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教学设计_卖炭翁教学设计及板书
初中语文《钱塘湖春行》教学设计
一、4、期末复习阶段,教研组加强合作,共同寻找本学期教学中的薄弱点,共同研究复习课的内容,整体提高教学质量。教学目标
卖炭翁教学设计_卖炭翁教学设计及板书
卖炭翁教学设计_卖炭翁教学设计及板书
【知识与能力】能够结合注释解释全诗大意,并能说出作者创作的观察顺序。
【过程与方法】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本诗的学习,学生能够增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激发用语言描述所见美景。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难点】通过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提高对诗歌的审美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谈话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请学生试着用语言描述上的美景。
进过几轮互动,教师点出学生可能会犯的错误:1语句啰嗦,用词不讲究;2叙述缺乏逻辑性和条理性;描述没有情感渗透。然后教师引题:“美景之所以美,是因为有好的诗句清晰细致地描述。那我们今天就来看看中唐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如何描述美景的。”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词不多,但影响后世甚大。有《白氏长庆集》。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3.用多媒体出示“律诗”的相关知识: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体诗的一种,兴盛于唐。律诗对格律要求非常严格,每句有几个字就称几言,常见的类型有五律和七律。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称一联,共四联。分别称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首的颔联、颈联的两句是对仗句。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律诗通常押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
(二)整体感知
老师设置如下问题,请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请学生结合课释解释全文,并找出诗中所描绘景物的地点。
从孤山寺的北面来到贾亭的西面,湖面春水刚与堤平,白云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几处早出的黄莺争着飞向向阳的树木,谁家新来的燕子衔着春泥在筑巢。繁多而多彩缤纷的春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我最喜爱西湖东边的美景,游览不够,尤其是绿色杨柳荫下的白沙堤。句作者即点明地点,即孤山寺北贾亭西。
教师继续设置如下任务,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后回答:
1.本诗的前两句中出现了哪些景物?这些观察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
通过互动从一开始我就实学生的基础知识,六班有将近十多人起初基础,习惯,行为慢,别人一节课完成的任务,只要老师不催,他们就可能一个星期也不完,为此,我亲自“跟踪”,他们的知识点,陪他们一起饿肚子。几次下来,他们深知,不干不行。渐渐地,跟上了整个班级的步伐。李帅锋,张志远,辛明等人还进入语文优生行列。学生总结出:
描写了水、云、莺、树、燕、泥、花、草。这些景物大致可分为如下两组:
水、云、花、草______________远景,静景
莺、树、燕、泥______________近景,动景
则,此处的.观察顺序是由远及近再到远,由静及动再到静。
此处教师须着重解释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两句是写愿景。因为近看看不到太多的花和草,只有远看,才能看到繁多而多彩缤纷,让人目不暇接的花,才能看到绿荫连绵犹如水一般的草。
2.这样写有何好处?
通过互动学生总结出:
从距离上讲,由远及近再到远,突出了景观优美而丰富,远近四处都是美好的景色,也侧面写出了景色太美让人目不暇接的感受;从动静上讲,由静到动再到静,体现了观察的真实性,远处的景观体现静态的美感,近处的景观鲜活生动,符合真实生活的逻辑;远近结合,动静交叉,使整首诗既富有整体上的画面美感,局部又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既描述了美景,又写实地体现了客观存在,呈献给读者一副非常真实,具体的西湖春景图。
3.颔联中的“争”和颈联中的“没”两字可否“啼”“遮”?为什么?
通过互动学生总结出:
不可以。此两处都是在运用比拟的手法形象地突出了景观的特点:首先,“几处早莺争暖树”是将“莺”拟人,用人争先恐后的样子描述早春的莺鸟成群结队地在树上鸣叫的场景,若将“争”换成“啼”,使“群莺鸣树”的样子不够形象生动,也缺乏动态的活泼感;其次,“浅草才能没马蹄”是将“草”拟物成水,只有水才能“没”,而春天的绿草还不是很茂盛,被风吹也不会显现出剧烈的摇动,就像是刚刚没过马蹄的水湾一般,清浅而柔顺。此处若是将“没”换成“遮”,读者就失去了将草和水相关联的想象空间,语言表达就会略显平淡,不够真实生动。
4.本诗中除了比拟,作者还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通过互动学生总结出:
除了比拟,还有对仗,每联上下句之间不但字词对偶,平仄和押韵也都达到了律诗的要求;另外首联下句还使用了夸张,用云水同低夸张地表现了春水初生,白云低垂,水天一色的场景。
(四)拓展延四、给学生以目标。伸
教师再次用多媒体出示“西湖十景”的,请学生任选一张再次进行口头描述,注意描述的顺序是否符合客观实际,是否可使用一些修辞增加画面的真实感,遣词造句是否有美感又富逻辑。
(五)小结作业
总结文章内容,请同学将上述口头描述写成一篇200-300字的习作。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名家名作,用真实生动的语言高度还原了真实的西湖美景,朗朗上口,可读性强,在课程中加设更多朗读的环节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语感和学生对诗词的感悟能力,这个部分应该改进。另外,在解释修辞手法时,应多多举例,不但要举本诗中的例子,还可以举一些学过的诗文中的例子,这样可以深化学生对修辞使用的理解,拓宽学生的思维,有助于学生在写作中主动使用修辞。
观刈麦的翻译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给你两个 个比较通俗,第二个翻译的有些格式
(三)深入研读个:
译文: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里人们加倍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汉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怜惜夏日天长。
又有一个贫苦妇女抱着孩子.在割麦者旁边拾取散落的麦穗,放入左臂上挎着的一只破筐。
听他们相互诉说:“因为缴纳租税.家业田地都巳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填填饥肠。”听到这话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我有什么功业德行,却不从事农耕蚕桑?—年领取三百石米的薪俸,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第二个: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要哪个你自己挑吧
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起,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在南冈劳。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火似的太阳炙烤。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珍惜这漫长的夏日。
更有那些穷苦的妇人 , 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农家秋天收成全缴了税,拾点麦穗来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每年都有三百石的碌米,一年到头原始末期,奴隶、封建 小商品经济、简单商品经济 从属 私有制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么也不能遗忘。
刈(yì):割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的土埂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箪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荷(hè):肩挑,箪(dān)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浆:古代略带酸味的饮料,也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的熏蒸
输税:缴纳租税
敝:破
曾不:从未
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岁晏(yàn):岁末.晏,晚
石(shi):重量单位,在古文中念"dàn"
南冈:地名
事:从事
石:古代计量单位
丁壮:青壮年男子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盩厔(周至)县尉时有感于当地劳动艰苦、生活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民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饷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的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希望对你有用哦!
【译文】
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起,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在南冈劳。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火似的太阳炙烤。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珍惜这漫长的夏日。
更有那些穷苦的妇人 , 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我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么也不能遗忘。
【译文】
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起,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在南冈劳。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火似的太阳炙烤。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珍惜这漫长的夏日。
更有那些穷苦的妇人 , 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农家秋天收成全缴了税,拾点麦穗来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每年都有三百石的碌米,一年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么也不能遗忘。
【译文】:
庄稼人很少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过,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劳在南冈。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灼烤着火般的太阳。
更有那些穷苦的婆娘,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俺家的收成全缴了税,拾这点漏儿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从九品吃禄米足三百石,成年价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也不能遗忘。
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里人们加倍繁忙。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儿童手提壶装的酒浆,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收割小麦的男子汉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怜惜夏日天长。
又有一个贫苦妇女抱着孩子.在割麦者旁边拾取散落的麦穗,放入左臂上挎着的一只破筐。
听他们相互诉说:“因为缴纳租税.家业田地都巳卖光。只好拾些麦穗填填饥肠。”听到这话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我有什么功业德行,却不从事农耕蚕桑?—年领取三百石米的薪俸,到了年底还有余粮。想到这些内心感到惭愧,整天也不能淡忘。
语文的总结报告
秉(bǐng):拿着实用语文的总结报告1 我是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平常做的就是教书育人的工作,已经习惯了每年在结束的时候写出年终总结,总结我在过去一年工作的得失。
课时备课:在大备课的基础上,认真进行二次备课,并利用好,讲求实效。当一个语文教师其实并不难,难的是学生大部分对语文都没有什么学习热情。毕竟我们说的就是汉语,学习起来并没有什么动力。
但是语文真的是很重要,作为世界上说的人口最多的语种,语文汉语都应该引起所有人的注意,发扬光大我们的语言是我的认知。
我梦想所有的语文老师,都能给孩子打开一片语言的空间,我说的是我们的母语,我们朝夕与共,血肉相联的母语,我们的孩子在这个母语的空间里精神得到自由的飞翔,情感得到健康的成长,智慧发出闪耀的光芒。
教了十多年的书,面对工作,应该是熟能生巧,应付自如了。但是时代的发展,知识的变迁,学生的变化,常让我无法按着老规矩去做,总在无所适从中寻找新的道路,总在新问题面前自己认为对的方法。就这样,我总觉得自己像一个刚踏入讲台的新教师一样,永远吃不饱,永远面临很多新问题,永远要探索、改革、实践、开拓,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就在这样的追求中,又过了一年。
这一年上半年,我带的是初三,特殊的环境和短期的高目标,让我只能以应试的角度,训练——教方法——做思想工作——占时间,拼精力,以自己的“下苦海”,赢得学生的“驾轻舟”,终于在中招中也取得不错的成绩。
只是,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如何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呢?在下半年的初一教学中,我开始尝试:
一、养成学生语文学习习惯。
在初三时,我发现,很多学生不会学习,首先表现为语文学习习惯不好,不知道什么该记,什么该背,什么该灵活运用,学完了的知识内容后无所适从,不知道该干什么。
于是从刚接触学生开始,我开始培养他们这些习惯,从写字到听课到记笔记、做标注到随笔的写作,作文的批改、提高。一步一步,从优生开始,再以优生带生。进而形成每个人的习惯。
当然,这样很难,最初很辛苦,因为要事必躬亲,半年过后,学生渐渐进入佳境,一切都好了起来,自己也渐渐轻松了。
二、培养语文兴趣。
任何知识的学习,不仅仅是靠“扣”就能提高的,关键在于学生主动的学习,我把自己对母语的爱,全部倾注在课堂上,带学生欣赏,带学生品评,让学生深深陶醉在语文的美丽之中。
我教学生填词造句,教学生吟风唱月,洞察人间真情,学会感恩,懂得回报,知道上进,积极生活,阳光人生。所有的一切感受在学生的情感中,流动在学生的文字中。每一次的写作,每一次情感的表达,学生都能给我惊喜。就这样,我运用各种手段,灵活调动各种方法,使学生也越来越喜欢语文。每一次的语文课都能让他们有所期待。
三、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其实,当学生看到老师不放弃自己,从最初被动,到主动,有个过程,当学生跟上了班级步伐后,才能渐渐对学习有兴趣。
家长会上,我对家长们作出承诺,在年底会给大家一个交代。
于是我给学生拟出目标,打入前四——冲击前三——奋斗。
就这样,一步一个目标,学生也一步一个脚印的奋斗。每次考完,大家都认真找问题,相互督促,我亲自谈话,虽然未能奋斗到,但终于可以兑现给家长承诺了。
其实,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宝藏,只要我们用心挖掘,将会充以新课程精神为指导,扎扎实实进行校本教研;紧紧抓住优化课堂教学这一中心,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提高全体语文教师专业化素质;努力开创语文教研工作的新局面。满无限惊喜。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我想只要我不断努力,自己的梦想终会实现。
教好自己的语文,督促学生们学好语文,是我的天职,我不能接受一名学生部认真学习而整天就是想着玩,我也不能接受学生不喜欢自己的母语,而学起英语来劲头十足,语文是我们传承中华文明文化的最重要的工具。
可是很多学生并没有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可能与我们的教育方式有关吧,改革我们的教育方式,深化教育改革,加快学生的素质教育,是最重要的`。
“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我们必须要走出新的道路来,教好我们的学生,才能使更加的繁荣、富强。
实用语文的总结报告2
在本学期中,我不断研讨教学方式方法,并积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尝试,有所收获,当然对于语文实践活动实施也有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现在将这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加强教研,创新有为,提高业务素质
素质教育要求搞好教研教改。要求每一名教师都要不断提高业务素质。为此,我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我积极向教师们学习,努力实施创新教学,积极发挥每一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他们真正尝试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我努力鼓励学生敢说敢为,学生能说会做,不断促进学生各方面素质的提高。
为了更好地促进教学,我认真备课、上课、辅导和批改作业。每一环节我都精心设计,力求做到学生愿学。在集体备课中,我认真记录,积极发言,虚心向有经验的老师学习,同时阐述自己的见解。
二、依托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提高学生的知识积累
本学期的努力方向是学生的古文诵读。在教学中,针对我的学生的实际,充分激发他们的古诗文诵读积极性,每天早上,我都坚持在黑板上抄写优美的古诗文和学生一起诵读。激发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我一直要求学生坚持写阅读笔记,并且鼓励学生大胆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通过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
三、抓科学研究,阅读教学的主旨性的研究有一定的认识
本学期,我的科研目标是对研究阅读教学目标的研究。我认为首先应加强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的形成以基础知识的全面掌握为前提。我们在四年级语文组将大力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教育教学,进而不断巩固基本技能。
抓好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探究性学习方法真正为教师们所掌握并灵活运用。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强化好奇心,启发学生敢于想象,勇于质疑,鼓励学生逆向思维、发散思维、求同思维、求异思维,努力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教学中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师的创新建立在此基础上。搞好创新,积极实施探究性学习方法的研究,让每个学生都成为探究性教学的主体。
积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培养兴趣,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我们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认真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改革教法,注重学法。变满堂问式教学为学生自由发展式教学。教师加强学法指导,给学生学习充足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艰辛与喜悦。教师适时加以点拨,迸发学生好学的火花。
总之,经过一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我的教育理论水平有了进步,课堂教学能力也有了提高。但也存在不足,今后会立足实际,开拓进取,不断前进。
实用语文的总结报告3
本学期语文公开课在全体任课教师共同参与、认真准备下结束了。一个多月以来各位老师团结协作,小组互动,集思广益,认真钻研真正把集体备课落到实处。同时还打造出一批教研团队。大家都在这次公开课活动中收获了喜悦,增长了见识,完善了自我。老师们听课认真,记录详实。说课、评课有章有法,有理有据。不仅方式方法多样而且关注面广;不仅语言生动而且条理清楚,讲述自然,切合实际。
下面针对语文团队公开课总结如下:
本学期语文团队的公开课鄂晶微老师又以她独具魅力的教学风格为我们开了个好头。一路走来,鄂晶微老师用其诗意语文彰显了个人教学特色,一路走来从《美丽的小兴安岭》到伐薪烧炭,让人悲悯的《卖炭翁》,从美丽迷人的《三峡之秋》到集国愁、家愁与一体的《乡愁》再到本学期《颁奖词》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语文味,朗朗的读书请。也让我们再次感受到鄂老师在解读文本,把握教材、巧妙设计和指导朗读,拓展迁移等方面的大家风范。
鄂晶微老师在指导朗读方面可谓独具特色,已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她对学生的朗读指导可谓入情入境,绝不是简单停留于文章表面,她总是能从重点词句入手,对学生进行恰如其分地,再通过教者声情并茂的、引读或多媒体的有效展示让学生情感一遍又一遍地得以升华。朗读层次及效果也一步一个新台阶,总能给我们听课者视觉、听觉上美的享受。
巧妙恰当的使用多媒体也是鄂老师的教学特色。真正做到让课件为教学服务,为课堂添彩。也许大家眼前还会呈现千手观音的美轮美奂,或许你的耳畔仍旧响起为颁奖词所配的乐曲《春野》那是教者要呈现美丽的丽华要呈现心灵的震撼。还记得那支吾不清的邰丽华的声音吧,那是教者带给孩子的震撼,最深的感动。那是为孩子们理解语言,感悟语境,读出语文味儿服好务。
记得八年前我在张春桃老师的作文课上看到三小师生的精彩。时隔多年,在我们期待的目光里鲍春艳老师又以她扎实的基本功先进的教学思想和超凡的教学水平赢得了众多的掌声。
这节作文课诠释了教者平时阅读扎实及实效,彰显了多年来师生积累的语文素养。我们看到五年一班学生的表达与评价,描述及点评再看包老师课堂上的点拨,及总结都是那么自然和谐,引人入胜。
回顾鲍老师整节作文课环节是那么清晰,过渡是那么自然,品评的是那么到位的确让人叹为观止。
提到鲍老师的作文课我们情不自禁要先说说刘老师的说课
刘老师的课说得好。从说教材到说教法,由谈学法到说过程,层次性强、条理性清、逻辑性高尤其是教法至今让人记忆犹新。
吴振华老师点面结合,因人而异,及时及地由师到生,实事求是的点评让人点头称赞。吴星航老师三大亮点的品评由教材到教法,由学生到教师由新课标到读写结合完美的为五年团队画上句号。
四年级的语文团队张宏敏老师展示给大家一节完整的略读课。他们团队很好的研读了新课标针对班级学生实际和教材特点带领我们进行了略读教学的探索。课上张老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合作交流,两大思考题给学生足够交流展示的空间。相关的阅读材料为孩子扩大阅读量培养阅读习惯创造了条件。
三年级的口语交际课顾丽娜老师用其完美的设计、清晰的环节、恰当地评价、有心的指导、充分的准备赢得了听课老师的好评。
的确,顾老师教学设计环环相扣。既发展了学生的想象又学会了倾听,既推敲了表达中用词的准确又与生活相联系。从讲故事到谈读书,从美德教育到与好日记相结合。既锻炼口语表达又实现了语言与思想教育统一。四幅图情境不同,老师要求不同但目标一致都是为学生发展服好务。
张维光老师的说课简洁中带给我们清晰的思路,三种教法规范了教者实现有效教学的途径。裴莹老师的点评有理有据,从谈课标到说课堂,从开发课堂资源到实现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从给学生实践机会等方面恰当评价。
钟敏星老师的这节一年级的识字教学展示了三小语文教师中的“小教师”风采。你看她在课上自然而沉稳的教态,清脆悦耳的声音恰当的教学情境的创设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完整清晰的环节,识字方法的,引人入胜的游戏都让大家耳目一新。由导入到木字的演变到识字方法的掌握再到相关树木知识的拓展及视频动画的演示均体现一年级三位教者对识字教学研磨与探索。这节实实在在的识字课亮丽中不缺朴实,自然中彰显特色。为我们低年级识字教学初探了一条成功之路。
二学年的陈哲老师通过情境的创设,歌谣的展示不仅激发了学生们写一手好字的兴趣而且呈现了写好字的方法和技巧。11张生动再现一组提手旁的字,再次使原本枯燥的写字课填上了些许灵动。课件利用恰当,书写方法指导详实。
本学期这六节语文课虽课型不同,年级不一但都有着自己的特色。六年级精读课情深意切,五年级的作文课津津有味,四年级的略读课学以致用,三年级的口语交际设计完美,二年级的写字课重视细节,一年级的识字课趣味横生。
公开课虽然结束了,但它带给我们的思考却还是萦绕于我们心中。下面就本学期的公开课存在的问题提几点建议。
2、 把阅读及作文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做到读写结合,注重作文课的指导和讲评,打造出更多的作文课。
3、 找准调整好略读课的地位,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4、 重视口语交际课教学,多给学生口语交际的实践机会。让学生在情境下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
5、 加强识字教学,重视学生写字指导,做到人人写规范字,注重识字方法的与培养。
部编版小学三年级下册语文《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 #教案# 导语】这个语文园地有3项内容,分别是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
【教学目标】
1.交流平台,积累课文中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
2.词句段运用,学习积累带有人体部位名称的成语,有感情朗读本单元的精彩句子,练习给兴趣小组起个有创意的名字。
3.通过看图、感悟、体验、诵读,体会古诗《所见》,帮助小学生积累古诗。
【教学重点】
积累词语和句子,积累古诗。
【教学难点】
1.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和背诵。利用插图,了解古诗大意。
2借助拼音自主阅读词语和句子,交流不会的问题。
【教学课时】1课时
一、揭题导入
今天我们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板书:语文园地)
二、交流平台
板块一:交流平台
(课件出示2)
◇我愿意我是一个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灯去追逐影子。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2.说一说,说说这些句子有趣在哪里,你是怎么理解
的?
3.背一背。
多种形式的读,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熟读成诵,
看谁背诵得快。
4.抄一抄,把这些有趣的句子抄写在你的笔记上,可能的画配上插图。
5.教师评议,并小结:课文中或课外阅读中往往有一些很新鲜、很生动、很有趣的句子,看到这样的句子,我们要多读几遍,并抄写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积累下来。(板书:新鲜、有趣的句子)
三、词句段运用
板块二:词句段运用
(一)词语积累。
(课件出示3)
摇头晃脑披头散发张牙舞爪提心吊胆
面红耳赤手忙脚乱眼疾手快口干舌燥
1.读一读,指名读,齐读,男女比赛读。
2.说一说,小组交流,读读词语,看看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这些成语都是带有人体部位或器官名称的成语。(板书:成语)
3.小组代表发言,教师小结: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人物的,有的描写人物动作,有的描写人物神态,有的描写人物心理。
4.想一想:这些加点的词是什么意思,能不能做动作演示一下这些动作。
5.演一演:先小组内各选一组动词演一演,再选小组代表上台表演。
(二)句子积累。
(课件出示4)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儿也不懂。
◇笑了笑,说:“学问学问,不懂就要问。为了弄清楚道理,就是挨打也值得。”
1.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师生评议。
2.说一说你对这些句子的理解。(板书:句子)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师生评议。
3.怎样才能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读出感情?
自由练读,分小组比赛读,代表展示读。
(三)给兴趣小组取名字
(课件出示5)
在班里组织几个兴趣小组吧!试着给每个兴趣小组取个响亮的名字,吸引有相同爱好的同学一起开展活动。
1.读一读这些兴趣小组的名字。(板书:兴趣小组)
2.说说你对这些兴趣小组名字的理解。
如“黑白棋社”肯定是下围棋小组,围棋有黑色棋子和白色棋子。
3.你喜欢什么兴趣小组,你也试试取个名字。
比如,书法兴趣小组,取名为“小小书法家组”;钢琴兴趣小组,取名为“朗朗钢琴社”……
四、日积月累资___()贡___()贷___()
板块三: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习生字。
(课件出示6)
所见
清代: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2.师范读,学生跟读。互相交流识记生字。自由朗读。
3.教师:《所见》是一首五言绝句,是清代文人袁枚所作。本诗描绘了一幅林中牧童一派天真快乐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田园风光的喜爱之情。(板书:《所见》五言绝句)
4.(课件出示7)词语解释
(1)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2)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林樾(yuè):指道旁成阴的树。
(4)欲:想要。
(5)捕:捉。
(6)鸣:叫。
(7)立:站立。
5.看注释,小组合作,交流体会诗句的意思。
6.小组派代表参与全班交流,教师小结。
(课件出示8)
译文: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课件出示9)
创作背景:《所见》这首诗写的是一个放牛的小孩骑着牛,大声地唱着牧歌,大概是想捕捉那只鸣叫的蝉吧,忽然停止了歌声,站立在柳树旁。这一切叫袁枚看见了,袁枚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袁枚亲眼看到的。
(课件出示10)
作者:袁枚(1716-1797年),清代诗人、诗论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袁枚是乾隆、嘉庆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为“乾隆三大家”。
7.读出韵味
这首诗可以按照这个节奏读:
(课件出示11):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8.熟读成诵。
在理解和会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熟读成诵。
【板书设计】
语文园地
新鲜、有趣的句子
成语句子兴趣小组
《所见》五言绝句
篇二
教学目标
1.赏析生动优美的句子及句中的重点词。
2.识记9个生字。
3.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4.背诵《忆江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赏析生动优美的句子及句中的重点词。
2.背诵《忆江南》。
教学难点
学习课文中的描写方法,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个句子生动地描写了小燕子的动作,用“偶尔沾”表现了其动作之轻。
第二个句子形象地描绘了荷花未开时饱胀的样子,令人如临其境。
第三个句子连用了“落”“折”“收拢”这几个动词,再加上“款款地”“顺顺溜溜”“严丝合缝”等修饰性词语的运用,将小瓢虫细致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识字加油站
这三组字,每一组都有其共同点。
组字都是表示动作的,所以部首都是提手旁。
第二组字组成的词语都和丝线有关,所以部首都是绞丝旁。“束缚”可以用丝线来实现;“缭乱”是指“处于零乱、混淆状态心绪缭乱,也可形容事物杂乱无章”,丝线缠绕散乱的样子就可以用“缭乱”来形容;“网络”是将互联网比喻成蜘蛛用丝结的网。
第三组字都与钱财有关,部首都是“贝”,因为古时都以贝壳做货。
三、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说说括号中的哪个词语用在句子里更合适。
:
(1)荡漾
(2)轻快
(3)灵敏
点拨:
(1)“荡漾”指“(水波)一起一伏地动”,“飘荡”指“随风飘动”“漂泊”,二者使用的对象不同。
(2)“轻巧”和“轻快”都含有“轻”的意思,“轻巧”指“重量小而灵巧”“轻松灵巧”“简单容易”,用于形容动作、身体等;“轻快”指“(动作)不费力”“轻松愉快”。“歌曲”只能用“轻快”来形容。
(3)“灵活”作形容词时指“敏捷;不呆板”,一般用于形容手脚、脑筋等,也可以作副词,指“善于随机应变;不拘泥”;“灵敏”指“反应快;能对极其微弱的迅速反应”,可以形容动作,也可以形容嗅觉。
2.读一读,照样子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
示例:一身雪白的长毛,一对直竖的长耳朵,再加上三瓣粉红色的嘴唇,凑成了活泼可爱的小兔子。
四、日积月累
(原文见教材第14页)
(一)大意
江南的风景多么美好,风景久已熟悉。春天到来时,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红,碧绿的江水绿得胜过蓝草。怎能叫人不怀念江南?
(二)作者介绍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魔”之称。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代表作品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钱塘湖春行》等。
(三)词语解释
忆江南:词牌名。原题下有词三首,教材所选是其中首。
曾:曾经,表示从前有过某种行为或情况。
谙:熟悉。
江花:江边的花朵。
蓝:一种植物,叶蓝绿色,可提取青蓝色染料。
(四)词作主旨
(五)词作赏析
此词写江南春色,首句“江南好”,以一个既浅切又圆活的“好”字,摄尽江南春色的种种佳处,而作者的赞颂之意与向往之情也尽寓其中。次句“风景旧曾谙”,点明江南风景之“好”,并非得之于传闻,而是作者在杭州时的亲身体验与亲身感受。三、四两句对江南之“好”进行形象化的演绎,突出渲染江花、江水红绿相映的明艳色彩,给人以光彩夺目的强烈印象。其中,既有同色间的相互烘托,又有异色间的相互映衬,充分显示了作者善于着色的技巧。篇末,以“能不忆江南”收束全词,既表达出身在洛阳的作者对江南春色的无限赞叹与怀念,又造成一种悠远而又深长的韵味,把读者带入余情摇漾的境界中。
篇三
教学目标:
本次语文园地学习可按照板块依次进行教学,注意版块内容难度方面的梯度上升特点,注重举一反三,实践运用。
梯度上升特点:
从整体上看,本次语文园地学习内容按照课内知识与课外知识相结合,由字到词再到句子,段落这样的一种梯度上升的。
举一反三,实践运用:
1.“识字加油站”都是形声字,可以让学生再列举一些和这一板块中的生字有着相同偏旁的汉字。
2.“词句段运用”可以让学生运用习得的写作方法描写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
交流平台
1.品味本单元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做到边读边想象。
2.在朗读中敢于说出自己的感受,并把这种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朗读中。
【设计意图:品读优美语句,尤其是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既能让学生掌握品读语句的方法,又能深刻体会祖国语言的美妙之处。】
识字加油站
1.学生把字音读正确,注意“援”前鼻音发音,“贡”后鼻音发音。“掷”、“资”的音节是整体认读音节。
2.学会按汉字偏旁识记生字,并根据偏旁初步认识生字的意思。
3.认识形声字的特点,何为形旁,何为声旁,各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根据偏旁对汉字进行归类,既能让学生掌握有效的识字方法,又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字义,认识形声字的特点,可以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识记形声字的规律。】
词句段运用
1.能区分形近词的意思。
3.从课文片段中提取写作方法并加以实践。
【设计意图:认识形近词,目的是为了正确运用这些词语。从具体文字中提取方法,体现学习由浅入深的层次性。】
日积月累
1.借助拼音,正确朗读这首词,并熟读成诵。
2.能通过画面想象,感受江南春天的美好。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将抽象的文字还原成具体的图画,加深对整首词的理解,感受词中所描写的江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正确识记形声字。习得描写动物的写作方法并进行练笔。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相关PPT。学生搜集“扌、纟、贝”这三个偏旁的生字,搜集自己熟悉的一种小动物的资料。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时
一、熟读精思品佳句
1.自学预习
读一读下列语句,读准字音,读2.能在具体的语境中运用合适的词语进行表达。通句子。
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2.检查自学成果
教师指名学生朗读“交流平台”中的三段文字。
重点指导学生读好“花骨朵儿”,其中“骨”读为(ɡū),整个词应读出儿化韵。“顺顺溜溜”的“溜”读为“liū”。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放手让学生自学,一方面快速回顾本单元优美语句,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巩固与提高。学生通过自学,可以将这三段文字读通,读熟,真正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为接下来的学习打好基础。】
3.边读边想象画面
教师指导学生再读“小燕子的翼尖或剪尾,偶尔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圆晕便一圈一圈地荡漾开去。”这句话。
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1)一只活泼的小燕子在空中飞翔
(2)小燕子身体特别轻盈,与水面的接触只是轻轻地一点。
教师学生尝试把这种画面描述出来,说一说自己感受到了什么,然后通过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表现出来,学生读得越出色,说明他的想象越丰富,感受越深刻。
学生读完后,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朗读方法——边想象画面边读书。
【设计意图: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大胆说出自己的感受,只要学生的描述做到了细致,生动,那么就意味着他已经读懂了这段文字,当学生能做到带着自己2.用多媒体出示白居易个人信息如下:感受读文本的时候,他就能做到有感情地朗读。】
4.运用方法尝试自学
(1)学生运用“边想象画面边读书”这一新掌握的方法,自学“交流平台”的后两段文字。
(2)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展开学习,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帮助学困生完成学习任务。
(3)学生大胆说出自己想象到的画面,在此基础上,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
画面:这朵荷花马上要绽开了,花骨朵儿已经包不住花瓣了。
感受:作者把花骨朵儿写活了。
学生通过朗读把脑海中的画面描述出来,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瓢虫款款地落下来了,折好它的黑绸衬裙——膜翅,顺顺溜溜;收拢硬翅,严丝合缝。”
画面:一只轻盈的小瓢虫在收拢自己的翅膀,非常可爱。
感受:作者描写瓢虫的动作很细致。
学生尝试读出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可以检验学生对新习得的学习方法的掌握程度,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反馈进行指导。这样强化了学生的朗读方法,也能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
二、分门别类识生字
1.预习自学
在“___”上写出下列生字的偏旁,在“()”中给它们注上音节。
援___()掷___()捞___()
缚___()缭___()络___()
教师指名公布自己的学习成果,帮助学生对于出现的错误进行订正。
援扌(yuán)掷扌(zhì)捞扌(lāo)
缚纟(fù)缭纟(liáo)络纟(luò)
资贝(zī)贡贝(ɡònɡ)贷贝(dài)
提醒学生注意以下汉字的读音:
“援”前鼻音发音,“贡”后鼻音发音。“掷”、“资”的音节是整体认读音节。
【设计意图:此环节意在巩固学生已掌握的汉语拼音知识和偏旁知识。但学习方式为学生自学。】
3.归纳整理
(1)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这一板块中的三行生字,说一说每行三个生字之间有什么共同点。
以行的“援、掷、捞”为例,教师学生仔细观察自己的预习单,从而得出结论:这三个字有着相同的偏旁——“扌”。
以此类推,第二行和第三行的生字也都有相同的偏旁,分别为“纟”和“贝”。
(2)学生读一读课本中给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并仔细观察这些词语。
教师提示学生:“救援”、“投掷”、“打捞”,做这些动作都需要身体的一个部位,那就是——手。
师生小结:“援、掷、捞”这三个字的意思都与手部动作有关。
学生拓展提升:“拍”、“打”、“挑”、“挖”的偏旁也是“扌”,这些字的意思也与手部动作有关。
师生总结:偏旁为“扌”部的汉字,其意思与手部动作有关。
(3)按照总结行生字字义的方法,借助文中词语,尝试总结二三行生字的意思。
“缚、缭、络”的偏旁都是“纟”,因此其意思都与丝线有关。类似的还有“纺”、“织”、“绸”。
“资、贡、贷”的偏旁都是“贝”,因此其意思都与金钱有关。类似的还有“财”、“购”、“贩”。
教师指导为什么以“贝”字作偏旁的汉字与金钱有关。
夏商时代出现了最早的货──贝.所以当时造字时便以贝字作为与金钱有关的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旨在帮助学生通过利用偏旁来识记生字,理解字义,教师首先帮助学生掌握相应的学习方法,再让学生运用这种方法自主获取新知识。这样就实现了课堂学习的高效率。】
4.总结提升
教师指导学生再次仔细读一读这九个生字,找一找,每个生字的读音和它的组成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以第三行三个生字为例:
资(次)贡(工)贷(代)
以上每个汉字都有一组成部分与整个字的读音相同或相似。
行和第二行的汉字也是如此
援(爰)掷(郑)捞(劳)缚(尃)缭(尞)络(各)
师生总结:这九个生字,其偏旁与字义相关,另一部分与它的读音相同或接近。这样的字在我们的汉字系统中称为形声字。
教师明确形声字定义:形声字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
学生举例说明:
拍:“扌”是形旁表字义,“白”是声旁表读音。
纺:“纟”是形旁表字义,“方”是声旁表读音。
购:“贝”是形旁表字义,“勾”是声旁表读音。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是总结提升,教师不仅帮助学生明确形声字的定义及实际规律,还应给学生实际体会的机会,学生通过举例说明,会对形声字这一类型的汉字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第二课时
一、精挑细选析词句
1.布置预习
查字典,查找以下四组词语的意思。
(1)清香浓香(2)荡漾飘荡(3)轻巧轻快(4)灵活灵敏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明确词语意思。
清香:指清淡的香味。
浓香:浓郁的香气。
荡漾:水面等起伏波动;形容起伏动荡。
飘荡:在空中飘浮,飘摆或飞升。
轻巧:轻便灵巧,简单容易或作轻松灵巧。
轻快:不费劲儿。
灵活:指敏捷,不呆板。
灵敏:反应迅速。
【设计意图:这一板块主要考查学生对形近词的辨析能力,因此应首先明确这些词语的意思,不过学生既然已经掌握了查阅字典的方法,所以,可以让学生通过自学完成这一环节的学习。】
师生合作,在具体语境中区分形近词
(1)教师学生对比“清香”和“浓香”的意思,找找二者之间的异同。
相同:都是表示嗅觉的词语,都和香味有关。
不同:它们所表示的程度不同,“清香”的程度浅,“浓香”的程度深。
(2)提示学生回顾课文《荷花》,想一想,荷花的香味属于哪一种?
结论:荷花的香味比较淡,所以,句选择“清香”。
(3)总结方法:形近词的运用是需要具体的语境的,因此,要区分形近词的别,就要将这些词语置于具体语境中进行对比。
【设计意图:要提高学生对词语的分析能力,首先要帮助他们掌握学习步骤,即查找词义,对比分析。然后再此基础上总结学习方法。当然,这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
3.学生运用新的方法解决问题
(1)学生运用在具体语境中区分形近词这一方法通过自学解决这一板块剩下的三个句子。
二、由表及里悟方法
1.布置预习
(1)安排学生借助文中拼音将以下两段话读熟:
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双剪刀似的尾巴,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凑成了那样活泼可爱的小燕子。
独角牛的甲壳铁黑色,很硬,头部尖端有一只犀牛一样的角。
(2)找一找这两段话中分别描写了燕子和犀牛的哪些部位。
2.检查自学成果
(1)指名朗读这两段文字。
指导学生将“似的”读正确,“似”读为“shì”,“甲壳”的“壳”读为“qiào”。
(2)描写燕子的:羽毛、尾巴、翅膀
描写独角牛的:甲壳、角
【设计意图:“词句段运用”这一板块的第二部分的学习目标是照样子写一种小动物的外形特点。要达到这目标,前提是充分领会例句的写作特点,要领会写作特点,首先要将文本读熟,这可以通过学生自学完成。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验。】
3.深入体会写作特点
(1)剥丝抽茧寻找特点
教师指导学生根据自学成果二,找一找燕子的羽毛、尾巴、翅膀分别有什么特点。
羽毛——黑色的
尾巴——剪刀似的
翅膀——轻快有力
(2)层层推进总结方法
要将小动物的外形特点描写生动,首先应明确它由几部分构成,然后从颜色、形状、动作等方面明确每部分的特点是什么。
(3)巩固强化学习方法
指导学生按照寻找燕子外形特点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总结独角牛的外形特点。
独角牛:甲壳——铁黑色,很硬
角——像犀牛的角
【设计意图:学生要掌握描写动物外贸的写作方法,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因此教师需要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指导,而由具体的文字到抽象的方法是需要一个递进过程的puxuEwang。其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领会写作手法。】
4.尝试写作
学生运用刚刚掌握的写作方法选择一种自己熟悉的小动物,描写它的外形特点。
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写作。并当堂检测学习成果。
三、日积月累读经典
1.布置预习
正确朗读《忆江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谙”的读音,借助资料查阅“谙、蓝”的释义。
教师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对个别字进行读音指导。比如“谙”读为“ān”,它在词中的意思是熟悉,“蓝”的意思是蓝草,叶子可制青绿染料。
解决了字词障碍后,学生再读整首词。
2.在朗读中想象画面
(1)指导学生反复读“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两句,找出词中所描写的景物,诗人提到的颜色。
景物:江花,江水
颜色:红,绿
(2)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一说这两句的意思
日出江花红胜火:太阳从江面升起,把江边的鲜花照得比火还红。
学生根据意思想象画面,把这种画面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
学生再读,教师给予朗读指导。
教师指导学生按照刚才一边想象画面一边朗读的方法品读“春来江水绿如蓝”。
(3)再读整首词,想一想,作者在词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师生合作交流:因为作者写对江南的回忆,选择了江花和春水,以日出和春天的背景,显得十分鲜艳奇丽,生动地描绘出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表达了对江南美好春天的向往。
【设计意图:经典作品需要反复诵读,因此,这一板块的学习离不开读,学生在读中才能领会意思,感受经典之美。进而达到熟读成诵的目标也就轻而易举了。】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报告
2.检查预习六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报告【一】 一、指导思想
三、具体做法本学期,我们六年级语文组老师将继续在校的正确下,积极落实学校的教学,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热爱学生,发展学生。认真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新的课程标准,全面深化素质教育,以更新的观念为前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重点,加强教学研究,不断解决教学中的新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工作要点
(一)认真研讨课堂教学
课堂是教学研究的主阵地,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主渠道。我们要立足课堂,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研究,探索教学规律,努力实现理念与实践的统一、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形式与效益的统一。
1、 优化备课环节。
本学期将继续做好集体备课,有效落实好一课三备。充分利用每周二的教研组活动的时间,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集体备课研讨活动。备课做到:正确、全面、深刻理解教材,围绕每单元的总目标及每课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知识树和教学环节,力求有趣味性、层次性、多样性;突出对班上后进生的关注,让他们参与教学过程,获得可能的发展。注重教学反思的实效性。
2、“一课多议”有实效。
结合新课程理念,注重学生学习方式的革新;结合现代技术,注重教学手段的创新。每课书的教学做到:课前说课、课后议课、上课教师谈收获,讨论教学中存在的焦点问题,再结合案例,深谈体会。真正做到“人人参与,人人思考,人人发言,人人受益”。
3, 注重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每堂课落实好现代化检查工作中提出六项标准:面向全体,精讲多练,师生互动,技术运用,目标达成,课后反思。认真处理好学、教、练三者的关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努力做到:
(1)抓预习,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高年级的学生,通过低、中年级四年的阅读训练,他们在知识的积累、方法的掌握、能力的形成等方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而且,学生的抽象思维开始发展,这为他们预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要培养高年级学生阅读的能力,必须扎扎实实抓好预习工作。预习内容包括:词语书写,理解,作家作品,主要内容,找出关键语句,中心及写作方法等。学生预习一定要在新课前进行检查,避免预习流于形式。如:检查字词的书写与理解,提问主要内容及中心等。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针对性讲解,点拨,重点突出。提高效率。
(2)整体入手,长文短教,提高实效。
(3)教给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要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必须教给学生“学会阅读”的方法。
①学会品味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②学会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
③初步掌握常见文体的阅读方法。
④学会归纳文章的中心思想。
(二)学科活动:规定项目与自选项目相结合,融会贯通,和谐发展。
树立发展意识、质量意识,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既注重学生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养成,又提倡学生特长的发展和培养,实现在达标基础上的特色发展。
1、注重习惯养成,积淀语文素养
①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从平时的练习入手,继续要加强学生的写字姿势纠正及规范书写要求;
②养成良好的说话习惯:平时要加强口语交际训练,对教材中的口语交际内容大胆实践,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言语交际环境,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③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平时要加强朗读指导,提高朗读水平。
④养成良好的阅读积累习惯:加强课内外阅读指导,提高班级图书角的藏书数量和质量,指导学生每天对课内外阅读篇目中的好词或佳句或精彩语段及格言警句进行积累(学生每人1-2个积累本),教师定期或不定期的批阅,讲评。对于做的好的同学,把他们的积累语段在投影仪下展示,起到的作用,并开展评比活动,看谁积累的数量多,质量高,看谁能在习作中灵活运用并给予奖励。
2 家校联系,形成合力 落实学科
家长的力量不容忽视,充分调动家长的积极性,通过家长会,e校通,或个别面谈的方式,指导家长在家如何辅导孩子进行阅读训练,如:如何选择阅读的内容,练习的题型,及做题的时间。在家长的督促下每天完成一篇课外阅读练习,并记录完成阅读的题目及时间,每周反馈记录表。在家长会上表扬认真负责的家长及其好的做法,树立典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生在学校每周统一完成2个以上的课外阅读,阅读资料来源于书本,练习册,教辅教材等,
三、优化辅导过程
针对学生实际,做好“培优补”工作。
①练习的设计减少随意性,追求化。练习的设计力求紧密贴近毕业考核的题型。
②让每位学生都得到发展、获得成功。
对后进生:更要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争取家长的力量及同学间的互帮互助,巩固强化基础的落实,由易到难,多鼓励,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使他们感到“我真行”、“我并不比别人”。
对优等生:树立心中的榜样,明确奋斗的目标,增加阅读量和积累量,鼓励指导他们多做习题,定期召开思想交流会,经验介绍会,巩固并提高成绩。
我们在校的正确下,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组的全体老师会脚踏实地、尽心尽责地教好每一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沐浴在爱与希望的阳光中。
小学语文高年级组教研工作
一、指导思想
二、基本思路
学习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继续进行校本课题的研究,以学科竞赛活动促进朗读实验的落实;重视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扎实开展各种类型的读书活动;关注学困生,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三、主要工作
(一)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实践探索
1、全体语文教师继续通过各种途径与方法学习课程改革理念,真正走进新课程的实践与探索。本学期重点学习有效教学的理念与策略,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研究。
2、结合本校实际,立足于校本教研,摸索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教学模式。
3、加强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技能的学习,尝试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及其他学科的整合,研究整合的有效策略。
4、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教学内容的有效整合”。
(二)培养骨干教师,提升整体素质
1、通过外出学习、观摩课例及参加县、市语文教研活动等方式,加强语文骨干教师的培养工作,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培养教师。
2、建议学校邀请有关专家来校指导语文教研工作。
3、以“校本培训课例”为契机,执教老师努力钻研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策略,锤炼内功,发展自我。
4、全体语文教师按要求上好校内公开课。
5、以课题带教研,继续加强校本教研课题的研究工作,提高老师的教研能力。
6、结合校本培训的内容,交流、研讨教学反思、教学成果。
7、鼓励教师把日常的教学经验、教学感悟加以梳理,积极撰写学科论文,在学期末参加县、市论文评比。
(三)抓好常规管理,提高教研实效。
1、加强教研、备课、听课、评课、作业、辅导的检查管理。
2、全体语文教师于周二下午第二、三节课进行学习、交流、备课及评课等活动。
3、继续抓好课堂常规教学,向课堂要质量。教师要认真备好课,提高备课质量。
4、完善集体备课制度。
5、积极开展听课、评课活动。每位教师每周听课不少于1节,同时做好听课记录并填写好听课评价表。
6、抓好学生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要求作业布置量适当,质要高,难易搭配。
7、课堂上关注学困生,努力培养学困生学习兴趣,扎实提高学困生学业成绩。
8、全体语文教师继续积极参加县、市实地观摩及网络交流活动。
(四)开展学科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1、各年级积极开展推进学生课外阅读的相关活动。在做好家长支持、配合工作的同时,学生读好《新课标》要求的必读书籍。低年级注意从兴趣着手,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中年级设法扩大阅读的数量。高年级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多读。
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语文写作活动,积极向报刊杂志投稿。
3、各年级切实利用教材内容,充分发掘教材里的环保教育渗透点,在课堂教学中,及时有效地进行环境教育,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报告【二】
一、指导思想
以推进小学六年级语文素质教学为工作中心,以现代教学观念为实践指导,切实落实学校在各项工作的要求,加强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手段、教学模式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研究探索。
以继续创建教研组为动力,团结组员,总结经验,发挥优势,改进不足,集全组教师的工作力和创造力,努力使语文教研组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把握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新动向,加强学科教学科研工作,强化备课组的功能,提高全组教师的业务水平,集思广益,博采众长;运用语文教学,加强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以及审美情趣的教育。
二、重点工作
1、立足本职工作,利用课余时间,加强业务学习,做好业务学习笔记。并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课堂。在课改实践中求创新,求发展,不断反思教学得失,更新教学理念,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2、利用集体备课时间,搞好组内教研活动,不断交流经验,解除困惑,明确课改方向,取长补短,学以致用。
3、人人上好一堂组内公开课,做到在备课前研讨,在上课后交流,提高组内教研活动的实效性。鼓励老师跨年级、跨学科听课。
4、强化作文教学,加深学生的母语积累,形成年级古诗文背诵的特色。
5、开好家长会,继续向全体家长宣传课改,使每个家长都能积极地参与课改。
6、参与学校主题教研活动及课题研究,争取获得好成绩,形成特色鲜明的年级组课堂教学。
7、学生为本,质量为导,将课改的优势转化为质量优势,打造强势学科。
8、开展自主听课,开展年级活动,围绕教务处工作安排,有声有色地进行学科教学,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业务培训
⑴以集体备课的形式,对活动主题进行讨论,提出问题,确定主题。
⑵追根溯源,分析搞好主题的层层因素,使教师的思维得到碰撞,产生新的思想,撰写出教学设计。
⑶进行说课,按说课的程序进行上课,教研组成员集体听课,集体评课。
⑷写教学反思,这样把目光投向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
2、研讨,稳步推进课堂教学的改革。
每听完一位教师的课,听课教师与被听教师均应积极利用“空堂”交换意见。鉴于“教无定法”,听课教师首先因循执教者教学思路从正反(得失)两方面加以点评,若有更优教学思路,可再陈述自己的教学设想。在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听课教师既要肯定执教者成绩(优点),又要指出他们存在的问题(不足);既要善于向执教者提供更优教学设计,又要耐心听取他们对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冲突,以及实施的调控策略的陈述。一句话,围绕新课程,参照量化标准,锁定教学案例,充分交换意见,达到稳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和共同提高的目的。使每位教师在备课中要增强“四个意识”:课标意识,学生意识,反思意识,生活意识。重点处理好四个关系:课程与教学的关系,教与学的关系,结论与过程的关系,认知和情感的关系。
3、强化作文教学,加深学生的母语积累,形成年级古诗文背诵的特色。
利用阅读课,教师应该让学生广泛涉猎各种读物,扩大知识面,做好读书笔记,加强母语积累。语文教师应该强化学生写作意识,让学生多写多练,说真话,情,做真事。
六年级语文教研组工作报告【三】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们六年级语文教研组,将在学校教导处的下,一现代教育思想、教育理念为指导,以“构建高效的小学语文课堂”为主题,加强语文教学流程管理,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行为习惯。为了更好的贯彻执行学校里的教学教研工作,本学期特制定如下:
二、工作目标
1、继续抓好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创设浓郁的学习氛围,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在充分了解学生特点基础上,制订出合适的教学。
2、结合学校的教研活动,加大备课的力度,深入分析教材,从教材本身着手,拓展语文的外延,切实提高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深入研究课堂教学模式,通过同课异构,提高组内教师的教学能力。
3、结合学校的工作内容,根据高年段特点,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如;写字比赛,经典诵读比赛等。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形成一定的语文能力,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工作措施
常规方面具体要求:
1、备课:总体要求实用。
单元备课:校内集体备课:第二、第五单元;组内集体备课是、三、四、六元。集备内容包括:对教材的分析;对重点课时的教学设计;对教材和重难点的确定等,自定集备时间,进行研讨。
2、作业设置:
(1)钢笔字,毛笔字,课堂作业,习作,接力日记,小报,读书笔记。
(2)书写要求:
书写要认真,一律要用钢笔书写正楷字体,横格本靠底线书写,字体占格子的五分之四,格子外不能写字,题号要写清,行款要整齐,格式要规范。如果书写有误,用修改符号改正,不得乱涂或用修改液、贴改正纸。
(3)数量要求
钢笔字,每天练一页,每周交一页;毛笔字每学期8页。
课堂作业精读课文每课一次。
习作每学期6次。
接力日记每学期每人12次。
8K小报每学期2张。
读书笔记每学期10次。
(4)批改要求
A、作业要及时批改,及时反馈,及时改正。
B、批改作业要注明批改日期,评出等级。批语或符号要规范、端正,有指导价值,一般不要压住学生的字。
C、练字批改有圈画,标明书写美观之处;作文批改学生互相评改要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学生评改数量是3篇。接力日记,每组4人(不固定),周一到周四每人一天接力写日记,教师每周详批各组中的一篇,其他浏览;学生阅读三篇,评价一篇,提倡家长参与评价。
(三)网络教研
1、教学反思:每学期不少于15次。结合教学实践写写自己的困惑、思考以及随想。要真实、有思考价值。关于读书方面的内容不少于2次。
2、每学期每位教师需上传教学设计1个、试题1份;每两个月上传读书心得1篇。
3、执教公开课的教师讲课前上传教案,组内公开课的评课,全部在网上进行,听课老师上传评课要及时,须在公开课结束后一周内完成。
二、开展扎实有效的活动
1.写字
各班要继续重视写字教学,保证固定的练字时间(每周三、五下午半小时为练字时间),着力规范学生的写字习惯。从字的一笔一划、间架结构、避扬技巧等方面严格要求学生,培养耐心、细心等品质,老师要努力寻求大班额情况下,学生书写水平的整体提高的有效途径。
2.读书
继续深入开展“蓓蕾读书工程”,加强课外阅读的指导。每周2课时阅读课,保证上足上好。学生每天要保证读书时间累计不少于40分钟。各班要制定符合学生特点、切实可行的班级读书。语文老师每学期至少有10节阅读指导课教案,并坚持上好。本学期除了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书籍,背诵一定数目的古诗外,本组还给学生经典诵读《汤姆索亚历险记》。
三、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
1.制定各项。
2.安排开学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
3.期写字作业评比、读书笔记评比、习作评比、实践作业评比
三月
1、次集体备课
2、教学常规月检评
四月
1、参加修订秋季单元作业
2、教学常规月检评
3、组织语文写字抽
4、.组织期中学情调研
5、云平台评选
五月
1、期中学情分析
2、 组织蓓蕾读书活动检查
3、参加全县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优质课评比
4、第二次集体备课及备课考查活动
5、教学常规检评
六月
1.参加小学实验教学抽测
2.组织小学六年级毕业考试
七月
1.进行各项工作总结
2.暑期各项工作安排
读书活动具体安排
第2周
古诗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贪图这夏日好天长。》《七步诗》
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1-2章
第3周
古诗文:《望洞庭》《鸟鸣涧》
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3-4章
第4周
古诗文:《登金陵凤凰台》《芙蓉楼送辛渐》
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5-6章
第5周
古诗文:《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江畔独步寻花》
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7-8章
第6周
古诗文:《无题》《石灰吟》
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9-10章
第7周
古诗文:《秋思》《竹石》
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11-12章
第8周
古诗文:《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13-14章
第9周
古诗文:《观沧海》《己亥杂诗》
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15-216章
第10周
古诗文:《咏怀》《浣溪沙》
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17-18章
第11周
古诗文:《卖炭翁(前六行)》《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19-20章
第12周
古诗文:《卖炭翁(后四行)》
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21-22章 第13周
古诗文:《望岳》
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23-24章
第14周
古诗文:《登高》
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25-26章
第15周
古诗文:《商山早行》
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27-228章
第16周
古诗文:《黄鹤楼》
名著:《汤姆索亚历险记》29-30章
我精心
9年级课后古诗观刈麦
1、 加大力度重视精读课的朗读指导。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编辑本段]【注释】
刈(yì):割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的土埂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箪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荷(hè):肩挑,箪(dān)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浆:古代略带酸味的饮料,也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的熏蒸
敝:破
曾不:从未
农桑:农耕和蚕桑
岁晏(yàn):岁末.晏,晚
石(shi):重量单位,在古文中念"dàn"
南冈◇窗外十分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蝴蝶停在花朵上,好像都在听同学们读课文。:地名
事:从事
石:古代计量单位
丁壮:青壮年男子
[编辑本段]【详解】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盩厔(周至)县尉时有感于当地劳动艰苦、生活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民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饷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的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译文】
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五古。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起,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在南冈劳。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火似的太阳炙烤。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珍惜这漫长的夏日。
更有那些穷苦的妇人 , 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农家秋天收成全缴了税,拾点麦穗来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每年都有三百石的碌米,一年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么也不
【作者及其】
白居易 唐
白居易(772—846)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白文公”,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的诗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多能曲尽人情物态,将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蕴含着感情。在这首诗里,诗人的心灵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他不仅生动真切地描绘出割麦者与拾麦者辛勤劳碌、悲惨痛苦的生活情景,而且在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他们的深切同情。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反躬自思,联想到自己。在那个时代,诗人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确实难得。这样的对比,新颖精警,发人深省,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编辑本段]【体裁】
[编辑本段]【格律】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 ● ⊙ ●, ● ● ○ ● △。
● ○ ○ ○ ●, ● ● ● ● △。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 ○ ⊙ ○ ●, ○ ● ○ ○ △。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 ● ○ ●, ○ ● ● ○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 ● ● ●, ● ● ○ ○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 ⊙ ○ ●, ● ● ● ●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 ● ○ ● ○, ● ● ● ● △。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 ● ⊙ ●,● ● ⊙ ●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 ○ ⊙ ● ○, ⊙ ● ○ ○ △。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 ⊙ ● ●, ● ● ○ ○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 ○ ○ ●,○ ⊙ ● ○ △。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 ● ⊙ ● ●,● ● ● ○ △。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 ○ ● ●, ● ● ⊙ ○ △。
[编辑本段]【背景】
这首诗是元和元年(806)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诗人三十六岁)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讽谕诗。
[编辑本段]【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编辑本段]【赏析】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中重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的心。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矛盾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矛盾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的、善良与地主阶级的、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劳动艰苦、生活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民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观刈麦》教学设计
1.朗读《观刈麦》。
2.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4.赏析。
(1)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不能平静。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的同情。
5.小结
《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编辑本段]【注释】
刈(yì):割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的土埂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箪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荷(hè):肩挑,箪(dān)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浆:古代略带酸味的饮料,也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的熏蒸
敝:破
曾不:从未
农桑:农耕和蚕桑
岁晏(yàn):岁末.晏,晚
石(shi):重量单位,在古文中念"dàn"
南冈:地名
事:从事
石:古代计量单位
丁壮:青壮年男子
[编辑本段]【详解】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盩厔(周至)县尉时有感于当地劳动艰苦、生活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民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饷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的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原文】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编辑本段]【注释】
刈(yì):割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的土埂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箪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荷(hè):肩挑,箪(dān)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浆:古代略带酸味的饮料,也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的熏蒸
输税:缴纳租税
敝:破
曾不:从未
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岁晏(yàn):岁末.晏,晚
石(shi):重量单位,在古文中念"dàn"
南冈:地名
事:从事
石:古代计量单位
丁壮:青壮年男子
[编辑本段]【详解】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盩厔(周至)县尉时有感于当地劳动艰苦、生活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民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饷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的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编辑本段]【译文】
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起,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在南冈劳。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火似的太阳炙烤。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珍惜这漫长的夏日。
更有那些穷苦的妇人 , 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农家秋天收成全缴了税,拾点麦穗来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每年都有三百石的碌米,一年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么也不能遗忘。
[编辑本段]【作者及其】
白居易 唐
白居易(772—846)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白文公”,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的诗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多能曲尽人情物态,将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蕴含着感情。在这首诗里,诗人的心灵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他不仅生动真切地描绘出割麦者与拾麦者辛勤劳碌、悲惨痛苦的生活情景,而且在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他们的深切同情。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反躬自思,联想到自己。在那个时代,诗人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确实难得。这样的对比,新颖精警,发人深省,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编辑本段]【注释】
刈(yì):割
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覆:盖,陇:同“垄”,这里指农田中种植的土埂
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箪食: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荷(hè):肩挑,箪(dān)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浆:古代略带酸味的饮料,也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的熏蒸
输税:缴纳租税
敝:破
曾不:从未
农桑:农耕和蚕桑
吏禄三百石:当时白居易任周至县尉,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岁晏(yàn):岁末.晏,晚
石(shi):重量单位,在古文中念"dàn"
南冈:地名
事:从事
石:古代计量单位
丁壮:青壮年男子
[编辑本段]【详解】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盩厔(周至)县尉时有感于当地劳动艰苦、生活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民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人倍忙"的收麦情景。婆婆、儿媳妇担着饭篮子,小孙儿提着水壶,他们是去给地里干活儿的男人们送饭的。男人天不亮就下地了;女人起床后先忙家务,而后做饭;小孙子跟着奶奶、妈妈送饭时一齐到地里。她们是要在饭后和男人们一道干下去的。你看这一家忙不忙呢?"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四句正面描写收麦劳动。他们脸对着大地,背对着蓝天,下面如同笼蒸,上面如同火烤,但是他们用尽一切力量挥舞着镰刀一路向前割去,似乎完全忘记了炎热,因为这是"虎口夺粮",时间必须抓紧呀!妇姑:媳妇、婆婆,古时媳妇称婆婆叫姑,称公公叫舅。荷:肩挑;用篮子盛着食物,这里即指饭篮。壶浆:用壶装着水,这里即指水壶。饷田:给田里干活的人送饭。丁壮:成年的男劳力。烤。惜:珍惜.舍不得浪费。天气如此之热,白天又如此之长,而人们却竭力苦干,就怕浪费一点时间,可见人们对即将到手的麦子的珍惜程度。"惜"字在这里用得非常好,是用一种违背人之常情的写法来突出人们此时此地的感情烈度。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之语,"愿"字的用法与此处"惜"字的用同。
笫三层八句,镜头转向一个贫妇人,她被捐税弄得破了产,现时只能以拾麦穗为生,这是比前述阖家忙于收麦者更低一个层次的人。你看她的形象:左手抱着一个孩子,臂弯里挂着一个破竹筐,右手在那里捡人家落下的麦穗。这有多么累,而收获又是多么少啊!但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是收麦的时候,还有麦穗可捡,换个别的时候,就只有去沿街乞讨了。而她们家在去年、前年,也是有地可种、有麦可收的人家呀,只是后来让捐税弄得走投无路,把家产,土地都折变了,至使今天落到了这个地步。秉:拿着。田家:这里指一个庄稼户的产业。输:交纳。
第四层六句,写诗人面对丰收下出现如此悲惨景象的自疚自愧。事:从事。岁晏:年底。
作品的题目叫《观刈麦》,而画面上实际出现的,除了刈麦者之外,却还有一个拾麦者,而且作者的关心也恰恰是更偏重在后者身上。他们二者目前的贫富苦乐程度是不同的,但是他们的命运却有着紧密的联系。今日凄凉可怜的拾麦穗者是昨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又安知今日辛劳忙碌的刈麦者明日不沦落成凄凉可怜的拾麦者呢?只要有繁重的捐税在,劳动就永远摆脱不了破产的命运。作者在这里对当时害民的赋税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对劳动所蒙受的苦难寄寓了深切的同情。而且不是一般的同情,是进而把自己摆进去,觉得自己和劳动的别太大了,自己问心有愧。这时的白居易的诗歌确实反映了劳动的思想情绪,呼出了劳动的声音。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编辑本段]【译文】
庄稼人很少有空闲日子,五月里家家加倍繁忙。
昨夜间一场南风吹起,那小麦铺满陇沟焦黄。
妇女们担着竹筩饭,孩童们提着瓦罐浆汤。
前行后撵去送晌到田里,小伙子们正在南冈劳。
两脚蒸腾着暑天的土气,脊梁被火似的太阳炙烤。
力气耗尽了也不觉得热,只是珍惜这漫长的夏日。
更有那些穷苦的妇人 , 抱着婴儿在他们一旁。
右手去捡那丢掉的麦穗,左臂悬挎着破烂的扁筐。
听她们相互间三言两语,禁不住引起我无限悲伤:
农家秋天收成全缴了税,拾点麦穗来压压饥荒。
如今我有什么功劳德行,从来也不从事农耕蚕桑。
每年都有三百石的碌米,一年到头来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好不暗自惭愧,整天到晚怎么也不能遗忘。
[编辑本段]【句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农户人家一年四季很少有闲暇的时候,特别是到了五月收麦子的季节,人们更是加倍地繁忙。夜里,一阵南风吹起,满地的小麦覆盖着田垄,到处一片金黄。诗一开头,即交代背景。“少”、“倍”二字,是诗眼所在,前者表现了农民终年辛劳,后者反映出麦收季节的格外忙碌。“垅”,田埂。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姑娘媳妇们肩挑着食盒,孩童们手提着壶浆,互相招呼着送饭到田里去,因为那些青年壮汉正在南冈收割小麦。前两句是互文,“荷箪食”、“携壶浆” 的主语是“妇姑”和“童稚”。“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壶浆”,用壶盛的汤水。“饷田”,给在田里劳作的人送饮食。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他们低头割麦,脚底下蒸腾着湿热的土气,脊背上照射着灼人的太阳。本来已经累得筋疲力尽,但仍顾不上炎热,只想珍惜这初夏较长的天光,能够多干点活。写到此处,一幅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是一种反常心理。正因如此,才会使读者去想,为什么会有这种反常。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还有一个贫穷的妇女,抱着小孩站在他们身旁。她的右手拿着一些撒落下来的麦穗,左胳臂挎着一只破旧的竹筐。篇章至此,视角突然转向拾麦者,描绘出令人心酸的场景。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听她望着大家说出的那番话,人人都不禁为之万分悲伤。为了给官家纳税,她早已把自家的田产卖光,如今拣拾这些麦穗,只不过是为了填一填饥饿的肚肠。割麦者和拾麦者,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今日的拾麦者,正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我又有什么功劳和德望?既不务农,也不采桑,可一年的俸禄竟有三百石,到年末,仓库里还存有余粮。默念着这些,私下里越发感到羞愧,乃至终日都不能把它遗忘。
[编辑本段]【作者及其】
白居易 唐
白居易(772—846)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后人称“白文公”,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下邽(今陕西渭南)人。著有《白氏长庆集》。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他的诗语言通俗晓畅,相传老妪都能听懂。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功能,并力求通俗,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共六十首,确实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成就。中年在官场中受了挫折,“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但仍写了许多好诗,为做过许多好事,杭州西湖至今留着纪念他的白堤。晚年寄情山水,也写过一些小词。赠刘禹锡诗云: “古歌旧曲君休听, 听取新词《杨柳枝》”,可见他曾自度一些新词。其中《花非花》一首,颇具朦胧之美,后世词人如欧阳修、张先、杨慎,都极为赞赏。
白居易是一位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多能曲尽人情物态,将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蕴含着感情。在这首诗里,诗人的心灵显然是被耳闻目睹的悲惨景象震动了。他不仅生动真切地描绘出割麦者与拾麦者辛勤劳碌、悲惨痛苦的生活情景,而且在字里行间浸透着对他们的深切同情。难能可贵的是,诗人反躬自思,联想到自己。在那个时代,诗人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确实难得。这样的对比,新颖精警,发人深省,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编辑本段]【体裁】
[编辑本段]【格律】
格律
○平声 ●仄声 ⊙可平可仄 △平韵 ▲仄韵
本作的韵脚是:七阳;可"三江七阳"通押。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 ○ ● ⊙ ●, ● ● ○ ● △。
● ○ ○ ○ ●, ● ● ● ● △。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 ○ ⊙ ○ ●, ○ ● ○ ○ △。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 ○ ● ○ ●, ○ ● ● ○ △。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 ○ ● ● ●, ● ● ○ ○ △。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 ● ⊙ ○ ●, ● ● ● ● △。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 ● ○ ● ○, ● ● ● ● △。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 ● ● ⊙ ●,● ● ⊙ ● △。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 ○ ⊙ ● ○, ⊙ ● ○ ○ △。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 ○ ⊙ ● ●, ● ● ○ ○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 ○ ○ ●,○ ⊙ ● ○ △。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 ● ⊙ ● ●,● ● ● ○ △。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 ● ○ ● ●, ● ● ⊙ ○ △。
[编辑本段]【背景】
这首诗是元和元年(806)作者任盩厔(今陕西周至)县尉(诗人三十六岁)时写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讽谕诗。
[编辑本段]【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编辑本段]【赏析】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为什么要来拾麦呢?因为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宫中重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不能平静。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他的叙事诗里总是有着心灵的揭示,因而总是蕴含着感情的。在《观刈麦》里,他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却把割麦者与拾麦者在夏收时那种辛勤劳碌而又痛苦的生活情景,描写得生动真切,历历如画。不仅写了事,而且写了心,包括作者本人的心和劳动的心。
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在真实地写劳动之事的同时,还能够真实地写出劳动之心,尤其是刻画出劳动在某种特定情况下的心理,深刻地揭示诗的主题。《卖炭翁》中“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愿天寒”,写的是卖炭老人为衣食所迫而产生的矛盾心理。《观刈麦》中的“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同样也是一种矛盾心理。这类描写把劳动之心刻画入微,深入底蕴。
诗中写事与写心的完美统一,较之一般的叙事与抒情的统一,更能震撼人心。白居易又是运用对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诗歌创作中,不仅把劳动的、善良与地主阶级的、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的穷苦作了对比。
这首诗在写了农民在酷热的夏天的劳碌与痛苦之后,诗人同样也联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没有“功德”,又“不事农桑”,可是却拿“三百石”俸禄,到年终还“有余粮”,因而“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诗人在那个时代能够主动去和农民对比,十分难得。这样一种对比,真是新颖精警,难能可贵,发人深省,因而更显出这首诗的思想高度。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劳动艰苦、生活所写的一首诗,作品对造民之源的繁重租税提出指责.对于自己无功无德又不劳动却能丰衣足食而深感愧疚,表现了一个有良心的封建官吏的人道主义精神。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二年(807),诗人三十六岁。周至县在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收割。
全诗分四层,层四句,交代时间及其环境气氛。"农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下文要说的事情就发生"人倍忙"的五月。这两句总领全篇,而且一开头就流露出了作者对劳动的同情;"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一派丰收景象,大画面是让人喜悦的。可是谁又能想到在这丰收景象下农民的悲哀呢?
第二层八句,通过具体的一户人家来展现这 这首诗写作上的基本特点是不带任何夸张地、如实地描写现实生活场景。他选取了举家忙碌和凄凉拾穗这两个镜头,使之构成强烈对比。前者虽然苦、虽然累,但他们暂时还是有希望的,至于后者,则完全是断梗浮萍,朝不保夕了。两个镜头所表现的场面、气氛、形象、心理都很好。
诗的是发议论,这是白居易许多讽谕诗的共同路数。这首诗的议论不是直接指向病根,而是表现为自疚自愧,这也是一种对整个官僚贵族的隐约批评。白居易才是一个三百石的小小县尉呀,那些大官僚、大贵族们难道不应该有更大的自疚自愧吗!赋税是管的,白居易无法公开反对,他只能用这种结尾来达到讽谕的目的。
《观刈麦》教学设计
1.朗读《观刈麦》。
2.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世称白香山。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3.解题。
这是作者早期的一首讽喻诗。诗歌描写了农民冒着暑热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妇人的诉说,反映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并对自己的“不事农桑”而“吏禄三百石”深感惭愧,表达了他对农民的同情。
4.赏析。
(1)开头先交代背景,表明是五月麦收的季节。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随后就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是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2)接下来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穗。为什么要来拾麦穗呢?因为她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穗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3)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不能平静。的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的同情。
5.小结
《观刈麦》表现了农家生活的艰难,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观刈麦》教学设计2
高中,如何说课
观刈麦节 商品(板书)
框 商品和商品经济的含义(板书)
导入:通过对前言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很多经济现象,而商品则是市场上最常见的经济现象,它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学习经济常识,也就必须从了解商品开始。
对于商品,我们可能会有这样那样的疑问。譬如,为什么货架上月饼是商品,天上挂的月亮就不是?为什么明星们唱首歌就能灌唱片出售,我们唱歌不但赚不了钱,更糟的是还可能被人当成噪音污染?为什么超市里的红枣酸牛奶在21天内可以买,超出了21天就一钱不值了?
为了解答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先了解商品的含义,了解什么才是商品。
1、什么是商品?(板书)
有谁能告诉我,什么是商品?
生活中,无论是月饼、唱片、牛奶或者我们所需要的其他商品,都得花钱去购买,由此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只要是用钱买来的都是商品,你也认为是这样的吗?
大家知道,现实生活中有人用钱买官,搞,也有人为了金钱出卖自己的名誉和良心,照这么说,人的名誉、良心、官位、权力也是商品了?
(学生摇头,表示不认可。)
看来同学们并不认可这一说,确实,这些东西不是商品,也不应该成为商品。除此之外,像学生的成绩、情感也不是商品。可是,为什么呢?我们会发现,月饼、唱片、牛奶都是物品,而名誉、良心、官位、权力不是物品,不能被称量,也不能买卖,所以它们不是商品。
由此可见,商品首先必须是物品。(物品是能够称量的,而名誉、良心、官位、权力不能被称量,不是物品)
那么,物品是否都是商品呢?
自然状态下的空气是物品,但我们从来没有因为呼吸了空气而向空中抛过硬或百元大钞,对不对?所以,空气不是商品。但是,如果空气经过加工处理,装入瓶中,就有可能成为商品。就如医院里给病人输的氧气,可见,一般物品在某种条件下是可以向商品转化的。
这种条件是什么?大家来思考一下。
好,我们有同学已经考虑出结果了。只有经过劳动加工的物品才有可能成为商品。我们把这样的物品称作劳动产品,即劳动产品是消耗人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创造出来的。
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劳动产品可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同样的,商品也有有形和无形之分。商店橱柜里摆放的手机是有形产品,而电信公司提供的短信服务则是一种无形产品。
现在我们一块来看课本第7页,想一想:商品必须是劳动产品,那么劳动产品也一定是商品,这种说法对吗?
例如:我种了两棵葱,一棵留着自己吃,另一棵送人,那这两棵也是商品吗?
当然不是,因为劳动产品还必须用于交换,才能成为商品。
是的,商品不是供生产者自己消费的,而是供别人、供消费的,并且是通过交换才到达别人手中。既然是交换,就不是一种无偿转让。葱尽管是劳动产品,但因为棵是用于自己食用而不是供别人或消费的,所以不是商品;第二棵(2)师生共同验证学习结果。尽管是供别人消费的,但没有经过交换,而是一种无偿转让,所以也不是商品。
一句话,商品必须是用于交换。
那么,物品、劳动产品、商品之间到底是何关系?
物品 〉 劳动产品 〉 商品
(用大圈代表物品)(经过劳动加工)(用于交换)
由此图我们可以得出商品的含义: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现在我们就运用商品的含义来做一下判断,看看下面老师讲到的东西里有哪些是商品。
①教师节那天送给老师的卡片
②妈妈织给自己穿的毛衣
③在学校里拿到的三好生奖状
④淘宝网上的打三折出售的衣服
⑤农民生产出来给自己食用地瓜
⑥学生完成的作业
⑦作曲家为某唱片公司新作的曲子
⑧正在竞标的某矿的开采权
⑨某名人以三十万的价格让渡给某企业的他的姓名使用权
⑩黑奴贸易中被买卖的奴隶(被的妇女儿童)
我们会发现⑧⑨⑩和我们把之前提到的名誉、良心、官位、权力都不是商品,因其不是劳动产品,但却实现了买卖,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应如何认识这样的现象?
(1)首先,我们必须了解,这种现象是商品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特例,被称作“非劳动产品的商品化”,即把非劳动产品当作商品来交换。如:自然资源开发权、开采权、姓名使用权、名誉、良心等等。
(2)非劳动产品虽然不是商品,但由于买卖双方就像周瑜打黄盖,怎么样?“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因此,非劳动产品也就披上了商品的外衣,成功地进行了交换。
(3)我们要辩证地认识“非劳动产品的商品化”,这意味着这类现象中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下面我请同学来举例。积极的:如自然资源的开发权、历史名人姓名使用权的出让;消极的:如权力、官职、良心等的买卖,必须区别对待。
2、什么是商品经济?(板书)
(木兰诗-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1)商品经济的含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总和。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 生产 交换 目的
那么,这也就意味着只有当商品生产、商品交换都具备了的时候,商品经济才会产生。那就让我们来一起追溯历史,看看历史发展是否如我们所想呢?
(2)商品经济的产生。
A、在原始的很长时期内,生产力水平及其低下,产品全部用于自己消费,没有剩余,这时,不可能同别人交换产品,即:不存在商品。
B、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出现了次大分工,即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产品有了剩余,偶然出现了劳动产品的交换。这就出现了商品和商品交换。(老原啊,老史啊)个人一小步,人类……)
(商品交换:以一种商品换取另一种商品。)
C、原始末期,生产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类出现了第二次大分工,即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劳动效率的提高,剩余产品的增加,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的生产,即商品生产。同时,商品经济也就有了。
(商品生产:以交换为目的进行的生产。)
(3)商品经济这首词通过回忆曾观光游览江南春景时所留下的印象,抒发了词人对如诗如画的江南风光的无限赞美和怀念之情。产生的时间:原始末期
(4)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A、分工
B、私有制
时期 类型 地位 基础
商品经济 统治 私有制
商品经济 统治 公有制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