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医改新政策细则

1、增强门诊共济保障功能。从高血压、糖尿病等群众负担较重的门诊慢性病入手,逐步将多发病、常见病的普通门诊医疗费纳入统筹基金支付范围。普通门诊统筹覆盖全体职工参保人员,支付比例从50%起步,随着基金承受能力增强逐步提高保障水平,待遇支付可适当向退休人员倾斜。一旦建立起普通门诊的共付机制,尤其是当统筹基金支付比例从50%提高至70%的时候,这就意味着门诊费用与住院治疗一样,可由统筹基金无异地分担支付。这对减轻职工(尤其是退休职工及困难职工)的门诊负担极其重要而有效。

一、新政策2023年

医疗保险政策_医疗保险政策宣传简报医疗保险政策_医疗保险政策宣传简报


医疗保险政策_医疗保险政策宣传简报


首先,个变化是将会改变返款的标准。我国逐步完善职工制度,制定新的返款标准,河北、河南等地已经落实执行这项新制度。新标准要求,在职职工返款额度统一按照缴费数额的2%划入,退休职工按照上年度养老金2%计算返款数额。

与此前规定相比,在职职工和退休职工的返款数额将会有所下降。预计将从2023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实行这项新标准。

第二项变化是改善职工门诊的待遇水平,部分地区职工门诊的报销比例有所提高,报销比例高达50%。在职职工个人账户中的钱还可以和家属共用,家属可以用账户里的钱缴纳新一期费用。

第四项变化是从2023年开始,扩大异地服务范围,简化异地办理手续,为居民提供更多便利。长期在异地生活的用户,不用定期返回办理地为账户缴费,在相关部门办理好备案手续,便可以继续用原有账户参保了。

第五项变化是上调职工缴费基数,职工的缴费数额是与职工的工资挂钩的。职工的工资上涨,职工的缴费数额也会有所增加。以福建地区为例,与2021年相比,2022年职工缴费数额上涨316元。此前,部分居民对的认识程度不高,没有定期缴纳费用,参加医疗保险。

二、2023政策新规定4、异地就医回当地报销比在当地就医少报 10%,如没有本地医院出具的转院证明则少报20%

现在随着物质生活改善,生活水平提高,更多的人开始关注健康问题,人们对的重视程度增强。每个人可能都会生病,需要去医院看病,消费。

不少人感叹,治病太贵了,上了疾病,本有机会治病,但却因为没有钱治病,而不得不放弃治疗。

2023年异地报销政策

1、异地就医医院出具的出院小结、、用明细表。2、本人、卡、单位出具的异地就医证明。3、本地医院出具的转院证明,需主治医师开证明,然后该主治医师的科主任签字,再到医院办公室办理转院睁罩证明。4、异地就医回当地报销比在当地就医少报10%。5、带上以上资料到当地处即可办理。

身为现代人,出或者因为其他原因去外地的情况比较常冲早念见,人不可能永远不生病,到了外地生病住院就需要用卡保险,但是离开了购买地方离开的管理区域,异地就医怎么申报呢?下面我就为异地的朋友,讲讲异地就医流程报销流程,大家可以多多学习一下,以备不时之需。

一、“异地就医”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1、一次性的异地医疗,包括出、旅游时的急性病治疗以及病人主动转移到外地就医,所产生的问题是不能及时结算医疗费用

2、中短期流动、工作岗位不在参保地的人员的异地医疗,包括单位在各地的派驻人员、派驻机构在当地的聘用人员,还有一种情况是整个单位都处在流动状态

二、异地就医(二)待遇享受期可以报销的

1、在外地的急诊急救

2、在本地就医后转到外地的。

三、异地就医报销条件

1、IC卡(二)异地就医、基本医疗保险就医卡(绿色贴照片)或城镇居民基本医疗散困手册。

3、住院医疗费用汇总清单、医疗保险转诊转院介绍信、出院证明。

4、住院材料:住院病历首页、入院记录、手术记录、出院小结、大型检查报告单、长期医嘱单、临时医嘱单复印件(需加盖就诊医疗机构印章)。

四、异地就医报销流程

1、异地就医医院出具的出院小结、、用明细表

2、本人、卡、单位出具的异地就医证明(需盖公司公章),如不是企业参保则不需单位出具的异地就医证明

3、本地医院出具的转院证明,需主治医师开证明,然后该主治医师的科主任签字,再到医院办公室办理转院证明

5、带上以上资料到当地处就可以办理,基本当天就可以拿钱。

五、异地就医注意事项

1、不同城市的医疗保险政策规定不同,就医之前要注意

2、异地就医人员需要咨询当地的医疗保险管理部门,看看有没有优惠政策

在异地发生异地就医的情况,需要审核是否符合上文介绍的异地就医可以保险的条件,或者提前到当地的部门咨询清楚,异地就医流程申报流程可以按照上文介绍的准备好需要的所有材料,按照流程办理好就可以当当地部门报销费用,一般情况下,异地就医报销的比例比在当地报销比例低一点。

重庆医疗保险制度变化

第三项变化是提高部分地区居民缴费标准,不同地区费用上涨幅度有所不同。缴费上涨数额为350元到600元不等,江苏常州等地将缴费数额上涨到930元。

保险小参保人员在定点机构门诊治疗慢特病所发生的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纳入门诊慢特病的保障范围。我市门诊慢特病病种目录、待遇享受期、待遇水平按规定(下表)执行。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

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主旋律,在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过程中,医疗保障的制度背景开始经历重大变化,传统的医疗保障制度逐步失去了自身存在的基础。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所有制结构的变化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随着改革开放各个相关领域改革的进行,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公费和劳保医疗制度主要出现在改革开放之前,这里不作过多说明。医疗保障改革试点。自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一些企业和地方就已经开始了自发地对传统职工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探索,如医疗费用定额包干或仅对超支部分按一定比例报销,以及实行医疗费用支付与个人利益挂钩的办法等,这些改革实践的持续发展也为职工个人负担医疗费用奠定了一定的心理基础,呈现出一种由公费医疗制度向适度自费制度的过渡。

2022卡新政策

3、长期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的医疗。

一、2022卡新政策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3、规范个人账户使用范围。个人账户可以在直系亲属之间互助共济、打通使用。这样做,既能提高家庭成员之间门诊支付的互助共济能力,也体现了家庭自我保障功能。

二、2022年报销比例的新政策:

1、主要分为职工和居民,报销比例也有所不同;

2、职工报销比例根据住院费用的高低划分,一千三百元至三万元之间的报销比例为85%,三万元至四万元之间的报销比例为90%,四万元至十万元之间的报销比例为95%,十万元至三十万元之间的报销比例为85%;

3、居民由城镇居民和新农合合并组成。报销比例为一级医院报销比例为65%,起付线为三百元;二级医院六千元以下报销比例为65%,高于六千元报销比例为为80%,其中县二级医院起付线为四百元,市二级医院起付线为六百元等。

法律依据按规定办理异地长期居住的居民参保人员,在备案的长期居住地区按本市待遇标准享受居民普通门诊统筹和门诊慢特病待遇。居民参保人员异地临时就医,在就医地不享受居民普通门诊统筹待遇,按本市待遇标准享受门诊慢特病待遇。参保人员在异地透析治疗,按每月6000元进行限额报销。:

《中华保险法》

第二十三条

职工应当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用人单位和职工按照规定共同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可以参加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由个人按照规定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职工2022年新政策

2、改进个人账户计入办法。单位缴费全部计入统筹基金,不再部分划入个人账户;个人缴费全部划入个人账户,原则上个人缴费不得超过2%,这既是为了减轻个人缴费负担,也是为了增强统筹基金对门诊支付的共济分担功能。

医疗保险政策咨询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缴费标准及新政策

用人单位按本单位职工上年度工资总额的7%缴纳;职工个人按本人上年度工资收入的2%缴纳;退休人员个人不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职工个人工资收入低于全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60%的,以60%为基数缴纳;职工个人工资收入高于全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300%的,以全市上年度职工平均工资的300%为基数缴纳。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新政策

1、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实行市级统筹,全市参保人员须经检诊认定后方能享受门诊慢特病待遇。统一政策、统一标准、统一经办流程。

2、缴费基数(每年调整一次)为职工为上年度月平均工资总额,低于省确定的缴费基数的,按缴费基数缴纳度月缴费基数为2300元)。

3、缴费比例:单位缴纳7%,个人缴纳2%;特别困难的,由单位提出申请,单位按7%缴纳,个人不缴费,不建立个人账户,只享受住院医疗待遇。

4、大额缴费标准:在职每人每月10元,单位和个人各负担5元;退休人员每人每月应缴纳的5元,从个人账户中扣除。

5、划入保障卡个人账户:在职人员按照缴费基数,45周岁以下的(含45周岁),划拨比例为2.4%,45周岁以上的,划拨比例为3.1%(缴费基数由财政、单位提供);退休人员以个人养老金为基数,划拨比例为4%。次月划拨上月的个人账户。

6、参保人员在市内定点医院住院的,持社保卡直接结算,只缴纳个人应当负担部分;在省结算平台内住院的,须先到县人社局处(具体地址:西区金海四路与华律网四路交叉口、行政大厦西邻,咨询电话:7315867)办理登记手续,能联网的直接结算个人负担部分;到省外定点医院就医的,须先到县处登记,出院后将报销所需材料交单位,由单位统一报处,每季度报销一次。

7、住院医疗待遇:

封顶线:每个年度基本医疗保险10万元,大额救助40万元,共计50万元。

基本医疗报销比例:一级、二级、医院分别为90%、85%、80%(政策范围内费用),退休人员报销比例分别提高5%。转往市外省内、省外定点医院和市外非定点公立医院的,分别首先自负10%、15%、25%。

大额报销比例:10万元至20万元、20万元至30万元、30万元至40万元、40万元至50万元之间的分别按80%、70%、60%、50%报销(政策范围内费用)。

需转外治疗的,须报医疗保险经办机构审批,未经批准转往市外住院的不予报销。

8、特殊疾病:职工34个病种,居民4个病种。每年组织鉴定一次,8月份报名,9月份鉴定,没有经过住院治疗的,不予受理,其中患有恶性肿瘤、白血病、尿毒症、器官移植、心(脑、大动脉)血管疾病术后综合治疗、出院后治疗的可以随时办理。参保人员用仅限所认定病种,一次限购一个月的用量。在私立医院、门诊开具的品及检查单不予报销。有并发症的,可按认定的并发症购。一般疾病不能超过4种品,特殊情况的,经过审批后不超过6种品。两年复查一次,如所患疾病治愈或因病情缓解达不到标准的,注销认定。患者6个月未发生医疗费,其资格自动终止。认定不合格的,本年度不得再次申请;认定过程中,弄虚作的,其所做的认定无效,两年内不得重新申请。

9、退休人员缴费年限为男满30年、女满25年,退职人员年满25年,启动医疗保险之前符合政策的连续工龄视同缴费年限。缴费年限不足的,须补费到年限,补费基数及比例按照现行补费规定办理。

今年大病医疗保险政策,都有哪些情况不给报销

,2、有效收据单据()。大病统筹的办理,要有住院主任医师签字的建议书,住院病历,出院小结,及治疗清单。

办理好了就开始享受大病统筹待遇,每年可以报销不超过60万的治疗费用,必须是符合所办理的病种相关复查的检查治疗及品费用,不相关的费用是不报销的。

你好,大病医疗保险的政策就是相类似的重大疾病,恶性肿瘤,尿毒症血液透析,放化疗,是可以给报销的。

像普通的疾病,门诊就医治疗,是不会给报销的。还有意外的伤害造成了医疗,医疗费用,整容,镶牙,器移植,会诊费,这些不在报销范围之内。

新的政策规定 工伤不给报销 ,交通(四)透析结算方式,受伤也不给报销 。

2023年大连退休人员政策

规定自2023年1月1日起实施

具体内容如下:

大连职工参保人

普通门诊统筹

参保人员在普通门诊统筹定点机构发生的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的普通门(急)诊医疗费用(以下简称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由职工统筹基金按以下标准起付线:一级、二级、医院分别为200、600、700元,年度内第二次住院减少100元。进行支付:

注:职工统筹基金对享受退休待遇人员的支付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参保人员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家庭医生签约升级服务包,并在签约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职工统筹基金支付比例提高10个百分点。

门诊慢特病3、异地申请审批的时间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那么异地就医人员应提前进行办理申请,不然,“断档期”的费就会无处报销

(一)待遇政策

1、参保人员在定点机构门诊治疗慢特病所发生的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医疗费用,纳入门诊慢特病的保障范围。我市门诊慢特病病种目录、待遇享受期、待遇水平按规定(下表)执行。 2、全省统一规范的部分慢特病病种的费用保障范围按辽宁省规定执行。单独结算的高值品,不纳入门诊慢特病费用保障范围。

3、参保患者可以同时享有多项门诊慢特病待遇,但同一病种下细分病种待遇不可兼得。门诊慢特病待遇与普通门诊统筹待遇可以兼得。一笔门诊医疗费用只能按一项待遇支付。参保人员中途享受门诊慢特病待遇的,按月计算当年支付限额。门诊慢特病年度支付限额为基本医疗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合计支付金额。住院期间发生的透析相关费用纳入住院费中按照住院标准进行报销。

门诊慢特病待遇享受期期满,停止享受待遇资格,仍需继续治疗的,应再次申请认定。对满足慢特病患者待遇享受期为长期或5年的,且认定后连续24个月未发生合规医疗费用的,停止其享受待遇资格。

(三)经办服务

门诊透析费用采用统筹基金按月度人头包干支付标准与统筹地区内的定点医疗机构结算,半年平衡,超支不补,结余合理留用。职工统筹基金每人每月包干定额为7300元,参保人在定点医疗机构实际发生统筹基金支付额低于包干定额总量90%的,按实际发生额结算;超过90%及以上的,按人头包干定额总量结算。

(一)待遇归并

未列入门诊慢特病病种范围的原门诊规定病种、门诊定点供、门诊手术、产前检查、门诊生育手术、急诊抢救离院待遇归并入普通门诊统筹待遇,统一实行费用保障。住院生育手术按住院待遇保障。产前检查费实行过渡政策,2023年9月30日及以前分娩的,可以兼得原产前检查费定额补助待遇;2023年10月1日及以后分娩的,不再享受产前检查费定额补助待遇。

按规定办理异地长期居住的职工参保人员,在备案的长期居住地区按本市待遇标准享受职工普通门诊统筹和门诊慢特病待遇。职工参保人员异地临时就医,在就医地不享受职工普通门诊统筹待遇,按本市待遇标准享受门诊慢特病待遇。参保人员在异地透析治疗,按每月7300元进行限额报销。

(三)其他情况

参保人员在互联网医疗处方流转店配时,职工统筹基金支付标准按开具处方的定点医疗机构级别确定。参保人员在定点互联网医疗机构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与线下门诊医疗费用合并计算,职工统筹基金支付标准按定点互联网医疗机构依托的实体定点医疗机构级别确定。参保人员中途享受普通门诊统筹待遇的,起付标准、支付限额按全年标准执行。

新政实施后,我市职工普通门诊统筹保障待遇有何变化?

一是职工门诊保障水平更高。在各级门诊统筹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普通门诊医疗费可按比例由统筹基金进行支付,一个自然年度内支付上限为1.2万元。

二是职工门诊保障更公平普惠。慢性病患者不再需要通过检诊就能享受门诊医疗费用保障待遇。参保人员凡是因病在门诊统筹定点机构发生的符合目录的门诊医疗费用均按政策纳入保障范围。

三是分级确定待遇标准政策更科学。按照分级诊疗的要求分级确定门诊统筹待遇标准,医疗机构级别越低,起付标准越低,支付水平越高,对与家庭医生签约的参保人员和退休人员给予政策倾斜,在职人员在签约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报销比例达到80%,退休人员在签约基层医疗机构就诊报销比例达到85%。

四是普通门诊统筹定点机构数量更多。参保人员在纳入我市门诊统筹定点的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门诊部和以我市实体定点医疗机构为依托的互联网医院及承接流转处方的店都可以享受普通门诊统筹待遇。

大连城乡居民基本参保人

普通门诊统筹

参保人员在普通门诊统筹定点机构发生的医疗保险政策范围内的普通门(急)诊医疗费用(以下简称普通门诊医疗费用),由居民统筹基金按以下标准进行支付: 注:参保人员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家庭医生签约升级服务包,并在签约基层医疗机构就诊的,居民统筹基金支付比例提高5个百分点。

门诊慢特病

(一)待遇政策

门诊慢特病待遇享受期期满,停止享受待遇资格,仍需继续治疗的,应再次申请认定。对满足慢特病患者待遇享受期为长期或5年的,且认定后连续24个月未发生合规医疗费用的,停止其享受待遇资格。

(三)经办服务

与居民门诊透析定点医疗机构的结算方式参照职工相关管理规定执行,居民统筹基金每人每月包干定额为6000元。

(一)待遇归并

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保障待遇保留,继续实施。未列入门诊慢特病病种范围的原门诊规定病种、门诊定点供、急诊抢救离院待遇归并入普通门诊统筹待遇,统一实行费用保障。其中,已通过认定享受原门诊规定I类病种(精神分裂症除外)、慢性心力衰竭病种待遇的参保人享受病种过渡待遇:普通门诊统筹年度支付限额提高至2000元。

(三)其他情况

参保人员在互联网医疗处方流转店配时,居民统筹基金支付标准按开具处方的定点医疗机构级别确定。参保人员在定点互联网医疗机构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与线下门诊医疗费用合并计算,居民统筹基金支付标准按定点互联网医疗机构依托的实体定点医疗机构级别确定。参保人员中途享受普通门诊统筹待遇的,起付标准、支付限额按全年标准执行。

辽宁职工门诊报销政策

其他事项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缴费标准

辽宁省职工普通门诊统筹政策内容如下:

1、报销范围: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的门诊医疗费用;

2、报销比例:在职职工的报销比例为60%,退休人员的报销比例为65%;

3、支付限额:辽宁省大连市将职工普通门诊支付限额由400元提高至600元。

辽宁省职工普通门诊统筹报销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参保人员按规定在省内定点医疗机构或具有省内异地就医资格的医疗机构就医购;

2、报销金额小于个人账户基金支出的,从个人账户基金中报销;报销金额超过个人账户基金支出的,超支部分统筹基金予以报销;

3、门诊统筹报销次数不限,与门诊慢特病、住院费用报销无冲突。

以下是关于辽宁省职工普通门诊统筹报销的注意事项:

1、参保人员需在省内定点医疗机构或具有省内异地就医资格的医疗机构就医购,才能享受报销;

2、报销金额小于个人账户基金支出的,从个人账户基金中报销;报销金额超过个人账户基金支出的,超支部分统筹基金予以报销;

3、门诊统筹报销次数不限,与门诊慢特病、住院费用报销无冲突;

4、职工普通门诊统筹政策按自然年度计算,每年的1月1日至12月31日为一个年度;

5、门诊统筹报销待遇分为甲类和乙类,甲类门诊费用纳入报销范围,乙类门诊费用不予报销,需要个人自付;

6、不同地区的政策可能略有不同,建议您咨询当地社保部门,以获得更准确的信息。

综上所述,不同地区的政策可能略有不同,建议咨询当地社保部门。

【法律依据】:

《中华保险法》第二十八条

符合基本医疗保险品目录、诊疗项目、医疗服务设施标准以及急诊、抢救的医疗费用,按照规定从基本医疗保险基金中支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