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诗《母爱》

七言律诗 母爱

感恩母爱的七律诗 感恩母爱诗词感恩母爱的七律诗 感恩母爱诗词


感恩母爱的七律诗 感恩母爱诗词


满树金星杏又黄,徘徊庭院苦阿娘。

可人珠玉成千颗,馋嘴儿孙各四方。

往岁存箱全腐烂,今年无计可收藏。

皱纹漾笑缘何故,褪肉将仁寄远尝。

七律 母爱

凡尘母爱纯真,血脉穿连骨肉亲。

有子今生无己梦,牵肠明日挂星辰。

金针玉线缝温暖,白米清汤煮苦辛。

一路追随求喜悦,深恩散落不留春。

感恩母亲的诗句古诗

1.游子吟

唐代: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 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孟郊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2.思母

元代: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看到寒霜把芦花摧残,不禁落下了伤心的泪水;满头白发的老母亲再也不会到门口倚靠者柴门盼望我、看望我了。去年五月梅雨时节,家中粮断,只好典袈裟籴米回家,奉养母亲。

《思母》出自一首名为《灵隐寺志》的七言绝句之中,诗人是宋末元初时,浙江余姚九功寺名叫与恭的僧人。与恭出家之后未久,其父见背,唯留老母贫苦独守。恭公虽系出家之人,亦不能有负亲恩。虽然自己过的也是清贫淡泊的生活,仍时时接济老母。现在母亲也走了,留下的只是满腔怀念。

3.墨萱图·其一

元代:王冕

灿灿萱草花,罗生北堂下。

南风吹其心,摇摇为谁吐?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

甘旨日以疏,音问日以阻。

举头望云林,愧听慧鸟语。

灿灿的萱草花,生在北堂之下。南风吹着萱草,摇摆着是为了谁吐露着芬芳?慈祥的母亲倚着门盼望着孩子,远行的游子是那样的苦啊!对双亲的奉养每天都在疏远,孩子的音讯每天都不能传到。抬头看着一片云林,听到慧鸟的叫声思念起来至此很是惭愧。

4.别老母

清代: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即将去往河梁,掀起门帘依依不舍的与母亲告别,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感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清高宗乾隆三十六年(1771),黄景仁外出为官府办事,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他告辞妻女和拜别老母,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其悲伤的心情。

5.岁暮到家

清代: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母亲的爱子之心是无穷无尽的,兴的事莫过于游子过年之前能够返家。她为我缝制棉衣的针脚密密麻麻地,家书里的字迹墨痕犹如新的一样。一见面母亲便怜爱地说我瘦了,呼叫着我细问旅途的艰难。母亲啊,儿子已经愧对您了,不忍诉说漂泊在外的劳累辛苦。

公元1746年(乾隆十一年),蒋士铨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深感母亲对自己的关怀之情,故有此诗。描写了诗人与其母团圆时惊喜中又含伤感的真实场景。

6.晒旧衣

清代:周寿昌

卅载绨袍检尚存,领襟虽破却余温。

重缝不忍轻移拆,上有慈亲旧线痕。

三十年前母亲缝制的一件粗绨面料的长袍还保存在箱柜里,领子和襟袖虽已破旧,依稀能感觉到绨袍上残留着母亲的余温。想重新缝补又不忍轻易拆开旧衣,上面有母亲缝补的痕迹。

《晒旧衣》是由清代诗人周寿昌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真挚地表达了人类至善至纯的天伦情感——母子之情,和诗人对母亲深深的怀念之情。

7.十五

【宋】王安石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紵阴。

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

带着母亲来到了邗沟,但家尚留在白紵。母亲月圆之夜突然听到杜鹃的声音,想起离家在外的儿子。虽然天南地北相隔万里,但心中依旧是深深的牵挂。

《十五》是王安石的其中一个作品,又名《将母》。邗沟,在山阳县,位于陕西省东南部。白紵,在太平州,今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县城东南两公里处。此诗诗意为母亲在月圆之夜听到杜鹃的声音,就想起离乡在外的儿子,虽然南北相隔,但是仍然深深牵挂。

NO.1 慈母倚门情,游子行路苦。——《墨萱图》

NO.2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NO.3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思母》

NO.4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NO.5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NO.6 一间茆屋何所直,父母之乡去不得。——《古从军》

NO.7 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燕诗示刘叟》

NO.8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三字经》

NO.9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岁暮到家》

NO.10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NO.11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岁暮到家》

NO.12 老母与子别,呼天野草间。——《豫章行》

NO.13 霜陨芦花泪湿衣。——舆恭《思母》

NO.14 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燕诗示刘叟》

NO.15 将母邗沟上,留家白邗阴。月明闻杜宇,南北总关心。——王安石《十五》

NO.16 提出西方白帝惊,嗷嗷母秋郊哭。——《春坊正字剑子歌》

NO.17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短歌行》

NO.18 父母皆艰辛,尤以母为笃。——《劝孝歌》

描写母爱的优美诗句

1、母爱是一座高高的山。无论你有多大困难,她总是依靠的屏障。那高耸的身躯,为你遮风挡雨,令你心安神怡。

2、母爱是明澈的山泉,洁净而碧澈。她纯而不梁、真而无邪、诚而无瑕,她能洗涤一切污浊。

3、母爱是一条长长的路。无论你走到哪里,她都伴你延伸、顺畅。那悠悠的牵挂,那谆谆的叮咛,为你指点迷津,护你一路走好。

青虫不易捕,黄口无饱期

《燕诗示刘叟》

唐 · 白居易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岁暮到家/岁末到家》

清 · 蒋士铨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游子吟》

唐 · 孟郊

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

《短歌行》

唐 · 王建

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唐 · 孟浩然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岁暮到家/岁末到家》

清 · 蒋士铨

1.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2.思尔为雏日,高飞背母时。

3.十五彩衣年,承欢慈母前。

描写母爱的七言诗有哪些?

1、《别老母》

清代:黄景仁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译文:即将去往河梁,掀起门帘依依不舍的与母亲告别,愁容满面,凄切悲凉,欲哭无泪。在这风雪之夜,不能在母亲身边尽孝却要掩柴门凄惨地远去,不禁感叹:养子又有何用呢?倒不如没有啊。

2、《思母》

宋代:与恭

霜殒芦花泪湿衣,白头无复倚柴扉。

去年五月黄梅雨,曾典袈裟籴米归。

释义:霜陨芦花泪湿衣说的是看到秋天的霜把芦花打得满天飘飞,自己落下了伤心的泪水;白头无复倚柴扉说的是满头白发的老母亲再也不会到门口倚靠者柴门盼望我、看望我了。

扩展资料

《别老母》此诗的特点是用情极深,无论是缠绵悱恻抑或是抑塞愤慨之情,都写得深入沉挚,使人回肠荡气,极受感动。其次是语言清切,善用白描,诗中扫尽浮泛陈旧之词,语语真切,而且一种清新迥拔之气,凌然纸上。

其三是音调,作者诗音调和内容紧密配合,悠扬激楚,也特别动人。 要离家远去的作者是站在老母亲的角度上来写这首诗,抒对母亲的不舍之情以及一种无奈的情怀作者。

七言律诗母爱

七言律诗 母爱

满树金星杏又黄,徘徊庭院苦阿娘.

可人珠玉成千颗,馋嘴儿孙各四方.

往岁存箱全腐烂,今年无计可收藏.

皱纹漾笑缘何故,褪肉将仁寄远尝.

七律 母爱

(写在母亲的节日)

凡尘母爱纯真,血脉穿连骨肉亲.

有子今生无己梦,牵肠明日挂星辰.

金针玉线缝温暖,白米清汤煮苦辛.

一路追随求喜悦,深恩散落不留春.

太阳之女——暄儿

(七言律诗_新声韵)

(一)

天真尽在小童暄,似精灵舞笑酣.

快乐全无烦恼虑,活泼恰是禀心传.

非凡举动神情里,特立思维话语间.

苦累辛勤皆母爱,从来兴致与相欢.

(二)

暄儿哪晓己娘疲,见到归家就绕膝.

逗闹时时亲吻笑,撒娇抱背嬉.

晨昏苦辣酸甜事,岁月凉寒冷暖衣.

自古阿娘心切切,平生爱护伴朝夕.

七律·母亲节(新韵)文 / 梅韵竹曲

馨香萱草艳留春,叶茂枝繁怯意心.

别样年华多感叹,非凡母爱倍知恩.

因思往事怜幽梦,且看今朝敬至亲.

喜有佳节欢庆日,童心不尽感怀恩!

七律·母亲节(新韵)文 / 碧纱竹影

晴空五月百花香,蜂舞枝头采蜜忙.

乳燕学飞穿碧柳,牛犊食草浴斜阳.

温馨常忆膝前乐,失意尤思梦里长.

无限深情游子意,孝心一片敬高堂.

七律·母亲节思儿(新韵)文 / 山秦大帝

驾风乘浪祭汶川,破壁残垣去旧颜.

绿草茵茵铺锦绣,新楼座座耸中天.

如荼生计眏红火,似水流年起紫烟.

校舍闻声诗朗朗,思儿盈泪落青衫.

七律·题诗母亲节(新韵)文 / 馨香女人tree

又值此日泪潸然,千里未能膝下欢.

知发平添双鬓雪,怕身复染五更寒.

肩挑日月持家苦,爱化春晖教子贤.

愿东风吹故里,幽幽萱草碧连天!

七律·母亲节思母亲(新韵)文 / 千里雪飘

——母亲节不能回家看望母亲有寄

向暮灵思漫不眠,苍苍慈母在凉山.

巴云一笑春八秩,若水任拍寒几番

雅女戎装诗韵味,小城巷语史.

临风老树飞绵处,剑外昏眸望远川.

注:

1、灵:此处指心灵之意,也嵌母亲名字.

2、若水:雅砻江.

2、雅女:指原西康省省府雅安市三雅文化----雅女、雅鱼、和雅雨.雅安地区流传女娲补天时因所用的剑掉进江中,导致西蜀漏天,雅安成为雨城;江中的雅鱼也世世代代拥有了宝剑形鱼骨标志.而雅安这个地方由于有雨水的滋润,女孩子的皮肤大多肤色润泽,但雅女更重要的标志是像传说中的女娲一样勤劳、勇敢、善良、朴实.

3、史:俺母姓,母亲原是一名(名也全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