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王司马睿”中的“琅琊王”是什么意思?

因为他们两个人是父子关系,东晋王朝中司马王族存在了短短的几十年,换了好几位。

就是一封号,像长沙王,吴王。一个是君,一个是臣..。。

晋元帝司马睿什么梗 晋元帝司马睿姓刘晋元帝司马睿什么梗 晋元帝司马睿姓刘


晋元帝司马睿什么梗 晋元帝司马睿姓刘


琅琊王就是被册封在琅琊的王爵。

爵位是官僚系统之外的一套封建贵族等级体系,从汉朝以后,爵位就渐渐失去了神圣的地位。受到册封的贵族的俸禄一般同所封地的赋税相关,但往往只在名义上拥有对于所封地的管辖权,行政权大多掌握在的官僚体系手中。贵族如果不仕官,一般没有实权。

是他的封号,封地在琅琊郡.

是个封号

司马睿为什么忽略北方的呼唤?

那是因为司马昭他的能力非常的强,其次也是因为他当时本身就是太子,而且他也能够掌控天下。

晋元帝司马睿即位的时候,黄河流域的政权更迭频繁,广大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们盼望东晋北伐,恢复统一。但是司马睿的东晋政权却无如燕雀,目光短司马睿是司马懿的曾孙。浅,对北方的哀号和呼唤充耳不闻。尤其是司马睿,惟恐北伐不利,动摇他苦心经营的基业,故对北伐消极、冷漠、敷衍塞责,只发发檄文而已。

司马睿与司马迁是什么关系

他们都姓司马而已,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东晋中宗元司马睿(276-323),字景文,东晋王朝的开国,公元318-323年在位。宣帝司马懿曾孙,琅邪武王司马伷之孙,琅邪恭王司马觐之子。公元317年,时为西晋丞相的司马睿在建康称王,改元建武;次年称帝,成为东晋的开国。

司马睿是个非常懦弱的人,当时有很多世家大族,有非常大的权利影响着他的统治,但是他就不敢吭声。

司马迁(前145—前87年后),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一说山西河津)人,我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著有《史记》,又称《太史公记》,他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公元前100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司马睿是东晋中宗元是东晋王朝的开国.

司马迁是西汉的史学家

没啥大联系吧,估计五百年前是一家...

司马睿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

这一闹,司马睿在江南土族中的威望大大提高了。王导接着又劝司马睿说:顾荣、贺循是这一带的名士。只要把这两人拉拢过来,就不愁别人不紧跟我们。

晋元帝司马睿(276年-323年1月3日),字景文,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生于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晋开国。晋宣帝司马懿曾孙,琅琊武王司马伷之孙,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

琅琊是地名(位于今安徽省),

十五岁袭封琅邪王。“八王之乱”后期依附于东海王司马越,被任命为平东将军,监徐州诸军事,留守下邳。汉主刘渊举兵后,中原局势恶化,他用王导之谋,请移镇建邺(今江苏南京),朝廷遂于永嘉元年(307年)命他为安东将军、都督扬州诸军事。

九月南下,在王导、王敦辅佐下,优礼当地士族,平定华轶、杜弢,经过一番经营,得以立足江左。建兴四年(316年)西晋亡,建武元年(317年)司马睿即晋王位,改元建武。太兴元年(318年)即位,改元太兴,据有长江中下游以及淮河珠江流域地区。史称“东晋”。

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字仲达,河内郡温县孝敬里(今河南省焦作市温县)人。三国时期曹魏家、军事谋略家、权臣,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因司马懿曾支持曹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的信任。

曹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于司马懿和曹爽。

曹芳继位后,司马懿遭到曹爽排挤,升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并控制京都洛阳。

他被称为历史上最懦弱的开国帝王,司马睿是个怎样的人?

司马睿马上派王导上门请顾荣、贺循出来做官,两个人都很高兴地接受了官职,并开始在江南士族中大力推崇司马睿。打这以后,江族纷纷拥护司马睿,司马睿在建康也就站稳了脚跟司马炎和司马睿叔侄关系.。

司马睿是个没有野心并且幽默的人。在他做的期间,东晋得到了一段安宁祥和的日子并且司马睿没有其他那般严肃,是一个幽默的。

晋元帝司马睿是个缺乏主见但又不失风范的人。也是一个非常聪明非常勇敢的人,打败所有的势力,当上。

他是一个特别懦弱的人,他永远只会懂得屈服,他永远不懂得反抗,所以说他才被称为是历史上最懦弱的开国帝王。

晋元帝司马睿为什么会把皇位传给晋明帝司马绍?

晋元帝司马睿处处依靠得力丞相王导人们都说这段时间是“王与马共天下”

原因是晋成帝司马衍是晋明帝司马绍的嫡长子,在晋明帝司马绍的皇子中,晋成帝司马衍已经是年纪的了,所以只能由他来继承。

晋元帝司马睿(276年-323年),字景文,东晋的开国(318年-323年在位)。

应该是觉得司马绍有能力而且有担当,能够成为这个,所以把皇位传给了对方。

司马睿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

公元四世纪初,在内乱外患的双重打击下,西晋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都城一度由洛阳迁到了长安。但迁都并不能挽救它灭亡的命运。公元316年,匈奴人刘聪率兵攻下长安,晋愍帝司马邺被俘,西晋宣告灭亡。

根据查询晋书得知,司马睿是晋元帝司马睿处处依靠王导,人们都说这段时间是“王与马共天下”。司马懿的曾孙。

晋元帝司马睿(276年-323年1月3日),字景文,河内郡温县(今河南省温县)人,生于洛阳县(今河南省洛阳市)。东晋开国。

司马炎和司马睿有什么关系?

司马睿刚刚登基那会,与王氏一族还有共同的利益,一个为了巩固皇位,一个为了通过拥立之功扩大自己的势力。所以司马睿与王氏的王导关系很是和睦,把他比作“萧何”,称王导为“仲父”。王导对司马睿的礼遇厚待也是投桃报李,对司马睿出谋划策,劝谏他勤政克己,要行仁政于南方,收取民心。

司马炎是司马睿的堂叔。司马懿是司马睿的曾祖父。司马睿的祖父是司马懿的三儿子。司马睿的祖父是司马炎父亲的弟弟

自此,曹魏的军政权力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曾率军擒斩孟达,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

司马睿是司马炎的从子

晋元帝司马睿晚年经历了什么?

琅琊王是个姓氏这年的三月初三,按照当地的风俗,和官员都要到江边去求福消灾。这一天,王导让司马睿坐上华丽的轿子,高擎着琅琊王的旗号,并布置有仪仗队鸣锣开道,王导、王敦侍立两旁,北方来的大官、名士,也一个个骑着高头大马跟在后面,排成一支十分威武的队伍。浩浩荡荡开往江边,迤逦有一里多长。

晋元帝司马睿处处依靠得力丞相王导人们都说这段时间是什么?

司马睿在西晋皇族中的地位和名望并不高,他所以能够称帝,完全是靠着他的幕僚王导和其堂兄王敦的扶持。事情还得从司马睿被派到建康作镇守讲起。那时,王导是他的府中参军,因为为人灵活机警、足智多谋,深得司马睿的信任,司马睿把他当作知心朋友。

被称为王与马共天下

从最原始的血缘上讲,司马炎的父亲司马昭 是司马睿祖父司马伷的兄长,所以司马睿是司马炎的从子,或者说是堂侄。

司马睿重建晋朝

因为东晋建立,晋元帝司马睿主要是由王导的大力支持和辅助,因此王导及王敦兄弟都获得了大权

西晋虽然灭亡了,但一些晋朝的旧臣并不甘心亡国的命运,况且南方还在晋朝官员手里,于是他们就在各地积极活动,准备恢复晋朝的统治。公元317年,琅琊王司马睿在大臣与江南氏族的拥护下,在建康称帝,建立东晋,这就是晋元帝。

司马睿、王导他们故意绕道走建康城里最繁华的街道,这一天,在建康城里看热闹的人本来就多,大家看到这种从来没见过的大排场,都轰动了,纷纷围观,人声鼎沸。江南有名的士族地主顾荣等听到这个消息,从门缝里偷偷张望。他们一看这个阵势,都被镇住了,又见王导、王敦这些有声望的人对司马睿毕恭毕敬,大吃一惊,怕自己怠慢了司马睿,都纷纷出来迎接,拜见司马睿。

北方大乱以后,北方的士族纷纷逃到江南避难。王导又劝说司马睿要及时救济他们,并把他们中间有名望的人都吸收到王府来。司马睿听从了他的建议,前前后后吸收了大量的北方士族,深得他们的欢心。就这样,司马睿靠着王导的安排,既拉拢了江天下女人心259南的士族,又吸收了北方的人才,他的地位更加巩固了。他非常感激王导,感慨地对王导说:你就是我的萧何啊!公元317年,羽翼已丰的司马睿在建康即位,重建晋朝,史称东晋。登基那天,王导和文武官员都进宫来朝见。司马睿看到王导要给自己行大礼,赶忙从御座上站起,走下殿来一把拉住王导,要他一起到御座上接受百官朝拜。这个意外的举动,使王导和众大臣都大为吃惊。因为在封建时代,是至高无上的,哪有臣下与皇上同座的道理。

王导急忙推辞道:这怎么行。只有太阳高高在上,万物才能得到它的煦照。如果太阳跟一般的生物在一起,生物还能得到它的照耀吗?王导的这一番吹捧,使司马睿听得十分高兴,他也就不再勉强,接受了大臣们的朝拜。司马睿登基以后,为了感谢王导、王敦兄弟的大力扶持,对他们特别尊重。他封王导为尚书,掌管朝内的大权;又让王敦总管军事他们一同来到了建康。原以为到这里会受到隆重的欢迎,可没想到江南有名望的大士族嫌司马睿地位低,根本没把他放在眼里,一个也不来拜见他。司马睿心里很不高兴,要王导想办法。王导也知道要在江南站住脚,没有这些大士族的支持是不可能的。堂兄王敦当时在扬州做刺史,很有点势力。王导就把王敦请到了建康,两人商量了半天,总算想出了个主意。。王家的子弟亲信一时布满朝中。当时,民间流传这样着一句话,叫做王与马,共天下。意思是说东晋的江山是王氏与司马氏共同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