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 (李清照)诗词鉴赏

日晚倦梳头

李清照武陵春拼音及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拼音李清照武陵春拼音及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拼音


李清照武陵春拼音及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拼音


李清照武陵春拼音及赏析 李清照武陵春原文拼音


欲语泪先流

个愁运用了拟人手法,把舴艋舟比做人物,赋予了他思想,他载不动的忧愁很深很重,形象而生动的把无形的忧愁具体化,使得读者感同身受

第二个愁是运用环境衬托,天气的阴暗就像作者此刻的心情,而屋子里的焚香袅袅就像作者的愁绪一样无法消除,也是把抽象的愁思具体生动化

武陵春·春晚拼音如下:

武wǔ陵líng春chūn·春chūn晚wǎn

风fēng住zhù尘chén香xiāng花huā已yǐ尽jǐn,日rì晚wǎn倦juàn梳shū头tóu。物wù是shì人rén非fēi事shì事shì休xiū,欲yù语yǔ泪lèi先xiān流liú。

闻wén说shuō双shuāng溪xī春chūn尚shàng好hǎo,也yě拟nǐ泛fàn轻qīng舟zhōu。只zhǐ恐kǒng双shuāng溪xī舴zé艋měng舟zhōu,载zài不bù动dòng许xǔ多duō愁chóu。

译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译文: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导语:这首《武陵春》为作者李清照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之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唱三叹,语言优美,所描写的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武陵春》原文及赏析,欢迎大家参考!

《武陵春》原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翻译

风停了,尘土中带有落花的香气,百花落尽,花朵化作了香尘,日色已晚还懒于梳头。风物依旧是原样,但人已经不同,一切事情都完了,想要诉说苦衷,眼泪早已先落下。

听说双溪春光还好,也打算坐只轻舟前往观赏。只是恐怕漂浮在双溪上的小船,载不动我的许多忧愁。

《武陵春》注释

1.风住尘香:风停了,尘土中带有落花的香气。

2.物是人非:景物依旧,人事已变。此暗指丈夫已。

3.双溪:浙江武义东阳两江水流至金华,并入婺江,两水合流处叫双溪。

4.拟:打算。

5.舴艋舟:一种形似舴艋的小船。

《武陵春》赏析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

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半阕侧重于外形,下半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

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半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我们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才女”之称。下面我为大家带来关于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希望大家喜欢!

《武陵春·春晚》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注释】

⑴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类编草堂诗余》、《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文体明辨》、《古今名媛汇诗》、《词的》、《啸余集》、《古今女史》、《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城县志》、《花镜隽声》、《见山亭古今词选》、《诗余神髓》、《古今图书集成》、《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彤管遗编》、《彤管摘奇》、《名媛玑隽》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词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二体”。赵万里辑《漱玉词》云:“至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人。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案明成化本、荆聚本、陈钟秀本、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此首俱无撰人,与至正本同),《古今断肠词选》卷二又误以此首为马洪所作。

⑵“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

⑶“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

⑷“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

⑸“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

⑹“闻说”,清叶申芗辑《天籁轩词选》作“闻道”。“春尚好”,明程明善辑《啸余谱》作“春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浙江通志》卷十七《山川九》引《名胜志》:“双溪,在(金华)城南,一曰东港,一曰南港。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西行入县境,又汇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经石碕岩下,与南港会。南港源出缙云黄碧山,经永康、义乌入县境,又合松溪、梅溪水,绕屏山西北行,与东港会与城下,故名。”

⑺“拟”,准备、打算。“也拟”,也想、也打算。宋姜夔《点绛唇》:“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辛弃疾《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轻舟”,《汇选历代名贤词府》、清陆昶《历朝名媛诗词》作“扁舟”。

⑻“舴艋”,小舟也,见《玉篇》及《广韵》。“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艺文类聚》卷七一·南朝宋《元嘉起居注》:“余姚令何玢之造作平牀,乘船舴艋一艘,精丽过常。”唐张志和《渔夫》词:“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又“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宋《金奁集·黄钟宫·渔夫词(十五首)》:“舴艋为家无姓名,胡芦中有瓮头青。”元吴镇《渔夫》词:“舴艋为舟力几多。江头云雨半相和。”

⑼“载”,清万树《词律》:“《词统》、《词汇》俱注‘载’字是衬,误也。词之前后结,多寡一字者颇多,何以见其为衬乎?查坦庵作,尾句亦云‘流不尽许多愁’可证。沈选有首句三句,后第三句平仄全反者,尾云‘忽然又起新愁’者,“愁从酒畔生”者,奇绝!案:‘流不尽’句,见赵师侠《武陵春·信丰揖翠阁》词。赵师侠,又名师使,有《坦庵长短句》。”“载不动”句,宋郑文宝《杨柳词》:“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着“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象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着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

武陵春拼音版如下:

xiǎo,yuàn,wú,rén,lián,bàn,juǎn,dú,zì,yǐ,lán,shí。kuān,jǐn,chūn,lái,jīn,lǚ,yī。qiáo,cuì,yǒu,shéi,zhī。

《武陵春》,词牌名,又作《武林春》,是以贺铸词中引用李白《清平调》诗中“云想衣裳花想容”句,别名《花想容》,双调小令。

背景: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

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

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此调格体,万树《词律》共收二体,一正体,一变体;陈廷敬、王奕清《钦定词谱》共收三体,一正体,两变体,较《词律》多收一体,今从后者。以毛滂词为正体,正体双调四十八字,上下阕各四句三平韵。

导读: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武陵春春晚

李清照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①,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②,载不动,许多愁。

[注释]

①双溪:水名,双江于金华县城南,为当地名胜。

②舴艋(zé měng):小船。

【译文】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

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哎,我真担心呀,双溪那蚱蜢般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哀愁啊!

译文2:

狂风终于停歇了,花也已被吹尽,只有尘土中还留着一点香气。太阳已经很高了,我却还是无心梳洗打扮。眼前的风物还在,可人却不在了,好像一切都没有意义!我想说出满腹的哀愁,可话还没说出口,眼泪却已止不住地流!

听说双溪的景色还不错,我也曾想到那里去在溪上泛舟。可是只怕呵,双溪那样的小的'船儿,载不动我这满怀的忧愁!

译文3:

风停了,凋零的残花满地,只有余香留散在尘泥里,虽然太阳已升得很高了,但我懒得梳头。看到物是人非,对一切都已心灰意懒,还没开口,眼泪就先流出来了。

听说双溪那边春光还好,也想去那儿乘船春游。但舟轻愁重,象蚱蜢一样的小船,载不动自己这么多的愁呀。

译文4:

狂风已住,尘土里充满了花香,繁花被风摧残落尽,太阳已高我还懒于梳头。都因为“物事人非”——欢乐痛苦事事皆休,要诉说泪水却先流。

听说双溪那边春光还好,也想到那里泛轻舟。但又恐怕双溪的轻舟,载不动我的许多忧愁。

【评点】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离乱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

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起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意味无穷,既写出此前风吹雨打、枝头的花朵落尽的情景,又写出此刻雨过天晴,尘土沾花散发出微微香气的韵味;既有雨天不得外出的苦闷之情,又有词人惜春自伤的感慨。“日晚倦梳头”点出词人此刻的心境: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面对此情此景,词人心中感慨万千,所以有“物是人非事事休”之语。“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写泪,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好似倾泻而出,感人肺腑。

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词人先以“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作为转折的契机,造成一波三折的态势,增加了词的情致和波澜。起句“闻说双溪春尚好”为转折,刚刚词人还是泪流满面,但一听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她这个素来喜欢出游的人的兴致立刻被勾了出来,遂决定去那里划划船,散散心吧。前两句节奏明快,表现了词人一刹那的喜悦之情。但“也拟”二字使这种喜悦大打折扣,表明出游的打算只是词人的一时兴起。“只恐双溪舴艋舟”又是一转,“舴艋舟”直言船小,与上文的“轻舟”相呼应,也衬托出内心的愁苦之重。“载不动、许多愁”,将词人内心的愁苦和盘托出,意境深远。

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此外,在表现手法上,本词巧妙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感情以具体的形象表达出来,手法新颖,饶有特色。

[赏析]

短幅之中贵有曲折。这首词上阕前两句写春去人愁,后两句直写痛楚。下阕逆锋倒接,略作回旋,然后跌出本意。两句以舟载愁的想象,十分别致,前人以为可与苏轼的“欲寄相思千点泪,流不到,楚江东”(《江城子》)相媲美。

这是词人避乱金华时所作。她历尽乱离之苦,所以词情极为悲戚。上片极言眼前景物之不堪,心情之凄苦。下片进一步表现悲愁之深重。全词充满“物是人非事事休”的痛苦。表现了她的故国之思。构思新颖,想象丰富。通过暮春景物勾出内心活动,以舴艋舟载不动愁的艺术形象来表达悲愁之多。写得新颖奇巧,深沉哀婉,遂为绝唱。

北宋败亡后,李清照于建炎元年(1127)来到南方,故乡青州陷入金人之手,她家中所藏的大批书籍文物被焚毁。建炎三年(1129)丈夫赵明诚病故之后,金人挥兵南侵,李清照为避兵乱而只身各处。绍兴五年(1135)寓居在浙江金华时写了这首《武陵春》词。这时她已经53岁了,经历了败亡、家乡沦陷、文物丧失、丈夫病等不幸遭遇,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这首词中所反映的正是她真实的生活片断和思想情感。

上片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交代的是季节特征,鲜花经过春风的摇动已经零落殆尽,只有土地上还残留些花的芬芳,说明这时已到了暮春时节。“日晚倦梳头” 是通过日色已晚而作者仍无心梳洗打扮来表达内心的哀伤。下面叙述哀伤的原因和哀伤的程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在春天里花开花落年年如此,并没有新的变化,而人却与以前大不一样了,国破、家亡、夫,她对一切都丧失了兴趣。即使有心诉说自己的遭遇和心情,也是言未出而泪先流,这比“声泪俱下” 的描写更深入了一层。她的悲哀是不可触摸的,不但不能说,而且不能想,一想到就会泪如雨下。在这里作者利用“日晚倦梳头”和“欲语泪先流”两个外在的行为具体地表达了她内心的浓重哀愁。下片一转,另辟蹊径,写道:“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听人说双溪春色还不错,诗人也曾产生了去那里泛舟的念头。她想去双溪泛舟并不是贪恋美景、游赏心切,而是要寻求一个消除愁苦的去处。不过,转而却又否定了自己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怕的是双溪上那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自己内心沉重的哀愁。人们总是把愁怨比做连绵不断的流水,比做斩尽还生的野草,而李清照却另寻了一个新思路,说:自己的愁重得连船都承载不动。她又用“也拟”“只恐”等虚字把自己的思想活动层次清楚地表露了出来,像这样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实在很新鲜、奇特,所以被词论家称赞为“创意出奇”,“往往出人意表”。

武陵春·春晚原文: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武陵春·春晚翻译二

李潇彤

风停了,尘土里带有花的香气,花儿已凋落殆尽。日头已经升的老高,我却懒得来梳妆。景物依旧,人事已变,一切事情都已经完结。想要倾诉自己的感慨,还未开口,眼泪先流下来。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我也打算泛舟前去。只恐怕双溪蚱蜢般的小船,载不动我许多的忧愁。

武陵春·春晚翻译及注释

翻译 恼人的风雨停歇了,枝头的花朵落尽了,只有沾花的尘土犹自散发出微微的香气。抬头看看,日已高,却仍无心梳洗打扮。春去夏来,花开花谢,亘古如斯,唯有伤心的人、痛心的事,令我愁肠百结,一想到这些,还没有开口我就泪如雨下。听人说双溪的春色还不错,那我就去那里划划船,姑且散散心吧。唉,我真担心啊,双溪那叶单薄的小船,怕是载不动我内心沉重的忧愁啊!

注释 1此词在《诗词杂俎本·漱玉词》、《类编草堂诗余》、《汇选历代名贤词府全集》、《文体明辨》、《古今名媛汇诗》、《词的》、《啸余集》、《古今女史》、《古今词统》、《古今诗余醉》、《历城县志》、《花镜隽声》、《见山亭古今词选》、《诗余神髓》、《古今图书集成》、《同情词集选》题作「春晚」,《彤管遗编》、《彤管摘奇》、《名媛玑隽》题作「暮春」,《词学筌蹄》题作「春暮」,《词汇》题作「春晓」,《词鹄》调作「武陵春第二体」。赵万里辑《漱玉词》云:「至正本《草堂诗余》前集上如梦令后接引此阕,不注撰人。玩意境颇似李作,姑存之。」(案明成化本、荆聚本、陈钟秀本、杨金本《草堂诗余》前集卷上,此首俱无撰人,与至正本同),《古今断肠词选》卷二又误以此首为马洪所作。2「尘香」,落花触地,尘土也沾染上落花的香气。「花已尽」,《词谱》、清万树《词律》作「春已尽」。3「日晚」,《花草粹编》作「日落」,《词谱》、《词汇》、清万树《词律》作「日晓」。4「物是人非」,事物依旧在,人不似往昔了。三国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节同时异,物是人非,我劳如何?」宋贺铸《雨中花》:「人非物是,半晌鸾肠易断,宝勒空回。」5「泪先」,《彤管遗编》、《彤管摘奇》作「泪珠」,沈际飞《本草堂诗余》注:「一作珠,误」。《崇祯历城县志》作「欲泪先流」,误删「语」字。6「闻说」,清叶申芗辑《天籁轩词选》作「闻道」。「春尚好」,明程明善辑《啸余谱》作「春向好」。「双溪」,水名,在浙江金华,是唐宋时有名的风光佳丽的游览胜地。有东港、南港两水汇于金华城南,故曰「双溪」。《浙江通志》卷十七《山川九》引《名胜志》:「双溪,在(金华)城南,一曰东港,一曰南港。东港源出东阳县大盆山,经义乌西行入县境,又汇慈溪、白溪、玉泉溪、坦溪、赤松溪,经石埼巖下,与南港会。南港源出缙云黄碧山,经永康、义乌入县境,又合松溪、梅溪水,绕屏山西北行,与东港会与城下,故名。」7「拟」,准备、打算。「也拟」,也想、也打算。宋姜夔《点绛唇》:「第四桥边,拟共天随住。」辛弃疾《摸鱼儿》:「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轻舟」,《汇选历代名贤词府》、清陆昶《历朝名媛诗词》作「扁舟」。8「舴艋」,小舟也,见《玉篇》及《广韵》。「舴艋舟」,小船,两头尖如蚱蜢。《艺文类聚》卷七一·南朝宋《元嘉起居注》:「余姚令何玢之造作平床,乘船舴艋一艘,精丽过常。」唐张志和《渔夫》词:「钓台渔父褐为裘,两两三三舴艋舟」,又「霅溪湾里钓鱼翁,舴艋为家西复东。」宋《金奁集·黄钟宫·渔夫词(十五首)》:「舴艋为家无姓名,胡芦中有瓮头青。」元吴镇《渔夫》词:「舴艋为舟力几多。江头云雨半相和。」9「载」,清万树《词律》:「《词统》、《词汇》俱注『载』字是衬,误也。词之前后结,多寡一字者颇多,何以见其为衬乎?查坦庵作,尾句亦云『流不尽许多愁』可证。沈选有首句三句,后第三句平仄全反者,尾云『忽然又起新愁』者,「愁从酒畔生」者,奇绝!案:『流不尽』句,见赵师侠《武陵春·信丰揖翠阁》词。赵师侠,又名师使,有《坦庵长短句》。」「载不动」句,宋郑文宝《杨柳词》:「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

武陵春·春晚赏析

这首《武陵春》是作者中年孀居后所作,非一般的闺情闺怨词所能比。这首词借暮春之景,写出了词人内心深处的苦闷和忧愁。全词一长三叹,语言优美,意境,有言尽而意不尽之美。

这首词继承了传统的词的作法,采用了类似后来戏曲中的代言体,以人称的口吻,用深沉忧郁的旋律,塑造了一个孤苦凄凉环中流荡无依的才女形象。

这首词简炼含蓄,足见李清照炼字造句之功力。其中「风住尘香花已尽」一句已达至境:既点出此前风吹雨打、落红成阵的情景,又绘出现今雨过天晴,落花已化为尘土的韵味;既写出了作者雨天不得出外的苦闷,又写出了她惜春自伤的感慨,真可谓意味无穷尽。

这首词由表及里,从外到内,步步深入,层层开掘,上阕侧重于外形,下阕多偏重于内心。「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是描摹人物的外部动作和神态。这里所写的「日晚倦梳头」,是另外一种心境。这时她因金人南下,几经丧乱,志同道合的丈夫赵明诚早已逝世,自己只身流落金华,眼前所见的是一年一度的春景,睹物思人,物是人非,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索寞。因此她日高方起,懒于梳理。「欲语泪先流」,写得鲜明而又深刻。这里李清照写泪,先以「欲语」作为铺垫,然后让泪夺眶而出,简单五个字,下语看似平易,用意却无比精深,把那种难以控制的满腹忧愁一下子倾泻出来,感人肺腑、动人心弦。

词的下阕着重挖掘内心感情。她首先连用了「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字,作为起伏转折的契机,一波三折,感人至深。句「闻说双溪春正好」陡然一扬,词人刚刚还流泪,可是一听说金华郊外的双溪春光明媚、游人如织,她这个平日喜爱游览的人遂起出游之兴,「也拟泛轻舟」了。「春尚好」、「泛轻舟」措词轻松,节奏明快,恰好处她表现了词人一刹那间的喜悦心情。而「泛轻舟」之前著「也拟」二字,更显得婉曲低回,说明词人出游之兴是一时所起,并不十分强烈。「轻舟」一词为下文的愁重作了很好的铺垫和烘托,至「只恐」以下二句,则是铺足之后来一个猛烈的跌宕,使感情显得无比深沉。这里,上阕所说的「日晚倦梳头」、「欲语泪先流」的原因,也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这首词艺术表现上的突出特点是巧妙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特别是比喻。诗歌中用比喻,是常见的现象;然而要用得新颖,却非常不易。好的比喻往往将精神化为物质,将抽像的感情化为具体的形象,饶有新意,各具特色。这首词里,李清照说:「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同样是用夸张的比喻形容「愁」,但她自铸新辞,而且用得非常自然妥帖,不著痕迹。读者说它自然妥帖,是因为它承上句「轻舟」而来,而「轻舟」又是承「双溪」而来,寓情于景,浑然天成,构成了完整的意境。

武陵春·春晚赏析二

江林昌

历来写愁之作颇多:或直抒胸臆,「驾言出游,以写我忧」(《诗·邶风·泉水》);或巧用比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或融愁于景,「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晏殊《蝶恋花》);……这些都饶有趣味,各具特色。李清照的《武林春》,同样写愁,却能自铸新辞,以其委婉纤曲的艺术手法,巧妙地表达了深沉复杂的内心感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从而成为后人盛传的抒愁佳篇。

此词作于 南宋 高宗绍兴五年(1135)。当时北国沦陷,丈夫亡故,词人只身流寓浙江金华。这首词表达的就是这种国破家亡的满腔忧愁。词虽仅在末尾出现一个「愁」字,而「愁」实在是贯穿全篇的主题线索。整首词写得极其含蓄委婉,又起伏变化,于「短幅中藏无数曲折」(黄了翁《蓼园词话》),充分体现了婉约词派的特色,耐人品味。

首句「风住尘香花已尽」,意不过风吹落花而已,然仔细想来,「风住」,则在此之前曾是风狂雨骤之时,词人定被风雨锁在室内,其忧闷愁苦之情已可想而知(同时为下文「也拟泛轻舟」作伏笔)。「尘香」,则天已转晴,落花成泥,透露出对美好景物遭受摧残的惋惜之情。「花已尽」既补说「尘香」的原因,又将「愁」意推向更深一屋,大有「落花流水春去也」之意。一句三折,顿挫有致。「日晚倦梳头」,日高方起,又无心情梳发。这看似违背常理的细节描写,正好写出了作者在国痛家恨的环境压力下那种不待明言,难以排遣的凄惨内心。环顾四周,丈夫遗物犹在,睹物思人,念及北国故乡;而「物是人非」,景非昔同,不禁悲从中来;感到万事皆休,无穷落寞,故用「事事休」三字来概括。这一切真不知从何说起,正想要说,眼泪早已扑籁而下,「欲语泪先流」一句,已抑不住悲情喷涌而来,可谓「肠一日而九回」,凄婉动人。词至此收缩上片,一腔愁苦 暂告段落。

「闻说双溪春尚好」,语气陡然而转,词人刚刚还在流泪,现在却「也拟泛轻舟」了,似乎是微露一霎喜悦,心波叠起。然「闻说」,只从傍人处听说而已,可见自己整日独处,无以为欢;照应了上片「风住」「日晚」两句。「尚」、「也拟」,说明词人萌动了游春解愁的念想。但人未成行,心绪又转:「只恐」双溪舟小,载不动那么多愁苦。那么只有闭门负忧,独自销魂了。上文「欲语泪先流」一句至此便点出缘由。总起来看,整段下片,大意是说小小春游,不足以慰借词人天大之愁。然作者却善于通过「闻说」「也拟」「只恐」三组虚词,吞吐盘旋,翻腾挪转,「一转一深,一深一妙」(刘熙载《艺概》),把自己在特殊环境下顷刻间的微妙复杂的心理变化表现得淋漓尽致,情意婉绝,回肠荡气。

两句是广为传诵的名句。「愁」本是心中之事,抽像之物,只可意会,难以捉摸。如今作者却意想天开地将它装上小船,给人一种具体可触的立体感;而且还怕愁太重,小船载不动,则愁又显得有重量了;再联系前句的「轻」字,似乎还可看到这小船在重愁堆挤下被慢慢压向水面之状,从而获得了一种动态感。其化虚为实,语意新奇,想像惊人,实在是描摹愁思的绝妙好辞。李清照是极擅长写愁的。除本词将愁写成有形体、重量、动态外,她还在其它词里将愁写得有长度:「如今更添一段新愁」(《凤凰台上忆吹箫》);有浓度:「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满庭芳》)等等。这些都形象传神,韵味幽深。

《武陵春》一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兵荒马乱中人们共有的离恨别绪。李清照将时代的悲哀用巧妙的手法融进了自己有限的艺术境界里,从而使本词具有了典型性。因此这首词不仅获得了艺术审美价值,而且也赢得了审美意义。(江林昌)

武陵春·春晚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李清照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黄盛璋《李清照事迹考辨》:「词意写的是暮春三月景象,当做于绍兴五年三月。」又《赵明诚李清照夫妇年谱》:「绍兴五年乙卯,金人犯滁州,围亳州。壬午,伪齐犯安丰,韩世忠游击金人于大仪镇,败之。乙丑,金人困承州,又围濠州,高宗如平江。」李清照《打马图》序云:「今年十月朔,闻淮上警报,浙江之人,自东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谋入城市,居城市者谋入山林,旁午络绎,莫不失所。易安居士自临安溯江,涉严滩之险,抵金华,卜居陈氏邸。」其时金兵进犯,丈夫既已病故,家藏的金石文物也散失殆尽,作者孑然一身,在连天烽火中飘泊流寓,历尽世路崎岖和人生坎坷,处境凄惨,内心极其悲痛。

武陵春·春晚鉴赏

沈祖棻

这首词是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作者避难浙江金华时所作。当年她是五十三岁。那时,她已处于国破家亡之中,亲爱的丈夫了,珍藏的文物大半散失了,自己也流离异乡,无依无靠,所以词情极其悲苦。

首句写当前所见,本是风狂花尽,一片凄清,但却避免了从正面描写风之狂暴、花之狼藉,而只用「风住尘香」四字来表明这一场小小灾难的后果,则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均在其中,出笔极为蕴藉。而且在风没有停息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虽极不堪,尚有残花可见;风住之后,花已沾泥,人践马踏,化为尘土,所余痕迹,但有尘香,则春光竟一扫而空,更无所有,就更为不堪了。所以,「风住尘香」四字,不但含蓄,而且由于含蓄,反而扩大了容量,使人从中体会到更为丰富的感情。次句写由于所见如彼,故所为如此。日色已高,头犹未梳,虽与《凤凰台上忆吹箫》中「起来慵自梳头」语意全同,但那是生离之愁,这是别之恨,深浅自别。

三、四两句,由含蓄而转为纵笔直写,点明一切悲苦,由来都是「物是人非」。而这种「物是人非」,又决不是偶然的、个别的、轻微的变化,而是一种极为广泛的、剧烈的、带有根本性的、重大的变化,无穷的事情、无尽的痛苦,都在其中,故以「事事休」概括。这,真是「一部十七史,从何说起」?所以正要想说,眼泪已经直流了。

前两句,含蓄;后两句,真率。含蓄,是由于此情无处可诉;真率,则由于虽明知无处可诉,而仍然不得不诉。故似若相反,而实则相成。

上片既极言眼前景色之不堪、心情之凄楚,所以下片便宕开,从远处谈起。这位女词人是最喜爱游山玩水的。据周辉《清波杂志》所载,她在南京的时候,「每值天大雪,即顶笠、披蓑,循城远览以寻诗」。冬天都如此,春天就可想而知了。她既然有游览的爱好,又有需要借游览以排遣的凄楚心情,而双溪则是金华的风景区,因此自然而然有泛舟双溪的想法,这也就是《念奴娇》中所说的「多少游春意」。但事实上,她的痛苦是太大了,哀愁是太深了,岂是泛舟一游所能消释?所以在未游之前,就又已经预料到愁重舟轻,不能承载了。设想既极新颖,而又真切。下片共四句,前两句开,一转;后两句合,又一转;而以「闻说」、「也拟」、「只恐」六个虚字转折传神。双溪春好,只不过是「闻说」;泛舟出游,也只不过是「也拟」,下面又忽出「只恐」,抹杀了上面的「也拟」。听说了,也动念了,结果呢,还是一个人坐在家里发愁罢了。

王士稹《花草蒙拾》云:「『载不动许多愁』与『载取暮愁归去』、『只载一船离恨向两州』,正可互观。『双桨别离船,驾起一天烦恼』,不免径露矣。」这一评论告诉我们,文思新颖,也要有个限度。正确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错误的了;美的东西,跨越一步,就变成丑的了。像「双桨」两句,又是「别离船」,又是「一天烦恼」,惟恐说得不清楚,矫揉造作,很不自然,因此反而难于被人接受。所以《文心雕龙?定势篇》说:「密会者以意新得巧,苟异者以失体成怪。」「巧」之与「怪」,相也不过是一步而已。

李后主《虞美人》云:「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只是以愁之多比水之多而已。秦观《江城子》云:「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则愁已经物质化,变为可以放在江中,随水流尽的东西了。李清照等又进一步把它搬上了船,于是愁竟有了重量,不但可随水而流,并且可以用船来载。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中的《仙吕?点绛唇缠令?尾》云:「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上驮也驮不动。」则把愁从船上卸下,驮在马背上。王实甫《西厢记》杂剧《正宫?端正好?收尾》云:「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又把愁从马背上卸下,装在车子上。从这些小例子也可以看出文艺必须有所继承,同时必须有所发展的基本道理来。

这首词的整个布局也有值得注意之处。欧阳修《采桑子》云:「群芳过后西湖好,狼藉残红,飞絮濛濛,垂柳栏干尽日风。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周邦彦《望江南》云:「游妓散,独自绕回堤。芳草怀烟迷水曲,密云衔雨暗城西,九陌未沾泥。桃李下,春晚未成蹊。墙外见花寻路转,柳阴行马过莺啼,无处不凄凄。」作法相同,可以类比。谭献《复堂词话》批欧词首句说:「扫处即生。」这就是这三首词在布局上的共有特点。扫即扫除之扫,生即发生之生。从这三首的句看,都是在说以前一阶段情景的结束,欧、李两词是说春光已尽,周词是说佳人已散。在未尽、未散之时,芳菲满眼,花艳掠目,当然有许多动人的情景可写,可是在已尽、已散之后,还有什么可写的呢?这样开头,岂不是把可以写的东西都扫除了吗?及至读下去,才知道下面又发生了另外一番情景。欧词则写暮春时节的闲淡愁怀,周词则写独步回堤直至归去的凄凉意绪,李词则写由风住尘香而触发的物是人非的深沉痛苦。而这些,才是作家所要表现的,也是最动人的部分,所以叫做「扫处即生」。这好比我们去看一个多幕剧,到得晚了一点,走进剧场时,一幕很热闹的戏刚刚看了一点,就拉幕了,却不知道下面一幕内容如何,等到再看下去,才发现原来自己还是赶上了全剧中最精采的 部分。任何作品所能反映的人生都只能是某些侧面。抒情诗因为受着篇幅的限制,尤其如此。这种写法,能够把省略了的部分当作背景,以反衬正文,从而出人意外地加强了正文的感染力量,所以是可取的。(沈祖棻)

诗词作品: 武陵春·春晚 诗词作者:【 宋代 】 李清照 诗词归类: 【宋词三百首】、【宋词精选】、【初中古诗】、【婉约】、【女子】、【闺怨】、【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