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_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对照
苏辙 六国论 特殊句式整理
苏辙认为,六国虽有比秦国大五倍的地盘,多十倍的人口,彼此之间却不能团结一致共同对付秦国,反而目光短浅,见小利而忘大患,彼此间“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我讨厌这课...居然让我们背诵!很讨厌...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_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对照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_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对照
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_六国论苏辙原文及翻译对照
特殊句式
(用“非”表示的否定判断句)
六国:指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几个诸侯国.
兵:武器
单独看,这个句子翻译为“六个诸侯破国亡,不是他们的兵器不锋利,也不是打仗不得法”.它同下文“弊在赂秦”一起,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简捷明快.
②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也”式判断句).
与:亲附、亲近.
嬴:秦王的其激怒张仪而入之于秦,意可见也,洹水之盟,曾未逾年,而齐、魏之师已为秦出矣。姓.
单独看,这句翻译为“是因为齐国结交秦国却不帮助其他五国”.它提示了齐国灭亡的原因.
③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所……”式被动句)
如此之势:泛指“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和“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的大好形势.
积威:积久而成的威势.
劫:胁迫、挟持.
这句翻译为“有像这样不需贿赂秦国就能战胜秦国的有利形势,却被秦国积聚的威势所挟制”.作者在这里抨击了六国治国方略,揭示其“破灭”的根源.
④洎牧以谗诛.(被动句)
洎:及,等到.
以:因为,由于.
单独看,这句翻译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诛杀”.其实,句中主语“牧”是“诛”的被动者,而不是“诛”的施动者,这是一种意念上的被动.因此这句还是翻译为“等到李牧因为谗言被诛杀”.
⑤赵尝五战于秦.(倒装句,介宾结构的状语后置)
尝:曾经,过去,时间副词.
于:同、跟,和“秦”一起构成介宾结构,作“战”的补语.
这个句子理解时要把后置的状语提前,翻译为“赵国曾经五次同秦国作战”,语意就顺了.
急求语文文言文专家帮忙整理一下苏辙的六国论的文言句式,实虚词,通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谢谢了
形容词在句中作名词使用,其语义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一、 一词多义以:
2. 动词的使动用法1.秦以攻取之外 ( 用,凭。介词)
2.以有尺寸之地 (才,可用而代替)
3.举以予人 ( 把) 全译:把土地拿来送给别人 省略句:举以之予人
4.以地事秦 ( 用)
5、苟以天下之大(凭借)
6、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以至于。连词)
7、洎牧以谗诛(由于,因为)
之:
1.较秦之所得(结构助词,的)
2.秦之所大欲(结构助词,的)
4.子孙视之不甚惜 (代词,土地)
5.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的 )
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前一个“之”指奉秦之物,后一个“之”指赂秦各国。都是代词。)
7.此言得之 (代词,指代上面的道理)
而: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因果承接)
3.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就,承接关系)
4.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并列)
5.二败而三胜(并列)
6.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承接)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
然后:这样以后。
兵:
1.非兵不利(名词,兵器、武器)
2.而秦兵又至矣(名词,)
3.斯用兵之效也(名词,)
暴:
1.暴霜露(动词,曝露)
2.暴秦之欲无厌(形容词,凶暴,残酷)
事:
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名词,旧事)
犹:
1.犹抱薪救火(动词,像,好像)
2.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副词,仍然,还)
始:
1.始有远略(名词,起初)
2.始速祸焉(副词,才)
向:
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以前)
2.并力西向(动词,朝着,对着)
亡:
1.诸侯之所亡与而亡者(失去土地。动词)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灭亡。动词)
3.追亡逐北,伏尸百万(逃亡)
与:
1、与嬴而不助五国也(结交,亲附。动词)
2、与战胜而得者(和。介词)
[1]
二、古今异义1.其实:
古义:它的实际数量 今义:实际上
2.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
古义:以至于。今义: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以:
古义:可以凭借 今义:表示可能或能够(表示许可)
5.故事:
古义:旧事,前例 今义:文学体裁的一种
6.智力:
古义:智谋与力量 今义:指人类思考能力与认知水平
7.然后:
古义:这样以后 今义:用于顺承复句的后一分句的句首,或一段的开头,表示某一行动或情况发生后,接着发生或引起另一行动或情况,有的跟前一分句的“先”、“首先”相呼应
8.与:
古义:结交 今义:和
9.速:
古义:招致 今义:速度
10.不行:
古义;到```地方去 今义:不可以
11.再:
古义;两次 今义;第二次[1]三、成语如弃草芥:
芥,小草。就像扔掉一根小草那样。形容毫不在意。
抱薪救火:
薪:柴草。抱着柴草去救火。比喻用错的方法去消除灾祸,结果使灾祸反而扩大。[1]四、特殊句式一、介词结构后置
1.赵尝五战于秦
2.齐人勿附于秦
3.其势弱于秦
二、省略句
1.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
2.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3.至丹以荆卿为计
4.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省略
6. 邯郸为郡
7.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
8.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三、被动句
1.洎牧以谗诛
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省略
3.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四、判断句
1.是又在六国下矣
2.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3.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4.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5.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五、定语后置句
2.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译为打退 动词的使动用法
3.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 名词为动词
4.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下:吞下 名词为动词
5.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日:每天 月:每月 名词作状语
6.以地事秦
事:侍奉 名词作动词
7.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终:坚持到底 形容词作动词
8.不能独完
完:完好,保全 形容词作动词
9.至于,理固宜然
理:按理来说 名词作状语
10.始速祸焉
速:招致 形容词作动词
11.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小:小的方面:大:大的方面 形容词作名词
12.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下:取自下策 名词作动词[1]六、通字1.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通餍:满足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通倘:如果
3.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通毋:不要
4.暴霜露
通曝:冒着[1]
重要字词:率、厥、弥、判、速、洎、殆
词类活用:小/大则……、义不赂秦、却、礼、西向、日削月割
古今异义:其实、祖父、至于、智力、可以、故事
通字:厌、当
特殊句式: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天下之大
一词多义:暴、与、犹、亡、始追问亲,看清标题好不好,不要用苏洵的来糊弄我要的是【苏辙】的。0|评论求助知友lysedel |来自团队成功在于奋斗 |十采纳率67%擅长领域:教育/科学东莞市语言学高考
按默认排序|按时间排序 其他回答 共5条检举|12 分钟前南纬十度| 四级一、文言实词
1.通字
(1)暴霜露(通“曝”,曝露)
(2)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通“倘”,倘若)
(3)暴秦之欲无厌(通“餍”,满足)
2.古今异义
(1)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古义:它实际上的数量
今义:实际上
(2)思厥先祖父
古义:祖辈和父辈
今义:父亲的父亲
(3)至于,理固宜然
古义:至:到;于:引出结果。以至于。
今义:连词,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4)可谓智力孤危
古义:智谋和力量
帮助懒汉是我们贴吧不应开拓的业务,这孩子没出息!
苏辙《六国论》与苏洵《六国论》的异同点是什么?
所以然者,何也?则以误于欲为秦之所为也。苏洵和苏辙的《六国论》观点的区别如下:
所以,合作需要互信,团结需要真诚。人与人之间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大家觉得是吗?1、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同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相争以用土地贿赂秦国的方式以求自保,但却在无形之中削弱了自身的国力,同时使自身失去了可依靠的互助国。
而苏辙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能利用好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势力,即韩、魏国的国力,他认为若韩魏将武力抗衡进行到底,六国最终的结果变不会至于此地。
2、论证角度不同
苏洵的《六国论》从“赂秦而力亏”的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引出“为国者无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
苏辙的《六国论》则从“韩魏附秦”招致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批评六国之士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3、主旨不同
苏洵《六国论》的主旨在于批评秦的过失,揭示秦王朝覆灭的原因,总结历史教训,希望汉文帝明白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以仁义治天下。
苏辙《六国论》实为借古喻今,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向契丹、西夏割地献物,妥协投降。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本文论述亦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扩展资料: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苏辙的《六国论》所选取的角度与当时的现实问题却很难联系起来。诚然,“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击中了北宋统治者的弊病,不无鞭笞告诫的意味。
但北宋王朝毕竟不是象六国那样外于分裂状态,它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并非表现在牺牲“韩魏”自毁屏障这一方面。
因此苏辙所选的角度也就缺乏现实的针对性,不可能强烈撼人心,迸发出思想光彩和战斗锋芒。当然,苏辙不因袭乃父,勇于提出新的见解,旧题翻新意,其独到精神还是应该肯定的。
参考资料来源:
李桢的六国论全文是什么
义:坚持(施行)正义 名词作动词六国论(原文及其译文) 李桢
①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宋朝苏洵和苏辙认为六国只会割地贿赂秦国,(六国的割地)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他们)不知道坚守合纵盟约的重要;齐国、楚国、燕国、赵国不知道帮助韩国、魏国来(一起)抵抗秦国:认为必须像这样(割地贿赂秦国)之后,秦国的威胁(就)可以消除。】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后人痛恨秦国的原因,难道不是因为秦国统治者的残暴吗?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未必只是因为秦国有罪。】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者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作,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在这个时候,山东诸侯六国中,没有一个(诸侯国的实力)能超过秦国的啊,他们沉溺于武力攻打,习惯于尔虞我诈,弱肉强食,(这)与秦国相比没有什么不同啊。】
兵连祸结,曾无虚岁。
【连续不断,战祸连年不绝。】
向使有擅形便之利如秦者,而又得天助焉,未必不复增一秦也。
【使以前拥有的地理形势如秦国那样有利,并且又得到上天的帮助,那么六国当中的一国也可以成为像秦国一样的。】
惟其终不克为秦之所为,是以卒自弱,而取夷灭。
【只是他们最终没有能够做秦国所做的事,因此(六国)是自己削弱(自己),而导致灭亡的。】
当苏秦之始出也,固尝欲用秦,而教之吞天下矣。诚知其易也。
【当苏秦才出来(游说)时,本来曾想得到秦国所用,而希望秦国统一天下。(苏秦)的确知道那是容易(的事)。】
使秦过用之,彼其所以为秦谋者,一忧夫张仪也。
【(他)要求秦王重用自己,他那时要为秦国谋划的原因是只怕张仪。】
惟其不用,而转而说六国以纵亲,彼岂不逆知天纵约之不可保哉?
【只因他不被秦国所用,就转而游说六国合纵,他难道没有预料到纵散约败之后不能保护(自己)吗?】
其心特苟以弋一时之富贵,幸终吾身而约不败。
【他只是想暂且用这种方法获取一时的富贵,希望自己在世时合纵不散。】
【他用计激怒张仪使张仪来到秦国,其意图是显而易见的,洹水之盟,还不过一年,齐国、魏国的已经替秦国出征了。】
夫张仪之辨说,虽欲以散纵而就衡,顾其言曰,亲昆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而欲恃诈伪反覆,所以状衰世人之情,非甚谬也。
【张仪的辩说,虽说是只想使合纵离散而连横成功,但从他说的话来看,即使是同一父母所生的亲兄弟,还有争夺钱财的,而想凭借着虚伪欺诈、反复无常的策略,来陈述衰微时代人们的情形,并没有什么错。】
彼六国相图以攻取,相尚以诈力,非有昆弟骨肉之亲,其事又非特财用之细也。
【那六国相互图谋互相攻打,相互欺诈互相威胁,(他们)没有兄弟骨肉之亲,他们的事又不只是财物用度的小事。】
而衡人方日挟强秦之威柄,张喙而恐喝之,即贤智如燕昭者,犹且俯首听命,谢过不遑,乃欲责以长保纵亲,以相佐助,岂可得哉!
【而(主张)连横的人正在一天天地用强秦的威势,张嘴威胁六国,即使贤明(而有)智慧如燕昭王那样的,还只得俯首听命(于秦),不停地道歉谢罪。你想要求长保合纵如亲,相互辅助,怎么可能啊!】
六国皆欲为秦之所为,而秦独为之,而遂焉者,所谓得天助云尔。
【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而秦国独做了,而且成功了,这就是所说的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啊。】
嗟夫!自春秋以来,兵祸日炽;迄乎战国,而生民之荼毒,有不忍言者。
【唉!自春秋以来,战祸一天天的;到战国,老被残害的情况,有的(已经)到了不忍说的地步了。】
天之爱民甚矣,岂其使六七君者,肆于人上,日驱无辜之民,胼手胝足、暴骸中野,以终刘于虐乎?
【上天很爱啊!难道它能使六七个君王,临驾于之上,天天驱赶无辜的,使他们手足长满老茧、小腿暴露在外,而最终被吗?】
其必不尔矣!
【它一定不想这样啊!】
是故秦不极强,不能灭六国而帝,不帝,则其恶未极,其恶未盈,亦不能以速亡。
【因此秦国不极强盛,就不能灭六国而称帝,不称帝,那么它的罪恶(就)不能达到极点,秦国没有恶贯满盈,也就不会迅速灭亡。】
凡此者,皆天也,亦秦与六国之自为之也。
【这一切,都是天意,也是秦国和六国自己造成的结果啊。】
后之论者,何厚于六国,而必为之图存也哉!
【后人的评论,为什么偏重六国,而一定要他们存在呢!】
曰:“若是,则六国无术以自存乎?”
【(有人)说:“如果这样,那么六国就没有办法来保存自己了吗?”】
曰:奚为其无术也。焉独存,虽王可也。孟子尝以仁义说梁、齐之君矣,而彼不用也,可慨也夫。
【回答说:哪里是他们没有办法啊!岂止是保存下来,即使称王(也)可以。孟子(就)曾经用仁义游说梁国、齐国的君王,而他们都不采纳,这真可叹啊!】
《六国论》,看苏辙论六国破灭因由,叹团结互信之难。
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六国论》中六国说的是战国时与秦国抗衡而先后被灭的齐、楚、燕、赵、韩、魏六个诸侯国。六对一,最终还被团灭,什么原因呢?
窝里斗,让强秦有可乘之机,最终灭六国,一统天下。六国亡国,可叹,可悲!
六国为何不能团结一致呢?我认为六国无法做到真正的互信是其中的关键。“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益是各国合作的基础,没有好处的事儿大家都躲着,有了利益大家才往一块儿凑。
团结互信有如此之1.以地事秦 (动词,侍奉)难吗?我认为各国都有自几的小,都在打自己的小算盘,思想不统一,进而无法做到行动一致,让秦国抓住了机会,各个击破,导致灭国。
苏辙 李桢 六国论 中的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词 通字 特殊句式?
苏洵的,这个不能传给儿子苏辙《六国论》中的词类活用如下:
1. 动词用作名词
动词在句中作名词使用,其行为就会变成一种事物,其语义功能也随之发生变化。例如:
(1)灭六国者,六国也。
在“灭六国者,六国也”中,“灭”由动词转变成名词,表示“灭亡”这种行为,强调导致六国灭亡的正是六国自己。
(2)燕虽小国而后亡。
在“燕虽小国而后亡”中,“后”由动词转变成名词,表示“走在后面”这种行为,强调燕国在战国七雄中被灭亡。
动词在句中通过“使宾语怎么样”,表现动作行为对另一事物的影响。例如:
(1)先以武吓秦。
在“先以武吓秦”中,“吓”表示“使秦国害怕”,强调秦国是苏辙认为灭亡的诸侯国。
(2)齐人勿附于秦。
在“齐人勿附于秦”中,“附”表示“使齐人依附”,强调齐国不要依附于秦国。
【这样说的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错在想做秦国所做的事。】3. 形容词用作名词
(1)故能明其德耳。
在“故能明其德耳”中,“明”由形容词转变成名词,表示“光明”这种行为,强调能够发扬他们的德行。
(2)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在“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中,“小”和“大”由形容词转变成名词,分别表示“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强调诸侯割地给秦国所得到的回报大小不同。
4.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是指形容词、名词等词语在句中具有主谓结构的意思,表示说话人对这种结构所表达出的主谓关系的看法、评价等意义。例如:
(1)吾从而师之。
在“吾从而师之”中,“师”表示“以之为师”,强调我跟随他并把他当作老师。
(2)故耻学于师。
在“故耻学于师”中,“耻”表示“以学于师为耻”,强调把向老师学习当作一种耻辱。
苏辙《六国论》与苏洵《六国论》的异同点是什么?
2.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可是,表示转折)苏洵和苏辙的《六国论》观点的区别如下:
1、灭亡的根本原因不同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相争以用土地贿赂秦国的方式以求自保,但却在无形之中削弱了自身的国力,同时使自身失去了可依靠的互助国。
而苏辙认为,六国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能利用好能与秦国相抗衡的势力,即韩、魏国的国力,他认为若韩魏将武力抗衡进行到底,六国最终的结果变不会至于此地。
2、论证利益不同,利益多少不一,导致各国互信的基础不一样。矛盾打一开始就有,集中暴发,导致合作失败,似乎是历史的必然。角度不同
苏洵的《六国论》从“赂秦而力亏”的角度论证六国破灭的原因,引出“为国者无为积威之所劫”的历史教训。
苏辙的《六国论》则从“韩魏附秦”招致六国相继破灭的角度,批评六国之士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
3、主旨不同
苏洵《六国论》的主旨在于批评秦的过失,揭示秦王朝覆灭的原因,总结历史教训,希望汉文帝明白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以仁义治天下。
苏辙《六国论》实为借古喻今,希望北宋统治者不要向契丹、西夏割地献物,妥协投降。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应该是违反历史发展的趋势。但本文论述亦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
扩展资料:
《六国论》的历史背景应从两个角度着眼:一是苏洵论述的六国灭亡那个历史时期的情况,借以了解苏洵立论的根据;二是苏洵所处的北宋时代的历史状况,借以明确苏洵撰写《六国论》的针砭现实的意义及其写作上的特点。
苏辙的《六国论》所选取的角度与当时的现实问题却很难联系起来。诚然,“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击中了北宋统治者的弊病,不无鞭笞告诫的意味。
但北宋王朝毕竟不是象六国那样外于分裂状态,它的“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并非表现在牺牲“韩魏”自毁屏障这一方面。
因此苏辙所选的角度也就缺乏现实的针对性,不可能强烈撼人心,迸发出思想光彩和战斗锋芒。当然,苏辙不因袭乃父,勇于提出新的见解,旧题翻新意,其独到精神还是应该肯定的。
参考资料来源:
苏洵苏轼苏澈三篇六国论的比较
这三篇《六国论》都对旧时代的魏,韩,赵,燕,楚,齐六国被秦所灭的原因进行论证.但他们所持论点并不相同.苏洵说六国破灭"弊在赂秦",3.以有尺寸之地(的 )他意在借古讽今,以此来批评北宋统治者对外妥协投降贿赂契丹,西夏的政策,但说六国破灭的原因只是"略秦",则不够全面.苏辙认为天下所重在于韩,魏,其它四国不助韩1.苟以天下之大[1]五、词类活用1.义不赂秦,魏,而招致灭亡,此论也有片面的地方.李桢却不同于"二苏"之见,他一方面说称霸天下之心六国都有,另一方面又唯心地说秦国称霸是因为"得天助",六国的失败是因为"失天助".由此可知,李桢之言说得更玄.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