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内容和意境是什么?

《天净沙·秋思》的内容:此曲写的是在深秋村野,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

静夜沙秋思马致远 静夜沙秋古诗静夜沙秋思马致远 静夜沙秋古诗


静夜沙秋思马致远 静夜沙秋古诗


静夜沙秋思马致远 静夜沙秋古诗


《天净沙·秋思》的意境:枯藤、老树、昏鸦这些意象表现的是萧索凄凉的景象,从而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孤独、惆怅、凄凉的心境。

《天净沙·秋思》是元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一首小令。

原文: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枝上栖息着黄昏时归巢的乌鸦。小桥下,流水潺潺,旁边有几户人家。在古老荒凉的道路上,秋风萧瑟,一匹疲惫的瘦马驮着游子前行。夕阳向西缓缓落下,极度忧伤的旅人还漂泊在天涯。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全曲无一“秋”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被赞为秋思之祖的成功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已选入7年级上人教版语文4课古代诗歌四首之一,8年级下苏教版语文书诗词曲三首之一,8年级下上教版语文书第十六课。

马致远 天净沙 秋思的写作背景及诗意, 背景及诗意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赏析:

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

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

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

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

幅画共18个字九个名词,其间无一虚词,却自然流畅而涵蕴丰富,作者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让九种不同的景物沐于夕阳的清辉之下,象电影镜头一样以“蒙太奇”的笔法在我们面前依次呈现,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深秋时节:几根枯藤缠绕着几颗凋零了黄叶的秃树,在秋风萧萧中瑟瑟地颤抖,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写出了一片萧飒悲凉的秋景,造成一种凄清衰颓的氛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悲戚.我们可以想象,昏鸦尚能有老树可归,而游子却漂泊无着,有家难归,其间该是何等的悲苦与无奈啊!接下来,眼前呈现一座小桥,潺潺的流水,还有依稀袅起炊烟的农家小院.这种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是那样幽静而甜蜜,安逸而闲致.这一切,不能不令浪迹天涯的游子想起自己家乡的小桥、流水和亲人.在这里,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

第二幅画里,我们可以看到,在萧瑟的秋风中,在的古道上,饱尝乡愁的游子却骑着一匹延滞归期的瘦马,在沉沉的暮色中向着远方踽踽而行.此时,夕阳正西沉,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而游子却仍是“断肠人在天涯”,此时此刻、此情此景,漂泊他乡的游子面对如此萧瑟凄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怎能不撕心裂肺,怎能不柔肠寸断!一颗漂泊羁旅的游子心在秋风中鲜血淋淋……

一支极为简短的小曲,表达了难以尽述的内蕴,形象地描绘出天涯游子凄楚、悲怆的内心世界,给人以震撼人心的艺术感受.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这首小令之所以获得如此高的赞誉,一方面是由于它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意义.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它有很高的艺术成就.比较明显的特点是:

1.简约与深细相依

古人宋玉曾用“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来形容美女身量的恰到好处.《天净沙秋思》文字之精炼,也可以说达到了不能再增、减一字的程度.全篇仅五句,二十八字,既无夸张,也不用典,纯用白描勾勒出这样一幅生动的图景: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至于游子为什么飘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自己去想像.这首小令,确实不愧为言简意丰、以少胜多的佳作.小令的前三句,十八个字,共写了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事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事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事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作者没有写这些事物的方位,也未写这些事物与游子活动的关系,但读者又可以想像得到,并把它们紧密地联系起来.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静景与动景相映

《天净沙秋思》的艺术效果,又得力于成功地运用映衬技法.作者将许多相对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在作者勾勒的秋景图上,一面是枯藤、老树、昏鸦在秋风萧飒中一派灰暗,一面是落日的余晖给枯藤、老树、昏鸦涂上一抹金黄的颜色;“小桥流水人家”,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从整个构图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但人是主体,景物是人活动的背景,把背景写充分了,主体就被烘托出来了.这正是相互映衬的妙用.

3.景色与情思相融

诗言志.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东西,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正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愁”与“水”本无联系,但作者借江水之多,喻愁之多,二者有“恰似”之处,用江水东流之景,表达无限的悲愁之情,十分深刻.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之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感情的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之中时,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触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所谓“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生”,就是这个道理.《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

《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全文翻译

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羁旅在外漂泊的断肠人浪迹天涯。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 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枯藤缠绕的老树的枝干上栖息着黄昏归巢的乌鸦,

小桥下潺潺的流水映出飘荡着炊烟的几户人家,

荒凉的古道上,迎着萧瑟的秋风,一位骑着瘦游子缓缓前行。

夕阳早已往西沉下, 漂泊未归的断肠人还远在天涯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全诗。

天净沙·秋思》是元散曲作家马致远创作的小令。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小令句法别致,前三句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全曲仅五句二十八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意蕴深远,结构精巧,顿挫有致,被后人誉为“秋思之祖”。

天净沙.秋思

枯藤②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③。古道④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 ⑤在天涯

词语注释⑴枯藤:枯萎的枝蔓。昏鸦:黄昏时归巢的乌鸦。昏:黄昏。 ⑵人家:农家。此句写出了诗人对温馨的家庭的渴望。 ⑶古道:已经废弃不堪再用的古老驿道(路)或年代久远的驿道。西风:寒冷、萧瑟的秋风。瘦马:瘦骨如柴的马。 ⑷断肠人:形容伤心悲痛到极点的人,此指漂泊天涯、极度悲伤、流落他乡的旅人,因为思乡而愁肠寸断。 ⑸天涯:天边,非常远的地方。

]作品译文

②枯萎的藤蔓,缠绕着古树,黄昏时分的乌鸦飞回树上栖息。小桥下,溪水流过两岸的人家。有个旅人骑着一匹疲惫的瘦马,迎着凌冽的秋风,缓缓行进在古老苍凉的道路上。傍晚的太阳正在西面落下,旅人极度忧伤,漂泊在远离故乡的地方。

这首小令很短,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却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图,并且准确地传达出旅人凄苦的心境。这首成功的曲作,从多方面体现了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一、以景托情,寓情于景,在景情的交融中构成一种凄凉悲苦的意境。

二、使用众多密集的意象来表达作者的羁旅之苦和悲秋之恨,使作品充满浓郁的诗情。

三、善于加工提炼,用极其简练的白描手法,勾勒出一由游子深秋远行图。

四、采用悲秋这一审美情感体验方式,来抒发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使个人的情感获得普遍的意义。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辛弃疾(1140-1207)享年67岁,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汉族。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词人和。 与苏轼齐名,并称苏辛,历史上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

西江月①·夜行黄沙②道中

明月别枝③惊鹊⑥,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④边,路转溪桥忽见⑤。

注释①西江月:词牌名。

②黄沙:黄沙岭,指江西上饶的沙溪古镇。

③“明月”句:苏轼《次韵蒋颖叔》诗:“明月惊鹊未安枝。”别枝:斜枝。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④社林:土地庙附近的树林。

⑤见:同“现”。

⑥别枝惊鹊:惊动喜鹊飞离树枝

译文月儿出来惊动了树枝上的鹊儿,轻轻吹拂的夜风中不时送来阵阵蝉鸣。稻花飘香沁人心脾,驻足聆听那一片蛙声,好似在为人们的丰收而欢唱着……七八颗稀疏的星星刚还远挂天边,转眼间两三滴细雨洒落山前,预示着将要下大雨了。

过去的小茅草屋还在土地庙的树林旁,走过桥转过溪水的源头,小茅店便忽然出现在眼前了。

赏析这首词是辛弃疾贬官闲居江西时的作品。着意描写上饶沙溪古镇的夜景。明月清风,疏星稀雨,鹊惊蝉鸣,稻花飘香,蛙声一片。词从视觉、听觉和嗅觉三方面抒写夏夜的山村风光。情景交融,优美如画。恬静自然,生动逼真。是宋词中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佳作。

长相思

原为唐教坊曲,后用作词调名。调名取自南朝乐府“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句,多写男女相思之情。又名《相思令》、《长相思》、《双红豆》、《吴山青》、《山渐青》、《忆多娇》、《长思仙》、《青山相送迎》等。此词见于黄升《唐宋诸贤绝妙好词》卷一。此调有几种不同格体,俱为双调,这里列举36字一体,前后片各四句,句句押平韵,逢第二句则叠首旬(或叠其末二字,也有不相叠者)。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①》注释、翻译、赏析

马致远

名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导读】

马致远(约1—约1321),号东篱,大都(今)人。年代约与关汉卿、王实甫同时。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对当时现实不满,晚年退隐。他是元代前期的杂剧和散曲作家,与关汉卿、白朴、郑合称“元曲四大家”,有“曲状元”的美称。所作散曲内容较广,辞采洗练,深为后世文人所喜爱。他的散曲多数作于退隐之后,在表现不满现实的同时,流露逃避现实的思想,带有消极情绪。散曲集有《东篱乐府》一卷。剧作有《汉宫秋》、《陈抟高卧》、《岳阳楼》等。

“天净沙”为越调常用曲牌。

【原曲】

枯藤老树昏鸦 ②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③ 。

【注释】

①这是马致远的一支名曲,写漂泊天涯的旅人情感。②昏鸦:傍晚暮色中归巢的乌鸦。③断肠人:悲伤到极点时肝肠寸断的人。这里指为思乡而愁苦的旅人。天涯:指天边。

【译诗】

枯藤缠绕的老树上飞落回巢的乌鸦,

溪流畔的小桥边零星住有几户人家,

荒寂古道上游子迎着秋风牵着瘦马。

看天边的夕阳已经落到山后面去了,

这为思乡愁断肠的人还流落在天涯。

【赏析】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散曲中最有名的曲子。这首小令篇幅短小,一共只有五句,二十八个字,但构思精巧,意境和谐,是精心撰写的佳作,是散曲中描写自然景色的绝唱,被人称为“秋思之祖”。作者并没有着力去刻画游子思乡、厌倦漂泊的思想感情,而是以凝练的笔法展现出一幅萧瑟苍凉的深秋图景:秋深日落,乌鸦归树,行人归家,而游子尚在天涯。这幅图景看似平淡无奇,却极富诗意,能给人以强烈的感染,让读者自然感受到浪迹天涯的游子的凄凉心情。

曲子前四句侧重写景,最末一句点情。前四句诗人采用类似“蒙太奇”式的手法,接连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组成了一组组镜头。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具有强烈悲凉色彩的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很自然地寄寓于图景之中。尤其第二句的“小桥流水人家”,其造景与前后句的造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一方是安逸、悠闲、温馨,一方是奔波不定,有家无归。在这种强烈的反中,旅人凄苦、孤寂的情状得到了有力的烘托。一句是点睛之笔。在前边精心勾勒的凄凉秋景中,突出勾勒一位“断肠人”的形象,强烈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愁苦的悲凉情怀。

这首小令格调清逸,笔法凝练,以一些富有特征的事物,构成萧瑟凄清的意境,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是元曲乃至古典文学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天净沙·秋思 (其一)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其二) [元]· 马致远 平沙细草斑斑, 曲溪流水潺潺, 塞上清秋早寒。 一声新雁, 黄云红叶青山。

天净沙·秋思(其三) [元]· 马致远 西风塞上胡笳, 明月马上琵琶, 那底昭君恨多。 李陵台下, 淡烟衰草黄沙。

注释]

天净沙:选自《全元散曲》。天净沙:曲牌名。

秋思:散曲的题目。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译诗、诗意]

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断肠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赏析]

这首曲子的题目叫《秋思》,是一篇悲秋的作品。秋士易感,是文坛古老的传统。自屈原的《离骚》起一直延续到现在。《乐记》中说:“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意思是外物使人内心的情意活动起来。那又是什么东西能让外物动起来呢?《诗品》云:“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他认为,这种能让物动,从而引起你内心感动的是‘气’。那气又是什么呢?古人认为,宇宙间有阴阳二气,是它们的运行才产生了天地万物和四时晨昏。譬如:夏天阳气最盛,所以草木茂盛。但盛到极点就开始衰落,阴气渐生,慢慢到了秋天和冬天。秋冬之际阴气最重,因而草木衰败。阴到极点又转为阳,阳生而万物长,所以春天就会百花齐放。由于四季的冷暖不同,自然景色也不同,人的内心也就随着这些变化而感动。春天草木的萌发让人联想到美好,所以引起喜欢的心理。秋天草木的凋零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与终结。因此会让人感到忧愁和悲伤。《离骚》中屈原叹道:“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宋玉在《九辩》里说:“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陆机《文赋》云:“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虽然他们所处的时代不同,但他们的思想感情是相同的。

再看他的布景:“又是黄昏,一天快要结束。夕阳斜挂在山头欲落还留的样子,依依不舍得完成了一天的使命。眼前的景色真是满目凄凉,藤是枯萎的藤,已经没有了生命。树是千年老树,飒飒的西风在吹着它走向风烛残年。道是荒凉的古道,马是体弱无力的瘦马。飘零在天涯海角的人,面对如此萧瑟的景色怎么能不断肠呢。你看这小桥、流水、人家都是那么安详,那么静谥。又是那么温馨。而我的家乡、亲人却又离我那么远。哦,他们还好吗?天气渐渐变冷,他们加了衣服吗?买了被子吗?这一切的一切是都么让人牵挂。既然那么让人牵肠挂肚,我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为了所谓的前程吗?为了那所谓的功名吗?那功名离我近吗?远吗?京城的路还有多长呢?我又是那么的迷茫。在这样的黄昏中,在这样的古道上。又是这样萧瑟的季节。我是继续去追求功名呢?还是会去服侍那年老的双亲呢?我自己也不能回答自己。只好满怀愁绪徘徊在漫漫得古道上了……。”如此萧瑟的景色让人满目凄凉,又加上安详,温馨的小桥、流水、人家做反衬,使愁情更为深切,悲伤更为凄沥。写景之妙尽妙于此也!

再看他用字:“枯,老,昏,古,瘦,下一字便觉愁重十分,成一句已经不能自己。至于成篇可让人泣不成声也。最绝处在马之前下一‘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求功名之困苦。让人读之而倍感其苦,咏之而更感其心。读此曲而不泪下者不明其意也。

天净沙·秋思 (其一)

[元]·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其二)

[元]· 马致远

平沙细草斑斑,

曲溪流水潺潺,

塞上清秋早寒。

一声新雁,

黄云红叶青山。

天净沙·秋思(其三)

[元]· 马致远

西风塞上胡笳,

明月马上琵琶,

那底昭君恨多。

李陵台下,

淡烟衰草黄沙。

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元马致远,平沙细草斑斑,由溪流水潺潺,塞上清秋早一寒。一声新雁,黄云红叶青山。……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越调·天净沙·秋思》(马致远)诗句译文赏析

越调·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系列:元曲精选-经典元曲三百首

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籐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一]。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二]。

注释

[一]古道:古老的驿路。李白《忆秦娥》词:「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张炎《念奴娇》词:「老柳官河,斜阳古道,风定波犹直。」

[二]断肠人:指飘泊天涯、百无聊赖的旅客。

赏析

开头两句「枯籐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就给人造成一种冷落暗淡的气氛,又显示出一种清新幽静的境界,这里的枯籐,老树给人以凄凉的感觉,昏,点出时间已是傍晚;小桥流水人家使人感到幽雅闲致。12个字画出一幅深秋僻静的村野图景。古道西风瘦马,诗人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苍凉凄苦的意境,为僻静的村野图又增加一层荒凉感。夕阳西下使这幅昏暗的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自然的寓于图景中。一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这时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在残阳夕照的荒凉古道上,牵着一匹瘦马,迎著凄苦的秋风,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透露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恰当地表现了主题,这首小令是采取寓情于景的手法来渲染气氛,显示主题,完美地表现了漂泊天涯的旅人的愁思。与此曲感情比较相似的还有杜甫一首诗中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马致远一曲小令,短短28字,意蕴深远,结构精巧,平仄起伏,顿挫有致,音韵铿锵,直贯灵心。其四射的艺术魅力,倾倒古今多少文士雅客,骚人才子。曲中意味,既「深得唐人绝句妙景」(《人间词话》),又兼具宋词清隽疏朗之自然,历来被推崇为描写自然的佳作,堪称"秋思之祖"(《中原音韵》)更被王国维称赞其秋思为小令之者。它勾画了一幅浪迹天涯的游子在深秋黄昏时刻孤寂无依的悲凉处境和思念故乡的愁苦心情。你看: 夕阳下, 乌鸦归巢, 小桥边,农人回家; 而荒凉古道上, 瑟瑟秋风中, 我们的主人公却是疲人瘦马,踽踽独行,夜宿何处, 明日何往?都还不得而知。这又怎不叫他愁肠寸断、倍思故乡! 全曲不著一"秋", 却写尽深秋荒凉萧瑟的肃杀景象; 不用一"思", 却将游子浓重的乡愁与忧思写得淋漓尽致。正所谓:「不著一字, 尽得。」 「枯籐老树昏鸦,」 小令伊始,由近处着笔,「在一株枯籐缠绕的老树枝头,几只乌鸦守在巢边『哇哇』怪叫」,就将一幅萧瑟肃杀的深秋景致展现在读者眼前,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 「籐」、「树」、「鸦」,本是郊野司空见惯的景物,并无特别之处,可一旦与「枯」、「老」、「昏」结合匹配,一股萧瑟肃杀之气立即从字里行间油然升起,笼罩在读者心头,再加上平仄的转换与音韵的配合,「平平—仄仄—平平—」,两字一顿,语调由低转高,再由高转低,「枯、老、昏」依次递进,紧压过来,让人顿感气息闭塞,真有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小桥流水人家,」诗人笔锋一转,读者的视线也跟着带向远方,一组充满和平安详生活气息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高度紧张的情绪也因此一缓,长长地吐出一口气来。这既是对远处风景的诗意描绘,也表现了漂泊的诗人对悠闲恬静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与渴望。在平仄的运用上,采用了「仄平—平仄—平平—」的组合方式,语调也因平仄的转换而显得欢快与和缓起来。「小桥流水人家」也因此而成为描写诗意的田园生活的千古绝句。 「古道西风瘦马。」诗人笔锋一收,又将我们从美好的憧憬与向往中拉回到无奈的现实里来:古道萧索、西风凋零、瘦马宛然,无论情愿不情愿,喜欢不喜欢,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浪迹天涯的孤行苦旅还得继续。「仄仄—平平—仄仄—」,音声一变,气息也由舒缓再次转为短促,显示出诗人的激愤的情绪,我们的心情也不由自主地跟着紧张起来。 「夕阳西下—,」「平平平仄——」我们的心再次被诗人揪起来:落日西逝,暮霭笼罩,颠沛劳顿的诗人今夜会宿在何处?明日还将去往何方? 「断肠人在天涯。」 诗人此时愁苦之情溢于言表,是一种浓浓的离愁才下眉头,又上心头,所以「仄平平—仄平平——」诗人发出一声仰天浩叹,就此作结。 「伤心的旅人,在遥远的异乡漂泊流浪。」是伤心?是孤寂?是悲哀?是无助?还是无奈?又似乎是兼而有之。这既是诗人对人生际遇的感怀与嗟叹,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有力质问和无情揭露。整首小令初看起来,纯用白描手法,仔细揣摩,却又满是比喻象征。用词之精炼准确,结构之精致巧妙,寓意之深刻广泛,实为罕见。

这首小令寓情于景,生动的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乡的人的悲哀。这首小令句法别致,前三行全由名词性词组构成,一共列出九种景物,言简而义丰。 「断肠」二字为诗眼。抒发了一个飘零天涯的游子在秋天思念故乡、倦于漂泊的凄苦愁楚之情。这首小令寄情于物,把凄苦愁楚之情,通过众多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刻画得淋漓尽致。

句意:枯籐老树昏鸦,

枯萎的籐蔓,垂老的古树,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首句就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秋天毫无生气的萧索景象,恰与游子悲凉的心境相吻合。

小桥流水人家,

纤巧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温暖的茅屋,安谧而温馨。

第二句的画面转为明净。这样生意盎然、充满人间温情的家的景象,会激起游子怎样的情感呢?是向往吧,但向往过后更添悲凉——因为他只是过客,这一切不属于他。

古道西风瘦马。

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马载着游子,冒着凌冽的西风踟蹰而行。

第三句这幅悲凉的画面,让读者可以想见马上的游子凄苦的神情。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何处是归宿?哪里是家乡?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

第四句 收束中表现了游子思乡的悲凉情感。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诗的意思是什么?

【越调】天净沙·秋思

作者: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

远望黄昏时的乌鸦,正在寻觅枯藤老树栖息,(枯藤老树昏鸦.衬托游子对家乡思念)

近看有正依傍着小桥和流水伴居的人家,(小桥流水人家.作者对家乡的情怀想念)

眼前只有一匹瘦马驮着漂泊的游子,(古道西风瘦马.抒出自己的悲痛)

在秋风古道上慢慢移步.看夕阳的余晖已经昏螟西下.(夕阳西下,)

羁旅在外漂泊的人浪迹天涯,思念到肠断.(断肠人在天涯.比喻游子思念家乡的悲心,痛到了“肠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