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的内涵有哪些?

在众多的生态文明定义中,可以归纳为三种生态文明观:纯自然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文明观和广义生态文明观。

生态文明的五个特殊功能_生态文明的主要生态文明的五个特殊功能_生态文明的主要


生态文明的五个特殊功能_生态文明的主要


1,纯自然生态文明观,这是一种基于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其内涵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主动保护客观世界,积极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

这种生态文明定位于人类保护与恢复自然以实现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是以保护与恢复包括人类在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稳定与完整为奋斗目标的一切进步过程和积极成果。

2,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文明观,这是一种基于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与能动性和谐协调统一的生态文明观,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态文明观将生态文明概括为人类以实现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与能动性和谐的协调统一为目标的一切进步过程与积极成果。

即生态文明的本质是人类保护与恢复自然和改造与变革自然的协调统一,是实现自然生态平衡与实现人类自身经济目标的协调统一,也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协调统一。

不难发现,这种生态文明直接揭示了当代自然生态危机的主要成因,即是人与自然的自然性和谐与能动性和谐之间,或者说是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出现了失调与对立;同时也给我们指明了解决危机的必然途径,即必须实现它们之间的协调统一,这种生态文明概念自身涵盖了纯自然生态文明观。

3,广义生态文明观,这是一种基于既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又是人与人的和谐的生态文明观,其实质是将人类系统纳入自然生态系统而构成的广义生态系统的和谐。

广义生态文明观认为,生态文明的本质要求是实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双重和谐,进而实现、经济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生态文明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之间并不属于并列关系,生态文明的概括性与层次性更高、外延更宽。

种生态文明观旨在解决纯生态危机,第二种生态文明观旨在解决“生态,经济”恶性循环,第三种生态文明观旨在解决广义的生态危机(自然生态系统危机和系统危机)。

作为指导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观,应该采用广义的内涵,即:生态文明是在工业文明的背景下,以和谐发展观为指导,及时协调解决人类发展中的生态因子矛盾和因子矛盾,实现“人地”共荣。

扩展资料:

生态文明主要目标:

到2020年,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生态文明主流价值观在全得到推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与全面建成目标相适应。

1,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进一步优化。经济、人口布局向均衡方向发展,陆海空间开发强度、城市空间规模得到有效控制,城乡结构和空间布局明显优化。

2,资源利用更加高效。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45%,能源消耗强度持续下降,资源产出率大幅提高,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

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到65立方米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3,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减少,大气环境质量、重点流域和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得到改善,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80%以上,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持续提升,土壤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森林覆盖率达到23%以上,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56%,湿地面积不低于8亿亩,50%以上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治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35%,生物多样性丧失速度得到基本控制,全国生态系统稳定性明显增强。

4,生态文明重大制度基本确立。基本形成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追究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和用途管制、生态保护红线、生态保护补偿、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等关键制度建设取得决定性成果。

参考资料来源:

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应具备的特性

1、生态文明决策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局高度通盘考虑,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要针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问题和突出问题,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

并要统筹各方力量形成合力,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地区的重大事项,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贯穿和深刻融入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

2、生态文明评价制度。

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

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等内容作为重点纳入到目标体系中。

探索建立有利于促进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探索建立体现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价值的资源环境统计制度,探索编制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

3、生态文明管理制度。

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健全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体制,统一行使全民所有自然资源所有者职责。

完善自然资源监管体制,统一行使所有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统一监管所有污染物排放,实行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推进行业性和区域性特征污染物总量控制,使污染减排与行业优化调整、区域环境质量改善紧密衔接。

完善环境标准体系,实施更加严格的排放标准和环境质量标准。

着力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和重点区域大气污染治理,鼓励有条件的地区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使这些地区环境质量率先改善。

依法依规强化环境影响评价,开展政策环评、战略环评、规划环评,建立健全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联动机制。

按照谁受益谁补偿原则,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下游地区之间、生态受益与生态保护地区之间的生态补偿机制,研究设立生态补偿专项资金,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

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制度,对野生动植物、生物物种、生物安全、外来物种、遗传资源等生物多样性进行统一监管。建立公园体制。

实行以奖促保,把良好的生态系统尽可能保护起来、休养生息,优先保护水质良好的湖泊。加快自然资源及其产品价格改革,全面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生态环境损害成本和修复效益,促进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

继续深化绿色信贷、绿色贸易政策,全面推行企业环境行为评级。加强行政执法与门衔接,推动环境公益诉讼,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在高环境风险行业全面推行环境污染强制保险。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健全听证制度,对涉及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公众检举揭发环境违法行为。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培育和环保组织健康有序发展。

4、生态文明考核制度。

将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环境保护成效的指标纳入地方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大幅提高生态环境指标考核权重。在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主要考核生态环保指标。严格干部追究,对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

建立生态环境损害终身追究制。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

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制度逐步健全,公园体制试点积极推进。

全面节约资源有效推进,能源资源消耗强度大幅下降。重大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进展顺利,森林覆盖率持续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明显加强,环境状况得到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合作,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者。

什么是生态文明?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如何看待生态文明建设在五位一体中的作用

的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特色总体布局,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四位一体”的基础上,增添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组成之一,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发挥重要的成员功能,还要与其他“四大建设”融为一体,共同发展,齐力推进特色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而,其地位更突出,功能也更特殊。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五位一体”整体推进特色建设的高度来认识,深刻把握生态文明建设对“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特殊意义和作用机制,对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净化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的净化功能,不仅包括对自然生态的净化,还包括对人类文明系统和人类自身的净化。生态文明倡导“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爱护自然”的价值理念,承认并遵循自然应有的主体性和文明性,因此,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生态环境建设,既要加强生态环境的治理,又要加强生态保护,实施生态修复,让自然生态休养生息和按规律发展进化,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还自然应有的“天蓝、地绿、水净”的美丽景观,实现对自然生态的净化。作为对工业文明的反思和超越,生态文明要求摒弃“人类中心主义”的工业文明价值观以及“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排放”的工业化模式,运用生态文明的理念和技术等,对工业文明下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及其组织运行系统进行生态化改造,使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退化脱钩,制度和文化意识符合生态文明理念,实现对人类文明系统的净化。与此同时,人的价值观、人性以及人格也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得到净化。工业文明的理论和实践将人性的多面性、复杂性单纯地抽象为“理性经济人”,人性中自私和追求物质利益的一面在工业文明的价值体系和制度框架下得到化发展,而人性中对人与自然、人与融洽关系的追求却被忽视和弱化。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除去人性中过度自私和化追求物质利益的“杂质”,唤醒人性中的生态良心和生态意识,不仅遵从“经济理性”,也要遵从“生态理性”,回归多面人性,推动人从“经济人”到“生态理性文明人”的转变,实现人格的净化,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提升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文化与等建设的过程,既是一个生态化的过程,也是一个绿色转型和质量提升的过程。我国在工业化尚不发达、工业文明程度还不高的情况下建设生态文明,不是全盘否定工业文明,而是对被工业文明固化和锁定的价值理念、行为模式和制度安排等进行生态化改造和绿色提升。通过实施空间管治,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立可持续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使空间开发更加有序、资源环境利用更加集约节约、产业结构更加生态化高级化、生态制度更加法制化,从而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竞争力、文化软实力以及可持续发展能力都提升到新的水平。

协调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通过净化人与自然的关系,重塑人与人、人与的关系,协调“五位一体”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终协调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建设、建设、文化建设和建设是一个有机整体,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新成员的加入,通过融入“四大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打通各建设系统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利于各建设系统之间形成相互支持、彼此推动的良性机制。工业文明具有强大的惯性,生态文明不可能像从原始文明到农业文明再到工业文明一样,自发、自动地形成,而必须对现行体制机制进行生态化改造,对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弊端进行绿色变革和创新,从而为经济、文化、建设的生态化提供强制力量,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和解放,也促进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协调。

融合功能

经济、、文化和“四大建设”是现实运行中的系统,生态文明建设融入这个系统,不是简单叠加,也不是以一个的外在因素“输入”或“植入”,而是在基本不改变现实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目标和内容等要素,体现和融合在现实系统的目标、任务与部署之中,使之成为现实经济运行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现有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合二为一”,而不是“两张皮”“两条线”。

滋养功能

根据有机体理论,人类是一个不断运动和发展着的活的有机体,只有在与自然界进行物质变换中才能存在和发展,人类所创造的各种积极成果以及所积累的各种文明都无法离开生态环境这一自然基础。生态文明建设为“四大建设”奠定坚实的自然基础,提供丰富的养分,起到“滋养”作用。生态环境建设为经济建设奠定坚实的自然基础和源头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可持续能力;发达的生态经济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物质基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保障生态安全,有利于稳定和发展,加快和法治进程;生态文化建设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增添新的内容,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保障群众的环境权益、提高健康水平,是促进民生改善和和谐的重要条件。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一、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阶段性特征是探索创新。具体而言,包括3个特点:

1、以探索科学发展模式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线。

2、 以加强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

3、以各种形式的生态区、试验区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抓手。

二、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六大原则”。

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让自然生态美景永驻人间,还自然以宁静、和谐、美丽。

2、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加快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

3、良好生态环境是普惠的民生福祉,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重点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

4、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要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

5、用严格制度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制度创新,强化制度执行,让制度成为刚性的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

6、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深度参与全球环境治理,形成世界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应对气候变化合作。

扩展资料: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生态文明是生态哲学、生态学、生态经济学、生态现代化理论等生态思想的升华与发展,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成果。

生态哲学是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和方法研究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普遍规律的科学。当代主客观一体化的生态哲学启始于主义思想。主义生态哲学理论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其主题是人与自然环境的辩证统一关系。

生态学是以“生态”或“生态道德”为研究对象的应用学。生态学打破了“人类中心主义”,要求人类将其道德关怀从延伸到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环境。生态学认为,当代人不能为自己的发展与需求而损害人类世世代代满足需求的条件。

生态经济学是研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复合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运动规律的学科。生态经济学认为,相对于生态系统,经济规模发展得越大,施加给地球自然的压力越多。生态经济学提出,把处理污染物的费用包括在产品成本之中,经济政策的形成必须以生态原理建立的框架为基础。

生态现代化理论是研究利用生态优势推进现代化进程,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双赢的理论。建设生态现代化,必须把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综合起来考虑,加快推进发展模式由先污染后治理型向生态亲和型转变,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一时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