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是以记之句式

2、被动句: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表示说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表示说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和实施者。

余是以记之是倒装句(宾语前置)句式,是“余以是记之 ”的意思。翻译:因此我记下了它。出自苏轼的《石钟山记》:“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1、“之……者”式:中心词+之+定语+者。如《石钟山记》:“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陋也。”

石之铿然有声者句式_石之铿然有声者句式特点石之铿然有声者句式_石之铿然有声者句式特点


石之铿然有声者句式_石之铿然有声者句式特点


②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裹以帷幕(以帷幕裹)

《石钟山记》原文

《水经》云:“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寺僧使小童持斧,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独与迈乘小舟,至绝壁下。大石侧立千尺,如猛兽奇,森然欲搏人;而山上栖鹘,闻人声亦惊起,磔磔云霄间;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或曰此鹳鹤也。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文言特殊句式之定语后置【三】 - 草稿

②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

【梳理】

什么是定语后置?

汉语里,定语一般都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起修饰限制的作用。但在古代汉语里,为了突出和强调定语,有时也会把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这种情况叫做“定语后置”。

4.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助词,的)定语后置的几种类型

1.“中心词+之+定语+者”①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有何功)

这可以看作古汉语定语后置句式的标准格式。

①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马说》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掉一石小米。)

③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发出铿锵的声音的石头,到处的石头都是这样的)

二、“中心词+定语+者”

例如:

①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原来是挑选狭长形的桃核来雕刻核舟的)

④ 且将军大势可以拒者,长江也(《赤壁之战》)(况且将军您的可以用来抗拒曹的有利形势,就是长江)

⑤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想找一个可以出使秦国向秦国回复的人,也没有找到)

⑥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荆轲刺秦王》)(太子丹和知道这件事的门客,都穿了白衣,戴上白帽,给荆轲送行。

从中学语文教材来看,这类定语后置句最多,且基本上是由动词结构(包括动词和以动词为中心的短语)担任定语。反过来说,由动词结构担任的定语经常后置。

这里还有一条规律:当一个中心词不止一个定语,则名词担任的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动词结构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后置。如例③④就是这样。在例④中,“将军”是领属性定语,不后置,“可以拒”是动词结构组成的修饰性定语,则置于中心词之后。这样一来,古汉语处置多项定语的方式比现代汉语还要灵活。

三、“中心词+之+定语”

可以看出,这类例子中的定语一般是由形容词担任,反过来说,由形容词担任的修饰性定语如果后置,通常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

四、“中心词+定语”

石之铿然有声音 之的用法及意义

②云霞雕色,有喻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云霞绘出色彩,已超过巧妙的画师;草木装饰鲜花,不依靠神奇的绣工)

看看这样解答行不行,希望能自己理解一下。看看能不能帮你?

②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健强的筋骨)

2.黔娄之妻有言(结构助词,的)

3.策之不以其道(代词,指马)

5.盖余之勤且艰若此(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性,可不译)

6.如鸣佩环,心乐之(代词,这件事)

7.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它)

8.属予作文以记之(代词,这件事)

9.醉翁之意不在酒(助词,的三、定语后置常见类型)

10.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助词,的)

文言文翻译之倒装句

一①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处在高高的朝廷,就忧虑老的疾苦;退隐在偏远的江湖[即民间],就担忧他的国君。)、主谓倒装(谓语前置或主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例如:

①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②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公子能急人之困在安)

③宜乎之谓我爱也(之谓我爱宜乎)

④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乌纱之横,皂隶之俗甚矣!)

二、定语后置

1、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之+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精技击之少年)

③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千里马)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铿然有声之石)

2、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之字,组成中心词+之+定语的格式,表示定语后置。

例如:

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蚓无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高之庙堂,处远之江湖)

3、定语放在中心词后,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②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

③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知其事之太子及宾客)

⑤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求可使报秦之人)

⑤村中少年好事者(好事之少年)

4、在中心词和后置定语中间加而字,再用者字结尾,组成中心词+而+定语+者的格式。例如:

①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这四种人(鳏、寡、孤、独),是上无依无靠的穷苦人]

②缙绅而能不易其者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与?(能不易其志之缙绅)

5、数量词定语后置,组成中心词+数量词的格式。

①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三、介词结构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文言文中常见的是用以、于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

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处在补语的位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仍作补语外,大多数都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例如: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两个于蓝在翻译时,都要放在动词前做状语。

②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请奉命于孙将军求救)

③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于长勺战)

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在今译时,一般都作状语。例如:

①具告以事。(以事具告)

④覆之以掌(以掌覆之)

包含动词①项王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向东;向南)宾语前置,介词宾语前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于动词之前,否定词之后。(所谓否定句,是指表示否定的句子,即凡句中带有否定副词不、弗、未、非、否、毋或表示否定的动词无或代词莫的句子叫否定句)例如:

②残贼公行,莫之或止(莫或止之)

③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未有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古汉语中,使用频率大的疑问代词是何字,其它还有谁、孰、安(什么、什么地方)、胡(什么)、奚(什么、哪里)、曷(什么)等。例如:

①(刘)预州今欲何往(今欲往何)

②王曰:谁可使者?(可使者谁)

③权知其意,执素手曰:卿欲何言?(卿欲言何)

3、用之或是或之为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加重语气(此种情况古汉语并不多见)

例如:

②唯利是图(图利)

③唯命是听(从命)

④唯你是问(问你)

⑤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二)介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常见的介词有于、以、为、与、从、自、向等,他们往往与后面的名词或名词短语结合,组成介词结构,这些在介词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叫做介词宾语,介词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后。文言文中有以下几种情况介词宾语放在介词前。

1、疑问代词作宾语,一般放在介词前。例如:

①王问:何以知之?(以何知之)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吾与谁归)

2、介词宾语不是疑问代词,但是为了强调它,也放在介词的前面,这种情况最常见是介词以的宾语前置。例如:

1.或置酒而招之(代词,他)①余是以记之(余以是记之)

②一言以蔽之(以一言蔽之)

③夜以继日

3、介词宾语是方位词,也放在介词前。例如:

马之千里者句式

② 僧之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为学》)(富和尚不能到达,穷和尚却到了那里)

“马之千里者”是定语后置句。

②尝贻余核舟一

一、释义

日行千里的马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相吞吐,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因笑谓迈曰:“汝识之乎?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二、出处

韩愈《马说》:“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

2、“之”式:中心词+之+定语。如《劝学》:“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者”式:中心词+定语+者。如《邹忌讽齐王纳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4、数量短语作定语后置:中心词+数量词。如《肴之战》:“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5、“而……者”式:中心词+而+定语+者。如《五人墓碑记》:“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古文中常见的句式:

1、判断句: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一种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

3、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

4、省略句:常见的文言文省略句是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石之锵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这一句恢复为正常语序是什么?

①古之人不余欺(古之人不欺余③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兽之形(以篆文山龟兽之形饰))

所在皆是石之锵然有声者。

四、宾语前置

这一句恢复为正常语序是如上。

如有误,欢迎指正。

有铿然声者之石,所在皆是也!

铿然有声之石,所在皆是也