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得残荷听雨声”的全诗是什么?

“秋阴不散霜飞晚”,此时此刻,仰头望天,雨意已浓,一片迷蒙。这样的物景,给本就不够明朗的心境,投上重重的阴影,心境的黯淡,又为物景抹上了一层灰色。情与景,心与物浑然于一体。“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诗人的化身,而那“雨声”也远不仅是天籁之韵了,或许它还是诗人在羁泊异乡、孤苦飘零时,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韵呀!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李商隐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赏析李商隐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却在无意中陷入朋争斗的旋涡中。于是接踵而至的便是一系列的不幸,这些不幸让他倍感人生早秀先凋的身世之苦。他的一生经历,颇多难言之痛,至闷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实在可谓“为情而造文”。因此,他的诗总显现出一种特别的“高情远意”,于一种象的委婉中,寄寓一种深远的意韵。 《宿驼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就是这样一首很有情韵的诗作。 “竹坞无尘水槛清”,诗人起笔就以极为简练的笔调,勾画了驼氏亭的环境:水清、竹秀、亭静,这里一片的清幽雅洁。然而,也正是这幽静清廖的,远离了尘嚣的境地,牵引出诗人绵绵的相思。这种相思,了无痕迹地表现出清幽环境中诗人的孤寂;“相思迢递隔重城”,而地域的距离又是这样无情地阻隔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了彼此的思情。诗人眼下所宿的驼氏亭与崔氏二兄弟居住的长安,远隔千山万水,诗人只能借助于风、于云,将自己的思念悠悠然地飘向远方长安,以求得中的慰藉,间隔中的契合了。 读李商隐的诗,常常会在无意中发现一个“隔”字。而这个“隔”字,孕育其中的则是无尽的“怨”和“恨”。“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风雨》),是友人之间无法沟通的怨;“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是情人之间天涯阻隔的恨;就是他写给妻子的那首极富盛名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同样也暗含着“隔”,那是情真意笃的夫妻之间无以剪烛夜话的惆怅和凄苦。这一个“隔”字,无疑还是诗人枯立于人世的写照,又正是这“隔”字,造成的太多的距离,成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大痛。 “秋阴不散霜飞晚”,此时此刻,仰头望天,雨意已浓,一片迷蒙。这样的物景,给本就不够明朗的心境,投上重重的阴影,心境的黯淡,又为物景抹上了一层灰色。情与景,心与物浑然于一体。“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诗人的化身,而那“雨声”也远不仅是天籁之韵了,或许它还是诗人在羁泊异乡、孤苦飘零时,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韵呀! 全诗紧紧扣住了诗题的“寄怀”,诗中的修竹、清水、静亭、枯荷、秋雨无不成了诗人抒感的凭藉,成了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诗的意境清疏秀朗,而孕育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诗人虽然与友人“身隔”,而却无不在祈盼着“情通”,这或许就是诗人所说的一种“心有灵犀”吧。 这样看来,晚唐的那雨声,便也一直滴到今天,滴在我们的心上了。

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 林黛玉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 林黛玉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


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 林黛玉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


“留得残荷听雨声”是出自哪首诗,作者是谁?

句以景抒情,第二句以情诉情。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 李商隐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选自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翻翻全唐诗才知全诗是: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残荷听雨声.

“留得枯荷听雨声”好,还是“留得残荷听雨声”好?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个人觉得是意境不同,“留得枯荷听雨声”和“留得残荷听雨声”各有千秋。

前者是李商隐的《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全诗如下: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诗人的化身,而那“雨声”也远不仅是天籁之韵了,或许它还是诗人在羁泊异乡、孤苦飘零时,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韵!

全诗紧紧扣住了诗题的“寄怀”,诗中的修竹、清水、静亭、枯荷、秋雨无不成了诗人抒感的凭藉,成了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诗的意境清疏秀朗,而孕育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诗人虽然与友人“身隔”,而却无不在祈盼着“情通”,这或许就是诗人所说的一种“心有灵犀”吧。

而后者出自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金鸳鸯三宣牙牌令〉,原文如下:

宝玉道:“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宝钗笑道:“今年这几日,何曾饶了这园子闲了,天天逛,那里还有叫人来收拾的工夫。”林黛玉道:“我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道:“果然好句,以后咱们就别叫人拔去了。”

由原文看来,并非黛玉改诗,根据笔者判断有三种可能,种可能,作者曹雪芹写错了诗词,这个在红楼梦中也是有前例的,古时印刷传播水平不如现代,刻印难免有误,可能有的版本作“残荷”也有可能,或者是作者小时侯就是这样背诵的,写到此处,便根据记忆写来,未必就是存心修改。第二种可能,作者故意按照自己的意思修改诗词,这种做法在当时文人还是比较普遍的;第三种可能,作者用“残”字隐喻贾府未来凋零的景象,残荷”象征年老,而且孤独,因为荷叶残枯的时候,往往周围的“同伴”也都已经七零八落了。斑斑点点的雨滴打将下来,可以想象那时气氛凝重,引人深思。众所周知,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采用了大量的隐喻,为后铺垫,如果牵强说此处亦为铺垫,也未必不可信,以上是笔者一家之言。还请斟酌。

留得残荷听春雨是谁写的

翻译:

分类: 文化/艺术 >> 文学 >留得残荷听雨声感觉更超脱些,风雨声中听残荷则似更生活些。>

问题描述:

呵呵,应该是李义山吧,是不是啊?

解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李义山=李商隐

李商隐(约812年或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生、樊南生。晚唐诗人。原籍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祖辈迁荥阳(今属河南)[1]。诗作文学价值很高,他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都在家族里排行16,故并称为三十六体。在《唐诗三百首》中,李商隐的诗作有22首被收录,位列第4。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什么意思 ?

10、别后悠悠君莫问,无限事,不言中。

意思: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拓展资料

出处:李商隐《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作者:

李商隐(约813年-约858年),字义山,号玉溪(溪)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出生于郑州荥阳(今河南郑州荥阳市),晚唐诗人,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

原文: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栏杆外溪水清清,远隔数城也要向君传递对君的相思之情,秋天阴霾之气萦绕不散的傍晚霜雪飞舞

留得枯荷听雨声。还有我在旁听着冷雨打叶声。

赏析:

这首诗虽然写了秋亭夜雨的景色,写得历历如画,但它并不是一首写景诗,而是一首抒情诗。“宿骆氏亭”所见所闻是“寄怀”的凭借,“相思”二字微露端倪,后两句暗藏彻夜不眠之意,诗人的思友之情暗寓其中,可以说是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的。诗的意境清秀疏朗,而蕴涵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

〕“枯荷”一般都写作“残荷”。原诗是借写景抒发其对朋友的怀念和对人生的感慨-在那阴霾沉罩不散,晚来霜飞的秋日黄昏里,水里的荷叶早已凋残,却仍留得几片枯叶供人聆听雨珠滴响的声音。

此句在原诗中,极为悲凉,有一种在无奈中挣扎的味道。抽离原诗来看,在萧瑟的秋日里,坐在荷花旁,荷池边,静静地听着雨点打枯荷的声音,别有一种冷清萧瑟的诗情。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李商隐少年早慧,文名早著,科第早登,然而,却在无意中陷入朋争斗的旋涡中。于是接踵而至的便是一系列的不幸,这些不幸让他倍感人生早秀先凋的身世之苦。他的一生经历,颇多难言之痛,至闷之情,郁结中怀,发为诗句。实在可谓“为情而造文”。因此,他的诗总显现出一种特别的“高情远意”,于一种象的委婉中,寄寓一种深远的意韵。

《宿驼氏亭寄怀崔雍崔衮》就是这样一首很有情韵的诗作。

“竹坞无尘水槛清”,诗人起笔就以极为简练的笔调,勾画了驼氏亭的环境:水清、竹秀、亭静,这里一片的清幽雅洁。然而,也正是这幽静清廖的,远离了尘嚣的境地,牵引出诗人绵绵的相思。这种相思,了无痕迹地表现出清幽环境中诗人的孤寂;“相思迢递隔重城”,而地域的距离又是这样无情地阻隔了彼此的思情。诗人眼下所宿的驼氏亭与崔氏二兄弟居住的长安,远隔千山万水,诗人只能借助于风、于云,将自己的思念悠悠然地飘向远方长安,以求得中的慰藉,间隔中的契合了。

读李商隐的诗,常常会在无意中发现一个“隔”字。而这个“隔”字,孕育其中的则是无尽的“怨”和“恨”。“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风雨》),是友人之间无法沟通的怨;“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无题》),是情人之间天涯阻隔的恨;就是他写给妻子的那首极富盛名的《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同样也暗含着“隔”,那是情真意笃的夫妻之间无以剪烛夜话的惆怅和凄苦。这一个“隔”字,无疑还是诗人枯立于人世的写照,又正是这“隔”字,造成的太多的距离,成了诗人心灵深处的大痛。

全诗紧紧扣住了诗题的“寄怀”,诗中的修竹、清水、静亭、枯荷、秋雨无不成了诗人抒感的凭藉,成了诗人寄托情感的载体。诗的意境清疏秀朗,而孕育其中的心境又是极为深远的。诗人虽然与友人“身隔”,而却无不在祈盼着“情通”,这或许就是诗人所说的一种“心有灵犀”吧。

原文】

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翻译】

译诗:

竹林如屏,无纤尘,

青青栏杆,池水漾,

碧波澄,空际启思神,

遥想那,崔家兄弟,

城关叠叠,相隔阻重深。

散不尽,似愁秋云,

更那堪,晚来霜风凄紧,

留几扇,残叶败荷,

待秋雨,滴滴敲打6、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到天明。

"留得残荷听雨声"出自谁的什么诗?

李商隐,原诗为“留得枯荷听雨声”。在《红楼梦》中黛玉说:我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唯独“留得残荷听雨声”喜欢(大意如此)。感伤的诗句。

李林黛玉说她不喜李义山(李商隐)的诗,却脱口而出“留得残荷听雨声——秦观《江城子·西城杨柳弄春柔》”。李商隐原诗本是“留得枯荷听雨声”,被林黛玉一改有了很多变化。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全诗是: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

1.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原句是“留得枯荷听雨声”,全诗是: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出自《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

白话译文:

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相关信息: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赏析:

此诗抒写对朋友的思念,也寄予了诗人自己的身世冷落之感。全诗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用笔极为简练,以竹坞、亭槛、流水、枯荷等极其普通的景物,勾勒出清幽绝妙的意境,并且把作者对崔雍、崔衮两兄弟丧父之悲的同情以及诗人自己的寂寥之感含蓄地传递出来。

留得残荷听雨声全诗是什么?

青春易逝,时不我待,若总顾影自怜,耽于消极,岂不任年华流走,空留遗憾。趁着风光正好,何不放目四海,游走天下,把握当下好时光,待回首时,只见快意潇洒。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

译文:

竹丛里船坞深静无尘,临水的亭榭分外幽清。相思之情啊飞向远方,可却隔着重重的高城。

秋空上阴云连日不散,霜飞的时节也来迟了。留得满地枯残的荷叶,好听深夜萧瑟的雨声。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此诗抒写对朋友的思念,也寄予了诗人自己的身世冷落之感。

全诗以景寄情,寓情于景,用笔极为简练,以竹坞、亭槛、流水、枯荷等极其普通的景物,勾勒出清幽绝妙的意境,并且把作者对崔雍、崔衮两兄弟丧父之悲的同情以及诗人自己的寂寥之感含蓄地传递出来。

有哪些你觉得是人间绝句的诗词?

于是他去投奔了当时担任华州刺史的表叔崔戎。崔戎对李商隐有知遇之恩,他的两个儿子崔雍、崔衮和李商隐的感情也很好。

关于艺术的审美每个人的认识总是不同的,但总有一些是相同的。现举例如下,看能不能入你的法眼。

1、不如归去,孤城越绝三春暮。

—— 朱熹《杜鹃》

2、我有所念人,隔在远远乡。

我有所感事,结在深深肠。

——白居易《夜雨》

3、来如春梦几多时,去似朝云无觅处。

——白居易《花非花

4、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5、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陈陶《陇西行》

6、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问刘十九》

7、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贺铸《青玉案》

8、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赠范晔》陆凯

9、万里归来颜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轼《定风波》

——秦观《江城子》

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3.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4.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5.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7.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夜凉船影浸疏星。——张孝祥· 《浣溪沙》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官柳低金缕,归骑晚、纤纤池塘飞雨。断肠院落,一帘风絮。

数点雨声风约住,朦胧淡月云来去。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老来多健忘,唯不忘相思。

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八咏诗其六》中有一句,

刘过 《唐多令·芦叶满汀洲》

周邦彦 《少年游》

陆游 《沈园二首》其一

柳宗元《早梅》

《行行重行行》

《青玉案》黄公绍

徐铉《抛球乐》

舒亶《虞美人》

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

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 宋 ] 陆游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陆游这首诗词每句我都十分的喜欢,尤其开头的两个字“当年”顿时拉我入回忆中 ,好像和作者亲身一起回忆,感受那戎马生活。结尾一句又透出无限的遗憾与无奈。全诗包含诗人报效,抗击敌人的愿望。读起心情不能平复。

苏轼&李清照大大:人间绝句的诗词,没有我写不出的。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苏轼《行香子·述怀》

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的经历一样短暂。名利如浮云般变幻无常,为此汲汲营营不过劳神费力罢了。美好的时光应该送给美好的事物。

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

——李清照《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人事全非,花开花落皆有意。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不负卿。

人间绝句,莫非如此。

《沁园春·雪》是无产阶级革命家创作的一首词。该词上片描写北国壮丽的雪景,纵横千万里,展示了大气磅礴、旷达豪迈的意境,抒发了词人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下片议论抒情,重点评论历史人物,歌颂当代英雄,抒发无产阶级要做世界的真正主人的豪情壮志。全词熔写景、议论和抒情于一炉,意境壮美,气势恢宏,感情奔放,胸襟豪迈,原文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人物,还看今朝。

,一开篇就让人惊艳不已。“山抹微云”是宋词中广为流传的名句,词人也因此获得了“山抹微云秦学士”的雅号。据说,秦观的女婿范温也曾以“山抹微云女婿”自夸,并颇在人前长了几分志气。

1、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2、君埋泉下泥销骨,我寄人间雪满头

3、应是天仙狂醉,乱把白云揉碎

4、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

5、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

7、落花人,微雨燕双飞

8、一蓑烟雨任平生

9、浮云吹作雪,世味煮成茶

10、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1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2、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13、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14、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5、此去经年,应是良辰美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和人说?

1.

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苏轼《望江南·超然台作》

2.

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东栏梨花》

试想:苏轼曾惆怅地站在东栏旁,看着洁白的梨花,柳絮飘飞,落在他的身上,他感到自己也变成了“一株雪”,如此美景,他却突然慨叹,人生能有几回清醒明白的时候呢?以坦荡的胸怀面对人生的每一个瞬间,光风霁月,不为物障,回首往事方能无怨无悔。

3.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李商隐因身在远方“洛氏亭”,怀念身在长安的表兄弟“崔雍崔衮”。身隔两地不能相见,唯有雨打枯荷声响,以寄同样思念之情。,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苏轼《洞仙歌·冰肌玉骨》

屈指未成数,西风忽又来。迢迢疏星度河汉,流年不道暗偷换。须臾红颜成暮齿,美好的时光匆匆溜走,无暇回顾身后的风景。芸芸众生,似夸父,奋力追赶太阳的步伐,直至力竭,直至生命尽头。

4.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苏轼《行香子·述怀》

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的经历一样短暂。名利如浮云般变幻无常,为此汲汲营营不过劳神费力罢了。美好的时光应该送给美好的事物。

5.

酴釄落尽,犹赖有梨花。

——李清照《转调满庭芳·芳草池塘》

人事全非,花开花落皆有意。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不负卿。

6.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

大概古今皆是如此,开始的悸动,都似这般,未曾目触一个眼神,却已在心底泛起涟漪。

7.

山中何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我们就像是寄居蟹,涌入这冰冷的城市,住着不属于自己的房子,被人潮推搡着前进。却不知道,抛却名利,房前种花,屋后种菜的日子更令人欣喜,就像张可久那样,几间茅草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足矣。

8.

世事漫随流水,算来一梦浮生。

——李煜《乌夜啼·昨夜风兼雨》

人世间的事情,如同流水东逝,说过去就过去了,想一想我这一生,就像做了一场大梦,以前的荣华富贵生活已一去不复返了。

9.

韶华不为少年留,恨悠悠,几时休。

光阴荏苒,岁月如梭,不知不觉我们的人生已走过了十多年。在这些年里,有人为前程拼搏,奋发学习,也有人终日靡靡,沉迷在游戏虚幻的欢乐中。但是时光如同单行道中的列车,只前进,不回头,“韶华不为少年留”。正因如此,在有限的时光里,只有我们不遗余力,挥洒汗水,才不枉韶华。

10.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

——司空图《诗品二十四则·典雅》

落花无言是经过沧桑波折后的了然:成败宛如花一般,绚烂时是积蓄的必然,凋谢时亦是自然的选择。这是对人生起落的淡定和从容——落花无言而有言,人淡如菊心亦素。

且挨过三冬四夏,暂受些此痛苦,雪尽后再看梅花。

——吴汝纶《百字铭》

在吴汝纶的眼中,成功并不是春天随意飘落肩头的满树繁花,而是寒冬中迎着风雪一支独放的红梅。咬牙忍过三四年的严寒和酷暑,那一缕幽香才高洁傲立,更加楚楚动人。

12.

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

草丛间的萤虫闪耀,终究不是真火;荷叶上露珠晶莹,却也不是珍珠。脱离本质的形式终究只是象。

13.

何时仗尔看南雪,我与梅花两白头。

拄着手杖,散步看南雪,我和梅花两个都是白头。梅花是因雪而白,我却是因愁而白。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是什么意思

赏析

(唐)李商隐

竹坞无尘水槛清,

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

留得枯荷听雨声。

这首《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作品。大约在太和七年,也就是公元833年,李商隐参加科举,却没有中第。

崔戎病故后,李商隐离开了崔家。旅途中他寄宿在一户骆姓人家的园亭里,面对着满园秋色,怀念起崔雍、崔衮两兄弟,于是写下了这首富有情致的小诗。

诗的前两句,写出了骆氏亭的环境和诗人对亲友的怀念。他说,翠绿的修竹环绕着一尘不染的船坞,骆氏亭外有清澈的湖水,澄湖翠竹把这座亭轩映衬得格外清幽雅洁。

我的相思之情将要飞向远方,可是我现在所住的骆氏亭和崔氏兄弟所在的地方相隔甚远,中间隔着无数高峻的城墙。

诗人因为路途遥远,而产生了深深的怀念,同时又因为深切的思念,而缩短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第三句诗又回到眼前的景物上来。此时已经是深秋,近几天天气阴霾,连霜也下得晚了。末尾一句“留得枯荷听雨声”,可以说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历来被广为传诵。

水中的荷叶早已凋残,本没有什么让人留下的意义,但是当淅淅沥沥的秋雨,洒落在枯荷叶片上的时候,总会发出错落有致的声响。这声音让满怀思念、彻夜难眠的人们稍解寂寥。

这“雨打枯荷”的意境,正和温庭筠笔下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有些许相似。

同样的深夜,同样的雨,雨水打在叶片上,声声入耳,陪伴着雨夜未眠的人们。

“枯荷”有着独特的魅力,不过这“枯荷”的美,也不是谁都能够欣赏的。在《红楼梦》的第四十回,宝玉看见园子里残破的荷叶时,直说:“这些破荷叶可恨,怎么还不叫人来拔去?”

林黛玉却说:“我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宝玉听了立马改口:“果然好句,就别叫人拔去了。”

一池秋水,半塘残荷,虽有人嫌它残破枯萎,但也有人爱唐.李商隐它独守清秋。

唐代诗人来鹄说“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南唐李璟也有“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的词句,这份凄清冷寂的美感,似乎独属于枯荷。

季节交替,草木荣枯,是自然界不变的规律。动物对于季节变换的感知,有时候比人类更早、更准确,所以,早发现荷叶开始枯萎的,很可能也是附近的鸟兽鱼虫。

留得残荷听雨声谁写的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是李商隐的诗句,也在《红楼梦》里出现过,林黛玉说她不爱李商隐的诗,但却偏偏只喜欢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残荷”象征年老,而且孤独,因为荷叶残枯的时候,往往周围的“同伴”也都已经七零八落了。斑斑点点的雨滴打将下来,可以想象那时气氛凝重,引人深思。

表达一种孤独但又闲适的生活状态。

出自李商隐

《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兖》

全诗是:

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留得枯荷听雨声”,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也是一直为后学所溢美的神来之笔。试想,淅淅沥沥的秋雨,点点滴滴地敲打在枯荷上,那凄清的错落有致的声响,该是一种怎样的声韵?枯荷无疑是一种残败衰飒的形象,偶尔的枯荷之“留”,赢得的却是诗人的“听”,而诗人“听”到的,又只是那凄楚的雨声。枯荷秋雨的清韵,有谁能解其中个味?那枯荷莫不就是诗人的化身,而那“雨声”也远不仅是天籁之韵了,或许它还是诗人在羁泊异乡、孤苦飘零时,略慰相思,稍解寂寥的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