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_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评价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贯串全诗的中心景动是
春江潮水连海平,注释海上明月共潮生。明月 《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辞曲·吴声歌曲》旧题。张若虚这首拟题作《春江花月夜》技压群芳,以其非凡的艺术魅力流传千古,可以说是张若虚赋予了《春江花月夜》鲜活的艺术生命力。王闿运《论唐诗诸家源流——答陈完夫问》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李贺、商隐挹其鲜润;宋词、元诗,尽其支流。”对于《春》诗的起源、影响、地位做了准确的评价,高度的赞誉。现代诗人、学者闻一多也给予了《春江花月夜》高度的评价,“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在对《春江花月夜》反复的揣摩分析中,我深深感到它的魅力,我相信一首诗,尤其是一首可遇而不可求的好诗,它本身就是一种生命表达形式,而这种生命表达形式在《春江花月夜》中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朱光潜在《诗论》中说,“诗是人生世相的返照,每个诗的境界都必有情趣和意象两个要素。”宗白华也说:“意境是情与景(意象)的结晶品。”那么在《春江花月夜》中所表现的情趣是什么样的呢?它又是如何与诗歌的意象融合在一起而形成诗的意境,造成读者的审美感受呢?我用下面这个结构式表示《春》诗意境的结构: 自然美 哲理美 人情美 月之色 月之问 月之情 }月之魂(意) (象) (理) (情) 《春江花月夜》中包括了人生中美好的良辰美景,由春天、夜晚、江水、花树、明月构成了一幅清丽优美的画卷,其中春、江、花、夜只是背景,明月才是诗人极力渲染的意象。在《春》诗中,月的意象美好纯净,月光所极之处,万物无不染上那一份纯净、清幽,体现出春江花月夜的意境美。 《春》诗中的月色极开阔,也极清丽,“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一轮明月从春江上冉冉升起,这个意象是如此的阔朗和美丽,让人有面对神奇造化时的屏息之感。明月朗照之下,滟滟的水波,花草丛生的芳甸,如同披上霜雪的花树,银色的沙滩,一切是如此的清丽出尘,神秘朦胧。 诗人在这江天一色的月色下,内心变得澄明清净,心与自然有了一种灵性的交流。伟大的诗人屈原曾有过《天问》,表现了人类对于自然宇宙的不息探索,一千多年后的张若虚也发出了对宇宙的的疑问,这充分体现了诗人所特有的“宇宙意识”。闻一多先生曾强调诗中所体现的宇宙意识,认为“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闻一多《唐诗杂论·宫体诗的自赎》)。 我认为这是不准确的。《春》诗中间感叹问月的八句,一方面体现出了宇宙自然的宁静、深邃、博大、浩渺,但在诗人心中,江月虽然恒存,却永远如一、单调,没有变化,没有生命,不过是单调的重复罢了;人生虽然短暂,但作为群体的人类是代代绵延、繁衍不尽的;作为个体而言,人生的悲喜丰富而生动。正如沈从文所说,“对于一切自然景物,到我单独默会它们本身的存在和宇宙的微妙关系时,也无一不感觉到生命的庄严”(《水云》)。在感受到永恒与短暂,无限与有限的冲突和矛盾后,诗人把深情的目光投向可恋慕的人生,而这人生的精华就是“情”。 诗人紧扣“春江明月”,由江月生发出种种诗情意理。从“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一句可以感受到游子对思妇的怜爱和不能陪伴的歉疚,而“卷不去”、“拂还来”、“愿逐月华流照君”又细腻地刻划出思妇的痴与怨。月色可恼,却又痴想着能像月光一样跨越时空与游子常伴,这种深情是多么感人,多么投入,多么执着!相比之下,宇宙自然的永恒与无限是虚无的、冷漠的,而充满喜悦与烦恼的人生才是丰富的和美丽的。情爱和烦恼织成了多彩的人生,虽然渺小,却是真实可感的,这就是人们对生存价值的肯定,是乐观、向上的生命意志的体现。 八句,令人低徊。时光将去,岁月将老,而回家的日子遥遥无期,残月又西斜,斜月将隐入海中,在明月之下,有几人可以回到温暖的家呢?家,这也是诗人用来与自然相抗衡的力量所在。“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作者肯定的是短暂、渺小却美好、丰富的人生,这令我在回味中有深深的感动。很多诗人在写景时,往往喟叹自然永存、繁华短促,往往在人生与自然、有限与永恒的鲜明对照中选择归依后者,千秋永在的自然山水高于转瞬即逝的人世繁华,强调对人生的放弃,而在《春江花月夜》中,诗人羡慕着在月夜里回家的游子,想象中出现的却是温暖实在的家园。大时代中漂泊在外的游子不是无根的浮萍,而面对人生不能常聚的无奈,面对永恒与短暂、有限与无限的困惑,需要一种归属感来与之抗衡,这就是“家”的意象的意义所在。 诗人从对春江上月景的描摹到对宇宙发出理性的探寻,然后又抒写对人生的眷慕,都是以月为观照物。随着月升月落,自然在流动,时空在变化,诗情由宇宙到内心,由理性追问到情感抒发,造成神与月游的心理感受,达到情趣与意象的完美契合。正如歌德听说:“艺术家一旦把握住一个自然对象,那个对象就不再属于自然了,而且还可以说艺术家在把握住对象的那一顷刻中就是在创造出那个对象,因为他从对象中取得了具有意蕴、显出特征,引人入胜的东西,使那对象具有更高的价值。”(朱光潜《西方美学史》)而对明月意象的成功把握正是来自于诗人张若虚对生命的热爱,来自诗人矛盾困惑的内心、自我反省以及对人类精神的深刻追求。 我国传统美学中,对情的强调是一贯的。《毛诗序》说,“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陆机认为“诗缘情而绮靡”。对于诗歌而言,情感是诗歌的本质。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深情无限,可谓不失其赤子之心,这也是《春》诗的魅力之所在。 《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的作者是初唐张若虚,开元初,他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他留给后人的作品不多,《全唐诗》中仅存二首,而这首《春江花月夜》又是是的一首,它号称以“孤篇横绝全唐”,奠定了张若虚在唐代文学史的不朽地位。 此诗兼写春、江、花、月、夜及其相关的各种景色,而以月光统众景,以众景含哲理、寓深情,构成朦胧、深邃、奇妙的艺术境界,令人探索不尽,玩味无穷。 全诗可分前后两大段落。“长江送流水”以前是前一段落,由春、江、月、夜的美景描绘引发关于宇宙、人生的哲理思考。发端两句,展现了“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的辽阔视野。一个“生”字,将明月拟人化;一个“共”字,又强调了春江与明月的天然联系。江流千万里,月光随波千万里;江流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总而言之,月光、江波互相辉映,有春江处,皆有明月,何等多情!诗人立于江畔,仰望明月,不禁产生了“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疑问。对于这个涉及宙宇生成、人类起源的疑问,诗人自然无法回答。于是转入“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的沉思。宇宙永恒,明月常在;而人生呢,就个体而言,生命何其短促!然而就人类整体而言,则代代相传,无穷无尽,因而能与明月共存。所以虽然不知“江月何年初照人”,但从“初照”以后,照过一代人,又照一代人。诗人对比明月的永恒,对人生的匆匆换代不无感慨,然而想到人类生生不已,自己也被明月照耀,又油然而生欣慰感。由此又作进一步探求:一轮“孤月”,永照长江,难道是明待她的意中人而至今尚未等到吗?于是由江月“待人”产生联想,转入后一段落。“孤月”尚且“待人”,何况游了、思妇?诗人于是驰骋想像,代抒游子、思妇两地相思、相望之情。 诗人想象“谁家今夜扁舟子”,正经过江边的“青枫浦”,目睹“白云一片去悠悠”而生飘泊无定的旅“愁”,于是相思“何处明月楼”。从“应照离人妆镜台”的那个“应”字看,“可怜楼上月俳回”以下数句,都是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想象妻子如何思念自己之词:妻子望月怀人而人终不至,因而怕见月光。但她可以卷起“玉户帘”,却卷不去月光;可以拂净“捣衣砧”,却拂不掉月色。“此时相望不相闻”,而普照乾坤的月华是能照见夫君的,因而又产生了“愿逐月华流照君”的痴想。追随月光照见夫君,当然不可能,于是又想按照古代传说托鸿雁、鲤鱼捎书带信,然而鸿雁奋飞,也飞不出明月的光影;鲤鱼腾跃,也只能激起水面的波纹。接下去,诗人想象中的“扁舟子”思家念妻,由想象而形诸梦寐。他在梦中看见落花,意识到春天已过去大半,而自己还未能还家。眼睁睁地看着“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溶月复西斜”,时光不断消逝,自己的青春、憧憬也跟着消逝,然而碣石、潇湘,水远山遥,怎能乘月归家?以“落月摇情满江树”结束全篇,情思摇曳,动人心魄。自“白云一片”至此,写游子、思妇的相思而以春、江、花、月、夜点染、烘托,想象中有想象,实境中含梦境,心物交感,情景相生,时空叠合,虚实互补,从而获得了低徊宛转、缠绵俳恻、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全诗三十六句,每四句换韵,平、上、去相间,抑扬顿挫,与内容的变化相适应,意蕴探广,情韵悠扬。 这篇诗受到明清以来诗论家的高度赞扬。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三云: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流畅婉转,出刘希夷《白头翁》上。”锺惺《唐诗归》石:“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真化工手!”陆时雍《唐诗 镜》:“微情渺思,多以悬感见奇。”王尧衢《古唐诗合解》云:“情文相生,各各呈艳,光怪陆离,不可端倪,真奇制也!”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更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标题《春江花月夜》是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此曲调创始于陈后主,其主要特色是艳丽柔靡。这首长篇歌行以春江花月夜为背景,将画意、诗情与对宇宙奥秘和人生哲理的体察融为一体,创造出情景交融、玲珑透彻的诗境。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诗人首先从春江月夜的美景写起,月色中,烟波浩淼而透明纯净的春江远景展现出大自然的美妙神奇。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诗人睹物思情又情不自禁地引出对宇宙人生的思索。“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时空无限,生命无限,表现出一种辽阔深沉的宇宙意识,可是光阴似流水,一去不复返,诗人此时又陷入了无限的感伤和迷惘。所以接下来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开始叙写人间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明静的诗境中融入了诗人淡淡的哀伤。这种忧伤随着月光、流水的流淌徐徐改变。 全诗以“不知乘月几人归? 落月摇情满江树” 结尾,深情缅邈,令读者陷入了对宇宙人生的深思。《春江花月夜》这首诗语言优美、生动、形象,富有哲理意味,它将真实的生命体验融入优美的兴象中,营造出了一个空明纯美的诗歌意境。特别是“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几句更是成了千古绝唱,为后人一直所传诵!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_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评价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_春江花月夜张若虚评价
为什么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唐朝不出名?
灩灩(1)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无月明。一首诗无论好与不好,是所出名还是要依靠很多的因素的,当然就像千里马需要伯乐一样。好的诗不会隐姓埋名太久,总会被人所发现所知道。而我们可以看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在唐宋元三个朝代都无人理会,但是到了明朝才开始慢慢的被人注意到,而到如今这首诗已经闻名于天下了。
张若虚虽然非常有才华,但是并没有自己的诗集留存于世间,所以大多数的诗作都已经不知道去了哪不知道这江上的月亮,在等待谁人的惠顾,里。一直到了明朝才被明朝的诗学家所看中,将他的作品放入诗选中。而在这之前赵乐旭的大部分作品都遗失在了历史的浩瀚中。
而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在唐朝之所以火不起来,首先是因为唐朝初期的时候诗歌是处于一个大变革的 时代背景下,而各路的大神层出不穷,而这首诗歌一直沿用的是乐府旧题,但是宫体诗在当时已经是由盛转衰的一种情况了,所以说这么好的一篇佳作,在这样的历史时代背景下就是会被湮没的。
并且《春江花月夜》它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它吸取了南北朝四六骈体的精华和清秀之外,为令人称赞的就是他在其中蕴含了对宇宙这样大概念的一种哲思,偏生这种格式的诗在唐朝初期其实是不怎么算流行的。
所以说在现在的我们再来看这首诗,不能说《春江花月夜》可以压倒全唐的这些唐诗,但是这篇作品能在当时唐朝诗才辈出的状况下占据一席之地。面对李白,杜甫这样的诗仙,诗圣也不落下风,自然是无可厚非的。
如何评价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在思想与艺术上都超越了以前那些单纯模山范水的滟滟随波千万里 ③ ,何处春江无月明。景物诗,“羡宇宙之无穷,哀吾生之须臾”的哲理诗,抒儿女别情离绪的爱情诗。
诗人将深邃美丽的艺术世界特意隐藏在惝恍迷离的艺术氛围之中,整首诗篇仿佛笼罩在一片人生一代代地无穷无尽,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总是相像。空灵而迷茫的月色里,吸引着读者去探寻其中美的真谛。
扩展资料《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
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把读者引进了一个目眩五彩、浑然忘我的境界。
春江花月夜翻译?
唐诗不代表唐朝时期的诗,有着发展过程。《春江花月夜》是真正意义上的唐诗的开端。只有《春江花月夜》被称为篇唐诗,影响唐诗的格律。那么先看下作者。作者: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闪耀千万里,什么地方的春江没有明亮的月光。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的闪烁。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月光象白霜一样从空中流下,感觉不到它的飞翔,它照得江畔的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水、天空成一色,没有些微灰尘,只有明亮的一轮孤月高悬空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河年初照人?◆
江边上什么人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初照耀着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不知江上的月亮照耀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春枫浦上不胜愁。◆
游子象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漂流?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
美好的闺房中的门帘卷不去月光,在捣衣石上拂去月光但它又来了。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送信的天鹅能够飞翔很远但不能随月光飞到您身边,送信的鱼龙潜游很远但不能游到您身边,只能在水面激起阵阵波纹。
◆昨日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昨天晚上梦见花朵落在悠闲的水潭上,可怜春天过了一半还不能回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江水流走春光,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月亮晚晚落下,如今又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不知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解读
深夜翻看程千帆先生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解》①,见到前辈诗论家许多精彩的评解,不禁为之惊叹,深受启发。然细观之,其中虽多有珠玉之见,但仍存其弊,故冒着被人耻笑之危险,以我之浅见解读此千古绝唱,或许有一两句可取,则不废我子夜之功也。
仅这五字列于此,犹如灿锦呈于眼前。春、江、花、月、夜,在的文学里,在文人的心中,无一不美妙,无一不含情。虽喻之为灿锦,但不是堆红叠艳、奢华腐靡。先想象之,看他下文能翻出什么好诗文。
首句即点出春、江、月,且暗藏夜。这江是与海连的,我们且不论江是何处之江,海是何处之海。江潮把江海连在一起,分不清江海,亦分不清海天。春江连海,可见气象之大。潮水起伏,明月由海潮中涌出,此情此景,非人间可见,张若虚飞入天上乎?不禁让人想到稍后的张九龄写的《望月怀远》中的“海上生明月”②,固然很好,但是没有海潮的托浮,那明月自然也就少了一层动感,少了一层意境。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滟滟何义?《应用汉语词典》解释的很好——“水的光色。③”所以苏轼曰:“水光潋滟晴方好”。“滟滟随波千万里”,什么滟滟随波?当然是明月。我们看那江波之上流动的色彩,谁能分清是水波,还是光波?这岂非天上境界,人间何有?且看这潋滟的月色,随波漂浮,三千里江山无不被笼罩在春光月色中也,又岂非张九龄讲的“天涯共此时”。此两句再次铺陈春、江、月、夜之景。
如果说张九龄的明月是人间之景,那么张若虚的明月则是天上之景,天上之于人间,更高妙矣。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篇目乃“春江花月夜”,前四句单讲春江月夜的好处,唯不见花字,岂能无花?江流宛转,绕过汀洲,月照花林,花是什么样?花如冰珠④,晶莹剔透。这花,又非普通的花,这个比喻,可谓奇绝、奇妙。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徐增曰:“春夜安得有霜?⑤”我问:春夜怎知无霜?其实,从开始到这里,诗人都在营造一种阔、大、清、冷、静、幻的境界。古谚云:“春寒料峭”,有霜不足为奇,不必臆想。霜是白的,沙是白的,因何而白?有人说霜、沙自白。我说:无月,能见霜、沙之白乎?所以诗面上虽说飞霜沙白,实写月也。这两句是暗写月。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这两句又明写月。以上十句,出现“月”字四次,然实际上句句含月。“滟滟随波千万里”,“江流宛转绕芳甸”,“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等。句中不见“明”月,实暗藏月也。“江天一色无纤尘”,唯见月也,可见月乃诗之要旨。但是,诗人却说——此月乃孤月,说月孤,实说人孤也。所以,我想诗人费了如此功夫说月,实际还是为了说人,下文必讲到人。
以上是诗歌的大部分。从阔大的天空、清冷的春夜、静幻的江花,写天上之月,这样把月展现在苍茫浩瀚的宇宙之中,实际上是为下文写人而铺陈。
何人初见月?何年初照人?诗人也搞不清是人见月,还是月见人了。月矣?人矣?人也,月也。此即人月合一。诗歌也由天上转向地上,进入了人间世。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祗相似。
人生代代绵延,轮回千年,何有穷尽?然江月永恒,人与江月相比,何其渺小,何其短暂!但是从人类的繁殖绵延来看,则又长也。
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短暂的人生比之于永恒的江月,欲想月华普照,更难得也。所以从江月的永恒看来,能照到何人呢?只见到大江滚滚,流水汤汤罢了。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引出白云作何?言白云悠悠,惟其悠悠,想起幽情,必有伤感之语。果真有“青枫浦上不胜愁。”然其因何而愁?
诗至此,又翻出一层意思,到结束是诗歌的第三大部分,这层意思就是“情”。
想那大江潮起,朗月如霜,天涯羁旅,停泊一舟,能不孤寂惆怅、愁情上涌?这“谁家”、“何处”问得好,这一问,便由江上孤舟之天涯羁旅转向那明月楼上的女人了。且看那楼上女人作何?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月徘徊?它徘徊什么?因何而徘徊?月为天涯羁旅乎?天涯羁旅幻化为月乎?不然,何为在楼上徘徊?月照妆镜台,镜中岂非更有一月?呵呵,天上的月进入镜子里了。不由我想起《红楼梦》中之“宝鉴”,照一照,美人凤姐招手而来也。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这月,真有意思,“卷不去”,“拂还来。”是月?还是旅人之魂?以至于如此相依相恋。
我们看,“相”字终于出现了,诗人虽不点“情”字,其实一直在言情,那“卷不去”、“拂还来”的月岂非含情?月之情,即人之情也。人之情岂能落单,我想这两情相悦才是情的“相”字早晚会出现。且看“相望”与“相闻”,明月楼上的女人与扁舟子上的男人,相隔天涯,自然是相望望不见,相闻听不见了。为什么诗中说“相望不相闻”呢?为什么?关键就在这个月上。此月非彼月,此月非月。月即羁旅,羁旅即月,月是男人,男人就是月。月在天上,已入镜中,岂不可相望?其正相望也。但月无语,犹人之魂无言,故曰“相望不相闻”。
“此时相望不相闻”以上似男人语,以下就是女人的镜头了。男人在江中扁舟子上想象自己就如天上的明月进入了女人的镜台,男人望月即望人,望月若入梦,他在梦与非梦之间想象着明月楼上的女人。女人呢?女人当然也是如此,方显两情相悦之妙。所以女人说:“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然而月华似乎不随顺女人心愿,没有照见她的情郎。女人抬头望天,恰有一鸿雁单飞,她自然想请鸿雁带去对男人的深深相思情,岂知鸿雁不长飞去。女人又低头看水中鱼龙,岂知鱼龙潜跃入水底,仅留一江波纹给女人,女人痴痴地望着那水波荡漾,她的心仿佛随着水波而荡漾,她的心到哪里去了呢?
她也入梦了,岂知她不是天天都在做梦?梦中和男人会面了。但是,她昨夜的梦中花已落,女人想,我老了吗?他怎么迟迟不回来,还是根本就不愿再回来了?但是诗人却不直接说落花,而说梦中,说梦,又先说一个“闲”字。闲梦落花,把女人惧怕衰老的心态暴露于似有似无之间,恰如南唐冯正中的“闲梦鸳鸯香径里”。花已落了,春也过半了,你,你,你还不回家啊?开始再一次点花了,以下我们看诗人怎么把夜中的春、江、花、月一步步收拢。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月落复西斜。
春已过半,可恨江水不停奔流,春岂不尽也。故南唐后主李重光说:“落花流水春去也”。注意了,上面又两次点明了春字。先说春已半,又说春欲尽,可见留春之心。然而,流水无情,春留不住。花尽,春尽,再看月,月也西斜了,离落还会远吗?此时的女人,手把栏杆,望月,月遥遥欲坠,她岂是望月?实是望人!可怜这寓羁旅之魂于中的月也要离去了。唉唉!即使拍遍栏杆,又能作甚!以上又两次点到了江。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管女人怎么望月欲穿,月还是一点点地沉入海水之中,随着海潮散开。此时,女人的心岂不碎了。以上又两次点月。月沉入海底,花、春、月皆不见了。至此,随着女人付诸于精神寄托的月的沉落,女人自然会想:相会相逢的道路呢?从大海之滨到潇湘之水,“路漫漫其修远兮⑥”。月无,道路虽有是无。月啊,月啊!你们都去吧,去吧!女人不禁在心底呼喊。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月落了,人未归。但心底的情却随着花落、春去、月沉而突显出来了。大江之上,无花、无春、无月,只有深深的情——在荡漾……
末尾句再次点出两月。月没了,它化为了浓浓的情。故言春、江、花、月、夜五字,显一个月字,盖月非月,月乃人之魂也,月乃人之情也。末句说“落《春江花月夜》唐代:张若虚月摇情”不是随意之笔,蕴涵深意。花先落,春又去,月乃沉。月沉不是完结,月沉情显,此乃大意,此乃要旨。
程千帆先生的《张若虚〈春江花月夜〉集解》里列出了十九家前人的评解,各家解说都很精彩,但是惟王尧衢得其要,点出了该诗的要旨乃一“情”字。他说:“此将春江花月一齐抹倒,而单结出一情字,可见月可落,春可尽,花可无,而情不可得而没也。⑦”
其余之人,徐增、谭元春三两次提到情,但只是在解释诗句时的普通之用,并未以“情”点诗主旨。盖胡应麟、唐汝询、锺惺、谭元春、陆时雍、周珽、王夫之、徐增、吴昌祺、沈德潜、管世铭、陈兆奎、王闿运、周启升、汪道昆、蒋一葵、王世懋、黄家鼎等先生,不可谓不是诗论之大家,然于花落、春去、月沉之后得不出此诗大意乃一“情”字。此即我开篇所讲之“弊”,可见此诗之难解也。
赏析《春江花月夜》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有两个亮点吧。。
诗人在诗歌中将屡见不鲜的传统题材,注入了新的含义,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奇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的爱情,把对游子思妇的同情心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起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溶的幽美而邈远的意境。题目美:“春、江、花、月、夜”五个字是线索。。全诗紧扣春、江、花、月、夜五字铺写。开篇前八句用出生法,将五字逐字吐出;结尾后八句用消归法,又将五字逐字收拾。首尾遥相呼应。题目五字,环转交错,各自生趣,但以“江 ”、“月”二字为中心。“春”字出现四次,“江”字十二次,“花”字二次,“月”字十五次,“夜”字二次。诗人循着江月交融的艺术构思,极力泻染春江浩阔,反复咏唱春月皎洁。并在“江”上,用了海、潮、波、流、汀、沙、浦、潭、鱼龙、潇湘、碣石等为陪,在“月”上用了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鸿雁、雾等作衬,增强了形象的丰富感,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春江月夜图。
意境美:诗人凭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叹大自然的绮丽景色,讴歌人间纯洁爱情把游子对思妇的同情扩大开来,与对人生哲理的追求、对宇宙奥秘的探索结合而来,从而汇成一种情、景、理水融的优美而邈远的意境
总的来说:全篇收放,皆关花月。景语情语如歌。缠绵徘恻然而气
象宏伟。清丽之笔,点染出春花绝丽皓月千古。在一个美丽的
季节里,在一个美丽的夜月里,诗情如潮难以自抑。对此美景
良辰,徘徊江畔,神游万里,遐想联翩。春江花月,漾起了幽
幽相思情意。别恨离愁涌上心头,无休止。月上高楼谁在守候?
山长水阔相会无由。正是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
张若虚写《春江花月夜》时是在什么背景下?
以上六句应该说是诗歌的第二大部分。诗人把目光从苍茫浩瀚的宇宙之间转向人世间,发出人生短暂,“不知江月照何人”的感叹,但是他又看到人类的发展绵延——“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祗相似。”人生与江月似乎又都是永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恒的,这种哲理性的思辩,闪现出人类乐观自信、积极进取的光辉。这种对人生理性的思考,看似与下文的“相思情愁”主题偏离,实际是统一的,人之伟大,缘于情,从对人生的感叹过度到“相思情愁”,应该说是自然的。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 是在哪里写的?
从“春江潮水连海平”就营造了开阔幽静的氛围。从物到人到游子,又对人生思考。使其脱离俗气,增添了哲理氛围。对此诗的创作地点有三种说法:
1、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
2、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
3、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春江花月夜》赏析
此诗题目,以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整首诗由景、理、情依次展开,部分写了春江的美景,第二部分写了面对江月由此产生的感慨,第三部分写了人间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
诗人入手擒题,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没有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
张若虚的春江花夜月创作地点则有三种说法:
1、扬州文化研究所所长韦明铧认为,诗人是站在扬州南郊曲江边赏月观潮,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表现的是唐代曲江一带的景色。
2、长期从事瓜洲文史研究的高惠年认为,此诗作于瓜洲,表现的是千年古镇瓜洲江畔清幽如诗的意境之美。
3、长期从事大桥文史研究的学者顾仁认为,此诗作于扬子江畔,其地在今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镇南部。
《春江花月夜》后世影响:
它是由齐梁绮丽浮靡文风转向盛唐的自然清丽的一面旗帜,同时又是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的内容和形式多为后世诗人所借用。
此诗既不像南朝山水诗那样着力模山范水,也不像玄言诗那样枯燥说理,更不是一首单单抒发儿女离情别绪的爱情诗,而是将多种诗情融为一体。
它的诞生,填补了古代诗歌史上以月为中心媒介,同时写男女双方两地相思,探索宇宙和人生哲理于同一首诗的空白。
在意境和结构方面,江天一线,皎月一轮,白云一片和婆娑的花枝,绰约的人影,孤独的明月楼,又以其形的对比,构成线条的旋律,赋予此诗以绘画美。
作者又以夜的寂静为背景,把人们臆想中的海潮声、江流声、捣衣声、凄凉的雁叫声与游子思妇的叹息声,巧妙地编织成声音的旋律,赋予此诗以音乐美。
此诗的这些美感对现代新月派诗人闻一多提出诗歌的“三美”(即绘画美、音乐美、建筑美)有着重要的直接影响。
以上内容参考
如果根据古曲,那《春江花夜月》描写的是长江浔的景色(今九江市),也曾称作《浔阳琵琶》、《春江花朝秋月夜》、《浔阳月夜》等。市内湖与长江相连,水面宽阔(现今不再相连)和张若虚的诗的意境倒也是相符的。张若虚这个名字,虚,乃空,无的意思。。。但是鉴于有无张若虚此人都无从考究。
九江古时历来与琵琶关系匪浅,白居易的《琵琶行》亦是描写九江的浔畔故事
我估计上海黄浦区至钱塘江一线某处春江水宛转流向天际,何处不朗照明亮的月光?!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为什么被誉为千古名作?
景:春江花月夜的景物描写堪称一绝,张若虚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幽美恬静的春江月夜图,让人仿佛身临其境。尤其是“江潮连海,月共潮生”一句,以江潮、海潮和月潮比喻人生的起伏,给人以深刻的哲理启示。《春江花月夜》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可以说是唐诗的开始。诗歌不是处于一成不变的风格的,唐诗也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先秦-汉-魏晋-唐,诗歌在演变。直到《春江花月夜》,唐人有了属于自己的风格,自己的特点,后人把《春江花月夜》当是唐诗的开端。因此《春江花月夜》有孤篇压全唐的美誉,不仅是写得好,还因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开始。这样的长诗,不出名、不被誉为千古名作那就不合情理了。
张若虚,字、号不详,扬州人。初唐时期的诗人。以《春江花月夜》为名,与诗人贺知章和张旭以及包融称为“吴中四士”。
《春江花月夜》共三十六句,属于七言格律的风格,上下联工整。都平声起韵,四句一转韵。为格律诗提供了范本。
被选入诗集是郭茂倩的《乐府诗集》的第四首。本为乐府旧题的范围,为陈后主传,内容是“宫体诗”,后改为写景诗,五言短篇,张若虚改成七言长篇。突破了宫体诗的色彩,将五言改写成长调的风格。而全诗围绕题目中的五个字“为特定场景展开想象。
从整体还是拆开,浪漫大气,其中的转折和意境。开始写景,是大气而开阔,转而变的柔情,继而引发思考,蕴含的哲理性。
这个景大气开阔,月亮开始照着大地,那处没有月明,谁也说不清。往后将人引向哲学中。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①》注释、翻译、赏析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回家。名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导读】
张若虚(约660—720),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唐中宗神龙年间,以“文辞俊秀”而名扬于上京,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其作品多散佚,《全唐诗》仅录存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艺术上写景写情交织成文,反复咏叹,清丽婉扬,在初唐的七言古诗中非常突出,备受称颂,诗人因此名垂后世。
【原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② 。
江流宛转绕芳甸 ④ ,月照花林皆似霰 ⑤ 。
空里流霜不觉飞 ⑥ ,汀上白沙看不见 ⑦ 。
江天一色无纤尘 ⑧ ,皎皎空中孤月轮 ⑨ 。
人生代代无穷已 ⑩ ,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 ○1 ,青枫浦上不胜愁 ○12 。
谁家今夜扁舟子 ○13 ?何处相思明月楼 ○14 ?
可怜楼上(11)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月徘徊 ○15 ,应照离人妆镜台 ○16 。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17 。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18 。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19 。
昨夜闲潭梦落花 ○20 ,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 ○21 ,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2 。
不知乘月几人归 ○23 ,落月摇情满江树 ○24 。
【注释】
①《春江花月夜》:乐府旧题,原为短章。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录隋炀帝《春江花月夜二首》其一云:“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②连海平:江潮浩瀚,仿佛与大海连成一片。共潮生:明月从海潮中涌动而出。③滟滟:水波动荡闪光的样子。里,一作“顷”。④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甸:郊外之地叫甸。⑤霰(xiàn):小冰粒,俗称雪子,此形容洁白的月光映照下的花朵。⑥空里流霜:此形容月光的皎洁,古人认为霜是从空中飘落的。⑦汀(tīnɡ):水中或水边的平地,此指沙滩。⑧纤尘:细微的尘埃。⑨皎皎:洁白明亮。⑩无穷已:无穷无尽。已:止。○1悠悠:此指白云缓缓飘动的样子,形容游子像天上的云飘然而去。○12青枫浦:一名“双枫浦”,今湖南浏阳有此地名,此泛指水边。浦:水边。○13扁舟子:漂泊江湖的人,即游子。扁(piān)舟:小船。○14明月楼:月光下的闺楼,泛指思妇住处。此借指月下楼中的思妇。○15“可怜”句:化用曹植《七哀》诗:“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徘徊:指月影移动。○16离人:指思妇。妆镜台:梳妆台。此句以月照思妇妆镜台,暗示思妇望月思人,对镜伤怀。○17“玉户”二句:字面指思妇居室中的月光帘卷不去,月光照在捣衣砧上,手拂还来;实际说月光勾起思妇对游子的相思之情难以排遣。捣衣砧:捣洗衣物用的垫石,缝制衣服前,先捣洗衣料,而家中思妇常给游子缝寄新衣,故睹物易思人。○18逐:追随。○19“鸿雁”两句:鸿雁飞得很远,也不能随月光飞到游子身旁;鱼龙能潜游到远方,但也只能在水面泛起阵阵波光,无法到达游子身边。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此谓二人相去遥远,鱼雁也无法传递对游子的思念之情。度,通“渡”。文,通“纹”。○20闲潭:幽静的潭水。落花:暗示春将逝去。○21江水流春:春光随江水流逝。○2碣石:山名,在今河北省境内。一说古代碣石山已没入海中。潇湘:原二水名,潇水源出湖南九嶷山,湘水源出广西海阳山,二水在湖南零陵县合流,称为潇湘,北入洞庭湖。这里以“碣石”指北,以“潇湘”指南。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遥远。○23乘月:乘着月色。○24“落月”句:落月的余晖仿佛带着人间的离情,洒满江边摇曳不停的树上。意思是说看到落月余辉洒满江树,不由情思牵动,心灵激荡。
【译诗】
春天的江潮奔涌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汪洋。
一轮明月伴随着潮水,冉冉升到浩渺的天空上。
明静的月光一泻千里,照射着闪闪晃动的波浪,
静静的江水曲曲弯弯,穿过了开满野花的原野;
银色月光洒在花林上,好似一颗颗雪珠在飞散。
空中似有浮霜在流动,却感觉不到它在哪飘飞;
小洲旁白色的沙滩上,月光照射变得一片茫茫。
江天呈现同一种颜色,洁净得没有细微的尘埃,
只见一轮皎洁的孤月,高高悬在明净的天空上。
在这明月朗照的江畔,是什么人早见到月亮?
这江上的永恒的明月,又是哪一年照到人世上?
感叹人生代代在更迭,子子孙孙一辈一辈相传。
江上的明月年复一年,周而复始总是状态依然。
只见奔流不息的长江,默默地把流水送向远方。
天上的白云悠悠飘逝,勾起青枫浦游子的忧伤。
在这花好月圆的夜晚,是谁家的浪子在外飘荡?
也不知哪一家的离妇,还独自相思在明月楼上?
楼上的月光多么可爱,欲长伴离妇难耐的孤单;
婆娑朦胧的溶溶月光,也许正照在她妆镜台上。
长夜漫漫她怕见月亮,可卷起门帘卷不走月光;
来到溪边砧石上捣衣,月光又照射在她的身旁。
此时两个人不通消息,只能在月亮下遥遥相望。
多么希望能随着月光,飞到亲人身旁把他陪伴。
只可惜鸿雁虽飞得远,也追不上那飞逝的月光;
鱼龙能在水底下潜游,也只能白白地泛起纹浪。
昨夜梦里回到了故乡,梦见落花飘零在闲潭上。
可惜春天已过去一半,我仍然还不能够把家还。
春光伴江流就要逝去,江潭落月慢慢坠向西山。
浓浓的夜色沉沉的雾,渐渐吞没了西坠的月亮,
你和我只能天各一方,彼此默默思念独自忧伤。
不知今夜里有几个人,能乘着月色踏上归家路;
看落月隐没在江树中,仿佛有无限情意在荡漾。
【赏析】
这是一首极负盛名的七言古诗,一千多年来使无数的读者为之倾倒。它以优美的语言,精致地描绘了春江花月夜绮丽的自然景色,抒发了游子、思妇的离愁别绪,表达了诗人对江月长存、宇宙永恒而人生短暂的感慨,传达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可以说是盛唐之音的先声。
诗篇题目首先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接着分五个部分展开全诗的内容。部分是绘景,开篇就题生发,逐句吐题,展现春江花月夜绮丽的自然景观,尤其注重描写了江月初升和月上中天的景致,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般的银辉色,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的美妙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恬静幽美。第二部分是思索。面对这清明澄澈而美好的大自然,诗人即景生情,神思飞跃,引发对人生哲理、宇宙奥秘的思考和探索,感慨人生短暂而江月长存。“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在发出人生无常的淡淡哀伤的同时,又从“代代无穷已”的永恒中找到一种欣慰。第三部分是过渡。“白云一片”下四句由自然写到,由人生短暂的慨叹转入抒写人间的离愁别怨。“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两句提出抒情的对象——思妇和游子。第四部分集中写思妇的闺思、别怨、怀想和惆怅。第五部分集中写游子的别恨、相思、乡愁和慨叹。这两部分以思妇和游子为代表,写尽悲欢离合的人间真情。结尾“不知乘月几人归”一句将思念亲人、盼望团圆的美好感情扩大开来,由自身推及他人,由个人推及大众,赋予了普遍的意义,表达了自己不能回家,盼望别人能归家;自己不能团圆,盼望别人能团圆的博大情怀。
诗歌构思新颖,别出心裁地以春、江、花、月、夜五种时空元素构图,以月为核心、以月光为全诗之魂。所绘之景皆月下之景,所抒之情皆随月的变化而变化。结构精巧、层次清晰,运用时空交叉的手法构成众多意象。绘景丰富细腻,画意、诗情、哲理水 融,做到了景物情感化,情感诗意化,景情哲理化。加上语言精美,朗朗上口,读来美不胜收。《春江花月夜》是张若虚“以孤篇压全唐”的杰作,千百年来一直传唱不衰,不愧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闻一多语)。
张若虚的诗《春江花月夜》在写景方面有何特色?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朝代:唐代
(10)悠悠:渺茫、深远。作者:张若虚
原文: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宫体诗的自赎》)的《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无数读者为之倾倒。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
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便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上了。
怎么赏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此二句写月光之清澈无边,也暗含鱼雁不能传信之意。)这首诗十分精彩!《春江花月夜》的章法结构,以整齐为基调,以错杂显变化。三十六行诗,共分为九组,每四句一小组,一组三韵,另一组必定转用另一韵,象九首绝句。这是它整齐的一面。它的错综复杂,则体现在九个韵脚的平仄变化。开头一、三组用平韵,二、四组用仄韵,随后五六七八组皆用平韵,用仄韵结束,错落穿插,声调整齐而不呆板。在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对偶句和流水对,起承转合皆妙,文章气韵无穷。诗中春、江、花、月、夜、人几个主题词错落重叠,伸缩变化。
江与月这两个主题中的主题被反复拓展,不断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树这纷繁的形与景,和着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楼、月华、月明复杂的光与色,并通过与春不论从主题的提炼还是题材的加工上,此诗对唐朝繁荣的诗歌局面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后代诗歌创作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夜、花、人的巧妙结合,构成了一幅色美情浓斑斓迷离的春江夜月图。诗人没有局限于一轮江月,而是把一种复杂的人类情感贯穿始终。无论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洁还是斜月与落月的迷离缠绵,抑或楼头月的徘徊、镜中月的清影、帘内月的倾注、砧上月的流照,无一不打上情感的烙印。把一轮明月写到如此清雅且夺人心魄的地步,就不仅仅是传世之作、而应该是旷世之作了。自《诗经》至张若虚,其间一千几百年,没人把一轮江月写得如此凄美多情。在诗歌的表现形式上,南朝民歌和齐梁声律学,经过多年的酝酿发展,到了张若虚手里,恍如金丹炼成突现奇光,语言声律与形式技巧以及描篇布局,被那样的完美地糅合在一起。在诗歌发展还找不到前进方向的唐前期,《春江花月夜》本身就如同光耀千古的一轮高天朗月,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诗国的灿烂。而张若虚之后,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仍然无人能把一夕江月渲染得这般淋漓尽致,历尽沧桑变幻,诗篇不朽而江月依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