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_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教案及教学反思
【教学资源】教材分析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_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_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四年级(上)《声音》单元第二课时内容。它属于“科学探究”的目标系列,通过实验和观察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创新能力。本课在本单元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基于前一节《听听声音》来研究、探索“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为后面《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控制物体发出声音》等课时的探究活动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与旧教材相比,本课能够以探究为核心,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究机会,尝试运用科学的探究方法,让学生充分经历探究过程,逐步形成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和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迎合了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学情分析
在进行本课学习前,作为四年级的学生对声音都有一定的了解,有着不同的生活经验,对声音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有些学生还通过不同的信息渠道获得了一些声音的知识,尤其是一些学声乐或乐器的学生,他们对声音的了解更加专业。但是熟悉的现象并不一定引起学生的关注,学生并不会花很多的时间去探究声音更多的奥秘,这恰是我们教学有价值的地方。我们可以在“熟悉”两个字上做文章,上课前可以由老师收集声音的录音材料,以便在引课时让学生做“听声音,猜物体”的游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感觉到自己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环境中,激发学生想知道声音更多知识的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发声物体和不发声物体的状态,并对这一现象进行积极思考,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创设情景质疑-—猜想设-—观察实验-—合作交流等方式,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过程之中的各个环节,培养学生掌握观察现象-—提出问题-—推测结果-—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等思维方法。
2、在动手实验过程中,通过用看、模、画、说等方法进行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会与他人交流与倾听,体会探究声音的乐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观察、实验、比较、讨论、交流等活动,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谈话:自然界中有许多美妙的声音,你听……
(播放多媒体课件)小鸟欢快鸣叫、闹钟振铃、浪涛拍岸、心跳声
像这样的声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很多。那么,你知道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板书课题: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学生同时思考,猜猜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2、猜测声音产生的原因,作出设
(1)提问:谁来大胆的猜一猜究竟声音是怎么产生的,你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板书: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
(2)谈话:以上都是同学们的看法,是一种猜测。要知道,世界上许多伟大的发现都原于猜测。要想知道声音究竟是不是因为摩擦、撞击、弹拨、敲打、乐器发声、语言说话等原因产生的,就要通过我们今天的观察与实验才能知道。
(二)探究活动
1、介绍实验材料
(1)谈话:请同学们看看你的实验桌,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验物品。仔细看看都有些什么?你能想办法让它们发出声音吗?
(2)由学生介绍实验材料队鼓、尺子、橡皮筋、并演示让它们发出声音。
教师随机指导。
(3)重点介绍并演示实验仪器:音叉——这是一种用钢制成的U形的实验仪器,用橡胶小槌轻轻敲击它就会发出声音。注意:在使用音叉的时候,手要握住音叉柄,用小槌敲击音叉的上端。
2、讲解研究方法并出示实验记录表
(1)谈话并提问:要想知道这些物品为什么都可以发出声音,我们就要观察研究这些物品发出声音时的共同特点。那么,你知道哪些研究的方法呢?(板书:方法)
(学生回答:闻、看、摸、听、说、尝、画……)
同学们很爱动脑筋,提出了这么多好的研究方法,那么请大家看看屏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用到哪些研究方法。
(3)介绍演示音叉的使用方法
按看、摸、画、说四个方面进行研究
①下面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来做关于音叉的实验(板书:音叉)首先进入个环节:“看”。 (板书:看)
我们用橡胶小槌敲击音叉,让音叉发出声音,然后将音叉迅速轻轻靠近水面,或者靠近静止不动的乒乓球,仔细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水花四溅、有波纹、有水泡、乒乓球弹开……)
②第二种研究方法是“摸”。(板书:摸)我们让音叉发出声音后,用手摸摸或将音叉轻轻贴到脸上,有什么感觉?(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麻、痒……)
③接下来是“画”(板书:画),画什么呢?就把你看到的,摸到的用你喜欢的符号画下来。(学生在黑板上画一画)
④是“说”(板书:说),说说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学生回答,教师同时板书:音叉在不发出声音时是平静的、静止的、不动的……音叉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是颤动的、动态、振动……)
(4)小结:刚才我们用哪些研究方法一起做了关于音叉的实验?(学生回答:看、摸、画、说) 下面我们就要用这些研究方法去研究队鼓、尺子、橡皮筋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和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3、学生分组实验
(1)提出实验要求(课件打出)
指名学生朗读实验要求
(2)学生作实验,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汇报实验发现。
①用实物投影仪向全班展示实验记录表
②重点说说实验物品在发出声音时和不发出声音时的状态
(4)得出结论,总结方法
①学生得出结论:所有的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的状态。所以,声音是由于物体的振动(或颤动、摆动、晃动、摇动……)产生的。(课件打出)
教师适时:通过实验研究,同学们发现物体发出声音时的状态有的颤动、有的摆动、有的晃动……你们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很正确,那么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更加科学、更加准确的词语来代替这些词语呢?那就是——振动。
(三)巩固提高,拓展延伸
1、怎样让正在发出声音的锣立刻停止发声,学生演示并说明理由。
2、找寻人体发声部位
(1)集体说话:我爱科学。边说边用手摸一摸自己身体哪个部位在振动。
(2)谈话:对,在我们的喉咙处有个发声器官叫声带,当声带振动时,我们就可以发出声音了。所以同学们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不能大喊大叫,要注意保护自己的声带。
3、游戏:“能摸到的声音”。(指定一名学生,先摸摸不发声的手机,并说说是什么状态。再用耳机捂住学生的耳朵,用布条蒙住眼睛,播放,让学生触摸,谈触摸后的感觉。)
4、演示“看的见的声音”。(播放录音机、用粘有碎镜片的及时贴对着阳光,感受光斑的跳跃,谈谈观察后的现象。并给这个游戏起个合适的名字)
2.阅读“科学世界 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内容,了解光可以反映宇宙的信息,感悟宇宙之宏大.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声音是怎样传播的教学设计
(2)(课件打出)实验记录表本节通过让学生们收集相关的资料(、文字、实物),知道生活、生产中有各种各样的光源.通过对资料和实物的分析,还可以得到光源的共同特性——发光体.然后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让学生明确——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教材中用激光掘进方向的图,示意性展示了光直线传播的应用.教材以声音在空气中速度大小为基础,从“光的传播比声音快”的感悟中,了解光的传播速度.“我们看到了古老的光”作为“科学世界”内容给出,以弘扬科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用光速的知识理解自然世界,拓展性地理解一些天文知识,了解的长度单位——光年.
以探究光的直线传播条件为核心,重视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是处理本节课教学内容所遵循的基本原则.从教学模式上突出“探究”,让学生参与以“探究”为目的的实验活动.让学生去想,去说,去做,去表达,去感悟.将“光的传播”作为探究课来处理,可以强化课题的方法教育功能和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将本课题的教学变为师生共同参与的探究课.设计引入课题从奥运会开幕式开始讨论,以激发学生认识光的兴趣并对学生进行劳动创造人类文明的思想教育.问题提出后,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通过实验研究,让学生自己归纳出光的直线传播的条件,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同时,对于一些抽象的物理现象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化,让学生从直观的物理现象中自行探究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参与探究的状态之中,充分展现物理课教学的特点和魅力.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教学过程】.了解光源,知道光源大致分为天然光源和人造光源两类;
2.理解光沿直线传播及其应用;
3.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气中的传播速度c =3×108m/s.
(二)过程与方法
1.观察光在空气中和水中传播的实验现象,了解实验是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观察、实验以及探究的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亲身的体验和感悟,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探究性物理学习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乐于参与物理学习活动.
1.演示:小激光灯、手电筒、演示课件;
2.学生探究实验器材:小激光灯、果冻、水、蜡烛、手电筒、带孔的纸板、地球仪、乒乓球等.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
引入课题 清晨,太阳冉冉升起,万丈光芒映红了朵朵朝霞,给大地带来了光明和色彩,夜晚,华灯初放,世界依然是姹紫嫣红,五彩缤纷.还记得刚结束不久的奥运会,开幕式上的彩灯和焰火让人叹为观止.大家能不能说说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
的确,光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多姿多彩的.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色彩斑斓的光世界. 回忆、思考并交流. 联系实际提出问题,激发兴趣,引起注意.
小学四年级科学:地球上有什么教案
地球上的陆地面积占29%,海洋面积占71%;教学过程:
②总结方法:刚才同学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物体在不发出声音时处于静止的状态,在发出声音时处于振动的状态,大家之所以有这样的发现,可以找到声音产生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运用了看、摸、画、说的科学的研究方法。一、提出问题
1、师生玩猜谜语的游戏。
2、提出问题:关于地球,你想知道什么?
二、猜想设
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学生整理问题,确定研究目标并揭示课题。
三、制定方案
活动一、我们的周围有什么
1、学生运用多种方式,或或语言文字展示自己家周围有什么。
活动二、地球表面有什么
2、整体感知地球上陆地与海洋的分布情况。
(1)、出示课件:转动的地球模型。
(2)、学生说一说:你从这个地球模型上发现了什么?
四、展示交流
1、学生汇报交流:蓝色的表示海洋,黄褐色的表示陆地;
地球的表面积很大,有5.1亿平方千米;
海洋面积大,陆地面积小;
……
2、归纳总结:虽然我们所处的位置各不相同,但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地球上。
3、交流地球表面陆地形态方面的资料,指导学生认识地形、地貌是多姿多彩的。
(1)、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小组交流搜集到的资料,并填写记录卡,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交流时,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一个辽阔的大草原的背景,让学生置身于广阔的大自然中,畅想交流,同时使学生感受到大自然的辽阔壮美。]
(2)、全班交流地球陆地上各式各样的地形、地貌--山峰、高原、平原、沙漠、丘陵、盆地等的情况。
①交流珠穆朗玛峰、张家界的山、华山、泰山、阿尔卑斯山、阿空加瓜山等不同形态山地的与文字。
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山的特点。
[使学生知道山的海拔都在1000米以上,但形态各异;知道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的峰。]
②交流平原的资料,讨论平原的特点。
③交流青藏高原、黄土高原等的与文字。
4、学生交流地球上的生物的资料,使学生认识地球上的生物是多种多样的。
A、学生交流搜集的动、植物的及文字。
B、多媒体出示:地球上的各个地方的动、植物的;地球上的动、植物种类繁多,动物约有150多万种,植物约有30多万种。
C、讨论:看到这些种类繁多的动、植物,你想到了什么?
D、学生汇报并小结:动、植物是人类的,人类和动、植物都是地球村的一个村民,我们应该和动、植物和谐相处。
活动三、分类整理资料
1、学生讨论怎样把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
2、讨论:我们搜集的关于“地球上有什么”的资料可以分为哪几类。
3、每个小组选择一至两类内容办手抄报。(把课前制作的资料卡直接贴在相应的位置。)[直接贴资料卡可以节省时间。]
4、展示与评价。
[将各小组办好的手抄报按一定的顺序张贴在教室一定的位置长期展出,可以充分发挥所搜集资料的作用,还可以给尚未交流的资料提供交流的机会。]
[本环节中,教师创设一种情景,让学生想到整理资料的方法——分类,进而讨论分类的标准和方法,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更强,对地球的认识达到了新的层次。
五、拓展创新
本课围绕“地球上有什么”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使学生明确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资料。课堂上学生互相交流、整理这些资料,使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主动获取科学知识,提高科学素养,在有限的四十分钟时间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在学习方式上,采取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与学生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从而使学生完整地了解地球的概貌和组成物质,真正体会到地球的多姿多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