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案# 导语】教案包括教材简析和学生分析、教学目的、重难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及练习设计等。 考 网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新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 三年级上册新语文书课文内容新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 三年级上册新语文书课文内容


新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 三年级上册新语文书课文内容


新版语文三年级上册课文 三年级上册新语文书课文内容


【篇一】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

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赠刘景文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夜书所见

【宋】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

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

【篇二】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知识点

一、我会写

寒hán(严寒、寒冷、寒来暑往)

径jìng(径直、途径、大相径庭)

斜xié(斜线、斜坡、目不斜视)

霜shuāng(霜冻、风霜、霜期)

赠zèng(赠言、赠送、回赠)

刘liú(姓刘、刘海儿)

盖gài(盖楼、盖章、掩盖)

菊jú(菊花、赏菊、春兰秋菊)

残cán(残缺、残害、残酷)

君jūn(君子、君臣、国君)

橙chéng(橙红、橙色、鲜橙)

送sòng(欢送、送来、送别)

挑tiǎo(挑逗、挑动、挑拨)

二、我会认

犹yóu(犹如、犹有、记忆犹新)

傲ào(骄傲、傲骨、傲慢无礼)

橘jú(橘子、橘红色、橙黄橘绿)

三、多音字

行háng(银行)xíng(不行)

挑tiǎo(挑灯)tiāo(挑选)

四、古诗诗意

山行诗意: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蜿蜒伸向山顶,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户人家。停下来欣赏这枫林的景色,那火红的枫叶比江南二月的花还要红。

赠刘景文诗意: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夜书所见诗意:萧萧秋风吹动梧桐树的叶子,送来阵阵寒意,江上的秋风让客游在外的诗人不禁思念起自己的家乡。猜想是孩子们在捉蟋蟀,因为夜深了,他忽然看到远处篱笆下的灯火。

五、问题归纳

1.《山行》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物?从哪些地方发现的?

《山行》这首诗写的是秋天的景物。从“寒山”“霜叶红于二月花”看出来的。

2.《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你还知道秋天哪些景物是什么样?

《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季的景色,从枯荷(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菊残犹有傲霜枝)、“橙黄橘绿时”这些地方发现的。我还知道秋天秋天的风,卷起了片片黄叶,在街道和巷子里吹。又到家家户户储存秋菜的季节了。大白菜、土豆、萝卜、冬瓜……堆满了菜店的棚子。

3.《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六、课文主题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秋景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写的是在“山行”途中目之所及的景物,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篇三】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诗三首》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山行》。

2.学会本课生字认识10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挑”的读音和用法。

3.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和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4.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中的词语,并能根据和的意思理解古诗的大意。能联系诗句,说说诗中的秋天给自己留下的印象。

2.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谈话导入。

一年有四季,四季各不同,你喜欢哪个季节?说一说理由。

四季风景如画,四季都是诗情画意的。在这美好的秋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三首关于秋天的诗歌。

板书,齐读课题。

我们先来学习首诗歌《山行》。

二、整体感知

1.认识作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唐代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著有《樊川文集》。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大李杜”指李白和杜甫。

你还知道杜牧的其他诗歌吗?

预设:《清明》、《秋夕》等。

2.听《山行》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山行》: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作者在山里行走时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4.出示诗歌,指导学生读好节奏。

预设: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5.教师检查学生对课文的朗读情况,要求能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努力把文章读流利,有感情地朗读。

三、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径、斜。

领读生字,注音拼读。

结合,理解生字的意思。

径:小路。

斜:不正。

石径斜:石板小路弯弯曲曲。

2.你认为哪些词语的意思比较难懂,小组内相互质疑解答。

预设:

生:产生,生出。

坐:因为。

晚:晚秋。

于:比的意思。

四、研读古诗

(一)诗人在山中行走看到了什么景物?

预设: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结合,解释重点词语。

寒山:深秋的山。

霜叶:被霜打过的枫叶。

(二)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山行》中的风景。

学生结合景物提示,描述风景。

(三)小组说一说诗歌的意思。

(四)抓字眼,晓诗意。

1.作者说“白云生处有人家”,这里用“白云深处”也是可以的,“生处”与“深处”有何区别?

预设:

“深”是浓厚,浓郁的意思。

“生”是生出,存在的意思。

“生处”为云之源头,给人高山之巅、更为遥远的感觉,同时又有云腾雾涌、白云飘忽的动态感。应当是“生”字好于“深”字。

2.“霜叶红于二月花”中“红于”改为“红如”效果一样吗?

学生看图思考,然后表达观点。

预设:

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样,无非是装点自然美景而已;而“红于”则是春花所不能比拟的,不仅仅是色彩更鲜艳,而且更能耐寒,经得起风霜考验。

(五)入诗境,悟诗情。

1.出示古诗,简析诗歌中的风景。

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景有何不同?前两句和后两句诗人的感受有何不同?

预设:

前两句抓住“寒”字,描绘了一种辽阔深远的远景。

后两句抓住“红”字,描写了一种秋比春美的近景。

2.你更喜欢哪两句?为什么?

预设:

后两句是千古名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两句诗采用了非常有新意的对比,用红叶比春花,在美的基础上渲染了一层坚强。诗人表达了自己独特的情感,古诗中写秋的诗文大多是悲凉的,而这首诗却表达了一种喜爱的情感。古诗的诗意富有哲理,这两句成为千古绝唱的重要原因就是它富有哲理:把枫叶经霜象征为经受挫折、磨难,然而“经霜色愈浓”。因而,这句诗就有了鼓舞、激励人们的作用。

五、学写生字

美好的诗意要用美好的文字表现,这首诗中还有这几个生字需要我们会写,现在让我们拿出小手来写生字吧,相信你也可以写得很好。

1.课件出示“寒、径、斜、霜”等4个生字。

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自主认字,说说自己是从什么渠道或通过什么方法认识的。

2.打开“优教学生字”,逐个学习,学生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

3.指导书写。

(1)每个字在书写之前先想一想怎样才能写得美观。

(2)观察字的结构,说说书写注意点以及每一笔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教师范写,学生再次边观察边书空,注意笔顺。注意讲解“寒”宝盖儿宽,三横紧凑,撇捺要舒展。“径”的右上部分不要写成“又”。“斜”左右结构,注意两部分的高度。注意“霜”的三部分的位置等。

(4)学生在田字格里仿写,教师提醒写字姿势。

六、指导学习《赠刘景文》

过渡:诗人杜牧抓住了一片红叶,就送给了我们一个美丽的晚秋,其实秋天的美景有很多,喜欢秋天的诗人也有很多。课文第二首诗歌《赠刘景文》就是其中的一首。让我们先来认识作者——苏轼。

(一)认识作者。

苏轼:字子瞻,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二)感知古诗。

出示诗歌,有节奏地朗读诗歌。

预设: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三)小组合作学习古诗。

想一想:《山行》这首诗我们是从哪几方面来欣赏的。

预设:字、景、情、理。

1.小组长领学生字。

(1)出示会认的生字“犹、傲、橘”。

(2)出示会写的生字“赠、刘……”等7个生字,小组成员每人一个生字讲解,并书写,直至完成任务。

(3)小组挑战,听写生字。

2.一起赏景。

(1)诗中描写了哪些景象?

预设:荷叶、残菊、黄橙、绿橘等。

(2)联系诗句说一说,诗中的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悟情。

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给刘景文?

作者写枯败的荷叶、傲霜的残菊有什么用意?又为什么写到了橙黄橘绿?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随机点拨。

预设:刘景文当时已经58岁了,有些迟暮之感。作者写这首诗告诉他秋天正是收获的季节,勉励刘景文奋发有为。

4.诗歌中有没有一句话让你觉得包含道理?

预设:菊残犹有傲霜枝。

“荷尽菊残”仍要保持傲霜凌寒的气节。

七、总结提升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这是刘禹锡的名句,其实秋天不只有火红的枫叶,灿烂的菊花、还有很多像橙黄橘绿的美景。秋天多美好,让我们去寻找诗意的秋天吧。说一说你眼里的秋天。

八、巩固提高

打开“基础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出示主题,观察回答。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都有什么?这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

板书,齐读课题。

2.解读课题。

夜:夜晚。书:书写。见:看见。

夜书所见:夜晚写下自己所看见的(情景)。

二、感知内容

1.认识作者。

叶绍翁,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今浙江丽水市龙泉市)人,南宋中期文学家、诗人。

2.听《夜书所见》的朗读,画出生字词,读准字音、注意字形,画出不理解的字词。

3.自由朗读《夜书所见》。

(1)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画出难理解的字、词。

(3)图文对照,想一想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象。

三、研读古诗

(一)出示古诗,学生读好节奏。

(二)抓住关键字理解诗意。

预设:

萧萧:风声。

挑:用细长的物件逗引。了解多音字“挑”。掌握“挑”的意义和用法。

促织:蟋蟀。

篱落:篱笆。

(三)读一读诗歌,说说你喜欢的诗句。

1.赏析前两句。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这两句诗中诗人听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孤单忧愁

诗人的心被思念家乡的情感填满,朗读时要读出来。

2.赏析后两句。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诗人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预设:

诗人看到了明灯,想到了“挑促织”——斗蛐蛐。想起了童年的生活,内心又充满了开心快乐,被幸福感填满。进而有为思想丰富了内涵。

3.诗人的感情变化是非常明显的,跟读诗歌,读出情感变化。

自由朗读诗文,读出诗人的感情变化。

(四)背诵诗文。

1.根据老师的提示背诵诗文。老师出示诗句中的一个字,学生背出相应的诗句。

预设:送、动、挑、夜。

随文识字,学习生字“送、挑”的写法。

2.这三首古诗都是关于秋天的美文,一定要背诵课文,把美文收到自己的记忆宝库里。

小组检查背诵,比一比看谁的背诵有节奏感,有感情。小组代表展示背诵成果。

四、主题阅读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遍地美景的季节,在诗人的眼中,秋的美景是说不尽的。

1.老师这里还有几首古诗也是关于秋天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品一品。

出示诗文《秋思》、《夜雨寄北》。

学生自读诗歌,说一说诗中的景,诗中的情。

2.你还知道哪些描写秋天的诗歌,快来分享一下吧。

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的诗歌。

总结:秋天的诗歌有古道西风的苍凉,也有一鹤排云的豪迈。只要我们仔细观察,我们也能发现秋的美丽。

五、巩固提高

打开“阅读训练——《古诗三首》”,一起来闯关吧!

【 #教案# 导语】《听听,秋的声音》是一首现代诗。作者抓住秋天里大自然一些声响,用诗的语言,赞美了秋天。诗歌语言精练优美,富有韵味。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课文

听听,

秋的声音,

大树抖抖手臂,

“刷刷”,

是黄叶道别的话音。

听听,

秋的声音,

蟋蟀振动翅膀,

“嚁嚁”,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

撒下一阵的叮咛;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

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

听听,

走进秋,

走进这辽阔透明的音乐厅,

你好好好地去听

——秋的声音。

秋的声音,

在每一片叶子里,

在每一朵小花上,

在每一滴汗水里,

在每一颗饱满的谷粒里。

听听,

秋的声音,

从远方匆匆地来,

向远方匆匆地去。

听听,

我们去听秋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作者毕国瑛,选作课文时有改动。

教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浓浓的秋情,想象秋天景象的美好。

教学难点: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一、导入新课

1、春天有五彩斑斓的鲜花,夏天到处是异常茂盛的绿树,冬天遍地纷纷扬扬的雪花,那么秋天呢?在你的眼里,秋天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1:秋天硕果累累;2:秋天瓜果飘香;3:秋天天高云淡;4:秋天庄稼大丰收,农民伯伯可高兴了。)(天气凉了,树叶变黄了,从树上纷纷落下来,地里的庄稼都成熟了,苹果红了,石榴裂开了嘴,大雁南飞,小动物忙着准备过冬的粮食)

2、同学们,秋天不缤纷的色彩,香甜的气味,它还有好听的声音呢。让我们一起走进秋天的世界,去听听秋的声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7课《听听,秋的声音》,

这是一首现代诗,谁来读课题?

生:听听,秋的声音。

师:后面的“听”要轻声;注意题目中的逗号,这个逗号提示我们要仔细去听;听听,秋的什么?生:秋的声音师:听听,谁的声音?生:秋的声音(学生读好重音)三、初读,听秋声

下面让我们一起去读读秋的声音吧!打开语文书第46页,

1.初读。

要求:有感情的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词多读几遍。并在每一小节前标上序号。2、检查生字词掌握情况。

这首诗很美吧,诗人运用的词语也很美。让我们读一读吧。

(课件出示词语,小老师带读。)

手臂刷刷蟋蟀振动

歌韵叮咛掠过歌吟

辽阔大厅绽开匆匆

3、通过初读课文,你听到了秋天的什么声音呢?

(生说,师随机板书。)

板书:

黄叶刷刷

蟋蟀口瞿口瞿

大雁叮咛

秋风歌吟

(学生都会说到这四种可以用耳朵听到的声音,而不可闻但可感觉的声音在第5段)

师:秋的声音只有这些吗?还藏在哪儿了?(读第5节)

板书:在叶子、小花、汗水、谷粒……

师:前四种声音是我们可以用耳朵具体听见,后面的声音是我们听不到,但可以感受到的,到处都有秋的声音,这是秋天给我们带来的一种美好感觉。

四、品读,说秋景。

那同学们,你喜欢那种声音呢?为什么?

(预设:1、我喜欢“蛐蛐’的声音,因为蟋蟀的叫声想唱歌一样好听。2、我喜欢刷刷的落叶声,这告诉我们秋天来了。)说得好!

请同学们再来轻声读或默读课文1至4节,边读边想象画面,并说说“你仿佛听到什么声音?看到什么景象?”

1.读的很认真,谁先来读节?

(听听,秋的声音,大树抖抖手臂,“刷刷”,是和黄叶道别的话音。)

黄叶和大树在道别时,他们说了些什么话?

(黄叶说:“大树妈妈,我真舍不得你。”)

(大树说:黄叶你不要走,你走了我会想你的。)

(黄叶说:大树,你不要伤心了,我落到地上,过不了多久,就会变成肥料,到时你会长得更茁壮,我也会更茂盛。)

瞧!大树听了黄叶的话乐了,大家也乐了。所以咱们读这一小节时,一方面要读出他们道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还要读出对黄叶的赞美之情。

学生齐读节诗。

2、在黄叶和大树告别的同时,看蟋蟀它在干什么?谁来读第二节。

学生:听听,秋的声音,蟋蟀振动翅膀,“口瞿口瞿”,

是和阳台告别的歌韵。

你仿佛听到了蟋蟀在说什么?

学生:我仿佛听见蟋蟀说:再见了,阳台,我明年春天还回来唱歌给你听。

“歌韵”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1:歌声、歌曲。)

老师知道大家个个都能歌善舞,其实蟋蟀也是动物界一位非常出名的歌唱家,它的叫声非常动听,好像在唱歌。“歌韵”在这里指的就是蟋蟀的歌声。

看,秋天多美好,黄叶不想走,蟋蟀也不想走,我们一起来当当可爱的小蟋蟀吧!(男女生赛读)要读出它对秋天的留恋,喜爱之情。

3.这时大雁来了,它又在和谁告别呢?谁来读一读。

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的叮咛。

大雁对白云说了什么?——

学生1:白云,再见了,我要去南方过冬。

她还要“叮咛”几句什么?——

学生2:天凉了,要加衣裳,别着凉。

这就是“的叮咛”。白云听到大雁的话,心里会感到多么温暖呀!

这时候秋风也来了,秋风掠过田野,开心的是谁啊?(农民伯伯)谁来读一读

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送来一片丰收的歌吟。秋风在歌唱什么?——

它又会对农民伯伯说些什么呢?

(秋风会对农民伯伯说:1.“丰收了,丰收了,快到田里收稻谷吧!”2、玉米丰收了,农民伯伯快来采收吧。3、大豆丰收了,农民伯伯快来收割吧。)

这真是一片丰收的美景啊!农民伯伯们乐得嘴都合不住了,我们用朗读来表达丰收的喜悦之情吧!

生分两组比赛读课文第三节。

4.师:在这美丽的秋天里,落叶离开了树妈怀抱,小蟋蟀唱起了离别歌,大雁飞往南方过冬去了。稻田里一片金黄,稻子压弯了腰,高粱涨红了脸……秋天的一切是多么美好啊,让我们把这美好的一切读出来吧!全班朗读。

五、续写,写秋声

1.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地去听秋的声音。其实秋的声音还有许多,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苹果成熟后掉在地上的“扑嗵”声。小溪流水的“哗哗”声。收割机的“隆隆”声。青蛙的叫声“呱呱”。燕子的声音“喳喳”。“哗啦哗啦”稻海翻起波浪。“嘿呦嘿呦”小蚂蚁忙着准备粮食过冬。“滴答滴答”秋雨在练习弹琴。“哈哈”是农民伯伯收割时的欢声笑语。“哗哗”是秋风和落叶跳舞的声音。)

2.老师:大家听到这么多声音!老师这里也有几幅秋天的画面,想不想看看啊?看了这些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呢?

3.秋的声音令人遐想,秋的声音令人陶醉……让我们模仿诗的1、2、3小节,把自己听到的声音写下来,每人写一小段。

(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纷纷落下,

“呼呼”,

秋风弟弟吹起口哨报告冬的来临。

听听,秋的声音,

秋雨落在地上,

“沙沙”,

弹奏出动人的琴声。

听听,秋的声音,

蜜蜂翩翩起舞,

“嗡嗡’,

是它收获甜蜜的欢歌。

听听,秋的声音,

石榴露出笑脸,

“哈哈”,

美丽的籽儿撒下阵阵欢笑。

听听,秋的声音,

小朋友们在郊外游玩,

“哈哈”

是他们欢笑的声音。

听听,秋的声音,

田野里一片金黄,

“咔嚓”

这是农民收割稻谷的声音。)

六、课堂小结

是啊,秋的声音,在大自然中,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再次来感受秋声带给我们的喜悦吧!

学生有感情齐读全文。

板书:17.听听,秋的声音

黄叶刷刷

蟋蟀曲曲

大雁叮咛

秋风歌吟在叶子、小花、汗水、谷粒……

教学建议

1、学生搜集各种与秋天有关的声音,如,风声、雨声、落叶声、蛐蛐声等。老师准备一些与秋声有关的录音带,适合作课文朗诵背景的音乐以及相关课件。

2、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要求与精读课文有着明显的不同。课文前面有一段连接语,课文学习之前要先学生阅读这段连接语,以明确学习要求。

3、初读诗歌。应着重解决两方面的问题:(1)运用前面几篇课文里学过的方法理解诗中词语的意思;(2)了解诗中讲了哪些事物的声音。诗中从两方面写了秋天的声音,一种是具体可感的声音。像一、二、三、四节中写的,落叶、昆虫、大雁、唱歌等声音;另一种是可心领神会而不可闻的无声的声音,其实是秋景给人的感受。像两节中写的秋天的声音。

在学生了解诗歌的意思后,为了加深对诗歌的感受,还可以学生:(1)听秋声。利用录音带和相关课件,让学生一边听秋声一边想象景物,使文中的秋天的声音和相应景物形象化。(2)说秋声。同学说自己了解的秋天所特有的声音,体现秋天景物的美好。

4、有感情地朗读是学习诗歌的很好方式。在对诗歌的音节美的感受中,诗歌的内容美也能得到很好的体验。所以教学时,可以采用范读、赛读等多种方式,加强朗读的训练和指导,读的时候还要能同时想象诗歌所写的画面,读出文中的感情和韵味。如果有音乐作背景来读,效果会更好。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学生试着续写诗文。

5、这首诗歌就是通过秋天的声音来体现秋天的景象,所以可以学生在课外留意秋天更多事物和景象,搜集描写秋天的诗歌,举行赞美秋天的诗歌朗诵会。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有哪些课文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全部课文如下:

1、我们的民族小学

2、金色的草地

3、爬天都峰

4、槐乡的孩子

5、灰雀

6、小摄影师

7、奇怪的大石头

8、我不能失信

9、古诗两首

10、风筝

11、秋天的雨

12、听听,秋的声音

13、花钟

14、蜜蜂

15、玩出了名堂

16、找骆驼

17、孔子拜师

18、开天地

19、赵州桥

20、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21、古诗两首

22、富饶的西沙群岛

23、美丽的小兴安岭

24、,璀璨的明珠

25、矛和盾的

26、科利亚的木匣

27、陶罐和铁罐

28、狮子和鹿

29、掌声

30、一次成功的实验

31、给予树

32、好汉查理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花的学校》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 #教案# 导语】《花的学校》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新月集》,是一首优美而富有童趣的散文诗,兼有诗歌与散文的特点,具有诗歌的音韵美和节奏感。课文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一群活泼天真,渴望自由的花孩子,通过丰富的想象,把孩子和妈妈之间的感情表达得自然深厚。 准备了以下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篇一】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花的学校》课文原文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他们关了门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放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雨一来,他们便放了。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

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在天上,在星星住的地方。

你没看见他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吗?你不知道他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

我自然能够猜得出他们是对谁扬起双臂来,他们也有他们的妈妈,就像我有我的妈妈一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二】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花的学校》教案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选自泰戈尔《新月集》里的一首儿童散文诗。诗人以清新流畅的笔触,勾画出甜美纯净的儿童世界。诗人巧妙地从孩子的眼中叙述花们的活泼、可爱、美丽、向上。全诗充满了童真童趣,充满了丰富奇妙的想象。教学设计中,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边读文边想象,体会诗歌语言的形象、生动。通过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深入感受诗人想象的丰富奇妙。

二、教学目标

1.“落、荒”等13个生字,正确认读“荒、笛”等5个生字,认识多音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课文,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和丰富细腻的想象,培养学生的质疑、表达、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

2.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富于童真童趣的语言。

2.体会课文丰富细腻的想象。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我们每天在学校中学习生活,享受着学校生活的快乐。花们也和你们一样有

自己的学校,让我们一起走进“花的学校”,去体验他们的学习生活。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课件出示作者的及简要资料,教师介绍作者。

泰戈尔,印度诗人、哲学家。他出版过《飞鸟集》《园丁集》等五十多部诗集,曾于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本文选自泰戈尔的散文诗集《新月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认真听,注意生字的读音。

2.自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标出自然段,提出疑问。

3.自学本课的生字,读准生字读音,口头给生字组词。

4.检查生字学习的情况。

(1)课件出示下列词语,指名读。

荒(g)野口笛(dí)罚(fá)站放(jià)衣裳(shng)

教师相机点拨:

“”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jià”,“裳”在“衣裳”中读轻声。

(2)去拼音读一读。

(3)说说自己是怎么预习这些生字的。

预设:

生1:“荒、笛”我是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的。

生2:我家附近有一家店铺,名字是“霓裳”,所以我就记住“裳”的字形了。

(4)多音字练习。课件出示:选一选。:jijià真()暑()()发()日

(5)理解“荒野”和“口笛”。出示“荒野”的,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看到的情景。出示实物口笛,向学生介绍。会吹口笛的同学为大家吹一吹。

(三)再读质疑,感知大意

1.再一次默读课文,看看自己能提出哪些有价值的问题。

2.汇报提出的问题,教师进行梳理。预设:花们的地下学校是什么样子的?花们的妈妈是谁?花们的老师是谁?……

3.指名读文,思考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4.交流解疑。

(1)把自己的想法与小组同学进行交流,在小组交流中有不明白或有疑问的问题,准备在全班进行交流。

(2)全班汇报交流,师生共同解决部分问题。

5.整体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1)出示填空,学生说一说。

诗人以孩子的视角,想象到了:当______在天上轰响,__________落下的时候,__________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他们在______的学校里上学。雨一来,他们便______。他们的家在______。(横线上的内容依次是雷云、六月的阵雨、一群一群的花、地下、放了、天上。)

(2)学生朗读课文。

(四)观察,学写生字

1.出示本节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开火车轮读。

落荒笛舞狂罚互所够猜扬臂

2.学生观察,了解生字的书写要领。

3.请同学当小老师提醒大家在书写这些生字时需要注意什么,教师相机点拨。

落: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要注意各部件的穿插与避让。

荒:不要在“亡”上多写一个点。

笛:下边是“由”,不是“田”。

舞:一共14笔,课件展示笔顺,指名反复书空。

4.教师“舞”“扬”“臂”。

5.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五)品味语言,想象画面

1.课件出示第1自然段:

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1)教师范读第1自然段,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听到了什么声音?

学生抓住“雷云在天上轰响”来想象画面。播放雷电交作的和声音,直观感受“雷云在天上轰响”。“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读到这一句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有怎样的体会呢?

小结:在第1自然段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东风以人的特点。东风可以“走过荒野”,可以“吹着口笛”。这种写法多么形象生动啊!

(2)指导朗读,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

(3)小结:刚才我们学习第1自然段时,运用了“抓重点词语,边读文边想象”的读书方法。我们抓住这些重点词语来想象,就能和作者心意相通,仿佛看到了作者眼中的栩栩如生的画面。

2.学生运用学习第1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2、6自然段。

(1)过渡:下面我们运用这种读书方法来学习第2、6自然段的内容。请同学们放声读这两个自然段,边读边在脑海里想象画面,可以用笔画一画能让你看到画面或听到声音的重点词语。

(2)学生汇报第2自然段的学习成果。课件出示: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学生汇报,教师学生抓住“一群一群”想象花很多,抓住“跳舞”“狂欢”来想象花随风摆动、特别开心的情景。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

(3)学生汇报第6自然段的学习成果。

课件出示: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指名汇报。预设1:“簌簌地响”仿佛让我们听到了树叶扇动的美妙声音,似乎是一曲美妙的音乐。

预设2:“互相碰触”让我们想象到树枝在林中互相碰撞着,似乎在欢呼、在摇摆;“拍着大手”仿佛让我们看到黑云在翻滚,仿佛听到了那隆隆的雷声,像是雷云在为花们鼓掌。

预设3:通过“冲”这个字,我仿佛看到了花很快地出来,像孩子一样着急出来。过渡:同学们,你们看到的花好看吗?

(学生抓住“紫的”“黄的”“白的”这几个词,看到花的五颜六色,非常鲜艳。)

指导朗读。下面请同学们用朗读的方式把这么美的画面展现出来。尤其是描写颜色的三个词,在读的时候要读得生动,语调要有高低变化。

3.配乐朗读第1、2、6自然段。

(六)激发想象,体会童真

1.自由读第3~7自然段,找一找文中的孩子都产生了哪些想象,哪些想象比较有趣。

2.学生汇报自己感兴趣的想象内容。

预设:

(1)文中的孩子想象了地下有花的学校,那些跑出来的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的学生。

(2)他们也要做功课;他们要是放学以前出来玩,是要被老师罚站墙角的;他们也会放,雨一来,他们便放了。

(3)想象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所住的地方。

3.同学们,读着这些想象内容,你有什么样的感受呢?

4.小结:多么奇妙的想象啊!想象时要大胆独特,想象时要联系生活。插上想象的翅膀,一定会让我们体会到更有趣的事情。

5.指导朗读,感受想象的奇妙。

(七)想象练笔,拓展阅读

1.下面让我们展开想象,想象花们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想一想,先说什么,再说什么,然后用几句完整的话来说一说。

2.小练笔:“雨一来,他们便放了。”你喜欢这样的表达吗?请你照样子写一写。例如:雨一来,他们便放了。清风一吹,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蝴蝶一来,他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一读自己所写的内容。

【篇三】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二课《花的学校》知识点

一、我会写

落luò(落下、掉落、落落大方)

荒huāng(荒凉、饥荒、荒野)

笛dí(笛子、长笛、笛声)

舞wǔ(跳舞、舞蹈、歌舞)

狂kuáng(疯狂、狂风、狂喜)

罚fá(罚款、处罚、惩罚)

jià(日、暑、期)

互hù(互相、互补、互助)

所suǒ(所以、住所、所有)

够gòu(不够、能够、足够)

猜cāi(猜想、猜测、猜中)

扬yáng(飞扬、飘扬、扬起)

臂bì(双臂、臂力、手臂)

二、我会认

裳shang(衣裳、青裳)

三、多音字

地dì(地下)de(高兴地)

jiǎ(真)jià(期)

四、近义词

轰响——轰鸣湿润——潮湿碰触——碰撞

急急忙忙——匆匆忙忙

五、反义词

湿润——干燥狂喜——沉痛

急急忙忙——从从容容

六、理解词语

湿润:潮湿;湿润。

荒野:荒凉的野外。

狂欢:纵情欢乐。

碰触:接触、碰撞。

扬起:高举,卷起。

七、句子解析

1.当雷云在天上轰响,六月的阵雨落下的时候,润湿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东风“走过原野、吹着口笛”这样拟人化的描写,为我们勾画了一幅大自然雷雨交加的画卷。

2.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

作者笔下,花儿是“跑出来的,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读到这里,我们的脑海便会展现这样一副流动的画面:一朵朵娇嫩的花儿从草丛里,从小河边,从大树旁,使劲往外钻,很快地聚集到草地上手舞足蹈。

3.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在孩子眼里,花儿是和他们一样上学读书的。”生活中的孩子有太多的压力,家庭、学校、自身,完全已经泯灭了他们该有的童真,多么渴望外面精彩的世界。

4.他们关了门做功课。如果他们想在散学以前出来游戏,他们的老师是要罚他们站墙角的。

孩子把花的生活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这是孩子猜想的,花儿会被“罚站壁角”,这就是花和孩子一样的生活。

5.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雷云拍着大手。

这是描写大雨来临前狂风大作的景象,但是在孩子眼中就像人一样“互相碰触”、“簌簌地响”、“拍着大手”,他们没有任何的害怕,表达出喜爱。

八、问题归纳

1.读课文,对于有新鲜感的词语和句子多读几遍,想想写的是哪些景、物?

课文写了雷云、阵雨、东风、花、树枝、绿叶等景物。

2.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想象:这些花孩子冲了出来做什么?

这些花孩子在雨中自由的奔跑、游戏、打水仗等。

3.想一想,在花儿学校里还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说一说,写一写。看谁想得奇妙,写得美妙。

花儿的学校只要一下雪,孩子们就冲出教室,大家在场上尽情舞蹈,你瞧风中的梅花还随风摇曳,似乎在欣赏自己的身姿,又像在与雪花比美。

九、课文分段

部分(1-2):写阵雨落下,花在草地上跳舞、狂欢。

第二部分(3-4):写想象中花的学校上课时的情景。

第三部分(5-9):放时,花孩子们冲出学校,回到家,对妈妈扬起双臂。

《秋天的雨》为人教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6课的课文,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课文,欢迎阅读参考!

语文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课文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它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你看,它把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它把红色给了枫树,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金是给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红色是给果树的,橘子、柿子你挤我碰,争着要人们去摘呢!菊花仙子得到的颜色就更多了,紫红的、淡黄的、雪白的……美丽的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苹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小喜鹊衔来树枝造房子,小松鼠找来松果当粮食,小青蛙在加紧挖洞,准备舒舒服服地睡大觉。松柏穿上厚厚的、油亮亮的衣裳,杨树、柳树的叶子飘到树脚下。它们都在准备过冬了。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课文知识点

1、背诵全文

2、课文按(总—分—总)的结构写作,每段都是(先总写,后分说) 。

3、课文从哪三个方面写秋雨的?(秋雨的色彩、气味、告诉小动物们冬天快要来了)

4、为什么说秋天的雨“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因为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 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告诉小动物们冬天快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