仄声是一二声还是三四声 平仄顺口溜
有哪些词是一二声的词?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心情、伤心、开心、面包、面条、晴天、阴天
仄声是一二声还是三四声 平仄顺口溜
仄声是一二声还是三四声 平仄顺口溜
仄仄仄平平(韵)
盲人摸象、 生机勃勃等。
平声
1.谓调和五声。《国语·周语下》:“声以龢乐,律以平声。” 韦昭 注:“声,五声,以成八音而调乐也。”
3.关于四声:声,这里指的是古代汉语的四种 声调。我们要知道四声,必须先知道声调是怎样构成的。所以这里先从声调谈起。
声调,这是汉语(以及某些其它语言)的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而高低、升降则是主要的因素。拿普通话来说,共有四个声调: 阴平声是一个高平调(不升不降叫平); 阳平声是一个中升调(不高不低叫中); 上声是一个低升调(有时是低平调); 去声是一个高降调。
(仄是三四声,,仄声字是三四声的字)。儿,汉语常用字(一级字),读作ér,最早见于甲骨文。其本义为幼儿,古时男称儿,女称婴,后来孩童都称儿;引申义有儿女对父母的自称、年轻人、青年、古代年轻女子的自称等。
读音有三种,分别为ér、ní、rén。
基本信息
儿例词
拼音
ér;er(儿化平起式:音在韵母后直接写r);ní;rén
平仄分别是几声
平平平仄仄由广州粤剧院音乐总监、红船粤剧网络创始人邹裕伟和大家分析粤曲唱腔知识专辑。
传统的春联是按照古代文字的排列方式来排列的,就是右侧是上联,左侧是下联,可是现在出版的春联的横批很多是按现代汉语排列的,所以只好把左侧定为上联,右侧定为下联。平为一二声,仄为三四声
平一二声 仄三四声中文名
平一二三声,仄四声
中仄平是什么意思?
平平仄仄平平仄问题一:诗词格律"中仄仄平平"里的"中"是什么意思 “中”意即可平可仄。旧诗中的格律为应声律而坐,也因声律而有可变通之处,通常由“应仄可平”、“应平可仄”这样的情况,在标注中简单作“中”。也有些字如“醒”、“望”、“吹”等本身旧是可平可仄的。格律中的可平可仄很普遍,以如梦令为例:
秦观词
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
门外鸦啼杨柳,春色着人如酒。
李清照词
中仄中平平仄,中仄中平平仄。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平平仄仄平平仄。
两首词中“门”与“昨”、“鸦”与“雨”都是可平可仄之处用了不同的平仄。
问题二:古诗和词中的中平中仄仄平平是什么意思 平仄,是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代指由平仄构成的诗文的韵律。平仄是四声二元化的尝试。四声是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所谓声调,指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 平仄是在四声基础上,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来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
问题三:中仄是什么意思 填词时遇到的问题吧?
“中”指的是该处字可平可仄,也就是你不必考虑读音问题填任何字都可以。
问题四:中仄中平是什么意思 中的意思就是可平可仄,平仄不限啦……
仄指的是三四声
这个知道的吧。
问题五:古诗和词中的中平中仄仄平平是什么意思 平仄,是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
问题六:“中仄中平仄平中仄”,平仄我知道什么意思了,请问有没有人知道这个平是什么意思,必给满意 今音的第二声约等于古音的平声,今音的第三第四声,约等于古音的仄声。中是平仄都可
问题七:中仄中平平仄仄中的中是什么意思?指的几声? 中的意思就是可平可仄,平仄不限啦……
仄指的是三四声
这个知道的吧。
问题八:“中平中仄平平”中的“中”是什么意思? 填词时遇到的问题吧?
“中”指的是该处罚可平可仄,也就是你不必考虑读音问题填任何字都可以。
问题九:仄中仄(读)平平仄 中平中仄(句)中平平仄(韵)中仄平平仄(韵) 中括号里的读,句,韵分别是什么意思 读(dòu)就是逗号表示停顿的意思,句就是句号表示这句话结束了。韵是指这个字要押韵的。
在以前文章说没有标点的,读文章需要自己断句,即汉语四声 平上去入句读(dòu)。
上联是三四声还是一二声?
5、另外的:蟋蟀一名促织。三四声。一般上联的一个字是仄声,下联的一个字是平声。仄声为三、四声;平声为一、二习惯用新声或古声创作对联都是可以的,不能把自己的用韵习惯作为标准去定是非,这样也不好。既然我们有心要学习楹联创作,就应该花些时间,学习、了解一下古韵,是很有好处的。俗话说得好:技(才)不压身。在一生中,这是个难得的学习机会。这也许是我们与平时自己看书学习的不同的一个方面。有大家在一起讨论,效果会不一样的。声。
平指的是一二声现代贴对联时一般横批都按由左至右的顺序阅读,所以应该左边贴上联,右边贴下联。一幅对联可分为上联和下联以及横批。上联和下联的一个字应分别是仄声和平声,正是所谓的仄起平收。上联一字为仄声,所以应当是三四声。下联一字为平声,所以该是一二声。
贴春联技巧:
春联分为竖版和横版,竖版从右到左,横版从左到右,竖版春联右边是上联,左边是下联;横版春联左边是上联,右边是下联。
“一”是平声还是仄声?一是平声还是仄声
上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仄”声,既现代汉语的“三声”或“四声”。“仄”声给人的感觉是话还没有说完。下联的末尾的字应该是“平”声,既现代汉语的“一声”或“二声”。“一”是平声。汉语拼音中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联语中不但同句平仄要交替,上句和下句也同样要交替,就是说上句用了平声字。下句相对应的位置必须用仄声字与之相对,反之上联用仄声,下句则必须用平声。这样,就形成了字音的对立统一,有了字义的对仗,又有了字音的对仗,就形成了联语结构的参美,读起来便琅琅上口,抑扬顿挫,铿锵有度,韵味和谐。现代诗歌理论家李汝伦说:“宇声的平仄合乎音乐的配置,使诗词具有了性。”“可以吟而不唱,可以唱而不吟,也具有音乐美,即使动眼不动口,在眼中出现文字,也能显示它的铿锵扬抑,因为有通感在起作用。”一拼音:yī
释义:
1、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春联的规矩与传统对联是相同的,上联一个字以仄声收尾,下联一个字以平声收尾,但是词句中的平仄关系不必太讲究,文字吉祥喜庆就好。
2、纯;专:专一。一心一意。
3、全;满:一生。一地水。
4、相同:一样。颜色不一。
6、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一算。试一试。
平仄,是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了元代时,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就是现在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剩下的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的一些字是现在的四声,古代的入声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所以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现在“普通话”即标准现代汉语中以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普通话没有入声这个声调。吴、粤、湘(新派湘语)、闽、客家、赣六大方言均保留入声。其中粤、闽、客三方言中保留了[-t][-k][-p]三个辅音韵尾。在诗歌写作中有规律的声和不同的字重复出现,就形成了一种抑扬顿挫、铿锵入耳的音韵美。扩展资料: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参考资料:
平仄,是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了元代时,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就是现在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剩下的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的一些字是现在的四声,古代的入声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所以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现在“普通话”即标准现代汉语中以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普通话没有入声这个声调。吴、粤、湘(新派湘语)、闽、客家、赣六大方言均保留入声。其中粤、闽、客三方言中保留了[-t][-k][-p]三个辅音韵尾。在诗歌写作中有规律的声和不同的字重复出现,就形成了一种抑扬顿挫、铿锵入耳的音韵美。扩展资料: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参考资料:
平声,一读yi,是声,轻声。平声是包括一声和二声,三声和四声是仄声。
平仄,是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四声是平、上、去、入。平声列为“平”,上、去、入都归纳进了“仄”。按语调,则分成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这样一来,平声字多了,没有“入”声,把一部分去入声字归入了平声。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到了元代时,平声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就是现在的一声和二声,上声有一部分字归并到去声里。剩下的是现在的三声,去声和由上声归并的一些字是现在的四声,古代的入声在元代时分化到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当中。所以现代汉语北方方言没有入声。现在“普通话”即标准现代汉语中以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所以普通话没有入声这个声调。吴、粤、湘(新派湘语)、闽、客家、赣六大方言均保留入声。其中粤、闽、客三方言中保留了[-t][-k][-p]三个辅音韵尾。在诗歌写作中有规律的声和不同的字重复出现,就形成了一种抑扬顿挫、铿锵入耳的音韵美。扩展资料: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声、第二声。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参考资料:
简单说,汉语声调的一二声为平声,三四声为仄声。
平仄分古韵和今韵。古代还有一部分仄声字,其中大部分是现代汉语的一二声。这个需要记。
上联是一二声还是三四声?
阴平 阳平 上声 去声上联是三四声。
2.汉语 四声之一。古代的平声字在普通话里分成 阴平和 阳平两类,阴平就是汉语拼音里的一声,阳平就是汉字里的二声一般是用平仄的方法来区分上下联,上联的尾字是仄(声调第三声、第四声)声,下联的尾字是平(声调声、第二声)声,也就是联句一个字为仄声的是上联,一个字为平声的是下联。
如果上下联的尾字都是平声或都是仄声,不算工整的对联。
一是看尾字谁更平(平分阴平、阳平);谁更仄(仄分上声、去声、入声)。
二是按内容前因后果,“因”在前,“果”在后。
三是按时间先后,一般是先说早的,后说晚的。
四是看内容空间,一般平平仄仄平(韵)是先说小的,后说大的,先说近的,后说远的。
相关内容解释:
为了庆祝春节而贴的对联叫春联。贴春联是的传统习惯。每年的春节一到,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各种各样的对联,给节日增添了喜庆的色彩。
古诗平、仄是汉语音母的四声,怎样去分哪?
我们读古诗的时候,有时会发现,很有名的诗句,其实并不符合平仄的规律。这就是读音发生变化的原因。一个最常见的,“看“这个字现在是去声字是仄声,而在古诗中大多时候它是读一声,是平声字。但这些不合规律的诗还是流传了下来。这就说明人们欣赏诗的时候。形式之美固然是一个重要指标,更重要的还是作品表达的情感和意义。
平仄的要求本质上是文化中阴阳观念在追求诗词形式之美中的体现。遵守了这样的规则,文字在阅读中就能体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之美。
诗词平仄和现代汉语四声的对应规律,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
先说简单的部分,请记住两条简单粗暴的对应规律(后面会解释原理):
1 普通话中的上声(第三声)字和去声(第四声)字,一定是仄声字;
2 普通话中所有以n、ng结尾的阴平(声)字和阳平(第儿童二声)字,一定是平声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字。
再说复杂的部分,普通话平声(包括押韵就是压的韵母,诗句的一个字,比如 古gu,就是U,同韵的就可以比如:图,无,芦,虎这类,诗shi,就是i,比如只,日,词。阴平和阳平)阴声韵(非n、ng韵尾)字可能是平声字,也可能是仄声字。
怎么区分平仄,简单通俗点
你作为初学者来讲,了解古诗词所讲求的平仄在现代汉语里,一声二声基本为平声,三声四声基本为仄声就可以了。
当然细说起来虽然这样解决了大部分字的问题,但仍有一些字是不符合这个说法的,最主要的就是入声的问题,不过细细解释问题就复杂了,还需要你去深入了解。
如果还要进一步学习格律诗中的平仄的话,要先把四种定格句式学会,再去研究其他。具体的你可以去看一看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 汉字的四种声调,又分为平声和仄声两大类。其中声(阴平)和第二声(阳平)通称平声。平声是没有升降的,较长的。而第三声(上声)和第四声(去声)通称仄声。旧读入声的字也归入仄声。仄是倾侧的意思,即不平。
字的平仄在诗句的安排中非常重要,凡是格律诗词都讲平仄。古体诗对平仄的要求虽然不那么严格,但也要大体安排适当,才能使诗句的声调出现高低起伏,富有音乐性,使之琅琅上口。平仄在格律诗中是怎样交错的呢?例如的七律《长征》的第五、第六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其平仄就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仄仄,仄仄后面跟平平,一个仄字。而仄起句是仄仄后面跟平平,平平后面跟仄仄,一个平声字。这就是平仄交替。
平仄简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均为平声
五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均为仄声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声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去声分明哀远道,仄声
五绝平起首句押韵
五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五绝仄起首句押韵
五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七绝平起首句押韵
七绝平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七绝仄起首句押韵
七绝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五律平起首句押韵
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五律仄起首句押韵
五律上声,声调往上爬,如夏天“草木茂盛,炎炽如火”;仄起首句不押韵
七律平起首句押韵
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七律仄仄仄平平仄起首句不押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平仄仄
拍是入声 所以是仄
上去入都是仄
普通话里入声已经消失了 只有三声(不要惊讶 事实如此) 所以用普通话分析古体诗的格律就不行了 要用还保留入声的其他汉语方言 如吴语、粤语等 他们都有完整的四声
最简单的就是一声二声为平,三声四声为仄声,不过古代入声划归一二三声有点难认
一声二声平 三声四声仄
平声和平韵 仄声和仄韵有什么区别
仄仄平平仄平声和仄声是对诗词中每一个字的声调的要求,而平韵和仄韵是对诗词中每一句尾字押韵时声调的要求。简单地说,按现在的拼音,平声就是平声上声的字(声,第二声),仄声就是去声和入声的字(第三声,第四声)。
但还要看你具体用什么牧童骑黄牛(平),韵。如果是中华新韵,也就是现在的声韵,那么一二为平,三四为仄。
但如果是古韵,比如词林正韵或者平水古韵里:阴平、阳平(今天的一声和二声)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而入声后来融入了平、上(今天的三声,发音为“赏”)、去声(今天的四声)里,于今已经不存。所以我们容易看到有一些律诗里该填仄声字的空里填了比如“白”这样明明是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声字的字眼。这就是因为古今声韵不同,白在古汉语里其实是入声字,后来才融进现在的阳平里。当然发生上述“仄空填平”的情况时还有另外一种可能,拗救。但这个我涉及不多,就不误人子弟了^_^。
平声和仄声是什么
一: 我们的拼音有一声、二声、三声、四声, 一声二声就是平声,三四是仄声
另简单的说,现在的对联大多采用今韵。按汉语拼音的、二声的字是平声,第三、四声的字是仄声。外,轻声也算平声
二: 那个字该怎么念就平平仄仄仄平平(韵)怎么念,平仄声主要是对作词作诗做要求,目的是使诗词读起来顺口。 古体“诗”是不要求格式和压韵的,近体“诗”的压韵有一定的规律,原因是他有了固定格式,具体规律有多种情况,需要长篇分情况解释的,也不知怎么打字说明,最简单的你随便抓几首李杜的诗把平仄标上就能看出点规律! “平平平仄仄词”其实不是作出来的,是按“词牌名”填出来的,每个“词牌名” 都规定了共有多少个字,多少字一句,每个字上是“平声”“仄声”“可平可仄”“平韵”“仄韵”的
怎样区分诗词中的平仄?
《康熙字典》上载一首歌诀,即说明四声的读法,其歌曰:(一)、新声(现代汉语即普通话)。
对于诗,歌这类,可以多看看近代诗歌和散文,里面有古韵而不拘泥,现在的古风就不好说了,当然,不一定要有古代的语言,比如周杰伦的青花瓷,古风,但全篇没有一个真正古代的的成语或典故什么的,用的词最多也是近代的,从晚清,五四这段时间的用字很讲究的,可以多看看,比如胡适,徐志摩,闻一多,王国维,郁达夫,他们的字就写的很美,而且很多有今之古韵,尤其是王国维,是半文言式的普通话分为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在诗歌和对联的格律应用中,把阴平和阳平(、二声)称为平声,上声和去声(第三、第四声)称为次声。 四十岁以下的朋友应该明白的。这里就不多说了。
(二)、古(旧)声
现在都发展到哪里了,都要实现几个现代化了,况且现在全部通行普通话了,我们还有必要学习古韵?是不是多余的事!是不是有意在为难大家?是不是在开历史?古韵是不是一点用处都没有了?我认为:一个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楹联爱好者,或是一个对联工作者,应该新声、古声都懂,哪怕是今后全部通行现代汉语了。我们也要了解古韵,这是欣赏,学习,吸收,传承对联文化的需要!!!否则就不好说了。其实这两套系统相不是很大,约有300多个字,按照偏旁来记不是很难的,只需记几十个字就够了。
古汉语将汉字分为平、上、去、人四个声调。平,所指的就是古汉语中的平声字(包括现在汉语中的、二声中的大多数);仄,所指的是古汉语中的上、去、入声(现代消息,分入四声之中)。这是旧韵(古声)的平仄分法。
“击、说、积、极、习”在古汉语中均属入声字,虽然现在已入阴平、阳平之中,但论及平仄时,按旧韵,仍应属仄声。入声字的特点是读起来有短、促、急、收、藏的感觉(现在我国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湖南方言和闽南方言,仍保持着这种发音方式,他们对入声字并不难辩认,)。利用不同声调的意态,交错排列成句,就形成平仄律。将这种平仄律应用于不同的文学体裁之中,就使文学作品有了抑扬顿挫的音乐感。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收藏,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根据这一原则,人们将所有的汉字统统分成两大类,即一平一仄,非平即仄。这就形成了汉字的对立和统一。一平一仄,也就是一阴—阳的关系,平扬仄抑,平清仄浊,平长仄降,平悠长仄短促,平和缓仄急剧。平仄相替、节奏方出,节奏出则韵步起,由此形成了汉语的音韵美。
(关于平仄方面的书籍很多,如要进一步分辨清楚平仄,特别是入声字的熟练运用,都需要看专门的工具书,在此我几本供大家选择:首推王力先生的《汉语诗律学》和郭锡良先生的《汉字古音手册》以及唐作藩先生的《上古音手册》,其次闭克朗先生的《入声》、周秉均先生的《古汉语纲要》也不错)
对偶和对仗是两种极为相象的语言形式。所谓“相象”,是说它们相同之处较多而不同之点较少,所以区别起来就较为困难,甚至连一些工具书对这两个概念都解释得含糊其辞,不甚了了。如《辞海》“对仗”条释曰:“指诗文词句的对偶。”陕西教育出版社的《古文自学辞典》则解释“对偶”为“修辞方法一种,……诗歌中叫‘对仗’。”如此以“对偶”注“对仗”,用“对仗”释“对偶”的辗转解说,造成了概念的混淆,其结果是使人误以为“对偶”与“对仗”是一回事,是一个概念的两种称谓。
那么,究竟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二者有什么区别呢?
对偶,是一种修辞格。成对使用的两个文句“字数相等,结构、词性大体相同,意思相关”。这种对称的语言方式,形成表达形式上的整齐和谐和内容上的相互映衬,具有独特的艺术效果。
对仗,是指诗词创作及对联写作时运用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手段。它要求诗词联句在对偶基础上,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的词语必须“词性一致,平仄相对”,并力避上下句同一结构位置上重复使用同一词语。格律诗词的对仗使语言音韵和谐,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达到表现形式上的高度完美。因而格律诗词的对仗要求也就甚为严苛,符合上述原则的诗词联句便是对仗的;否则就是不对仗或对仗不工稳,这是诗词创作所不允许的。
了解了对偶与对仗的特点,就能一般地区别什么是对偶,什么是对仗了。例如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这两个句子各方面都符合对偶的要求,但由于其平仄不相对,音律欠和谐,并在同一结构位置重复使用了“天下”、“之”、“而”等这样的词语,所以不合对仗的要求。再请看下面这个例句: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白乐天》)
这组联句是原诗中的颈联,无论哪个方面都完全合乎对仗原则,而且对得极为工稳,是最为典型的对仗联句。
对偶与对仗其所以有这样一些不同,主要是因为它们是运用于不同文体的。由于不同的文体对各自表达的要求不同,所以对表达形式的要求也就不同。作为修辞方法的对偶,常常被广泛用于各种文体,其中古代散文和古体诗歌运用尤其频繁。它整饬了语言,增强了语势,而且两个偶句互为补充、相互映衬,使语言颇具形式美和表现力。对仗则是格律诗词独具的一种特殊创作技法。兴起于隋唐的格律诗,严格要求律诗中的颔联与颈联必须对仗。这一方法同时也为词曲创作所采用;后来又被用于对联撰写。由于律诗词曲的创作本身对语言运用有很高的艺术要求,讲究炼字炼句,而对仗正好能够在相当程度上极大提高诗歌的表达技巧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表现力。对仗的这些特殊功能显然是对偶力不能及的。可以说“对仗”是格律诗词创作和欣赏的重要标准之一,自然也就成了非诗词莫属的专用术语。正因如此,所以格律诗词中的对仗虽同时也符合对偶的标准要求,但鉴于“对仗”本身的特点,并且为了有别于一般文体中的对偶,故而我们通常不以 “对偶”称之,而特称之曰“对仗”。
所有语言的单音节客观都有声调,非独汉语为然,所以古印度人才会发现三声。但汉语四声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远不能一言以蔽之。仅以音高来解释四声,无论如何并不全面。四声同轻重、长短和尤其是平曲确实有着密切的联系。孙逐明所言反证实际上并不能够反证,在这里只能简单说一下原因。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因而存在明显的四声规律,但汉语还有另外一个规律,就是以两个单音节词连用,自中古以来便是如此(上古汉语情况特殊,可能是复辅音词甚至是多音节词占了很大部分)。这就要求内部保持一致,不然就像哥俩个打架一样。古人发现平声可单独一类,而其他三声可归为另一类,这个划分不是依靠音高而是依靠平曲,依靠音高是没法做这个划分的,所谓仄声就是不平声的意思。这就出现了两平或两仄的基本结构。而两个相邻的基本结构,如不发生变化,比如说四平连用,则过于顺口,而四仄连用,有过于拗口,都少变化,因此形成两个基本单位平仄相间的情况,下面就简单了,依据这个规律进行组合,就形成了律诗的一句。而下句最理想的情况是和这一句平仄相反,这就是一联。但下一联的出句如果也和上一句相反的话,就重了句,因此必须予以变化。古人按照平仄规律发现基本的句式有四种,因此将四种句子组合使用,解决了这个问题。那么,四声在四句中完成了一个循环了,再用,就必须重复了,这就形成了律诗。但这一规律的确立用了不多二百年时间。四声在南北朝被发现并用到诗歌中也就是永明体中时,这一规律尚未被充分认识到。因为,四声在那里被辨得过细了,而在篇章中却又未得到合理循环。直到沈宋时这一问题才得到完全解决。说到底还是一个平曲问题,古人称为平仄,怎么会和平曲无关呢?至于词曲中甚至要平辨阴阳也和平曲有着密切的关系。阴阳之辨缘于平声的分划,阳平实际上已不再平了,虽然相对仄声还算平些。那么为什么会出现律句和拗句都存在的现象呢?实际上,在和谐美和不和谐美二者之间,人的审美习惯倾向于和谐美,儒家最推崇的便是中和之美。正因为这样,才会形成近体诗。平仄和谐之外,近体例押平声韵也是一大明证。然而,不和谐美有着特殊的价值,不能被完全代替,因而才有拗句和仄韵出现,根本不是拗句比律句更和谐的问题。至于声韵和音乐的关系,更为复杂。
歌声震林悦(仄).
意欲捕鸣蝉(平),
忽闻闭口令(仄).
1 一般而言,声第二声就是平,第三第四就是仄,轻音大多为仄,也会有平,看上下句的对仗
(一般长音为平,声和第二声都是长音,能一直读,比如乌———,读起来可以拉很长,而三四声轻音为短音,读起来马上就结束。古代没轻音只说)
2 一般高中的诗都可用上面的方法,但也会有一些特殊情况,就看上下句对仗,韵律诗的上下对仗,举个例子:平仄平仄平平仄,对的一般是仄平仄平仄仄平,但也会有对的是仄平仄平平仄平
3 对于古音就不说了,古音也不只是平上去入。
补充一个点,还有一个叫中(这个考试应该不会考,反正之前没见考过),就是可平可仄,原因是古今读音异和解法问题。
比如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中仄 ,也可以中平中仄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 简单一点就是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
ps:所以记住点,基本能对90%,第二点,考试基本无忧
关于押韵:
绝句一般四句,律诗八句,(不是按句号分的,逗号也算一句),绝句押韵在一二四,比如锄禾日当午,wu,汗滴禾下土tu,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ku,都是u。
律诗是第二句,第四句,第八句押韵。
ps,上述方法是一般情况,也有特殊情况,因为古今读法不同,而且不是所有诗都押韵,一般只有绝句,律诗押一个韵,古体诗不押韵或者押不同韵,就是不同的韵母,比如 春江花月夜这类,白居易写的长诗,李白的古体诗等。
还有古今读法异,有些今读不押韵的其实是押韵的,古代对于作诗作词很讲究韵律的,甚至每个字应该什么韵律都有说法,词为多。
古风中常用到的成语
这个无法言说,因为成语是长时间沿用而形成的,比如如今的王菲的歌 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水波不兴就是个成语,出自 苏轼的前赤壁赋,但当时却不是,用的多了就成了成语。
古人写作没有成语这说,但有用典一说,尤其是黄庭坚一派,以用典为荣。
当时人没有成语这么系统的概念,至于现在的古风文章和诗歌,很多还是用典,因为用典没有字数限制和韵律限制,而成语这个都比较规范,当然不是所有的成语都是四个字的。
可以看看《人间词话》是对诗词意境的一种很好的说(学界不完全认同,大体认同,解读也很多),但真的很美。
学古诗的可以从 《诗经》开始,然后《楚辞》,古体诗,《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清词曲,近代诗歌,大概这个步骤,歌赋可以不看,太繁琐,而且歌主要为曲,打谱,后来才有了词(不只是宋词),曲也不用看很多,意境用词等较诗歌很多。最的是唐诗宋词。
近代诗歌比较开发,没那么多讲究,但如今的很多古风文,尤其是歌曲填词,多源于此,当然唐诗宋词有有很多,王菲有很多歌的词都是如此。
关于成语,真的很少有直接用的,用也是用典,把成语回归原来的文字。
古代汉语的声调分平、上、去、入四声。“平”指四声中的平声,包括阴平、阳平二声;“仄”指四声中的仄声,包括上、去、入三声。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平指阴平,阳平
仄指上声,去声
使用原则:
一三论
二四六分明
仄起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eg:杜甫的春望就是这种起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列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不多是平平仄仄平(韵),就是有些字古代和现代的发音不同
古代的四声和现代的四声有一定的区别,古代的四声是“平上去入”,其中的“上去入”均为仄声,而现代的四声是“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其中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声、去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全部转化到现代的四声里面,需要注意区分
看韵母,一二声为平。三四为仄
一二声是平,三四声为仄
现在的教材中,一些古诗词的读音已经修改了。教材都已经摒弃古诗词的韵律和平仄了,你还想和编写教材的专家们硬肛吗?平仄你没必要区分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