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也纳森林的故事ppt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
奥地利的资料
蓝色夜曲奥地利位于欧洲中部,其森林覆盖面积占国土的44%。尽管面积很小,却有着千姿百态的自然风光。雄伟的阿尔卑斯山横贯西部,多瑙河蜿蜒流过东部的林茨和维也纳。奥地利有许多的滑雪胜地,那里有些山峰即使在六月也是白雪皑皑。境内众多的湖区是夏季理想的避暑场所。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ppt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ppt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
勃拉姆斯-《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历史上,哈布斯堡家族长期统治着奥地利。这个盛极一时的家族当时想称霸欧洲,尽管以失败而告终,却留下了一大批宏伟壮丽的教堂和宫殿。而莫扎特、海顿、舒伯特、施特劳斯父子、卡夫卡这些音乐和文学,也为奥地利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奥地利人喜苏佩-《轻骑兵》序曲欢音乐是出了名的,每年有很多音乐活动,如萨尔茨堡音乐节、复活节音乐节、新年音乐会等等。音乐会在奥地利是司空见惯的,不过,穿着是很有讲究的,有时必须穿礼服。另外,奥地利人还有给小费的习惯。到奥地利别忘了品尝一下新酿的葡萄酒,或是逛逛艺术品市场,这些都别有一番情趣。
奥地利是中欧决定不发展核能的,因此对各国游客来说,它是一个非常令人向往的度中心。
奥地利有着快捷、方便的公共交通系统,可以让你轻松地观赏到最偏远的景致,而有的火车在行驶到高山草原时,还会停下来让你采集鲜花。奥地利的饮食从豪华的餐宴到大号的麦当劳,各种档次都有,而乡村小餐馆的饭菜干净且便宜,受到外国游客的青睐。近年来,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餐馆,同样深受欢迎。在奥地利,你可以象国王那样住在真正的城堡里,也可以花不多的钱找个私人住宅或农场凑合住住,它们同样干净、方便。
首都维也纳是一个大都市。即便如此,她仍能提供各种各样的户外活动空间。因为,维也纳仍然是接近大自然的:在她的西边和南边是长满维也纳森林的山峦,北边和东边是一片片多瑙河畔的水草地,它们像一条翠绿色的腰带环绕着维也纳。
骑自行车在奥地利被看作是一种悠闲的活动,人们并不将它当作日常生活中的交通工具。
人们往返奥地利旅行通常乘坐飞机,在很多情况下是乘奥地利航空公司的航班。这家在飞机上播放莫扎特音乐的航空公司的航线网络包括、美洲、欧洲、非洲和中东。奥航在上已作为一家联结东西方的欧洲航空公司而享有盛誉。这家奥地利航空公司使用的机群是世界上机龄最年轻的,在对乘客进行的各次民意测验中,它在准点率和服务方面均名列前茅。大多数定期航班都飞入维也纳的施维哈特机场,机场在该市东南约20公里处。
奥地利的公路网是流的,保养得很好,标记清楚。主要的直通路线在奥地利和德国的学校放期间拥挤不堪;到了夏季,周末也会繁忙得很。奥地利允许开车的最小年龄是18岁。不到12岁孩子只能坐在后排。坐在前排的乘客必须系安全带,来自右边的车辆有先行权。
如果你想在维也纳和林茨之间悠闲地旅行,或向东越过边界去捷克斯洛伐克或匈牙利旅行,可考虑乘多瑙河上的游轮。你可畅游奥地利300多公里景色最美的地段。当你乘坐轮船平稳地向前驶去时,从你身旁徐徐而过的是一座座古堡、废墟和中世纪的寺院以及郁郁葱葱的葡萄园。精彩的景点之一是维也纳附近的瓦豪河谷,特别在春天杏树和苹果树鲜花盛开的时候。
经典悲伤的钢琴曲
1975年,穆蒂又被美国费城交响乐团聘为客座指挥,5年后,老一辈奥曼迪退休后,新任音乐指导与常任指挥顺理成章的由穆蒂接任。这段 时间里,穆蒂除担任以上要职外,还常常在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米兰斯卡拉大 歌剧院、伦敦的科汶特花园皇家歌剧院等欧洲歌剧院中担任客席指挥,同 时他还是的萨尔茨堡音乐节和佛罗伦萨音乐节最活跃的指挥家。1986年, 阿巴多接替洛林·马泽尔担任维也纳国立歌剧院的常任指挥,穆蒂则接任其斯 卡拉歌剧院的常任指挥职务。100首世界经典钢琴曲 1) 1812序曲 2) 幻想即兴曲(萧邦) 3) 维也纳森林故事 4) E调前奏曲(巴哈) 5) 幽默曲(德沃夏克) 6) 绿袖 7) F调旋律(鲁宾斯坦) 8) 彩云追月 9) 美丽的星期天 10) G弦之歌(巴哈) 11) 摇篮曲(勃拉姆斯) 12) 花仙子 13) 三套车 14) 斗牛士之歌 15) 苏格兰之歌 16) 二泉映月 17) 星星索 18) 苏武牧羊 19) 五月花开 20) 春之声圆舞曲 21) 英雄交响曲(贝多芬) 22) 兰色多瑙河舞曲 23) 春之歌(门德尔松) 24) 英雄波兰舞曲(萧邦) 25) 进行曲(舒伯特) 26) 春江花月夜 27) 28) 匈牙利舞曲第五号(勃拉姆斯) 29) 昭君怨 30)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31) 十面埋伏 32) 月光(贝多芬) 33) 行星组曲(霍斯特) 34) 卡门 35) 月光曲(德彪西) 36) 西班牙女郎 37) 友谊地久天长 38) 杜鹃圆舞曲 39) 邮递马车 40) 吉他奏鸣曲(威尔第) 41) 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里查斯特劳斯) 42) 重归苏莲托 43) 命运交响曲(贝多芬) 44) 梅花三弄 45) 野玫瑰 46) 啤酒桶波尔卡 47) 梦幻曲(舒曼) 48) 金婚式(马瑞) 49) 四季(威尔第) 50) 棕发少女(德彪西) 51) 金银圆舞曲 52) 土耳其进行曲(莫扎特) 53) 横笛协奏曲1号(莫扎特) 54) 钟表店(安德松) 55) 颂 56) 欢乐颂(贝多芬) 57) 钟(李斯特) 58) 夏夜午后之梦序曲(门德尔松) 59) 步步高 60) 钢琴协奏曲2号(拉赫马尼诺夫) 61) 夏天里一朵玫瑰 62) 水上音乐(亨德尔) 63) 胡桃夹子圆舞曲 64) 天鹅(圣桑) 65) 汉宫秋月 66) 自(德沃夏克) 67) 天鹅湖 68) 沉思曲(马斯奈) 69) 致爱丽丝(贝多芬) 70) 威廉退尔序曲(罗西尼) 71) 流浪者之歌 72) 舞乐组曲(巴哈) 73) 威风堂堂进行曲 74) 浪漫曲 75) 良宵 76) 寒鸦戏水 77) 海顿小夜曲 78) 阅兵式进行曲 79) 小夜曲(舒伯特) 80) 清明上河图 81) 阳关三叠 82) 小夜曲(萧邦) 83) 渔舟唱晚 84) 阳春白雪 85) 溜冰圆舞曲 86) 雨中 87) 少女的祈祷 88) 火光(安德松) 89) 雨滴(萧邦) 90) 布蓝登堡舞曲 ) 生日快乐 92) 寡妇圆舞曲 93) 帕格尼尼狂想曲 94) 圆舞曲 95) 高山流水 96) 平沙落雁 97) 睡美人圆舞曲 98) 平湖秋月 99) 结婚进行曲(门德尔松) 100) 泰坦尼克交响
给你介绍一些经典好听伤感的钢琴曲:
献给爱丽丝
少女的祈祷
爱的纪念
雨中漫步
出埃及记
给母亲的信
水边的阿狄丽娜
秋日的私语
梦中的婚礼老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过一百五十多首圆舞曲,几十首波尔卡和进行曲。但他的功绩,是他和作曲家约瑟夫·兰纳一起,共同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在他们之前,圆舞曲比较慢,一小节里的三拍时值是一样的;而维也纳圆舞曲,第二拍和第三拍经常拖长一点,速度一般用的是小快板。从结构上讲,维也纳圆舞曲比一般圆舞曲复杂一些,它由序奏、三至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而每首小圆舞曲又有两个旋律,它们还带反复,形成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乐曲表达内容也比较深刻,因此,老约翰·施特劳斯被人们称之为“圆舞曲之父”。
星空
梦中的鸟
柔如彩虹
kiss the rian
I Miss You wmaTheDaydream
Tears
CHILDH穆蒂是意大利年轻一代指挥家中异常突出的人物。他1941年出生于那不勒斯,很早就被发现其音乐天赋。8岁时穆蒂开始 学习小提琴,后来发现在钢琴上更具才能因而转学之。作为早熟的钢琴演奏尖 子,穆蒂在少年时代进入了那不勒斯音乐学院。18岁的时候,一个偶然的机会, 穆蒂发现自己与指挥棒很有缘分,于是开始经常在学校的乐队担任指挥。1960 年,穆蒂在那不勒斯毕业,进入米兰威尔第音乐学院主攻作曲和指挥,并以优 异成绩从两个专业毕业。满足的穆蒂,于1965年在威尼斯投指挥家费 拉拉门下深造。刻苦努力没有白费,1967年,穆蒂在康泰利指挥比赛中获 名,从此一举成为令人刮目相看的青年指挥家。OOD MEMORY
beautiful_lady
The First Snowflakes
Snowdreams
Connie's butterfly
lovebeauty
Sunset Valley
经典的 kiss the rain ,卡农,秋日私语
大约翰施特劳斯和小约翰施特劳斯和贝多芬有哪些事迹?
瓦尔德退费尔-《溜冰》圆舞曲老约翰·施特劳斯,Johann Strauss (1804-1849)
爱的罗曼史奥地利作曲家,是“圆舞曲”小约翰·施特劳斯的父亲。早年从师学习小提琴,二十一岁自组乐团,是维也纳圆舞曲体裁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圆舞曲之父”。一生共创作了一百五十余首圆舞曲,另有大量的进行曲和波尔卡舞曲等。他代表作品为《拉德斯基进行曲》和《安娜波尔卡》等,其中《拉德斯基进行曲》是最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作品,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压场曲。
[ 强烈的嫉妒心理 ]
但是小约翰·施特劳斯还是毅然决然地走上了音乐道路。后来当小约翰·施特劳斯的圆舞曲开始风行欧洲的时候,他的父亲却在无奈之中离开了人世(1849年)。当时,老约翰·施特劳斯只有四十五岁。
后来的心理学家普遍认为,老约翰·施特劳斯存在着的嫉妒心理,哪怕对他的亲生儿子也不例外。
小约翰·施特劳斯 (Johann Strauss,1825-1899),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儿子,奥地利的轻音乐作曲家。出生在风行跳舞的维也纳一个音乐家家庭,与父亲同名。
其创作以《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艺术家的生活》、《春之声》等一百二十余首维也纳圆舞曲著称,被后人冠以“圆舞曲”的头衔。他曾带领乐队访问欧洲各国,使维也纳圆舞曲风靡全欧洲。他的圆舞曲独具特色,旋律酣畅,柔美动听,节奏自由,生机盎然,是每年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主要曲目。他还将源于德国南部性格温和的连德勒舞,改造成为结构简单、节奏灵活、旋律优美、感情奔放的音乐体裁,在市民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此外还作有《雷鸣电闪》等一百二十多首源自捷克的波尔卡舞曲及几十首其他舞曲。1870年起创作了《蝙蝠》、《罗马狂欢节》、《阿里巴巴与四十大盗》、《吉卜赛男爵》等十六部轻歌剧,对于欧洲轻歌剧的发展有着相当深远的影响。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是小约翰·施特劳斯继圆舞曲《蓝色的多瑙河》之后的又一部杰作。完成于1868年,同年六月十九日初演于维也纳,并由作者亲自指挥。奥地利首都维也纳的郊区有一片美丽的森林,它离城市不远,历来吸引着千千万万的游人。这片森林也是许多居住在维也纳的大作曲家们经常光顾的地方,森林的美景常常激起他们的灵感。约翰·施特劳斯是地道的维也纳人,《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就是他献给故乡的赞歌。为了使乐曲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作者在管弦乐队里破例地加上了奥地利的民间乐器--齐特尔琴(原文为Zither,是一种拨奏弦乐器)。
这首乐曲由序奏、五个圆舞曲和尾声构成,其结构属于典型的维也纳圆舞曲式。乐曲的开始是一段很长的序奏。两支圆号的旋律描绘了优美动人的风景,双簧管和单簧管吹出抒情流畅的曲调,象是牧人的牧歌和角笛。钟声的响起,使音乐增加了很多光彩。然后,大提琴缓缓奏出圆舞曲的主题动机,作为全曲的引子。大提琴浑厚的音调、圆号美丽的牧歌和长笛玲珑的装饰音节,构成了一幅极美妙的且色彩斑斓的音画,十分优雅动人。齐特尔琴的加入更增添了浓厚的奥地利民族色彩,这种特色型乐器拨奏出这首圆舞曲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轻柔而华美,仿佛晨曦透过浓雾照进维也纳森林,还伴随着鸟儿们婉转的鸣叫。
第二圆舞曲为降B大调,由大提琴呈示出来。 这段主旋律与前面序奏中基塔琴所演奏的主题几乎完全相同,但节奏要快得多,舞蹈性极强。
第三圆舞曲为降E大调,三部曲式。描绘的仍然是森林美景。
第四圆舞曲在降B大调上,二部曲式。前半部分轻快、流畅,旋律充满跳跃性;后半部分活泼、优雅,伴奏部分引人入胜。
第五圆舞曲为降E大调,这一部分不仅活泼,老约翰·施特劳斯堪称维也纳圆舞曲体裁的奠基人。可以这样说,没有老约翰·施特劳斯的开拓,小约翰·施特劳斯也就难以成为“圆舞曲”。但就才华而言,则不能不承认老约翰·施特劳斯要稍逊于儿子。可是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生前却不愿承认这一点,虽然他亲手传授了许多丰富的音乐知识给予童年的小约翰·施特劳斯,还曾逼迫儿子学习小提琴,但是当他发现儿子的才华横溢,以致盖过了自己的时候,他便不再希望儿子搞音乐了,而是千方百计给儿子安排别的工作。而且节奏性非常强,使得整个乐曲达了潮。
乐曲的结尾部分很长,在这里依次出现了第四圆舞曲、圆舞曲和第二圆舞曲的主题;之后,序奏时的“齐特尔琴”动人的旋律重新出现;终止部分采用了乐队的合奏。这一切好似一个总结,引人再一次回顾维也纳森林的各种美丽景色。
贝多芬(Ludwig van
Beoven)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出生于德国波恩的平民家庭,很早就显露了音乐上的才能,八岁开始登台演出。1792年到维也纳深造,艺术上进步飞快。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作品,如:交响曲《英雄》、《命运》;序曲《哀格蒙特》;钢琴奏鸣曲《悲怆》、《月光》、《暴风雨》、《热情》等等。一生坎坷,没有建立家庭。二十六岁开始耳聋,晚年全聋,只能通过谈话册与人交谈。但孤寂的生活并没有使他沉默和隐退,在一
约翰 施特劳斯的事迹
爱的协奏曲Strauss,Joseph 施特劳斯,约瑟夫(1827—1870) 奥地利作曲家。小约翰·施特劳斯之弟,虽学建筑,也是卓越的圆舞马斯卡尼-《乡村骑士》-间奏曲曲作曲家,作品达二百八十三首之多,包括《天籁》和《奥地利乡村的燕子》。另一兄弟爱德华·施特劳斯(1835—16)也为这一圆舞曲世家增加了二百余首曲目,他还指挥维也纳宫廷舞会上的演出。 【摘自《外国音乐辞典》】
施特劳斯(老) Strauss,Johann,THE ELDER(1804.3.14—1849.9.24) 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圆舞曲主要作曲家之一。曾在轻音乐作曲家M.帕默的伴舞乐队中任中提琴手,后为兰纳乐队指挥,1826年演出《雄鸽圆舞曲》。1830年在利奥波尔德斯塔特“施佩尔舞厅”当指挥,确立了维也纳圆舞曲作曲家的声誉。音乐界甚至称他为“奥地利的”。1834年任维也纳民兵联队军乐队指挥,次年任皇宫舞会指挥。1833年去欧洲巡回演出,1838年访问伦敦。在他18首进行曲中,《拉德茨基进行曲》极为风行。他的全部作品除圆舞曲外,包括加洛普舞曲、波尔卡舞曲、方舞曲和其他一些舞曲,都由其子约翰于18出版。这些节奏热烈、旋律富于魅力的作品代表了全盛时期的维也纳舞蹈音乐风格。他的另外两个儿子:约瑟夫(1827~1870)和爱德华(1835~16)都是的指挥家、作曲家。
施特劳斯(小) Strauss,Johann,THE YOUNGER (1825.10.25~1899.6.3) 奥地利作曲家,老约翰·施特劳斯之子。有“圆舞曲”之称。由于父亲反对他学习音乐,起初曾任银行职员。但他瞒着父亲学习小提琴,并于1844年在维也纳一餐馆指挥自己的伴舞乐队。1849年老约翰后,他把自己的乐队和父亲的乐队合并,在欧洲,包括俄国(1865~1866)和英国(1869),进行旅行演出,赢得很大声望。1870年将乐队交与弟弟约瑟夫和爱德华。1872年在纽约市和波士顿指挥音乐会演出。他最的作品是《蓝色多瑙河》(1867)。其他很成功的圆舞曲有:《清晨的树叶》(1864)、《艺术家的生活》(1867)、《维也纳森林的故事》(1868)、《醇酒、女人和歌曲》(1869)、《维也纳气质》(1871)和《圆舞曲》(1888)。他创作了近500首舞曲,其中150多首是圆舞曲。他的歌剧作品中,《蝙蝠》(1874)和《吉普赛男爵》(1885)都很成功。其他轻歌剧有:《罗马狂欢节》(1873)和《威尼斯之夜》(1883)。 【摘自《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
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维也纳有名的音乐世家。但我们现在一般提到作曲家施特劳斯父子,是指老约翰·施特老约翰·施特劳斯虽然写上了上百首圆舞曲,数十首波尔卡舞曲和进行曲,但是在他的作品里,影响、流行最广莫过于《拉德茨基进行曲》了。这支曲子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48年写成的,编为作品228号。劳斯(1804-1849)和他的三个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约瑟夫·施特劳斯(1827-1870)和爱得华·施特劳斯(1835-16)。这里的“老”字和“小”字是后人加的。因为父子俩人都叫约翰。为了区别他们,只好在名字前面加入了“老”,“小”这么两个字。
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维也纳有名的音乐世家。但我们现在一般提到作曲家施特劳斯父子,是指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和他的三个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约瑟夫·施特劳斯(1827-1870)和爱得华·施特劳斯(1835-16)。这里的“老”字和“小”字是后人加的。因为父子俩人都叫约翰。为了区别他们,只好在名字前面加入了“老”,“小”这么两个字。
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维也纳有名的音乐世家。但我们现在一般提到作曲家施特劳斯父子,是指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和他的三个儿子――小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约瑟夫·施特劳斯(1827-1870)和爱得华·施特劳斯(1835-16)。这里的“老”字和“小”字是后人加的。因为父子俩人都叫约翰。为了区别他们,只好在名字前面加入了“老”,“小”这么两个字。
还有哪些音乐家在维也纳生活过 他们分别创作了哪些乐曲
《A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3号 》维也纳三杰
海 顿—Strauss,Johann 施特劳斯,约翰(子,1825—1899) 奥地利小提琴家,指挥家,圆舞曲及其他维也纳轻音乐的多产作曲家。其父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也是圆舞曲等作品的名作曲家,的《拉杰茨基进行曲》出自他的笔下。小约翰·施特劳斯从德雷赫斯勒学作曲,1844年自办乐队,1849年与其父的乐队合并,巡回演出于奥地利、波兰、德国各地。指挥圣彼得堡的夏季公园音乐会(1855—1865)与宫廷舞会(1863年起),并访问巴黎、伦敦、意大利和美国。作有轻歌剧十六部、芭蕾舞剧一部、圆舞曲、波尔卡、加洛普等舞曲。最成功的歌剧是《蝙蝠》(1874)和《吉普赛男爵》(1885)。圆舞曲中有许多内容丰富、优美如画、堪称维也纳交响诗的佳作,如《蓝色的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和《圆舞曲》。要真正领略这些作品的风味,必须严格按其细腻的配器富有艺术性地演奏,例如《维也纳森林圆舞曲》中必须用齐特琴。 【摘自《外国音乐辞典》】—交响乐之父
约瑟夫.海顿 (1732一1809),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十八世纪欧洲最的音乐家之一。他的音乐作品体裁广泛,涉及声乐、器乐各个领域,尤其对交响乐乐四重奏的形成、完善和发展方面有着突出的贡献,是世人公认的“交响乐之父”和“弦乐四重奏奠基人”。
代表作:《告别》、《时钟》、《狩猎》《C大调第41号交响曲》〈丘比特〉、《惊愕》、《》、《伦敦》、《牛顿》等
贝多芬——乐圣
路德维希·凡·贝多芬(1770-1827)德国最伟大的音乐家之一、被尊称为“乐圣”。 他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一位代表人物,与海顿、莫扎特一起被后人称为“维也纳三杰”。他在自己短短的五十七年生涯里,为人类留下了无价的音乐宝藏,因此,世人尊称他为“乐圣”。
代表作:《欢乐颂》、《命运交响曲》、《热情奏鸣曲》、《月光曲》、《暴风雨奏鸣曲》、《田园交响曲》等。
莫扎特
主要作品:
歌剧 《费加罗的婚礼》
《唐.璜》
《魔笛》
交响乐 《 降E调第39号交响曲》〈帝王〉
《G小调第40号交响曲》
协奏曲 《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四号 》
《降B大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五号》
《C大调钢琴协奏曲第21号 》
其它 《弦乐四重奏〈狩猎〉》
参考资料:搜索 维也纳的音乐家
海顿:《告别》 《时钟》 《》 《狩猎》等。
贝多分:《命运交响曲》 《月光曲》等。
从全文看,作者笔下的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急!!!!!!!!!!
金罗西尼-《切进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复辟年代里,依然坚守“自由、平等”的信念,通过言论和作品,为共和理想奋臂呐喊,写下不朽名作《第九交响曲》。他的作品受十八世纪启蒙动运动和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影响,个性鲜明,较前人有很大的发展。在音乐表现上,他几乎涉及当时所有的音乐体裁;大大提高了钢琴的表现力,使之获得交响性的戏剧效果;又使交响曲成为直接反映变革的重要音乐形式。贝多芬集古典音乐的大成,同时开辟了浪漫时期音乐的道路,对世界音乐的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被尊称为“乐圣”。威廉·退尔》序曲(结尾你一定也很熟悉)色大厅维也纳森林有哪些特点
“金色大厅”在新年这一天总是花团锦簇,充满着春的气息。这大厅内共有1654个座位和大约300个站位,金碧辉煌的建筑风格和华丽璀灿的音响效果使其无愧于金色的美称。自大厅落成那天起,维也纳爱乐乐团就在这里“安营扎寨”。在每年的新年音乐会的电视转播中,全世界的爱乐者都可以在聆听音乐的同时一睹“金色大厅”的风采。些鲜花都来自意大利的“阳光之城”圣雷莫,是意大利送给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贺礼。维也纳的园艺师们,包括各界的退休人员,都前来参加会场的布置工作。每一年主题花束的品种和色调都有所不同,因此在转播时,细心的电视同行们总是询问一下花的颜色,避免在设计电视字幕时叠加上相同颜色的标题,影响观众的收视效果。维也纳人的骄傲与福气之一,是他们生活在层层叠叠的绿色包围之中。森林不单是维也纳人度游玩的去处,平日黄昏人们也常常驱车到城市东北角的卡伦堡山上,敞开肺叶,张开嘴巴,大口吸吮林海散发出来的清新、湿润、凉意和充沛的氧气。放眼远眺,绿海无边,每一棵树都是一朵绿色的浪花,多少树才汇成这海一样无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他的祖父叫沃尔夫,是匈牙利人,原来住在利俄波耳德斯塔德,也在多瑙河沿岸,离维也纳不算太远。他的父亲叫弗郎茨,会拉小提琴,后来他们全家迁居到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受父亲的影响,从小学小提琴,后来从师维也纳歌剧院提琴手伊格拉茨·冯·惠利。1817年以后,他在米夏爱尔·潘配的流行舞蹈乐队里拉中提琴。1819年,他又到约瑟夫·兰纳的维也纳圆舞曲乐队里拉琴,有时担任指挥。1825年,他和玛丽亚·安娜·施特赖姆结了婚,生了三个儿子,这时,他离开乐兰纳,自己组了一个乐队, 并为这些乐队写了不少乐曲。1849年 9月25日,老约翰·施特劳斯在维也纳逝世,享年四十五岁。边无际的森林?维也纳人整天眼睛被城市的奇光异彩所眩惑,此刻觉得绿色真是一种净化眼睛和心灵的颜色。 所以,维也纳人喜欢绿色。绿色的家具、窗帘、墙壁、器皿都是常见的;盐溪湖一带专门烧制一种带有绿色条纹的陶瓷,是奥地利最富特色的民间工艺之一。这里的男人还爱穿绿色西服,打绿色领带,就像温暖的澳大利亚的男人们爱穿粉红色的衬衫一样。 世人只知道这片森林受益于施特劳斯的名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而名扬天下,引来千千万万旅游者,为这座城市赢得外汇。哪里知道维也纳人与这片森林生命攸关,互惠互助,相依相存,因而才给了那位“圆舞曲”以创作的灵感、冲动和深情。 一出城市,到处是这样的景象: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阳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之间是大片大片的开满鲜花的牧草,很难看见土的颜色。维也纳森林是指维也纳城市近郊一带,地势不过海拔四百米,很少针叶树,多为阔叶林,榆槐桉桐等数十种树木,交相混杂,每逢春至,树上开花,小鸟欢叫,各种野生小动物奔跃其间。这感觉与南部蒂罗尔州那种高山峻岭,松柏参天,雪溪喷泻,全然两样。这里的森林清新柔和,温文尔雅,倒与维也纳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 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呼吸舒畅,排除烦恼,它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在维也纳,无论太阳怎样灼热,只要钻到树荫里便立刻清爽宜人。这感觉异常分明。“太阳地”和“荫凉地”,好似两个季节;中午与早晚,温非常分明。即使炎夏时节,日落之后,空气会很快凉爽下来,维也纳人在夏天夜里也要盖被子睡觉,特别是一场雨后,天气如秋;气候多变,穿衣常跟不上变化。有时风起雨过,那些等候公共汽车的人群,可谓千奇百怪。有的依然穿背心光膀子,有的已经穿上毛衣和皮茄克。此种奇观,很像北方的“二八月乱穿衣”,但这里却是“五六月乱穿衣”了。 我在游览维也纳郊外一座皇家猎宫时,骤然风雷交加,大雨疾降,忽见大片草地冒起浓浓白烟,林间更是烟雾飞扬,很是壮观。这种景象以前很少见到。导游告诉我,这因为森林和草地吸收阳光的热量,冷雨一浇,顿成烟雾。我才深知森林与草地作用的非凡。 维也纳人明白,宜人的气候不只是上帝的恩赐,更由于祖祖辈辈对这种恩赐倍加珍爱。早在1852年奥地利就颁布了《森林法》,一百余年,沿用至今。这实际上就是严格的森林保,科学性与应用性结合得很完美。比如采伐,伐掉的那一片林木的空地,正是需要阳光射入,促使森林更好生长之处。所以,奥地利人从来不缺乏木材,也不缺乏绿色。 如果留心观察,还会发现维也纳人对房前屋后的草地就像对居室内的地毯一样爱惜。你很难发现一小块枯草。他们甚至不肯使用汽车里的空调,担心废气污染草木与空气。在这个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里,无论何处,张目一看,总有鲜艳的花木在视野之内;放眼望去,空气透明,视线无阻,只要目力所及,那些远远站在楼顶上的一座座雕像的面孔,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尘烟障目……这样,各种各样的鸟儿就像在维也纳森林里一样,无忧无虑地生活在千楼万宇中间。 一天黄昏,我在城市公园正兴致勃勃欣赏露天音乐会,忽然大厅顶上发出声声异样鸣叫,音调似猫,其声宏大。扭头望去,原来是一只大孔雀站在上面。孔雀是逞强好胜的飞禽,她要与乐队一比高低。这引得欣赏音乐的人们都笑起来,但没有人驱赶孔雀,乐队更起劲地演奏,随后便是乐队与孔雀边奏边唱,奇妙之极。 这不正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最动人的深层内涵吗?体裁游记散文感知维也纳的风光秀美 维也纳森林无边无际 维也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维也纳人热爱自然、保护环境 维也纳人与森林的关系互惠互助相依相存维也纳森林的特点 景色优美(1、4、8)(描写) 面积广阔(3)(说明) 作用多多(2、5、6、7、9)(记叙、议论)写作背景冯骥才说:“在创作这部作品之前,有两件事对我的触动非常大。一是1998年我国长江流域发生的那场特大的洪灾;二是连续不断的席卷大半个的沙尘暴。这些大自然的灾难给人们再一次敲响了警钟:人类要善待大自然。同时,也强烈地撞击着作为一名工作者的感,从而引发了深层的思考,把创作的视角投向了环保。”写作意图唤起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收获启示:1、善待大自然 2、自然孕育文化写作手法:1、描写、记叙、说明、议论综合运用2、形散而神不散
维也纳的人物
圆舞曲为F大调,描绘出了森林清晨的美景,及人们轻歌曼舞的场面。维也纳的名字始终是和音乐连在一起的。许多音乐,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父子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海顿的《四重奏》,莫扎特的《费加罗的婚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等乐曲均诞生维也纳森林,它足够大,“整个国土的百分之四十四被森林覆盖”,没有人能找到维也纳森林的边缘。维也纳的森林景象纷繁,“向阳的山坡上,林色鲜翠;背阴的山坡上,森森然像一片埋伏在那里披甲戴盔的兵阵”森林的温文尔雅,与这座城市的风格相得益彰,与“这个城市的味道更相调和”。最能体现福气之处可能在于“森林不单使人赏心悦目,还神奇地调节着气温”,疾降的骤雨中,林间烟雾飞扬的景象,就是的注释与说明。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就是一种福气。在这里,我们听到了《维也纳森林的故事》中最主要的一段旋律。轻柔而华美,仿佛晨曦透过浓雾照进维也纳森林,还伴随着鸟儿们婉转的鸣叫。于此。许多公园和广场上矗立着他们的雕像,不少街道、礼堂、会议大厅都以这些音乐家的名字命名。音乐家的故居和墓地常年为人们参观和凭吊。如今,维也纳拥有世界上最豪华的歌剧院、闻名遐迩的音乐大厅和流水平的交响乐团。
罗蜜欧与朱丽叶维也纳音乐会的资料
古典音乐笔记-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相关资料2004年指挥
里卡多·穆蒂
穆蒂对前辈的艺术是无比崇敬的。他在托斯卡尼尼、、富尔特 文格勒等艺术家的唱片吸收了很多东西。他说过最为敬佩托斯卡尼尼在指挥上 的高度准确性。总的来说,穆蒂本人的艺术风格,更接近于托斯卡尼尼。他有与 托氏相似的客观主义意识,和相似的忠于原作的特点;排练和演出时,其百分 之百的投入程度也如托氏一般。但是,穆蒂只是沿着托斯卡尼尼的足迹探索自 己的路子,而不是纯粹的模仿者。自身的强烈个性,在穆蒂的指挥艺术中占有 极重要的地位。
199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年3月14日出生在维也纳。老约翰·施特劳斯一生写过一百五十多首圆舞曲,几十首波尔卡和进行曲。但他的功绩,是他和作曲家约瑟夫·兰纳一起,共同奠定了维也纳圆舞曲的基础。在他们之前,圆舞曲比较慢;而他们共同创作的维也纳圆舞曲风格,在第二拍和第三拍经常拖长一点,速度一般用的是小快板。从结构上讲,维也纳圆舞曲比一般圆舞曲复杂一些,它由序奏、三至五首小圆舞曲和尾声组成,而每首小圆舞曲又有两个旋律,它们还带反复,形成单二部曲式或单三部曲式。乐曲表达内容也比较深刻。3年,穆蒂以极其潇洒的风度、高于的气质,完美地指挥 了当年的维也纳新年音乐会后,在全球的观众心中,他的形象进一步树立 起来了。2000年,他再度担任该音乐会的指挥。他精湛的指挥风格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施特劳斯家族
施特劳斯家族是十九世纪奥地利维也纳有名的音乐世家。现在通常提到的作曲家施特劳斯父子,是指老约翰·施特劳斯(1804-1849)和他的三个儿子,即约翰·施特劳斯(1825-1899)、约瑟夫·施特劳斯(1827-1870)和爱德华·施特劳斯(1835-16)。为了区别都叫约翰的施特劳斯父子,人们习惯在他们名字的前面分别加上“老”字和“小”字。
老约翰·施特劳斯影响、流行最广莫过于《拉德茨基进行曲》了。这支曲子是老约翰·施特劳斯于1848年写成的。长子约翰·施特劳斯一生谱写了400多部圆舞曲作品,被称为“圆舞曲”;弟弟约瑟夫和爱德华也谱写了几百部音乐作品,指挥和参与了多次音乐会的演出,他们不懈的努力为施特劳斯家族赢得了声誉。在施特劳斯父子的音乐作品中,奥地利的自然风光、生活以及作曲家丰富的内心能在乐曲中得以升华,人们不难体味出奥地利人热情、欢快、乐观、诙谐的性格。这些音乐作品虽有一定的地域性和民族性,但乐曲中欢快愉悦、浪漫典雅的情感却是世界各地的人们共同的心灵之声。在辞旧迎新之际,将施氏家族的音乐作品作为新年音乐会的主旋律,的确是奥地利人献给全世界一份优雅的贺岁礼物
举行维也纳新年音乐会的“金色大厅”曾【摘自《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文版】令全世界多少音乐爱好者神往,也正是“金色大厅”孕育了维也纳爱乐之声。说起来,这座大厅也有一百几十年的历史了。它落成于1870年,正式的名称应该叫作音乐协会大厅,由建筑奥菲尔·汉森设计。
与阿姆斯特丹的音乐和纽约卡内基音乐厅相比,这个“长方形鞋盒”的确是狭长了些。然而它的声音流动性特别好。在这里,弦乐器与木管乐器、木管乐器与铜管乐器的平衡达到了巧妙无比的境界。也正因如此,每年一度的新年音乐会才带给全世界音乐爱好者难以忘怀的视听享受。
维也纳的专家们在协会大厦建成125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金色大厅”的屋顶为平顶镶板,两侧有楼厅和音乐女神的雕像。这些具有美学意义的装饰物使原本直接撞击到墙壁上的乐音有延长和舒缓的作用。“金色大厅”的木质地板和墙壁就像是小提琴的共鸣箱一样,使乐队演奏的声音在厅内振动和回旋,余音袅袅。“金色大厅”的确是,称得上是世界上音响效果最出色的音乐厅。
求符合 要求的轻音乐
霍尔斯特-《行星组曲》之木星:欢乐之神我这有108首轻音乐,都是世界的曲子,想要的话给我个邮箱我发给你。
维瓦尔第-《四季》之春-乐章
帕西贝尔-《卡农》
约翰·施特劳斯-《蓝色多瑙河》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闲聊》快速波尔卡
约翰·施特劳斯-《维也纳森林的故事》圆舞曲
约翰·施特劳斯-《蝙蝠》序曲
比才-《阿莱城姑娘》法兰多拉舞曲
埃尔加-《威风堂堂》进行曲-号
威尔第-《凯旋进行曲》
肖斯塔科维奇-《第二号爵士组曲》圆舞曲(第二号)
拉威尔-《波莱海顿的四重奏,莫扎特的费加罗婚礼,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月光奏鸣曲,英雄交响曲,舒伯特的天鹅之歌,冬之旅,约翰·斯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维也纳森林的故事……罗》
保罗林克-莫扎特-《G大调弦乐小夜曲》-乐章《柏林的空气》
奥芬巴赫-《奥菲欧在地狱》序曲(结尾处你一定熟悉)
柴可夫斯基-《天鹅湖》组曲
柴可夫斯基-《胡桃夹子》组曲
柴可夫斯基-《钢琴协奏曲》乐章
萨蒂-《流浪者之歌》
比才-《卡门》序曲
奥尔夫-《布兰诗歌》-“命运女神”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 836084111@qq.com 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