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主张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A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包括
2、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主要观点包括(ABCD)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A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 辩证唯物主义主张,A
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
A. 自然界是先在的和历史的自然界
B. 自然界是相互联系和变化发展的自然界
C. 实践是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界的活动
D. 用辩证思维方式认识自然界
扩展资料: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指主义对于包括人在内的自然界的总看法。它是由和在19世纪中期的自然科学革命性变革中确立的。他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一起组成了哲学。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包括唯物论、认识论和辩证法。
现代科学表明,自然界具有无穷的连续系列的层次结构,每一层次又是这个系列的不连续的“关”,并表现为各种不同的物质形态。
从微观尺度看,夸克(层子)组成了基本粒子,并服从于这一层次的特有规律,如量子色动力学定律。基本粒子,主要是质子和中子,由强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核。
原子核和电子再通过电磁相互作用结合为原子,并进而结合为分子,如此等等。从量子场论来看,任何微观粒子都是相应的场量子,它们既是间断的粒子,只有依据现代科学的发展,超越唯物、唯心的思想局限,回归人与自然相统一的认识思想,回归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人化世界”的认识思想,才能进行合理的认识。又是连续的波,因而也可以称为“波粒子”。
到底什么是辨证唯物主义哲学啊!!!自己答
辩证唯物主义与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分为两块
本观点,反对主观主义,又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历史唯物主义
2、历史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三块 :主观和客观的关系 就是唯物论 你学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这块的东西
矛盾分为很多块 一定要重点区分矛盾的主要方面和主次矛盾
你学的时候就明白了 其实没有那么抽象
第三认识伦
其实就是人类获取认识的方法 以及认识事物的步骤 实践的观点是中心 并且年年都涉及 你不用担心 你只要明白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还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基本就可以说过关了 其他的不重要
还有个容易忽略的 是群众观 就是将的作用的伟大
历史唯物主义
这块有两部分
价值观 存在和意识的关系 以及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其实和物质和意识的观点不多 就是历史唯物主义更偏重人和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是人和自然的关系
人生价值观:简单说就是让你树立远大的理想 为贡献
不多就是这样了 我是今年的毕业生 并且上学的时候是的课代表 希望我的经验会给你帮助 但是经验是好的 关键还是你自己 哲学入门很难 但是你不要担心因为时间长了以后你就自然理解了 并且复习的时候老师会给你总结 并没有多少东西 一般我们都不看的哈哈!!!经常练习 你想不答对了都难呢 不过将来你一定要看好要求 比如人家让你用辩证唯物主义回答 你就要回答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三块 要是说唯物辩证法回答你就答联系 发展 矛盾了 希望你顺利
唯物主义哲学是与唯心相对,因此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就是唯物主义,同时辨证是指用辨证的思维,也就是说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在承认物质决定意识的基础上,又肯定意识对物质所起到的能动的反作用.
关于在教材上的知识块区分:学习内容分两大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的内容也就是你学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运动和发展,矛盾.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包括主观能动性(不过,主观能动性的话在辨证唯物主义的题目也常常会被用到,但划分的话是归历史唯物主义的),价值观,人生价值,实践和认识.
辨证唯物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全世界,包括时间和空间,包括自然,人类,和人类意识.历史唯物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
如果你用的是浙教版旧的教科书的话,哲学课本的上册就是关于辨证唯物主义,而下册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
我通俗点说啊
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是提出的,以黑格尔的辨证法为基础的一种观点
这种观点不仅概括了唯物主义,而且显然更近一步,更为清楚,是一种新的高度.
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是对实际存在的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正确揭示:一方面物质决定意识,另一方面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自己答的
辨证是指看问题要从正反俩面看,要客观的评价,不带有主观色彩
矛盾, 矛盾是普遍的 客观的 事事有矛盾 时时有矛盾 矛盾有特殊性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坚持两分法 要善于抓主要矛盾
唯物辩证法包括哪些
七、物质和运动辩证关系原理唯物辩证法包括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否定之否定规律、质变与量变。其中矛盾的观点是根本,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使(一)物质决定意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辩证唯物论的内容,而不是唯物辩证法的内容。
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为人类造福。辩证唯物主义原理包括哪些内容
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但这一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它只能通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辩证唯物论:4、5课
第二:辩证法:三条 联系 发展 矛盾 你现在学的是联系 和发展的观点 不过你如果刚上高一 那么你应该只学了联系的定义 普遍性 客观性 条件性以及相应的方 发展的定义 实质等等吧以及相应的方 但是请你注意啊 你将来还会学到量变质变 前进性 曲折性 内外因 这些都是辩证法发展的观点 并且特别的重要唯物辩证法:7、8、9、10课[唯物辩证法包括唯物论和辩证法]
历史唯物论:11课
价值观:12课
辩证唯物主义在高中学习阶段包含 唯物论(物质与意识),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的观点)和认识
论(透过现象识本质)
一、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原理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这一原理与方要求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把客观存在的实际事物(事实)作为根本出发点
。即根据客观存在的事实决定我们的主观思想,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反对从主观出发的错误观点与做法
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还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自觉地用科学理论来指导我们的行动
,分析和处理我们所遇到的一切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达到主观与客观的具
体的历史的统一,从而有效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我们既要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统一,又要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实现主观与客观的历史的统一。
(二)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不仅能正确地反映事物的现象、本质和规律,而且能反作用于客
观事物,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这一原理
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这一原理及方要求我们注意以下几点:
(1)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意识不仅能够正确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正确地反映事物
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没有不可以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但是,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受实践的限制,受客观事物自身的限制,每一时期的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但随着
的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总是在扩展、在加深。
(2)从主观方面来看,立场不同、世界观不同、人生观不同、思维方法不同、知识构成不同,这些因素
制约着意识能否正确的反映客观事物。
(3)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改造世界,
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
物的发展。
二、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辩证关系
(一)客观规律制约着人的主观能动性。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
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为它的不可抗拒性。因此,客观规律始终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要正确的
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人们是否按规律办事,决定着人
们发挥主观能动性能否收到积极的效果;人们按规律办事的程度,决定着人们发挥主观能动性收到积极
效果的程度。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规律是客观的,不等于说人们在客观规律面前无能为力
。人们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方
向,指导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人们也可以通过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或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
辩证法
一、坚持联系的观点:根据2005年的高考考试大纲,这一部分内容要求把握以下几点。
(一)联系的普遍性:唯物辩证法认为,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
约的关系。联系是普遍的,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其中没有任何一个事物孤立地存在
,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必须坚持联系的观点
,既要看到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横向联系,又要看到任何事物的内部联系,反对形而上学用孤立的观点看
问题。
,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就要求我们:(1)既不能否认事物的联系,也不能把主观的联系强加给事物
。(2)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3)人们要认识和把握
事物的真实联系,就必须具体地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三)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
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这种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做因果关系。因果联系是普遍的,同时又是客观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科学地认识事物和有效地进行实践活动时必须认识和掌握客观事物的因果联系。根
据2005年的高考考试大纲,要求考生重点掌握把握因果联系的重要性:(1)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
观性,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因果联系是普遍的,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这就要求我们在认识一事物时,既要看到客观存在的产生是有客观原因的,即它一定是由某种现象所引
起,又要看到它还会引起一定的结果。(2)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才能提高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性
和预见性。所谓“自觉性” 就是要求们从结果中分析原因,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利于发扬
成绩,避免重犯同类性质的错误。所谓“预见性”就是要求我们预见某一现象可能产生的后果。只有对
后果进行科学预见,才能正确指导自己的具体行动,促使事物向人们所期望的结果发展。“凡事预则立
(四)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1)整体和
部分是相互区别的。一是二者的内涵不同。不能把事物及其过程与构成它的部分等同起来。二是二者的
地位与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的
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会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
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2)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一是二者不可分割,整体由
部分组成,没有部分就没有整体;部分是整体的部分,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二是二者相互影响,整
体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会影响到部分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在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中,整体处于统帅的决定
地位;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起决定作用。三是
整体和部分的地位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转化的。
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首先,办事情要从整体着眼
,寻求目标,即要求我们应该有全局观念和整体观念。其次,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的发
挥,即在强调局部要服从整体的前提下,必须十分重视局部的作用,只有把局部搞好了,才能达到整体
的功能大于局部功能之和的理想结果。根据2005年的文综考试大纲,删除了“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
内部联系” 这一知识点。
二、坚持发展的观点。根据2005年的高考考试大纲,这一部分内容要求掌握以下两点。(一)坚持发展
的观点看问题。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整个
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
替旧事物的过程。这一原理要求我们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1)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
程。(2)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3)要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学会创造性
本标准”这一知识点,同时增加了“正确理解发展的实质”这一知识点。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
旧事物的灭亡,即新事物代替旧事物。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决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只有那些
上升的、向前的、进步的运动变化趋向才是发展。
(二)按客观规律办事。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而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
物运动过程中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它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规律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具有不可抗拒性。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
界的过程中,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坚持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统一。反对不讲科学,不
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新的,是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理论创新的
伟大成果,是我们对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的实质是要实现经济社
先是经济发展,要集中力量把经济搞上去。本世纪头20年,我们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
的,实现这个目标,发展要有新思路,必须更好地把握和运用现代化建设规律。的
根本着眼点,就在于用新的发展思路实现更快更好的发展。以为指导,辩证地认识和处理与
三、坚持矛盾分析法。根据2005年文综考试大纲,这一部分知识必须掌握以下几点。
(一)坚持两分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矛盾。矛盾具有普遍性,
即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并且贯彻于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矛盾无时不有)。同时
题、办事情的时候,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这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其次要善于全面分
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即不同事物的矛盾都各不相同,具有不同的特点;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的特点
;事物矛盾的双方也各有其特点。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必须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
析,即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反对形而上学不管时间、地点、条件的变
化,千篇一律地用一种方法去解决不同事物的矛盾。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
一方面,特殊性也离不开普遍性,不包含普遍性的特殊性是没有的。第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
和特殊性辩证的统一起来,既要从特殊性中概括出普遍性,又要在普遍性的指导下去研究特殊性,也就
是要遵循从特殊到普遍,再由普遍到特殊的认识秩序。
(四)主要矛盾和和次要矛盾。唯物辩证法认为,复杂事物发展过程包含许多矛盾,其地位和作用是不
平衡的。其中必有一种矛盾,由于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其它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发
和解决;同时,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不是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这一原理要求我们
一。
(五)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唯物辩证法认为,在每一个矛盾中,矛盾的双方也有主次之分。客
观事物内部的双方,其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在事物内部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矛盾方面叫做
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叫做矛盾的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
方面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
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是事物发展不可缺少的因素。这一原理
要求我们看问题时既要全面,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四、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趋势。根据2005年文综考试大纲,这部分内容要求掌握以下四点。
(一)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包括内部矛盾和外部矛
盾,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外部原因。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
和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但是,内因和外因在事物发
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
因起作用。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时,必须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二)量变、质变及其二者的关系。这一部分要求考生掌握以下知识。(1)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都
是量变和质变泊统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变化发展的两种状态。量变是指事物在数量和程度上的逐渐的
、不显著的变化,质变是事物显著的、根本性质的变化。在量变阶段,事物的根本性质没有改变,而质
变则是事物根本性质的改变,是由一种性质的事物向另一种性质的事物的根本转变。(2)一切事物的变
化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没有量变作准备,就不会质变发生。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条件。要特
别注意量变引起质变的另一种形式,即事物在总体上数量不变,只是由于构成事物的成分在结构和排列
次序上发生了变化,,也能引起质变。(3)事物的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又必然会引起质变。质变是量
变的必然结果。这就要求我们要学会把握适度原则,防止和克服不顾分寸、盲目乱干的思想和行为。(4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世界上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首先从量
变开始的。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会引起质变。但是,一次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不等于事
物发展变化的终结。新出现的事物会在新的质变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再一
次引起质变。事物不断地经过量变和质变这两种状态,停息地变化,停息地向前发展。
(三)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发展的道
路是曲折的。发展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即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符合客
观发展规律的、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发展前途的,新事物必然代替旧事物。但新事物的成长是一个由
小到大、由弱6、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C] 人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B]到强的过程,其间必然经历艰难曲折,甚至遭受失败。要支持新事物,培养创新精神。
(四)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是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的、发展的、
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形而上学的根本观点是否认矛盾,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看问题。
认识论
(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2)真理是客观的,真理只有一个。
(3)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真理与谬误往往是相伴而行的。
(4)人是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辩证唯物主义有哪些基本范畴?
4、唯物主义[B] 和唯心主义[A] 的基本观点1、唯物辩证法基本规律:
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善于抓住重点(抓中心、抓关键),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①对立统一规律。
②否定之否定规律。
否定之否定规律,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是揭示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以及人类认识发展不断在曲折中前进的辩证实质。它表明事物自身发展的整个过程是由肯定、否定和否定之否定诸环节构成的。其中否定之否定是过程的核心,是事物自身矛盾运动的结果,矛盾的解决形式。
③质量互变规律。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质量互变规律,亦称“量变质变规律”、“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之一。它揭示事物、现象由于内部矛盾所引起的发展是通过量变和质变的互相转化而实现的。在,古代哲学家曾经自发地认识到量变会引起质变,如先秦时老子说:“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2、基本范畴
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有五对,即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现实性和可能性、内容和形式、现象和本质。
辩证唯物主义三大基本原理
(3)动员和掌握群众,转换为变革的巨大物质力量。辩证唯物主义三大基本原理:
规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是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具有客观性、稳定性、可重复性和普遍性。换言之,规律不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既不能被人创造,也不能被人消灭,只要条件具备就一定要发生作用,所以必须尊重规律。1、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辩证唯物主义是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着阻碍作用。
2、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3、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主义的实践观点。辩证唯物主义是由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三部分组成。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
1、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存在。
2、历史是客观的合乎规律的辩证发展过程,基本矛盾是一切发展的动力,生产力是发展的最初源泉。
3、在阶级,阶级斗争是发展的直接动力。
4、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辩证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即简单说就是联系 发展 矛盾的观点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是(二)联系的客观性: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又是客观的。联系是事物配制所固有的主义的一种哲学理论,它是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有机地统一起来的科学世界观。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它是唯物主义的高级形式。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说:“世界的真正的统一性是在于它的物质性”。(《反杜林论》,《选集》第三卷,第83页)物质是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意识是高度发展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是客观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世界是按照它本身所固有的规律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它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3)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具体的统一是从静态讲的,历史的统一是从动态来讲的。因此,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促使事物不断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事物的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的规律,它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最根本的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区别它们各有哪些观点
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主要矛盾,其他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1、辩证唯物主义
认识论:6课关于世界的物质性学说、关于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学说,它采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所要说明的是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关于自然界、人类以及人类思维领域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它在坚持唯物论观点的基础上,研究世界的运行状况、形态和发展规律,进一步回答客观世界究竟“怎么样”的问题。
二、哲学范畴不同
1、辩证唯物主义
其中,承认矛盾,坚持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属于辩证法;否认矛盾的存在,主张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的回答则属于形而上学。
凡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性的观点都是唯物论的观点;反之,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原,世界上先有意识后有物质,意识决定物质,意识性的观点则属于唯心论。
1、辩证唯物主义
承认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这是整个主义哲学的基础。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同时又是变化发展的,联系和发展是辩证法的总特征。
而承认矛盾、运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这是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并由此揭示了万事万物发展所包含的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历史唯物主义: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辩证唯物主义有哪几个原理?
关系:(1)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矛盾又是客观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八、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方〗: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符合。唯物论是与唯心论相对立的世界观和方,二者对立的根源在于对世界本源问题的不同回答。
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
1、〖原理内容〗:(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2、〖方〗: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四、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方〗: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2、〖方〗: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六、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尊重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
2、〖方〗: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1、〖原理内容〗: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2、〖方〗: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八、运动和静止辩证关系原理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是运动的同时,也承认静止的存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2、〖方〗:既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又要看到事物相对静止的存在,坚持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精神与物质的辩证关系是唯物论的观点,对吗?
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叫做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在事物错了,矛盾分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在物质和精神中物质是主要方面,唯物唯心的辩证关系在唯物辩证法中也有体现,最典型的就是意识的能动性,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主张,意识是有一定能动作用的,但是不能违背客观规律。
什么是辩证唯唯物论难以超越的认识思想悖论:“天云悖论”
一、辨证唯物认识论的思想悖论为:客观事物(如杯子)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而他们所能举出的客观事物(如杯子)又都是已经存在于人的意识之中的。这就是“天云悖论”。而它们能举出一个割裂于他们意识的“纯粹客观存在的物质”吗?
本来物质和精神就是一性的,所以一元论的“世界是物质的”是有一定道理的,但这里的物质也必须包涵精神的范畴,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就应该是一种物质与另一种物质的相互作用关系,这才是合理的认识。世界仍然是统一的、多彩的。
但辨证唯物论的思维无法达到这样的程度,无法理解精神和所看到的“物质”的表现现象之间的关系,所以又推出了自相矛盾的“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的“二元论”。将精神和物质的内涵割裂,违反了世界的统一存在,导致其辨证唯物论思想的逻辑混乱和自相矛盾。
如果“世界是物质的”是哲学元的话,“物质与意识的不同”就已经不是哲学元了。因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与意识的不同”的所谓“二元”就已经否认了物质的“一元性”了,辨证唯物论从这里开始就已经自相矛盾,自我否定了。其“二元论”的“物质”与“一元论”的物质在概念和内涵都被偷换了。
我认为无论是一元论,还是二元论,还是多元论,都可以一、概念不同成立,关键是看其内涵和思想是否合理。
老子说:无中生有,太极生阴阳。如果是从无中生物质与精神是合理的,其一元和二元都是统一的。但以世界是物质的,又生出物质与精神的二元,则二元的物质与一元的物质的内涵已经不同了,这在思维、哲学、思想和逻辑上都有问题。
所以,真正的一元和多元是可以统一的,但唯物论的一元和二元却自相矛盾。不管是“物质决定意识”,还是“意识决定物质”,都是否定了“世界是物质的”一元论,其“二元论”的“物质”与“一元论”的物质在概念和内涵都被偷换了,这种思想和逻辑混乱是产生悖论的原因。
辨证唯物论的逻辑悖论为:把一个早已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事物当作了不存在于人的意识中的事物,因此也就把它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事物了。他们能举出一个他们不存在于他们意识中的“客观存在的物质”吗?这就是“天云悖论”。
二、科学原理揭示“人化世界”的存在
在以前学习唯物主义观时,认为世界在没有人存在时,还是这样的星球、山川,鸟语花香,蓝天碧水,五光十色……其实这已经是把人的意识和观念加进去的有限的"人化自然图景",也即“人化世界”的图景。
现代科学知识已经认识到:客体所反射出的所有电磁波中,其相对集中的一定波长的可见电磁光波通过人的肉眼摄取、转换、传导而在大脑中反映成颜色。因此,颜色是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波长的光波与人的肉眼和意识产生相互作用的过程和状态。是人体系统与自然客体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颜色的美代表着人体系统与自然系统相互作用状态下的和谐结果,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与结合所共同构成的一个新的物质能量系统。这就是“人化世界”:由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与结合所共同建构的一种新的物质能量世界。
同理,声音也如是。在表面时空中,可以说世界本没有颜色、声音,但光子和空气粒子波与人的存在和认识过程相互作用后,就形成了人所观察到的颜色、声音的过程和存在。构成了一个“声色”世界――人化世界。
依据现代科学知识,对于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人们是看不见的,人的感观和意识将其反映成了“实体”,其内涵和状态信息已经发生了变化,形成了新的“人化世界”的内容。
所以,现在我们发现,当我们挣开眼睛,所看到的声色世界就应该是“人化世界”,而不是辨证唯物的认识思想所认为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世界”。
这里,我已经提出了一个“人化世界”的概念,什么是“人化世界”呢?就是人在与自然的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建构成的包含主体和客体的系统整体存在,这其中也包含了客体与人的感官和意识相互作用的过程、存在、状态和意识建构内容,也包含了意识的主观发展过程。
如颜色,只有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不能形成颜色,而只有人的主观也不能形成客体的颜色,而是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与人的主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被人的感官吸收、转换,而被人的意识建构成颜色。所以,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存在和状态,是既不否认主观,又不否认客观的系统认识思想。是“人化世界”的认识思想。
那么,分子又是什么呢?现代科学的发展,已经从分子向微观认识另外原子、原子核、和电子、质子和中子,直到夸克、中微子等基本粒子。人们在量子力学的研究中,发现研究对象的状态依赖于我们的认识过程。
一个网友说道:“量子论通过实验证明,人的观测行为“干扰”了被观测对象电子的实际运动,电子运动实际上处于“量子态”(量子波),即电子运动实际上是没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的,是按照随机的“概率”运动着。在人通过感官和仪器对某一对象进行观察的那一瞬间,量子波的“波函数”塌缩了,在人的感官和仪器中“变”成了一种“实在”(某一形状的物体和电子波形)。量子物理学家玻尔认为,这是因为在观测行为中,人、仪器和被观测对象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影响”,“意识”在其中担任着“重要角色”,譬如:你必须选定某一观测对象并通过眼睛、仪器和被观测对象“连接”(联系)起来。”
迄今为止,人们所认识的世界实际上是“人化世界”,是主体和客体、主观和客观相互作用下,共同构成的一个物质系统、共同组成的一个物质能量世界。“人化世界”是系统思想在认识思想和过程中的体现。主体和客体,包括认识过程共同构成认识系统,建构成“人化世界”。而不是辨证唯物思想所认识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建构的“客观世界”。
那么,“人化世界”之外是什么呢?我认为,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事物,也如“物自体”。它永远在“人化世界”之外,不仅是构成“人化世界”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必要条件,也是人的认识和“人化世界”不断拓展和进步的基础之一,也使人对宇宙、生命和人的存在持有一种敬畏和虚心的态度,并能激发人们不断探索宇宙物质、生命和人的更真实存在的愿望和追求。
三、唯物论不应回避的认识思想局限
依照现代科学知识,可以将一个客观事物存在归纳为物质、能量和信息。而人的认识,是通过认识事物的物质、能量所体现出的信息,来认识客观事物的物质、能量的存在状态的。
且不说人所能捕捉到的一个事物的物质、能量的信息是有限的、局部的、不完整的,就人能捕捉到的事物的物质、能量的信息而言,在经过人类的感官过虑、转换,并加入了人的意识的信息后,所反映出的事物的物质、能量的信息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于这种改变因人的认识过程的系统确定性而变得不易察觉,从而使人将意识对事物所反映出的信息内容当作了客观事物的物质、能量的原有信息内容,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事物的信息内容和组成部分。
如:将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在被人的意识反映成红色后,将那个“红色杯子”的红色当作了客观存在,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又如: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反映成了实体,反映成杯子,而又将此杯子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我在一篇文章中曾经指出了唯物认识的逻辑悖论,从而发现了唯物认识思想的许多错误内容。
综合起来,由于受当时科学和认识的局限,唯物认识思想体现出的错误如下:
1、唯物论举不出一个割裂于他们意识的 “纯粹客观存在的事物”;
2、唯物论将人对客体的反映当成了“镜像”的反映,而现代科学知识已经表明它们包含“建构”的反映,是不能割裂于人的意识的存在内容。如:将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被人的意识建构反映成红色;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建构反映成了实体等。
3、唯物论将体现人的意识建构的内容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存在,如:将客体所反射出的一定频率的光波在被人的意识建构反映成红色后,将那个“红色杯子”的“红色”当作了客观存在,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又如:将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建构反映成了实体,反映成杯子,而又将此杯子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
即使唯物论加入了实践的内容,也无法弥补唯物论的认识思想将人的意识对客体的反映内容当作了镜像反映而不是建构反映的内容的错误思想。
4、人的认识本来依赖于人的认识过程和感观参与,依赖于人的意识建构。但唯物论一方面否定了人必须依赖于人的认识过程和意识建构过程来以建构反映的方式去认识世界;另一方面又将体现人的意识建构过程所认识事物的反映内容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事物的存在内涵;将体现人的意识建构过程所认识的世界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唯物本体论的世界。就必然局限了无限的世界的存在内涵。试问:人能够不依赖于人的感观参与和意识建构过程去研究纯粹客观的本体世界吗?唯物论者所认识的“客观事物”是能割裂于人的意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建构的纯粹客观的事物吗?
所以,唯物论的认识思想是难以成立的。错误的认识思想必然在制约着人们的认识过程,制约着人们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导致这里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创新成果都很贫乏。
四、辨证唯物论的影响
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决定意识”、“物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思想,将人们所认识到的事物的现象当作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存在”。而真正“纯粹客观的存在”在哲学上也可以称为“无”,或康德所描述的“物自体”,它可以根据人的不同的认识条件和认识过程,而被人认识为一个杯子、一团无规则运动的分子、一团电子云团、一团粒子团、一团量子团……等等,这些存在现象都与人的认识过程不可分割,体现着人的认识水平和认识局限,而这种认识局限正是人的认识能不断进步的前提之一。然而,而辨证唯物主义将这些认识内涵当作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纯粹客观的存在”事物的存在内涵时,这个所谓的“纯粹客观的存在”在唯物主义思想中自然是无法改变的、不能否定的,因而就制约人们去进一步思考、认识、怀疑这个“纯粹客观的存在”本身(其实是人所认识的物质的表现现象)的局限性。当你要去怀疑这个“纯粹客观的存在”的现象内容时,就会与辨证唯物主义的“纯粹客观的存在”思想相冲突,就会陷入否定“纯粹客观的存在”的思想和逻辑悖论中。
而唯物论的认识思想,根本就举不出一个割裂于他们意识的“纯粹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却将他们所认识反映到的事物内容当作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存在的内涵。如此错误的认识思想实实在在地在制约着人们的认识过程、制约着人们的创新思维。
所以在辨证唯物论思想重的地方,人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成果都很贫乏。当别人搞出了什么创新,才能认识到这个创新是“客观的”,才去模仿,去填补空白。所以成为一种“填补空白”的文化,老是跟在别人后面发展,其根源在于辨证唯物论的错误思想的制约。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