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解释

1、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意思是: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见危险。

知止不殆什么意思 知止不殆的故事知止不殆什么意思 知止不殆的故事


知止不殆什么意思 知止不殆的故事


2、出自《道德经》之四十四章。而《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知止不殆深层含义

指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

【拼音】:zhī zhǐ bù dài。

【出处】:《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名望和生命谁更值得亲近呢,生命与财货谁更值得赞美呢。得到与失去谁更值得担忧呢。过分爱惜名声就要付出很大耗费,过多贮藏财物一旦损失也必然巨大。所以,懂得满足就不会受到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的平安。

例句

汉书·疏广传:“吾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明·赵弼《两教辨》: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仁,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三孝廉让产立高名》:“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既无出类拔萃之才,宜急流勇退,以避贤路。

作者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什么是知止不殆和知足常乐

知止不殆

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知止 : 1.谓志在达到至善的境地。语本《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朱熹集注:"止者,所当止之地,即至善之所在也。知之,则志有定向。" 2.谓懂得适可而止;知足。

不殆 : 1.不危险。 2.不懈怠。

知足常乐

【解释】: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自】: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示例】:一个快乐主义者首先得有知足的修养,就是古训所谓‘~’。

知止不殆

zhī zhǐ bù dài

【解释】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出处】春秋·楚·李耳《老子》:“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结构】复句式成语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近义词】知止不辱、知足不殆

【例句】宋·苏轼《黄州安国寺记》:“寺僧曰继连,为僧首七年,……欲谢去,其后与父老相率留之。连笑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卒谢去。”

知足常乐

[zhī zú cháng lè]

【解释】: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

【出自】:先秦·李耳《老子》:“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知止不殆的意思是什么

知止不殆的意思: [zhīzhǐbùdài] 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知止不殆百科解释:

知止不殆,指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知止不殆的详细解释: 知止不殆 [zhī zhǐ bù dài]

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仁,知足不辱,~。 ◎明·赵弼《两教辨》

知止不殆的出处: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

殆: 危险 。知道满足就不会 受到 羞辱 ,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多用以劝诫人不要贪得无厌。 成语出处: 《老子》第四十四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 长久 。” 成语例句: 二疏有言:“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的近义词: 知止不辱 见“ 知足不辱 ”。 知足不殆 见“ 知止不殆 ”。 成语语法: 作宾语、定语;用于劝诫人

知止不殆是什么意思?知止不殆成语造句和典故

成语名称: 知止不殆 zhī zhǐ bù dài

欢迎您访问本页,本页的主要内容为解释成语【知止不殆】的出处和来源,以及回答知止不殆的意思是什么,其中包含英语翻译和造句,同时提供了百度百科和SOSO百科的链接地址,为您全方位的诠释知止不殆成语。如果本页找不到内容,在页尾点击回百度搜索。

[成语解释] 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例句]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仁,知足不辱,~。(明·赵弼《两教辨》)

百科解释如下:

【词目】 知止不殆

【拼音】 zhī zhǐ bù dài

【出处】《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今人错解】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分。

这种错解,纠其根源是对《道德经》的错误理解,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没有必要刻意地去纠正它,但必须了解它的真正意思,让人们不在拿着这句话作为逃避现实的理由。孔子在《大学》章句中说:“知止而后有定”,这里的“知止”意思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大意是:知道事物始末而后才能制定行动的。“止”就是“止境”,“足”就是“充足”,都是对学识进步的里程中的境界描述。再看“知足不辱”实际上就是“知足而后不辱”,“知止不殆”实际上就是“知止而后不殆”,与“知止而后有定”在句型上是一致的,谁能说“知足”不是“知识充足”呢?再看排比句“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如果把“知足不辱”解为“知道满足才不会蒙受耻辱”,那么“知止不殆”如何解?解为“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吗?那么“知止而后有定”又当何解?可见今人之误,误之远矣。什么是“适可而止”?只有知识达到一定的止境才知到“适可而止”,无知者知道“适可而止”吗?股市上的无知者少吗,他们知道“适可而止”还能炒股炒成股东吗?老子说:“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知道装着不知道尚且可以,不知道装着知道就是病)。孔子说:“知其先后几近道矣”(知道做事情的先后次序就接近道了),如围棋中有“大猪嘴”招法,此招法的下子次序一步也不能,一步就不是“大猪嘴”了,而是被对方全歼。

在《道德经》中,老子所讲之“道”都是教人不要“自满”,杯子里的水满了就装不进去水了,“满招损谦受益”吗,为什么在这句里反教人“知道满足”呢,你“知道满足”了,你的敌人“知道满足”了吗?清末的软弱是招致联军入侵的原因。可见后人之误,害人害已,阿Q极了。也是后人不理解《道德经》而批判《道德经》的原由。

【正解】知道做事的先后次序才不会遇到危险(知已知彼百战不殆)。

《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原文:“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名誉与身体相比较能说哪个更重要吗?身体与难得之货相比较能说哪个更多吗?得与失相比较能说哪个有毛病吗?过份的爱惜名誉或身体都会付很大的代价;过多的藏货必然遭受更大的损失。所以知道这些道理才不至于,知已知彼百战不殆,才可以长久。

孙子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老子的“知止”就是孙子的“知己知彼”,老子之“不殆”就是孙子之“百战不殆”啊。(来自新浪非常道人)。

百度百科地址:

SOSO百科地址:

百度搜索:《 点击此处 》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什么意思|大意|注释|出处|译文

【名句】知足不辱①,知止②不殆③,可以长久。

【注释】①辱:屈辱。②止:适可而止。③殆:危险。

【释义】人如果知足就不会受屈辱,懂得适可而止就不会有危险,这样才可以长久。

【点评】人要有知足之心,做事适可而止。

参考文献

《老子》四十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