约分。

方法一: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逐次去除分子和分母。

2430=24÷230÷2=12151215=12÷315÷3=45

方法二: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

2430=24÷630÷6=45

(2)教师:怎样进行约分?

学生概括出方法: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去除。

(3)指出:像这样,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板书)

约分时还可以怎样写呢?请同学们自学教科书第65页的例4。试着自己写一写。学生汇报约分的写法,教师板书。

2.教师:45的分子和分母有什么关系?(学生观察后汇报:45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

教师指出: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强调约分时,要约成最简分数)

三、课堂小结

教师学生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叫最简分数和怎样约分。在约分时,可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分别去除分子和分母,直到约成最简分数为止;也可以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得到最简分数。用第二种方法比较简便,但是,必须要能看出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板书设计】

约分

2430=24÷230÷2=12151215=12÷315÷3=452430=24÷630÷6=45

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较小的分数,叫做约分。

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约分,它是分数的基本性质的直接运用,与公因数、公因数等概念密切相关。在本课教学中,我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空间,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感,让学生在解决问题、比较计算结果的过程中认识最简分数,理解最简分数的含义,他们在活动中通过观察、判断、比较、归纳等方式,经历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

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篇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84-85页例3、例4及相关练习

学情分析:

《约分》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和公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约分作为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它是化简分数的常用方法。学习约分,不但可以提高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的认识,还为分数的四则运算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探索理解最简分数和约分的意义,经历探究约分方法的过程,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最简分数的意义和约分的方法;掌握约分的方法。

难点:能准确的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铺垫。

课件出示一起回答 用列举法找出24和30的公因数和公因数 (为24

/30约分做准备)

1、24的因数有( ),30 的因数有( ),24和30的公因数有( ),它们的公因数是( )。

2、填空(说说为什么,什么是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方法:课件出示复习题,第1题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第2题先默背,然后指名回答,集体订正。)

过渡: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

二、探究新知。

(一)、猜测、验证和比较,理解最简分数的意义

1、出示例3的教学情境图,让学生观察。

2、师:从情境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这是某所学校100米游泳比赛中,三个学生的对话,生1:一共要游100米,小明已经游了75米,生2:他已经游了全程的3

/4,生3:75

/100和3

/4是一回事吗?)

3 、猜一猜:75

/100和3

/4

/是一回事吗?

4、验证:让学生同桌讨论,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

5、学生汇报结果,教师课件演示。

6、学生比较75

/100和3

/4两个分数的异同,得出最简分数的概念。

相同点:分数的大小相等

不同点:75

/100分子和分母较大,含有公因数1、5、25;3

/4分子和分母较小,只含有公因数1。分数的意义,分数单位都不同

总结概念: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活动:请学生例举最简分数的例子。

教师说学生判断,

学生说大家判断

学生说同桌判断

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看是否有公因数2、3、5

8、课件出示练习:指出下面哪些分数是最简分数?为什么?

5/

7 6

/9 10

/12 11

/12 8

/1014

/169

/1624

/25 21

/24 13

/17

名回答,说明为什么。

还是抓住关键:分子和分母只含有公因数1

如都是2或3或5等的倍数,就不只有公因数1。

(二)、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

课件出示例4. 判断24

/30是不是最简分数(不是,除了1外,还有公因数2、3、6)

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

师提出思考问题:

(1)、化简指什么? 使分子分母的数字变小

(2)、化简后大小不能变,要运用什么性质? 等式的基本性质

(3)、 等式的基本性质中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化简时,是乘,还是除,用什么来除。 除,用公因数来除

(4)、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 最简分数,分子分母只有公因数1

学生小组内讨论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

2、师:请同学们试着做一做,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大小不能变。

完成后小组内交流。

巡视,指导。

交流探究结果。

小组汇报结果。

(1)方法一: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1除外)依次去除。除到最简分数为止

24

/30=24+30

/30+2=12

/152

/15=12÷3

/15÷3=4

/5

(2)方法二:直接用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去除。直接得到最简分数。

24

/30=24+6

/30+6=4

/5

/小结:教师用课件演示比较两种约分方法,并总结约分的意义。

约分的概念:

师:约分还有一种书写方法,请同学们看第85页例4,

并在练习本上写一写约分的这种写法。

6、教师课件直观演示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

三、巩固练习(课件演示)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学习到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

1、判断下面各等式,哪些是约分?为什么?

2、错题改正。

3、指出下列分数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

4、分苹果。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板书课题:约分)

五、板书设计

约 分

方法一:

24

/30=24÷2

/30÷2=12

/15

12

/15=12÷3

/15÷3=4

/5

方法二:

24

/30=24÷6

/30÷6=4

/5

/100= 3

/4

不同点 : 分子和分母较大 分子和分母较小,

含有公因数1、5、25 只含有公因数1

最简分数

教学反思

1、为学生的数学思考搭。

课堂提问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前提,问题过易就没有思考探究的价值,但问题过难,学生又研讨不出来也没有实际意义。本节课的教学,我根据问题的难易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学习搭。

如:在探究理解最简分数意义这一环节的教学中,学生验证出75

/100和3

/4相等以后,我提出了一个问题:75

/100和3

/4有什么区别?很多学生都能看出75

/100分子分母较大,3

/4分子分母较小,但没有学生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去比较。接着我给学生搭了个:请同学们从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上比较一下看它们有什么区别?很快学生就找出了75

又如探究“约分的意义和方法”这个环节,如果直接出示例4:24

/30,然后让学生自主探究约分的方法,相信很多学生会“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无从下手。在出示例4之后,我是这样给学生搭的。我要求学生不动手,先思考三个问题(①、化简指什么?②、化简要运用什么性质?③化简到什么时候为止?),接着让学生交流,明确题目要求,为探究约分方法做准备。通过这两步搭之后,学生也就知道了化简就是把分子分母较大的分数化成分子分母较小的分数,化简要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化简要化到最简分数为止。第三步再让学生自己去探究约分的方法。此时学生已胸中成竹,很自然的探究出了约分的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突破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2、为学生交流搭台子。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需要教师给学生搭台子。只要有探究的地方,就需要交流,学生交流的过程就是在建构知识的过程。因此在理解最简分数和探究约分方法的教学中,我都充分让学生先同桌讨论再全班交流,归纳总结形成知识点。我认为教师在教学时,应时刻记住把课堂还给学生,为学生的精彩交流喝彩。只有这样,你的课堂才会因为学生的精彩交流而精彩。

3、不动笔墨不读书。

数学学习是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的过程。学生在思考交流之后更应让学生动手来写,熟话说“读十遍不如写一遍”。我特别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 “不动笔墨不读书”。在复习铺垫中让学生把练习题先写在练习本上,再集体订正;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的教学时,要求学生把验证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在探究约分的方法时,让学生把化简的过程写在练习本上,再交流;在学生看书找约分的另一种书写格式时,我始终要求学生练习写一写。

4、教学环节过渡亦无痕。

好的书法给人感觉“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好的课堂也应是环环相扣,衔接自然的。本节课我注重教学各个环节的过渡,如:复习铺垫后说:这是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内容,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新内容,请看大屏幕(过渡到最简分数的教学);在学习了最简分数后说: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在我们学过的分数中有很多都不是最简分数,我们能不能把它化成最简分数呢(过渡到约分的教学)?在学习了约分后说:我们一起学习了最简分数和约分的知识,老师发现大家学得很认真,但不知掌握的怎么样?大家愿意接受挑战吗(过渡到巩固练习的教学)?

5、思想方法渗透亦无形。

数学知识和技能的教学是一条明线,数学思想的渗透是教学的一条暗线。数学的每一个知识点都会渗透着一种数学思想,《约分》这一知识点就渗透着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本课的教学中,恒等变换的数学思想在验证75/100和3/4是否相等和化简分数的教学时得到渗透,在巩固练习中得到不断的内化和深化。

欠缺火候的地方:

有智慧的教师往往能利用课堂即生资源进行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魅力。整观这节课,本人扑捉学生课堂发言及练习中有用教育资源的能力不够,课堂教学亮点不够亮;其次本人对学生评价的语言还不能较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学生倾听和动笔的习惯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名师张齐华说:好课是从心灵深处流淌出来的。一堂成功的课往往不是教师教学技艺和技巧的简单叠加与拼凑,而是其多年来学识、功底、经验、技巧、智慧、个性乃至人生阅历等在特定教育情境下的一种自然勃发与流淌。如练武之人,境界不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而是有深厚内力和“手中无剑,心中有剑”的气魄。自知自己还有很多东西需要不断学习,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上册6—7页的内容。

1、通过观察、探究、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发现3的倍数特征的过程。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3的倍数的特征,并能利用特征进行判断。

3、通过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的活动过程,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3的倍数的特征。

教学难点:

探索活动中,发现规律,并归纳出3的倍数的特征。

教具准备:

实物投影仪、数字卡片等。

学具准备:

每人几张数字卡片。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我们能不能通过观察个位上的数来确定是不是3的倍数,那么3的倍数到底有什么特征呢?今天我们共同来研究。

板书课题:3的倍数的特征。

二、探索交流、获取新知。

(一)活动一:复习巩固。

1、前面我们研究了2和5的倍数的特征,能用你的话说一说他们的特征呢?

2、请你举例说明。(请学生说,教师把学生的举例板书在黑板上。)

3、说说能同时被2和5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观察特征。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活动二:探索研究3的倍数的特征。

1、在书上第6页的表中,找出3的倍数,并做上记号。

(先完成,看谁找的快?)

2、观察3的倍数,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参与到讨论学习中。

先思考,想出自己的想法。

然后与四人小组的同学说说你的发现。

生1:3的倍数个位上的数有0、1、2、3、4、5、6、7、8、9没什么规律。

生2:十位上的数也没有什么规律。

生3:将每个数的各个数字加起来试试看

3、你发现的规律对三位数成立吗?找几个数来检验一下。

(1) 自己先找几个数试一试。

(2)然后在小组内说说你验证的结论。

(三)活动三:试一试

在下面数中圈出3的倍数。

28 45 53 87 36 65

(先自己圈,然后说说你是怎样判断的?)

(四)活动四:练一练

1、请将编号是3的倍数的气球涂上颜色。

36 17 54 71 45 48

(自己完成,在小组内说说自己的想法。)

2、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求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全册教案。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3 0 4 5

(1)是3的倍数。

(3)同时是3和5 的倍数。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完成,说说你的窍门和方法。)

(五)活动五:实践活动

在下表中找出9的倍数,并涂上颜色。

(可以在自主实践以后再交流。)

三、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课题:探索活动(二)3的倍数的特征

1、在下面数中圈出3的倍数。

28 45 53 87 36 65

2、选出两个数字组成一个两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条件。

3 0 4 5

(1)是3的倍数。

(3)同时是3和5 的倍数。

(4)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五年级数学上册位置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2、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3、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重点难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方法:

师生共同归纳和推理。

教学准备:

长方体纸盒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拿出长方体的盒子并沿着棱剪开,把长方体展开成6个面并观察这6个面有什么特点?

学生举手回答问题。(长方体的表面积由6个面来组成,每组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

二、讲授新课

教师出示例题,一个知道长、宽、高的长方体纸盒,如何才能求出它的表面积?

学生利用手中的长方体纸盒为参照,探究如何才能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学生同组之间相互讨论,教师巡视指导每个小组的讨论活动。

教师提问学生如何求长方体的表面积。

学生回答:(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把长方体的纸盒展开,看一看长、宽、高有什么关系?

组成长方体表面积的6个面,等于(长×宽+长×高+高×宽)×2=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师让学生自己求出长7厘米、宽5厘米、高3厘米的长方体的表面积是多少?

学生列式:(7×5+7×3+5×3)×2

教师让学生思考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求?

学生同桌之间进行交流,教师提问学生。(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教学(范文)

解析:

来上新了,详细2021秋季人教版:

一、巧设情境,铺垫导入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含教学进度表) 一、指导思想

以关于教育改革指示精神以及新《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使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通过有效的措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

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特制订2021-2022学年度学期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上册教学:

二、学生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所任教的五(1)班共有学生42人。大部分孩子的学习态度端正,具备了一定的数学能力,养成了较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有效的学习方法,上课时能积极思考、提出并解决一些问题。但由于各种原因,部分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在分析问题能力、灵活性解决问题等方面也有所欠缺。

针对以上情况,本学期我将采用分层激励机制,让不同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要求。这学期的重点是,抓好孩子们的学习习惯及数学思维的培养。同时,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及时监督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及情况,帮助学生树立学习信心,争取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比较明显的进步。

三、教材分析

(一)教材结构

本册教材根据本阶段孩子特点,循序渐进,在“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方面的内容上进行了合理搭配,依次安排了以下一些内容:小数乘法,位置,小数除法,可能性,掷一掷,简易方程,多边形的面积,数学广角和数学综合运用等。

(二)主要内容分析

1.数与代数方面

本册教材在“数与代数”方面安排了小数乘法、小数除法和简易方程。小数的乘法和除法是在前面学习整数四则运算和小数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继续培养孩子小数的四则运算能力。同时,这部分内容在实际生活中和数学学习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简易方程是小学阶段集中教学代数初步知识的单元,在这一学期安排了用字母表示数、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用方程表示等量关系进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等内容,进一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空间与图形方面

本册教材在“图形与几何”方面安排了“位置”和“多边形的面积”两部分内容。其中,“位置”是在三年级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多边形的面积”主要教学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掌握了这些图形的特征及长方形,正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学习的。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的面积公式,同时,渗透平移、旋转、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3.统计与概率方面

本册教材在“统计与概率”方面安排了初步的概率知识——可能性。通过作与实验,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体验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感受随机现象结果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

4.综合与实践方面

在“综合与实践”方面,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在应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小数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向学生渗透初步的植树问题数学思想方法,体会运用植树问题,感受数学的魅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

更多详细内容word打印版,请见百度文库:

码字不易,如有帮助请采纳。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积的近似数》教案

追问:这里的X又可以是哪些值呢?500可以吗?

《积的近似数》教案(一) 教学目标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1、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

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口算

1.2×0.3、0.7×0.5、0.21×0.8、1.8×0.5

1-0.82、.3+0.74、1.25×8、0.25×0.4

2、用“四舍五入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2.095、4.307、1.8642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入法”将这些小数保留整数、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尝试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所以狗能闻出坏蛋身上的气味。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列式,板书:0.049×45。

4、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说一说是怎样算的。

5、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学生探究,指名说说取近似值的过程和理由。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强调横式中应当用约等号,而不能用等号。

6、专项练习(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3.094积保留一位小数是(),保留两位小数是()。

7、计算下面各题。

0.8×0.9(得数保留一位小数)1.7×0.45(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三、运用

一千克白菜的价钱是6.78元,妈妈买了0.8千克,应付多少题?(虽然此题没要求保留两位小数,但在日常生活中没有比分更小的钱,所以应保留两位小数。)

课后小结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课后习题

1、根据下面算式填空。

3.4×0.=3.094

积保留一位小数是( ) 积保留两位小数是( )

2、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是3.58,准确值(三位数)可能是下面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3、两个因数的积保留整数的近似数是14,值可能是哪些数? 个位上的数是4,十分位的数是4、3、2、1、0; 个位上的数是3,十分位上的数是5、6、7、8、9。

板书

积的近似数

2.45×2.5≈6.13(元)

竖式

答:

《积的近似数》教案(二)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会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

能力 目标 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

情感 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题目要求与实际需要,用“四舍五人法”截取积是小数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

一、激发:

1、口算。 0.8×2= 6×0.9= 5×0.5 = 40×0.2= 7×0.8= 25×4 = 300×0.4= 1.5×0.8=

2、用“四舍五人法”求出每个小数的近似数。(投影出示)

保留一位小数 保留两位小数 保留三位小数

4.51692

328.9604

思考并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填空)

(1)怎样用“四舍五人法”将这些小数保留一位小数或两位小数,取它们的近似值? (2)按要求,它们的近似值各应是多少?

3、揭题谈话:在实际应用中,小数乘法乘得的积往往不需要保留很多的小数位数,这时可以根据需要,用“四舍五人法”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求出积的近似值。(板书课题:积的近似值)

二、合作探究

谈话引出例题: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动物的嗅觉最灵敏吗?(生回答)所以人们常用狗来帮助侦探、看家。那狗的嗅觉到底有多灵呢?我们一起来看一组数据:

1、出示例6:人的嗅觉细胞约有0.049亿个,狗的嗅觉细胞个数是人的45倍,狗约有多少个嗅觉细胞?

2、读题,找出已知所求。

3、生列式,板书:0.049×45

4、生计算出结果,指名板演并集体订正。

5、学生观察、思考:

(1)积的小数位数这么多!可以根据需要保留一定的小数位数。

(2)保留一位小数,看哪一位?根据什么保留?

(3)横式中的结果应该怎样写?

6、专项练习: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0.8×0.9 ≈

得数保留两位小数 1.7×0.45≈

三、拓展应用

1、按要求完成下面各题

2、小刚的体重是21.5千克,

的体重是他的3.3倍。

小刚的爸爸的体重大约是多少千克?

(得数到十分位)

3、两个因数的积保留两位小数的近似数 是3.58,准确数可能是下面哪个数?

3.059 3.578 3.574 3.583 3.585

四、总结

谁来小结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

P.13页2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