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赏析 席慕容

故乡的歌

乡愁的诗歌赏析_乡愁的诗歌鉴赏乡愁的诗歌赏析_乡愁的诗歌鉴赏


乡愁的诗歌赏析_乡愁的诗歌鉴赏


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刘学斌亮的晚上想起(节)

仅此两句,已经使我想起“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千古佳句,可以想像这是多么

心动的感觉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第二节)

最初对这两句诗歌的理解比较幼稚和片面,也没有过多地思索作者为何说“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钟南山急促坚定的脚步,模糊的怅惘”后来全面了解

席慕蓉

之后方有更清晰的认识,也进一步认识到“模糊”是因为别离时间太久,又因为种种原因这种“模糊”变成了“怅惘”,了解诗人的境况,对解读这样的诗句很有帮助。

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老去(第三节)

诗歌小节将“乡愁”凝结在一棵没有年轮的树上,充分表达“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远鲜活。

现代诗欣赏,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叫乡愁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风雨的持久

回望岁月

所有的向往夙愿

尘埃落定

在江南

那些疯狂猛长的蒿草

有一种刻骨铭心的思念

叫乡愁

寻找江南的雨和雪

寻找炊烟和家的味道

在回望岁月的过程中

我们每个人已被时间腐蚀

我知道

已经回不去从前

就像小溪里那些无辜的石头

傻傻的笑

/李威

他讲的是好事。或者说,是美德。

他讲了一生。他一生只讲这个。

没人比得上他。

我说的是在讲这个好事上。

他讲的那事,其实我也做。

也都做。

但不会拿来讲一生。讲到穷经皓首。

因此我们都不如他。

我们除了这件事,或美德,

还有别的事儿要干

人,

睁着眼睛说瞎话,

灵魂在开化毛宗兵现实中绞杀。

嘴上说着正能,

漠视邪恶言不发,

欲望在能量下挥洒。

当你看到,

陈薇昂首的军营之花。

张定宇拖着残腿的坚定步伐,

张伯礼耄耋上阵誓杀。

英雄坦荡,

肩负使命把艰难险阻横跨。

焦裕禄泡桐挡沙,

孔繁森让阿里盛开格桑花。

有的官员为了权利,

罔顾一切的规划,

同英雄是多大反。

甩开膀子大干,

迎接那强国富民的天下。

描写乡愁的诗句并赏析

作者

春兴

我爱我的家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唐代诗人写过许多出色的思乡之作。悠悠乡思,常因特定的情景所触发;又往往进一步发展成为悠悠归梦。武元衡这首《春兴》,就是春景、乡思、归梦三位一体的佳作。

题目“春兴”,指因春天的景物而触发的感情,诗的开头两句,就从春天的景物写起。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这是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转为一片翠绿,枝头的残花已经在雨中落尽,露出了在树上啼鸣的流莺。这是一幅典型的暮春景物图画。两句中雨晴与柳暗、花尽与莺见之间又存在着因果联系──“柳色雨中深”,细雨的洒洗,使柳色变得深暗了;“莺语花底滑”,落尽残花,方露出流莺的身姿,从中透露出一种美好的春天景物即将消逝的意象。异乡的春天已经在柳暗花残中悄然逝去,故乡的春色此时想必也凋零阑珊了吧。那漂荡流转的流莺,更容易触动羁泊异乡的情怀。触景生情,悠悠乡思便不可抑止地产生了。

爱祖国爱家乡的诗歌 短的 小学

我会用最漂亮的颜色去描绘她.

一个欣欣向荣的地方,

一个正在飞速发展的城市!

我为生在这个美丽的城市骄傲,

为她自豪.

如果我其实只要是个正常人是诗人.

我会用最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她.

如果我是画家,

我的家乡

一个欣欣向荣的地方,

一个正在飞速发展的城市!

我为生在这个美丽的城市骄傲,

为她自豪.

如果我是诗人.

我会用最美好的语言来赞美她.

如果我是画家,

关于乡愁的赏析300-500字

当游子回乡,贺知章的心底是落寞和惆怅,周密的心里则是欢欣和激动。那么,谁笔下的远归,触动了你的乡思?

乡愁,是小时候的模样渐行渐远诗歌一个历史常新的普遍的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

正像大地上许多江河都是黄河与长江的支流一样,余光中虽然身居海岛,但是,作为一个挚爱祖国及其文化传统的诗人,他的乡愁诗从内在感情上继承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具有深厚的历史感与民族感,同时,和大陆人为的长期隔绝、飘流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客观上具有以往任何时代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特定的广阔内容.余光中作为一个离开大陆三十多年的当代诗人,他的作品也必然会烙上深刻的时代印记.《乡愁》一诗,侧重写个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正如诗人自己所说:“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纵横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白玉苦瓜》序)这样,诗人的《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

《乡愁》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个充满神秘的圣地,

诗歌表达对故乡,对祖国恋恋不舍的一份情怀。诗歌中更体现了诗人余光中期待中华民族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

我出生在一个美丽的地方,

原文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苏南京,在秣陵路小学读书(原崔八巷小学)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8年随父母迁,次年赴台,就读于大学外文系。1952年毕业。 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师大、政大、台大及中文大学,现任中山大学文学院。2012年4月担任大学“住校作家”。

赏析乡愁这首诗的第四段

一路奔波

《乡愁》一诗,侧重写诗人在大陆的经历,那年少时的一枚邮票,那青年时的一张船票,甚至那未来的一方坟墓,都寄寓了诗人的也是万千海外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而这一切在诗的结尾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有如百川奔向东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诗人个人的悲欢与巨大的祖国之爱、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而诗人个生活的齿缝挤满了荒芜人经历的倾诉,也因为结尾的感情的燃烧而更为撩人愁思了。

“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老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老去”: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无限思念之情。这一比喻抒发了情深似海的愁绪和怀念怅惘的情感,更加充分表现了“思乡之情”不会因为人的老去而渐失,而是永具活力。

【出处】当代 席慕蓉《乡愁》,收录于《席慕容诗选》

【原文】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我的家乡!不老去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20世纪80年代早期,当时的与大陆之间仍不能公开往来。但是很多人,包括海外的游子,却身在海外,心系大陆。而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继承了传统文化中乡愁这一永恒的主题,写下了柔情而又不失真挚的这首《乡愁》。

【作品赏析】

席慕蓉的这首《乡愁》写得清爽缠绵,清爽缠绵中又透着淳厚。

远离家乡的人时常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正像思念中的亲人的音容最容易出现在眼前一样,故乡的声音、故乡的容貌时时萦绕在游子的脑际。诗人将诗意赋予这种最普通也是最深切的思念。诗中写故乡的声音是清远的笛音,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月是故乡明。在古诗月夜思乡的意象中增添了牵魂摄魄的清丽悠远的笛音。与清远的乡音形成鲜明的对比,故乡的容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这正是诗人对人们情感的准确把握,其实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愈是熟悉的、了解的、亲近的,往往愈不容易一下子说出其容貌来。那种仿佛在云里雾里的模糊感觉更牵动人们的情思。

最精彩的是一节。看到月亮,就仿佛听到故乡的声音;想在记忆的屏幕上看清楚故乡的容貌,故乡却隐隐约约、朦朦胧胧。这就是乡愁,这就是被声音和容貌牵动起来的、梦萦魂绕的乡愁,不离不散的乡愁。

【作者】

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

席慕蓉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2017年12月,席慕蓉作词、吕学东作曲、姜丽娜演唱《故乡的歌》获第十届金唱片奖民族类原创单曲奖。

席慕蓉有一首写乡愁的诗: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和那些熟悉的方言一样后

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

老去

千百年来,故里情是华夏儿女亘古不变的心结,而故乡是一个人生命最初的底色。每个有故乡的人,身上都或多或少保持着故乡赋予的那份坚韧和秉性。

“故乡遥,何日去?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周邦彦从眼前的荷花想到故乡的荷花,不禁生起浓浓的游子思乡情。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客居洛城的李白,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触动了他怀念故乡的愁情。

古时交通并不便,鸿雁传书也很慢。人们无论进京赶考,赴任做官,或是四处漫游,多地辗转,总免不了到处漂泊。

没有如今便捷的交通和通讯,他们一旦离家远行,伤感之情自然更甚几分。正如那句“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下子把天下游子们的心事都道尽了。

黄秀贤这首诗 结尾,“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老去”一句充分表达人的“思想之情”不会因为年华的失去而渐渐消失,相反却是永远鲜活的。 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乡 愁

席慕容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老去

1.诗中用了哪些具体的形象来表现乡愁?

2.“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作者将“故乡的面貌”说成是“一种模糊的怅惘”,将具体的食物比喻成抽象的概念,这样合适吗?谈谈你的理解

3.“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老去”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故乡的歌谣,故乡的景致,古树的年轮,作者从浓浓并且熟悉的乡音入手,再从熟悉而又模糊的故乡曾经的景致续写乡愁,从内心绵延不绝的乡愁的形象化作大树的年轮,永远的思乡之愁就这样通过形象的景物,化抽象为具体的表现了出来。

2.合适,这里的故乡的面貌不仅仅指故乡的面貌,也只自己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说不清道不明。模糊一次说明作者已离开故乡太久,故乡的面貌不知已有什么变化。而怅惘说出了作者想家而不能回的惆怅。

3.家始终是每个人一生的守候,身在异乡,家始终是心中的牵挂,思乡之情永远不会随时间而变淡,只会日益增加,相忘。

“一颗没有年轮的树”和“老去”表明作者对家乡思念从离家开始到现在一直都存在且很强烈持久,这句话表明作者对家乡的无限思念.

王湾在什么地方写的“乡愁诗”?

王湾在北固山下停泊时写的一首乡愁诗,作者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次北固山下

作者: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乡愁》是诗人余光中漂泊异乡,游弋于海外回归后所作的一首现代诗。: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写冬末春初,作者王湾,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诗词赏析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幻想代替不了现代化,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殷璠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你们飞过洛阳的时候,替我问候一下家里人。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全篇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这首五律虽然以第三联驰誉当时,传诵后世,但并不是只有两个佳句而已;从整体看,也是相当和谐,相当优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