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临安邸古诗 意思_题临安邸古诗意思解释
1、意思是: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题临安邸古诗 意思_题临安邸古诗意思解释
题临安邸古诗 意思_题临安邸古诗意思解释
题临安邸古诗 意思_题临安邸古诗意思解释
题临安邸古诗 意思_题临安邸古诗意思解释
2、出处: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题临安邸》。
3、原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4、赏析:此诗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意思是: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出处: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题临安邸》。
全诗如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此诗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
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扩展资料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的一首“墙头诗”,写在一家旅舍墙壁上,诗原本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诗人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在深邃的审美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激愤之情。
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描写的是祖国大好山河,起伏的青山,连绵的楼阁,多么美好的景色。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
接着第二句“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触景伤情,写的是哀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一个“休”字,既表达了诗人对现实处境的心痛,更是暗示了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诗人是多么希望这样的靡靡歌舞快点“休”,诗人运用反问的手法,强化了自己对的不满与质问,表现出对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第三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熏”、“醉”二字用得精妙。一个“熏”字,暗示了靡享乐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南宋统治者的丑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在西湖美好的环境中,所见的却是南宋统治者奢靡的丑态,美丑的对比,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
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建都于汴梁,当时已被金侵占,就是说,南宋统治者在纸醉金迷中乐不思蜀,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
西湖只是一个景点,而杭州就可以很好地与宋都“汴州”对照,从而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符号,从而揭露南宋统治者无视命运、只求苟且偏安的罪恶行为,表达出诗人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讽刺诗,该作品也是作者的一首代表作。这首诗就是针对南宋苟且偷安的黑暗现实而作,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1、题:写。 2、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3、邸(dǐ):官府,官邸,旅店,客栈。这里指旅店。 4、休:暂停、停止、罢休。 5、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6、熏:以气味或烟气烤制物品。 7、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8、直:简直。 9、汴(biàn)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西湖游船上轻歌漫舞日夜不歇。整日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游人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在他们眼里,杭州就是汴州,没什么两样。
唐诗 第074话 高清(480P)
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亭榭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西湖游船上轻歌曼舞日夜不歇。整日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统治者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在他们眼里,杭州就是汴州,还有什么两样呢?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上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何时方休?暖风把游人熏得陶醉,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在杭州大造宫殿园林,仅花园就修了40多所,其他贵族富豪的楼台亭榭更是不计其数。这首诗的前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写尽杭州的山水楼台之美和歌舞升平的景复象。“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然而,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得好像喝醉了酒,飘飘然,陶陶然,个个醉生梦,毫无忧患意识,竟然把江南的杭州当作了中原的汴州。“暖风”语意双关,既是温暖的自然风,也是纸醉金迷的靡靡之风。末句既是讽刺,又是:长此以往,必将重蹈覆辙,杭州也会像汴州一样,沦于金人的铁蹄之下。全诗不用典故,篇幅极短而内蕴丰富,语言平易而忧愤深沉。
大家都知道,古诗教学历来讲究字字落实,在今天的课堂上,老师们也许没有发现我一个字一个字的讲授,更多的是利用创设的情境,抓住重点字词的理解去理解诗的大意,新课标也明确指出了对于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即可,而且,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学习古诗的一定基础,完全可以通过突破重点字词的理解去解读诗的大意,把重点落在想象诗歌描绘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上。针对上述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制定了个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字词,理解古诗的大意。第二个目标,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忧国忧民的高尚情,领会古诗意境,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古诗的学习,更应注重对诗人内心情感的体验。众所周知,文章是作者有感而发的心灵独白,那么诗更是如此,尤其在短短的几个句子里,所包含的情和感,更是显得沉甸甸的,我旨在学生去理解和体会诗人那时那刻的内心世界,这是学生真正读懂古诗的关键。第三个目标,注重古诗的朗读和积累。古诗是很具有一种韵律之美的,多读古诗在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学生的语感和朗读水平,通过反复的诵读,转化为内在的修养。
在临安的一家旅店题诗。
题临安邸①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薰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做汴州。②
【作者】
生卒年不详。孝宗淳熙时士人。余无考。
【注释】
①临安:即杭州,南宋都城。邸:附有货栈的旅馆。
②汴州:即开封、汴梁,
北宋都城。
【品评】
在回答文学社什么是讽刺这一问题时,鲁迅道:“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
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
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他又说:“讽刺的生
命是真实,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必须是会有的实情……。它所写的事情是公
然的,也是常见的,平时是谁都不可以为奇的,而且自然是谁都毫不注意的。
不过这事情在那时却已以是不合理的,可笑,可鄙,甚而至于是可恶。但这么
行下来了,习惯了,加在大庭广众之间,谁也不觉得奇怪;现在给它特别一提,
就动人。”
北宋的灭亡,原因当然很多,但统治者的荒必居其一;南宋的偏安,
原因也很多,但朝野酣嬉,醉生梦,也必居其一;林升这首见于《西湖游览
志余》的诗,所写正是当时公然的,常见的,谁都不以为奇的,毫不注意的社
会现象,给他一写,便觉触目惊心,令人难以为情,所以是成功的讽刺。
宋代这类小诗,颇有流传广泛,脍炙人口的。如《古杭杂记》载:“驿路
有白塔桥,印卖朝京里程图。士大夫往临安,必买以披阅。有人题壁云;‘白
塔桥边卖地经,长亭短驿甚分明。如何只说临安路,不较中原有几程?’”与
林升之作,可谓貌异心同。又《程史》载郑广事云:“海寇郑广,陆梁莆福间,
官军莫能制,自号滚海蛟。有诏勿捕。阃以官,隶师阃。广旦望趋府,群僚无
与立谈者。广郁郁无语。一日,群僚或及诗句,广曰:‘郑广粗人,有拙诗白
之诸官,可乎?’众属耳,乃长吟曰:‘郑广有诗上众官,文武看来总一般。
众官做官却做贼,郑广做贼却做官。’满座惭噱。”这些小诗正是当时政
权的绝妙写照。
《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绝。此诗句点出临安城青山重重叠叠、楼台鳞次栉比的特征,第二句用反问语气点出西湖边轻歌曼舞无休无止。后两句以讽刺的语言写出纵情声色,并通过“杭州”与“汴州”的对照,不露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腐朽本质,也由此表现出作者对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以及对命运的担忧。全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提临安邸>>
林升
shān
wài
qīng
shān
lóu
wài
lóu
山外
青山
楼外
楼,
xī
hú
gē
wǔ
jǐ
shí
xiū
西湖
歌舞
几时
休。
nuǎn
fēng
xūn
dé
yóu
rén
zuì
暖风
熏得
游人
醉,
zhí
bǎ
háng
zhōu
zuò
biàn
zhōu
直把
杭州
作汴
州。
作者背景
林升,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的一位读书人,其他情况都无从查考。
注词释义
临安:即诗中的杭州(在今浙江),南宋的国都。
邸:旅店。
直:简直。
汴州:北宋的国都,在今河南开封。
古诗今译
山外有青山楼外有楼,西湖的歌舞何时方休?暖风把游人熏得陶醉,简直把杭州当作汴州。
名句赏析——“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南宋统治者不思收复失地,只想偏安一隅,在杭州大造宫殿园林,仅花园就修了40多所,其他贵族富豪的楼台亭榭更是不计其数。这首诗的前两句,从空间和时间的无限,写尽杭州的山水楼台之美和歌舞升平的景复象。“几时休”三个字,责问统治者:骄奢逸的生活何时才能停止?言外之意是抗金复国的事业几时能着手?然而,暖洋洋的风把游人吹得好像喝醉了酒,飘飘然,陶陶然,个个醉生梦,毫无忧患意识,竟然把江南的杭州当作了中原的汴州。“暖风”语意双关,既是温暖的自然风,也是纸醉金迷的靡靡之风。末句既是讽刺,又是:长此以往,必将重蹈覆辙,杭州也会像汴州一样,沦于金人的铁蹄之下。全诗不用典故,篇幅极短而内蕴丰富,语言平易而忧愤深沉。
林升,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林升代表作品:
《题临安邸》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林升。其古诗全文如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当汴州。
【翻译】
美丽的西湖大部分环山,重重叠叠的青山把西湖拥在怀里,一座座楼阁雕梁画栋,不计其数,西湖游船上轻歌漫舞日夜不歇。整日在西湖游山玩水,饮酒作乐,和煦的春风吹得这些游人昏昏欲睡,怎么还会记得丢失的北方领土,沦落的旧都!在他们眼里,杭州就是汴州,没什么两样。
《长相思》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林升。其古诗全文如下:
和风熏,杨柳轻,郁郁青山江水平,笑语满香径。
思往事,望繁星,人倚断桥云西行,月影醉柔情。
《洞仙歌》作者是宋代文学家林升。其古诗全文如下:
飞架压水,虹影澄清晓。桔里渔村半烟草。叹今来古往,物换人非,天地里、惟有江山不老。雨巾风帽,四海谁知我,一剑横空几番过?按玉龙、嘶未断,月冷波寒;归去也,林壑洞门无锁。认云屏烟嶂是吾庐,任满地苍苔,年年不扫。
题临安邸的诗意
《题临安邸》
作者:林升
原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
1、题:写。临安:南宋的都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邸:府邸,官邸,旅店,客栈。这里指旅店。
2、休:暂停、停止、罢休。
3、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春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痴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熏:(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游人:既指一般游客,更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贵族。
4、直:简直。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原北宋都城。
诗意: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
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
他们通宵达旦与歌一起寻欢作乐,
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知何时才能罢休?
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
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
竟把杭州城当成了汴梁城。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意思是说,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意思是说,西湖边轻歌曼舞何时才罢休?诗人面对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靡歌舞。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暖风熏得游人醉中的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这句的意思是说,温暖的风熏得游人陶醉。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上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正处于危难之中。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首先,一个熏字,暗示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一个醉字,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空间,感受到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在这样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把杭州作汴州。。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就是说,纸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这里,诗人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因为西湖虽在杭州,但说到西湖,人们就感觉到是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的一个景点。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一特殊的、富有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题西林壁的诗意
题西林壁的诗意_题西林壁的意思
《题西林壁》
作者:苏轼
原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西林寺在庐山西麓。题:书写,题写。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3、侧:侧面。
4、各不同:各不相同。
5、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6、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7、缘:因为;由于。
8、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9、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这首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诗意: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
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心中所想)。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后世影响本诗被纳入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第22页以及苏教版练习中中心:《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后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
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题李凝幽居的诗意
《题李凝幽居》
作者:贾岛
原文: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注释:
1、少(shǎo):不多。
2、池边:一作池中。
3、分野色:山野景色被桥分开。
4、云根:古人认为云触石而生,故称石为云根。这里指石根云气。
5、幽期:时间非常漫长。负言:指食言,不履行诺言,失信的意思。
诗意:
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
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
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
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
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
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
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
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赏析:
这首诗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一联着称。全诗只是抒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
首联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诗人用很经济的手法,描写了这一幽居的周围环境:一条杂草遮掩的小路通向荒芜不治的小园;近旁,亦无人家居住。淡淡两笔,十分概括地写了一个幽字,暗示出李凝的隐士身分。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是历来广为传诵的名句。这两句诗,粗看有些费解。诗人当然不可能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能看到。其实,这正见出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由于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了宿鸟,或是引起鸟儿一阵不安的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了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用推字,当然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是写回归路上所见。过桥是色彩斑斓的原野;晚风轻拂,云脚飘移,仿佛山石在移动。石是不会移的,诗人用反说,别具神韵。这一切,又都笼罩着一层洁白如银的月色,更显出环境的自然恬淡,幽美迷人。
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表明诗人不负归隐的约定。前三联都是叙事与写景,一联点出诗人心中幽情,托出诗的主旨。正是这种幽雅的处所,悠闲自得的情趣,引起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诗中的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无一不是寻常所见景物;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等,无一不是寻常的行事。然而诗人偏于寻常处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语言质朴,冥契自然,而又韵味醇厚。
题都城南庄的诗意
题都城南庄的诗意
《题都城南庄》
作者:崔护
原文: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注释:
1、都:国都,指唐朝京城长安。
2、人面:指姑脸。第三句中人面指代姑娘。
3、不知:一作秖(zhǐ)今。去:一作在。
4、笑:形容桃花盛开的样子。
诗意:
去年的今天,
正是在长庄的这户人家门口,
姑娘你那美丽的面庞和盛开的桃花交相辉映,
显得分外绯红。
时隔一年的今天,
故地重游,姑娘你那美丽的倩影,
已不知去了哪里,
只有满树桃花依然笑迎着和煦的春风。
赏析: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个场面:寻春遇艳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人抓住了寻春遇艳整个过程中美丽动人的一幕。人面桃花相映红,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花木扶疏、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门前一树桃花仍旧在春风中凝情含笑。桃花在春风中含笑的联想,本从人面桃花相映红得来。去年今日,伫立桃树下的那位不期而遇的少女,想必是凝睇含笑,脉脉含情的;而今,人面杳然,依旧含笑的桃花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和好景不常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它诠释了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寻春遇艳和重寻不遇是可以写成叙事诗的。作者没有这样写,正说明唐人更习惯于以抒情诗人的眼光、感情来感受生活中的情事。
《题临安邸》的诗意是:山外的青山相互连着,看不到尽头,亭台楼阁也是相互连着看不到头,西湖上的唱歌跳舞啥时候才能结束啊?暖和的风将游人吹的如梦如醉,游人们简直就把杭州当作了汴州。 该诗出自宋代诗人林升,全诗如下: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