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游记的原文和翻译

一、原文:

徐霞客游记_徐霞客游记序(节选)文言文翻译徐霞客游记_徐霞客游记序(节选)文言文翻译


徐霞客游记_徐霞客游记序(节选)文言文翻译


徐霞客游记_徐霞客游记序(节选)文言文翻译


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①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②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二、翻译:

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然而业已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于是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悬岩不很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

徐霞客游记原文及翻译注释

一、原文:

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节选自《徐霞客游记》

【注】①三姑:地名。②幔亭峰:山峰名。

二、翻译:

然而业已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于是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

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悬岩不很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

徐霞客游记原文

原文:

登山里许,飞流汩然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

翻译:

登上山走了一里多路,就看见山泉汩汩地往下流泻。俯身鸟瞰下面,也有高耸的岩壁,清泉水从岩壁的半腰处奔突流出,附近有稀疏的竹林相映,令人有非常好的兴致。然而业已登上三姑峰,来不及返回光顾,于是从三姑峰又再上行半里路,抵达换骨岩,换骨岩就是幔亭峰的后崖,换骨岩前面有座庵。从换骨岩后面架设的两层悬梯,又登上另外一悬岩。悬岩不很深邃,环绕着山巅有如叠嶂。当地人用木板沿岩壁修筑房屋,有的弯曲,有的笔直,有的高,有的低矮,都是顺着宛转的岩壁修筑。

拓展资料:

《徐霞客游记》主要按日记述作者1613年至1639年间旅行观察所得,对地理、水文、地质、植物等现象,均做了详细记录。《徐霞客游记》是系统考察地貌地质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描绘了大好河山的风景资源,此外优美的文字也使之成为文学佳作,在地理学和文学上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徐霞客游记原文及翻译

徐霞客游记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译文:初四日行十五里,到汤口。又走五里,到达汤寺,在汤池沐浴。手拄拐杖,遥望着朱砂庵攀登。十里,登上黄泥冈。刚才云雾笼罩的群峰渐渐地显露出来,也渐渐地落在我的拐杖下。转进石门,从天都峰侧面穿越而下,于是天都、莲花两座峰顶,都秀丽地突出在天空中。

路边有一条岔路往东上,是我从前没走过的,于是往前顺岔路直上,几乎上到天都峰侧面。又往北上,在石缝中穿行。一片片石峰夹着路耸起,路在石峰之间弯来转去,阻塞的地方被凿开,陡峭的地方修出阶梯,断裂的地方搭木通过,悬空处安置连接。

往下俯瞰,壑谷峻峭、阴森,枫树和松树相互夹杂,五彩缤纷,像图画、锦绣一样灿烂;于是想到游黄山应是有生以来的奇览,却还有如此的奇异景致前次没有探寻过,这一次重游真是既痛快又惭愧啊!

徐霞客游记的原文与翻译

徐霞客游记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初四日十五里,至汤口。五里,至汤寺,浴于汤池。扶杖望朱砂庵而登。十里,上黄泥冈。向时云里诸峰,渐渐透出,亦渐渐落吾杖底。转入石门,越天都之胁而下,则天都、莲花二顶,俱秀出天半。路旁一岐东上,乃昔所未至者,遂前趋直上,几达天都侧。

复北上,行石罅中。石峰片片夹起;路宛转石间,塞者凿之,陡者级之,断者架木通之,悬者植梯接之。下瞰峭壑阴森,枫松相间,五色纷披,灿若图绣。因念黄山当生平奇览,而有奇若此,前未一探,兹游快且愧矣!

译文:初四日行十五里,到汤口。又走五里,到达汤寺,在汤池沐浴。手拄拐杖,遥望着朱砂庵攀登。十里,登上黄泥冈。刚才云雾笼罩的群峰渐渐地显露出来,也渐渐地落在我的拐杖下。转进石门,从天都峰侧面穿越而下,于是天都、莲花两座峰顶,都秀丽地突出在天空中。

路边有一条岔路往东上,是我从前没走过的,于是往前顺岔路直上,几乎上到天都峰侧面。又往北上,在石缝中穿行。一片片石峰夹着路耸起,路在石峰之间弯来转去,阻塞的地方被凿开,陡峭的地方修出阶梯,断裂的地方搭木通过,悬空处安置连接。

往下俯瞰,壑谷峻峭、阴森,枫树和松树相互夹杂,五彩缤纷,像图画、锦绣一样灿烂;于是想到游黄山应是有生以来的奇览,却还有如此的奇异景致前次没有探寻过,这一次重游真是既痛快又惭愧啊!

徐霞客在游记中主要写到了哪些方面?徐霞客游记有何内容?

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游记》是由我国明朝时期的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徐霞客,所编著的一本日记体游记,这本书总共有四十多万字,是徐霞客多年游历生活的记录,也是他的一本旅行笔记。这本书中记录了徐霞客游历的包括贵州,安徽,江苏,河北,河南,山西,广东,云南等16个省的大好河山和秀丽景色,以及徐霞客自己的心得体会。

《徐霞客游记》书籍照片

《徐霞客游记》这本书是我国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本地理名著,它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了我国的名山胜水,以及各省的风土人情,文化习俗。

《徐霞客游历》是徐霞客花费一生心血的著作,在这部书中徐霞客对他所到之地的人文,动植物,地理,水文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介绍和分析,所以这部书在我国地理学的研究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徐霞客游记》主要是作者在163-1639年间的旅行日记,由于数量多,所以有很大一部分被流失了,现存的并不完整。

《徐霞客游记》不仅仅在地理研究方面有着重要用途,而且这部书在文学和历史研究方面也有很大的贡献,正是这部书奠定了徐霞客在我国地理界的地位。

有史料记载徐霞客在每天游历结束后,不管他有多劳累多疲惫他都会很认真的记录下他一天的所见所闻所感,正是由于徐霞客的这种好习惯,才有了今天的《徐霞客游记》。

徐霞客志在天下

徐霞客的一生可以用志在四方四个字概括,他一生游历,一生寄情于山水之间,他在游历过程中将自己的感悟体会和当地的地形地貌,以及风土人情全部都记录了下来,他的旅行笔记后来被编著为地理学名著《徐霞客游记》,这部书为我国的地理学的研究留下了重要的资料。

徐霞客画照

俗话说好男儿志在四方。这句话曾是徐霞客的母亲对他的教导和鼓励,正因为如此,这句话与徐霞客的一生是极为贴切的。徐霞客从22岁开始就游历在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徐霞客一生不为名不为利,他的志向就是饱览美景,游历天下和亲身感受祖国壮丽的河山。

徐霞客从小就喜欢读关于地理,历史和探险等方面的书,所以他从小就向往自己能过上问访于名山大川的生活,所以志在四方,是他从小就确定要走的路。徐霞客在22岁那年走上了遍访名山的道路,他希望自己能亲身感受祖国河山的真实面貌,能将自己的脚步留在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所以徐霞客的志在四方不仅是他自己的理想一种实现,是他热爱祖国的一种表现。

徐霞客将志在四方作为他一生的准则,他也用一生证明了这一句话,他将生命中绝大一部分时间用在遍访各种美景上,他在行走和游历中得到了他一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